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张良演义
  4. 第三十五回 戚夫人受宠求换太子 吕皇后无奈请教张良
设置

第三十五回 戚夫人受宠求换太子 吕皇后无奈请教张良(1 / 1)


刘邦建国之后,封赏了功臣,又对十八名功劳较大者排了座次,终于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但此时的刘邦并不是感到万事如意,特别是有三件事总是萦绕在心头,使他放心不下:一个是至今还有几个非刘姓的人做着一国之王,称霸着一方,威胁着朝廷;一个是朝中至今没有一个仪礼章法,朝臣们拜见他时,高兴了就跪拜作揖,不高兴了就吹胡子瞪眼,就是他自己,也时常举止失措;还有一个便是那个太子盈实在懦弱无能,将来难以继承帝业。

原来,刘邦当皇帝前后,封了几个异姓王,就是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耳(张耳死后改为其子张敖)、韩王信、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和南越王赵佗。汉朝刚一建立,燕王臧荼就起兵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征讨,斩臧荼,另立卢绾为燕王,但卢绾也不是刘姓人。不久,刘邦又采用陈平的计策,伪游云梦,诱捕了楚王韩信,贬其为淮阴侯。但只要韩信还活在世上,他就总觉得有些不舒服。另外其他各王也着实让他放心不下,需要一个个解决。他思来想去,觉得韩王信控制着中原要塞地带,应首先解决,于是,以防御匈奴为由,命韩王信迁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不料韩王信却提出,晋阳离边塞太远,要迁都马邑(今山西朔州)。刘邦不便反对,只好答应,哪知就在这年的秋天,韩王信就投降了匈奴,联兵进击太原。刘邦怒不可遏,亲率步骑三十二万,从晋阳北上迎击。刘邦这次出兵,起初倒是取得一连串的胜利,可是在继续北进讨伐匈奴时,却中了埋伏,被匈奴兵包围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七天七夜。幸亏陈平派人以重金贿赂匈奴冒顿的皇后,才使刘邦逃出白登,引兵而归。

刘邦从白登返回长安,恰逢长乐宫落成,这倒是令人振奋的事情。

长乐宫位于汉代长安城的东南部,是在秦时兴乐宫的基础上修葺而成的。由于它位于稍后建成的未央宫之东,因此又叫东宫。长乐宫是个庞大的建筑群,由前殿、临华、长信、永寿、永宁等殿组成,周围二十里,是供皇太后居住的地方。工程如此浩大,建筑又如此重要,如今落成了,怎不使身为皇帝的刘邦振奋呢!又恰奉诸侯群臣朝贺岁首(汉依秦制,以冬十月为岁首),刘邦便把朝贺仪式定在了新落成的长乐宫。

刘邦本是起于草莽之间,他手下的那些名臣大将,当初有的是编养蚕箩筐的,有的是卖狗肉的,就是曹参、萧何,也不过是刀笔小吏,哪懂得什么君臣之礼,若遇上心中有不平之事,又喝醉了酒,常常是口出秽言,拔剑击庭柱,使得刘邦非常头痛。为此,他特意授命秦时的博士官叔孙通到鲁地召集了一帮儒生,制定了一套诸侯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刘邦观看了儒生们的示范,高兴地说:“很好,很好。这些我能做到,重要的是让群臣都尽快学会。”

