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资治通鉴故事(全彩图解典藏版)
  4. 晋纪
设置

晋纪(1 / 1)


晋朝分为西晋(公元265~317年)与东晋(公元317~420年)两个时期。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建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建都建康。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中国,但无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王室享有军权,使得诸王在朝廷衰落后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西晋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是一个文化冲突又融合的时代。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逐渐展开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即晋武帝。

司马懿是司马炎的祖父,他在魏明帝时,统率魏军在祁山与诸葛亮对峙,打败蜀军,终于成为魏国最有声望、手握重权的大臣。魏明帝死后,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幼主曹芳。后来曹爽被司马懿杀死,魏国政权从此转到司马氏手里。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手握重权,相继执政。尤其是司马昭,权重一时。他杀了曹髦,立曹奂为魏帝。不久魏帝晋封司马昭为晋王。不过司马昭当皇帝的梦还没有做成,就因病去世了。司马昭当皇帝的心愿由他的长子司马炎实现了。

当上帝王的司马炎亲自指挥了消灭吴国的战役,结束了近百年的战争和分裂,统一了中国,百姓也得到了暂时的休养生息。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司马炎深知创业的艰难,所以他很珍惜经过祖辈好几代人创下的基业。为了把西晋治理好,司马炎宽厚仁德,广开圣听。

一次,司马炎召见右将军皇甫陶商议事情,当时散骑常侍郑徽也在场。皇甫陶是个直性子的军人,由于意见不合,也顾不得那么多的君臣礼节,竟然与司马炎争执起来,甚至不等司马炎说完就打断他的话。这时,散骑常侍郑徽趁机向司马炎拍马屁说:“皇甫陶顶撞陛下,违背了君臣礼节,应该将他治罪。”司马炎最忌讳阿谀奉承的话,非常反感,责骂郑徽说:“忠诚正直的话,我生怕听不到,作为一国之君,怎么能把谏臣当作祸害呢?郑徽你逾越自己的本职,说一些作为臣子不该说的话,才是有违君臣之礼的!”于是罢免了郑徽的官职。

还有一次,司马炎在京城洛阳南郊举行祭祀活动。祭礼结束以后,司马炎远望气势磅礴的皇陵,无限感慨,问站在身旁的司隶校尉刘毅道:“你认为,我可以跟汉朝的哪一位皇帝相比?”

刘毅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您可以跟汉桓帝、汉灵帝相比。”

晋武帝焚裘示俭

其他的官员听了都为刘毅捏了一把汗,谁都知道,汉桓帝和汉灵帝可是东汉末年最昏庸的皇帝。刘毅的胆子也真够大的,他难道就不怕司马炎龙颜大怒?司马炎也是一愣,他没有想到臣子会给自己这样一个评价,但他并没有发怒,只是笑着说:“我虽然不能跟尧、舜一类的圣君相比,好歹也能够做到克勤克俭。我还灭掉吴国,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也比桓帝和灵帝强吧?”

刘毅不依不饶,仍旧固执地说:“汉桓帝和汉灵帝卖官鬻爵所得的钱财都进了国库,而陛下卖官所得的钱财都据为己有,只怕您连他们都不如呢!”

司马炎听了没有生气,反倒哈哈大笑道:“汉灵帝、汉桓帝在世时恐怕还听不到这样的话,而我有这样敢于当面指责我过错的臣子,这就说明我已经胜过他们两位了!”

然而,司马炎毕竟是一个帝王,帝王尊贵的地位足以让他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权力和条件尽情享乐,以致生活日益奢侈腐化。特别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司马炎越来越糊涂、昏庸,他的一系列弊政给晋王朝的动乱和危机埋下了伏笔。

司马炎追逐声色犬马,不断挑选美女入宫。为此,他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凡是公卿以下家庭的女儿,一律都要送上来备选,如果隐瞒不上报,就要问罪。在备选之前,这些女子一律禁止婚嫁。司马炎看上了卞氏家族的女儿,想把她选入宫中充当宫女。杨皇后认为这样不合礼法,劝他说:“卞氏家族有三代都是皇后的身份,不能屈尊后宫的卑微地位。”但司马炎见皇后阻止便发怒了,干脆自己来挑选。

第二年,司马炎又下诏命令普通家庭的5000名女子入宫备选。诏书下来,做母亲的都很不情愿地将自己的闺女送到皇宫。被选上的女子与母亲抱头痛哭,不忍离别,哭声响彻宫中。

西晋后宫的美女将近1万,这么多的美女把司马炎都看得眼花缭乱了。他别出心裁地乘着羊车在后宫游玩,任羊车停在哪里,哪里的嫔妃就受到临幸。嫔妃们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纷纷在门前插满了竹叶,洒上了盐水,想引诱羊车停下来。

司马炎还大封藩王,倚重外戚。司马炎刚即位不久,就将皇族的27个人封为藩王。每个藩王都拥有自己的领土和武装,不受朝廷的约束,相当于一个个小的朝廷,这也为后来引发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

司马炎非常宠幸杨皇后,并重用杨皇后的父亲杨骏和杨骏的弟弟杨珧、杨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司马炎明知司马衷是一个痴呆,不宜承嗣帝位,但因为宠爱杨皇后,还是让他继承了帝位。司马衷这个白痴皇帝成了别人手里的玩偶,受尽了愚弄。立一个白痴为太子,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了,可是在立太子妃的时候,司马炎更是错上加错,他听信杨皇后,选择了凶悍的贾南风。

另外,在对待边境问题上,司马炎没有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没有把各州郡刺史的兵权和政权分开,反而减少朝廷驻守的军队,对边疆各投降的少数民族的骚扰也是听之任之,为以后留下了不少边患问题。司马炎死后,西晋王朝便陷入了连续不断的动乱,直至灭亡。

晋武帝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八月,吴主突然召见昭武将军、西陵督步阐。

步阐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西陵,这次突然被吴主召去,还以为是因自己失职,吴主要问罪处罚。但步阐转念一想,自己并没有做错过什么事情,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步阐又担心是朝廷里有人向吴主进谗言陷害自己。步阐越想越害怕,在九月的时候,他占据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投靠了西晋。为了表示自己投降西晋的诚意,步阐还特意派了自己的两个侄子到西晋的都城洛阳充当人质。晋朝欣然接受了他的投降,为此还给他加封了许多官职,并赐给他爵位,让他负责管理西陵的事务。

步阐背叛吴国投降晋国的消息很快传到吴国,吴国大将陆抗立刻派遣将军左弈、吾彦等人去讨伐他。晋武帝派遣荆州刺史杨肇去西陵迎接步阐,车骑将军羊祜率领步兵进攻江陵,巴东监军徐凤胤率领水军攻击建平救援步阐。

吴国将领陆抗命令西陵各军加紧修筑牢固的围墙,从赤溪一直修到故市(今湖北宜昌)。这座围墙,内可以用来围困步阐,外可以用来抵御晋军的攻击。陆抗白天黑夜地催促修筑围墙,好像敌人已经打过来了一样,为此将士们都苦不堪言。诸位将领都说:“现在我们应当趁着三军的锐气,很快攻下步阐,等晋军救援的军队到了,一定可以马上攻克西陵,哪里还用得着修筑围墙来白白耗费士兵们的力气!”

陆抗说:“西陵地势险要,城里的粮食又充足,况且所有用来防备抵御的器具都是我早先任职西陵时就已经设置好了的。现在我们反过来攻打西陵,不可能一举取胜。晋军北来,我们没有任何防备,会导致内外受到夹击,到时我们靠什么来抵御呢?”

诸位将领都想一举攻打步阐,陆抗为了让他们心服口服,就让他们去试一试,果然没能取胜。大家齐心协力刚把围墙修好,而羊祜率领5万兵马到了江陵。各位将士都认为陆抗此时不应该去西陵,陆抗解释说:“江陵城坚固,兵力又多,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即使敌人攻下了江陵,必定不能坚守,我们的损失也很小。但是如果让敌人占据了西陵,南山众多的少数民族就会趁机骚乱,那祸患就不可估量了!”于是陆抗亲自率领军队进军西陵。

兵阵图 西晋

以前陆抗因江陵以北地势平坦,命江陵督张威修筑了一座大坝蓄水,逐渐使平地成为水泽来抵御外贼进犯。羊祜想利用船只来运送粮食,就故意扬言要毁掉大坝来让步兵通行。陆抗听到后,马上派人把大坝全部毁掉。诸位将士都感到疑惑,不能理解陆抗的这种做法,多次劝阻,陆抗不听。等羊祜率军到了当阳的时候,得知大坝已经被毁坏了,只好改为用车子运粮,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十一月,前来迎接步阐的杨肇率军到达西陵。陆抗派公安督孙遵沿着长江南岸阻止羊祜的军队,水军督留虑拦截徐胤的军队,自己则率领主力与杨肇对峙。

正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刻,将军朱乔营中的都督俞赞逃到了杨肇那里。陆抗说:“俞赞是我们军中的旧官吏,对我们的底细掌握得一清二楚。我常常担心夷兵训练不够,如果敌人来围攻,一定会从这个地方开始。”于是陆抗当即在夜里就把夷兵撤换了,全部换成训练有素的精兵把守。第二天,杨肇的阴谋没有得逞,趁夜逃走了。陆抗想要去追击,但又担心步阐蓄积兵力,窥探时机。此时的兵力不足以分开来同时抵抗两头的敌人,于是陆抗只是擂鼓引起杨肇军队的警戒,好像要追击他们。杨肇的将士们极为惊恐,解下战甲纷纷逃走,陆抗派轻兵紧随其后,把杨肇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羊祜等人只好带着军队回去了。陆抗攻下了西陵,杀了步阐以及与步阐同谋的主要将领几十个人,并且将他们处以诛灭三族的严刑,其余好几万人就赦免了。

