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资治通鉴故事(全彩图解典藏版)
  4. 梁纪
设置

梁纪(1 / 1)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萧衍建立,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

萧衍做了皇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而且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他广泛纳谏,听取众人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起用人才。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长官一定要清廉,并且经常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保持清正廉明。政令执行后,梁的官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梁朝后期国势败坏,北齐和西魏相继来攻,失去了大片土地。萧方智时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

起初,尔朱荣只是北魏一员普通的将领,后来,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尔朱荣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渐渐地,尔朱荣的势力越来越大,到北魏孝庄帝时期,朝中大权可以说完全被尔朱荣掌握了。孝庄帝很担心尔朱荣会在日后干出篡权夺位的事来,因此,就有了杀掉他的念头。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的九月,尔朱荣来到了洛阳。在他到洛阳之后,北魏孝庄帝就想把他杀掉,但是又担心杀了尔朱荣之后,远在并州的太宰元天穆会成为新的后患(元天穆是尔朱荣的亲信),所以才暂时没有杀尔朱荣,只是把元天穆也召回了洛阳。

有人对尔朱荣说:“大人,皇帝想把您杀了。”尔朱荣随后就把这话对孝庄帝说了。孝庄帝对他说:“外面的人也传言说你想要害我,这样的话你怎么可以相信呢?”尔朱荣听孝庄帝这么一说,就不再怀疑了。

他每次入朝拜谒孝庄帝的时候,身边只带几十个人,而且全都不带兵器。孝庄帝一见尔朱荣这样,也就放弃了原先的打算,不想再杀尔朱荣了。

于是,城阳王元徽对孝庄帝说:“陛下,即使尔朱荣他不反叛,您又怎么能容忍他呢?何况您又不能保证他不反叛啊!”听城阳王这么一说,孝庄帝又开始动摇了。

九月二十一日这一天,尔朱荣只在朝堂上待了一小会儿,随后就到陈留王家里喝酒去了,一直喝到酩酊大醉才回家。回家后,他就对外说是自己生病了,连着几天都没有上朝。就在那几天,孝庄帝要谋杀尔朱荣的计划被泄漏出去了,尔朱世隆(尔朱荣的堂弟)听到消息以后,就劝尔朱荣赶快逃跑。哪知道尔朱荣一点也没把孝庄帝放在眼里,他对尔朱世隆说:“怕什么,何必要这么匆忙地逃跑呢?”

尔朱荣可不是个一般的人,他势力那么大,而且掌握着兵权。因此,和孝庄帝谋划杀尔朱荣的人都很害怕,孝庄帝也很担心。城阳王元徽就给孝庄帝出主意说:“陛下,如果您以皇后生太子为借口,那么尔朱荣一定会入朝贺喜,到时候就可以趁机把他杀了,您说呢?”

孝庄帝就对城阳王说:“皇后才怀孕九个月,这么说他能信吗?”

元徽就说:“不到日期而提前生子的妇人多了,尔朱荣肯定不会怀疑的。”孝庄帝一听也有道理,就听从了城阳王的意见。

九月二十五日,孝庄帝在明光殿的东厢里埋伏下武士,并且还对外声言说皇后生了皇太子。孝庄帝派元徽飞马赶奔尔朱荣的府上,向尔朱荣报告皇后生了皇太子这一消息。

鲜卑服饰俑 北魏

元徽见到尔朱荣的时候,尔朱荣正和元天穆在一起赌博呢。元徽见状,上前就把尔朱荣的帽子摘了下来,然后拿在手上转圈儿,向尔朱荣表示庆贺,说他又会升官了。随后,元徽就神采飞扬地把“好消息”对尔朱荣说了。尔朱荣一听也很高兴。再加上当时从皇宫内殿派出来的信史也前来催促他,所以,尔朱荣也就很轻易地相信了这一消息。紧接着,他和元天穆一起来到了朝中。

当孝庄帝听说尔朱荣来了以后,吓得惊慌失色,不知所措。中书舍人温子升对孝庄帝说:“陛下,您怎么脸色都变了啊!”孝庄帝不说话,只是连连向手下的人要酒喝。孝庄帝命温子升撰写赦文,等写完以后,温子升就拿着赦文出去了,刚出宫殿就碰到了迎面而来的尔朱荣。尔朱荣见温子升手里拿着东西,就问温子升:“你拿的是什么?”温子升十分镇定,脸色一点都没变,对尔朱荣说:“这是圣旨。”尔朱荣听温子升说完以后,也没拿过来看,就大步流星地进殿去了。

