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杨广雄心万丈要消灭高句丽的时候,他的后院着火了,放火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曾经的亲密战友杨素的儿子杨玄感。
在中国大历史中,带头造反的人很多,尤其到了一个王朝的末年,遍地都是造反的,似乎造反很简单,也根本不需要能力,只要振臂一呼,然后天下云集,吹一下冲锋号,然后新的王朝就建立了。
真的是那样吗?其实不然,造反是天下第一难的事情,古往今来成功者屈指可数,失败者不计其数,说白了,造反也是一种能力,特别需要高智商。遗憾的是,杨玄感什么都具备了,就是不具备高智商。
杨玄感小的时候开窍比较晚,反应非常迟钝,见过的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子,唯独他的父亲杨素经常对身边的亲人说:“其实这孩子一点都不傻!”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杨玄感确实不傻了,反而好读书,善骑射,体貌雄伟,美须髯,从一个疑似傻子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美少年,真应了那句话:男大十八变。
因为父亲的功劳,杨玄感的职场生涯就像坐了热气球,一度官居二品,上朝时跟老爹杨素站一排,爷俩上朝是同事,下朝是父子。久而久之,文武百官看着既别扭又忌妒,皇帝杨坚看着也别扭,索性把杨玄感降了一级,这样杨玄感上朝时就不能跟老爹站一排了,文武百官看着也舒坦了,没那么眼红了。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杨玄感的好日子也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到隋文帝末年时,老爹杨素不受待见了,理由很简单,“位高权重”遭到了杨坚的猜忌。老爹失势,儿子也好不到哪儿去,回到家里爷俩只能郁闷地大眼瞪小眼。
好不容易等到杨广登基,杨玄感以为老爹作为夺嫡功臣一定会受到重用,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新皇帝杨广跟老皇帝杨坚一样,还是把杨素晾了起来,尽管封赏很多,官职很大,但对于杨素本人,杨广的做法还是“挂起来,靠边站”。
如果说“官场冷处理”杨玄感还可以忍受,那么他不能忍受的则是皇帝竟然想要老爹的命。在老爹杨素生病时,御医走马灯地来,一遍一遍地诊断,一包一包地开药,表面看来是皇帝的恩宠,实际上是在暗示:“怎么到现在还不死。”
老爹杨素看出了端倪,对杨玄感的叔叔杨约慨叹地说:“我难道还想活?”说这话时老爹眼中全是泪水,杨玄感和杨约也是泪流满面。所谓地位,所谓富贵,都是假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假的,他们都只是皇帝的一条狗,一条连生命尊严都没有的狗。
杨素如皇帝所愿地死去了,杨玄感在这个世界上的依靠也消失了。皇帝杨广撰写的悼词很长很长,而对于杨玄感来说,每一字,每一句,都是讽刺,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扎向他的内心,慢慢地,他的内心只剩下八个字: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老爹杨素去世后,杨玄感为父亲守了一年的孝,随后被任命为鸿胪寺卿,袭了父亲楚国公的爵位,转而升任礼部尚书。在一般人看来,皇帝杨广待他不薄了,杨玄感复仇的心却从没有停止。
如果杨广能够真心待他,或许还能软化他复仇的心,可惜杨广对他依然很猜忌,甚至对左右亲信说:如果杨素不死,恐怕也要被灭族!