举行朝贺这天的一大早,就有荷刀持戟的步卒将长乐宫的主殿保卫起来,殿中陈列着许多车子、兵器、帷帐、旌旗等。礼仪主持官按照尊卑次序引导各官员进入殿门。几百名郎中在殿前的台阶上排成左右两行,相对而立。功臣、列侯、诸将军及军吏,依次排列在殿廷的西边,面东而立;文官丞相以下,依次排列在东边,面西而立。这时刘邦乘坐辇来到殿中,侍从百官手执旗帜,高呼:“万岁!”主持官引导诸侯王以下至俸禄在六百石级的官员依次上前,向皇帝祝贺。贺礼毕,刘邦按官职高低依次赐酒。殿上群臣低头伏地,又依次向皇帝敬酒祝寿。斟酒九次以后,主持官才宣布酒宴结束。整个过程,礼仪严密,场面壮观,气氛森严,旁边还有御史官进行监督纠察,对违反礼仪者,当场拿下。所有臣僚无不震惊恐惧,没有一个敢喧哗失礼的。刘邦激动地说:“我到今天,才真正知道当皇帝的尊荣!”于是,任命制定礼仪有功的叔孙通为太常官,另外赏赐金子五百斤。

刘邦虽然早就定都长安,但在长安城的营造过程中,刘邦及其文武百官主要是在栎阳处理朝政。长乐宫落成不久,供皇帝居住及处理朝政的未央宫在萧何的监督下也落成了。这年的二月,刘邦率领文武百官正式从栎阳迁到长安。

未央宫在汉代长安城的西南部,是都城的主要建筑,也是西汉王朝的政治中心。未央宫包括前殿、宣室、宣德、东明、昆德等三四十座大殿,以及麒麟、天禄、玉堂等楼阁,还有渐台、织室、凌室等重要建筑,周围二十八里。其中,未央宫前殿宽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丈五尺,皆金铺玉户,重轩镂槛,真是高大雄伟,壮丽辉煌,就是刚尝到皇帝尊荣滋味的刘邦,看到如此豪华的建筑也不免惊愕,责问萧何道:“天下纷乱,战祸连年,如今成败尚未可知,为何营造如此豪华的宫殿?”

萧何受此指责也深感意外,赶忙解释道:“正因为天下尚未安定,才好借机征调民夫来营造宫室啊!何况天子以四海为家,宫殿不建成这个样子,如何显示天子的威严?而且这也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后代子孙不必再建了。”

刘邦听了这话才转怒为喜。未央宫落成,国都正式迁来,自然又要以太常官叔孙通制定的那套礼仪,宴会诸侯群臣,借机显示他做天子的尊严。未央宫的重要性胜过长乐宫,未央宫的规模也大于长乐宫。长乐宫落成时不过是一年一度的岁首朝贺,而如今是奠定百年基业的迁都大典,虽然仪式的程序还是那一套,但规模要大得多。刘邦想到今日才真的坐到皇帝的宝座上了,自然也就更威严,更神气,更得意。礼毕,他自捧玉卮,向他的父亲太上皇敬酒,自豪地问道:“早先,大人常责怪我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二哥刘仲殷勤用力,大人今天看看,我与二哥的产业,谁的多呢?”那太上皇一辈子生活在乡间,哪见过这种场面?他正茫然不知所措时,经刘邦这么一问,就更是只知傻笑,无言对答。太上皇的憨举,倒引起众臣的哄堂大笑。

朝中的礼仪已经制定出来,异姓王需要等待机会,一个个收拾,而更换太子的事,使他感到已越来越紧迫。

那时候,国君确立太子是个非常严肃的事情,因为被确定的太子,就是未来的国君啊!通常情况下,是把嫡长子(即国君正妻所生的长子)立为太子,但由于种种原因,可以不立嫡长子,就是已经立了,也可以中途更换。刘邦有八个儿子,长子刘肥,是刘邦起兵前的一个姘妇所生,自然无资格成为太子。次子刘盈是妻子吕雉所生,在刘邦登基时,就顺理成章地立为太子了。可是刘邦总觉得刘盈性情软弱,不是当皇帝的材料。他甚至经常当着众臣说:“这孩子不像我。”刘邦兵败彭城时,败途中结识了戚姬。后来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很受刘邦喜爱。他常常将如意抱起,左亲右亲,自言自语道:“这孩子很像我。”刘邦的另外几个儿子是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皆为庶出(即妾生)。