进殿以后,孝庄帝坐在东墙下,面向西,尔朱荣和元天穆就在孝庄帝的西北面,面向南坐了下来。尔朱荣刚坐下,元徽就进来了。元徽给孝庄帝磕头跪拜,刚拜了一拜,光禄少卿鲁安、典御李侃晞等人就提着刀,从东门闯了进来。尔朱荣见状,赶忙起身,快步来到了孝庄帝的座位旁,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孝庄帝事先早已在膝下放了一把刀。孝庄帝见尔朱荣冲着自己来了,马上抽出刀。尔朱荣来得太急,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迟了,被孝庄帝一刀捅了个透心凉,挣扎了几下就不动了。

鲁安等人见尔朱荣倒下了,奔上去一顿乱砍,元天穆也被这些人砍死了。尔朱荣的儿子尔荣菩提,以及车骑将军尔朱阳睹等30多名跟随尔朱荣入宫的人,也全都被伏兵杀死了。孝庄帝得到了尔朱荣的手版,这上面有几张启奏书,记的都是皇帝左右要除掉或者要留下的人名,不是尔朱荣心腹的,全都记在这上面。

孝庄帝处死尔朱荣后,就对左右近臣说:“幸亏今天把这小子处死了,如果让他活过了今天恐怕以后就很难驾驭了。”他的近臣们也都非常高兴,欢呼声充满了整个洛阳城。

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他自幼就聪明伶俐、才华出众,而且还为人敦厚、生性善良。在萧统成人以后,梁武帝就让他参与朝政,凡是文武百官们上奏的奏章,全都交给他来处理。萧统明辨是非,也很细心。每当发现文武官员的错误时,他并不苛刻地去追究责任,而是让他们改正就罢了。他在处理案件的时候,也都以宽大为怀。因此,萧统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在宫廷之中,他这样的人毕竟很难存活。在一次被人诬告后,引起了父亲萧衍的猜疑。结果,萧统悲痛万分,含冤而死。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梁武帝萧衍的身体有点不舒服,于是,他就待在养心殿中休息。就在他闭目养神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小太监在外面探头探脑,于是萧衍就厉声喝道:“你在外面贼眉鼠眼地干什么呢?难道是想谋杀朕不成?”不料那个小太监一下子就跑了进来,跪着对梁武帝说:“不!陛下,我不是要害你的,是有人要害皇上。”

萧衍一听这话大吃一惊,就知道一定有情况,于是就问小太监说:“谁要害朕?”

小太监哆哆嗦嗦地说:“是,是太子!”

“你说什么?来人,推出去把他砍了!”萧衍怎么也不相信太子会害他。萧衍从小就对太子很疼爱,况且太子从15岁开始就帮他料理朝政,为人老实忠厚,他怎么可能加害自己的父亲呢?因此,萧衍一听小太监说太子要加害自己,就勃然大怒,要将他斩首。

小太监一听皇上要斩自己,就吓得大喊大叫,对萧衍说:“陛下,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不信的话,您可以到临云殿内的杨柳树下,派人去挖,一定能挖出蜡鹅。太子曾经命令道士做法,诅咒陛下早死,陛下您想想,为什么近几个月身体会感觉不舒服呢?”

萧衍本来不相信,但是小太监的最后一句话却令他深思。他想:“我在养心殿养病没有几个人知道啊!莫非小太监说的是真的?”于是就派人把小太监叫到跟前细问。

小太监一见萧衍不杀他了,就眼珠一转,对萧衍说:“陛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您一定要保住您的龙体,我说出来您一定不要生气,太子这几天经常领一帮人在紫云殿聚会,他们鬼鬼祟祟地,不知道想干什么。”

萧衍听完小太监的话以后,顿时十分愤怒,就带了十几个人直奔紫云殿而去。到那以后一看,太子果然与一群人正在商量着什么,见自己来了以后,还都显得十分慌张。于是,萧衍怒气冲冲地对太子说:“逆子,等我找到证据以后再说。”

难道是萧统真的想篡权夺位吗?否则他和那么多人在紫云殿商量什么呢?

