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那日,我必从你颈项上折断仇敌的轭,扭开他的绳索……”
——《圣经·耶利米书》
关于以色列的历史,不少人已熟知大卫所罗门时期古王国的辉煌,今天的人们通过几次中东战争也见识到了当代以色列国的剽悍,但如果说到哈斯摩尼王朝,估计很多人对其知之甚少。
哈斯摩尼是一个家族,正是在这个家族的率领下,忍无可忍的以色列人面对强权的欺压,被迫挥起锤子,浴血抗争,在上帝的应许之地上打造出了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这个王朝不如大卫和所罗门时期传奇,也没有今天以色列国这么引人注目,但这个短暂统一王国的建立,对犹太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传承同样至关重要。
士可杀不可辱
从公元前440年到公元前170年,巴勒斯坦走马灯似的历经了波斯、马其顿、托勒密、塞琉古等多位异邦王的辖制。由于这一时期强者林立,各大国都忙于应付各自的对手,小小的巴勒斯坦倒没有得到诸位大佬的格外“关照”。不仅如此,由于犹大地的战略地位,犹太人反而成为了各国示好的对象。所以,虽然以色列周边战火纷飞、征战惨烈,但犹太人的日子还算不坏,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我是学理工的,喜欢用数据说话。我们通过犹太人口历史增长规律,就不难看出犹太人在这段日子里的安逸: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元年的二百年,是犹太人口增长的第一个明显的高峰,在短短的二百年间,犹太人从五十多万增加到四百多万。由此也就不难断定,在此期间犹太人过着休养生息、人丁兴旺的安逸生活。虔诚而善良的百姓相信,自己的和平生活是上帝的功劳,所以都自愿为圣殿献上尽可能多的金银财物,圣殿的财富也随之迅速增加。据记载,当时圣殿里仅银币就有一百二十万,金币也达到六十万(单位不详)。
财富多了就有人惦记了。
此时,塞琉古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对于国王安条克四世而言,接手的国家内忧外困。为了维持自己的奢华,偿还父辈欠下的罗马外债,维持国家的苟延残喘,他不得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攫取钱财,贪婪的目光再次盯上了圣殿。于是,安条克四世就向犹太人发布了一道命令:国家要征用圣殿金库,并且将要对圣殿财产征税!
面对安条克四世的无理加无耻的要求,犹太人一口回绝。这已是安条克四世第二次在犹太人这里碰一鼻子灰了。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公元前168年,气急败坏的安条克四世带领大军,杀向耶路撒冷。
其实,安条克四世此时发兵耶路撒冷,并不仅仅是为了圣殿里的财富,这时的安条克四世正有一肚子的“委屈”,需要找个地方发泄一下哪!
原来,安条克四世虽然在第六次叙利亚战争中完胜埃及,甚至占领了埃及都城亚历山大城,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胜利的成果,就被罗马人命令吐出刚吃到嘴里的果子,是不是很生气?是不是很窝火?但无奈自己不是人家的对手:面对罗马人提出的要他离开埃及的要求,安条克四世曾怯生生地问道:能不能让寡人考虑一下下?罗马使者什么话都没说,只是拿手杖围着他画了一个圈,然后冷冰冰地说:没工夫搭理你,走出这个圈之前赶快给我个答复!
好汉不吃眼前亏,无奈,安条克四世不得不扔掉到手的领土和财富,灰溜溜地离开了埃及。也就是在这个气头上,手下向他禀告,犹太人拒绝了他的命令。于是,再次碰壁的安条克四世当即就决定要好好修理一下犹太人,出出自己的窝囊气,也趁机大捞一把。
犹太人在夹缝中还算平静的生活结束了。
对付罗马不行,对付犹太人还是绰绰有余的。安条克四世的大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陷了耶路撒冷。残暴的士兵们拆毁了城墙,焚烧了城市最精美的建筑,洗劫了圣殿,把犹太人几百年积累的圣殿财产据为己有,甚至连圣殿里镶嵌的金丝都被士兵们抠了出来。
为了彻底制服犹太人,安条克四世打算从根子上改造这个“顽固”的民族。占领以色列后,他极力推崇希腊宗教,并刻意打压犹太教,关闭了圣殿,宣布犹太教为非法。不仅如此,他还禁止男人行割礼、百姓守安息日,焚毁犹太教的典籍,并悍然在耶路撒冷圣殿里竖起了希腊神奥林匹亚宙斯的祭坛。更让犹太人不能忍受的是,他公然下令在犹太教圣坛上以犹太人认为不洁的猪来献祭!
按照犹太教规定,犹太人只能吃牛、羊等“蹄分两瓣、倒嚼的走兽”和“有翅有鳞”的鱼类,而猪却因为“蹄分两瓣,但不倒嚼”,所以被认为属于“不洁之物”,禁止食用。类似的“不洁之物”还有“蹄不分两瓣,但倒嚼”的骆驼、兔子以及“无翅无鳞”的带鱼、虾等。
这天,犹太人被希腊士兵驱赶着集中到圣殿外广场上,他们被要求当众放弃信仰,以猪肉献祭,并且吃掉献祭的肉!为了“改造”犹太人,撒玛利亚总督阿波罗纽亲自出面,他手持一盘猪肉,来到了一个个祭司面前,命令他们吃掉,但没有一个犹太人服从。气急败坏的阿波罗纽挥手招来几名士兵,把九十多岁的老祭司以利亚撒拉上了祭坛。在劝说无效后,几个士兵强行按住以利亚撒,用刀剑撬开了他紧闭的牙关,将猪肉硬生生塞入他那张血肉模糊的口中。老祭司在挣扎和抗争中口唇撕裂、牙齿尽落,但还是坚决地把猪肉吐了出来。无奈之下,希腊人只好将这位老祭司押上了刑场。
阿波罗纽随后又将目光投向了人群中的一位母亲和她的七个儿子。这位母亲和她的七个儿子因为不肯遵照希腊人的要求放弃信仰而在前不久被拘禁。阿波罗纽强压恼怒,走到这位母亲及孩子们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如果愿意吃掉猪肉,就可以免于他们全家一死。第一个儿子的回答是“宁可死也不抛弃祖先的传统”,他因此被割下舌头,砍断手脚,扔进了烧红的大锅里;第二个儿子同样受到折磨,被拔掉头发、剥下头皮,折磨致死;接着士兵又开始转向第三个儿子,他勇敢地伸出舌头,摊开双手接受酷刑而死;第四个儿子在受酷刑临死时怒斥敌人说:上帝会救我脱离死亡,你们刽子手将永远沉沦;接着第五、第六个儿子也同样受刑而死。
面对如此惨烈的场面,刽子手也开始发抖,他们不敢再面对最后一个小儿子,于是就让母亲去劝告她的小儿子。这位勇敢而坚强的母亲紧紧贴住小儿子的耳朵,用希伯来语对儿子说:“不要惧怕这些刽子手,你要证明配得上你的哥哥们,复活之日,我要把你和他们一起接回来。”就这样,最小的儿子也安然就义。最后,这位可敬的母亲也被处死。
希腊人面对视死如归的犹太人束手无策。他们哪里知道,精神和信仰对于这些犹太人比生命更重要!
