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春秋:争霸300年
  4. 拾陆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设置

拾陆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1 / 1)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后,年轻的赵盾担任中军将,成为晋国政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上台没多久,赵盾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废掉晋襄公的遗孤太子夷皋,另立旅居秦国的公子雍。公子雍是晋文公的儿子。晋文公虽然恨他父亲晋献公,但还是继承了父亲“国无公族”的政策,他没有像他父亲那样杀孩子,而是把孩子们送到其他诸侯国当卿大夫。公子雍被送到秦国后过得很好,已经担任了秦国亚卿。

有人可能会问,赵盾作为晋襄公指定的托孤大臣,完全可以立易掌控的婴儿当国君,以树立自己在晋国的至尊权威,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不易掌控且年长并有政治经验的公子雍来做国君呢?

赵盾之所以这么干,完全是为了晋国的未来着想。自从崤之战后,秦晋两国结下血海深仇,秦国隔三岔五跑到晋国家门口进行军事骚扰。这就像一个地痞无赖时不时跑到别人家门口,砸碎窗户玻璃,撬坏房门锁芯。虽然主人家晋国能把无赖秦国赶跑,但是经常碰到这种骚扰,晋国也十分头疼。为了彻底解决这个家门口的无赖,晋国把目光锁定到了在秦国当亚卿的公子雍身上。因为只有让他担任国君,才能让秦晋两国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赵盾明白“国赖长君”的道理。晋襄公死后,国内外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国家必须要有年长的国君才能稳定局势。更何况公子雍在秦国已经混到了亚卿职务,说明他具有相当丰富的政治经验。

只有解除秦国的外部威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赵盾宁可不要托孤大臣的名号。因此,赵盾不顾反对,干掉一批反对者,坚持要废太子。

然而,自以为胜券在握的赵盾却忽略了一个人,就是太子夷皋的亲妈穆嬴。

孤立无援的穆嬴用了女人常用的撒手锏——一哭二闹三上吊。

赵盾只要在朝堂上主持会议,穆嬴就准时到场,抱着孩子在朝堂上大声数落道:“先君有什么过错?他的太子又有什么罪?你们不立嫡长子为君,反而要去国外找一位公子当国君,你们对得起先君吗?”

众大夫内心还是很同情穆嬴的,毕竟晋襄公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国君。而且,如果赵盾把公子雍接回来,赵盾则成了拥立新君的第一大功臣,而这功劳和自己则一点关系都没有。

面对穆嬴的胡搅蛮缠,赵盾显得极其不耐烦,但他又不能把这对母子怎样,只得赶紧退朝,躲在家里。穆嬴并不罢休,一路追着赵盾,抱着太子夷皋跪在赵盾家门口,一边哭一边喊:“先君当初把太子托付给你,让你当托孤大臣,说:‘这个孩子如果成才了,我会万分感激你;如果他没有成才,我死后也会怨恨你。’先君去世没多久,你就把这话忘了,抛弃太子不管,你让我们母子俩怎么活啊!”

先君夫人抱着太子跪在赵盾家门口大哭的事,成为爆炸性新闻,轰动全国。这新闻成了人们街头巷尾的谈资。有时候,人们只会以简单的善恶观来评判一个事件,并不会深入分析。晋国舆论全部倒向穆嬴与太子夷皋,都觉得这对母子很可怜,而赵盾则是个欺负孤儿寡母、背信弃义的小人。

赵盾就这样被人戳着脊梁骨骂了好多天。但是他老躲在家里也不是事,还有很多政务需要他来处理。终于有一天,他召集众大夫上朝,准备处理政务。

当赵盾踏入朝堂大门的一刹那,眼前的一幕让他惊住了:朝堂中央站着怀抱太子夷皋的穆嬴,穆嬴身后站着黑压压一片的大夫们,都在恶狠狠地看着自己。

赵盾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朝堂大门口,眉头紧锁地注视着眼前的景象。朝堂已经变成了表决大会,如果他还坚持拥立公子雍的话,可能会被眼前的大夫们活活打死。

