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三家都成为了中原大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春秋时期的“五霸”,经过你争我斗、纳新补强,在战国时期扩充为了更大的组织,我们称之为“战国七雄”——秦、魏、韩、赵、楚、燕、齐。这里面既有我们的老相识,也有一些新加入的朋友。
战国初期,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六个大国。
这一局面到秦孝公继位后终于有了改变,他怀揣着宏图壮志,下定决心要图强改革,振兴秦国,于是对外招贤纳士,谁要是有办法让秦国强大,重重有赏!
这时,我们本回的主人公商鞅带着自己的“霸王之道”理论来面试了。
商鞅是卫国人,本来在魏国工作,年轻时喜好刑名法术之学,因在魏国不得志所以来投奔秦国。
·刑名法术之学,亦称“刑名之学”,简称“刑名”、先秦法家学说的别称。
不过前三次面试都失败了,商鞅并没有打动秦孝公的心。
总结了前几次失败的经验,商鞅摸透了秦孝公的心思——用最短的时间达到可以争霸天下的效果。于是在第四次会见中,商鞅针对这方面侃侃而谈,让秦孝公听得十分入迷、赞叹不已,终于面试成功。
秦孝公正打算实施商鞅提出的变法,但一想到国人可能会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于是召开朝会,跟各位大臣共同商议此事。
大臣们纷纷持反对态度,认为利益没有增加百倍,就不该变更法令制度;不能取得很多功业,就不要更换所使用的人才。
商鞅丝毫没客气,针锋相对地指出不同时代治国的方法不一样,只要对国家有利,不应该机械地照搬古代的东西。大臣们被辩得哑口无言。
商鞅凭一己之力说服了所有人,有效地以历史进化的思想辩驳了循规蹈矩的保守派主张,变法最终也得以实施。后来,我们称这个事件为“舌战群儒”。
变法得以实施,秦国开始了全面改革。在政治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不再让贵族们世世代代传承爵位,而是以立下军功的多少来决定身份的高低。换句话说,就是不能靠自己贵族的身份吃老本了!
在行政管理上,施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进行任免,官员管理民众,朝廷管理官员,君主拥有最高统治权。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奖励耕织,同时废除贵族的井田制。也就是土地不再只属于公家,百姓也可以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可以自由地进行土地买卖。
在军事上,宣扬全民军事意识,奖励军功。按照标准对有军功的人授予爵位,并且赏赐土地。这也代表着即使你出身贫寒,但只要努力为国家做贡献,就有机会麻雀摇身一变成凤凰。
在生活方面,之前是有仇的可以报仇,有冤的可以报冤,变法后则禁止私下打架斗殴,若有违反者,按照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
在法律上,新颁布了《连坐法》:只要你一人犯罪,整个家族甚至街坊邻居都会遭到牵连,全部受罚!
这些条例的中心思想就是重赏那些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惩罚那些好吃懒做的无用之人。
法令的颁布,使秦国老百姓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毕竟干得越多,给的奖励就越多!所以在家耕田的开始拼命种地!
上战场的跟打了鸡血一样,奋勇杀敌!
商鞅的一系列操作,使秦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大幅度发展。政治上,国家机制更加健全,君主权力被放大到了极致;经济上,打压了工商业,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开始高速发展,百姓家家过得富足。秦国自此一跃而起,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商鞅这套法令的本质,就是通过严峻的刑罚进行高度的政治施压,强制大家服从新法。虽然说“霸道”是一个可以快速达到目的的方法,但急于求成总归是会有副作用的。
新法实施不久,就有一些民众觉得这套法令不合理,难以继续实行,甚至连太子都犯了法。
霸道的商鞅自然采取了霸道的措施。动不得太子,他就对太子的老师处以刑罚,并将抵触法律的那些人抓起来流放到边疆。这种“杀鸡儆猴”的做法,让百姓们不得不选择服从。
正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秦孝公死后,太子成功继位。没错,就是那个触犯过商鞅法令的太子。
太子本来就对商鞅恨之入骨,再加上变法大大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贵族们便和之前替太子受罚的老师一起编织罪名,诬陷商鞅谋反。
商鞅有苦说不出,只得四处逃亡,最终被抓获,在众人面前处以刑罚致死。立法者被自己颁布的法律所害,我们也称这为“作法自毙”!
商鞅虽然被杀,但他的变法早已深入人心,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商鞅变法让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实力大大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这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法令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商鞅轻视教化,倡导轻罪重罚,没有在律法和王权二者间找到平衡,这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