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资治通鉴故事(全彩图解典藏版)
  4. 魏纪
设置

魏纪(1 / 1)


东汉末年,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一时间全国陷入内战的混乱之中。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此时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卒,曹丕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呈上《出师表》给后主刘禅,率军到达接近魏、蜀边界的汉中地区,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重点训练了一年军队,然后才开始北攻魏国。

在正式北伐前,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经陕西郿县(今陕西眉县北),然后直捣长安。曹魏得知消息后,一面派兵驻守郿县,一面派老将张郃率领5万精兵赶往西线,驻防陇右。

第二年春,诸葛亮正式出兵北伐。他命令赵云、邓芝假装攻打箕谷(今陕西宝鸡南),试图把魏军主力吸引过来。同时,诸葛亮亲自率领主力军北出祁山(今甘肃西和西北),以便先取陇右,最后夺取长安。

当诸葛亮率领主力部队突然抵达祁山时,汉阳、南阳、安定三郡也纷纷起兵响应诸葛亮,战局对蜀军十分有利。

但是等到在祁山发兵时却出了问题。诸葛亮没有让经验丰富的老将魏延、吴懿等人担任先锋,而是让没有实际带兵经验的马谡担任督军带兵前行,与魏国的大将张郃在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交战。

太守马谡才华抱负远远胜过一般的人,喜欢大谈用兵谋略,深得丞相诸葛亮的器重。蜀汉国主刘备临死前曾规劝诸葛亮说:“马谡的才能有些言过其实了,这个人不能委以重任,希望你慎重一些!”诸葛亮并不这样认为,他让马谡担任参军的职位,经常召见马谡谈话,甚至通宵达旦。诸葛亮南征时,马谡曾献策不宜强服,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采纳了他的计策,7次擒获孟获又7次将他放了,使得南中人诚心诚意地归附蜀国。在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时,南中人没有反叛,消除了诸葛亮北伐的后顾之忧。

马谡在街亭一战中,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安排,指挥混乱,还放弃水源上山扎营,没有在山下的城邑驻守。他的副将王平曾多次劝谏他,可是他不听。魏将张郃趁机切断了他的取水通道,然后发动进攻,把蜀军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散。王平仍然率领千余人鸣鼓相聚,坚守阵地。张郃害怕有敌军埋伏,不敢前去追击,王平才得以从容收纳各个军营里残余的部队,率领将士归来。

此时诸葛亮进军祁山,失去了据点街亭,只好退回到汉中。街亭失守,使诸葛亮顿时陷入被动局面。

诸葛亮回到汉中后,便将马谡关进监狱,执行军法。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重振蜀汉北伐取胜,兴复汉室的士气,为严肃军法重振军威,诸葛亮挥泪把他斩杀了。马谡被斩后,诸葛亮亲自来到马谡的灵前祭奠,痛苦流泪,下令安抚照顾他留下的儿女。

蒋琬见诸葛亮这么伤心,对他说:“从前晋国和楚国交战的时候,楚国杀了得力的大将贤臣,晋文公暗地里不知道有多么庆幸。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下来,而杀戮智谋出众的人才,你能忍心吗?”

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执行军法极为严格。现在天下四分五裂,战争才刚刚开始,如果此时不严格执行军法,一旦坏了章法,以后还怎么能够战胜敌人呢?”

王平在街亭一战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的时候凭着智谋突出敌人的重围,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特别突出,已经显露了他出众的军事才能。因此,诸葛亮把王平提拔为参军,后来又将他升为讨寇将军,并封他为亭侯。

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出兵失败,虽然是因马谡违反军令造成的,但我也有用人不当的过失,这次兵败我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他上奏后主刘禅请求降职3级。

刘禅接到奏章,不知该怎么办,去问大臣。大臣们都了解诸葛亮的个性,说:“既然丞相心意已定,就依着他的意思办吧。”刘禅于是将诸葛亮贬为右将军,但仍然负责办理丞相的事务。

由于诸葛亮赏罚分明,勇于承担过错,令蜀军将士深受感动,大家的士气更加旺盛,作战也更加勇敢。

这年冬天,诸葛亮又率军杀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第二年春天,他又收复武都、阴平两个郡。之后,后主刘禅下诏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位。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在洛阳去世。