作为狠人,他从来没有怕过什么,但是失控的局面让他惶恐了,因为大夫们全部站在穆嬴这边。赵盾可以杀死一个不听话的大夫,但是他不可能杀掉所有大夫,也不敢把晋国整个大夫集团全部得罪。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赵盾想让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只可惜很少有人能读懂他,他面对的是一群乌合之众。

赵盾不愿丢下理想,但是现实又如此残酷。他僵在那里,众大夫则焦急地等待着,朝堂上的空气似乎凝滞了。

眼见赵盾始终不开口,一股股杀气逐渐从众大夫身上散发出来。

突然,穆嬴怀中的太子夷皋哭了起来,朝堂上凝固的气氛瞬间被打破。赵盾被孩子哭声惊动,脑袋瞬间清醒了。他意识到现在这个婴儿才是人心所向,才是晋国名义上的武林盟主,如果自己不答应让这个孩子当国君,恐怕很难走出朝堂。于是赵盾跑到穆嬴身旁,从穆嬴怀中抱起这个婴儿,并向众大夫喊道:“我心已决,这是晋国的新任国君!”

朝堂上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

赵盾是为了国,穆嬴是为了孩子,满朝大夫们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穆赢和大夫们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丧失了理智,没有从长远考虑。赵盾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彻头彻尾地败给了现实,败给了这些只顾眼前的乌合之众。为了自己能生存下去,在此刻的朝堂上,他变成了一个令自己讨厌的功利主义者。

历史上,虽然众多托孤大臣最后都与君王翻脸了,但他们一开始的相处往往都很融洽,托孤大臣会给年幼的君王上课,教他如何处理政务。而赵盾这个托孤大臣当得实在是太失败了,他从一开始就把与穆嬴和太子夷皋的关系搞砸了,现在还不得不继续当这个托孤大臣。

太子夷皋在母亲的抚养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一观念:“赵盾是咱母子俩最大的仇人,当年要不是老娘我痛哭朝堂,你的国君之位早就被赵盾送给了他人。”

赵盾也清楚,这个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太子夷皋长大之时,就是复仇之日。

不过目前,继位的太子夷皋,即后来的晋灵公,还是个吃奶的婴儿,国事都由赵盾操劳。

在晋国一家独大的赵盾,又干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会盟诸侯!

过去,召集诸侯会盟,是周天子干的事。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天子大权旁落,就由诸侯里的霸主召集诸侯会盟。但从来没听说过由卿大夫来召集会盟的。

就在令狐之役结束后四个月,赵盾以新任晋君夷皋的名义,向齐、宋、鲁、卫、陈、郑、许、曹八国发出会盟邀请,会盟地点就在郑国的扈地。

赵盾登上晋国权力中心不到两年,就破天荒地搞出了卿大夫会盟诸侯的大事,其实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

在此之前,赵盾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在担任中军将之后,他才明白理想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只有紧握权力,才能确保自己在晋国的刀光剑影里活下来。

晋文公在位时,晋国作为天下霸主号令中原诸侯。现在晋国换国君了,就得让全天下的诸侯认一认新任霸主。但晋国国君还是一个婴儿,不能亲自主持会盟,这会盟工作只能由不辞辛苦的赵盾代劳,霸主的责任也只能由赵盾暂时承担了!

从此,赵盾不光成了晋国实际上的一把手,也成为天下的一把手,是为春秋大夫第一人!

赵盾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赵盾在晋国一直代行国君之职,有事没事就带着大军打楚国,领着诸侯搞会盟,与春秋五霸唯一不同的就是他的大夫身份。当然,对俨然是霸主的他来说,身份已经不重要了,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才是他追求的目标。

赵盾就这样沉浸在权力的快感中,直到公元前612年。

昔日的霸主齐国一直不把晋国放在眼里,于是赵盾亲率晋、宋、卫、蔡、郑、许、曹七国联军征讨齐国,誓要把齐国彻底打服。

就在七国联军向齐国行军时,赵盾收到了一封从晋国火速传来的措辞强硬的军令:“停止进军,大军立刻班师回国!”

