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告别了汉王,便匆匆赶往鸿门,去拜见韩王。
原来当初项羽率军入关时,韩王成并未与楚军同行,只是项羽分封时,才特意把韩王成叫来,分封后,又让他暂留在楚军营中。张良赶往鸿门,就是准备陪韩王成赴韩地就封。不料他来到鸿门一看,原来的营地竟变成一片旷野,只有那拴马的石桩、用过的炉灶,还零乱地散落在原地,给旷野增添了几分凄凉。张良到附近村落一打听,方知几天前,项羽已带领楚军往东去了。张良想,关中已有了安置,项羽一定是急着往他的封地彭城去了。张良又想,现在楚军大概出了函谷关。出函谷关前往彭城,韩国是必经之地,韩王成一定是等不及他,与楚军同行了。
张良顾不得歇息,沿着渭水东行,边走边打听楚军的行踪。一连走了几日,终于来到了洛阳。他向当地百姓一问,得知楚军在洛阳住了两天,前天又沿河东去了。张良想,从洛阳往东,是去彭城的方向,看来自己的估计没有错。不过要到韩国国都阳翟,应该朝东南方去,韩王成不会跟着楚军去彭城吧?他在洛阳过了一夜,就沿着小路,翻越嵩山,向东南方的阳翟行去。
张良万万没有想到,古老的阳翟仍如几年前一般,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任何动静。就是岳父家养的那只猫、那条狗,仍是老样子,不同的是,他没有再见到岳父——他不久前去世了,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迎接他时,怀中却抱了个婴儿。张良顿时一怔,惊喜异常,想到自己离家将近两年了,让妻子吃了不少苦头,感到无限内疚。不料妻子看到他这种异常的表情,却产生了误会,赶忙解释道:“您走之后,我才知道怀了孕……”
张良坦然地笑笑说:“都怪我走得匆忙。”于是高兴地把孩子接过,边端详边说:“像我,像我,确是我的儿子。起名了没有?”
“没有。还等着您呢!”妻子答道。
张良想了想说:“那就叫不疑吧!”
连日来,张良向心爱的妻子,向至朋好友,介绍天下的形势,纵谈复兴韩国的志向,这些人听了竟皆感新奇,根本不知道项羽分封的事,更没见到韩王成回韩国来。
莫非韩王成因为等我而仍留在关中?莫非韩王成在途中有了闪失?莫非被项羽带到了彭城?张良做着各种猜测。另外,他还从逃亡的兵士中了解韩王成的消息,派人到楚军的行军路上打听韩王成的下落,最后他终于得到确实的消息:韩王成被项羽带到彭城了。张良感到事态严重,便告别家人,告别亲友,亲自赶赴彭城,想尽快把韩王成接回。不料他还没有赶到彭城,一条消息如晴天霹雳朝他袭来:项羽已将韩王成杀死了!
原来当初楚军入关路过韩地时,韩王成以韩地形势不稳为由,没有跟随楚军一起入关,项羽对此一直耿耿于怀。项羽分封时,考虑到韩王成终究是六国旧贵族后裔,而且是叔父项梁任命的,所以也就勉强把他重封为韩王,可是当他得知韩国谋士张良是与刘邦一起入的关,而且至今仍在刘邦手下时,心中的怒气便无法压抑了,大声吼道:“让这种人去韩国做王,岂不是为大楚建立起个敌国!”于是下令把韩王成带往彭城。韩王成身边既无强兵,又无谋士,孤身一人,怎敢违抗?到彭城不久,项羽就撤去他韩王的封号,改封为侯。但项羽对此仍觉不解心头之恨。另外他想,把这个“韩侯”放回韩国,仍不免是一后患,总是留在身边又是个累赘,考虑再三,最后把他杀了。
在斩杀韩王成的同时,项羽还把那个徒有虚名的“义帝”从彭城赶到了偏僻的长沙彬县。
且说张良得知韩王成被杀,悲痛不已,便在馆舍中暗自设下韩王的灵位,哭祭道:“有韩以来,屡遭强邻侵扰,百姓无一日安宁,后更遇暴秦,国土被踏,社稷被毁。为恢复故土,良结交豪杰,椎击始皇,下邳起兵,共伐暴秦。原想暴秦既灭,大王受封,良也一展宏图,助王重建社稷,不料项贼心肠,毒于蛇蝎,甚于秦帝;也怪良不才,未把项贼的歹毒看透,使大王遭此惨祸。今既至此,良将与楚势不两立,为大王报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祭毕,便收拾行装,要进入彭城,找项羽算账。刚要起程,张良又问自己:“我怎样为韩王成报仇呢?难道要重演博浪沙的旧戏吗?那场戏本来就没有成功,就是成功了,又会怎么样呢?自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怎么能凭一时意气而贸然行动呢?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自己在世上也闯荡了这么多年,结识了不少豪杰,包括刘邦那样的一国之王,另外这些年来也读了些兵书,积累了一些征战的经验,时至今日,何不趁机摸一下楚军的底细,以图大计呢?”经过一番考虑,张良强将怒火压下,像一个忠实的使臣,前往彭城拜见霸王项羽。
那项羽杀了韩王成,图了个清静,可是过后一想,又不免有些后悔。一则韩王成并没有犯下当斩的罪过;二则他终究是一国之王,有他自己的臣民,那些臣民如今是何想法呢?所以项羽听说张良来到了彭城,首先想到的便是数日前斩杀韩王成那桩事。不料张良来到项羽的王宫,对韩王成的被杀只表示出片刻的惊讶,然后就好似将此事完全抛到脑后一般,讲起汉王就封的事来:“汉王现在的日子很难过啊!”
