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为你名从远方而来……”
——《圣经·列王记》
作为波斯大家庭中的一员,犹太人蒙波斯王的恩宠,重新回到了圣城,他们的生活渐趋平静,如果可能,他们宁愿就这样默默地静守圣殿,远离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
但,他们所在的地方——亚、欧、非交会处,世界的焦点,注定了他们难以苟安。犹太人回归圣城的时候,正是一个强权横行的时代。此时,欧亚非大地上战火不断,阵阵乌云飘过巴勒斯坦,一队队不同肤色的战士踏过他们的家门,弱小的以色列人只能站在圣殿旁,迎来送往一个又一个异国到来的强者。
希腊的崛起
从公元前538年到公元前330年,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以色列都是波斯的一个行省。
波斯统治期间,尽管以色列属波斯的一个行省,但波斯只是在撒玛利亚派驻了一个军事主管,对以色列行使名义上的统治,并不直接插手犹太人的内政,以色列人的实际事务由大祭司全权负责,大祭司因而成为以色列的真正统治者。
在波斯的宽松政策下,犹太人享受到了难得的和平,整个民族也得以休养生息。但,这个和平的时间太短了,因为周边的世界又打起来了,战场就在不远的希腊半岛上,打斗的两位主角就是雅典和斯巴达。
我们已经从各种史料中得知斯巴达牛人是如何炼成的了。全民尚武的斯巴达人凭借超人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在希腊半岛上站稳了脚跟,并打出了一片天地。而生活在希腊半岛上的雅典人,则与斯巴达人截然不同。他们崇尚艺术和文化,喜欢饮酒赋诗、绘画雕塑,将整个雅典营造成为了一个西方的艺术大殿堂,很多雅典人已经不再像斯巴达人那样将金钱和权力视为最高追求,而是开始考虑人生的真正意义,比如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应该干些什么之类的问题,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批哲学家也就诞生在了雅典。
理念、文化、追求都相差甚远的两个强人待在一个不大的半岛上,不发生冲突那才怪。
自从希波战争以来,雅典和斯巴达就打打停停,又打又和。不过,迫于波斯强大的压力,当时斯巴达和雅典倒还能够携手一致对外,比如重创波斯人的温泉关之战,就是在两者通力协作之下才取得的。但希波战争结束后,两者就撕破脸皮,专心搞起了内战。最终,两者的小打小闹演变成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这就是为了争当希腊半岛上的老大而上演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实际上是一场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混战。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前后历时近三十年,几乎耗尽了希腊的全部力量。这也是积怨已久的希腊半岛上各方势力的大比拼。战争首先是希腊城邦内部的“巷战”,继而城邦之间发生冲突,然后是雅典和斯巴达两大联盟之间的战争。最后,战火烧出了希腊半岛,将希腊北部的色雷斯、马其顿,甚至东方的波斯都卷入其中。
堪与世界大战相媲美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波澜壮阔,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欧洲的历史。公元前460年出生于雅典的修昔底德,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并以客观真实的观点,撰写了宏篇巨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你如果想了解和感受这段惨烈的战争史,建议你拜读一下这部大作。
经过近三十年的较量,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以斯巴达的胜利和挑起这场战争的雅典的失败而告终。
但斯巴达真的就是胜利者吗?未必,经过这场内战,军事强国斯巴达彻底打开了一直闭关封锁的国门。走出国门的斯巴达人突然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远不止打打杀杀这点乐趣,还有美酒、美女、华丽的雕塑和富丽堂皇的殿堂。从此,尚武、勤奋、上进和责任感等原有的斯巴达精神,很快就随着美酒和女人而荡然无存,斯巴达就此开始走向衰落。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壮大队伍,斯巴达不仅解放了奴隶,而且还深入到远在希腊半岛最北端的偏远山区,将马其顿人拉入了自己的帮派。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拉出来的居然是一只猛虎,这是后话。
这里之所以向你介绍地中海北岸所发生的这些故事,是因为这里即将要与地中海东岸的以色列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如果说在此之前染指以色列的是北非的埃及、两河流域的亚述、巴比伦和东方的波斯,那么从此之后,希腊半岛以及距离希腊不远的罗马人即将代表欧洲入主巴勒斯坦!