信仰无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重夺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西北不远,有一个叫摩顶的小村庄。
在这个人口不多、偏僻贫穷的小村庄里,生活着哈斯摩尼家族,这个家族的族长叫玛他提亚,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祭司。老人有五个儿子,分别是:约翰,又名迦地;西门,又名太西;犹大,又名玛卡比;以利亚撒,又名阿弗伦;约拿单,又名亚腓斯。你可能很奇怪,犹太人怎么都有两个名字?这实际上正说明希腊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西亚各地,犹太人的两个名字,一个是希伯来名字,另一个则是希腊名字。这种两名并用的状况一直持续到耶稣时代,以至于人们在称呼此阶段的犹太历史人物时,很多情况下都是希腊名和希伯来名混用的。
与迦南其他地方的犹太人一样,这个小村庄的人们与世无争。他们都希望能够偏安一隅,即使是在咄咄逼人的侵犯者面前,只要能够留下哪怕一点点生存空间,也会选择忍气吞声。这也是犹太人在乱世之中长期以来所采取的处世方法。
但生活不是一相情愿的事情。
公元前165年的某一天,塞琉古士兵来到了这个小村庄,向摩顶人宣布国王的命令,要求摩顶百姓按照国王的要求,皈依希腊人的宗教,放弃自己的信仰。鉴于玛他提亚是当地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希望祭司能够带头做出表率。
士兵们把老祭司和百姓带到了村中心的广场上,让他们围拢在献祭的祭坛周围。随后,希腊人命令玛他提亚在祭坛上用猪献祭。玛他提亚断然拒绝:我及我的儿子,乃至整个哈斯摩尼家族绝不会背叛民族的信仰!无奈的马其顿人只得转向手无寸铁的百姓:只要谁今天献祭,就可以活着回去,否则一律处死。
从玛他提亚身后,颤抖着走出一个胆小怕事的村民,他战战兢兢地迈向祭坛,准备献祭!看到同胞要背叛民族的信仰,玛他提亚老人怒不可遏,他突然转身,随手从身旁一名士兵的腰间拔出一把短剑,疾步冲上前去,一剑刺死了那个村民,随后又转身杀死了一个马其顿军官,然后举起双臂高喊:“所有忠于上帝的圣约、服从上帝律法的父老乡亲,跟我来吧!”在老祭司的鼓舞下,愤怒的犹太人一齐扑向了希腊官兵。被眼前发生的一切惊呆的希腊士兵很快就被人数众多的犹太人所淹没。
就这样,摩顶村这些老实本分的百姓在哈斯摩尼家族的带领下,被迫走上了抗击侵略者的道路。他们拆毁当地希腊的宙斯圣坛,焚毁希腊神像,然后离开了这个曾经给他们提供了庇护和平静生活的小村庄,走向荒原旷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起义。
跟随犹太人一路走来,你会发现,只要给予他们宽松的宗教氛围,只要能够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诉求,他们很少与统治者(不管这个统治者来自何方)产生激烈的冲突。而起自摩顶村的这场起义,并不是一场谋求国家独立的抗争,也不似我国历史上为了填饱肚子而多次发生的农民起义,而是为了捍卫宗教和文化独立而发起的抗争。这对于确保犹太教的传承和犹太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都具有重要意义。
起义之后,玛他提亚带领儿子们和百姓转战迦南旷野,袭击国王的军队,杀死总督和国王派出的官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老祭司玛他提亚死后,领袖的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玛卡比。“玛卡比”意为“锤子”。从此,英勇机智的玛卡比开始带领自己的弟兄和百姓,砸向犹太人的敌人。不满希腊人压迫的犹太人也纷纷投奔玛卡比,起义的队伍不断壮大,逐渐占据了耶路撒冷周边地区。
面对越燃越烈的起义之火,欠下以色列人不少血债的撒玛利亚总督阿波罗纽不仅没有能够将其扑灭,反而在一次玛卡比设计的埋伏中,把性命都搭进去了。他佩戴的宝剑也成为了玛卡比的战利品。从此,玛卡比一直在战斗中使用它,直到生命结束。此后,塞琉古王朝又多次出兵巴勒斯坦,但面对起义大军屡战屡败。
玛卡比在战斗中迅速成长起来了。公元前164年,玛卡比的军队解放了耶路撒冷。犹太百姓欢呼雀跃,簇拥着他们的民族英雄玛卡比一起向圣殿走去。
尘封多年的圣殿大门终于被众人打开了。面对荒草丛生的殿堂、落满灰尘的祭坛和歪倒破损的灯台,犹太人心如刀绞,热泪纵横,很多人当即匍匐在地,放声悲号。短暂的伤心过后,犹太百姓擦干泪水,点亮了七支烛台,开始动手修复和清洁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圣殿。按照宗教礼仪,犹太人以未经雕凿的石头砌筑新圣坛,整修圣殿,制作新香坛、圣桌等。八天之后,一座整洁肃穆的圣殿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玛卡比清洁圣殿的这一天是公元前 164年的基斯流月25日,从此之后,这一天也就成为了犹太人的传统节日“光明节”或“灯节”的第一天,这个节日历时八天,其主要的活动就是点燃七支烛台,从节日的第一天开始,每天一支。
为自由而战
随着圣殿被夺回,起义军入主耶路撒冷,犹太人内部随之也出现了不和谐的杂音,代表不同阶层、持不同见解的多个派别,开始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明争暗斗。
在玛卡比起义的过程中,来自中下阶层的祭司和文士构成的法利赛派,是当时起义的主力军。这个派别反对异族统治,奉行一丝不苟地遵从圣约的要求,坚守本民族传统和信仰价值观,不赞成圣殿祭司们的特权。与法利赛派相对的,是正统的圣殿祭司派,又被称为撒都该派,他们是大卫时代所指定的终身大祭司撒都该的后人。这些人虽然是少数,但却一直拥有圣殿特权,掌管着圣殿里的财富,历代耶路撒冷大祭司均从他们中产生。
除了以上由宗教神职人员构成的两派之外,还有一支完全由平民组成的艾赛尼派(关于这个派别的存在与否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信仰虔诚。这些人虽然也是直接参与玛卡比起义的主要力量之一,但由于位低言轻,加之淡泊名利,相比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他们对政治兴趣不大。
玛卡比重夺耶路撒冷之后,为了表示对宗教势力的尊重,也为了表明自己并没有谋权的野心,仍然依照传统选立撒都该家族中的米尼劳作为犹太人的大祭司。按照传统,大祭司不但是信仰的指路人、圣殿的保护者,也是犹太地的统治者。然而,经历剧烈变故之后,大祭司的世俗权力正在弱化,玛卡比虽然做出了尊重宗教传统的姿态,推选米尼劳为大祭司,但他在军队和民众中的影响已是如日中天。因此,耶路撒冷事实上形成了玛卡比统管军事、米尼劳管理圣殿事务的政治格局。
就在犹太人夺回圣殿、重整旧山河的时候,公元前164年,征战东方的安条克四世病死在东征途中的巴比伦。
安条克四世曾经狂胜埃及,也是一世英雄,但说起他的死因,真是不怎么体面。安条克四世自从登基就为钱发愁,即使他御驾东征安息,仍不忘搜刮钱财。当年亚历山大远征东方的时候,曾经在安息的一个神庙里供奉了珍贵的黄金盾牌、盔甲。当饥不择食的安条克四世路过此地的时候,居然企图带兵偷窃这些上帝的贡物!如此下作的卑鄙行径,立即招致当地百姓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安条克四世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丢兵损将的安条克四世狼狈地逃回了巴比伦的大本营,不久就因受惊过度而病死(冥冥之中,似乎又是上帝的惩罚)。
安条克四世客死异乡后,他年仅九岁的儿子安条克五世继位,而王朝的实权则落在了摄政的吕西亚手中。为了夺回在耶路撒冷的统治权,吕西亚全国举兵,组织起了一支由十万步兵、二万骑兵以及三十二头从东方印度引进的战象所构成的征讨大军,前往耶路撒冷,讨伐叛军。为了壮行,安条克五世也“御驾亲征!”