曹操善于观察人,不会轻易被一些假象蒙蔽。他提拔人才,从不考虑他的出身,只要有才能都可以任用;他作战时与敌人对垒,看上去神态安详,不像要打仗的样子,可是一到决战的关键时刻,士气昂然,威风凛凛;他论功行赏,毫不吝啬,对没有立功的人,分毫不给;他法律严明,对违法者必定给以严惩,即使有亲信犯法,自己虽然伤心得痛哭流涕,但还是不将其赦免;他生性节俭朴素,不喜欢华丽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消灭各地军阀,几乎要完成统一大业。

曹丕像

曹操去世的时候,世子曹丕正在邺地(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魏国群龙无首,军中人心骚动。大臣们想要把曹操死的消息保密,暂不对外宣布丧事。谏议大夫贾逵认为这事没法保密,决定对外公开曹操去世的消息。有人提议应该撤换各个城市的将领,把他们都换成曹操老家谯、沛两地的人担任。魏郡太守徐宣厉声叱责道:“现在各地统一了,人人都怀着效命的忠心,又何必专门委任谯和沛两地的人来疏远其他各地将士!”于是,这个提议也就作罢。

鄢陵侯曹彰是曹操的儿子,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连忙从长安赶来,问贾逵曹操的玺绶放在哪里。贾逵严肃地说:“国家早已确定了继承人,至于先王的玺绶在哪里,这不是你应该问的。”

曹操去世的噩耗传到了邺地,世子曹丕号啕大哭。中庶子司马孚劝谏说:“君王去世后,天下的人都在等着您发布命令。您应当上为祖宗基业着想,下为四方百姓生活考虑,怎么能够跟普通老百姓一样只是尽做儿女的孝道呢?”世子曹丕哭了很久才止住,说:“你说得确实很对。”当时各位大臣们一听到曹操的死讯,哭成了一团,朝廷内外一片混乱。司马孚在朝廷上厉声说:“现在我们的君王去世了,天下震动,我们应当及早拜见继任的新君王来稳定全国的局势,你们难道只知道哭吗?”说完之后他解散了群臣,布置了戒备森严的警卫,开始办理丧事。

有些大臣认为必须等到汉献帝的诏令下达,世子曹丕才能即魏王位。尚书陈矫驳斥道:“魏王在外地去世,全国惊惶恐惧,人心不稳。世子应该节制悲痛,立即即位,以安定全国上下的人心。况且魏王钟爱的儿子曹彰正守在灵柩旁边,他若是这个时候有不仁义的举动,生出变故来,那么国家就危险了。”于是,陈矫当即召集百官,安排礼仪,一天之内,全部办理完毕。

第二天清晨,陈矫以魏王的名义,拜立世子曹丕继承曹操做了魏王,下令大赦天下。曹丕当上魏王后,就将曾经想与自己争夺王位的鄢陵侯曹彰遣送回原来的封地。曹丕一向嫉恨才华过人的弟弟临淄侯曹植,监国谒者灌均迎合曹丕的意图,诬陷曹植说:“曹植喜欢酗酒,说话轻狂傲慢,还胁迫魏王的使者。”曹丕借机将他贬为安乡侯,并将他的党羽全部处死。

不久,曹丕又逼迫汉献帝将帝王之位“禅让”给自己,即位称帝。

曹丕和曹植是曹操的两个儿子。自从汉献帝迁都许都以来,朝廷大权和兵权全掌握在曹操手里。当年孙权占据荆州,杀了关羽之后,怕受到曹操和刘备的夹击,避免两线作战,主动上书向曹操称臣,并写信劝曹操即位称帝。曹操把孙权的信给大家看,说:“这小子是要害我呀,要我现在称帝,不是等于把我放到炉火上烤吗?”曹操的属下也不理解曹操为什么不称帝,说:“汉朝的统治早已经名存实亡了,您现在完全有实力称帝呀!而且大家都异口同声响应您,您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曹操说:“如果上天有意要我们曹家的人当皇帝,那我还是当个周文王吧。”因此,在曹操的有生之年,他始终没有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只是当了个魏王,名义上还是汉王朝的臣子,但他早就在暗中物色能实现他帝王梦想的后继人选。