在希腊半岛上的火拼中,始终都可以见到波斯人的影子,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卷入战争。为了利用波斯人的力量对抗雅典,斯巴达人曾在战争中把小亚细亚城邦割让给了波斯。但当内战的硝烟散去,坐上老大位子的斯巴达人开始后悔,撕毁合约,不再承认波斯对小亚细亚的统治。于是,几乎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的同时,波斯与斯巴达之间的战争就接着打响了。希腊与波斯之间为了争夺小亚细亚的战争持续到了公元前386年。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斯巴达人终究败于波斯人之手,退出了对小亚细亚的争夺。不过,原本就瘦的骆驼经过这样的折腾,就只剩皮包骨头了。
公元前404年,埃及推翻了波斯人的第二十七王朝,将波斯人从国土上赶了出去,重新建立起了埃及人说了算的二十八王朝,波斯人就此失去了北非大陆上最繁荣的殖民地,国力遭到重创。
尽管周边战火纷飞,但由于有波斯罩着,犹太人的日子倒也平静。然而,随着埃及本土政权推翻波斯王朝,毗邻西奈半岛的迦南地一下子由波斯的内地,变成了波斯与埃及交战的前沿。
犹太人的平静生活结束了。为了抵挡埃及人的进攻,同时也是防备一直与埃及关系渊源很深的以色列脱离自己的统治,波斯人加强了对撒玛利亚的军事管制,到了大流士三世时期,波斯开始直接染指犹太人的事务了。
知识就是力量
经过几番血腥的打斗,斯巴达人感觉良好地坐上了希腊半岛盟主的宝座,但却不知,在自己的身后,一个新秀正在悄悄地强大起来。
希腊半岛上的战争偃旗息鼓后,参战各方也都解甲归田。曾经被斯巴达从北部山区邀请出战的马其顿人也回到了希腊北部的山区。此时,似乎看不出马其顿的帝国相,也绝对没有人料到,不久之后,这帮山里人居然一夜之间就修炼成了超级杀手,似一股飓风席卷世界。
斯巴达荣登霸主之位后,在希腊半岛上到处扶持自己的势力,任意干涉其他城邦内部事务,以一个征服者的趾高气扬对同盟者颐指气使。这似乎是欧洲人的通病:纵观历史,欧洲人一旦强大,野心便会急剧膨胀,并以世界正义的化身和老大自居,到处发号施令。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够从这些欧洲国家(德国就不用说了,法国、英国等无不如此)的身上依稀看到他们昔日的遗风。
老大做到这个份儿上,好多小弟就不干了。
于是,在各方积聚了足够的实力后,希腊半岛上战火再起。这种天下大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62年。多方打斗的结果注定只有一个:两败俱伤,捡便宜的就要出场了。就在希腊半岛上的诸强为了争当霸主打作一团的时候,一直在希腊北部山区练功的马其顿人就要功成下山了。
马其顿位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现在欧洲有两个马其顿,一个是希腊的马其顿省,还有一个从前南斯拉夫分离出来的马其顿国,老外不知是不是跟中国人学的,也喜欢跟名人攀亲戚,两者都说是马其顿传人)。马其顿人应该感谢斯巴达人,正是斯巴达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把这个山沟沟里的蛮邦拉入自己阵营,才使得马其顿人第一次正式进入希腊主流。搭上斯巴达战车、作为战胜者一方的马其顿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回到了北部山区,但这次出山让他们大开眼界,第一次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许就是从这时起,他们萌生了要做老大的梦想。
后来,希腊的另一个城邦底比斯又另立山头,建立了彼奥提亚同盟,带头挑战斯巴达老大的地位。就在底比斯带领诸城邦造斯巴达的反的时候,马其顿被拉入了彼奥提亚同盟,并得到了一个到大城市底比斯“进修”的名额,十五岁的腓力浦王子很幸运地得到了这个机会。他就是此后威震希腊和波斯的马其顿腓力浦王。
讲到马其顿,大家都知道亚历山大大帝,而实际上,正是腓力浦奠定了亚历山大日后的辉煌。来到底比斯的腓力浦王子大开眼界,如饥似渴地学习以底比斯和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文化,使自己的头脑得到了彻底的武装。不仅如此,腓力浦还潜心研究战术战法,创造了威震天下的独家秘籍“马其顿方阵”,后来这个“秘籍”传给了儿子亚历山大,令他打败天下无敌手。
腓力浦即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傲世成就告诉人们一个真理:知识就是力量!
公元前359年,就在希腊半岛各方厮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腓力浦借助一场政变登上了马其顿王位。在初步稳定国内局势后,腓力浦就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仰仗着一支所向无敌的强大步兵,以及无坚不摧的马其顿方阵,出山后的马其顿人势不可当,首先吞并了近邻伊利里亚(也就是今天的阿尔巴尼亚)和色雷斯等几个城邦国家,逐步将马其顿由一个蛮荒小邦,提升为了希腊半岛最强大的城邦,并于公元前338年,将被多年内战消耗掉元气的希腊联军彻底击败,如日中天的马其顿人大获全胜,难以遏制地兴起。得胜后的马其顿人乘胜南下,一举夺取了伯罗奔尼撒。
让希腊人闻风丧胆的腓力浦王荡平了希腊半岛之后,在他四十七岁这年,以一个超级老大的姿态,主持召开了泛希腊大会(有点类似我国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此时,原来希腊半岛上的几个老大都已经是昨日黄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山里来的马其顿人登上希腊半岛霸主的宝座。腓力浦上台就宣布了希腊人的宏伟计划:跨过爱琴海,向东方的波斯进攻。显然,他的层次要高于原来的几个只会在家门口耍横的老大。
对于第一个建立横跨世界三大洲、两大文明中心、半只脚已经踏上希腊半岛的波斯人来说,真正的掘墓人来了。不过,这个掘墓人并不是伟大的腓力浦。
公元前336年,也就是波斯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登基的这一年,腓力浦在女儿的婚礼上被刺客杀死。据传说,他是被自己刁蛮的老婆和不孝儿子亚历山大合谋杀死的。不过,关于这点争议比较多。
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就此登上了王位。
与自己的老爸一样,亚历山大也是知识渊博、学富五车,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多德,即腓力浦国王御医的儿子,师从柏拉图,而柏拉图的老师就是桀骜不驯的希腊哲学泰斗苏格拉底(西方的孔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师徒三人加在一起是什么?那就是整个西方的哲学!所以,看看这种关系你就知道亚历山大是多么幸运了。
在波斯人的眼中,腓力浦是最难对付的角色,而他的儿子虽然博学多才,但却年纪轻轻,似乎还嫩了点。不但波斯人这么看,希腊人也是如此。就在腓力浦死后不久,希腊各城邦就在雅典的主持下再次反叛。然而,他们匆匆组建的军队还没有来得及理清编制序列,就被亚历山大征服了。被亚历山大打得满地找牙的各城邦这才发现,原来儿子比老子的拳头还狠!
