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玄奘西行记
  4. 第二回 逢乱世父母早丧 说佛祖玄奘出家
设置

第二回 逢乱世父母早丧 说佛祖玄奘出家(1 / 1)


话说玄奘五岁时母亲离开人世,不久哥哥又出了家,姐姐也远嫁他乡,玄奘十岁时,父亲也去世了,父母双亡的他顿时生活没有了着落。于是,他来到洛阳的净土寺,找到了他的二哥长捷,并跟随他开始学习佛教经典。

这时已到了隋末,天下大乱,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各种战事接连不断,生灵涂炭,百姓的痛苦已经是无以复加。玄奘此时研究佛法的兴趣正浓,青灯黄卷伴他度过了几年苦读的生活。他起初读的是《维摩经》和《法华经》,很快便把这两部经读通了。

净土寺中有位长老叫景法师,此人学识渊博,很受玄奘爱戴,玄奘经常到他所在的禅房中问这问那。十岁的玄奘还是个孩子,可寺院中艰苦的生活没有把这个孩子压垮,相反,他对佛学佛经有着无比的兴趣,这使景法师等人非常惊异,他们经常在寺中做完必需的功课后,给玄奘讲一些佛经上的故事。玄奘也很用心,凡景法师所讲的内容,一听就能记住,一讲就能理解,还常常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

一天傍晚,玄奘又来到景法师的禅房中,这个时间是平民百姓吃晚饭的时间,但在那时的寺庙中,僧人都秉持着“过午不食”的戒条,如果午后吃饭被称为“非时食”,是犯戒的,僧人们都把这个时间用来讨论佛法或做“功课”。这一天在读经之前,玄奘问了景法师几个问题:

“师父,佛经上说如来佛祖是‘甘蔗种’,还说如来佛祖是‘释迦’族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不矛盾吗?还提到在佛祖得道之前有个‘四门游观’,我不太清楚,请师父给解释一二。”

景法师看着这个好学好问的少年,心中喜欢,便开始对玄奘等众人讲解。

当年景法师讲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而玄奘的问题我们不妨在这里讲一讲,玄奘所问的,其实是有关佛教起源的一系列美妙的传说。

人们常说的如来佛祖,如来并不是他的名字,他姓“乔达摩”,名叫“悉达多”,据说是甘蔗王的后裔。得道后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关于释迦牟尼种族的来历,佛教徒中流传着这样一些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印度有许多小国家,其中有个叫“耳生”的国王,倒行逆施,为非作歹,使他的臣民怨声载道。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乔达摩”,一个叫“波罗堕奢”。乔达摩看不惯父亲的所作所为,就藏进深山出家修行。他找到一个名叫“黑色仙”的仙人,跪着用头顶礼仙人足,请求仙人收他为弟子,黑色仙见他十分虔诚,便答应收他为徒。

乔达摩脱去王子华服,换上修道人的鹿皮衣,严守戒律,以野果、树皮、草根为食,苦炼修行。渐渐地,因为营养不良而身体不支,乔达摩病倒了。无奈之下,乔达摩请求黑色仙允许他到有人烟的地方去乞食,行前黑色仙告诫道:修行人必须随时随地克制自己,不要对外界声色犬马之物产生爱慕之情、非分之念,只要能做到这些,那么,无论是在山林中修行还是在城市里修行,都是一样的。于是,乔达摩来到补罗多城,并在附近林中盖了一间草房,每天乞食、修行。

一日,补罗多城的一名恶少将一个妓女诱杀在乔达摩所住草房附近的林子中,并把杀人凶器偷偷丢在草房旁。就这样,乔达摩就糊里糊涂地被人误认为凶手而捆绑起来,押送到王宫,这时他的弟弟已继承王位,就是波罗堕奢。波罗堕奢和他父亲同样昏庸,既不问情由也不审“案犯”,大手一挥便下令对乔达摩施以酷刑、游街示众。乔达摩最后被绑坐在一根尖削的木桩上,任由木桩慢慢刺入体内。这是极残酷的刑罚。乔达摩被行刑时,正好黑色仙出山,这时的乔达摩已奄奄一息。他用自己的最后一口气,祈求黑色仙让他死后得一好果位,比如能升天之类的。但按婆罗门教的规矩,凡没有子嗣的人,死后只能投胎为鬼或畜生。黑色仙为满足乔达摩最后的愿望,一面呼风唤雨,施展神通,一面命乔达摩展开宿命通,即让乔达摩回想前生夫妻恩爱的景象,不知不觉间,两颗生命的种子自体内流出,落到地上,变成两个肉蛋。阳光暖暖地照着,蛋很快裂开了,蹦出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倏忽之间,便钻到附近的甘蔗林中。