曹操的儿子个个出众。其中曹植从小就思维敏捷,表现出过人的才华,曹操对他尤其钟爱,一直有把他立为太子的想法。

有个叫丁仪的大臣,非常怨恨曹丕。当时曹操要把女儿嫁给丁仪的时候,曹丕认为丁仪有一只眼睛瞎了,配不上自己的妹妹,坚决阻止了这桩婚事,所以丁仪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他和弟弟黄门侍郎丁廙以及丞相主簿杨修经常称赞曹植的才干,劝曹操立他为继承人。曹操虽然也喜欢曹植,但因他不是长子,所以一时拿不定主意。

于是,曹操用信秘密探访大家对立继承人的看法。尚书崔琰用不封口的信答复说:“按照《春秋》上的道理,应该立长子为太子,而且曹丕仁厚、忠孝、聪明,应当作继承人,我的看法至死不变。”东曹掾邢颙说:“长子才是正统的继承人,这是一贯的规矩,希望您仔细考虑。”

曹操又单独询问贾诩关于立太子的事,贾诩默然不答。曹操说:“我与你说话,你却不回答,这是为什么?”贾诩委婉地回答说:“我心里正在想事情,所以没有立即回答您。”曹操说:“你在想什么?”贾诩委婉地说:“我一直在琢磨着袁绍、刘表两对父子怎么会落到那样的下场啊。”

曹操见大臣们都反对自己立曹植为太子,就一直没有行动。

曹丕听说曹操在立太子的事情上犹豫不决,很担心自己的地位不稳固,于是询问贾诩,说:“我应当怎样取得父亲的信任,巩固自己的地位呢?”

贾诩很了解曹丕和曹植两兄弟,知道曹丕在才华上要略逊一筹,难以超过曹植,于是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说:“你只要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尽量表现得孝顺恭敬,就可以了。”曹丕将贾诩的话牢记在心,暗自磨炼自己。

曹丕为了取得太子的地位,挖空心思讨曹操的喜欢。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一起把曹操送到路旁。曹植称颂曹操的功德,出口成章。旁边的人听了,都十分赞赏,曹操听得心里美滋滋的。曹丕自愧不如,感到惆怅,若有所失,属下吴质在他耳边小声说:“魏王即将上路的时候,你只要流泪哭泣装出伤心的样子就可以了。”等到辞行的时候,曹丕哭着下拜,曹操和部属们都很伤感。因此,大家都认为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孝心远远不及曹丕。曹操也认为曹丕这个儿子虽然才华不及曹植,但为人老实,很有孝心。因此,曹操对曹植越来越冷淡了。

丞相府主簿杨修和丁仪兄弟也在加紧策划让曹操立曹植为太子,曹丕对此很担忧。于是他想把心腹吴质找来商议。为了遮人耳目,他把吴质藏在旧竹箱中,用车接来,但是这件事还是被与曹植要好的朋友杨修发现了。杨修将这件事告诉了魏王曹操。曹操还没有来得及调查,曹丕就因为害怕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吴质。吴质说:“没有关系,你不要担心,我自有办法。”

第二天,吴质又让曹丕派人大摇大摆地抬着一个旧竹箱进入曹丕的宅邸。杨修果然中计,马上报告了曹操。曹操派人来检查,发现里面除了一些绢以外什么也没有,更没有什么杨修所说的那个人。曹操开始怀疑杨修是不是串通了曹植想陷害曹丕,于是对曹植更加疏远了。

《曹植集卷》

曹植做事任性,言行不加掩饰,是一个不拘小节、率性而为的人,而曹丕很有心计,懂得在众人面前掩盖自己的缺点,又善于笼络人心,于是宫中的人和曹操部属大多为曹丕说好话,所以最终还是曹丕被立为太子。

曹操死后,世子曹丕当了魏王,仍然很忌恨曹植,并将曹植贬为安乡侯,将他的党羽全部处死。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朝,这就是魏文帝。他追封父亲曹操为魏武帝,实现了曹操生前做周文王的心愿。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擒杀蜀国名将关羽,夺取了刘备所占据的荆州。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不顾群臣劝谏,决意伐吴,亲自统领大军沿着长江向东吴进军。