项羽见张良讲起汉王的事来,立刻来了兴趣。
张良说:“汉王的士卒们起初还以为汉中在东方,离老家不远。后来见队伍一直朝西走,就犹豫了,等到翻越南山时,又见沿途全是行走艰难的栈道,担心进去后,终生再难以返回,所以纷纷逃跑。汉王感到形势严重,只好派亲信部队压阵,大军过后,又将栈道全部烧毁了。”
项羽听着张良的介绍,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他越发感到当初把刘邦封到汉中是个英明的决策。他嘲笑刘邦烧毁栈道,断了重返关中的回路,不必再担心汉王与自己争夺天下;庆幸张良没有对他斩杀韩王成过多责备,而且如实介绍汉王的情况。因为张良介绍的,与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情况完全相符,于是便将张良留在彭城,热情款待。数月之后,张良才又回到韩地。
此时汉王的日子的确很不好过。在前往南郑的途中,他的兵士们跑了许多,就是到了南郑,思乡心切的兵士们仍是三五成群地不断逃跑。
这天,汉王刘邦正闷闷不乐地待在新设的王宫中,突然有人来报,丞相萧何也跑了。刘邦闻听,大惊失色,心想,连丞相都跑了,我这汉王还当个什么劲?不料过了两天,萧何又回来了。刘邦怒气冲冲地指责道:“别人逃走倒也罢了。我们一同起兵,自觉待你不薄,为何你也逃跑呢?”
萧何笑笑说:“大王误会了。我哪里是逃跑,是追赶韩信去了。”
刘邦听了,更加生气,骂道:“逃走的士卒不计其数,逃走的将领也已有十多个,你从来没有去追过,怎么偏偏要追什么韩信,分明是在骗我!”
萧何道:“以往逃走的那些士卒、将领,都是些平庸之辈,随时都可找到,而韩信却是天下奇才,盖世无双,实在难得。如果你觉得做个汉王就满足了,不想再谋取天下,那么韩信跑掉倒也无关紧要;如果你想谋取天下,却非有韩信不可。我们共事多年,深知你并不甘心做个汉王,所以才把韩信追回。”
汉王听了这话,才转怒为喜,对萧何说:“看来丞相对韩信有所了解。你好不容易把他追回,看在你的面子上,就让他当个将军吧。”
萧何笑笑说:“一个普通的‘将军’头衔,恐怕难以把他留住。”
汉王为难了,沉思了一会儿,说:“难道要让他当大将军吗?”
萧何说:“对,封他个大将军。他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就不会再跑了。”
汉王说:“韩信刚来不久,又无战功,封他大将军,只怕那些随我征战多年的将军们心中不服。”
萧何说:“古人说‘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让有才之士担当重任,是天经地义,至于众将服不服,全在大王了。只要大王态度坚决,谁敢不服?”