接着,亚历山大仿效父王,再次召开泛希腊大会,并在大会上被推选为远征波斯的全希腊统帅。
历史又一次证明: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希腊半岛上首次大规模地团结在一个领袖名下。如果从伯罗奔尼撒战争算起,希腊半岛上已经群龙无首地你争我夺达一百年之久,而结束这种混乱局面的领袖年仅二十岁!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散尽家财,组建起了四万人的大军,率领一百六十艘战舰,以波斯人曾蹂躏过希腊圣地、参与对腓力浦的谋杀为借口,开启了欧洲人远征东方的纪元。
东西方文明真正的碰撞即将在两个世界上的最强大的君主之间展开。
欧洲入主巴勒斯坦
亚历山大的对手是几乎与他同时登上王位的波斯君王大流士三世。
经过前几任国王的轮番折腾,当大流士三世接手王位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波斯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大流士三世与前面几任昏庸的国王不同(几乎就要成功的小居鲁士除外),属于有抱负、欲有所为的君王。与亚历山大统一了希腊半岛、组建起强大的远征军类似,大流士三世刚刚继位,几个月里就迅速整肃了军队、稳定了国政,并重新征服了埃及,大有重振波斯雄风的气势。
但他生不逢时,偏偏遇到了一个亚历山大。
公元前334年春天,亚历山大的大军渡过爱琴海,登陆小亚细亚,首次交战就牛刀小试,大败波斯大军。据记载,此战亚历山十分志骁勇,居然用折了两根长矛,还亲手斩杀了波斯皇帝的乘龙快婿。通过此战,亚历山大建立了进攻波斯帝国本土的滩头阵地,而波斯人在失去了小亚细亚霸权的同时,也就此将亚洲的大门向欧洲人敞开了。首战失利的大流士三世立即意识到了希腊人来者不善,看来下一场恶战不可避免。于是,大流士三世立即着手动员帝国的力量,准备举帝国之力,迎击欧洲人的到来。
两个有抱负的君王,承载着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甚至东西方两大文化圈的期望和重任,于公元前333年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展开对决,“伊苏斯大战”就此打响。
我们知道,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沿着石器、青铜器到铁器一路走来的。埃及帝国是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强者,亚述帝国是铁器刚刚使用时期的霸主,而波斯帝国时代铁器则被广泛使用和传播。铁器的广泛使用,为大规模的战争提供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更为锐利的武器,因而战争的规模更大,也更残酷。
据记载,在伊苏斯大战中,希腊投入的兵力大约三万人,而波斯帝国的军队多达几十万。但这次战争的结局又一次告诉我们:人数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要素。在这场载入史册的战争中,希腊人撰写的战争纪实里有这样一个场面: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大流士三世的战车马匹突然受惊失控,没命地跑向敌阵,胆怯的国王惊慌失措,回过神来的卫兵们拼了命才把国王救回,受惊的大流士三世慌慌张张地骑上一头母驴,狼狈地逃离战场。
抛开希腊人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杜撰,你可以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飞回到古代那个冷瑟的深秋:日暮黄昏,无数生灵在血泊中厮杀,漫天尘土遮住了落日,鲜血迷住了眼睛,大流士三世作为一个国王也是一个战士,与兵士们一起浴血疆场,他亲自驾驶战车冲在最前面,战马全身披满马其顿人的剑和矛。剧痛使得这匹久经沙场的战马失去控制,在战场上横冲直撞。无奈的大流士三世不愿落入敌人之手,只得跳下战车。热爱他的卫兵赶紧把他们的国王扶上另一马车,护送撤退。已经习惯了在国王带领下冲杀的波斯士兵一旦失去了国王,立马群龙无首。波斯大军转眼间土崩瓦解、溃不成军。
欧洲人第一次主动出击就高奏凯歌。
亚历山大大获全胜,俘虏了大流士的母亲、爱妻和两个十几岁的公主。看来大流士三世真的是一败涂地,连自己的老妈都顾不上了。据希腊人记载,亚历山大以皇室之礼善待王室的家眷,甚至把大流士的母亲当作自己的母亲侍奉。后来,他还和他最好的朋友海菲斯提恩分别“娶了”(准确地说是分享了)大流士的两个女儿(有灭绝大流士家族的嫌疑)。
据欧洲人记载,大流士三世逃回巴比伦后,曾派出使者与亚历山大和谈,并表示愿意拿出金银珠宝,甚至割让半壁江山来换取和平。但却被亚历山大断然拒绝。如此优厚的条件,让他的将军都觉得亚历山大应该知足了。不过,当不久之后他们跟随亚历山大踏进波斯的都城,并远达印度河畔时,这些将军恐怕要赞叹亚历山大的豪情了。
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老先生一直给自己的学生灌输一种思想:东方人属于落后的野蛮民族,只有欧洲人才是最优秀的民族(这个论点在20世纪终于酿成了人类史上的一次空前大悲剧),欧洲人征服东方,实际上是在拯救这些可怜的“野蛮人”。公元前332年初,亚历山大军队一路追杀波斯人,推进到了巴勒斯坦。这是欧洲人第一次来到了他们认为属于“野蛮地”的中东。