蜀国大军压境,孙权多次派人向刘备求和,结果都遭到拒绝。为了避免北边曹魏夹击,两线作战,孙权决定向曹魏称臣,以此拉拢曹魏。

刘备派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在巫县(今湖北巴东)大败孙权的将领李异、刘阿等人,继续向秭归(今湖北秭归)进军,武陵的蛮夷部队都派使者请求派兵前往协助刘备。孙权派大都督陆逊统领朱然、宋谦、韩当、徐盛等人,率领5万大军对抗蜀汉军队。

当时,魏文帝下诏令大臣们讨论刘备是否会为关羽的死讨伐孙权,大家纷纷议论说:“蜀国只是一个偏远的小国,名将又只有关羽。关羽死了,军队溃败,国内担忧恐惧,没有理由再出兵了。”侍中刘晔说:“蜀国虽然地方狭小而且偏远,但是刘备打算用武力壮大自己,一定会大举兴兵讨伐孙权,以显示自己还有实力。况且关羽和刘备名义上是君臣,感情却深厚如同兄弟。关羽被杀了,如果刘备不能替他报仇,那也不符合善始善终的礼仪。”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八月,孙权派使者向魏国投降,奏章言辞谦卑,并且把魏国的部将于禁也送回来了。大臣们都表示庆贺,只有刘烨说道:“孙权无缘无故地来投降,必定是内部出现了什么紧急情况。孙权杀了关羽,刘备一定会出动大部队讨伐他。孙权见境外有强敌,境内人心不安,又担心我们乘机袭击他们,所以才献上土地请求投降。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避免我们出兵;二是借我们的力量作为外援,来向敌人显示他的强大。现在天下分成3个部分,我们占据了十分之八的范围。吴国和蜀国各自占了一个州,靠着高山大河的阻隔,一遇到紧急的情况,就互相求救,这只是小国的做法。现在他们相互攻击,这是自取灭亡呀!我们应该趁机发动大军,直接渡过长江去袭击吴国。蜀国在外线攻击,我们直攻内线,那么吴国灭亡的时间决不会超过半个月。吴国灭了,蜀国就孤立了。就算我们把吴国的一半土地割让给蜀国,它也不会长久地存在。况且蜀国只是得到了它边远的土地,我们却得到了吴国的中心地带!”

孙权像

文帝听了后,说:“吴国向我们称臣表示投降,我们却要讨伐它,这样会使天下想来归附我们的人感到怀疑,失去人心。我们不如先接受吴国的投降,然后再攻打蜀国吧。”

刘烨说:“蜀国偏远,吴国离我们近。如果蜀国知道我们攻打它,它就会退军防守,那样我们难以攻入。现在刘备已经很愤怒,发兵攻打吴国。他知道如果我们也攻打吴国的话,吴国必定会灭亡,他们将会很高兴地进军,同我们一起争夺、分割吴国的土地,绝对不会压制内心的愤怒改变主意救援吴国。”

文帝不听取刘烨的建议,接受了吴国的投降。

魏文帝派太常邢贞带着策命,封孙权为吴王,为表示尊重和礼遇,加赐九锡的礼遇。

邢贞到达吴国,吴国的臣子们认为孙权应当称为上将军、九州伯,而不应当接受魏王的册封。吴王说:“从古至今我还没有听说过九州伯这个称号。从前沛公刘邦也接受了项羽册封给他的汉王称号,这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接受了又有什么损失呢?”于是孙权接受了魏王的册封。

吴王到都城的亭子里等候邢贞,邢贞进门时也不下车。孙权的谋士张昭说:“你们如此没有礼节,胆敢如此妄自尊大,难道是欺负我们吴国弱小得连一寸兵器都没有了吗?”邢贞听了赶紧下车。

中郎将徐盛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回头对他的将领说:“我们不能拼出性命,为国家吞并许都、洛阳、巴蜀,却让我们的国君与邢贞结盟,这不是很耻辱的事吗?”说着伤心得痛哭流涕。

邢贞听了,对身边的随从说:“吴国有如此的将相,不会甘心久居人下的。”

孙权派中大夫南阳人赵咨入朝致谢。文帝问他:“你们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赵咨回答说:“我们吴王是一个聪明、仁慈、智慧、有雄才大略的人。”

文帝问:“何以见得?”