在杨玄感看来,接受皇帝这样的赏赐不是荣耀,而是屈辱,而他就是要在屈辱中等待爆发的机会。这段时间里,杨玄感广交朋友,对父亲杨素的旧将故吏用心交往,对四海之内的名士以诚相待,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将是他起事的基础。
大业五年,也就是公元609年,杨玄感迎来了第一个机会。这一年他跟随皇帝杨广西征吐谷浑,返程时,全军过大斗拔谷,山路崎岖险恶,全军只能鱼贯而出,士兵、宫女、百官混杂,秩序混乱。杨玄感见状,准备趁乱杀掉杨广拥立秦王杨浩(杨广三弟杨秀的儿子)为帝,却被叔叔杨慎阻止了。杨慎的理由很简单,“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这样杨玄感的第一次行动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机会永远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隐忍了数年的杨玄感终于等到了起事的机会。这一年是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这一年皇帝杨广二征辽东,全国精兵尽数调往辽东,隋朝境内防守空虚,东都洛阳、西京大兴均由不满十岁的皇孙镇守,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决心已下,杨玄感着手准备,首先,利用职务之便(当时他负责督运粮草)扣留东征军粮草,能不发就不发,能少发就少发,总之能饿死多少算多少;其次,派人召唤两位随皇帝杨广出征的老弟杨玄纵、杨万石回来一起造反,倒霉的杨万石走到半道就被河北的地方官抓获斩首,倒霉名字,万石,“完蛋”;再者,派遣家奴装扮成朝廷使者,从东到西大造舆论:大将来护儿谋反了,大家收拾好家当,准备参军平叛!(来护儿当时正准备从山东莱州出海攻击平壤。)
六月三日,胸有成竹的杨玄感进入黎阳城,关闭城门,裹胁民夫,制造铠甲,设立官署,发布公告,宣布全面恢复隋文帝杨坚时的制度(等于宣告杨广非法)。为了达到忽悠的目的,杨玄感给众人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先皇杨坚临终时曾经交代家父,“好子孙为我辅弼之,恶子孙为我屏黜之”,后来家父又把这个神圣的任务交给了我,现在我就要上禀先旨,下顺民心,废此淫昏,更立明哲。
讲故事的人绘声绘色,听故事的人云里雾里,遗诏这种东西太没谱了,死无对证,鬼知道到底有没有呢,既然你说有,那就算有吧。
讲完故事,杨玄感开始任命官员,先后任命了三个州的州长,以东光县尉元务本为黎州刺史,赵怀义为卫州刺史,河内郡主簿唐祎为怀州刺史,这就算支起炉灶了。
任命完官员,杨玄感开始给招募来的士兵训话。士兵的构成是这样的,运输民夫五千余人,水手三千余人,这些人有两个共同点:一、服劳役时间很长,所以早就怨声载道;二、痛恨东征,痛恨皇帝。
有了这两个共同点,杨玄感的演讲就有了切入点:“主上无道,不以百姓为念,天下骚扰,死辽东者以万计。今与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众皆踊跃称:“万岁!”
本就是干柴,再加上杨玄感的烈火,八千余人瞬间就完成了从黎民百姓到起义士兵的转变。然而这些人来得快,去得也快,杨玄感的起兵从这一刻其实败局已定,因为临时拼凑的士兵有一个共同特点:起兵时意气风发,失利时土崩瓦解。
兴奋中的杨玄感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以为,皇帝远在辽东,国内防守空虚,两都由十岁娃娃镇守,天下平定,有这八千人足矣。(见过幼稚的,没见过这么幼稚的!)
正当杨玄感筹划未来的时候,他的一个老友不期而至,这个人就是李密。
李密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深得杨素赏识,所以常在杨家出没,跟杨玄感友情好到能穿一条裤子的地步,一条裤子,一三五你穿,二四六我穿,星期天让裤子歇一天,咱哥俩一起裸奔。现在听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李密星夜兼程来投,在他心里,他等这一天也等了好多年。
李密最初凭借祖上功绩荫为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杨广见了他,感觉有些恐惧,对宇文述说:“左仗下黑色小儿为谁?”对曰:“蒲山公李宽之子李密。”杨广曰:“这小子眼珠滴溜溜地转,以后别让他来了。”(此儿顾盼不常,无入卫)他日,宇文述对李密说:“你们家世代都是显贵,你应该靠你的才学为朝廷服务,怎么能当大头兵呢?”(君世素贵,当以才学显,何事三卫间哉。)
李密听了宇文述的话后大喜过望,赶紧谢过宇文述称病而去,不过在他心里还是有了芥蒂:皇帝分明是看我不顺眼,这不是以貌取人吗?