其实,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萧统非常爱惜人才,有一天他看到了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所写的《文心雕龙》的手稿,看完以后爱不释手,对刘勰的才华很赏识,于是就召见了刘勰。二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他们从《文心雕龙》一直谈到太子所主持编撰的《文选》。刘勰还为太子的文选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太子非常高兴。

《昭明文选》

第二天,太子又请了许多文人雅士,都一一介绍给刘勰认识,这些人见面之后,都畅所欲言,就像老朋友一样。以后,他们就经常聚到一起谈论诗书,研究治国之道。今天,他们相聚在紫云殿,一起商量给《文选》作序的事情。几个人正谈得高兴的时候,忽然听说皇上来了,太子等人赶忙出去迎接,不料皇上却怒气冲冲地说什么“寻找证据”,于是,太子和众人都愣住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先前那个小太监拿着一只蜡鹅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跪下对萧衍说:“陛下,果然发现了这个!”旁边的太子一见此情此景,吓得魂飞魄散,他知道自己遭人诬告了。可是心里越着急,就越说不出话来,他没想到自己平日对人那么好,还遭人暗算,就算是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了,想到这儿,不由得天旋地转,晕了过去。

那个害太子的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那个小太监。这个小太监原来是太子身边的近人,太子的母亲病故不长时间,太子就要给母亲做“生忌”,提前让一个太监值一个夜班。不料,小太监竟不负责任,胡乱熬到半夜就跑出去和宫女鬼混了。太子在巡视的时候,正巧逮住了和宫女厮混的小太监。要是换作别人的话,即使不杀,也得严惩他,而太子却没有治他的罪,只是不再像从前那样亲近他了。哪知道这个小太监不识好歹,知恩不报,反而怀恨在心。当他探听到皇帝的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前去向皇上诬告太子,说太子让道士做法,诅咒皇上早死,想篡权夺位。

萧衍哪里知道这些事情,他见太子当场晕过去,还以为他做贼心虚,也就不理不睬,一挥袖子走了。回到自己的寝宫以后,萧衍越想越伤心,越想越生气,于是,在一怒之下,就杀光了太子身边的所有文士。

太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连喊冤枉,从此一病不起。满朝的文武大臣纷纷上奏,请萧衍明察。最后终于真相大白了,但此时太子已经病得很厉害,无药可治,不几天就去世了。

太子死后,萧衍很伤心,在看到太子编撰的《文选》的时候,悲痛欲绝,含泪在文选的扉页上写下《昭明文选》4个字,并降旨追封萧统为昭明太子。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他幼年受葛洪的影响,立志修仙学道,在37岁时辞去官职,隐居句容茅山,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炼丹修道。他知识渊博,在药物、天文、地理、冶炼、生物、数学方面都有研究。他早年在齐朝做过左卫殿中将军,后来他辞官到茅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梁朝的时候,梁武帝萧衍请他出山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是陶弘景谢绝了他的好意。最后,梁武帝就只好在有大事的时候去咨询他,因此,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不迷信古书,从小就有独立思考、独自研究的精神。《诗经》里有这样的记载:“蜾蠃这种小虫子,只有雄虫,没有雌虫。那它们是怎么繁殖后代的呢?它经常到菜地里把一种叫螟蛉的虫子衔回到自己的窝里,然后就对它念念有词地说:‘快点变成我!快点变成我!’过不了多久,螟蛉果然就变得和蜾蠃一模一样,成了蜾蠃的儿子。”《诗经》里是这样说的,一代一代传下来,人们就全都以为是真的了,还把蜾蠃衔来的螟蛉称为“螟蛉子”。

有一次,陶弘景读到《诗经》里关于蜾蠃的诗句,他觉得诗句上所说的特别值得怀疑。恰巧在这个时候,有个朋友来拜访他,谈起了这个问题。朋友就对他说:“您是一本活书,什么都知道,您给我讲一讲蜾蠃领养螟蛉子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下可把陶弘景给难住了,他一时间就回答不上来,只好红着脸对朋友说:“这个问题我还没研究过呢!等我查查书再告诉你吧!”