乔达摩不久便死去了。那两个孩子后来被黑色仙找到并抚育成人。人们称这两个孩子是“日种”,因为他们是太阳孵化成的;还称他们为“甘蔗种”,因为他们一出生便跑进甘蔗林,黑色仙又是在甘蔗林中找到了他们。

波罗堕奢死后,因其无子没人继承王位,大臣们便找到了这两个孩子。先让长子继位,长子死后,次子继之,他被后人尊为“甘蔗王”,也就是释迦牟尼先世的祖先,释迦先世也因此被称为甘蔗王的后裔。

甘蔗王的后代后来形成许多家族,释迦牟尼所在的一支被称为“释迦族”。

为什么被称为“释迦”呢?这里也有一个传说。

又过了不知多少年,甘蔗王的王位传到了“军将王”这一代,军将王原有四房夫人,每房都育有一子一女,其中长子名叫“火炬面”。后来在一次不幸的事件中,四位夫人同时死了。军将王又迎娶了邻国的一位公主,不久生下一子,取名“爱乐”。军将王岁数大了,开始考虑册立嗣君,这令他左右为难。长子火炬面德行兼备,按常理应立为储君,但爱乐的外公所掌管的国家兵强马壮,闻信后就以强兵压境相要挟,逼迫军将王册立爱乐。军将王无奈,将爱乐立为王储,将四位王子逐出国去。

四位王子分别带着妹妹流浪到了恒河岸边,择地而居,开荒种地,采收渔猎,日渐富庶。但四位王子皆已到婚配年龄而找不到伴侣,心中不免愁苦,四位公主此时也长得楚楚动人,但也因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而不得婚配。这种状况被家园附近一名叫迦毗罗的仙人得悉,他指点道:只要不是一母所生,兄妹之间可以通婚。王子们闻此,喜出望外,他们打消了顾虑,分别与异母妹妹成婚生子。没几年,孩子们的嬉戏笑闹声驱走了往日的死寂沉闷,但也搅得迦毗罗仙人无法静心修行。王子们见此欲迁徙他乡,仙人便以金瓶净水为其圈地。王子们就在仙人圈定的土地上建起了“迦毗罗卫城”并渐渐强大起来。军将王不久就知道了这些事,他连连夸奖四位王子“能干”。自此之后,人们就将四位王子繁衍的这一支称作“释迦”族,因为“释迦”在梵文中的意思就是“能干”。

又过了不知道多少年,释迦族出了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这就是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他成道后人们对他的尊称。释迦牟尼还常常被简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或“智者”、认识真理的人。

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今尼泊尔与印度的边境地区),其父名叫“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是迦毗罗卫的国王,母亲名叫“摩诃摩耶”,她生子七天之后便去世了,释迦牟尼由其姨母摩诃波阁婆提抚养成人。

按佛经中的说法,释迦牟尼在此生之前,已经经历了无数世的艰苦修行,最终成了菩萨,上升到兜率天宫之中。为传播佛法,普度尘世众生,他以神通天眼四处观察,寻找投生此世的最佳机缘。

找来找去,菩萨选择了“具备六十种品德”的迦毗罗卫城净饭王家为投胎地。在春末夏初一个冷暖相宜的正午,他化作高大威猛的“六牙白象”身形,追逐太阳的光芒从右肋进入摩耶夫人腹中。当时摩耶夫人正在午睡,忽梦白象入怀,醒时已是有孕在身。经过十月怀胎,摩耶夫人临盆。这天,迦毗罗卫城枯枝发芽,园中花木自然生果,陆地长出车轮大的莲花,地中宝藏破土跃出,满城香气遍布,七宝装饰的宝车在空中自现等,有三十二种瑞象出现。按当时印度习俗,摩耶夫人须回娘家生产,当她行至兰毗尼园一株婆罗多树下休息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悉达多”,这就是那投身凡世的菩萨。

释迦牟尼出生后,其父净饭王非常喜爱。按照当时印度的风俗,凡生子一定要请相师验相,以便确定孩子以后应该从事的事业及其成就。婆罗门仙人阿私陀是迦毗罗卫一带著名的看相先生,据说是每言必中。净饭王以重礼聘请,替子看相。结果令人非常吃惊,在这个孩子身上共有一百一十二个特异之处,其中三十二处极为清晰,阿私陀称之为“三十二相”。另外八十处虽然细微,仍可辨认,阿私陀称之为“八十种好”。所谓相、好,指的都是身体上不同平常的特征。