心怀不平的李密开始发奋读书,跟随当世名士包恺读书,通读《史记》《汉书》,兵书读破了无数本,同门师兄弟都被他甩在了身后。李密以为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来了,结果问题又来了。
在隋文帝杨坚末年,老人家宣布取消了全国所有的学校,从此读书无用了,李密只能自学成才,而且不知道学校哪一天重开;新皇帝杨广登基之后恢复了学校,然而皇帝用人的面非常窄,皇帝需要的是能给他编撰书籍的学士,而不是李密这种熟读兵法的人。
杨广本身相当有才华,因此对知识分子反而不感冒,大业七年,杨广命令选部、门下、内史、御史四个单位跟随他在前往涿郡的船上办公。等待遴选的三千多名知识分子跟随随时待命,部分官迷心窍的人一路跟随龙舟走了三千多里,到了涿郡,大多数人才发现路白走了,什么官都没等到,只能掉头再走回去,费用还得全部自理。来回六千多里路走下来,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们由于天寒地冻、饥饿疲惫,死亡不断,最后一统计,死亡率为百分之十到二十,三千多人死了三百到六百人,可怜,可叹,可悲。
满腹经纶无处可用,熟读兵法没有展示空间,李密的郁闷与日俱增。古代的读书人一般有三种出路,一种是当官,一种是归隐,最后一种就是造反了。李密当官没指望了(被皇帝杨广给辞了,当时又没有正规的科举),归隐又不甘心,算来算去就剩下造反一条路。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本来是朝廷驿站的一名驿卒,朝廷精简驿站让他下岗了,从此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同李密一样,也是因为工作没了着落给逼的。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杨玄感起兵造反,李密总算等到了机会,在他心中早已有三套方案,分为上中下,现在他向杨玄感和盘托出。
第一套方案:占领蓟县(今北京市),夺取临渝(今河北省抚宁县),切断皇帝的归路,届时高句丽攻击东征军背后,必定全军崩溃,皇帝手到擒来。
第二套方案:横穿原野,直取大兴,占领关中,据守险要,天下可慢慢取得。
第三套方案:集中精锐部队,袭击洛阳,然后号召四方起兵响应。
按照李密的规划,上策夺取北京,阻挡皇帝退路;中策占领大兴,夺取根据地;下策进攻洛阳,以洛阳为起义中心。三条计策,以夺取北京最险,以攻打洛阳最稳。对于杨玄感来说,最现实的问题是全家一百多口都在洛阳,只有先拿下洛阳,这一百多口才能安全,所以在杨玄感看来,先打洛阳才是上策。
人和人是有差距的,杨玄感和李密相比,就是鸡和鹰的区别。但凡起义,必定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切战略都要以军事利益为第一位,一旦造反,就没有退路,而杨玄感恰恰相反,先考虑的不是军事利益,而是全家老小的退路,所以他的起义注定走不远,就如同一只家养的鸡注定飞不过庭院的围墙。
李密还在跟杨玄感辩论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刚刚成立的起义军里出现了叛徒,刚刚被委任为怀州刺史的唐祎跑了。
唐祎这一跑彻底打乱了杨玄感的部署,起义无法再拖延了,只能仓促出发,而起义军遇到第一个难啃的骨头,就是唐祎跑回去镇守的河内郡。
唐祎一回城,就组织全民上城防守,杨玄感的弟弟杨玄挺带领一千人打了半天毫无所获,只能绕开河内郡继续前进。与此同时,唐祎派人飞报东都:杨玄感反了。东都洛阳马上进入战备状态;同时修武的百姓自发地把守临清关,杨玄感的起义军无法从这里通过,只能绕道汲郡南渡黄河。
在杨玄感看来,河内郡打不下来没有关系,临清关过不去也没有关系,只要南渡黄河直逼洛阳,天下就在自己的手中。