其实,刘邦喜爱如意,真正的原因还是其母戚姬受宠所致。吕雉虽是结发夫妻,但终究不过是乡间女子,更何况年老色衰,而那戚姬却青春年少,貌赛西施,而且能弹唱,善歌舞,又兼知书识字,工于词赋,吕雉哪能比得上?刘邦宠爱戚姬,常常到不顾一切的地步。一天,御史大夫周昌入宫奏事,刚至内殿,就听到有男女嬉笑之声,再一细看,原来是刘邦正与戚姬调情取乐。他甚为尴尬,调头返回,不意已被刘邦看见。刘邦急忙撇开戚姬,跑出殿门急呼周昌。周昌见皇帝呼唤,忙转身跪下。刘邦趁势抬腿,骑到周昌的身上,问道:“你既然来了,就须向朕说出真情实话。你看朕是何等君主?”

此时刘邦的兴致,还全在男女之情上,哪里像个皇帝?简直是个无赖流氓!周昌也是秉性耿直,他抬起头忿忿地说道:“我看陛下胜似好色的夏桀商纣!”刘邦听了这话,竟没有生气,而是尽情地大笑了几声,就抬起腿来,放周昌走了。

刘邦越来越离不开戚姬了,就是出巡、平叛,也总是把她带在身边。戚姬也就趁着受宠之机,百般侍奉,力求将儿子如意立为太子。母以子贵,如意将来做了皇帝,她自然就成了堂堂正正的皇太后了。刘邦虽然有心更换太子,但又找不出什么正当的理由将刘盈废掉,只好暂时拖着。刘如意已被封为代王,只因年龄太小,不能到代国就封,就由夏阳侯陈豨为代相,摄理国事,并统领赵、代两国的边兵,以对付匈奴。后来因有人告发赵王张敖反叛,刘邦将张敖贬为宣平侯,就改封刘如意为赵王。此时刘如意年已十岁,刘邦便要打发他赴赵就封。戚姬闻听,惊得神色仓皇,泪流满面地向刘邦跪下哀求道:“幸得陛下恩宠,妾母子才有今日,然长此下去,只怕有变,我母子命运难卜。”

刘邦安慰道:“盈儿已为太子,废长立幼,谈何容易!立如意为太子,朕何尝不乐意?只是此事须从长计议,等待机会。”戚姬仍是痛哭流涕,跪着不起。刘邦只好将她扶起,为她擦去眼泪,道:“看到你如此悲痛,朕心里也不好受。好吧,不要再哭了,朕就立如意为太子吧!”

第二天临朝,刘邦就突然提出废掉太子盈、立如意为太子的事来。群臣听了无不惊讶,纷纷恳求刘邦对此事须万般慎重,并说立嫡出不立庶出,立长子不立幼子,这是自古以来的礼法,是社稷长治久安的保障,况且太子并无过失,无端废立,后患无穷。哪知刘邦一来总觉得刘盈是个软弱无能的窝囊废,将来难以继承他的基业;二来他已答应了戚姬,更换不了太子,脸面上也过不去,所以任凭群臣反对,他仍固执己见。这时御史大夫周昌突然脆到刘邦面前大声说道:“换不得,换不得,千万不能换啊!”

这周昌是沛县人,是荥阳殉难的周苛的弟弟。他口吃,不善言辞,但性格直爽,遇事敢言,哪怕争得面红耳赤,只要没有说服他,就绝不改变态度,又因他与刘邦是同乡,说话就更不讲究方式。为此,朝廷诸臣都惧他三分。他说话本来就口吃,现在见刘邦又那么固执,便越发生气。而越生气就越说不出话来。他涨红着脸,憋了老半天,才好容易说道:“臣口不能言,但臣期期知道不能这样做,陛下要是一意孤行废太子,臣期期不奉命。”这“期期”究竟是什么意思,不用说朝廷诸臣,就连与周昌同乡的刘邦也不理解,又见他说话时那种吃力的样子,刘邦禁不住大笑起来。虽然如此,周昌对换太子的态度,刘邦还是清楚的。他想,群臣一致反对,特别是又冒出这么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周昌来,再坚持下去就难收场了,只好答应日后再议。