这是一场实力极其悬殊、看似几乎毫无悬念可言的战斗。希腊大军跟随着列队的三十二头战象,气势汹汹一路杀来。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来自东方的战象就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初次投入战场的坦克一般,让对方胆寒。大象背上一般用挽具固定一个带护甲的木台,上面端坐驭手和武士,可以指挥大象并居高临下地挥枪射箭。每头大象的身后还簇拥着身披青铜盔甲的多名武士和全副武装的骑兵。
面对强敌,玛卡比没有选择与对手进行硬拼,也没有一味地畏缩在耶路撒冷城内,而是派出弟弟以利亚撒带领一支敢死队,对敌军展开了“斩首行动”(此前,玛卡比的另一个兄弟约翰已经阵亡),目标是端坐在一头华丽大象上面的安条克五世国王。但不幸的是,以利亚撒在刺杀安条克五世所乘坐的大象时,躲闪不及,竟被压死在大象之下。
安条克五世的大军随后掩杀而来,将耶路撒冷团团围住。危急关头,耶路撒冷的城墙发挥了作用,尽管安条克五世的大军用尽各种攻城办法,都始终难以逾越高大的城墙,直到第二年冬天,还是没能破城。经过一年多的僵持,塞琉古大军只好无功而返。
吕西亚回国后不久,塞琉古王朝突然生变。
原来,一直被罗马人扣为人质的德米特里王子,在罗马人的赞助下,正率领雇佣军从罗马一路杀来争夺王位。闻听德米特里王子回来了,安条克城内的反对派就趁机发起兵变,将众叛亲离的安条克五世和可耻的吕西亚君臣二人抓起来杀掉了。德米特里兵不血刃地夺权成功,登上了塞琉古国王的宝座,史称德米特里一世。
虽然国王换了,但塞琉古王朝对耶路撒冷的贪婪之心没变。登基后不久,德米特里一世就委派叙利亚总督尼卡诺率领军队开赴耶路撒冷,征讨玛卡比。
尼卡诺不说身经百战,也是战功赫赫,犹太人的起义队伍在他眼里只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而已。但踌躇满志的尼卡诺很快就会发现玛卡比铁锤的威力。这次出征,尼卡诺等来的不是立功的机会,而是被铁锤彻底砸碎:尼卡诺大军无一幸免,全部丧生,尼卡诺本人也战死了,并且头和右臂被砍下,拿到耶路撒冷悬挂示众。这是因为他出征前曾昂头、挥臂地扬言要消灭玛卡比。
大胜的消息再次传到耶路撒冷,犹太人走上街头,欢呼庆祝。这一天是亚达月13日,正是普珥节前的一天。载歌载舞的犹太人就将节日提前,把13日也并入了普珥节,普珥节也就此演变成了两件拯救全民族重大事件的集中庆祝,节日的时间也从14、15日两天,变成了13到15日三天的欢庆。这个节日成为了一向不苟言笑的犹太人的狂欢节,每到这一节日,孩子们化装嬉戏,燃放爆竹,互赠糖果礼物;成人们则大摆筵席,开怀痛饮,甚至醉得不省人事。“不省人事”的希伯来语读作“罗雅达”,所以“普珥节”又被称为“罗雅达”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磨炼,昔日的游击队员玛卡比也慢慢具备了领袖的政治嗅觉。为了对付塞琉古王朝,也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他需要一个强大的靠山。在观察了周边的形势后,玛卡比派出使者来到了罗马,与罗马元老院进行会谈,希望与罗马人结为联盟。
此时,罗马人经过与迦太基人的战争,已经成长为地中海的王者,目光不再局限于地中海北岸,下一个目标将是爱琴海对面的塞琉古王朝以及更远的东方。为了实现东进的计划,罗马人迫切需要在东方寻找一个同盟者。犹太使节的到来,正中罗马人的下怀。罗马人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些来自塞琉古王朝统治领地上的造反者,双方签订了条约,各自以独立国家身份结成了军事同盟。
闻听玛卡比与罗马人结成了军事同盟,塞琉古王朝大吃一惊。自己的后院居然与罗马人勾结在一起,德米特里一世极为不满,于是下令巴基德将军带领塞琉古王朝最精锐的军队南下,尽快收服犹大地。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战士的选择!面对实力悬殊的对决和罗马人的袖手旁观,玛卡比决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誓死一搏。他将仅有的三千名士兵悉数带上战场。不过,当这些为数不多的士兵看到对面黑压压的敌军和闪亮的刀枪铠甲后,不少人开始动摇,有些人甚至偷偷地逃掉了,最后只剩下八百人不离不弃地追随在玛卡比身边。
玛卡比已无路可退,他鼓励自己的战士说:“我绝不会让人说我是从战场逃跑的,让我们为犹太同胞英勇战死吧!不要在我们的荣耀里留下任何污点。”
这场实力悬殊的拼杀,留给我们的只有悲壮。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玛卡比身边的战士一个个倒下,越来越少。短兵相接的对战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夕阳西下。经过一整天的浴血奋战,浑身创伤、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玛卡比身披夕阳的余晖,轰然倒下。
战后,玛卡比的兄弟将其遗体从战场上抢回,安葬在摩顶的祖坟中。这位赫赫有名的战神,终于远离了刀光剑影和尔虞我诈,回到了儿时玩耍的小村庄,从此安睡在父母的身旁。
抵制希腊化
玛卡比死后,巴基德率军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耶城驻扎了下来。平叛有功的巴基德随后就被任命为叙利亚总督。玛卡比的弟弟约拿单则带领残存的队伍退出了耶路撒冷,到约旦河谷的旷野继续打游击。
征服耶路撒冷后,德米特里一世打算利用在罗马所学到的文明,对耶路撒冷城内“不开化”的犹太人进行彻底的改造,意图再造一个希腊民主式的耶路撒冷。为了保证国王的政策在耶路撒冷得到贯彻落实,身为耶路撒冷地方官的巴基德不敢怠慢。他采取高压政策,残酷镇压反抗者,许多犹太人被他折磨鞭打致死,但尽管如此,仍始终难以让犹太人接受国王的改造。
不仅如此,在约旦河谷的约拿单也一直没有停止战斗,他经常神出鬼没地打击塞琉古的军队,巴基德多次围剿也没有奏效,反而还损兵折将。最终,陷入耶路撒冷难以自拔的德米特里一世不得不于公元前157年与约拿单签订了和平条约。由此也就意味着,塞琉古王朝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犹太人的独立。
促使塞琉古王朝对犹太人做出让步的还有外在的原因。在东方,波斯人从塞琉古王朝独立了出去,建立了安息王国,这个王国逐步强大起来,日渐成为塞琉古王朝在两河流域强劲的对手。而更让塞琉古王朝难以招架的是西方的罗马人正在步步向东逼近!