陶弘景回去以后查了很多书,可是,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当时的书,说法全都和《诗经》里的一样。陶弘景就想,这些书都是我抄你、你抄他写出来的,查书肯定是查不出结果了,还是亲自去观察一下吧!

经过细心观察,陶弘景终于发现了蜾蠃衔螟蛉的真相。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它衔螟蛉只是把它当作后代的食物。它用嘴巴上的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衔回到自己的窝里。等自己产卵孵化出幼虫之后,幼虫就把螟蛉当作食物吃了。

等到他的那位朋友再来拜访的时候,陶弘景把螟蛉变蜾蠃的秘密告诉给了他。后来,人们就全都知道了,也就不再相信那个传说了。

陶弘景用这种科学的态度,对中药进行了研究。汉代有人写过一本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这部书记载了365种药物,并且还把这些药物分成了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的药物没有毒性,有强健和滋补身体的功效;中品的药物有毒性,既有治病的功效,又有滋补的功效;下品的药毒性较大,主要是用来治病的。他这里所说的“毒性”,并不是指对人的身体有毒,而是指治疗疾病的作用。这样的分类方法很粗糙,也不太恰当,还很容易出差错。于是陶弘景收集了《神农本草经》上没有记载的新药365种,再加上以前的药,共730种,写成了一本新书《神农本草经集注》。在这本书里,陶弘景不按以前的上中下3种来分类,而是根据药物的天然属性来划分。他把中药共划分为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实和有名未用共7大类。在每一种药的下面还注明了药的用途以及药性。

人们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查到自己所需要的药物。

他还规定了丸、散、膏、丹、汤、酒的制作规程,统一细分了称量药物的斤两标准。这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之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一次总结,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陶弘景研究中药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自己背起行囊,拿着锄头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还十分注意收集民间的药方。他认为民间的那些经过长期生活实践积累下来的治病药方,实用性很强。有一次,他走累了,就到一个村庄里休息。这个村子里有个人小便不通,很痛苦。村子里的老人就找来一些牵牛子,碾成粉末,和着水给这个人服了下去。过了不大一会儿,这个人的小便就通了,人也舒服了很多。陶弘景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感到很惊奇,就拿出笔墨记了下来:牵牛子利小便。在陶弘景的著作里,很多地方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

陶弘景不但是一位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文学家,他写的诗、词、赋、文论都很典雅,在当时名气很大。

高欢是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的部下,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因此,尔朱兆很嫉妒他。他们两人心里都很明白彼此不能相容,共事不可能长久。高欢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所以,他总是想方设法摆脱尔朱兆的控制。

一次,晋州一带爆发农民起义,搞得尔朱兆焦头烂额。无奈之下,尔朱兆只好硬着头皮来找高欢,希望他能够给自己想一个对策。

高欢一见机会来了,说:“大王,依我看来,这么多人反叛朝廷,按理应该全部杀掉。然而现在又不可能全部都杀了,所以说,大王最好派一个亲信前去杀了他们的头领,然后统率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平定叛乱。”高欢的话正说到了尔朱兆的心坎里,于是就对高欢说:“你说得很好,那么谁可以先去平叛呢?”

骑兵和步兵战斗图 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骑兵发展史上继西汉骑兵兴盛之后的又一个大繁荣阶段。这主要表现在骑战成为当时战争的主要方式、重甲骑兵的建设与运用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该图取自甘肃省敦煌第285窟壁画,绘出重装骑兵和步兵战斗的场面。

这个时候,尔朱荣的亲信贺拔允正好也在场,他是一个糊涂的人,不明白其中的事理,就连声说道:“高欢在晋州多年了,在当地可谓是深入人心,如果让他去的话,一定可以把事情办好。”

高欢这时虽然心里乐得开了花,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来。只见他忽然跳了起来,显得十分愤怒,冲上去一连在贺拔允的嘴上打了几拳,贺拔允的门牙被打掉了,满嘴都是血。高欢边打边骂:“天柱大将军活着的时候,你和我都像狗一样对待着主人,总是趴在地上听从他的指示,如今天下的事情都由大王做主了,你没等大王说话,就赶着发起言来,这还了得!”然后,他又回过头来对尔朱兆说:“大王,这样不懂得上下的人,要他还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早一点杀掉算了。”