陆抗班师向东回到乐乡,脸上没有骄傲自负的神色,还像平时一样谦虚。吴主加封陆抗为都护,而羊祜则被晋主贬为平南将军,杨肇被削去官职贬为平民。

自从步阐事件发生以后,陆抗更加重视对西陵的军事防御,在病危临死前还不忘提醒吴主要特别注意西部边境的防卫。

羊祜的祖上几代都是清廉的官吏。在家风的熏陶下,羊祜也继承了祖上清廉、正直、关心民间疾苦的品质。司马昭当权的时候,朝廷征召羊祜担任了中书侍郎。晋武帝即位时,羊祜被授予中军将军。

晋武帝即位后,着手消灭吴国,让羊祜担任了征南大将军,兼任荆州都督,镇守襄阳。襄阳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它毗邻吴国,是西晋进攻吴国的前沿阵地。

羊祜赴任后,就加强对襄阳地区的治理。羊祜只留下一半的士兵巡逻,另一半士兵除了每天必要的操练外,其余的闲暇时间都忙着垦田。在羊祜的带领和鼓励下,羊祜第一年就开垦了800顷良田,并都种上了庄稼,获得了大丰收。羊祜刚来的时候,军队的储藏的粮食只够吃100多天,1年之后,军队储藏的粮食足够吃10年了。羊祜的生活十分朴实,在军营里,他很少披铠甲,喜欢穿轻便、宽松的衣服,身边随从的侍卫也只有10多人。

在发展生产、储备粮食的同时,羊祜也没有放松对险要关隘的防守,在那里建筑了营垒派兵驻守,还不动声色地占据了不少原来属于吴国的肥沃土地。

羊祜不轻易动用武力,即使是对吴国的官兵,通常也只是采用怀柔政策,对他们十分友好。

羊祜每次与吴军作战时,只是先与吴国约定好交战的具体时间,从来不搞偷袭,也不用阴谋诡计。手下的将士有向他进献阴谋诡计的,羊祜总是用淳美的好酒将他灌醉,使他没法开口。

羊祜俘获吴国的士兵时,从来不开杀戒,而是将俘虏如数奉还。有一次,吴国的将领陈尚、潘景来攻打西晋时,被羊祜手下的士兵杀害,羊祜说:“两军交战,都各自为自己的国家尽忠,他们也是对吴国尽了忠的,应当买两口上等的棺材装殓他们,通知他们的家属来迎接。”陈尚、潘景的家属到了以后,羊祜亲切地接待了他们,并好心安慰他们不要太悲伤。

羊祜率领军队经过吴国的边境时,如果不小心踩踏了地里的谷子,就记下谷子的数量,回去后送去绢丝作为抵偿。羊祜有时带领手下将士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只局限在晋国的领土范围内,从不越境。如果捡到被吴国人先打伤的猎物,羊祜都统统送还给吴国。羊祜的善行使吴国人深受感动,他们每次一提到羊祜,从来不直接叫他的名字,而是亲切地叫他“羊公”。在不知不觉中,羊祜把吴国的人心收买过来了。

当时与襄阳地区相邻的吴国边境,同样是由一位满腹韬略的杰出将领镇守,这个人就是陆抗。陆抗早就看穿了羊祜的怀柔政策,他常常嘱咐守边的将士说:“羊祜专门讲仁德,如果我们的军队对老百姓一味粗暴的话,那么用不着他们来攻打,我们就已经失败了。现在你们只要守护好自己的疆界就行了,不要想着占他们的小便宜。”

羊祜也非常了解陆抗的为人和才干。一次,部将跑过来禀告羊祜:“吴国的士兵非常懈怠,我们可以趁他们没有防备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很快将他们打败。”羊祜笑着说:“你们太小看他了!陆抗这个人足智多谋,吴国有他做守将,我们只要守住自己的疆界就行了。只有等到吴国内部有变,我们才可以发兵攻取。”

就这样,羊祜与陆抗在边境对峙了许多年,但常常互相派使者来往。陆抗一次得到了好酒,他不忘给羊祜也送去一壶。

过了一段时间,羊祜为了表示感谢,派使者去陆抗的府上问候。羊祜的使者见陆抗气色不大好,精神有些颓靡,一问才得知陆抗已经病重卧床好几天了,就回去报告给羊祜。羊祜仔细打听了病情,将现成的几副好药派人送去。陆抗得到药立刻服下,许多人都劝阻陆抗说:“羊祜是我们的敌人,您就不怕他趁机下毒吗?”陆抗笑着说:“下毒的话,那就不是羊祜了。”不久,陆抗的病果然痊愈了。

昏庸吴主孙皓听说陆抗与晋国的羊祜相处得十分融洽,而且两国边境地区相安无事,很少发生冲突,就产生了疑心,对陆抗非常不放心,改派孙翼代替了陆抗,并罢去了陆抗的兵权。

得到陆抗被撤的消息,羊祜大为欢喜,他知道灭吴的时机终于等到了,立即向晋武帝请求征伐吴国。晋武帝本来也表示赞同,但以贾充为首的一批朝臣为了贪图安逸,极力反对伐吴,于是伐吴的事情就这样被搁置下来了。羊祜心痛得连连感慨:“天下不如意的事情常常十之八九,天赐的良机就这样被错过了,真是可惜呀,可惜呀!”

后来羊祜因伐吴的志向一直不能实现而忧郁病重,在疾病缠身时还不忘伐吴的事,临死前特地嘱咐晋武帝说:“现在吴国的君主孙皓暴虐无道,是到了不战而败的大好时机了。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国再立一个圣明的君王,那么即使我们有百万大军,也难以逾越长江的天险。”晋武帝被说得有些动心了,问羊祜说:“你可以躺着去指挥战役吗?”羊祜无奈地摇摇头说:“伐吴的事,我是无能为力了,但我可以向陛下推荐杜预来顶替我的职务!”不久,羊祜就带着遗憾去世了。

好像老天也在为这位忠臣哀鸣,羊祜去世的那天,天气奇冷。晋武帝哭得很伤心,流下的眼泪粘在胡须上立刻结成了冰。

两年后,西晋大举伐吴。在庆功的那天,晋武帝想起了羊祜,举起酒杯,流着眼泪说:“消灭东吴,统一天下,羊祜应当记头等功呀!”

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国水军、陆军分六路齐头并进,突破了长江防线,直接攻取吴国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一举灭掉吴国而实现了全国统一。

司马炎建立西晋以后,为了吞并吴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编练水军。吴国皇帝孙皓暴虐无道,不修内政,政局动荡不安,而且他还自认为有长江天险,晋国难以攻破,因此放松了长江上游的防备。

晋国大将王濬认为消灭吴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书请求举兵伐吴,晋武帝欣然接受。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朝大举出兵讨伐吴国。

武帝司马炎发兵20多万人,分六路进攻吴国: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伷从涂中出兵;安东将军王浑从江西出兵;建威将军王戎从武昌出兵;平南将军胡奋从夏口出兵;镇南将军杜预从江陵出兵;龙骧将军王濬和巴东监军唐彬从巴蜀进军。晋武帝任命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手,率领中军向南驻扎在襄阳,负责各军队的部署、调度与节制。

为了挫败吴国的锋锐和士气,晋武帝下令首先攻打吴国重兵驻守的地区和边防的营垒。杜预先从江陵进发,王浑从横江出兵,所到之处,势如破竹。

晋灭吴之战示意图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二月初一,晋将王濬、唐彬率军攻破了吴国的丹阳,擒获了丹阳监盛纪,然后顺着长江向东前进。吴国人把江边浅滩上的要害区域用铁索拦住,还打造了一丈多长的大铁锥,暗中放进江里,企图阻挡晋军的战船。有了这道屏障以后,再加上长江的天险,吴国将士想着任凭晋军怎么骁勇也不能渡过长江,除非晋军长了翅膀。王濬知道吴军的阴谋后,命人造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一个木筏长、宽都有一百多步。又在这些大木筏上扎了许多草人,这些草人都披上了铠甲,手持兵器,远远望去跟真的士兵一样。木筏和草人都准备好了以后,王濬又精选了一些水性好的人与木筏在前面带路。这些大木筏一旦遇到水里的铁锥就被深深地扎住,所有吴军埋伏的铁锥都被大木筏带走了。第一道天险就这样顺利逾越了。

等上岸的时候,晋军又在岸边的浅滩上遇到了牢固的铁索。王濬事先就让人造了许多大火把放在船头上,每支火把都有十几丈长,几十围粗。一遇到铁索,士兵就点燃浇上了麻油的火把。一会儿工夫,铁索就被熊熊烈火烧得融化断开了,于是晋国的战船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前进了。

吴军还自以为晋军无法清除这些障碍,所以也没有派任何兵把守。当王濬率领晋军清除了这些障碍,顺利地上岸时,仓皇失措的吴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仅仅两天的工夫,王濬的军队就攻克了西陵,还杀了吴国的都督留宪等人。接着,王濬一路乘胜而下,于二月初五又攻下了荆门、夷道两座城市,杀了夷道监陆晏。