在贪婪的罗马人眼里,地中海周边场子太小,神秘而富足的东方将是自己策马扬鞭的下一个宝地。为此,罗马需要首先解决东进途中的塞琉古。公元前153年,罗马元老院挖掘出一个据说拥有塞琉古家族血统的“亚历山大一世”,声称他是安条克四世的一个私生子。这个来路不明的亚历山大在大批罗马卫队和希腊雇佣军护送下,于公元前150年在地中海沿岸的托勒密城登陆。
已经被塞琉古王朝的连年征战和苛捐杂税压迫得奄奄一息的巴勒斯坦百姓,好像盼到了救星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亚历山大一边。亚历山大自然知道犹太人对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他还没有登上王位,就向犹太人伸出了橄榄枝,向他的“朋友”约拿单写信致意:“我听说您是一位勇敢的人。我今天任命您为本国大祭司,并授予您大公爵位。您是我的盟友,相信会支援我们的。”
“游击队员”约拿单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塞琉古王朝任命的大祭司。多年的游击之后,他顺利回到了耶路撒冷,并招募大批军队,加固城防、修葺圣殿,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大兵压境,德米特里一世的地位岌岌可危。面对不利的形势,德米特里一世也不得不厚着脸皮,前来央求和拉拢多次被他蹂躏的犹太人,以稳固自己的后院。这一次,德米特里一世很“慷慨”,承诺将会给予犹太人免除多项赋税、放弃在撒玛利亚和加利利地区征收赋税的权力、承认耶路撒冷为圣城等诸多恩惠。
不过,面对德米特里一世的慷慨大方,已经被蹂躏多次的犹太人断然拒绝了。看来德米特里一世已经将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犹太人的心底。
公元前150年,德米特里一世在与亚历山大的交战中战死,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二世被迫远遁克里特岛,塞琉古王朝就此换了主人。
为了稳住王位和周边的局势,被罗马人扶上王座的亚历山大主动与埃及托勒密王室修好,迎娶了托勒密王的女儿,而且还“心甘情愿”地欢迎埃及大军进驻自己的地盘。
托勒密的女儿可不是那么好娶的,如果你看一下埃及的历史,你就会知道埃及法老身边的女人一个个可都不是等闲之辈。果然,亚历山大与埃及法老的女儿完婚后,他的老丈人托勒密六世派出了强大的海军“护送”女儿在叙利亚登陆,并以和平友邦的名义,“进驻”了巴勒斯坦的多个城市。亚历山大本来只是要一个公主,不想却被“陪送”进来一支大军,新女婿忍无可忍,翁婿之战也就此拉开。而战争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托勒密和亚历山大竟然双双殒命疆场!
有福之人不用忙。亚历山大驾崩之后,逃亡在外的德米特里二世顺理成章地回到了安条克城,登上了王位。
兵 变
德米特里二世继位之初,延续了亚历山大在位时与犹太人所建立的良好关系。他不仅表彰了约拿单的功绩,承认他的大祭司职位,还解除了犹大地和撒玛利亚的税负。
为了表示诚意,约拿单也慷慨地拿出了十吨白银,以解德米特里二世国王的燃眉之急;此外,他还精挑细选了一支三千人的犹太卫队派往安条克城,直接听候国王本人的调遣。
德米特里二世登基之后才知道了无米之炊的难处,虽然犹太人的白银可以暂时应付王国运作的急需,但罗马人的庞大赔款几乎压得他透不过气来,而连年的战争也让百姓一贫如洗,再也榨不出什么油水。无奈,他不得不缩减开支。当时,王国最大的开销,就是维持一支职业军队所付出的花费。眼看硝烟散尽,放眼望去,自己治理下的地盘一片太平景象,德米特里二世突发奇想,命令刀枪入库,遣散了除希腊雇佣兵外的所有兵将。
德米特里二世近乎异想天开的想法,几乎断送了他的王位。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许多男人就是靠杀戮来养家糊口的,解散军队就等于断送了他们的生活来源。这些早已习惯了征战沙场、只会杀戮的士兵,离开军队几乎无法生存。所以,许多老兵并不领国王的情,整个安条克城出现了严重的兵变,十几万士兵到处杀人放火,安条克几乎变成了人间地狱。最后,哗变的士兵们甚至将皇宫团团包围,声称要将国王揪出来讨个说法。
躲藏在王宫里的德米特里二世望着皇宫外的熊熊大火,闻听宫廷外士兵们的嘶喊,几乎就要绝望了。危急关头,约拿单留给德米特里二世的犹太卫队发挥了作用,这些久经沙场的战士,以少胜多,经过有效的组织和反击,平定了兵变,控制了安条克的局势,解除了国王的危难。
在犹太人的鼎力相助下,德米特里二世总算度过了这次危机。按理说,德米特里二世应该对救驾有功的犹太人报以恩惠才是,但不知这位国王的脑袋是不是进水了,国内局势稍稍稳定,他就恩将仇报,背叛了自己对犹太人的诺言,不仅没有因为约拿单的援助给予赏赐,反而决定恢复他曾取消的对犹太人的税收!
看来这个国王真的是穷疯了。
犹太人愤怒了,坚决拒绝背信弃义的国王的无理要求。犹太人与塞琉古王朝的矛盾再次激化,双方短暂的和谐就此被打破。不过,恶人自有恶人整。德米特里二世没有等犹太人出手,就被亚历山大昔日的部将特里弗联手亚历山大的儿子安条克王子一起推翻了。
特里弗就是不久前安条克城士兵哗变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兵变失败后,要将“和平”进行到底的德米特里二世,并没有追究这些叛乱者的责任,包括带头挑起叛乱的首领特里弗。但特里弗却并没有因此而痛改前非,他的野心反而进一步膨胀。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他竟然还说服了避难在阿拉伯部落里的安条克王子跟随他一起替父报仇,夺回江山。
安条克王子就此踏上了不归路。
按照特里弗的策划和安排,刚出江湖的安条克王子就广发“英雄帖”,授予约拿单各项荣誉和爵位,再次确认了他的大祭司职位,同时发文免除了犹太人各项税收。不仅如此,安条克王子还将犹太地区正式交给约拿单统治,将腓尼基海滨直至埃及边界,册封给约拿单的弟弟西门管理,任命西门为这些地区的总督。
安条克王子对犹太人有恩,犹太人也不能无义。于是,约拿单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对德米特里二世的阵营中,带领队伍从耶路撒冷远征大马士革,在加利利湖畔打垮了德米特里二世的大军。这大概是公元前143年到公元前142年的事情。
有了安条克王子的招牌,特里弗名正言顺地招兵买马。他一路网罗被德米特里遣散的散兵游勇和昔日的部下,迅速组织起了一支大军,并凭借这些亡命徒组成的军队,打败了德米特里前来围剿的大军,最终一鼓作气占领了安条克城。安条克王子也就此摇身一变成了安条克国王,史称安条克六世!