戚姬得知没有换成太子,自然不肯罢休,又向刘邦哭求。刘邦安慰道:“不是朕不想换,实在是朝臣无一赞成,若是现在换了,说不定会酿成大乱。待日后再相机行事吧。”

戚姬哭道:“妾并不是非要陛下废长立幼,只是妾母子的性命掌握在皇后手中,只望陛下保全。”

刘邦道:“爱妾尽可放心。如意可先去赵国就封,朕让周昌去做赵相。别看周昌反对更换太子,但若去监护赵王,必会尽心。况且朝廷诸臣和皇后太子,对他无不敬畏。”

戚姬见立刻更换太子确有难处,而且刘邦也已做了安排,只好答应下来。

自从刘邦得了戚姬,日夜厮守,形影不离,身为皇后的吕雉自然就不是滋味。后来她又见刘邦有更换太子之意,更是把戚姬看成是眼中钉、肉中刺。但到底她只是个皇后,惹不起当皇帝的丈夫,因为弄得不好,把她这个皇后也废了,岂不坏了大事?所以,她只能表面忍耐,暗中却找亲信商讨对策。这时有人向吕后建议道:“留侯张良足智多谋,又深得皇上信任,何不让他给出个主意?”

吕后一听,茅塞顿开,便让她的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去求教张良。

张良虽然因病久不上朝,但对朝中的事还是知道一些,而在朝中闹得沸沸扬扬的更换太子的事,也早就传到了他的耳中。只是为了使自己不掺和进去,他有意回避,就是身体见好,也不去上朝。不料这天,吕释之突然来到张良住处。

吕释之开门见山地说道:“您是陛下的谋臣,协助陛下建立了汉家天下,还应该协助陛下把天下巩固住啊!”

张良道:“我体弱多病,又不谙世事,朝中的事不便再管了。”

吕释之道:“陛下要废掉太子,在众臣的强谏下,陛下总算暂将此事搁置,但废太子的主意并未改变。现在朝臣们都说,陛下若真的违背礼法,废掉太子,天下非乱不可,而只有留侯,才可以改变陛下的主意。如此大事,您哪能不管呢?”

张良笑笑说:“您过奖了。以前陛下打天下的时候,经常处在危险之中,所以才肯听我的话。现在天下太平,陛下从个人恩爱出发,要另立太子,这是人家骨肉之间的私事,纵然有一百个张良,又有何用?”

吕释之坚持说:“不瞒您说,我今天是受众臣之托而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您无论如何也要想出个办法来。”

张良见吕释之赖着不走,另外他也觉得,天下刚刚安定,万不可因换太子而引起大乱,便想了想说道:“对废立之事,皇上必是想过多日,成竹在胸,已不能单靠口舌言词去改变皇上的主意。皇上豁达大度,招揽了许多人才,可是连皇上自己也知道,还有四个很有才干的老人至今仍隐居在深山之中,没有出来做陛下的臣子。皇上虽没有亲眼见到过他们,但听说过他们,也很尊重他们,曾几次派人去请,他们就是不肯出山,理由是嫌皇上待人傲慢无礼。如果让太子给四位老人送些重礼,再写封措辞谦恭的信,并派出舒适安稳的车辆和能言善道的辩士,去诚心诚意地邀请,我想他们是会来的。请来之后,太子可让他们做门客,并时常带着他们上朝。只要皇上知道辅佐太子的就是他朝思暮想的那四位贤人,太子的地位也可能还能保得住。”

吕释之转述了张良的计策,吕后喜上眉梢,立即命人带着太子的亲笔信和丰厚的礼物,去请那四位贤人。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