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听到了亚历山大渐近的马蹄声。就在亚历山大在叙利亚大胜波斯人不久,他的使者就来到了巴勒斯坦,宣告亚历山大已经替代波斯王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主人。
此时,耶路撒冷的大祭司是雅杜亚。他早就耳闻过亚历山大的大名,也已经得知波斯刚刚惨败给这些远来的欧洲人。既然连强大的波斯都不是欧洲人的对手,自己一个小小的迦南就更无法抵挡欧洲人的铁骑了。但是,雅杜亚并没有轻易答应这些还不熟悉的欧洲人的要求。
尽管如此,这时候的希腊人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一个小小的以色列,他们过来照会以色列人,只是为了攻打强大的埃及做准备而已。
亚历山大在埃及并没有遇到抵抗。他居然以一个“解放者”的姿态踏上了埃及这个古老的国家,并受到了埃及人的热烈欢迎,这一幕当初波斯人占领巴比伦时应该很熟悉。在埃及,这位年仅二十四岁的亚历山大被誉为法老,称之为神。如今,亚历山大已经归于尘土,而他一手缔造的亚历山大港,仍然屹立在尼罗河口。这座港口取代了腓尼基人的贸易中心推罗和西顿,成为当时地中海上最大的商贸城市和文化中心之一。此后,在他占领的版图上,他又相继建造了几十座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以彰显自己的伟大荣光。
亚历山大并没有沉湎于埃及的荣华富贵,他的目标是波斯。短暂的休整之后,他就率领大军向波斯进发。当然,东征的路上,他会首先拜访耶路撒冷。
得知亚历山大的铁骑正在从埃及跨越沙漠而来,耶路撒冷的大祭司知道大势已去,波斯的辉煌已经走到了尽头,它已经不再有能力作为耶路撒冷的保护伞,再一味地效忠波斯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经过充分考虑后,大祭司身穿祭司礼服,吹响了召集百姓的号角,带领身穿雪白长袍的百姓,打开了耶路撒冷的城门,迎接新主人的到来。
就这样,没有流一滴血,以色列就被并入了亚历山大的版图,亚历山大第一次代表欧洲做起了耶路撒冷的主人(这大概是耶路撒冷首次没有经历流血而被征服)。世界的文明中心也即将从尼罗河畔、两河流域,向地中海北岸迁移。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终于如愿以偿地征服了东方的波斯帝国,洗劫了波斯的都城波斯波利斯,延续几百年辉煌的波斯就这样倒下了。我们知道,埃及打造了地跨西亚和北非的第一个世界级帝国;千年之后,西亚出现了更大的亚述帝国,地盘囊括了两河和埃及这两大文明地区,但仍仅限亚洲和非洲;公元前1000年代中叶兴起的波斯帝国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超级帝国,它不仅规模要比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大得多(包括了两河、埃及和印度河这三大文明中心,并一度染指第四个文明中心希腊),而且在内涵上也要比它们丰富得多、深刻得多。自波斯帝国起,人类首次形成了一整套维系和管理帝国的体系制度,如行省制度、赋税制度、铸币制度、驿道制度、军事制度、宗教政策以及对被征服地区的绥靖政策等,这是它以前的帝国所没有或不完备的。而这一切为它以后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所继承。
亚历山大在波斯的都城波斯波利斯发了一笔大财,据说,他搜刮的黄金竟然动用了七千头牲口才拉回了希腊。在波斯波利斯稍作停留之后,亚历山大一路东进,身后留下的是一座座被征服的城市和客死他乡的马其顿将士,历经磨难,他终于在公元前327年踏上了东方的印度(主要是今天的巴基斯坦)。此时,印度的邻居中国已进入战国晚期,孟子、庄子等大思想家正激扬文字,一个个诸侯国也厮杀正酣。
至此,亚历山大的远征行程已达一万七千六百公里。
据说,当亚历山大来到印度时,遇到一位智者,智者问他:你不惜牺牲那么多将士的生命,万里迢迢来到我们的国家,为了什么?即使你让整个世界都拜服在你的脚下,你最终也还不过是只能归宿于一个不大的土丘之中!亚历山大告诉这位智者: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和土地,而是想看看前面未知的世界到底都有些什么!
亚历山大完成了其东征之后,希腊大军的归程并没有原路返回,而是选择了另一条向南绕行的新旅途。这除了说明亚历山大的勇气之外,也表明了欧洲人所开始展现出的一种乐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冒险精神。而这种精神,即将对东方古老墨守成规的文明和思维传统,造成一次又一次强烈的冲击,导致东方一次次惨遭西方蹂躏!
已经将世界踩在脚下的亚历山大并没有延续他的辉煌。东征归途中,他在新巴比伦的一次狂欢宴会上豪饮高歌,宴会后开始高烧,十天后死去(关于亚历山大的死有多种说法,比如染上热带疾病而亡或被人在酒里下毒致死等),年仅三十三岁。
传奇的亚历山大注定一生充满传奇,即使他的死亡。他就如一颗耀眼的流星,灿烂地划过了两千多年前的世界。他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翻阅”了世界上除中国之外的几大文明中心,让世界亚、欧、非三大洲都拜倒在他的脚下。他从希腊半岛上升起,最终陨落在征服世界的征途上。
我时常会想:如果亚历山大没有早亡,不知今天的世界会不会又是另外一个模样?