赵盾从上位以来一直顺风顺水,都是他掌控别人,还从没有谁敢命令他。看到这道军令,赵盾极其愤怒,怒火中烧地问使者:“这是谁下的命令?”

使者回复了两个字:“国君。”

听到这两个字,赵盾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战。没想到一转眼,晋国国君晋灵公已经十二岁了,到了可以对赵盾发号施令的年龄。赵盾已有九年没有“国君”这个概念了,这九年间,他一直觉得自己就是全天下的老大。

在此之前,国君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儿。十二岁的孩子,生理上刚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转变,但是古代是没有青春期这一说的,一个人的儿童期一过,似乎就立刻变成了大人,就能做很多大人做的事,比如康熙十四岁就亲政了。而此时年仅十二岁的晋灵公也要亲政,他要从赵盾手中收回属于国君的权力。

赵盾远征齐国,齐国害怕了,就故意行贿晋灵公,让晋灵公命令赵盾停止进攻齐国。对于从小就被灌输“赵盾仇人论”思想的晋灵公来说,打不打齐国完全无所谓,因为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外患,而是晋国内部的赵盾。此次赵盾远征齐国,正好为晋灵公制造了一个让赵盾在天下诸侯面前颜面尽失的好机会。

收到回国命令的赵盾内心无比愤怒。晋灵公偏偏在自己把七国联军召集起来进攻齐国的途中发出撤军命令,让自己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十余万诸侯联军立刻解散,而且自己还得老老实实回去,这不是耍人玩嘛!

这事让全天下都看到了晋国还是国君说了算,被晋灵公开涮的赵盾成了全天下的笑柄。

而对于有志气的晋灵公来说,这才只是一个开始。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打垮赵盾,成为晋国真正的一把手。

公元前610年,赵穿被派去郑国当人质。按照惯例,派到他国当人质的都是王室宗亲,怎么也轮不到赵穿这个当臣子的来做人质。晋灵公这一招实在太狠,他故意把赵穿当作王室成员,把赵家捧得高高的,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派赵穿去当人质,这样就达到了分化赵家力量的目的。

到了公元前607年,十七岁的晋灵公想在正式成人前送给自己一个成年礼物,这个礼物就是赵盾的人头。对此,他是很有信心的,毕竟他再过三年就正式成人,不再是小孩,已经能做一番事业了。

晋灵公的底气在于,他手里有兵。晋国国君手里的兵被称为公乘,这是国家武装力量里的精锐,并且是常备兵。

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上也可以征兵,晋国卿大夫的私人武装被称为私属。国家要打仗时,卿大夫要带上自己的私属随同国君一起出征。

通常情况下,国君手里的公乘对卿大夫手里的私属是有压倒性优势的,除非广大卿大夫们联合起来,一同对抗国君。晋国从晋献公时期就开始重用卿族,经常给卿族封官封地,卿大夫的土地全部加起来要比王室多。只要卿族联手,在土地面积与军队数量上对比国君是有优势的。

所以晋国国君如果想掌控大权,就必须拉一派打一派,从中渔利。可惜晋灵公太年轻,还没有学会这一招。在没有给赵盾树立政敌、满朝都是赵盾势力的情况下,他就贸然向赵盾发起进攻,这无疑是死路一条。

这只能怪晋灵公的母亲穆嬴只给他灌输仇恨的思想,却从未教导他帝王之术。康熙之所以能在十四岁就扳倒权臣鳌拜,关键在于他背后有一个强有力的女性,就是他的奶奶——孝庄皇太后。

一个年少的君王,想在政治博弈中与权臣一较高下,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家人。而晋灵公在这方面明显先天不足,所以注定难逃失败的命运。