在杨玄感的指挥下,老弟杨积善率领三千人在偃师南郊顺洛水向南进发,老弟杨玄挺(实际已经过继给叔叔杨约当儿子)率领三千人从白司马坂翻过邙山南下,而他自己率领三千人紧随其后,这就是杨玄感的全部主力。说起来主力军还是很寒酸的,武器装备就是每人一把单刀,一件柳木做的盾牌,没有弓箭,也没有铠甲,跟大隋正规军的装备相比,隋军是凤凰,杨玄感军是白条鸡。
不过初次遭遇,白条鸡还是显示了威力,因为留守的隋军还不如白条鸡呢。细想一下也很合理,能派上用场的都被皇帝杨广带往辽东,家里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残,这些留守的军队根本不能算作军队,只能算作维持治安的老弱病残组合。
杨积善率领的起义军一路提心吊胆地渡过洛水,迎战他们的是河南令达奚善意率领的五千精锐兵马。看着人家雄壮的五千兵马,杨积善手下的三千人心里都有些打鼓,可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冲着,冲着,奇迹发生了,对方的五千人马自己崩溃了,士兵四散逃去,白条鸡首战获胜。
杨玄挺的一路人马也遭遇了隋军的抵抗,带队的将领是将作监(建设部高官)裴弘策。这个裴弘策平时主管工程建设,现在不得不带兵平叛,这就叫“赶鸭子上架,逼张飞绣花”。
将熊了一个,兵也熊了一窝,裴弘策这八千兵马跟前一拨一样,两军一照面,八千人就开始四散奔跑了。裴弘策没有办法,只能后退几里垒砌防御工事,没想到杨玄挺又追了上来,再打,那帮熊兵还是接着跑。一天之内,杨玄挺打了五次,熊兵跑了五次,跑到最后,八千兵马只剩下十几个骑兵,剩下的哪去了?要么阵亡,要么开了小差,要么投了杨玄感。
两战接连败北,洛阳留守樊子盖坐不住了。樊子盖一生兢兢业业,从地方官做起,大好的时光都耗在地方官任上了,年轻时他想调进京城隋文帝总是不准,后来年老了,杨广总算看到了他的价值,这才提拔起来,更是委任给洛阳留守这个关键岗位。
两战一败涂地,洛阳告急,樊子盖如坐针毡,可因为他是地方官起家,洛阳的官员们对他并不感冒,他的命令到了洛阳官员那里总是要打些折扣。
樊子盖正郁闷时,败军之将裴弘策撞到了枪口上。按照樊子盖的部署,裴弘策需要接着带兵出战,可裴弘策就是不执行,主要是被杨玄挺打怕了。在平时樊子盖和裴弘策级别是一样的,所以裴弘策从心里也就没把樊子盖当回事,不出战,就是不出战,你能把我怎么着!
怎么着,砍!
说砍就砍,建设部高官裴弘策说没命就没命了,不是因为建筑质量,而是因为一场败仗。
砍完了裴弘策,国子祭酒(国立贵族大学校长)杨汪还对樊子盖面有不忿。好,接着来,再砍!杨汪这才意识到樊子盖真敢下死手,赶忙磕头,直到把自己磕出了血,头才算保住了。
一个被砍了头,一个头磕出了血,樊子盖用两个老家伙的头树立了自己的威风,洛阳城内才算统一了思想。在樊子盖的指挥下,杨玄感在外面拼命地砸门刨墙也没效果,毕竟他的军队一穷二白,既没盔甲,也没弓箭,更别说攻城工具了,穷成这样还好意思出来打仗。
洛阳城虽然没有攻下来,杨玄感的队伍却迅速壮大了,加上陆续投降的隋军,杨玄感的队伍已经达到五万人,而且人数在不断地增加。令杨玄感更兴奋的是,一大批高官子弟也加入到了起义的队伍。
这些高官子弟包括已故大将韩擒虎的儿子韩世咢,观王杨雄(杨坚的族侄)的儿子杨公道,内史侍郎虞世基的儿子虞柔,大将来护儿的儿子来渊,御史大夫裴蕴的儿子裴爽,大理卿郑善果的儿子郑俨,大将周罗睺的儿子周仲等四十来人。
说起来,这些高官子弟投奔杨玄感其实很偶然,原因只有一个:贪生怕死!
按原计划,这些人是响应政府号召来东都平叛的,本来指望着平叛立点战功,好让老爹们的脸上更有光。等到了洛阳门口他们听说裴弘策因为兵败被斩首了,这下可给吓坏了,“闹了半天,要是打了败仗还要杀头呢!”公子哥们一商量,算了,别去了,省得回头再让人给砍了。
可是已经到了洛阳城下,就这么回去大家又不甘心,也不知道谁先提了一句:“要不咱投杨玄感吧,没准成功了咱都是开国元勋!”就这么着,原本立志为国杀敌的公子哥们转身就参加了起义军。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老爹们正在前线给皇帝卖命,儿子们却在后方革皇帝的命,这到底唱的是哪出呢?