有些历史学家说亚历山大的远征是文化侵略,但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正是通过亚历山大的东征,才使得欧洲人见识了东方的文明,亚历山大也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摒弃了其老师所灌输的所谓东方野蛮的愚昧,开始积极倡导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比如他命令自己的所有将官集体迎娶了东方的女子,他也开始在军中推行东方的宫廷礼仪等,也正是在他的力推之下,灿烂的东方文明与希腊刚刚萌芽的西方文明开始融合,由此诞生了更加伟大的希腊文明,并随即将世界带入了希腊化时代。而正是在希腊文明的基础上,也才有了后来影响世界的罗马文明以及世界近代文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亚历山大死了,被他抢在手里的庞大帝国,“就像一个孩子可能抢到和抓住的一个贵重的花瓶一样,落在地上,摔成碎片了”。于是,亚历山大原来众多的手下开始争抢这些碎片了。
一直充当看客的以色列人又被卷进了历史的旋涡之中。
军阀混战
亚历山大之后,巴勒斯坦的主人开始走马灯似的轮换了起来。
亚历山大东征之初,为了稳定后院,曾指定安提帕特将军作为摄政王镇守马其顿,替自己管理马其顿帝国本部。但亚历山大病死在东征途中前,又把摄政权委托给了当时的巴比伦总督。对于马其顿本土,亚历山大临死时还留下遗命,由他的弟弟腓力浦三世权且继承王位,待到自己的儿子出生后,再把王权交给儿子(亚历山大死后二个月,亚历山大的遗腹子出生,史称“亚历山大四世”)。
这下马其顿帝国的统治层变得复杂了:两个摄政王,两个继承人。
随着亚历山大的英年早逝,那些曾经跟随他打江山的将领们,立即吹响了内战的号角。这些将领中最厉害的角色主要有四个:禁卫军首领克拉特勒斯、埃及总督托勒密、小亚细亚总督安提柯和色雷斯总督莱希马库斯等。天下开始大乱,各方势力你争我夺、抢占地盘。首先是埃及总督托勒密吞并了叙利亚,接着小亚细亚的总督安提柯也不甘人后,抢占了安纳托利亚。
历来军阀混战都是乱作一团,后亚历山大时代的争斗也是如此。纷乱的天下,让犹太人搞不清谁是自己的主人,他们只是看着一队队穿着不同军服的士兵,从自己的地盘上来来往往。既然如此,他们倒也乐得过起这种没有主人的自治生活。
但犹太人脚下的这块地盘注定是会有人惦记的。
托勒密就是“惦记”犹太人的一个。他吞并叙利亚后不久,就当仁不让地将巴勒斯坦收入囊中,做起了犹大地的主人。不仅如此,为了“培训”好自己的犹太子民,他还将耶路撒冷上层人士“打包”带回了埃及。这些犹太贵族和祭司实际上成为了托勒密统治巴勒斯坦的人质,而群龙无首的犹太百姓也只能乖乖地听命于新主人!
托勒密的行政中心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这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街道、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以及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港灯塔!被托勒密请来的犹太达官贵人和祭司,就被安置在这座城市中。这些以色列人发现,他们来到埃及后并没有受到迫害和虐待,自己在亚历山大城可以享有同埃及人、马其顿人一样的公民权,可以拥有自己的社区、犹太会堂,这让犹太人受宠若惊,甚至对托勒密心存感激。
犹太人在埃及得到款待的消息传回了以色列,犹太人仿佛找到了另一个巴比伦。犹大地、耶路撒冷的居民纷纷向繁华的亚历山大城移居,投奔已经在那里落脚的亲朋好友。亚历山大城也以一个世界大都市的博大胸怀,接纳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到公元前285年托勒密二世登基的时候,生活在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数量已经达到十二万人之巨。得民心者得天下,托勒密就此代替亚历山大自然而然地成了犹太人乐于接纳的新主人。
托勒密的怀柔政策取得了成效,他兵不血刃地占领了犹大地后,就以此为跳板继续北上,其拥有的领土一下子延伸到了小亚细亚边缘,直逼安提柯统治的安纳托利亚地区。
但兵荒马乱的年代,地盘随时都会易手。
安提柯也是亚历山大手下一位能征善战的勇将,他的儿子德米特里是他的得力助手。上阵父子兵,这父子二人都是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当然不能容忍托勒密到自己的地盘上撒欢了。公元前315年,安提柯夺取了托勒密控制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犹太人又变成了安提柯的臣民。不过,安提柯父子根本没有多少精力来“关心”犹太人,因为他原先的同事突然间空前“团结”起来,一起向自己发难:埃及的托勒密和色雷斯总督莱希马库斯结成了反安提柯同盟,再加上埃及海军统帅塞琉古,安提柯一下子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几仗下来,安提柯父子损兵折将。眼看扩张无望,安提柯不得不把吃到嘴里的叙利亚和巴比伦又吐了出来。
犹太人对自己的新主人还没有熟悉,旧主人托勒密就又回来了。
在围剿安提柯父子中,埃及海军统帅塞琉古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被托勒密派往巴比伦任总督。经过沙场的血腥洗礼,乱世之中的塞琉古思想变得有点复杂了,他不再甘心于一个地方总督的头衔,于是宣布脱离托勒密“单干”,自己在巴比伦做起了“老板”,并以巴比伦为基地,向东方扩张,势力范围直逼东方的印度。
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军阀混战,到公元前280年,亚历山大开创的希腊帝国彻底分崩离析,昔日帝国的版图被三个主要的王朝瓜分:统治着希腊、马其顿本土的安提柯王朝;统治埃及、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部分的托勒密王朝(首都为亚历山大城);统治着巴比伦、波斯、叙利亚等地的塞琉古王朝(统治中心在叙利亚首都安条克)。塞琉古王朝在我国的史书中,一般被称为“条支”,其所属土地范围基本上与当年波斯大流士时代相仿,也是抢占地盘最多的王朝。