汉王想了想,把手一扬,说:“那就听你的,让他当个大将军。不过得先把他召来谈谈,我要看看他有没有大将之才。”
萧何说:“万万使不得。古人说‘待士不敬,举士不信,则善士不往焉’。你平时不拘礼节,傲慢待人,这也是韩信逃走的一个原因。既然要拜他为大将军,召见他就不能像招呼小孩子一样轻率,而应该郑重其事地搭起坛场,选择良辰吉日,更衣斋戒,还要召集群臣参加,由大王你亲自拜将授印。这样既能表现出你的诚意,使韩信安心于汉军,又能在众将官中树立起韩信的威望。”
刘邦听了,觉得有理,一概采纳。韩信得知要被拜为大将军了,自然满意。
这韩信本是东海郡淮阴(今属江苏)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大约十五六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韩信虽然自幼贫寒,生活艰难,但抱负远大,立志成名。他不屑于务农、做工、经商,而醉心于学武习兵,舞枪弄棒,期望有朝一日成为叱咤风云、匡扶天下的英雄。不过成为英雄终究是日后的事,眼下总需要吃饭,所以那时他过的是流浪、乞讨的生活。他遭过人们的白眼,受过纨绔子弟的胯下之辱,饱尝了世态炎凉。后来他饿着肚子,常常到淮水边钓鱼,希望重温“姜太公垂钓遇文王”的美梦。一位在水边漂洗棉絮的老太婆见他饿得可怜,就经常送些食物给他吃。韩信感激涕零,对那老太婆说:“老人家的救命之恩我永世不忘,将来定将报答。”不料那老太婆听了,生气地说:“我是看你可怜,才送你吃的,谁指望你将来报答。况且一个堂堂男子汉大丈夫,长年靠别人施舍,有什么出息!”韩信听了这话,羞愧难当,决心不再坐等,而要外出闯荡,谋求出路。大约二十岁时,韩信加入了项梁领导的起义军,跟随项梁参加了东阿之战。项梁阵亡后,他又跟随项羽,曾参加过威震天下的巨鹿之战,又随楚军一起入关。虽然他智勇双全,也有战功,项羽却只让他做了个地位低下的侍卫武官。他看到在项羽手下出头无望,毅然弃楚投汉。在刘邦那里,他先是当了个下级军官——连敖,后来在夏侯婴的举荐下,做了治粟都尉,主管粮草供应,韩信仍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经常与他接触的丞相萧何,也看出韩信确有奇才,而目前这个“治粟都尉”也难以使他的才华施展出来,几次提议再加重用,刘邦却拒不采纳,韩信一气之下便加入到了叛逃者的行列,另寻出路,不料半途之中,又被萧何追回。如今他得知汉王要正式拜他为大将军,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他可以大显身手了,心情格外激动。
汉王要拜大将的消息传出以后,全军上下,精神振奋,但究竟要拜谁为大将军,却又不大清楚。到了拜将这天,见汉王以隆重的仪式,手捧大将之印,交给了初来乍到的韩信,许多人都惊呆了。那些跟随刘邦多年出生入死、立下过赫赫战功的老将们,心中更觉不是滋味。
其实刘邦、萧何早就料到了这点,所以拜将的仪式一完,刘邦便把韩信让到上座,当着众将士的面问韩信:“今日拜你为大将军,不知你对天下形势有何看法?”韩信从容答道:“以我看,大王来南郑就封,其实并不想安于此地,而是要夺取天下。而实现这一宏图的主要敌手,就是西楚霸王。”
汉王连声答道:“你说得很对。”
韩信反问道:“请大王想一想,在个人的英勇善战、对部下的恩德仁义和兵力的众寡强弱这三方面,大王与霸王相比,谁优谁劣呢?”
刘邦立刻沉默下来,如实答道:“我不如霸王。”
韩信见刘邦态度诚恳,且有自知之明,便离席向汉王跪拜。汉王连忙扶起,请他继续说下去。韩信说:“霸王的确英勇无敌,一声怒吼,千百人都吓得胆战腿软,然而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人,所以他的勇猛,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霸王平素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士卒生了病,他能够同情地流下泪来,并把自己的食物给他们吃,但到了别人有了功劳而应当加赏封爵时,他又是那么吝啬,这不过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称霸于天下,表面上诸侯都臣服于他,但他不据守关中,却以彭城为都,而且违背了事先的约定,把义帝驱赶到彬县,这就是违背民意的倒行逆施。如果大王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勇敢善战的人,什么样的强敌不能够战胜呢?大王把天下的城池封给确有功劳的大臣,还会有谁不服从大王呢?大王率领正义的军队,顺从思乡东归将士的心愿,大举东征,岂不如摧枯拉朽一般?况且分封在关中的三个王,全是过去秦王朝的将领。他们过去率领关中子弟出关征战,死亡的不计其数,关中父老对他们早就恨之入骨。而大王入关后,秋毫无犯,还约法三章,深得民心。所以大王只要发一道檄文,关中就可重新占领;只要占领了关中,再联合天下诸侯,何愁打不败项王?打败了项王,天下不就到手了吗?”
刘邦听了,紧锁的眉头顿开,连声称赞萧何说:“你真是当今伯乐,为我举荐了一位稀世奇才。有大将军做统帅,汉军夺取天下有望了!”
在场的将士们听了新任大将军的宏论,无不佩服,又明白了这位大将军原来是德高望重的萧丞相举荐的,见到汉王对大将军那样毕恭毕敬,也就渐渐没了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