虽然晋灵公在与赵盾的交锋中失败,但是他还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不想做一个傀儡,而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国君。即使明知会失败,他也犹如飞蛾扑火般在所不惜。

如雄狮般称雄一日,胜过如绵羊般苟活百年。

公元前607年,晋灵公与赵盾正式交锋,一场大逃杀的故事拉开帷幕。

这个故事被记载到《左传》里,后来又被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塑造也很丰满。然而,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个故事以历史的角度看,是有问题的。

《左传》里是这么记载的:晋灵公是一个总是横征暴敛的无道昏君,平时还喜欢拿弹弓射人。有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煮熟,晋灵公吃了不熟的熊掌后很不高兴,就让人把厨师杀了,再把尸体装在篓子里面,让宫女们抬出宫去。

赵盾与士会正好入宫觐见晋灵公,看见宫女们抬的篓子外面露出一条胳膊,感到很好奇,便上前询问。他俩得知此事后,觉得晋灵公做法十分不妥。赵盾与士会多次劝诫,晋灵公就是冥顽不灵,死活不改正自己的错误。

赵盾总是劝诫晋灵公,这让晋灵公极其反感。为了让赵盾彻底闭嘴,晋灵公派一个叫鉏麑(í)的刺客去暗杀赵盾。

一般来说,刺客应该是杀人不眨眼的坏蛋,而鉏麑却是一个讲道德、重仁义的好刺客。鉏麑一大早就潜入赵盾家中,趴在屋顶上,看到屋中的赵盾已经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尚早,赵盾就端坐在屋子中央打盹。

看到此情此景,鉏麑被赵盾身上散发出来的一身正气所感动,于是离开赵盾家,还感叹道:“这样恭敬勤勉的人,是百姓的好公仆。杀了赵盾,是百姓的不幸;不杀赵盾,是违抗国君的命令。我不想做不忠不义之人,还是死了算了。”接着,鉏麑撞死在一棵槐树上。

晋灵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到了秋天九月,晋灵公摆下鸿门宴,邀请赵盾进宫聚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晋灵公突然放出一条猎犬直扑赵盾。赵盾的车右兼保镖提弥明在保护赵盾的过程中,不幸被狗咬死了。

此时,早已埋伏好的甲士把赵盾团团围住,大殿之上的赵盾孤立无援。就在赵盾感到在劫难逃时,突然从众多甲士中冲出一位救星。只见这位甲士调转手中武器,将赵盾从重围之中安全救出,一路杀出宫外!

死里逃生后,赵盾便问眼前这位大侠是谁。

这位大侠说:“我叫灵辄,是翳桑快饿死的人。当年您在翳桑打猎,看我快饿死了,于是赏给我饭吃。您的恩情我一直记着。后来我进宫当了国君身边的甲士,这次把您从宫中救出,就是为了报答您当年的饱腹之恩。”

赵盾接着问:“灵辄大侠具体住哪,我好上门答谢。”

灵辄大侠笑了一下,什么都没说,挥了挥衣袖走了。

为了摆脱晋灵公的追杀,赵盾开始了逃亡国外、颠沛流离的生活。

可能是赵盾跑得慢,到了九月乙丑日,还没逃到国外,他就收到侄子赵穿发动政变、把晋灵公袭杀在桃园的消息。于是,赵盾赶紧回到绛都处理国事,毕竟国家不能没有管事的。

此时一个不怕死的人站了出来,这人就是太史董狐。他用小刀在竹简上刻道:“赵盾弑其君!”春秋时,史官都是一根筋,只会说真话。

赵盾听说此事,吓了一大跳,自己竟然以谋杀国君的形象载入史册,以后老赵家子孙还怎么在晋国混?为了老脸,赵盾放下身段,主动去找董狐谈谈,看能不能通融通融。毕竟自己没有动手杀国君,太史能否给自己换个光辉形象?

赵盾找到董狐后,对他说:“我没有杀国君,请您听我解释!”