圣经走出以色列
随着亚历山大的地盘被昔日的手下们瓜分,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希腊化之风也就随着战火和铁蹄被带到了亚洲、非洲和欧洲,从而开始了在世界历史上影响颇大的希腊化时期。
托勒密和塞琉古乃至他们的后代,从没停止过明争暗斗,从公元前276年到公元前170年的百年间,双方断断续续打了六次大仗,史称“叙利亚战争”,争夺的焦点就是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正处两大团伙火拼的中间,独善其身显然不可能。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夹缝里求生存,看别人脸色那是难免的了。但这也有好处,只要你乖乖地待在自己家里,别掺乎,只管看着南来北往的大佬们忙活就行了。
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叙利亚战争,塞琉古和托勒密双方都损失惨重,尤其托勒密,更是失去了海上霸权和不少地盘。面对塞琉古王朝越来越大的威胁,托勒密二世想到了犹大地,这里将是自己收复失地、对抗塞琉古王朝的战略要地。
为了进一步笼络犹太人,巩固埃及人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地位,托勒密二世“无心插柳”地做了一件永载史册的伟业。
我们知道,托勒密王朝一直对待犹太人不错,尤其在亚历山大城,更是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犹太人聚居区。随着巴勒斯坦的兵荒马乱,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投奔了亚历山大城,这里各地都可以见到犹太人的身影。仔细想想也是,来去自由,也不用签证,并给予那么多的优惠条件,加之在那里的亲朋好友都过得不错,为什么还要待在一个兵荒马乱的贫瘠之地呢?此时,最初被托勒密裹挟来到埃及的老一辈犹太人已经作古,生活在埃及的犹太人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新一代。这些新生代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金字塔,由于获得了希腊人的善待,他们越来越像希腊人,甚至连希伯来语也渐渐淡忘了。以色列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慢慢淡漠。
作为亚历山大的一个杰作,亚历山大城不仅是当时犹太人的聚集地,同时还生活着来自希腊半岛以及西亚、西非等各国不同肤色的人们。由于托勒密采取了宽容和豁达的开放政策,每个种族和宗教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园,以致出现了罗马的朱庇特、希腊的宙斯、波斯的火神、印度的释迦牟尼、埃及的阿蒙与犹太人的耶和华同城居住、其乐融融的“动人”场面,这大概也是世界上如此众多的宗教能够和谐共处的不多的一次机会。另一个机会出现在东方的唐长安城。
对于托勒密二世来说,作为他在亚洲的重要盟友,犹太人并不仅仅只是居住在埃及境内的良民。如果越来越多的犹太人离开本乡本土,彻底湮没在希腊社会里,那么他们就会失去在巴勒斯坦的影响力,巴勒斯坦地区的民族组成和社会状况将会失去控制,犹大地也将失去其自身的战略价值。这个结局显然不是法老所愿意看到的。
亚历山大城拥有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宏伟、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当时,这里作为人类精神瑰宝的集大成者,收纳了包括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的大量著作。埃及人对携带书籍来到亚历山大的人格外欢迎,只要是这个图书馆里没有的书,他们就立即组织人员抄写,并将其保留在图书馆里。正是在埃及人日积月累的努力下,这个图书馆藏有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图书,收藏了将近五十万本图书和各类经典。当然,与当今国家图书馆亿册藏书相比,这只是个小数字,但别忘了,那可是两千多年之前,而且所谓的书籍都是草、羊皮或泥板之类的东西,能够放下五十万件藏品绝对是一个奇迹。丰富的藏书,也吸引了大量东西方学者慕名前来这里学习研究,阅览室的座上客就包括如数学家欧几里德、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等科学界泰斗。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是著名学者底米丢。当这位知识渊博的馆长了解到国王托勒密二世心中的忧虑后,立即想到了犹太人的著作《托拉》,于是便向国王建议,组织一部分精英将希伯来语的《托拉》翻译为希腊文本,并在亚历山大图书馆保存起来,同时也为长时间生活在埃及的那些看不懂希伯来文的犹太人提供方便。
托勒密二世十分赞同这位馆长的提议,马上派人给耶路撒冷大祭司以利亚撒写信,告知自己的打算,并提出了翻译经书的要求。
得知埃及法老的要求后,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喜出望外。实际上,面对移居在埃及,连希伯来文都几乎要忘光的后生们,大祭司也同样忧心忡忡,托勒密的计划正中大祭司的下怀。他立即选拔出了七十二个通晓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经学家,跟随托勒密二世的使者去往埃及。犹太学者们在亚历山大海港外的一个名叫法鲁斯的小岛上安顿了下来,两人一组,封闭在不同的小房间里,安安静静地翻译起了《托拉》。经过七十二天的努力,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圣经》的第一个版本,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令人称奇的是,几乎所有译本都一字不差,这也再次印证了犹太人治学的严谨。