与此同时,杜预派遣牙门周旨率领800名精兵,在夜里乘船渡过长江,在巴山树起了许多旗帜,点燃火把,迷惑吴军,并在乐乡城外布下伏兵。这些伏兵等吴军都督孙歆派遣军队阻击王濬大败撤退时,悄悄尾随着吴军进入城内,擒获了孙歆。晋军占领了乐乡,杀掉了吴国水军都督陆景。杜预攻占了江陵,杀掉了江陵的都督伍延。吴国沅江、湘江以南的交州和广州为首的各个州郡都纷纷向晋国投降了,杜预安抚了这些州郡。到这时候,晋军总共俘获和斩杀了吴国都督、监军14人,牙门、郡守120多人。接着胡奋又攻克了江安。

这时晋将王浑也乘势率军南下,全面进攻吴国。吴主孙皓慌忙派遣丞相张悌督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领3万人渡过长江迎战。张悌等人渡过长江很快就在杨荷包围了王浑的部将张乔。张乔手下只有7000多名士兵,自知寡不敌众,难以与吴国大军相抗衡,于是请求投降,以此作为缓兵之计。诸葛靓看穿了张乔的意图,劝张悌斩杀张乔以除后患。可张悌不听,执意接受张乔的投降,还带着他们一起北上。张悌率领军队在扬州与晋国的刺史周浚相遇,两军结阵对峙。吴将沈莹率领丹阳精兵以及手持大刀、盾牌的士兵共5000人,3次向晋兵发起冲锋,但是没有成功。最后,沈莹只好率领军队撤退。士兵在撤退时开始混乱,晋国的将军薛胜、蒋班乘机反攻,吴兵接二连三地奔逃溃散。晋将张乔又背叛张悌,突然率军从背后杀过来夹击吴兵。晋军在版桥大破吴兵,斩杀了张悌、孙震、沈莹等7800人。

眼看吴国接连溃败,王濬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地从武昌顺着长江直捣吴国的心脏——建业。这时候,江面上全是王濬的士兵。他们一个个身披铠甲,威风凛凛、英气逼人,船头上旌旗飘飘,气势威猛盛大,吴国人见了异常恐惧。眼看晋国大军直逼城下,自己马上要成为亡国之君,吴主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领1万水军抵抗。但是这时吴国的军心涣散,张象的部下还没有交战,远远望见王濬的旌旗就纷纷投降了。

晋将王浑、王濬以及琅琊王司马伷都已经逼近了建业附近。吴国的司徒何植、建威将军孙晏主动向王浑投降了。吴主见大势已去,只好采用光禄勋薛宝、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划,分别派遣使者向王浑、王濬、司马伷请求投降。吴国的4个州,43个郡也都归入晋国的版图。

吴国灭亡,三国分裂的局面随之结束。

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八月,汉大司马刘曜进逼长安。

不久,刘曜就攻陷长安的外城,麴允退到内城自守。长安城内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城里的人由于断绝了粮食来源,非常饥饿,以致一斗米能卖到二两黄金,人吃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城里人死了一大半,士兵逃走了也无法阻止,只有1000凉州人,死守不撤退。京城粮仓有几十个麦饼,麴允把饼磨碎做成粥给晋愍帝喝,可是不久也吃完了。

愍帝哭着对麴允说:“现在穷困到这种地步了,外面又没有来救援的,我们应该忍受耻辱向他们投降,让城里的士兵、百姓活命。”接着他又叹息地说:“耽误朕大事的,是麴允和索两个人!”愍帝派侍中宗敞把写好的投降书献给刘曜。索秘密地留住宗敞,并派遣他的儿子对刘曜说:“现在城里的粮食还足够维持一年,是不容易攻克的,如果您允诺索车骑仪同、万户郡公,那我们就请求献城投降。”刘曜当即把索的儿子杀了,送回尸体时说:“帝王的军队,按照道义行事。我领兵15年,还从来没有靠诡计去打败对方,必定是竭尽全部兵力战斗到底,然后占领该地。现在如果真像索的这种情况,那就是他们内部不统一,以致互相攻击杀戮。如果军中的粮食确实还没有吃完,就可以努力坚守;如果城里的粮食用尽了,兵力衰竭了,也应该早点明白上天的旨意,早早出来投降。”

不久宗敞赶到刘曜的军营里声明投降,然后愍帝乘着羊车,袒露臂膀,口衔玉璧,用车拉着棺材从东门出城向刘曜投降。群臣号啕大哭,登上车去拉愍帝的手,愍帝也悲痛不已。御史中丞冯翊吉朗叹息说:“我的才智不能为国家出谋划策,勇力不足以为国家战死,怎么能够忍受君主与臣子一起侍奉贼寇!”于是自杀。刘曜接受了愍帝的投降,让宗敞把他送回宫中。

刘曜把愍帝以及公卿大臣们迁移到自己的军营里,不久就把他们送到平阳。汉主刘聪来到愍帝的住处,愍帝赶紧出来迎接,见了他向前行稽首礼,俯首称臣。麴允见了趴在地上痛哭,扶都扶不起来。刘聪大怒,把他囚禁起来,结果麴允自杀了。

刘聪任命愍帝为光禄大夫,封他为怀安侯。并任命大司马刘曜为假黄钺、大都督,主管陕西的军事,又任命他为太宰,封为秦王。接着刘聪宣布大赦,改年号为麟嘉。根据麴允的忠烈,刘聪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谥号为节愍侯。索对皇帝不忠,出卖愍帝,在长安被斩首。

长安被攻陷后,晋国大将张寔与韩璞等忠义之士仍然进行顽强抵抗。

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张寔派遣太府司马韩璞、扶戎将军张阆等人率领步兵和骑兵总共1万人马向东阻击汉军,命令讨虏将军陈安、安放太守贾骞、陇西太守吴绍各自统领本郡兵马为前驱。又给丞相司马保送去一封信,信上写道:“晋王室遭遇了灾难,我没有忘记投身报效国家。以前曾经派遣贾骞看先生的举动行事,连连接受符命,诏书命令贾骞撤回军队。不久就听说敌寇进逼长安,麴允携带500两黄金向胡崧求救,可是他却仍然屯兵不前,于是我决定派遣贾骞等人翻山越岭进军援救。听说朝廷已经倾覆,尽忠报效祖国的愿望没能实现,心中感到无限伤心悲痛,至死也感到很遗憾,自责不已。现在我又派遣韩璞等人,一切听从您的调遣和安排。”可是韩璞的军队始终不能向东前进,只好退回来。

等退到南安,韩璞被许多羌人部族截断了退路。双方对峙了100多天,韩璞军队的粮食吃完了,作战用的弓箭也用尽了。韩璞杀掉拉车用的牛来犒劳士兵,哭着对他们说:“你们想念家里的父母吗?”士卒都回答说:“想念。”韩璞接着问:“你们想念家中的妻子儿女吗?”士卒都高喊:“想念。”又问:“那你们想活着回去吗?”士卒都激动地回答:“想。”韩璞又问:“愿意听从我的命令吗?”士卒齐声高喊:“愿意。”于是擂鼓呐喊,冲向敌军。适逢张阆率领京城的援兵赶到了,夹击羌人,杀了几千羌军。

长安失陷以前,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话:“秦川之中,血流没腕,唯有凉州倚柱旁观。”等到汉兵攻陷关中,氐族、羌族攻夺了陇右,雍州、泰州的人民十有八九死亡,唯独凉州安然无恙。

如果说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政权,那么匈奴人刘渊就是西晋的直接掘墓人。

刘渊是匈奴贵族左贤王刘豹的儿子,从小就好学,才能出众。他拜上党儒生崔游为老师,广博地学习各种儒家经典著作。刘渊还喜欢各种史书。有一次,他和同学谈论起历史人物时说道:“我每次读《史记》、《汉书》,常常为随何、陆贾、周勃、灌夫这些人感到羞愧。随何、陆贾能文不能武,周勃、灌夫能武不能文。一个人要干一番事业,应文武兼备。不管有哪一方面的缺陷,都让人觉得遗憾。随何、陆贾有幸与汉高祖一起建立帝王大业,却不能建功封侯,周勃、灌夫生在汉景帝以文治国的时代,却不能兴办学校,重视教育,这难道不可惜吗?”