特里弗与安条克王子联手赶跑了德米特里二世,成为了塞琉古王朝的新主人。但历史又一次证明:用利益勾搭在一起的“朋友”是最不靠谱的。立下第一大功的特里弗不甘心只做一个大臣。自己辛辛苦苦帮助这个孩童坐上了王位,为什么自己就不能过一把国王瘾呢?但要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把忠于国王的犹太人先踢开。因为,安条克六世登基之后,与犹太人关系很“铁”,这种关系延续了安条克六世的老爸亚历山大一世时期所建立的传统友谊和信任。
特里弗再次开动他的脑筋,等待着绞杀犹太人的机会。
安条克王子坐上了王位,对犹太人而言也是形势一片大好。约拿单雄心勃勃,甚至萌生了复兴犹太民族昔日辉煌的雄心壮志。他打造了一支数万人的队伍,首先从塞琉古人手里收复了原属于以色列人的伯珊。伯珊是约旦河西岸的一座希腊化城市,原本属于以色列人,后沦陷于塞琉古王朝之手。
对于犹太人的举动,塞琉古朝野上下一片抱怨,甚至不少人说犹太人有谋反之心。于是,权倾朝野的特里弗顺理成章地就组织起了一支平叛大军,以收复失地的名义向伯珊的犹太人发难。
虽然手握重兵,但特里弗并没有选择强攻。他再一次施展了阴谋,主动向约拿单伸出了“橄榄枝”,邀请约拿单前来谈判,并与他达成协议:特里弗将地中海边的重镇托勒密城交给犹太人,出于交换和信任,约拿单要遣散身边的数万大军,只留下三千精兵,其中二千人戍守伯珊,剩下的人可以跟随约拿单驻扎托勒密城。当不知是计的约拿单按照约定遣散了自己的军队,只带领一千名士兵接管托勒密城时,预先设伏的塞琉古士兵按照特里弗的计划全歼了犹太士兵,约拿单自己也成了特里弗的阶下囚。
失去了约拿单,耶路撒冷一下子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窘境。国不可一日无君。面对一路杀来的塞琉古大军,大祭司决定由玛卡比一家仅剩下的西门接替哥哥约拿单的位置,全权管理犹太军政大权,应对兵临城下的塞琉古大军。
为了救出哥哥,西门派人与特里弗谈判,并接受了特里弗的条件:以约拿单的两个儿子和三十万银币来换取约拿单。尽管这是一个昏招,西门也猜想到了这很可能是个阴谋,但面对被扣在敌人手里的亲人,他有其它选择吗?
果然不出所料,收受财物后的特里弗根本就没有如约释放约拿单,而是在耶路撒冷城下处死了约拿单父子三人。西门悲愤地收拾起哥哥和侄子们的遗体,将他们与父亲和其他战死的四个兄弟一起,合葬在摩顶的祖坟,然后毅然投入了捍卫民族尊严、保卫妻子儿女的战斗。
至此,犹太人与塞琉古人彻底决裂。经过一次次血的教训,犹太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在世界上站住脚跟,只能靠自己。
王朝诞生
正值隆冬时节,特里弗围困耶路撒冷。
就在犹太人被困圣城,几乎弹尽粮绝之时,天突降大雪!面对漫天大雪,特里弗也吃不消了,冰天雪地里不仅无法张弓射箭,连吃饭都成问题。他不得不收兵打道回府。
犹太人又一次得到了上帝的关爱和拯救。既然上帝都认可了西门的地位,那就顺从他的旨意吧。公元前142年,西门登上了犹太人领袖的位置。由于玛卡比及其继任者均来自哈斯摩尼家族,所以历史学者一般将这个短暂的独立王朝称为“哈斯摩尼王朝”。
这是自从扫罗、大卫和所罗门建立统一的犹太王国八百年之后,迦南地再现统一王国。
对于犹太人的独立,塞琉古王朝根本无暇顾及。公元前140年,小国王安条克六世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杀的悲惨下场,结束了惶恐无助的一生。特里弗随后在安条克城自封为王,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国王的宝座。
西门知道,登基后的特里弗肯定不会放过犹太人。所以,在巩固城墙、整肃军队的同时,也开始了外交努力。既然塞琉古比自己强大,那就找一个比塞琉古还要强大的靠山。放眼望去,最佳选择就是罗马人了。为此,西门命人打造了一块重达半吨的黄金盾牌,将其作为觐见罗马人的礼物(也不知怎么运过去的)。
此时,罗马刚刚打完第三次布匿战争和第四次马其顿战争,且一路高奏凯歌,基本上平定了地中海西岸和北岸,正在将目光转向地中海的东岸。当罗马的目光越过爱琴海,向东方望去的时候,还在晃悠的塞琉古王朝挡住了罗马的视线!就在这个时候,西门的礼物送到了。面对犹太人的厚礼,见多识广的罗马人这才知道,比起这个东方小国,自己还真是孤陋寡闻。这块黄金打造的盾牌,强烈刺激了罗马人的眼球:他们决心要向东方开疆拓土,不仅要踩倒摇摇欲坠的塞琉古王朝,而且还要踏入犹太人的圣殿,将其中的宝藏收入囊中。
收下大礼之后,罗马人热情洋溢地款待了犹太人的使者,公开承认西门所建立的王国地位,同时还发布文告,将双方的盟约告知周边各国,其用意就是向各国宣布:犹太人已经是罗马人的盟友,谁也不要为难我的小兄弟,否则罗马人会不客气。
果然,有了罗马这个大靠山,特里弗再也不敢贸然对犹太人采取行动,也不得不承认犹太人新政权的存在。估计当时西门很是庆幸自己决策的英明,但殊不知,这次的引狼入室,已经为犹太人埋下了亡国的种子……
稳定了外围态势之后,西门开始着手建设被连年战争破坏了的耶路撒冷,并增设城墙,国内的形势慢慢趋于稳定,百姓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圣殿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随着国力的增强,他又着手解决了周边一些敌对民族对以色列的威胁,相继收复了约帕、基色等地,以色列人一天天从战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但犹太人的好日子总是被周围的世界所左右。
费尽心机登上王位的特里弗并没能在王位上安坐太久。公元前138年,德米特里二世的弟弟安条克七世从特里弗手里夺回了王位,而特里弗也就此结束了忙碌奔波的一生。坐稳江山的安条克七世,如同塞琉古王朝多个无耻的国王一样,贪婪地要求犹太人将约帕、基色和耶路撒冷城交还给安条克国王,并且恢复了犹太人上缴塞琉古王朝的赋税。
从战斗中成长的西门决心不向强权低头,再说,他还有一个强大的靠山罗马。于是,他开始进行全国动员,应对安条克七世的进犯。果然,看到犹太人拒绝自己的要求后,安条克七世立即派出手下爱将肯迪比乌率领重兵,一路杀向犹大地。新生的以色列王国面临生死考验。面对大兵压境,西门多么希望曾对自己夸下海口的罗马人能够表示一下呀,但这次罗马人一如既往地袖手旁观。
外援无望,犹太人知道危难关头只能靠自己了!