这部翻译后的经典后来被基督教徒称为《七十子希腊文圣经译本》,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圣经·旧约》,它是犹太教经典第一次突破种族和语言障碍,走出犹太人的小圈子,进入世界主流社会。
《七十子希腊文圣经译本》的问世,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基督教初期传播的对象是讲希腊语的人们。当时世界处于希腊化时期,世界几大文明地区都被希腊化浪潮所湮没,希腊语几乎就是当时的世界语(希腊语作为世界语的地位,直到几百年之后罗马人兴起才由拉丁语所替代)。如没有这部希腊文的圣经问世,日后就很难使讲希腊语的西方教徒能够了解犹太教义、皈依基督教,基督教也就难以发展成为今日的世界性宗教。
顺便插一句,也就是在托勒密四世与安条克三世开打第四次叙利亚战争期间,远在中国的秦王嬴政历经十年于公元前221年终灭六国,结束了兵荒马乱的战国岁月,中国首次步入秦国一统天下的时代,秦王也改称始皇帝,中国的历史自此才真正变得有意思起来。
就在托勒密和塞琉古两个王国互相攻伐时,距离他们不远处,一个庞大的影子已经若隐若现,犹太人头顶即将出现的最大的一片乌云,正在从地中海的北岸慢慢飘过来。
它就是罗马。
罗马人走出亚平宁
罗马最初只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几个小山丘。
意大利半岛又称亚平宁半岛(意甲联赛的粉丝们对亚平宁比较熟悉)。从地图上看,这个半岛可以形象地看成一个时髦女郎的高跟鞋。之所以称为亚平宁半岛,是因为亚平宁山脉自南向北构成了这个半岛的主干,并在北部与欧洲第一大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相接。
在亚平宁半岛的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称为台伯河。如果说尼罗河是埃及人民的生命之源、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摇篮,那么台伯河就是罗马人民的母亲河。罗马最初只是这条河下游边上的七个小山丘。当时,生活在这条河南面的意大利人称为拉丁人,而台伯河以北的意大利人称为伊特拉斯坎人,两个不太友好的民族出于交流的需要,都到中立的罗马交换货物,久而久之,这几个小山丘就发展成为一个商贸交流中心。
据传说,罗马人的祖先来自大名鼎鼎的特洛伊城。特洛伊城被攻陷后,罗马人的祖先逃难来到了罗马,其后代就在台伯河边落脚,后来诞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罗慕洛和勒莫。母亲生下这对双胞胎兄弟后不久被害,两个孩子被仇人装到一个筐子里投入了台伯河(欧洲版的摩西),幸被一只母狼救起并收养哺育。再后来,双胞胎兄弟长大后手足相残,罗慕洛杀死了自己的弟弟,于公元前753年在距台伯河口不远处建造起了一个城市,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罗马”。
不管罗马人的传说是否属实,罗马民族对于狼的确情有独钟。也许正是这种狼性,才使得罗马人在日后一系列内外战争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侵略性,最终打败了众多对手,统一了意大利半岛。
罗马人除了狼性之外,还具有其文明的一面,而文明狼的杀伤力才是决定罗马日后独霸欧洲的关键。作为希腊的邻居,罗马自然会受到希腊文明和民主的熏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罗马人在某些方面更胜希腊人一筹。比如,希腊不会将公民权给予半岛上除希腊人之外的平民,而罗马则公平对待每一个半岛上的平民,给予他们公民的权利,所有的罗马人都是自由的。
罗马爱我,我何以不爱罗马?正是为了自由和公平,罗马百姓才愿意为了罗马而赴汤蹈火,也才造就了罗马日后一个又一个胜利。经过多年的发展,昔日的几个小山丘最终成长为一个雄踞地中海北岸的强国。不过,他们的狼性决定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的目标是整个地中海,甚至整个世界。
我们已经多次提到了地中海,我们的故事也一直在它的岸边发生,但在此之前,战火基本还在南岸的埃及,东岸的叙利亚、巴勒斯坦或者北岸的希腊半岛上局部发生,这次罗马人出马就不同反响,它将战火几乎烧遍了整个地中海沿岸!
罗马人走出亚平宁后遇到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挡在他们家门口的迦太基。
在没有仔细看过罗马历史以前,通过电影知道罗马人与北非的一个国家多次打仗,当时还一直纳闷:远在非洲的一个国家,怎么就惹着欧洲的罗马人了?后来看了历史,又掰着世界地图看了看,才明白了所以然。与罗马交战多年的叫迦太基,坐落于非洲北海岸,也就是今天的突尼斯。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迦太基虽然地处北非,但却与罗马隔海相望,两者之间最近的地方,也是地中海跨度最小的地方,若以直线距离衡量只有一百多公里。
还记得前面多次提到的犹太人的老朋友腓尼基人吗?他们是航海能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生意做遍了地中海沿岸,先后建立了多个殖民地。迦太基就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一样闻名的世界大都市。迦太基当时可以说是环地中海区域最富的大佬,其疆土辽阔,地盘囊括北非沿岸、地中海西部的西班牙、葡萄牙及其附近岛屿,属于地中海西半部地区的经济强国。
有钱好办事。凭借雄厚的财力,再加上祖传的海上技能,迦太基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正是凭借这支海军,迦太基称霸西地中海,占据了地中海上科西嘉岛(1769年8月15日,这个小岛将诞生一个牛人拿破仑)、萨丁岛、西西里岛(地球人都知道这里曾经是黑手党的发源地)和马耳他岛等几乎所有重要岛屿,从而与希腊瓜分了地中海西、东两边。