尔朱兆本来就对高欢不放心,打算另派人去,现在一看他这样,反而以为高欢很忠于自己。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把军权交给了他,派遣他前往晋州收编葛荣的流散部队。高欢大喜,但是他又怕尔朱兆反悔,于是就立即和尔朱兆告辞。回到自己的地盘后,他就召集部将对他们说:“众位,受大王的委派,现在所有的部将都听从我的指挥,请立即集合。”将士们一直都不喜欢尔朱兆,也很愿意听从高欢的派遣,于是就都按时到指定的地点集合了。

尔朱兆的长史慕容绍宗劝尔朱兆说:“大王,如今天下动荡,很多人都心怀叵测。高欢这个人本来就很有野心,雄才盖世,现在又让他手握重兵,远离大王,岂不是如鱼得水,可以大施拳脚了吗?这样的话,恐怕您以后就更难控制他了。”

尔朱兆曾经和高欢结拜过兄弟,因此他就对慕容绍宗说:“我和他曾经烧香发过誓,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绍宗就对他说:“亲兄弟还互相残杀呢,结拜兄弟算什么。”

高欢在事先早已料到自己走后,一定会有人向尔朱兆进谗言,因此,他预先就给尔朱兆左右的人送了礼。于是,当慕容绍宗向尔朱兆说完这些话以后,那些接受高欢钱财的人就和尔朱兆说:“大王,慕容绍宗一直和高欢不和,所以就向您说高欢的坏话。”尔朱兆信以为真了,于是就把慕容绍宗给关了起来,还督促高欢快点出发。

高欢马上带兵出发了。在半路上,他碰到了尔朱荣的妻子从洛阳回来,还带着300匹良马,于是高欢就给劫了下来,据为己有。听到这个消息后,尔朱兆才知道高欢图谋不轨,连忙把慕容绍宗从狱中放了出来,向他询问计策。

绍宗对他说:“大王,现在追还不晚,高欢还在大王您的手中。”尔朱兆听后不敢耽误,马上派兵追赶。

尔朱兆追到漳水,恰巧遇上涨潮,桥梁被冲毁了,没办法渡过河去。他就指责对岸的高欢说他不应该夺走良马。高欢说:“大王,我只是想向您借300匹良马,为了作战的需要罢了,没有什么其他的打算。大王您竟然听信别人的谗言,亲自追来,现在我不过河向大王请罪,是因为我怕这边的部队会发生叛乱啊!”

此时,尔朱兆依旧把高欢的话当真,还埋怨自己听信谗言。于是,他就把刀扔在地下说:“将军既然是这样,我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他还单独涉水过河向高欢解释。尔朱兆还拔下派刀,伸长脖子叫高欢砍,高欢不接刀,还哭着说:“自从天柱大将军死了以后,除了大王您,我还能依靠谁呢?我愿意为大王效犬马之劳。如今有人挑拨离间,大王还说这样的话,让我以后怎么做人呢?”

当天晚上,尔朱兆就住在高欢的营中,高欢的部下抱怨他把尔朱兆这个狼引了进来,就说:“将军您既然不想在他的手下做事,就应该在他让你杀的时候一刀了结了他,以免生出后患。”他们在和高欢说这话的同时,还在外面埋伏数百名壮丁,打算在夜间把尔朱兆杀掉。

高欢制止了他们,和他们解释说:“我现在如果杀了尔朱兆,他的党羽们一定会聚集起来给他报仇,而现在我的兵力还不行,如果有人乘机而入的话,那危害就更大了,还不如现在暂时先放过他。他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以后除掉他,问题不是很大。”

直到此时,他手下的人才明白了高欢为什么不杀尔朱兆,都很佩服他的远见卓识。

第二天,尔朱兆返回了自己的军营,还摆了酒宴,请高欢去。高欢也很想前往,但是,他的心腹反复和他陈述其中的利害,为了防止意外发生,高欢接受了心腹们的意见,婉言谢绝了尔朱兆的邀请。

就这样,高欢渐渐摆脱了尔朱兆的控制,自己掌握了兵权。等势力壮大以后,他就吞并了尔朱兆的势力,控制了东魏政权。

梁武帝是个很孝顺的人,也特别平易近人,而且还十分有礼貌,有涵养。

梁武帝知识广博,知书达理,对于阴阳、卜筮、骑射、音乐、书法、围棋等都十分精通。他在处理事务的时候,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做什么事都不敷衍了事,一切都十分谨慎。此外,梁武帝当政期间十分勤政,从来不偷懒。