赵咨说:“从一般的老百姓中发现鲁肃,委以重任,可见他的聪明;从普通的士兵中提拔吕蒙,任以统帅,可见他的明智;俘获于禁却不伤害他,可见他的仁厚;攻取荆州而兵不血刃,可见他的智慧;占据了荆、扬、交三州的地方,准备夺取天下,可见他的雄心;暂时屈身于陛下,这是他的谋略。”

文帝又说:“吴王很博学吗?”

赵咨说:“吴王有战舰万艘,士兵百万,任用贤能的人,以治理天下为己任,闲暇时博览群书,史籍,汲取精华,并不像一般的书生寻章摘句只会做做文章。”

文帝又问:“吴国可以征服吗?”

赵咨答道:“大国有征战的军队,小国有充分的防备。”

文帝问:“吴国抵抗魏国有困难吗?”

赵咨回答说:“吴国有百万军队,还有长江和汉水作为护城河,防守魏国又有什么困难!”

文帝接着问:“吴国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

赵咨说:“特别聪明的有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人,多得不可计数。”

文帝派使者向吴国索要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吴国的群臣都说:“荆州、扬州,按常规向朝廷纳贡,魏国向我们索要玩物珍宝,不合礼制,我们不应该给它。”

吴王说:“我们正和西北蜀国对峙,江南的老百姓都得依赖魏国的势力才能保全自己。魏王要的那些珍宝,对于我们来说都只是一些瓦石,更何况曹丕还在服丧期间,却向我们索要这些珍奇玩物,还怎么同他谈论礼制!”于是吴国都按照魏王的要求,如数献上。

关羽被杀之后,刘备非常恼怒,打算亲自带兵攻打吴国。翊军将军赵云劝说刘备:“现在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曹操,并不是孙权。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先灭掉曹魏,那样的话孙权自然也就臣服了。现在,曹操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他的儿子曹丕却篡夺了汉家的江山。我们现在最要紧的是联合天下的兵马讨伐曹魏,而不应该和孙权开战。”朝中很多大臣也都同意赵云的说法,极力劝说刘备不要出兵,但是刘备根本听不进去。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蜀国国主刘备亲自带兵攻打吴国。刘备派将军吴班、冯习率4万余人深入夷陵地区。孙权派大都督陆逊统领5万人,对抗蜀军。

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刘备率军从秭归出发,攻打吴国。这时,治中从事黄权向刘备进谏说:“吴国人都非常强悍,而且善于作战。如今,我们的水军沿着长江而下,进军容易但是退军难。臣希望陛下能够让我做先锋,您自己留守后方!”

刘备听后摇了摇头,没有同意黄权的意见,反而任命他做了镇北将军,派他去统率长江以北的蜀军,监视魏军的动向。接着,刘备亲自带领将士,沿着长江南岸向吴国进发。

很快,吴国的军队就得知刘备前来的消息,将领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请求出兵迎战。谁承想,陆逊却很平静地说:“作战的事情先不着急。刘备大老远的率军前来,现在正是斗志旺盛的时候。更何况他们如今已经占据了十分有利的地形,我们要想打败他们非常困难。退一步讲,就算我们成功了,也不可能把他们完全击败。可是如果我们失败了,那么损失的则是我们的主力军队,那可是很大的失误啊!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奖励和激励我们的将士,然后采纳各种破敌的策略,耐心地观察形势的变化。”

夷陵之战示意图

吴国的将领听后都撇了撇嘴,认为陆逊这么说根本就是在找借口,实际上是他心里惧怕刘备的大军。因此,将领们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却都对陆逊十分不满。

蜀军按照刘备的安排在巫峡建平扎营,一直扎到夷陵附近。刘备任命冯习为总指挥,张南为前军指挥,与吴军展开对峙。从这一年的正月开始一直到六月,蜀军与吴军整整对峙了有半年时间,但始终未进行决战。刘备让吴班率领几千人在平底扎下了营寨。