就在杨玄感在洛阳城周围横行霸道之时,得到消息的十岁皇孙杨侑已经悄悄派出刑部尚书卫文升率四万人从大兴出发,增援东都。
卫文升也是一个狠人,最大的特点是胆大心细,最经典的案例是一人招降十万人。
隋文帝仁寿初年,山獠作乱,卫文升出为资州刺史以镇抚之。卫文升到任以后,正赶上山獠攻围大牢镇,卫文升单骑赴其营,谓群獠曰:“我是刺史,衔天子诏安养汝等,勿惊惧也。”诸贼莫敢动。于是说以利害,渠帅感悦,解兵而去,前后归附者十余万口。一征辽东时,东渡辽河九个军全都损兵折将,唯独他的部队全建制返回,征辽将领基本都受处分,就他一个人升官,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才吧!
这次出兵平叛,卫文升也是下了狠心,一出兵,他先处理了一件小事,这事对一个四万大军统帅来说实在是太小了。什么事呢?挖了一个坟头,只不过坟头的主人有点特别,不是别人,就是杨玄感的老爹杨素。
卫文升命人挖了杨素的坟墓,纵火烧了杨素的尸体,从此他跟杨玄感就不共戴天了。按照血亲复仇的原则,这种大仇,三辈子也报不完。
烧了杨素的尸体,卫文升就算把自己的后路彻底给堵死了,同时向四万士兵证明,我卫文升就是要跟杨玄感死磕!
洛阳城外乱成一片时,皇帝杨广正在辽东城下指挥围攻,包围圈已经越来越小,城里高句丽军的抵抗也越来越弱,杨广屈指一算,顶多三天,辽东城定然告破。
为了攻破辽东城,杨广是下了血本的,他下令制造布袋一百万个,这一百万个布袋用来做什么呢?答案是,用来装土的。
按照杨广的规划,这一百万个布袋将码成三十步宽,从城外的平地开始垒,一直垒到城墙边,垒砌起来的布袋跟城墙一样高,这样就不用爬城墙了,一抬脚就进。
这么浩大的工程能在高句丽军的眼皮底下完成吗?答案是能。
按照规划,在工兵垒布袋的同时,将有数辆比城墙还高的战车矗立在两端,上面布满弓箭手,皇帝一声令下,工兵开始垒布袋,弓箭手负责射箭掩护,这就叫“武装修路”。只要神射手压得城里的守军抬不起头,这条极有想象力的高架大道也就有盼头了。等弓箭手停止射击,里面的高句丽守军刚一抬头,就会看到无数的隋军迈着方步,提着砍刀冲了进来。(国家强盛就是霸道!)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总攻也进入了倒计时,就在这时,杨玄感造反的消息传到了辽东城下,此时距离杨玄感造反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洛阳到北京七百多公里,北京到辽东城又是六百多公里,那个年代从洛阳往辽东捎个信太难了!
按照《新唐书》的说法,这个十万火急的消息是李渊传递的,《资治通鉴》却没有相应的记载。根据我的推测,皇帝杨广很有可能先后收到几个同样的消息,因为举报谋反是每个官员应尽的义务,李渊很有可能也派人送了这样的鸡毛信,而这封信为他在关键时刻赢得了皇帝的信任。
接到告急的文书,皇帝杨广显然有些慌乱,他从来没想到国内会乱成这个样子,更没有想到杨玄感这个白眼狼会造反,令他最意外的是,居然有四十多个高官子弟跟着造反,这是唱的哪出呢?他们的老爹可正在前线为朕卖命呢!这帮小兔崽子。
想了半天,皇帝杨广也没有想到办法,只好把纳言(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苏威叫来一起商量,判断一下杨玄感这小兔崽子能否成气候。在杨广看来,杨玄感非常聪明,他老爹杨素是只老狐狸,老狐狸的儿子自然就是中狐狸,或者小狐狸。
纳言苏威见多识广,他早已看出国内民变之火已经开始燎原,一个智商不高的杨玄感不足为虑,怕只怕从此民变一发不可收拾。杨广听完,沉重地点了点头,杨玄感的叛乱必须平定,那么高句丽怎么办?征辽东还能进行下去吗?