在冬天的时候,梁武帝常常刚过四更天就爬起来处理国事了。因为天气太冷,他握笔的手裂开了一道一道的口子,可是他从来不放在心上,依然继续处理政事。此外,他还一直遵守佛教的饮食习惯,从来不吃鱼、肉等带荤腥的东西,并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吃的也是最简单的蔬菜汤和糙米饭。有的时候,由于国事太多,太阳已经升得一竿子高了,他还来不及吃饭,于是就漱漱口,全当是吃过饭了。

梁武帝不光吃上不讲究,穿也不奢侈。按理说,堂堂一朝皇帝,身上穿着绫罗绸缎也并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可是他却总是穿着粗布衣服,一顶帽子要戴2年多才肯换,一床被子也要盖2年以上。别看梁武帝穿衣节俭,但是他的衣冠一直都十分整洁,即使不在大庭广众之中,他也是这样,就连上厕所和三伏天的时候,也没有衣冠不整、袒露肌肤的时候。

梁武帝像

不光对自己要求严格,梁武帝对别人也同样对待。他后宫的嫔妃们也没有什么华丽的服装。梁武帝不喝酒。除了举办大型宴会、进行佛事活动和祭扫室庙的时候,他也从来不让人奏乐。他对待宫中的太监也十分尊重,就像对待自己重要的宾客一样。但是,有的时候,他对待自己下属的官吏们过于宽容,从而导致这些官吏们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地盘剥老百姓的钱财。朝廷所派出的使者,到各个郡县以后,也任意搜刮钱财。他还经常听信那些奸佞小人的话,因此,在处理政事的时候,往往又显得苛刻严酷。他也建立了不少寺庙,浪费了不少的劳动力和钱财。

梁武帝很崇尚文雅的东西,不太赞成使用刑法。因此,梁朝的宫廷大臣们也都不太把心思放在处理案件上。奸猾的官员们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的现象很普遍;冤枉好人,滥施刑法的事情不计其数。有人曾不完全地统计一下,每年大约有5000多人被判处2年以上的徒刑,被判苦刑的人,只能凭着自己的技能或者是靠自己的体力去干活。如果不能干活的话,他们就只好戴着枷锁忍受折磨了,只有在生了重病时才可以把枷锁暂时取下。在进入牢狱中以后,囚犯们因为家境的不同会遭到不同的对待。

梁武帝一天天地老了,每天都忙着处理国事,再加上他一心向佛,所以,每当有犯人被判了重罪,他就闷闷不乐。有时候甚至发现了要造反的人,他也不忍心严厉惩处,而是流着泪原谅了他们。

王公贵族们越来越横行霸道,有胆大的居然敢大白天跑到街上杀人,有的还乘着夜色干起了抢劫的勾当。一些犯了重罪的逃犯,一旦躲进王公贵族的府邸,司法官员们就不敢前去搜捕了。这一切梁武帝都知道,但是他一直都坚信佛教慈悲为怀的理论,所以一直没有采取措施禁止这些事情。

东魏的司徒侯景,右腿有残疾,骑马射箭,马上步下工夫,他都不在行。但是,这个人却特别善于谋算。当时,高敖曹、彭乐等人都是最勇猛的将领,而侯景却很看不起他们,说:“这些人就知道横冲直撞,他们能干成什么大事呢?”

侯景与丞相高欢的儿子高澄是一对冤家,在高欢活着的时候,两个人就经常明争暗斗。等高欢去世以后,侯景考虑到自己与高澄不和,害怕高澄害了他,于是就反叛了东魏,想要归附西魏。后来,侯景又改变了主意,上表请求投靠梁武帝。恰巧,就在他上表的当天,梁武帝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中原的长官投降了他。因此,当侯景派去的人说侯景请求投靠他的时候,梁武帝就认为这是天意,不顾大臣的反对,收留了侯景,还把侯景封为河南王,让他管理河南等地。