赵盾还没说完,就被董狐怼了回去:“你是国家正卿,逃亡的时候没有逃到国外;回来之后,你也没有把弑杀国君的赵穿绳之以法。你不是凶手,谁是凶手?”

赵盾无力反驳。最后,赵盾被史官董狐扣上弑君的罪名。

按照套路,赵盾在史书上理应是奸臣形象,永遭世人唾骂。但是后世历史发展却截然相反,赵盾竟然成了忠君爱国的大夫形象,甚至连京剧舞台上的赵盾都是正面角色。

而将历史剧情反转的人,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孔子。孔子评价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意思是:董狐是古代一名秉笔直书的好史官,赵盾是古代一个好大夫。赵盾因为史官的写法,而蒙受弑君的大罪,如果他当初逃出晋国,就能避免这一罪名。

从孔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给董狐和赵盾都点了赞,还把赵盾落得弑君的罪名归结到他没有逃出国境。

有《左传》的权威记载,又有孔子的背书,于是在这个故事里,赵盾是一位赤胆忠心的大夫,鉏麑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刺客,灵辄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义士,唯一的反派就是晋灵公。晋灵公被描述成一位昏庸无道的国君,他的死让人大呼过瘾。

在一个历史故事里,如果出现个性鲜明的正反派,如果人物之间矛盾冲突激烈,情节跌宕起伏,如果最后以反派死掉的大快人心剧情结束,那么这个故事是后世编纂的可能性极高。因为真实的历史走向,根本不受人控制,我们很少能看见黑白分明的人物,真相往往是被掩盖了的。

再把这场大逃杀的场景还原,我们会发现这段剧情里有两个违背自然规律和物理法则的硬伤:

第一,鉏麑的遗言。

刺客鉏麑准备刺杀赵盾,却被赵盾的一身正气所感染。于是鉏麑感叹了一番赵盾恭敬勤勉之后,撞死在槐树上。

可是既然鉏麑撞死了,那么他生前说的话谁记录的?死人不会说话,除非有时光飞船可以穿越回去,否则一个人在临死之前说了什么,有谁知道?

第二,超级英雄灵辄。

灵辄凭一己之力将赵盾从重兵包围之中救出,一路杀出宫外,这样的故事情节,实在太离奇。

晋灵公作为春秋第一超级大国的国君,拥有两项丰厚资源:一是巨大的宫殿,二是属于国君直辖的精锐军队——公乘。另外,他还养着一条凶狠的烈性犬,在需要的时候,猎犬可以辅助攻击。当他摆下鸿门宴,邀请赵盾来吃饭时,赵盾只带了一个车右兼保镖的提弥明赴宴。

在提弥明战死之后,灵辄竟然凭借一己之力,保护赵盾从重兵把守的宫殿中杀出,实在不可思议。

细细读来,你会发现这个历史故事里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但如果你撇开历史的严谨,把“赵盾弑君”当作一篇来读时,你会发现很多不合逻辑的事,都说得通。要让人物栩栩如生,需要描写其内心活动,塑造正面与反面角色,制造剧烈的矛盾冲突,充满了转折,让读者读起来非常过瘾。

在人物刻画上,需要作者替人物独白,也就有了鉏麑对赵盾的感叹。为了让高潮不断迭起,作者对灵辄突破重围进行了生动描写。

而讲述“赵盾弑君”的《左传》,如果你以为这仅仅是一部史书,那就大错特错了。本来文史就不分家,《左传》更是一部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其深远!