八王之乱示意图

刘渊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学习武术,武艺精湛。他魁梧高大,力气特别大,还擅长射箭,是一个文武全才。

三国魏元帝的时候,刘渊作为匈奴部落的人质被送往洛阳。晋朝建立以后,王浑与儿子王济都很器重刘渊,多次向晋武帝荐举他。晋武帝就召见刘渊,并与他交谈,非常喜欢他。王济主张朝廷应当予以他重任,可是却遭到更多朝臣的极力反对,认为他是匈奴人,是“异类”,不会对汉族人建立的朝廷忠心,反而会成为祸害。于是晋武帝最终没有任用刘渊。

刘渊与家世承袭二千石俸禄的东莱人王弥关系很好。有一次,刘渊伤感地对王弥说:“王浑和李熹因为我是他们的同乡,所以才了解我。他们经常向皇上荐举我,可是朝臣们却不能容纳我,极力排斥我,这恰恰是我忧虑的。”说着不由得落下眼泪。

父亲刘豹去世后,刘渊继承了父亲左部帅的职位,后来晋武帝又任命他为北部都尉。刘渊努力推行法治,打击邪恶势力,轻视钱财,恤贫济苦,以诚待人,在匈奴五部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吸引了幽州、冀州的许多汉族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去投奔他。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白痴儿子司马衷即位,相继发生了贾后的宫廷政变和八王之乱,晋王朝的局势一片混乱,刘渊认为起兵的时机成熟了。

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刘渊的堂祖父右贤王刘宣与他的族人密谋说:“自从汉朝灭亡以来,我们的单于也只是徒有虚名,连一寸土地都没有,其他的王侯都沦落到跟平民百姓没有任何区别了。如今我们的族人虽然衰落,但也还有2万多人,怎么能够俯首帖耳地充当别人的奴隶而虚度了一生呢?左贤王刘渊是天下少有的英雄豪杰,这是上天不想让我们匈奴族衰败呀!现在司马氏几个兄弟互相残杀,天下乱得像壶里烧开的沸水,这正是上天赐给我们光复祖宗事业的大好时机!”族人纷纷响应,共同推举刘渊为大单于。

刘渊到达左国城后,刘宣等人给他奉上大单于的称号,20天之内,有了5万人跟随他起兵反晋,刘渊于是建都离石县。同年十月,刘渊将都城迁到左国城,胡人、晋朝人归附他的更多了。刘渊对臣下说:“过去汉朝能够长久地拥有天下,是因为恩德和仁义。我是汉皇室刘氏的外甥,是兄弟关系,现在我的哥哥亡故了,我这个做弟弟的应当继承汉王的位子,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刘渊建立了汉国。

但是刘渊辛辛苦苦地打下的一片江山只维持了短短的10多年时间。刘渊死后,太子刘和继承了帝位。但刘和生性多疑,喜欢猜忌,对待属下非常苛刻残暴,几个心怀鬼胎的大臣怂恿他诛杀其他几个兄弟,于是刘渊的第四个儿子刘聪起兵杀了刘和,夺取了皇位。刘聪骁勇超人,博览经史典籍,善于写文章,能使用三百斤张力的大弓,并结交了京都许多名士。尽管刘聪才能出众,但是还是抵不住权势、色欲的诱惑,生活荒淫腐化,竟然私通刘渊生前的单后,又将太保刘殷的2个女儿、4个孙女同时收进宫去,以致游乐无度,荒废了国事。

刘聪死后,太子刘粲即位。但是刘粲还没有坐稳皇帝的位子,就被野心家靳准杀害了。刘渊生前抚养的刘曜闻讯从长安赶来,在赤壁自称皇帝。太兴二年(公元319年)六月,刘曜知道“汉”国的旗号已失去对汉人的号召力,改国号为“赵”,这就是历史上的“前赵”。

刘渊兴建的汉国在历史上只存在短短的16年,便像流星划过般匆匆地陨落了。

西晋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了汉国。刘渊死后,刘渊的养子刘曜发动政变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与刘渊同时代的羯族人石勒也继刘渊建立汉国后创建了赵国,史书上为了把两个赵国区分开,将石勒建立的赵国称为后赵。

石勒是一个出身贫苦的羯族青年,和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一样,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石勒有胆识有魄力,力气特别大,善于骑马射箭。当时八王之乱兴起,晋惠帝被张方劫持,司马越在崤山以东发兵征讨张方。并州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并州刺史司马腾把各少数民族的人抓到崤山以东的地区,把他们卖了补充军粮。石勒作为一个贫苦的羯族青年当时也被抓起来,卖到茌平县(今山东东阿北)地主师懽家,与放马场相邻,石勒获得自由后,就与放牧的首领汲桑聚集一些体魄强壮的人组成了强盗团伙。

等公师潘起兵以后,汲桑和石勒率领几百名骑士投奔到公师潘那里。后来刘渊起兵,石勒又投靠刘渊。石勒骁勇善战,跟随刘渊南征北战,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很快被刘渊看中,成为他手下一员大将。

直到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以后,石勒进犯巨鹿、常山,势力发展到了10多万人,并且聚集了一些有身份的人士,另外编成君子营,石勒这才开始独树一帜。他以张宾为主要谋士,刁鹰为辅佐,以夔安、孔苌、支雄、桃豹等人作为自己的助手,并州的胡人、羯人当中也有不少人跟随石勒,更加坚定了石勒图王霸业的决心和信心。

后赵疆域示意图

石勒之所以超出当时在中原称霸的其他许多霸主,是因为他尊重知识,努力招纳贤士和虚心纳谏。这也是作为一个优秀君王难得的品质。

张宾从小好学,博通经史,多谋胜算,常常把自己比作西汉的著名谋臣张良。在石勒攻取崤山以东的地区时,张宾凭着他敏锐的眼力,看中了石勒,认为他的军队有前途,就对所亲近的人说:“我仔细观察了各位战将,没有谁能比得上这位胡人将军的,我可以投奔他,和他一起成就一番事业。”于是张宾跑到石勒的军营前请求投奔石勒。可是石勒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过人的地方,所以也没有重视他。但是在后来杀王弥、建都襄国等重大决策问题上,张宾表现出了过人的智谋。他献计献策,料事如神,石勒因此节节胜利。从此,石勒彻底消除对张宾的偏见,非常信任并看好他,尊他为长史、大执法,封为濮阳侯。

在石勒登上皇帝宝座后,张宾作为功臣,得到的职位高、待遇优厚,群臣没有谁能比得上。但张宾本人却非常谦虚、恭敬、小心,真诚地对待比自己职位低的官员。他不徇私情,以身作则,入朝的时候能够直言规劝,但有功劳总是归于主上,因此石勒非常看重他。

每次上朝的时候,作为一国之君的石勒为了表示对张宾的尊重,总要先穿戴得整整齐齐后才去见他,说话时也总是先揣摩一下语言,生怕有失礼的地方。张宾去世的时候,石勒悲恸地哭着说:“这是上天不愿意让我成就事业吗?为什么这么早夺去了我的右侯(即张宾)!”

在称帝的第二年,石勒准备在邺城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廷尉续咸上书恳切谏阻。石勒气得大怒,说道:“看来不杀了这个老家伙,朕的宫殿就建不成!”于是令御史收拿续咸。中书令徐光劝石勒说:“陛下圣明聪慧简直超过了尧舜,可是怎么听不进忠臣的意见了呢?难道陛下要做一个像夏桀和殷纣一样的暴君吗?对于臣子的意见,觉得能够采用的就采用,不能够采用的也要予以宽容,怎么能够动不动就杀人呢!”

石勒也后悔自己说过的话了,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说道:“做一个帝王真的好难,好不自由啊!朕难道不知道续咸提的意见很对吗?我刚才只不过是说句气话。就是一般的家庭只要有一百匹布的家财,就要盖一栋别墅,更何况我还富甲天下,万乘之尊呢!这宫殿我终究是要盖的,不过现在我还是会暂时停下来,就是为了长长忠臣的志气!”石勒为了表彰续咸敢于直言,还赏赐了他二百匹绢和一百斛稻谷,又下诏让公卿以下的官吏举荐贤能正直的人为官。

石勒曾经在犒赏群臣的时候问徐光:“我可以和古代哪个皇帝相比?”徐光说:“陛下的聪明才智超过了汉高祖,任贤选能胜过了魏太祖,您只是稍微比轩辕氏逊色一点!”石勒很有自知之明,笑着说:“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有自知之明,你称赞得太过头了。我要是能够遇到汉高祖,我必定心服口服地向他称臣,只是与韩信这些人一争高下。要是遇到了光武帝,我必定与他并驾齐驱争夺天下。大丈夫做事应当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不能像曹操和司马昭父子那样靠欺负孤儿寡妇来夺取天下。我是高祖和光武帝之间的人物,怎么能够跟轩辕帝相比呢!”群臣听了,都叩头高呼万岁。

祖逖是一位杰出的英雄,他生活在晋朝。多少年以来,祖逖半夜闻鸡起舞的故事一直流传,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就是在现在,仍然没有失去它的积极意义。

祖逖年轻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志向,曾经担任过司州主簿(主管文书簿籍的小官)。他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叫刘琨,也是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两个人因为意气相投,就经常在一起谈论时事,谈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谈就是大半夜,后来就干脆睡在一起。一天,他们谈得兴致勃勃,一直到深夜。刘琨一躺下就马上进入了梦乡,可祖逖却还在想着与刘琨谈论的话题,怎么也睡不着。好不容易要入睡了,突然听到荒鸡的叫声(古人把在三更以前啼叫的鸡称作荒鸣,荒鸡的叫声是起兵的征象,被看作不吉利的征兆)。祖逖猛然一惊,从床上爬起来,猛摇正在酣睡的刘琨说:“你听听,这不是荒鸡在叫吗?恐怕天下要大乱了,赶快起来。”刘琨也揉揉蒙眬的睡眼从床上爬起来,拿着剑跑出门外,到了院子里。只见深夜很安静,哪里有什么兵变,原来是自己在吓唬自己。祖逖对刘琨说:“虽然现在还没有大乱,但我们也要居安思危!”于是两人商量以后每到鸡叫的时候,就爬起来在院子里舞剑。

不久,晋王朝果然爆发了八王之乱,天下大乱起来。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汉国主刘聪趁着晋王朝内乱,派大将王弥、刘曜率领军队攻陷京城洛阳,烧杀劫掠,杀了3万多无辜百姓,连晋怀帝都成了俘虏。整个京城顿时一片混乱。