吴国的将领们认为刘备是在挑衅,都请求出兵迎战。陆逊却说:“不要着急,我看这里面一定有鬼,还是暂且观察一下为好!”刘备左等陆逊不出兵,右等还不出兵,知道自己的计策已经被人识破,只好带着埋伏在山谷中的8000名士兵走了出来。陆逊知道以后长出了一口气,对吴国的将领们说:“我当初之所以没听你们的意见,主要是因为我知道刘备一定是有计谋。”接着,陆逊又上书给孙权说:“夷陵是重要的军事基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我们的生死存亡。虽然夷陵可以很容易地得到,但是也同样很容易失去。再说,失去夷陵,不过是损失了一个郡罢了,但关键是如果失去了它,那么荆州就让人担心了。现在我们对夷陵的争夺,坚决不可以放弃,一定要取得彻底的胜利。刘备不懂得用兵打仗,犯了兵家大忌,居然不好好守护自己的巢穴,反而自己带兵前来。臣陆逊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才能,但是凭借大王您的威名,再名正言顺地去讨伐逆贼,相信很快就会取得胜利,您大可不必担心。”

四川奉节白帝城

三国时期,刘备在湖北夷陵大败于吴国陆逊之手,狼狈逃回白帝城,忧愤交加,一病不起,一世英雄就此谢世。

再看蜀军方面,由于陆逊坚守不出,所以蜀军上下越来越没有斗志。再加上天气炎热,蜀军部队苦不堪言。陆逊见蜀军士气衰落,作战由主动转为被动,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到了,请求吴王由防御转入反攻,吴王当即批准了。

在发动大规模的反攻之前,陆逊先出动少量兵力进行试探性的进攻。进攻虽然失败,陆逊却从中发现了破敌的好办法。通过仔细观察,陆逊发现蜀军紧靠着树林、荒草扎营,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吴国将士们还在因战斗失利,纷纷埋怨说:“白白损兵折将!”陆逊却胸有成竹地说:“我已经有了破敌的好计策。”

决战开始后,陆逊命令战士每人拿一束茅草,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向蜀军40多座营垒发动全面进攻。蜀军走投无路,只得投降。

刘备兵败后,逃往白帝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陆逊担心曹魏南下,袭击后方,所以下令撤军,夷陵之战结束。

夷陵之战最终解决了荆州的归属问题,吴国占据了荆州,蜀国元气大伤。

刘备死后,刘禅即帝位,史称汉后主。可刘禅是一个只知道享乐、不思进取的昏君,于是朝廷上的事情,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处理。刘备生前想要复兴汉室的重任就都落在诸葛亮的身上了,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大刀阔斧地决心要把蜀国治理好,想使蜀国兴盛起来。没想到这时南中地区却发生了动乱。

以前益州的地方土豪雍闿杀了太守正昂后,与吴国交趾太守士燮串通起来。后来蜀国重新派成都人张裔担任益州太守,雍闿又将新任太守张裔也抓起来,把他献给吴国表示归附。吴主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雍闿前去赴任,但永昌郡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却封锁了城门,阻止雍闿入城。雍闿不能进城,于是鼓动同郡人孟获煽动各地的夷族纷纷起来叛乱。柯太守朱褒、越郡的夷族酋长高定也都起兵响应雍闿。

七擒孟获图

此壁画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境内,传说这里曾是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处。

蜀国将近一半的土地都要丢失了,这让诸葛亮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但是蜀主刘备刚刚去世,新即位的后主刘禅还年幼不懂事,人心不稳定,所以不宜在这个时候大举出兵。由于时机不成熟,诸葛亮对叛众只是进行了安抚,并没有兴兵征讨。诸葛亮积极派遣使者前往东吴,与东吴重新恢复友好关系,先稳住一头;同时他又鼓励生产,大力发展经济,积蓄粮食,训练军队。过了两年,等百姓生活比较安定了,粮食充足了,一切都稳定下来时,诸葛亮才正式决定平定南中。

魏文帝黄初六年(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参军马谡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100多里。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着马谡,诚恳地望着他说:“你我认识这么多年了。今天我要远征,你还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