侯景在归顺梁武帝之后,曾多次请求出兵与东魏的高澄决战,结果梁武帝一直也没有同意。一次,侯景假造了一封来自东魏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的书信试探梁武帝。他在信上借高澄的口气说,如果肯把侯景交出来,就把当时梁朝被抓的贞阳侯萧渊明送回梁国。梁武帝考虑再三,就想答应。侯景知道梁武帝的反应后,就对左右的人说:“我早就知道这个老家伙是个薄情寡义的人。”于是,在这件事以后,侯景有了反叛的心思。

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侯景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他杀掉了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等人,反叛了梁朝。由于朱异等人为人奸诈、贪婪而骄奢淫逸,欺骗梁武帝,当时的人们很痛恨他们,侯景正好借杀他们的机会起兵叛乱了。

侯景的军队很快就打到了长江以北,梁武帝派他的六儿子萧纶带兵讨伐侯景,还派他的侄子萧正德守卫长江南岸,保卫京城建康。谁知萧正德早有夺取帝位的野心。于是,他就乘机和侯景勾结,做了侯景的内应。萧正德想在攻下建康城以后,自己当皇帝,侯景知道他的这一想法以后,就答应和他联手。于是他们二人相互勾结,萧正德在夜里给侯景准备了许多船只,把这些船只首尾都连接起来,让侯景的部队很顺利地渡过了长江,攻入了建康城(今江苏南京)。

虽然侯景已经进入了建康城,但是,只是进入了外城,而梁武帝却是住在中间的台城(今南京鸡鸣寺)。于是,侯景就让士兵们用火攻的方式,重点攻击台城。一时间,火光冲天,战鼓雷鸣,喊杀声震天。台城的守将羊侃见台城起火了,就赶紧命士兵们运水救火,人多力量大,火很快就被扑灭了。

侯景一见,赶忙命令士兵们用斧头劈砍台城的城门,希望能够破门而入。羊侃看见侯景的士兵们恶狠狠地砍城门,就命令自己的士兵用弓箭射杀。结果,乱箭一发,侯景的手下就全都变成了刺猬。侯景见无法进入城内,就只好暂时撤走了。

侯景不甘心失败,夜里他就又组织队伍,打着灯笼火把,再次对台城发起了进攻。但是,还是没有什么结果。侯景见攻不下台城,就派人前去劝羊侃投降。使者对羊侃说:“只要你打开城门让我们进去,我们不但不杀你,而且还会让你做太尉;如果不开城门的话,等我们进去以后,全城的人都得被处死。”羊侃就对劝降的人说:“侯景已经是个阶下囚了,自己的性命都难保了,让我投降,你们想都别想!”

见羊侃软的硬的都不吃,侯景只好采取久困台城的办法了。他想让台城与外部隔绝,等里面的粮食全部吃完,他们就会主动献城了。侯景害怕台城外的老百姓会接应台城内的官兵,于是就把他们的粮食全部都抢光了,还让他们服兵役,在台城的外围修筑土山。服兵役的百姓们忍着饥饿,挑着很重的泥土,每天都干活,连累带饿,死了很多人。有的人实在担不动土了,就被士兵们杀死,扔到土山上,充当了建筑土山的材料。台城外的居民大部分都死了,被堆在土山上,因此,侯景修筑的土山很快就高出了台城的城墙。

羊侃为了防止侯景借助土山进入,就在城里堆筑土山,但是城内的人比较少,粮食很快就被吃完了,所以,他们的土山越堆越慢。侯景堆筑的土山高出城墙以后,就开始率领士兵们对台城发动进攻了。于是,侯景和羊侃的军队就在土山上展开了决战。双方又僵持了很长时间。后来,下了几天大雨,台城内的土山被冲塌了。侯景见此机会,就命令自己的士兵在弓箭的掩护下攻城。他的士兵们很快就越过城墙,进城打开了城门,一股脑涌进了台城。羊侃率兵奋力抵抗,但是由于断粮多时,士兵们饿得难以坚持,所以,很快就被打败了,台城失陷。

侯景的士兵们进入台城内,开始大肆地屠杀抢掠。侯景命令部下先把萧正德杀死,而且还说:“这家伙,连养育他多年的叔叔都能出卖,留着又有什么用呢?”紧接着,他又闯入皇宫抓住了梁武帝,并把他软禁起来,最后,把他活活地饿死了。