祖逖也在这时带着一家老小和亲人、邻居好几百个人向南渡过长江逃难。司马睿也逃到南方,在建康建立新的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就是晋元帝。司马睿听说祖逖也流亡到了长江以南,便任命他为军谘祭酒。祖逖在京口招募了一批骁勇的壮士,准备等待时机再打回去。可是当时的东晋王朝上上下下都是贪图安逸的人,只想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根本就不想北伐的事情。后来中原大乱,藩王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而且中原的汉族百姓遭受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残酷掠夺,非常怀念西晋。祖逖见时机已经成熟,向司马睿请求北伐。

但是司马睿根本就无心北伐,不过为了打发祖逖,也为了显示自己的“英明”,他还是将祖逖任命为奋威将军进行北伐,但是只拨给了他1000个人的粮食和3000匹布,也不给任何铠甲和兵器,连士兵都要自己去招募。祖逖除了一个奋威将军的空头衔外,什么也没有,只得带了跟随他一起逃难的100多个人,租了一条大船,渡过了长江北上。祖逖站在船头,望着滔滔江水,感慨万分。已经50岁的他,回想起年轻的时候与刘琨闻鸡起舞的事情来,恍如隔世。当年从这条江逃难到南方,山河支离破碎几十年,想起中原地区遭受铁骑的蹂躏,中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祖逖心痛不已。现在虽然受命北伐,但奋威将军只是一个头衔,北伐的任务就落在这100多个人身上,悲壮之感油然而生。祖逖拔出利剑,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收复中原,决不回来!”言辞之壮烈,让船上的100多个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彩绘闻鸡起舞图 民国 魏墉生 瓷板画

本画源自《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祖逖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相勉励,半夜鸡啼起床舞剑。后成为有志者及时奋发的典故。

祖逖渡过长江后,带人在淮阴铸造兵器,招募士兵。大家一听说是东晋王朝派来北伐收复国土的,都积极响应。很快,应募的就有2000多人。祖逖带领这支队伍继续北进。当时石勒建立了后赵,中原地区差不多都在他的控制之下。祖逖接连攻破了依附石勒的堡、坞等割据势力,并击退了石勒派来的援军。这时,投靠祖逖的人越来越多,势力进一步扩充,进而占据了封丘,陈川老城的东、西二台以及雍丘等地,使后赵的国土面积日益缩小。不久,祖逖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

祖逖用兵很讲究谋略。他的军队与后赵的将军桃豹分别占据了陈、川两城,双方在西台对峙了40天。祖逖用许多布袋盛土,好像装满了粮食的样子,派1000多个人运到台上,又让一些人挑真正装有粮食的米袋子在路边休息。桃豹的军队很早就开始缺粮了,常常供应不足,士兵们饥饿难忍。当知道东晋士兵的粮食时,他们都以为祖逖的士兵们生活富足,心中很恐惧。后赵将领刘夜堂于是用100头驴子为桃豹运来军粮,祖逖派遣部下在汴水截击,全数劫获。

祖逖除了善于谋略,还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鼓励、督促农业生产,抚慰安置新近归附的兵民,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贱的人,祖逖也对他们以礼相待,并主动和他们结交。当时后赵石勒为了控制黄河流域的许多坞堡,强迫坞主们送去人质。祖逖对那些凡是有被扣留在后赵的人质的坞主都很宽待,从来不为难他们,允许他们同时听命后赵和东晋。坞主们都对祖逖感恩戴德,后赵一有什么举动,便秘密转告给他。因此,祖逖带兵打仗总是胜利,俘获了很多敌军。黄河以南的很多士民纷纷背叛后赵而归附东晋。

正当祖逖储备粮食训练军队,准备进军黄河以北,进一步收复失地的时候,司马睿却害怕祖逖势力膨胀,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而任命戴渊担任豫州都督。戴渊是一个典型的不思进取、力主偏安的人。司马睿派这样一个人来担任都督,不是要将北伐大业前功尽弃吗?而且,祖逖又得知掌握重权的大将军王敦与担任北伐重任的镇北将军刘隗是势不两立的仇人,一旦发生内乱,北伐岂不是又成了泡影?以前取得的一切成功也就功亏一篑了。祖逖越想越忧虑,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祖逖重病缠身,却仍然念念不忘北伐收复中原。他考虑到黄河以南缺少抵御敌人的坚固营垒,就派自己的侄子祖济修缮虎牢城。虎牢城北临黄河,能进能退,可以作为北伐的基地。可是没等虎牢城修好,祖逖就带着遗憾去世了。

祖逖一死,大将军王敦就认为自己天下无人能敌,在第二年就发动了叛乱。

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家莫过于王羲之了,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每部书法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羲之出身名门,他是王导的族侄,父亲和祖父都是有名的大官。王羲之小时候语言迟钝,人们都不认为他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他13岁那年去拜访周,周见到他后很惊奇,认为是个奇人。当时在宴会上很重视烤牛心这道菜,通常是献给最尊贵的客人吃的,结果周没给别人吃,先切给了王羲之,从此王羲之出了名。王羲之成年后善于辩论,为人耿直,特别擅长楷书,人们评价他的书法,说他运笔的气势飘忽如浮云,流动如受惊的龙。王羲之很受王导和王敦的器重,当时陈留人阮裕名气很大,在王敦手下任主簿。王敦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家优秀的人,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认为王羲之和王承、王悦三人是王家最优秀的青年才子。太尉郗鉴派人去王家选女婿,王导让来人随便相看他家的子侄。这人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青年都不错,当他们知道我是来为您选女婿时,一个个马上做出正经的样子,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敞开衣服袒着肚子,就和没有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个人就是我要找的好女婿啊!”一问,才知道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称女婿为“东床”,当着别人的面称呼其女婿为“令袒”就是这么来的。

王羲之很喜欢鹅,会稽郡有个老寡妇养了一只鹅,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下来,但没有成功。于是王羲之带了几个朋友去观赏,那个老寡妇听说王羲之要来,不知道他是冲着鹅来的,见自己家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就把那只鹅杀了,做成菜来款待他,王羲之因为这件事而叹息了好久。后来有个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前去观看,越看越喜欢,提出要买下来。道士说:“你替我抄一部《道德经》,我就把这些鹅全部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同意,抄完经书后就兴冲冲地把鹅装进笼子里提回去了。其实那些鹅的价钱和他的字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率真坦诚的人。有一次,王羲之到他一个门客家里,看到桌子表面光滑洁净,书兴大发,于是在桌子上写满了字,一半是楷书,一半是草书。后来门客的父亲不懂书法,以为桌子被弄脏了,在王羲之走后把桌子上的字都给擦掉了,那个门客为此懊丧了好多天。又有一次,王羲之看到一个老妇在卖六角竹扇,叫卖了半天,一把都没卖出去,王羲之很同情她,就把扇子要过来,在每把扇子上都写了字。老妇不认识他,见扇子上被写了字,觉得被弄脏了更不好卖,于是很生气地看着他,但见他一副大官的模样,也不敢阻止他。王羲之写完后对老妇说:“你只要对别人说这上面的字是王右军写的(王羲之担任过右军将军),一把可以卖100个钱。”老妇照着他的话去做了,人们一看扇子上的字果然是王羲之写的,竞相购买,不一会儿就把老妇的扇子抢购一空。过了几天,老妇又拿来扇子找到王羲之请他题写,这次王羲之只是笑笑,没有理她了。

羲之爱鹅图 清 任颐

《兰亭集序》帖 东晋 王羲之

王羲之曾经说过:“我的书法和钟繇的相比,可以说是并驾齐驱,但比起张芝,只能说仅次于他。”他在给别人的信中说道:“张芝在池塘边练字,光是洗毛笔就把池水染成了黑色,别人如果也这样入迷的话,未必赶不上他。”王羲之的书法一开始的时候赶不上庾翼,直到晚年才达到精妙的境界。他曾经用章草体给庾亮写信,庾翼看到信上的字后十分佩服,在给王羲之的信中说道:“我以前曾收藏过张芝的10幅章草,因为战乱,过江的时候全部遗失了。我经常因为这种精妙的书法绝迹而赶到遗憾。见到你给我哥哥写的信,信上的书法美妙绝伦,好像当年张芝的书法又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王羲之和骠骑将军王述齐名,但王羲之看不起王述,两人关系一直不太好。王述在会稽当过官,因为母亲去世而回乡守孝,王羲之接替了王述的职务,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了。王述很看重王羲之,吊唁期间,他只要听到吹号角的声音,就以为是王羲之来了,于是赶紧打扫庭院等着接待王羲之,结果等了几年,王羲之都没有来,王述因为这事开始怨恨起王羲之来。后来王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临行前到会稽各地走了一圈,却没有看见王羲之,直到他要走了,王羲之才去象征性地告别了一下。以前王羲之对别人说:“王述顶多也就是个做尚书的材料,到他老了还有可能得个仆射的官职。他得到会稽内史的地位就开始飘飘然了。”后来王述升了大官,王羲之是他的下属,经常为此感到羞耻,于是派人去朝廷建议把会稽郡分出来设立一个越州,好摆脱王述,但派出的人言语失当,反而落下笑柄,王羲之一直为这件事耿耿于怀。可见即使是大师,也有心胸狭窄的时候,不能因为他的成就就认为他尽善尽美。

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和王献之也都擅长书法,王献之造诣尤高,和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

顾恺之是晋陵郡无锡县人,他的父亲担任过尚书左丞。顾恺之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写过一篇《筝赋》,对别人说:“我这篇赋比起嵇康那把琴,不懂的人肯定会认为它晚出而不重视它,但是那些见识高明的人一定会因为它的高妙而珍视它。”