西门御驾亲征,带领儿子胡肯奴,动员起全国的百姓,迎接王国独立以来的第一场卫国战争。犹太人爆发了空前的战斗力,他们以视死如归的气概,向侵略者发起了反击。在犹太人的冲击下,肯迪比乌带领的大军尚未与以色列人正式交战就崩溃了,他们被犹太人打得四散奔逃,其中一部分人向南逃进了亚实突地区的城堡。胡肯奴带领的犹太士兵一路追杀来到亚实突,一把大火烧掉了敌军占据的塔楼,烧死敌人两千多人!
第一次卫国之战,以犹太人的胜利而告终。此战巩固了王国的政权,也奠定了西门家族王室的地位。
西门父子
从一个小村庄起事,到建立哈斯摩尼王朝,哈斯摩尼家族功不可没。他们前赴后继,带领遭受列强欺压的犹太人一次次与列强抗争,捍卫了属于犹太人的权利和尊严。也正是在保家卫国的抗争中,哈斯摩尼家族奠定了在犹太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也诞生了以色列历史上第一个集大祭司和国王大权于一身的西门国王。
西门上台后,一如既往地依靠家族维护自己的统治,比如他的几个儿子就被安排在国家最重要的职位,这不仅出于强化家族统治的考虑,也是为下一步的皇权世袭做准备。对此,善良的百姓还是认可的,毕竟哈斯摩尼家族为了这个国家付出了很多,只要他们能够管理好这个国家,百姓一般也都能接受。
但跟随西门征战多年的将军们并不这么认为。
一同打天下的兄弟哥们,功成名就之后,往往会觉得自己分得的蛋糕比别人的小,甚至为了抢夺别人的蛋糕而大打出手,这似乎是国内外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正因如此,才有了历史上多次出现的血淋淋的悲剧:为铲除皇族统治的威胁,一块称兄道弟的哥们儿打下江山后,老大往往会将昔日的兄弟一个个残忍地灭掉。
多利梅就是跟随西门南征北战的将军之一,曾为哈斯摩尼王朝立下赫赫战功。西门登基之后,并没有对他的这位昔日兄弟动手,相反,对他还很器重,不仅把女儿嫁给了他,还让他驻守约旦河西岸的重要城市耶利哥城。不过,多利梅并不满足于这些,他的目标是王位!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利用西门来到耶利哥巡视的机会,发动了一场政变,杀死了毫无防备的西门,并扣押了他的儿子和家眷。身经百战的西门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没有战死沙场,而是死于自己最信任的哥们儿之手。
杀死国王之后,多利梅派出使者来到耶路撒冷,向长老和祭司们宣布国王西门已经被杀,命令耶路撒冷的人们接纳他称王!
你可能会纳闷,多利梅为什么没有趁机入主耶路撒冷自立为王,而是还要先发个“通知”?其实,不是多利梅不想,而是不能!因为,如果没有显赫的王室背景和祭司的许可与支持,即使你强硬地爬上国王的宝座,也根本不会有人承认你!所以,多利梅眼看着近在咫尺的王座,不得不耐心向祭司们请示!
眼看玛卡比家族辛辛苦苦开创的和平局面就要毁于一旦,耶路撒冷即将面临血腥和灾难,以色列的百姓和祭司都忧心忡忡,他们将目光都投向了西门家族的最后希望胡肯奴。
作为西门最能干的儿子,胡肯奴当时驻扎在基色,没随父巡视,侥幸逃过一劫。多利梅也知道,在西门的儿子中,胡肯奴是自己最大的威胁。所以,当多利梅在耶利哥动手的同时,刺杀胡肯奴的凶手就已经在去往基色的路上了。不过,支持西门的人已经早一步赶到了胡肯奴的驻地,提前向他通报了西门家族惨遭的不幸。
收拾了倒霉的刺客之后,胡肯奴顾不上悲伤,立即带领手下全部人马,倾巢而出,连夜赶往耶路撒冷。经过一夜急行军,黎明时分,胡肯奴的军队抵达了耶路撒冷城下。忠于哈斯摩尼家族的守城官兵,立即打开城门,迎接他们进城。城内的祭司和长老们也都没有休息,在彻夜等待着胡肯奴大军的到来。
掌控了耶路撒冷局面之后,胡肯奴立即征召百姓,带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杀向耶利哥城堡。
面对愤怒的百姓和兵力强大的胡肯奴,龟缩在城堡内的多利梅将胡肯奴的母亲和两个兄弟推上了城墙,要求胡肯奴退兵,并且威胁说,如果胡肯奴不答应,他就将胡肯奴的母亲和兄弟推下城墙!胡肯奴心如刀绞,恨不得吃了多利梅的肉!但却不能眼见母亲惨死在自己面前。他一次次地尝试发起进攻,又都不得不一次次地终止战斗。最终,他无可奈何地看着多利梅从自己的眼前逃出城去。
胡肯奴的义举最终还是没有救出母亲和两个兄弟,多利梅逃脱后,残忍地杀死了他们。平定了多利梅的反叛后,胡肯奴隆重安葬了母亲和兄弟,随后他顺应民意,登上了国王和大祭司的位置,成了耶路撒冷的新主人。这一年是公元前135年。
此后的十年,犹太人迎来了一段难得的祥和时光,终于可以抖落掉多年征战的尘土,歇歇脚了。经过十年的韬光养晦,犹太人慢慢积攒了雄厚的家底。公元前125年,胡肯奴出兵征服了宿敌以东人。其实,以东人已经被犹太人征服多次了,但是从来没有从心底里臣服过犹太人,一旦有机可乘,他们就伺机闹独立。这次胡肯奴没有像先辈那样对以东人烧杀抢掠、强制归附,而是开始对以东人洗脑:他要求以东人全部皈依犹太教,接受耶和华为他们的唯一真神。
这件事在当时的胡肯奴看来,可能只是灵光一闪。但是,胡肯奴可以说开启了犹太教主动向外族、外邦传播的先河。后来西方的所谓圣战,乃至于今天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渗透,不就是这种洗脑吗?它的威力,实际上比明枪响炮可怕得多,能从根本上颠覆一个民族的传统和存在的根基。在这方面,中华民族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从来不强迫其他民族皈依,但很多蛮族、异族,一旦与中华民族碰撞,总是无声无息地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华大家庭里,甚至没有一点儿浪花。
公元前108年,胡肯奴摧毁了希腊人在北方建立的多个希腊化城镇,重新夺取了被希腊化了的撒玛利亚。胡肯奴在征服撒玛利亚的同时,彻底捣毁了基利心山的希腊宙斯神殿,重整了北方的宗教信仰体系,再次强化了犹太教“家天下”的宗教政策。
胡肯奴在三十年的统治期间,完善了政府管理体制,首次铸造了国家货币,扩大了以色列的疆土,提高了以色列的国际地位。这是自所罗门时代以来所不曾有过的。可以说,胡肯奴时期属于以色列人的一个中兴时代。
手足相残
公元前104年,胡肯奴“驾崩”,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亚里斯多布,史称亚里斯多布一世。
此时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两大宗教集团的斗争渐趋白热化,甚至王室也卷入其中。与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争权夺利不同,与世无争的艾赛尼派反而远离纷争,甚至远遁死海旷野。据说,在死海沿岸库姆兰旷野山洞中被一个放羊娃偶然发现的《死海古卷》,就是艾赛尼派留给世人的。作为20世纪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死海古卷》是现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旧约》手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胡肯奴治国有方,在他的调理下,王国进入了中兴,犹太人的盛世似乎指日可待,如果不是亚里斯多布“接班”的话。
亚里斯多布上台后,一改皇室对法利赛派的倚重,公开转向撒都该派。这遭到了支持法利赛派的其他皇室家族成员的反对,包括他的母亲和弟弟。面对阻挠,亚里斯多布露出了铁血的一面,他杀死了一个拥有兵权的弟弟,并将另一个兄弟雅尼斯投入监狱。不仅如此,他还干脆将自己的母亲关进监狱,活活饿死!