梁武帝死了以后,侯景拥立萧纲做了傀儡皇帝,萧纲就是简文帝。

南梁元帝萧绎继位之后,任命陈霸先为大司空,而且还让他兼任扬州刺史,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王僧辩被任命为太尉,负责全国的军事,镇守石头城(今属于江苏南京)。

萧绎做了皇帝以后,他的侄子萧詧和他的兄弟萧纶、萧纪开始互相残杀,争夺皇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萧詧不惜引狼入室,让早就想灭掉南梁的西魏来帮助他夺得皇位。结果,在西魏的帮助下,萧詧攻下江陵(今湖北江陵),杀死了萧绎,自封为梁王。西魏的军队在南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肆抢劫金银珠宝,还把数万人掠走当奴婢。随后,他们把江陵交给萧詧管理。萧詧自称皇帝仍称为梁朝,作为北国的附庸。

江陵被西魏攻破以后,陈霸先和王僧辩不承认萧詧这个皇帝,于是就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立萧绎的儿子萧方智为皇帝,也就是南梁敬帝。就在这个时候,被东魏俘虏的贞阳侯萧渊明被北齐兵给送了回来,北齐想让萧渊明回来当皇帝。王僧辩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他为了个人的利益,答应了北齐的要求,废掉了南梁敬帝,辅佐萧渊明当了皇帝。

在这之前,陈霸先曾经苦苦劝说王僧辩不要这样做,结果王僧辩不听,还是执意废掉了南梁敬帝,在建康立萧渊明为皇帝。为此,陈霸先十分愤怒,在私下里曾慨叹地和他的亲信们说:“武帝的子孙们很多,而只有元帝萧绎能为他的祖宗报仇雪恨,他的儿子有什么过错呢?怎么能说废就废了?我和王僧辩一起接受先帝的委托,然而王僧辩怎么说变就变了呢?他依靠齐国,不按次序列天子,到底想干什么啊?”

陈霸先越想越气愤,就和部将侯安都起兵攻打建康,打算除掉王僧辩。

响铜酒器 南北朝

侯安都率领自己的人马很快就到了建康,而且还打败了王僧辩的军队,冲进了建康城。王僧辩一听说城外有人杀了进来,大吃一惊,然而,此时侯安都的人马已经攻了进来。王僧辩在手下的拼命保护下向南门逃去,不料,陈霸先的人马已经从南门杀了进来。王僧辩走投无路,束手就擒,当天晚上就被陈霸先杀了。紧接着,陈霸先又杀死了萧渊明,重新立萧方智为皇帝。

王僧辩死了以后,他的党羽们继续和北齐勾结,乘陈霸先到义举(今在江苏、浙江的交界处)平定叛乱的时候,偷偷袭击了建康,占领了军事要地石头城。与此同时,北齐还派了5000兵马,从采石矶(今属安徽马鞍山)渡江,占领了姑孰(今安徽当涂),控制了建康的西南门户。陈霸先知道这一消息以后,连夜赶回了建康,乘着天黑袭击了长江北岸的北齐军,火烧了他们的粮船。然后,他又包围了石头城,把城中的水源切断。北齐军为了摆脱绝境,被迫向陈霸先求和。陈霸先知道这是北齐军的诡计,但是因为军队中的一些其他原因,就答应和他们讲和了。他对自己的部属们说:“北齐人这次求和是被迫无奈的,他们是一些反复无常、不讲信用的人,很可能还要卷土重来,我们都应该做好准备。”

等和北齐的和约达成以后,陈霸先一方面清除王僧辩的残军,为巩固后方做准备;另一方面派兵驻扎在淮河沿岸的方山一带,防御北齐的入侵。

果然,没有过多长的时间,北齐就撕毁了和约,又来入侵,并且还占领了江南的一些地方。幸亏陈霸先早有准备,加上战士们作战勇猛,所以,北齐军队始终不能靠近建康。建康的老百姓也都很支持陈霸先对抗齐国,并且经常用荷叶包饭,煮好鸭肉,争着送给在前线与北齐作战的战士。北齐军队每到一处,都会受到江南人民的坚决抵抗。没有房子住,就住在泥泞的草地里,军粮供应不上,就靠百姓接济维持生计,就这样,陈霸先终于打败了北齐的军队,保卫了江南。

此后,陈霸先的威望逐渐提高。南梁敬帝还特封他为陈国公,总揽朝政大权。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