大司马桓温推荐他为自己的参军,顾恺之很受桓温的信任。桓温死后,顾恺之到他墓前拜祭,写了一首诗:“山崩沧海干,鱼鸟何所依!”有人问他:“你是如此推崇桓公,那么你痛哭的情景可以用诗来表达出来吗?”顾恺之不假思索地说:“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顾恺之生性诙谐,喜欢开玩笑,大家都喜欢和他来往。后来他担任了殷仲堪的参军,也很受器重。殷仲堪在荆州的时候,顾恺之请假回家,殷仲堪专门借给他一个布帆。结果船开到一个叫破冢的地方,遭遇了大风,船被风浪打坏了。顾恺之给殷仲堪写信说:“那个地方叫破冢,真是‘破冢而出’啊!同行的人都平安无事,布帆也没有坏。”回到荆州后,人们向他问起会稽这个地方的风景,顾恺之说:“上千座山峰在一起竞相展现灵秀之气,上万道溪流争相奔流。草木郁郁葱葱,像云蒸霞飞。”很有文采。有一次桓玄和顾恺之在殷仲堪家做客,3个人比试谁说话最能表达出事物的极致。顾恺之说:“火烧平原,寸草不留。”桓玄说:“白布裹棺材,竖起招魂幡!”殷仲堪说:“把鱼扔到深渊里,把鸟放到蓝天上。”然后又比试谁能说出最危险的情景。桓玄说:“在长矛尖顶上淘米,在剑尖上煮饭。”殷仲堪说:“百岁高龄的老翁攀爬枯树枝。”有一个站在旁边的参军插嘴道:“盲人骑匹瞎马,走近深水池。”殷仲堪正好有一只眼睛因为生病而瞎掉了,听了这话,他吃惊地说:“这话也太逼人了!”就不再说下去了。顾恺之每次吃甘蔗的时候都是从尖上开始慢慢嚼,一直吃到根部(甘蔗根部比尖要甜)。别人觉得他这种吃法很奇怪,他却说:“这就是所谓的渐入佳境嘛。”

《斫琴图》东晋 顾恺之

顾恺之尤其擅长绘画,他勾线、涂颜色都非常精妙,谢安对此非常佩服他,认为自有苍生以来开始,还没有人达到过这种境界。顾恺之每次画完人像后,都不点眼睛,有时甚至几年都不点。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人四肢的美丑本来就对画像的精妙之处没有多大影响,人像的传神之处,全部都在眼睛里面。”据说顾恺之曾经喜欢上邻居家的一个女子,挑逗过她,但没有成功,他就把那个女子的像画在墙上,用针扎心脏的部位,那个女子就得了心痛的病。顾恺之再次向那个女子表白了爱慕之情,那女子同意了,他偷偷把针拔掉,那女子的病也就好了。顾恺之很欣赏嵇康的四言诗,为这些诗专门配了图,他常说:“要画出手弹琴的姿势很容易,但要画出目送大雁归来的意境却很难。”他画的每一幅人像,在当时都称得上是妙绝之作。他曾经为裴楷画过像,在脸颊上面添了几根毛,观看的人都觉得人像特别有精神。他还为谢鲲画过像,把画像上的谢鲲安排在山石背景之中,他说:“这个人应该放在丘壑之中的。”他想为殷仲堪画像,殷仲堪因为自己有眼病,不适合画像,于是极力推辞。顾恺之对他说:“大人您的特点恰恰就是在您的眼睛上,如果把您的瞳孔涂得黑黑的,再用飞白在上面轻抹,使其像淡淡的云遮住月亮一样,不是很好看吗?”殷仲堪这才答应。顾恺之曾经收藏了一柜子的画,在门上贴上封条,然后把柜子寄送给桓玄。那些画都是顾恺之钟爱的精品,桓玄找人把柜子背面打开,把里面的画拿出来,而前面的封条一点都没有动,把柜子弄好后送还回去,想捉弄顾恺之,告诉他柜子并没有打开。顾恺之见封条确实没有动,但画都没了,他只好说:“绝妙的画是通灵气的,肯定是变化飞走了,就和人成仙飞上天一个道理。”丝毫没有露出奇怪的神情。

顾恺之为人矜持,喜欢自夸,常常言过其实,当时的轻薄少年就故意对他胡乱吹捧,以此来捉弄他。他还喜欢吟诗,自以为得到了古代贤人的风韵。有人请他学洛阳书生吟诗的样子,他回答道:“怎么能学那些老奴婢的声音呢?”后来他担任了散骑常侍,和谢瞻是邻居。到了晚上,顾恺之就在月色中高声吟诗,谢瞻故意在远处赞扬他,顾恺之听到赞扬后吟得更加起劲,连疲倦都忘记了。谢瞻要睡觉的时候,命令别人代替自己赞扬顾恺之,顾恺之也没觉察出换了人,结果一直吟到天亮。他还特别相信邪门小术,认为只要用心去学,一定能学到手,桓玄曾经拿了一片树叶捉弄他,说:“这就是蝉用来遮住自己的树叶,用它来遮住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居然相信了他的鬼话,很高兴地接过了那片叶子。他拿那片树叶放在自己眼前遮住自己,桓玄故意当着他的面小便,顾恺之以为桓玄真的看不见自己,于是非常珍惜那片树叶。

顾恺之在桓温手下任职的时候,桓温说:“顾恺之身上痴呆和狡猾的部分各占了一半,两者合起来正好平衡。”因此当时都流传顾恺之身上有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他62岁那年死在任上。

“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这是东晋桓温的人生理想,也是他既有才能也有野心的人生写照。

桓温的父亲是桓彝,曾经在苏峻叛乱中被杀害。桓温从小就很有胆识和谋略。他做了大司马后,地位、声望、势力与日俱增。他不甘心做一个臣子,想坐皇帝的位置。他时常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抚摸着枕头发出感慨:“男子汉大丈夫,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当时有个叫杜炅的算命先生很会看人,据说是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于是,桓温就去拜访他,问他自己以后的官职能够做到什么位置。杜炅说:“您功德无量,可以做到最大的官位!”桓温心里很不高兴,算命先生哪里知道桓温的野心呢,他岂甘心只做一个臣子?

当时蜀地有个独立的小王国汉,被李氏割据了40多年。传到晋穆帝时期,一个叫李势的暴君执掌政权。李势骄奢淫逸,只知道贪图享乐,从来不关心国家大事。他还重用奸佞小人,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蜀地又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灾荒,变得一片萧条,对本来处于多事之秋的汉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桓温认为自己建功立业、扩充势力的好时机到了,于是率领大军进入蜀地。朝廷的大臣都认为蜀地地势险要,路途遥远,桓温带领少量军队孤军深入敌人的腹地,又没有任何援军,凶多吉少。大家都暗地里替他担心,可是桓温却满怀信心。

大军进入彭模的时候,桓温本来想兵分两路。一个叫袁乔的将领向他建议说:“我们的兵力本来就少,不能再分成两路了。不如集中兵力,只带3天的粮食轻装上阵,士兵们没有退路了,一定会拼死杀敌。”桓温采纳了他的意见,把军械物资留在彭模,让一些老弱残兵看守,自己带着精锐的士兵直趋成都,结果在笮桥遇到李势的大军。

刚开始交战的时候,形势对桓温很是不利,参军龚护战死,自己骑的战马也中了一箭。将士们都有些害怕,桓温也想退缩了。正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负责击打战鼓的士兵却误解了桓温的意思,猛烈击打进军的鼓声,袁乔拔剑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一时间,士气大振,把李势的大军打得土崩瓦解。桓温乘胜率军长驱直入进入成都,一把火烧了城门。李势连夜逃跑,最后不得不投降了桓温。于是,割据了40年的汉国归附晋朝,桓温也因立了大功,被拜为征西大将军。

平定蜀地以后,桓温的权势越来越大,连朝廷都对他礼让三分。会稽王司马昱感到了威胁,于是将在朝中比较有声望的扬州刺史殷浩视为自己的心腹,让他参与朝政,企图以此来牵制桓温。

几年后,北方的后赵被大将军石闵篡位,改国号为大魏,中原地区陷入混乱。东晋朝廷得到消息后,准备趁此机会收复北方失地。桓温也听说石闵叛乱,他当然不愿意放过这次绝好的“立功”机会,就主动向朝廷请求出兵收复失地。但朝廷害怕桓温势力进一步膨胀,想倚仗殷浩来对抗桓温,所以一直没有给他任何答复,不久就任命殷浩为中军将军,统领各路大军。

可惜殷浩没有将才,接连几年北伐都以失败告终,损失惨重,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桓温请求罢黜殷浩的官职,立刻得到大臣们的赞成。从此,朝廷大权全部落到桓温的手中了。

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独揽大权的桓温率领4万大军渡过长江,北伐前秦,在蓝田击败前秦军,进驻灞上。当时,晋朝南迁已经有43年了。这些年,关中的老百姓吃尽了被欺压的苦头,非常怀念晋朝。当他们看到桓温率领的晋军威风凛凛的时候,感到很欣慰,纷纷牵着羊,带着酒来犒劳桓温的部队。有位70多岁的老人也蹒跚着赶来,感慨地说:“没有想到我这把老骨头还能见到朝廷的军队!”可是桓温让关中的老百姓失望了。他原来是想趁麦子成熟的时候,收割了作为军粮,可是被同样狡猾的前秦军抢先把没有成熟的麦子割掉了,桓温没有办法,只好撤军。