马谡说:“南中人叛乱有很多年了,他们依仗地形险要,我们很难征服。即使我们这一次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他们以后还是要反叛的。您不久还要发动大军北伐征讨魏国,他们如果知道了,必定会趁着我们内部兵力空虚,加快叛乱。我听说用兵的办法,攻心是主要的,攻城是次要的。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输得心服口服,诚心诚意地归顺我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一劳永逸。”

马谡的一番话真是说到诸葛亮的心坎里去了。他不禁连连点头说:“你真不愧是我的参军呀,我正是这么想的,我这次出兵的目的不是要将他们斩尽杀绝,而是要他们心悦诚服地归顺我们,以后不再叛乱,为我北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这样,诸葛亮率领大军一路南下,节节胜利。大军还在半路上,越巂就南下斩杀了叛乱首领高定和雍闿。诸葛亮乘机派大将李恢、马忠分两路进攻,不到半个月就平定了南中各郡的叛乱。

但是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南中酋长孟获收集了雍闿的残余部队,继续反抗蜀兵。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骁勇,而且在南中很有威望。他想起了临别前马谡的话,一定要让孟获输得心服口服,将他争取过来。于是,诸葛亮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下令任何人不得杀害孟获,只许活捉。善用计谋的诸葛亮很快就将孟获活捉了,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士兵们将孟获押送过来,诸葛亮定睛一看,只见孟获双目圆睁,炯炯有神,正愤怒地直瞪着自己,果然是条硬朗的好汉,不禁对他产生了好感,微笑着走上前去。孟获心想自己已经是人家手中的俘虏了,横竖也是一死吗,没什么大不了的。正想着,诸葛亮走到跟前,将他身上的绳索松开了。孟获正感到惊异,听见诸葛亮说:“孟将军,我们一块儿出去走走吧,也让你见识一下我们的军营和阵容。”

孟获跟着诸葛亮走出来,在大营外兜了好大一圈。诸葛亮问孟获说:“你看我们的军队怎么样?”

孟获冷笑着说:“也不过如此嘛。我只是以前不了解你们,才中了你们的计,如果你放我回去,我们再交战,我就服了你们。”

诸葛亮哈哈大笑,说道:“既然这样,那你就回去好好地准备吧!”

孟获回到自己的大营,重整旗鼓,准备再次进攻蜀军。他本来就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就这样,孟获一次次被诸葛亮活捉,一次次又被他释放了,反反复复捉了又放,放了又捉,前后一共将经历了7次。

到了第七次的时候,孟获终于输得心服口服了,因为他不只是佩服被诸葛亮的过人智慧,也被诸葛亮那宽广的胸怀所折服。诸葛亮以为他还不心服,准备再放他走,只见他扑通跪倒在自己的跟前,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不与我一般见识,我打心眼里敬服。从此以后,我们南中一心一意归顺朝廷,决不再造反了。”诸葛亮高兴得赶紧将他扶起来。

孟获回去以后,就劝说其他各部落都归顺蜀汉,南中地区的叛乱终于全部被平定了。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仍然沿用当地有威信的人担任地方长官,负责治理南中。有人劝诸葛亮说:“我们好不容易征服他们,为什么还让他们担任长官?万一他们再从中生事怎么办?我们自己派官员来不是更好吗?”

诸葛亮解释道:“如果让我们自己派官员来管理,会遇到3个难题:一是我们派兵驻守的话,由于路途遥远,粮食、物资供应会比较困难;二是他们刚刚遭受战争,不少人被我们的士兵杀死,怨气还没有消解,如果我们只派官员来治理,而不派军队来驻守的话,恐怕会有祸害;况且这些叛乱分子长期和朝廷作对,自知有罪,与我们有很深的隔阂,难以信任我们的官员,终究治理不好南中。如今我让他们自己来治理南中,既不要留下军队驻守,又省去了转运粮食的辛劳,法令制度仍然可以得到贯彻落实,彝族和汉人可以和平相处,不是更好吗?”大家听了诸葛亮这番话,不得不佩服他的远见卓识。

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这一地区再也没有反叛。诸葛亮也得以集中精力一面积蓄财富,一面训练军队,以集中精力大举北伐。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