释迦牟尼身上所特有的,迥异常人的特征有:脚心平满,行立安稳,脚心肉纹现车轮形状,十指纤长,手足柔软,垂手过膝,全身金色,放光十丈,眉间生有白毫,舌根巨大,能左右舔到面部等。阿私陀仙人据此认为,释迦如果继承王位,必然会成为“转轮圣王”——获得天佑的贤明君主。如果出家修道,精勤不怠,直至悟道成佛,教化人间。他其实不知,这是菩萨转世,怎么会甘心在这里做一个普通的国王呢?

净饭王听了阿私陀仙人的预言之后,非常担心悉达多长大成人后会放弃王位,出家修行,所以他对悉达多进行了严格的教育和管制。他教给悉达多各种婆罗门知识、礼仪以及“治国”之术;建造几处宫殿供他单独居住,禁止他随便出宫接触平民百姓;在他17岁时,给他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并选送几百名艺女,弦歌笙舞,希望以声色笼络住他的凡心。

有一天,悉达多想出城游玩,向净饭王提出恳请。净饭王以为悉达多出城游玩,是去寻求世俗之乐,不会引发出家之念,便同意了。于是,悉达多命御者套上马车,出城游览。

悉达多先出东城门,遇上了一位龙钟老者,白发蓬乱,牙齿落尽,双目昏暗,两耳聩聋,拄杖而行。悉达多吃了一惊,忙问这是什么人。御者说是老人。悉达多问:“我是否也会成为老人呢?”御者回答:“不但是你,天下的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悉达多立即闷闷不乐,心想,人生过得真是太快了,就像风像水一样,流过之后便再无回期,真是太苦了啊。太子失去了游玩的兴趣,驾车郁郁返回了宫中,去思考人生易老的问题。

又一天,悉达多出南城门,遇上了一个病人,腹部水肿,形销骨立,气喘呻吟躺在道旁。御者告诉悉达多:“这是病人,已经活不了几天了!”悉达多说:“一切都是无常的。我显然也会这样,有生病的那天。”心中不快,便驾车又回到了宫中。

后来,悉达多出西城门,看到了一个死人,家属在边上号陶悲啼,状极悲惨。一连目睹人老、病、死的磨难,而且谁都免不了这一遭,悉达多开始思索解脱世人痛苦的办法。

又一天,悉达多出北城门,遇上了一位衣服整齐,手持法器的叫比丘的人。比丘自称,自己一生绝情去欲,心地慈悲,潜心修行,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悉达多听后心中豁然开朗:“我也要过这样的生活。”

这是佛教传中有名的“四门游观”的故事。当释迦牟尼四门游观之后,便下定了出家修道拜师寻法的决心。他向净饭王提出请求。净饭王心中十分不舍,千方百计劝阻他,但悉达多矢志不渝。一天深夜,他终于听到了天神的召唤:“菩萨出家时刻已到。”悉达多于是潜出寝宫,唤醒车夫,套上白马,悄悄来到城门脚下。天神早已来此接应,他托起白马,转眼便跃到城外,太子让车夫回宫转告父王,自己独自一人出家修道去了。

释迦牟尼出家后,到了摩揭陀国,先后追随数论派先驱修习禅定。不久,他发现,禅定无法解决他心中的根本问题,即人生生老病死的苦难问题。于是他又漫游到尼禅连河畔著名的伽阁山丛林进行苦修,前后达六年之久。

这六年中,释迦牟尼奉戒可谓严格刻苦。然而得到的却是消瘦羸弱,犹如枯木的身体,佛法真理则一无所获,释迦牟尼认识到修苦行无用,便毅然放弃苦修,来到尼禅连河畔一棵毕钵罗树下,结伽趺坐,入静思维。尔后接受一位农妇乳糜供养,体力恢复,又到尼禅连河中洗去体垢,容光焕发。

