孔子创造的儒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世时就有人尊奉他为“圣人”,死后更是为人所景仰,将其视为万世师表。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太史公突出其中的重点事迹,有条不紊地记述。在人物刻画方面,引用孔子的许多言论或与弟子的对话,从而使得孔子的形象更加亲切感人。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是宋国人孔防叔的后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生了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诞生。他出生时的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纥就死了,埋葬在防山。孔子的母亲死后,他腰间还系着孝麻带守丧时,季孙氏举行宴会款待名士,孔子前往。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拦住他说:“季氏招待名士,没有请你啊。”孔子退了出来。
孔子家境贫穷,长大之后,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吏,又升任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不久,他离开了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最后又返回了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觉得他与一般人不一样。
◆ 孔子像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景公听了后说:“对极了!”又一日,景公又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为政最重要的是节俭。”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尼谿的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劝阻说:“儒者这种人,巧言善辩,不能用法律来约束;他们傲慢任性,自以为是,不能任为下臣;他们重视丧葬,不惜倾家荡产,不能让这种做法形成民风;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来治理国家。自从那些圣贤去世以后,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已经很久了。现在孔子讲究装饰,制定繁复的礼节,这些就是几代人也学不完,搞不清楚的。您如果想用这些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这恐怕不是引导百姓的好办法。”之后,齐景公虽然很有礼貌地接见孔子,可不再问起有关礼的问题了。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景公又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用你了。”于是,孔子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年(前500)的春天,齐国大夫黎鉏对景公说:“鲁国起用了孔丘,势必危及齐国。”于是齐景公就派使者与鲁国在夹谷约定会晤。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办会晤典礼事宜。仪式行过之后,齐国的官员请示说:“请演奏四方各族的舞乐。”于是齐国的乐队有的头戴羽冠,身披皮衣,有的手执矛、戟、剑、楯等武器喧闹着一拥而上。孔子赶忙跑过来,一步一阶快步登台,还差一级台阶时便扬起衣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为和好而来相会,为什么在这里演奏夷狄的舞乐?”主管官员叫乐队退下,他们却不肯动,左右看看晏子与齐景公的眼色。齐景公心里很惭愧,挥手叫乐队退下去。过了一会儿,齐国的管事官员又跑来说:“请演奏宫中的乐曲。”景公说:“好的。”于是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侏儒都来表演了。孔子又急跑过来,最后一阶还没有迈上就说:“普通人敢来胡闹迷惑诸侯,论罪当杀!请命令主事官员去执行!”于是主事官员将他们处以腰斩。齐景公大为恐惧,触动很大,清楚自己不占理,回国之后很是恐慌,就对大臣们说:“鲁国是用君子的道理来辅佐他们的国君,而你们却拿夷狄的办法教我,我得罪了鲁国国君,这下怎么办呢?”主管官员上前回答说:“君子有了过错,就要用实际行动来向人家道歉认错。您如果痛心,也那样做吧。”于是,齐景公就退还了从前所侵夺的一些土地,以此向鲁国忏悔。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担任理相,面有喜色。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四方的客人来到鲁国,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也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宾至如归。
齐国听说后很害怕,害怕鲁国一旦称霸,那么最先吞并的便是齐国。于是就从齐国挑选了八十个美貌女子,身上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一起送给鲁君。季桓子接受了齐国送来的礼物,一连三天不问政务。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到了卫国。过了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的坏话,卫灵公就派公孙余假用兵仗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害怕在这里获罪,就离开了卫国。
孔子从曹国到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死孔子,就把树砍掉了。孔子只得离开这个地方。弟子们催促他说:“我们快走吧!”孔子说:“既然上天把传道德的使命赋予我,桓魋他又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失散了,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人有人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犬。”子贡见面把原话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犬,真是对极了!”
孔子又回到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来了,高兴地亲自到郊外迎接。但卫灵公年纪大了,懒得处理政务,也不起用孔子。孔子长叹了一声说:“如果有人起用我,一年时间就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大见成效。”
孔子又从陈国移居蔡国。后二年,孔子从蔡国前往叶地。叶公问孔子为政的道理,孔子说:“为政的道理在于招纳远方的贤士,使近处的人归服。”有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情况,子路不回答。孔子听说后就对子路说:“仲由,你为什么不对他说:‘他这个人呀,学习起道理来不知疲倦,教导起人来不知厌烦,发愤学习时忘了吃饭,快乐时忘了忧愁,就连衰老将到来也不知道。’”
◆ 明·无款·孔子圣迹图之退修诗书
孔子离开鲁国十四年后又回到鲁国。孔子的时代,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诗》《书》也残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下至秦穆公,依次整理编排。他又订正了诗乐,使《雅》《颂》都恢复了原来的曲调。
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选取其中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调。孔子也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修。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系辞》《说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十分刻苦,以至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孔子用《诗》《书》《礼》《乐》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学的弟子大约三千人,至于像颜浊邹那样的,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方面:学问、言行、忠恕、信义;为弟子订四条禁律: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需要特别谨慎处理的是:斋戒、战争、疾病。他教育弟子,不到他人真正遇到困难、烦闷发急的时候,不去启发、开导他。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又说:“不修明道德,不探求学业,听到正直之理不去学习,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是我忧虑的问题。”
孔子逝世时七十三岁,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弟子们都在心里为他服丧三年。他的弟子和一些鲁国人,相继前往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那里被命名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都定时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们也来这里讲习礼仪,举行仪式。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们所居住的内室,后来被改成庙,收藏孔子生前穿过的衣服,戴过的帽子,使用过的琴、车子和书籍等,直到汉代,二百多年间没有废弃。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俱全来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是先去拜祭孔子墓,然后才去就职处理政务。
论 赞
太史公说:《诗经》中说:“像高山一样让人瞻仰,像大道一样让人因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很向往。我读孔子的书,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衣服、礼器,目睹了读书人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不愿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已经够多了,但大多是活着的时候很尊贵,死了就什么都不是了。孔子为一介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世,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为宗师。从天子到王侯,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判断的最高标准。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