灭绝人性的亚里斯多布被犹太人看作魔鬼。也许是作孽太重,上帝看不过去了,犹太史书记载,只做了不到一年国王,亚里斯多布暴病而死,被他投入监狱的弟弟雅尼斯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
雅尼斯不仅继承了哥哥的王位,还继承了他的女人。登基不久,雅尼斯就与皇后萨罗米结婚,以至于有人怀疑,有可能是皇后与小叔子密谋,害死了残暴的亚里斯多布!这一年,萨罗米三十八岁,而雅尼斯只有二十三岁,典型的嫂弟恋。
雅尼斯统治期间没有什么建树,整个巴勒斯坦一直动荡不安,甚至一度遭到埃及的入侵和蹂躏。尤其他以所谓亲希腊罪名,大肆镇压法利赛派人士,残忍地杀死了数百名法利赛派的领袖和骨干。为了泄愤,他当着这些人的面杀死他们的妻子、儿女,并将这些人活活钉死在十字架上。
公元前76年,当政二十七年的雅尼斯因酗酒和疟疾,暴卒于耶路撒冷,终年四十九岁。六十四岁高龄的皇后萨罗米登上了王位。与六十七岁登基的中国女皇武则天有得一比。她不仅年龄上与武则天有一比,即使在治理国家方面,也不输武则天。萨罗米执政之后,首先安抚了法利赛派,以平息多年来因法利赛派受到打压而引起的社会动荡。所以,女王统治期间,法利赛派又找回了昔日的感觉,再次迎来了黄金时代。此外,老女王还注重发展教育,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渐渐地从动荡不安中稳定下来。
女王老了,王位继承人的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
女王膝下两个儿子:胡肯奴二世和亚里斯多布二世。虽是一母所生,但两个儿子性格却相去甚远,且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长子胡肯奴二世生性善良,但却过于软弱,与母亲一样,他属于法利赛派的支持者。按理说母亲应该支持他,但一个好人往往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国王,尤其在他的身后站着一个生性残暴的弟弟亚里斯多布二世!亚里斯多布从小就尚武好斗,从来不把哥哥放在眼里。在他的眼里,王位就应该是自己的,尤其还有强势的撒都该派为他撑腰。
两个儿子的性格决定了他们都不是治理国家的理想人选,但年老体衰的萨罗米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她不得不在两个儿子中做出一个抉择。踌躇再三,已经七十多岁的萨罗米女王最终还是任命胡肯奴二世为国家的掌舵人。这种选择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残酷的,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她知道无论怎么选择,手足相残都是难以避免的。
心力交瘁的女王不久就病倒,再也没能爬起来。她带着幽忧心事和无尽的遗憾,终于疲惫地闭上了双眼。
随着女王驾崩,对哥哥登上王位耿耿于怀的亚里斯多布立即吹响了夺权的冲锋号,率领部下发动了战争,仅仅半个月,就攻占了境内主要城市,控制了全国的大局。面对危局,胡肯奴二世虽说是一国之君,但不得不向强势的弟弟妥协,两人最终达成协议:胡肯奴二世放弃王位,担当大祭司,亚里斯多布则坐上了国王的宝座。
教权和王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较量。因此,代表两大阵营的哥俩,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和平相处。双方都似坐在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事态随时都会恶化。胡肯奴二世知道,这位蛮横的弟弟随时都可能向自己动手,到时别说江山,就是自己的脑袋也可能保不住。思前想后,为保险起见,胡肯奴二世主动离开了耶路撒冷,逃到了约旦河东岸的纳伯特王国暂避风头。
大约公元前300年,阿拉伯部落中的一支纳伯特人从阿拉伯半岛北上,来到了约旦与叙利亚之间定居,到了公元前2世纪,他们在一片荒漠之上,打造了一个以佩特拉为首都的王国。公元前80年~前65年,正是国王阿尔塔斯二世统治时期,纳伯特人如日中天,他们铸造了自己的钱币,佩特拉城蜚声西亚,城内拥有多座宏伟的希腊式建筑(不过,这座名城后来被罗马人征服,渐渐湮没在沙漠之中,今天空留旷野中的恢宏殿廊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瞻仰和赞叹)。
在随同胡肯奴二世逃亡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值得我们格外关注,正是在他的劝说下,胡肯奴二世才下定决心逃离圣城。他的名字叫安提帕特。此人家世显赫,曾是以东总督的儿子,从血统上来说,他属于归化犹太教后的第二代以东人。作为胡肯奴二世得力的助手和私人好友,安提帕特一直追随在他身边。
逃到阿拉伯部落之后,胡肯奴二世最初并没有获得阿拉伯人的认可和支持。由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时常出现摩擦,甚至存在领土争端,阿拉伯人并不热心收留和支持这个落魄的犹太君王。
关键时刻,安提帕特表现出了他杰出的斡旋和游说能力。他一面极力推销胡肯奴二世这只“绩优股”,同时也卖力地夸赞阿拉伯王,并坚称“一个伟大王国的统治者向受屈辱的人伸出援手是高尚无比的!”最终,这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雄辩之士,说服了骁勇的阿拉伯首领。胡肯奴二世不仅得到了阿拉伯人的拥抱,而且在得到他愿意出让十二座城市的许诺后,阿拉伯王还欣然给他拨出五万精兵,支持其杀回耶路撒冷夺回王位。
看来,有时候“忽悠”还真是一种生存能力。
在五万强悍的阿拉伯铁骑冲击下,亚里斯多布二世一败涂地,不得不躲进耶路撒冷城内,紧闭城门。同时,他暗暗派出使者,向罗马驻叙利亚的地方总督庞培请求援助。当然,见面的大礼自然是少不了的,据说亚里斯多布送去了一支重达八百千克的黄金藤蔓!