就在杨广郁郁寡欢之时,一个黑影悄悄地离开了东征军大营,当夜就投奔了辽东城内的高句丽军,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杨玄感的同党之一兵部侍郎斛斯政,也就是兵部尚书段文振一直告诫杨广不可重用的那个人。先前斛斯政接到杨玄感的密信,随即安排杨玄感的两个兄弟杨玄纵、杨万石从辽东前线返回参加叛乱。现在杨玄感已经正式起兵,皇帝追查同党迟早会追查到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投奔高句丽去吧,出了国,皇帝杨广也不能把我怎么着。
然而斛斯政的精明小算盘只打了一年多,一年后,他成了高句丽与大隋的交易品,在大兴的金光门下,他被文武百官变成了刺猬,死后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连灰都没留下。
斛斯政投敌了,杨广的决心也终于下了,此时的辽东已经不是鸡肋,而是卡在他嗓子眼里的鸡骨头,这个鸡骨头既然吞不下去,那么只能吐出来了。
六月二十八日凌晨,皇帝杨广下令全面撤退,为了走得轻松,走得愉快,什么都不带了,只要人回去就行了,二征辽东就此猝然停止。
由于隋军走得实在太轻松了,大营跟有人时一模一样,高句丽守军看着空空的大营就是不敢进,因为他们也知道兵法上有一计,“空城计”。一直挨到了六月二十九日中午,壮着胆子的高句丽士兵才进入隋军遗弃的大营,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隋军真的放弃全部辎重撤退了。领头的将领放眼一看,乐得合不拢嘴,从来没听说挨打还能领红包,这次光隋军留下的这些辎重,就够辽东城吃好几十年。求你了,以后多打我几次吧!
兵法有云: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现在隋军仓促撤退,高句丽军就有机可乘,高句丽军队随即出发尾随隋军。因为国小没有自信,高句丽军队一直与隋军保持八九十里的距离,等到皇帝的大营已经渡过辽河,岸边剩下的只有几千老弱残兵,高句丽军队这才鼓足勇气发动进攻,即便这样,一仗下来战果可以写进高句丽国史了,歼敌数千,隋军殿后的老弱残兵全被屠杀。惨!惨!惨!
回到国内,杨广着手平叛,两大猛将宇文述、屈突通迅速被派上了前线。在国难面前,另外两个将军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只不过一个是正作用,一个是反作用。
起到正作用的是左骁卫大将军来护儿,起反作用的是右武候大将军李子雄。当时来护儿正驻扎在东莱郡,按照计划他们将出海远征平壤,现在听到杨玄感谋反的消息,来护儿决定不等诏令,直接带兵赴洛阳平叛。部将们刚刚表示反对,来护儿说出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高句丽只是疥癣小病,洛阳被围才是心腹大患”(洛阳被围,心腹之疾;高句丽逆命,犹疥癣耳)。这句话后来被唐王朝引用,只不过主语稍微换了换,“朝鲜半岛只是疥癣小病,吐蕃才是心腹大患”。经典就这样被传承。
来护儿自动加入平叛,李子雄则是自动加入反叛。
李子雄原为天子十六禁军第六军的大将军,因为被指控有罪免除官职,杨广责令以平民的身份在来护儿的大营效力。由于李子雄与杨玄感私交甚笃,交好到连杨广都知道他俩穿一条裤子,本着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的原则,杨广自然不会放过李子雄,所以就派使节捉拿李子雄。李子雄当然也不是吃素的,找个机会杀了使节逃了出来,自此就算彻底跟杨玄感穿一条裤子了。
杨广已经回国,虎将已经出发平叛,形势已经急转直下,而杨玄感还丝毫没有察觉,他甚至在考虑,“现在是不是该称帝了呢”?