《大事帖》东晋 桓温

北伐关中没有成功,两年后,桓温又北伐羌族人姚襄。趁着姚襄正围攻洛阳,桓温在洛阳南面的伊水将姚襄击败。桓温打了胜仗以后,还特地拜扫了历代帝王的陵墓,然后才班师回朝。

偏安一隅的东晋,也只有桓温有实力进行北伐,桓温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其实他北伐并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是想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再加上东晋的几个皇帝都比较懦弱,桓温就很自然地成了掌握兵权的重臣。到晋哀帝司马丕兴宁元年(公元363年),桓温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顶峰。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率领5万大军征讨由鲜卑贵族主慕容皝立的前燕国。由于失算,他的军队在枋头被燕军抢先占据了石门渡口,导致水路不通,军粮无法运到。这时,燕国又与前秦联合起来,前秦派了2万大军前来援救。桓温只得丢弃了所有的军用物资仓皇逃跑。不料途中又中了慕容垂的埋伏,桓温大败。桓温狼狈地逃到山阳的时候,5万大军只剩下了六七千人。常胜将军桓温从来没有受到这样的耻辱,他不是自我反省,而是把兵败的过错全部嫁祸给袁乔,责怪他没有打通石门的水运。袁乔心里不服气,一气之下投降了前秦。

枋头失败,桓温的威信大减,但称帝的野心反而更大。不久他就利用床笫之事诬陷东晋废帝(即海西公)司马奕“昏浊溃乱”,将他废掉,改立司马昱为皇帝,即晋简文帝。

当时前秦王苻坚听说了桓温废立皇帝的事情,讥笑他说:“桓温在灞上、枋头接连失败,也不反思一下自己的错误,反而以废黜皇帝来开脱自己的错误,都60岁的老头了,做事还这么幼稚,又怎么能让天下的人信服呢?民间有句话叫作‘把对妻子的愤怒撒在父亲身上’,大概就是说桓温这种人吧。”

简文帝继位不到2年,便因病去世了。桓温本来还想着他会遗诏禅位给自己,至少也应当像周武王委托周公那样,让自己做一个摄政王。谁知简文帝遗诏只要求他做像诸葛亮那样的人物,桓温气得咬牙切齿。

晋孝武帝司马曜即位时,请桓温辅佐朝政,但心怀怨恨的桓温断然拒绝了,后来一病不起。重病缠身的桓温还念念不忘称帝,多次催促朝廷给他加九锡。朝中当权的谢安、王坦之知道他病重,就故意拖延时间,结果桓温到死时也没有等到加九锡的诏书。

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谢安以从容镇定的风范而名传古今。

谢安出生在显赫的谢氏家族,受晋代玄风的影响,信奉老庄哲学,注重个人修养,追求洒脱自由的精神境界。

年轻时的谢安就名重一时,但他一直拒绝出来做官,而是隐居在会稽山,徜徉于山水间,登山高呼,或临水赋诗,或以文献典籍自娱自乐。他虽然一直以一介平民的身份隐居在山水间,但当时的人们都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出来担任三公或者相辅。许多士大夫都私下议论说:“谢安如果不出来做官,天下的老百姓怎么办?”谢安常常喜欢带着一帮歌舞妓女出游,司徒司马昱听说后,说:“谢安既然喜欢与别人一起分享快乐,想必也一定愿意为天下人分担忧愁,过段时间再征召他,他一定会来的。”

妻子刘氏见谢家的人一个个都做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只有自己的丈夫不思进取,成天只知道玩乐,忍不住抱怨说:“有作为的男人不应当这样!”谢安连忙捂住妻子的嘴,在她耳边小声说:“我是怕逃脱不了兄弟们的命运。”原来,谢安不是不想出仕,而是时机还不成熟。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担任西中郎将时,率军抵抗燕军,却不管军务大事。等敌人打过来时,他就拍马逃跑,使得大军损失惨重,朝廷正因为这件事在追究责任,谢安害怕弟弟的案子会株连到自己。

直到晋穆帝升平年间,朝廷将谢万的官职免去了,谢安才进身仕途,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聘请为征西司马,这时他已经40多岁了。

不久谢安就做到了吏部尚书。当时,权臣桓温带着大军进入朝廷,朝廷一片哗然,谢安却处乱不惊,表现出惊人的镇定与冷静。

简文帝司马昱死后,遗诏让桓温做个像诸葛亮、王导那样的辅臣。可是桓温一心想自己当皇帝,至少也要像西周周公那样做个摄政王,所以心里非常气愤,想起兵叛乱。当时孝武帝即位的时候才10岁,而朝廷大臣中也只有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比较有威望。大家听说桓温突然带兵从姑熟赶到京城,一时间谣言四起,都说是要来诛杀谢安和王坦之的。偏偏在这时,朝廷又下诏命谢安和王坦之去新亭迎候桓温。王坦之接到诏书,心里非常害怕,想找谢安商量个对策,谢安很平静地说:“晋朝的命运,就决定于我们这次行动了,光害怕也没有用,我们就见机行事吧!”桓温率领大军进入朝廷后,派重兵守卫,威风凛凛。百官们都站在路边恭敬地迎候,一个个吓得灰头土脸的。王坦之更是吓得汗流浃背,手脚直打哆嗦,只有谢安仍然神态自若,从容地走到座位边坐下来。谢安笑着对桓温说:“我听说光明磊落的人,他的护卫是站在大堂的四边,可是您为什么还在墙壁后边埋伏着这么多刀斧手呢?”桓温讪讪地说:“我也是不得已才这么做的。”说完,就下令撤出刀斧手,并叫人摆上好酒好菜,与谢安畅饮一番,一直到天黑。

东山丝竹图 元

本图描绘了谢安隐居东山的故事。

宴饮期间,桓温让主谋郗超藏在帐子中偷听他们的谈话。谈话间恰好刮过一阵风,把帐子掀开,郗超很难为情地站在那里,倒是谢安笑着说:“郗超可真是帐子里的客人呀。”

这次会面后,桓温撤回了军队,不久就病重。桓温在病中多次派人催促朝廷给他加封九锡,可谢安有意拖延,借口说诏书的措辞不好,需要重新修改,结果拖了10多天,桓温便病死了,加封之事不了了之。

桓温死后,孝武帝终于能够亲政,谢安也接连升官,做到司徒兼侍中,统领全国的军队。

谢安担任宰相的时候,面对前秦军队屡次进犯,边境军队接连失利,但谢安总是从大局出发,不计较这些小小的挫败,安抚大家镇静下来。当时的人们总喜欢拿他与名相王导比较,认为两人不相上下,但谢安文雅的风度还要胜过王导。

在淝水之战这样的大决战中,前秦出动了100多万军队浩浩荡荡地南下,非常强盛,而东晋只有8万人,力量如此悬殊,令人瞠目结舌。东晋人没有不害怕的,就是身经百战的晋朝将领谢玄也整天魂不守舍,惴惴不安。只有谢安仍然镇定自如地指挥战役,闲暇的时候,还能够登山漫游,探亲访友,与平时一样逍遥快活。不久,谢安就接到战场送来的捷报,当时他正在与一位客人下棋。谢安接过信,只随意看了一眼,若无其事的照旧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情,他慢条斯理地说:“孩子们已经把前秦的军队打败了。”

面对外有强敌压境,内部皇帝年幼不懂事的重重困境,谢安与王坦之齐心协力,竭尽忠诚辅佐朝政,处理了许多复杂的人事关系,维持了东晋王朝的稳定局面,不愧是一代名相。

到谢安晚年的时候,孝武帝昏庸无道,将大权都交给了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而司马道子喜好专权,又听信小人谗言,与谢安产生了隔阂。谢安为了避开矛盾,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主动请求离开朝廷去镇守广陵的步丘。

苻坚自平定各国以后,心中也日益滋长了骄傲的情绪,经常宽赦叛乱的人,生活上也逐渐奢侈起来。苻坚可谓踌躇满志,唯一的心病是每当想到天下未能统一,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香,很想即刻起兵讨伐偏安一隅的晋朝。

东晋孝武帝太元七年(公元382年)十月,前秦王苻坚在长安太极殿会见群臣,商议伐晋。苻坚说:“朕继承大业以来已经30年了,南征北战,四方已大体平定,现在只剩下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我粗略估计一下,可以调集97万军队,我要亲自率军前去征讨。各位爱卿,你们认为怎么样?”

苻坚说完,满以为举朝公卿会齐声拥护,谁知人群密集的大殿之内,众说纷纭,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持反对意见的大大多于赞成的。

等到退朝的时候,群臣都出去了,苻坚唯独留下了弟弟阳平公苻融。苻坚对苻融说:“自古以来干大事,最怕众说纷纭,真正决策的不过一两人。这伐晋的事,还是我们两个人来决定。”苻融说:“据微臣之见,如今讨伐晋朝有三难,第一,晋主贤明,朝臣有桓温、谢安尽心辅佐,政治清明,上下团结;第二,我军连年征战,兵疲将倦,有畏敌厌战的情绪;第三,我最担心的,那些被我们俘虏过来的鲜卑、羌族是我们的仇敌,对我们怀有二心。王猛临终时曾忠告陛下切不可伐晋。我的话陛下听不进,但陛下把王猛比作孔明,难道他的话也不愿意听吗?”苻坚沉下脸,很不高兴,对苻融说:“连你都这样说,我还跟谁讨论天下大事!”

