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左景伊辞世已逾十三年。中国文史出版社慧眼识珠,出版他生前撰写的《左宗棠传》(更名为《我的曾祖左宗棠》),在此谨简记父亲生平,以为纪念。
父亲自幼聪颖好学,初中毕业时,他以湖南全省会考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长沙明德中学学习,1936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化学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被迫南迁,父亲随学校先后转入长沙临时大学和湖南大学借读。1938年学校继续向昆明南迁,成立了西南联大。当时国民政府为了尽快培养抗战急需的军工人才,决定从全国的大学中招收一批优秀的二、三年级学生进入重庆的中央兵工专门学校大学部,父亲毅然报考了该校应用化学系,准备以自己的学识报效国家,当时这批学生其后有不少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尖端科研的栋梁之材。毕业后,他被分派到泸州国民政府二十三兵工厂任技术员,加入了抗日战争的行列。1944年,考取国民政府兵工署公费留美学习资格,赴美国学习,1946年学成归国,开始了自己钻研科学、报效祖国的艰辛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父亲进入中央重工业部化工局工作,当时腐蚀与防护学科领域与其他许多学科一样,在国内尚是一片空白,他率先开垦了这块处女地。20世纪50年代初编译出版了我国首部腐蚀科学著作,随后在沈阳化工研究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腐蚀研究室,主持召开了多次全国性腐蚀会议,在《人民日报》撰文介绍腐蚀科学,推动了我国该学科科研和教育工作。他带领研究室人员在国内率先研究开发了漆酚树脂、不透性石墨、酸洗缓蚀剂、化学镀镍、非金属衬里、阴极保护、阳极保护等多项当时在国际上也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并在阴极保护、应力腐蚀破裂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工作,在国内学术与工业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他的出色工作,50年代后期他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工作者。他带领的研究室青年科研人员,其后大多数都成为国内化工、石化领域的知名防腐蚀专家。
“文革”中,父亲被打成反动技术权威,关在牛棚失去自由一年,其后又被下放农场劳动。尽管如此,1974年,在“文革”迫害尚未结束及科研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还研究解决了当时兰化公司丁烷氧化脱氢攻关中遇到的材料在高温氯化氢气体中的腐蚀难题,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1978年,父亲调入北京化工学院。1979年,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成立,他被选为学会首届副理事长。他带领数名教师在应力腐蚀及防护研究领域又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先后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论著多部,编写的《腐蚀数据与选材手册》先后发行数万册。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腐蚀破裂三阶段理论”,证实裂缝内部的加速反应,专著《应力腐蚀破裂》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关于应力腐蚀破裂方面的研究获得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际著名腐蚀权威、比利时教授Pourbaix曾给予很高的评价。1991年,父亲首批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后又获得原化工部颁发的“对化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对于晚清政治人物,曾有评论曰: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父亲恰是继承了先祖的遗风,对国家和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一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为人耿直,治学严谨,在学术研究中直言不讳,在科学面前有一种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他一生心系祖国,始终关注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他于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北京市、沈阳市、兰州市政协委员、常委和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强烈的爱国热忱,为国家与民生大计建言献策。曾受邀参加了1958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民主党派中央扩大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1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成立50周年,他当选为28名九三学社优秀社员之一。父亲一生的历程,可以说就是同时代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的缩影。
父亲自幼酷爱文学,曾以“孝若”等笔名在《论语》《宇宙风》等报刊发表诗文,青年时期翻译狄更斯《孤儿泪史》。晚年更是在从事专业工作之余,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先祖左宗棠撰写了《左宗棠传》,出版后受到读者好评,有史学家誉为“资料翔实,论证允惬”“文采灿然,叹为观止”。但原版书因为发行量小,不少亲友后来索书而不得,父亲深以为憾。鸦片战争以后的一段时期,中国人民饱受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和压迫,先祖左文襄公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坊间关于左文襄公的研究书籍还较少。今《我的曾祖左宗棠》由中国文史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不同的视角了解中国近代的一段重要历史,也是满足了父亲生前的愿望。
左禹
2019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