称帝的想法当即被李密严厉否决,自此杨玄感没有再提,当然,几天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机会提。
日夜兼程的宇文述和屈突通迅速赶到了洛阳周边,屈突通准备渡过黄河。一旦屈突通渡过黄河,形势将对杨玄感更加不利,一旦多线作战,杨玄感的白条鸡部队肯定吃不消,因此李子雄和杨玄感决定,力阻屈突通,绝不能让他渡过黄河。
李子雄和杨玄感看到了这步棋,洛阳留守樊子盖同样看到了这步棋,为了策应屈突通,樊子盖天天派兵攻打杨玄感大营,打得杨玄感每天忙于招架,始终顾不上派军阻截屈突通,这一下就延误了军机。
几天后屈突通渡过黄河,与先前到达的卫文升兵分两路,与杨玄感交锋,自此杨玄感更加力不从心,因为他要同时对付三路人马,分别是屈突通,卫文升,还有洛阳城里的樊子盖。就算是吕布,也架不住刘、关、张打群架,更何况是智商不高的杨玄感。
到这个时候,杨玄感和李子雄才意识到,坏了,造了半天反,根本没有像样的根据地。起兵的黎阳正在被隋军围攻,回去等于自挖坟墓,想来想去,李子雄提出从东都撤军,入函谷关,占领永丰仓(国家储备粮仓库),然后平定关中作为根据地,回过头再跟杨广争夺天下。
高手过招,关键就在一招。
按照李密和李子雄的计划,直扑永丰仓,进而平定关中,这是做活杨玄感这盘棋的关键眼。用关中做眼,通盘皆活,杨玄感的大龙就不会被轻易屠掉,未来胜负还有一拼!
七月二十日,杨玄感从东都洛阳撤退,计划进入函谷关,夺取关中。一路上波澜不惊,按部就班,然而进入弘农郡(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后,情况又有了变化,络绎不绝的百姓拦住了杨玄感的马头,他们告诉杨玄感一个惊人的消息:弘农郡防守空虚,存粮又多,很容易就能攻下。
一个是前景不明的关中,一个是近在咫尺的弘农郡,打哪个呢?
高智商的李密极力主张继续前进闯入潼关,而智商不高的杨玄感认为弘农郡有利可图,鸡和鹰的区别在这一刻又一次显现出来。此时的杨玄感如同一个急于躲避追杀的人,明明知道一百米外有安全区,可是走到五十米时又看到了疑似安全区,就此陷入了痛苦的选择之中。努力半天始终无法进入五十米的安全区,回过头却发现,去一百米安全区的机会也已经丧失,杀手就在身后。在弘农郡城下的杨玄感就遇到了这样的结局。
杨玄感兵临弘农郡城下,城上防守的正是杨广的堂弟杨智积。这位仁兄智商极高。得知杨玄感进入弘农郡之后,杨智积作出了一个判断,杨玄感的真正目标必定在潼关。一旦杨玄感进入潼关,杨玄感的棋就做活了,不行,一定要在弘农郡城下拖住杨玄感,等待宇文述、卫文升等人的合围。
冲着来势汹汹的杨玄感,杨智积使出了非常低级的一招:谩骂!让士兵痛骂杨玄感的祖宗十八代。这一招虽然损,却很管用,此时杨玄感正沉浸在父亲杨素被焚骨扬灰的痛苦中,骂他祖宗十八代那就是把他刚结痂的伤疤揭了,然后往上撒盐。
一方面想把弘农郡打下来作根据地,一方面受不了被谩骂的侮辱,杨玄感就在弘农郡城下停了下来,双方开打,这一打就是三天。
杨玄感的队伍没有攻城武器,只有单刀和盾牌,以这种白条鸡部队的装备攻城就如同蚂蚁跟大象比赛摔跤,蚂蚁累得手脚抽筋,大象却纹丝不动。
在这三天里,杨玄感也想到了一个绝招,这个绝招就是火烧城门。
如果一切发展顺利,把弘农郡的城门纵火焚烧后,带兵一冲锋,战斗就结束了。事实上,刚开始纵火的时候,一切确实按照杨玄感的预期发展,眼看城门一点点烧毁,离进城的目标也越来越近。好不容易等到城门烧毁了,杨玄感的兵立刻往里冲,没冲几步又退了回来。原来杨智积这家伙更狠,他在城门里面又放了一把火,火势比刚才还大——想过这道城门也可以,先找铁扇公主借个芭蕉扇再说!