东山报捷图 明 仇英

谢安是东晋的一代名相,《世说新语》中关于他的词条最多,记载也最丰富。图中表现的正是《世说新语》中描述的“东山报捷”场面:报捷的童子侍立在一旁陈述战事的胜利,而谢安仍专心下棋,镇定自如。

此时向苻坚进谏的大臣很多,可是苻坚头脑发热,已听不进任何忠告。他自负地说:“比较双方的势力,以我们的力量攻打晋朝,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容易。然而你们一个个却都说不能攻打,这实在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鲜卑人冠军将军慕容垂心怀叵测,迎合苻坚的意图,支持他伐晋,苻坚十分高兴地说:“能跟我平定天下的,只有你了。”于是赐给他丝帛500匹。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七月,前秦王苻坚决定大举入侵东晋,下令:“平民百姓每10个成年人当中选1个人充军;凡是年龄在20岁以下的富家子弟,一律授予羽林郎的官职。”富家子弟应征羽林郎的有3万多骑兵,苻坚任命秦州主簿赵盛之担任少年都统。

八月,苻坚派遣平阳公苻融统率张蚝、慕容垂等人的步兵、骑兵20万人作为前锋,任命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率领益州和梁州的军队。苻坚亲自率领60多万步兵、27万骑兵从长安出发,旌旗战鼓遥遥相望,绵延千里。

九月,苻坚的80多万大军抵达项城,凉州的军队也到达咸阳,蜀地的军队顺着长江东下,幽州、冀州的军队到达彭城,前秦的军队、战舰水陆并进,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大有一口吞下晋朝的气势。苻融的前锋部队30万人,先期抵达颍口。

东晋也任命谢安担任征虏将军,统领诸军,谢玄担任前锋,与辅国将军谢琰等人的士兵共8万人抵抗前秦的百万大军。谢石是谢安的弟弟,谢玄是谢安的侄子,谢琰是谢安的儿子,因此晋军几乎就成了谢家军。

当前秦的百万大军来进攻晋国的消息传至建康时,建康城内人心惶惶,连身经百战的谢玄都惴惴不安,屡次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的计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胸有成竹地说:“我已经有安排了。”接着,谢安便驾车出去游山玩水,拜访亲朋好友,直到晚上才回来。

十月,前秦苻融占据寿阳后,派梁成沿着淮河做好布防遏制晋军,并带领5000人镇守洛涧。东晋谢石、谢玄也在洛涧不远的地方驻扎,但无法前进。

苻融攻打硖石的时候,暗中得知晋朝将领胡彬军粮断绝,于是派人快马加鞭地告诉苻坚。苻坚大喜,把主力军都留在项城,自己却带着8000骑兵兼程赶到寿阳。到寿阳时,苻坚派朱序去劝谢安投降。可是朱序背叛了苻坚,密告晋将谢石说:“前秦百万大军,势不可当,现在应该趁他们的军队还没有到齐的时候,打败他们的前锋,挫败他们的锐气,然后才能攻破他们。”

谢石听从了朱序的意见,派作战勇敢的刘牢之率领他手下的5000精锐的“北府兵”一举攻破了洛涧梁成的军营。前秦军队大败,四处逃散,死了1.5万人,军用物资全部被缴获一空。谢石率领大部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乘胜追击,追得前秦军败退至淝水。

苻坚在寿阳城的城楼上,远远望见晋军旌旗飘扬,雄赳赳地攻进来,不由得心虚害怕,又听见八公山上漫山遍野的野草发出簌簌的声响,以为全是晋朝的伏兵!苻坚惊骇地对苻融说:“晋朝的军队这么多,你怎么还说他们少?”

晋军逼近淝水的时候,苻坚连忙部署军队沿着淝水摆下阵势,致使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前锋都督谢玄派人告知苻融,请秦军向后略退,让晋军渡水决战。苻融向苻坚请示,苻坚大喜,说:“好啊!我们就趁他们渡到河中心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一定能把他们打得大败。”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向后撤退。由于前秦军队太多,退的时候乱了阵脚。朱序混在乱军中,大声呼喊:“前秦军队失败了!前秦军队失败了!”前秦军队后面的士兵不知实情,信以为真,急得撒腿就逃。前面的军队见后面的军队拼命逃跑,也慌了神,跟着狂奔乱逃起来。晋军士气大振,争先恐后抢着过河,奋勇杀敌。苻融骑着马在乱军中指挥,企图阻止士兵逃跑,结果战马跌了一跤,摔下来被晋军杀死,前秦军大溃。

苻坚也中了一箭,只得一个人骑着马逃到黄河以北,谢玄乘胜进军,攻占寿阳、彭城。前秦从此一蹶不振。

当初,北魏国主拓跋珪消灭了匈奴的部落首领刘卫辰,但是却让刘卫辰的儿子刘勃勃(即后来的赫连勃勃)逃跑了。赫连勃勃在逃跑之后,投奔了后秦。虽然他是个逃难者,但是他到了后秦以后,还很走运。后秦的高平公没奕干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陶武士俑 北魏

赫连勃勃身材魁梧,容貌端庄,仪表堂堂。同时,他还特别聪明机智,也十分善辩。后秦王姚兴一见到他,就感觉他是一个奇才,非常喜欢他,还经常和他一起谈论军队、国家的大事。

渐渐地,姚兴对赫连勃勃的宠爱远远超过了他的老部下。众人看在眼里,都感觉姚兴太轻率了,但是也没有人敢说什么。这时候姚兴的弟弟姚邕站了出来,对姚兴说:“我认为对赫连勃勃这个人不能过于亲近。”

姚兴听兄弟这么一说就很不高兴,他对姚邕说:“你知道什么啊!赫连勃勃有拯救乱世的才干,我正准备和他一起平定天下呢!你怎么对他这么反感啊!为什么要猜忌他呢?”

姚邕一再劝说,但是姚兴执意不听。最后,姚兴还任命赫连勃勃为安远将军,让他协助没奕干镇守高平(今宁夏固原),而且还把三城、朔方(今属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等地的各少数民族部落和刘卫辰的老部下共3万多人都交给他统辖,还让他严密地监视北魏的一举一动,等待机会出兵。

朝中大臣们都对姚兴宠爱赫连勃勃的事感到不满,姚邕也坚持争辩,认为姚兴这样厚爱赫连勃勃有一天一定会后悔不及。姚兴就对姚邕说:“你三番五次地说赫连勃勃靠不住,你怎么就知道他靠不住呢?你是怎么知道他的为人的呢?”

姚邕就说:“赫连勃勃对待上级,傲慢无礼,对待下级残忍狠毒,贪婪狡猾,不讲仁义,去留都很随意。对这样的人过分宠爱,将来一定会造成边疆的祸患。”姚兴听兄弟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不再固执地坚持原来的想法。

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姚兴又把赫连勃勃任命为安杰将军、五原公,而且还把三交地区的5个鲜卑部落以及其他亲族的2万多人都交给他统率,让他镇守朔方。

这一时期,后秦和北魏通好了。赫连勃勃听说这件事以后,十分愤怒,于是就在私下里图谋叛变后秦。恰巧这时,柔然可汗社仑向后秦进献了8000匹马。当马队走到大城的时候,赫连勃勃率领人马拦住了去路,把马匹全都抢了下来。同时,他还把自己手下的3万多部众,全都集合起来,假装去高平川打猎。乘着这个机会,他突然袭击了没奕干的军队,杀死了没奕干,而且还收编了没奕干的军队。

此后,赫连勃勃自称是夏后氏的后代。晋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的六月,他自封为大夏王、大单于,而且还下令大赦,改年号为龙升,设置了文武百官。

此后,他就不断地对外征战,抢掠土地和财物,扩充自己的势力。

开始的时候,大夏王赫连勃勃攻破了鲜卑首领薛千等3个部落,收降了大约1.5万多人,势力不断壮大。后来,他又对后秦三城以北的3个边境要塞发起了进攻,还斩杀了后秦的将领杨玉、姚石生等人。

赫连勃勃手下的将领们见他整日打游击战,就对他说:“陛下,如果您打算夺取中原的话,那么就应该先巩固自己的根基,先使我们有个寄托的地方。高平地区山川险峻,土地富饶肥沃,我们可以在这里定都。”

赫连勃勃听大臣们说完以后,感到很失望,就说:“你们真是不了解朕的心啊!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宏伟的大业才刚刚开始,但是我们现在的人马还很少,而姚兴怎么也算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何况他的将领们又全都肯为他卖命,所以说关中地区是很难攻下的。我现在如果固守一座城池的话,姚兴肯定会派大队人马前来进攻,我们势单力薄,肯定不是他的对手,那么我们很快就会被消灭。”

大臣们在下面听着,都连连点头称是。赫连勃勃继续说:“我们还不如像现在这样,战马驰骋,来去如风,在他们不注意的时候袭击他们。他们营救前面,我们就袭击他们的后面;他们营救后面,我们就袭击他们的前面,让他们疲于奔命,自顾不暇。我们就这样打游击战,猎取现成的食物,这不是很轻松的事吗?这样的话,不到10年,岭北、河东地区就全都是我们的了,等姚兴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必然继位,而他的儿子却是个昏庸软弱的人。那时候我们就可以慢慢攻陷长安了。这些都是我已经计划好了的事。”

从此以后,赫连勃勃就率领人马,抢掠岭北地区的居民,以至于岭北的各个城池白天也不敢开大门。

姚兴见当初自己宠信的赫连勃勃,如今成了自己的心头大病,于是就长叹着说:“我是不听黄儿(姚邕的小名)的话,才落得今天这个地步啊!”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