不仅地盘大,迦太基还是当时西地中海的贸易中心,每年均有庞大的经商收入,这也让罗马人煞是眼红。
眼红怎么办?那就抢呗。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人与腓尼基人经过了三次大战的血拼,史称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布匿战争”(“布匿”是罗马人对“腓尼基”的称呼)。关于“布匿战争”,足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不少欧洲电影都曾再现当年那场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比如迦太基大将汉尼拔曾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奇袭意大利,一举斩杀四万名罗马将士等。
由于罗马与迦太基的战火一直在地中海的西岸、北岸燃烧,离我们重点关注的地中海东岸关系不大,我们在这里还是把血腥的细节略去,直奔打斗的结果:公元前146年,罗马人笑到了最后,他们攻入迦太基,血洗了腓尼基人打造的这座非洲名城,几乎所有的腓尼基人都成为了罗马人的刀下鬼,曾令罗马人闻风丧胆的汉尼拔也不得不饮恨败走他乡。罗马人就此占领了迦太基在地中海北岸和西岸的广大地盘,取代迦太基一跃成为地中海海域的霸主。
随着罗马的强大,倒霉的就不只是一个迦太基了。从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148年,罗马人侵入希腊半岛,通过四次马其顿战争,将统治马其顿及希腊半岛的安提柯王朝灭掉了。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走马观花地浏览了罗马的发家史,再把目光转回塞琉古王朝吧。
公元前195年,通过五次叙利亚战争,塞琉古王朝将托勒密王朝的势力范围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赶了出去,以色列人就此变成了塞琉古王朝的子民。
看着一天天强大起来而且离自己的家门口越来越近的罗马,塞琉古王朝坐不住了。公元前192年,安条克三世支持希腊城邦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并因此与罗马人发生了正面冲突,冲突的焦点还是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为了与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之间的叙利亚战争区别,罗马与塞琉古之间的战争称为“罗马—叙利亚战争”或“安条克战争”。
崛起的罗马已经势不可当。
公元前191年,安条克三世在马格尼西亚战役中败于罗马人之手,被迫与这个新兴的对手媾和。更让塞琉古王朝屈辱的是,他们还不得不将受自己庇护的迦太基大将汉尼拔交出。一世英雄的汉尼拔闻讯后,悲愤地服毒自杀。不久,安条克三世与罗马签订协议,放弃了地中海舰队,承认罗马人在地中海上的霸主地位。罗马人随即兼并了小亚细亚,其势力首次进入亚洲。
至此,在地中海沿岸称雄一百多年的安提柯王朝和塞琉古王朝都走向了没落,而被塞琉古摧残得奄奄一息的托勒密王朝,更是只能仰仗罗马人的庇护苟延残喘,地中海周边尽为罗马人所控制。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国罗马就此突然矗立在世人面前,其兴起的速度之快、势头之猛,令世界为之叹服。
安条克三世去世以后,塞琉古四世接过了烂摊子。为了维持政权,塞琉古四世不得不把自己的儿子德米特里作为人质送到罗马。不仅如此,父债子还,这位国王上台之后还要挖空心思找钱,以“赔偿”老爸战败后所欠罗马的巨额债务。
虽然塞琉古王朝焦头烂额,但其统治下的犹太人却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享受着难得的平静时光。和平时光里的百姓富裕了,圣殿得到的捐赠自然也就增加了,圣殿里的“存货”越堆越高,于是又有人打起了圣殿的主意。
一天,塞琉古四世的使者来到了耶路撒冷,给大祭司带来了塞琉古四世的忠告:考虑到当今是多事之秋,以色列周边很不太平,为保险起见,希望犹太人将圣殿里的财宝存入塞琉古王朝的国库,由塞琉古王朝代为看管。
面对这样一种几乎是赤裸裸的掠夺,犹太人断然拒绝。虽然在犹太人这里碰了一鼻子灰,但此时正被几个大佬搞得焦头烂额的塞琉古四世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公元前175年,塞琉古四世死于宫廷暗杀,塞琉古王朝的统治者变成了他的弟弟安条克四世。按理说,塞琉古四世死后应该他的儿子接替王位,但你别忘了,这时塞琉古四世的儿子还被扣押在罗马做人质哪!所以,只能由塞琉古四世的弟弟安条克四世暂时代替塞琉古四世的儿子来管理国家。
不过,安条克四世这个“临时工”一干就是多年,而正是这个“临时工”,让犹太人吃尽了苦头。
安条克四世上台五年之后,塞琉古和托勒密两大王朝历经百年的争斗终于到了最后高潮的部分,这就是第六次叙利亚战争。经过此战,塞琉古王朝不但全面占领了巴勒斯坦、约旦河两岸和叙利亚,更是直接攻入埃及本土,占领了埃及名城孟菲斯,甚至一度占据埃及的首都亚历山大。历经百年的托勒密王朝一下子走到了亡国的边缘。
无奈之际,托勒密国王只好向罗马求援。在罗马的干预和威逼之下,安条克四世不得不退出埃及,算是给气若游丝的托勒密王朝留下了苟延残喘的机会。埃及人由此也就算欠下罗马人的了,从此之后,埃及基本就变成了罗马的后花园,罗马人随时可以到法老的皇宫度假玩耍。
安条克四世虽然取得了对埃及的决定性胜利,但由于罗马横插一腿,自己实际上并没有从胜利中捞到什么油水。面对破败家当,又加之与托勒密王朝连年征战,国库已空。与自己的父辈和兄弟一样,安条克四世的国家机器运作也离不开大量的财源,因此他不得不开动脑筋,寻找资金的来源。犹太人积攒在圣殿里的财富再次勾起了他的贪欲,塞琉古四世的无功而返并不能让安条克四世死心,他在等待机会。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弱小的以色列终究难逃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