打了三天,烧了三天,弘农郡城依然坚固,杨玄感的部队却接近了崩溃。
到了这个时候,杨玄感才决心放弃弘农郡城,再奔潼关,然而一切都晚了。杨玄感的四个老相识全部追了上来,他们分别是宇文述、卫文升、来护儿、屈突通,可以说隋朝当时能打仗的四大狠人都来了,目标就是收拾杨玄感这个小兔崽子。
一天之内,杨玄感连败三阵,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战事发展到这个时候,双方已经没有公平可言。论装备,杨玄感的部队是白条鸡,四大狠人的部队是凤凰,是苍鹰;论经验,四大狠人打过的仗比杨玄感写过的字还多;论残忍,四大狠人杀的人比杨玄感见过的活人还多。
八月一日,杨玄感率领手下兵马进行最后一搏,结果又是一败涂地,白条鸡们彻底崩溃,四散而去,跟随杨玄感逃亡的只剩下十几个骑兵。追赶最快的隋军已经追上了杨玄感,但很快被杨玄感驱散了,因为论单兵作战能力,四大狠人也未必是杨玄感的对手,然而此时即使项羽再生,也逃不出漫天遍野大军的围捕。
马越跑越累,人越跑越少,等跑到葭芦戌(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南)时,杨玄感的队伍只剩下两个人,一个是他的老弟杨积善,一个就是他自己。雪上加霜的是马已经累死了,再想跑路只能靠两个人自己开动11号了(徒步走)。
天苍苍,野茫茫,不知何处是天堂,东南西北都是追兵,都是绝路,都是不归路,一切该结束了,杨玄感的路已经到了尽头。
走在前面的杨玄感无力地瘫倒在地上,用最大的力气对杨积善说:“我不能接受别人的侮辱,你帮帮我,杀了我!”
这是世界上最无奈的事情,也是最悲惨的事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居然要求自己的同胞兄弟杀掉自己,这就是杨玄感自导自演的悲剧。
手起刀落,杨积善完成了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哥哥解脱了,可自己呢?杨积善把刀对准了自己,他知道这一刀下去,自己的一生也将结束,既然已经无可留恋,那就变成绝恋吧!
手起刀不落,杨积善自杀居然没有成功,因为他的刀已经钝了,钝到砍在身上只有白印却没有血。就在杨积善遍地找石头想自杀的时候,追兵已经追上来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连自杀的权利都没有了,至于怎么死,那得皇帝杨广说了算。
在杨广的指挥下,杨玄感的遗体被切成碎块,示众三天,三天后这些碎块变成了肉酱。古龙说,一个最恐怖的杀手应该是这样的,让被杀的人看不出原来的模样,甚至被怀疑曾经作为人类存在过。按照这个标准,杨广就是最恐怖的杀手,杨玄感则是他的试验品。
同杨玄感相比,杨积善更惨。他被绑在了野外的木桩上,用车轮套住头,九品以上的所有文武官员每人分发一件兵器,可以用刀砍,也可以用箭射,总之每人必须在杨积善的身体上来一下。在文武百官的努力下,杨积善变成了一只刺猬,随后这只刺猬被实施车裂,然后焚化成灰,就地扬撒(一年后,投降高句丽的斛斯政也遭受同样的酷刑)。
实际上在杨积善被杀之前,他曾经向皇帝杨广求过情,他说:“念在自己亲手杀死杨玄感的分上,还是宽大处理吧。”杨广闭上眼睛想了一会儿,然后对杨积善说:“这么说你就是一只枭鸟了,那我就赐你姓枭吧!”
枭鸟据说是一种没有人性,准确说是一种没有鸟性的鸟,六亲不认,残忍至极,连亲娘都吃。
杨积善刚想蒙混过关,叩头谢恩,杨广又说了一句:“小枭,准备上路吧!”
至此,杨素的所有儿子,杨玄感,杨万石,杨玄纵,杨玄挺,杨积善,杨玄奖,杨行仁,全部被杀,同他们的老爹一样,死无葬身之地。
起错了一个儿子的名字(杨万石),高估了一个儿子的智商(杨玄感),看错了一个所谓的神人(李密),杨素这一辈子,也挺糊涂。
怨谁,怪谁,恨谁,又是为了谁?
至此杨玄感起义被彻底扑灭,六月三日起兵,八月一日失败,历时不到两个月,杨素一门就此消失殆尽。杨玄感用自己的亲身案例告诉后面的人们,起义是要讲时机的,而起义之后绝不能首鼠两端,三心二意。
灭了杨素满门,砍了李子雄一门,皇帝杨广乐观地认为,一切就此结束了,然而恰恰相反,所有的一切才刚刚开始。不久,杨玄感的智囊李密在押解的途中逃脱,正是他,让隋末的农民起义烈火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