传说,释迦牟尼刚落座,天地震动,霞光如幻,搅得魔王波旬心神不宁。波旬知是释迦修道所为,于是大怒。他先遣四个精于惑术的女儿前去引诱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不为所动。魔王见此招失灵,变本加厉,又召来四部十八亿小鬼,变成各种怪物身形,刀枪齐举,寒光凛凛,喷火吐焰,红透中天,但释迦牟尼静思入定,无畏无惧,兀自端坐悟道,任凭小鬼来扰,自己却毫发未损。最后魔王鬼卒不战自溃,纷纷从空中坠落,化作段段焦木。释迦牟尼在降伏魔鬼之后的一天,忽然“心地光明”,觉悟到人生苦、集、灭、道的四重真理,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上面这些故事,或真或假,有许多宗教的成分,也有历史的成分,这些故事对当时的玄奘来讲,是很有吸引力的,故事中所提到的许多印度的人名地名,玄奘后来游学印度时大都参拜过,这与他从小就受佛教经典的熏陶有直接的关系,也是他后来矢志西行的动力之一。

以上就是玄奘求教景法师的关于佛教起源的神话故事。

在净土寺过了约三年时光,这时的玄奘已经十三岁了。有一天,玄奘听寺里人说朝廷派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来了,说是又要剃度二十七位出家人,在当时,一旦当了僧人,就可以不纳粮纳税,不服徭役。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为免除兵役、苛捐杂税和徭役,遁入佛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何况玄奘此时早已对佛经佛法如痴如醉,那种渴望的心情可想而知。

为了统治阶层的利益,帝王不允许人们随意出家,当时设有僧官,安排多少人出家是有规定的,没有政府的允许,私自出家是犯法的。郑善果到洛阳要度二十七位僧尼,而当时精于佛业的少年行者有数百人,得到录取的可能是很小的。

玄奘当然也去报了名,值差的官吏嫌玄奘的年纪太小,没有录取他。玄奘很不甘心,他每天早早起来,来到郑善果办公的官署门外徘徊张望。没几天,他就引起了郑善果的注意。郑善果虽是当时朝中的一个普通官员,但他很能识人,有人称他为“伯乐”。

郑善果让人把玄奘叫过来,问他说:“你总在这里徘徊,是不是想要出家?”

“我报了名,只因为才疏学浅而未有结果。”

郑善果又问他:“你小小的年纪,出家后你想做些什么呢?”

他从容不迫地说:“我要承继如来佛祖的事业,弘扬佛学大法,普度众生。”

郑善果连连称奇,脱口称赞道:“大气魄,大气魄,小小年纪,抱负不小,今后要好好努力才行。”

回身嘱咐值差的官吏收下这个孩子,并对同僚说道:

“一个人背诵经文至滚瓜烂熟,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关键要看他的风骨。我看这个孩子既聪慧又善良,志向又远大,难得,真是难得。我今天剃度他,他日定能成为佛门中的‘伟器’,只可惜我老了,怕是看不到那一天了。”

郑善果的这番话,很快就传了出去,从这时起,寺里寺外的人们开始对这个小沙弥刮目相看了。

此后不久,玄奘便领到了度牒,而且就在他哥哥所在的净土寺出了家。在戒坛上,剃度师为他剃去头发,并把一件小号的袈裟给他披上,寺中住持(住持就是方丈,为什么称方丈呢,原来在寺院中,一寺的住持可以单独居住,而下面各级僧人都只能聚众而卧,住持所住的屋舍一般建为一丈见方的大小,所以后人常将一寺的住持称为方丈)对他说:

“你今为沙弥,应持十戒,你可知道是哪十戒?”

玄奘对此早已烂熟于胸,于是答道:

“十戒乃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非时食,七不涂饰香鬘,八不观听歌舞,九不眠坐高广大床,十不受金银。此十戒弟子能持。”

住持让他在佛前发愿,将这十戒一一应允。“我为你取个法名,就叫‘玄奘’吧。”玄奘行礼拜谢。从这时起,他便成了玄奘。

受戒仪式结束后,剃度使发给他“戒牒”和“同戒录”,因为年龄不够,他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僧人,必须等到二十岁以后受了具足戒后才可。不过从这时起,玄奘已成了一名佛门弟子,每天和哥哥吃住一寺,早起晚睡,洒扫庭院,诵读经典。

之后不久,景法师开始讲授《涅槃经》,玄奘毕恭毕敬,执卷伏膺,废寝忘食。他还跟着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他听了一遍差不多就理解了,以后自己再钻研一遍,就完全记住了,升座复述,对于经义分析得仔细、透彻。由此,大家对这个小沙弥都赞叹不已,师友无不对其爱敬之至。以后的几年,玄奘一直都在净土寺修行,研习佛经,并四处听讲。他不仅刻苦用功,还能独立思考,很快成了同辈中的佼佼者。

正当玄奘守着这块净土研习佛法时,世俗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并将年轻的玄奘逼上另一条路,一条九死一生的漫漫征程。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