历史走到这里,正是波澜壮阔,一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就要登场了,庞培就是其中的一个。
王朝终结
就在犹太王国兄弟阋墙、内战激烈的时候,古罗马的历史迈进了一个牛人辈出的时代。
此时,凭借打败迦太基、阻挡北部蛮族入侵而名噪一时,但后因让罗马陷入腥风血雨、军阀肆虐而遭人唾弃的马略和苏拉都已成为昨日黄花。公元前70年,靠荡平非洲、镇压西班牙起义与斯巴达克斯起义起家的庞培和克拉苏登上了历史舞台,一起当选了罗马执政官。
公元前66年,庞培领受了罗马元老院的安排,奔赴小亚细亚,镇压挑战罗马权威的本都。本都曾经是塞琉古王朝的地盘,塞琉古王朝兵败罗马之后,本都就脱离了塞琉古王朝的统治,另立山头,并多次与罗马发生冲突。出兵本都的庞培手到擒来,很快就收服了这个王国。然后,庞培又马不停蹄地挥军东进,降伏了与本都关系暧昧的亚美尼亚王国,一直打到了里海之滨才收手。之后,他挥师南下,将本已奄奄一息的塞琉古王国彻底征服,将整个叙利亚变为了罗马的一个行省。至此,塞琉古,这个曾继承了马其顿帝国最大地盘的王朝,连最后的一块地盘叙利亚也被罗马人收入囊中。
短短两年时间,庞培连破三国,威震东方。意气风发的庞培逍遥自在地做起了东方的罗马王。
就在庞培陶醉在国王的美好感觉之中时,亚里斯多布二世的使者带着厚礼到了。清官难断家务事。庞培本来没有打算偏向两兄弟任何一方,再说,自己一个叙利亚的总督,哪有心思去掰扯两兄弟之间的恩恩怨怨?但是考虑到如果犹大地一旦乱起来,通往地中海的商路就会被阻断,罗马的利益势必会受到影响,如果这样,自己在罗马的威信就势必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关系到自己在罗马政坛的地位,所以当务之急是不能让犹太人给自己添乱。
为了确保管辖地的稳定,庞培在收下犹太人的大礼之后,以罗马官方的名义要求胡肯奴二世和阿拉伯王的联军必须撤离耶路撒冷,否则将被视为与罗马人为敌。
命令一出,被困圣城的亚里斯多布二世喜出望外,而胡肯奴二世则大失所望,但慑于罗马大军的压力,他们又不得不遵从,只能无奈地与阿拉伯人一起退兵。
围城的部队撤走了,按说被困多日的亚里斯多布二世应该消停一下了。但他有些得意忘形,以为罗马人站在了自己的一边,所以趁阿拉伯人后撤混乱之际,突然打开城门,带领队伍向撤退的阿拉伯人顺势掩杀过去,将阿拉伯人打得落荒而逃。这还不算,得胜之后的亚里斯多布二世还大肆扩充军力,在耶路撒冷修筑堡垒和城墙。
亚里斯多布二世大兴土木和扩充军备的举动,激怒了庞培。作为一个战功卓著的军人和叙利亚总督,他的职责是维系巴勒斯坦的安宁,怎么能够容忍一个穷兵黩武的犹太王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为所欲为哪?
公元前63年春天,庞培率领罗马大军兵发犹大地。
面对来势汹汹的罗马大军,亚里斯多布知道自己惹了麻烦,急忙带上大礼,远道迎接庞培。收到大礼的庞培见犹太人已经臣服,自己的目的也基本达到,就让大军就地驻扎,派出先头部队,代表自己接管耶路撒冷。
不料,这支接收部队却在耶路撒冷遇到了麻烦。
耶路撒冷古城分为若干区域,圣殿位于城东北神庙区内,神庙区内也是犹太人的财富集中区。守护这些上帝财富的都是撒都该派祭司。撒都该祭司们大义凛然地堵在通往神庙的入口处,不允许罗马人踏入这个神圣的区域一步,不仅如此,这些人还断绝了自己的退路,拆毁了所有通往神庙区的桥梁和通道!出现这样的局面并不奇怪。我们知道,撒都该派是犹太教的坚定捍卫者,虽然亚里斯多布二世打算向罗马人低头,但撒都该派却并不承认这个国王的决定,在他们眼里,圣殿比一个亚里斯多布二世神圣得多。
庞培有再次被戏弄的感觉,他立即将亚里斯多布看管起来,然后率领大军强行进攻。
当时进入神庙区有三条通道,其中的一座桥梁已被祭司们拆毁,另两条路狭窄难行,庞培害怕遭受埋伏,就决定从北面的城外强攻。耶路撒冷城北的城墙修筑在梯次上升的高台之上,地势险要,难以用云梯或攻城塔直接攻击。庞培命令士兵担土挑石,填起了一个与高崖一样高的土坝。土坝建成后,攻城塔被推上土坝,罗马士兵借此攀上了城墙。虽然犹太人竭力奋战,但在罗马军团三个多月的围攻后,城墙最终失守,罗马军冲入了神庙区内,并直奔圣殿。
对于犹太人来说,圣殿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中心,保卫圣殿就是保卫整个民族的尊严。于是,一方是嗜血成性的罗马斗士,一方是誓死保卫圣殿的勇士,惨烈的战斗就围绕圣殿拉开了。不过,这次上帝没有显灵。他似乎抛弃了他的子民,犹太人寡不敌众,圣殿最终沦陷,一万多名犹太人喋血在圣殿前。
占领耶路撒冷后,庞培洗劫了圣殿里的财宝。在他的默许下,罗马官兵大肆抢劫,几乎到了掘地三尺的程度。犹太王国几百年的财富,被洗劫一空(欧洲人也有记载说庞培治军严明,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意识,将圣殿完好地交回到了犹太人手里,我觉得可信度不大)。
圣城沦陷后,挑起这场劫难的亚里斯多布二世及其家族,被庞培“打包”带往罗马,安置在罗马城的郊外。后来,这里发展成为了犹太人进入欧洲的第一个定居点,不少踏上罗马的犹太人都会顺道拜访这个定居点,而亚里斯多布家族的成员也会盛情款待来自远方的同胞。
亚里斯多布二世被带走后,胡肯奴二世重新回到了耶路撒冷,继续担任名义上的犹太人领袖。而胡肯奴二世之所以能够东山再起,多亏善于察言观色的安提帕特。这个见风使舵的以东人“与时俱进”,很快又博得了新主子庞培的赏识,从而成为罗马人在犹太人中的代言人。
哈斯摩尼王朝在走过风风雨雨的八十年后,终被罗马灭亡,也就此终结了以色列第二次统一王国的短暂历史,以色列沦为了罗马的一个行省。
希伯来民族的历史自此进入了罗马人说了算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