我们在书中经常提到《左传》。

《春秋》是孔子整理编写的,他的文风特点就是字字珠玑,说直白点就是字少。由于《春秋》按照年、季、月、日进行记述,重大事件往往也就写了几个字,经常让人不知道在说什么,于是阐释《春秋》的《左传》出现了。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是战国时期一个叫左丘明的史官编写的。他和孔子都是鲁国人,所以他写的《左传》是对孔子《春秋》最细致的解读,详细补充了春秋时代众多历史大事件。

孔子拥有众多崇拜者,而左丘明就是那最疯狂的一个。他竟根据一万八千字的《春秋》,扩充写成了十八万字的《左传》。先秦时,字都写在竹简上,一枚竹简写不了很多字,字写多了竹简就会又多又沉,而四书五经都是几万字,竹简的重量可想而知。左丘明写《左传》用的竹简有几百斤重,需要用板车拉好几趟才能运走。

左丘明可谓将孔子思想发扬到登峰造极。但凡孔子的观点,他都坚决拥护;但凡孔子的思想,他都坚贞不渝地传播。

古代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春秋》是四书五经里的必考科目,但由于字太少,学生们怕考不好,就催生了《左传》和《春秋》合在一起印刷的现象,方便学生考高分。所以后世经常会把《春秋》与《左传》混在一起谈。

古人高度评价《左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对于赵盾与晋灵公冲突的事件,《春秋》里只有简简单单八个字的描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但孔子却又说过“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所以左丘明疯狂收集资料,把只有八个字的记述,硬生生扩充成了一千多字的故事。

孔子与左丘明都对赵盾做出正面评价,其实也不能怪他们。他俩都干编写史书的活,收集史料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因为他俩都不是历史亲历者,所以收集来的史料也是别人传抄来的。

先秦时,交通闭塞,那时候传播、搜集信息基本靠人的两条腿,十分不容易。孔子生于春秋晚期,他编写《春秋》时离三家分晋的时间不远了。晋国当时都是大夫轮流执政,王室相当于吉祥物一样,除了当作摆设,啥用没有。所以孔子拿到的赵盾与晋灵公的史料,极有可能被大夫们篡改了很多遍。

而左丘明生在战国中前期,那时已经没有晋国了,只剩下赵、魏、韩三国。左丘明从赵国获得有关赵盾与晋灵公的史料,可能性最大。赵盾是赵国王室的老祖宗,赵国肯定会极力美化老祖宗,总不能让人一提到赵盾就想到他是个奸雄吧?

要论先秦编剧能力哪家强,赵国当数第一。赵国不光把祖先赵盾洗白了,后来还编出文学作品《赵氏孤儿》,直接把史学大家司马迁给误导了。

至于左丘明收集来的资料是否靠谱,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为偶像孔子代言才是左丘明的荣耀。所以《左传》里部分内容是文学性大于史料性,所以我们才会经常看到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生,专业不是历史,毕业论文却是在研究《左传》。

《左传》对《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着深入骨髓的影响。司马迁在写《史记》春秋内容时,大量引用了《左传》的内容,在进行人物刻画时,很多情节写得绘声绘色,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典型的是《史记》写秦始皇死后,赵高、胡亥、李斯密谋伪造始皇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赐死太子扶苏。本身密谋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更何况伪造立储的诏书,怎么能让他人知道?然而你读《史记》的时候,会发现书上对三位奸人对话的记载极其详细,仿佛司马迁就在赵高、胡亥、李斯身边,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为公子扶苏无辜的死感到悲哀。《史记》生动的文学描写手法,被称为“史记手法”。

书归正题,“赵盾弑君”的故事里,看似坏人取得了胜利。整个故事里,活得最正直的唯有董狐,他是整个晋国大夫中唯一正直无私的人,他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对抗一群嗜血爱权的猛兽。

董狐秉笔直书让赵盾不敢杀他,赵盾看似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但是他却败给了眼前毫无权势的史官,正是董狐揭露了赵盾的真面目。

赵盾不敢杀董狐,甚至害怕他,因为董狐身上背着“大义”二字!正是这些秉持着大义的人,推动着民族与国家滚滚向前。

赵家干掉晋灵公后,虽然权倾朝野,但是天道轮回,人生无常。公元前601年,赵盾死后,等待赵家的将是一场灭门大祸!

而就在赵盾弑君后在国内敛财敛权的这几年,南边的楚国在一位大魔王的领导下,即将率兵席卷中原!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