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1946:现代世界的形成
  4. 第二十四章 听!这个世界,到十字路口了
设置

第二十四章 听!这个世界,到十字路口了(1 / 1)


比基尼环礁的坐标为东经166度,北纬12度,是南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中的岛屿之一。1946年7月25日清晨,在距离这个偏僻岛屿8英里外的“阿巴拉契亚号”航空母舰上,一群美国水手、科学家和官员,以及大约40名国际观察员和记者,正在收听船上的广播。“还有15分钟,历史的转折点即将到来。”人们一分一秒地倒数着。上午8点30分,“进入最后倒计时5分钟”。船上的每个人都按照要求戴上了功能强大的护目镜,并被告知看向右舷方向时一定要加倍小心。

英国记者詹姆斯·卡梅隆亲眼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

10秒……6秒……3秒……起初海面只是微微翻涌,起伏幅度之小甚至让人难以察觉。身边的景象如同慢放镜头一般,直到一切酝酿成熟。在太平洋无边的海平面的衬托下,海天之间突然出现了一道闪光,然后又变成一个球—世间最白最亮的球,它像一个怪诞而短暂的气泡,又像一个从海上升起的、变得越来越大的圆顶……之后它变成了一根直径超过半英里的水柱,裹挟着100万吨重的海水直冲云霄。它向上攀爬,1英里,2英里,它在半空中逗留了片刻,方才懒洋洋地落了下去。就像一个原本堆在山顶的雪人,掉进了比基尼环礁这口大锅里,溅起一片遮天蔽日的水雾。再回想那历史性的时刻,当时海面上的“阿肯色号”战舰如同小玩具一样被直直地抛向空中。当巨大的水柱膨胀成为一个庞然大物时,人们甚至觉得它就要那样不停地膨胀下去,继而淹没我们—不,不仅是我们,而是所有的一切。最后,向外蔓延变成了向上移动,在那里,巨大的水柱以一种难以形容的优雅之姿,带着数百万吨的海水缓缓地回落到比基尼环礁。

这次代号为“贝克”的试验是世界上第一次原子弹水下爆炸试验。通过在水下27米的地方引爆原子弹,发现了它在海底爆炸比在地面爆炸“更脏”。10天后,科学家们才敢接近比基尼环礁检查核辐射水平,在此期限之内大家一致认为非常不安全。在进行“贝克”试验的三周半之前,比基尼环礁附近还进行过一次空中投掷原子弹的试验。虽然它偏离了预定目标几百米,但还是摧毁了一些被拖到这里充当试验材料的德日美三国的船只。

这两次核试验共使用了2.3万吨原料,比摧毁广岛的原子弹的用量还要大一些,而且引爆的方式相较之前也有了一些调整。不过即便如此,它并未给美国的科学家或军方提供任何科学上的新发现。它们只是向世界宣告,没有原子弹的时候,这个世界多少还有些希望—虽然很渺茫,如今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 * *

当时,原子弹属于美国的垄断技术,但他们不确定是否要使用或者如何使用它们。也曾有一些美国将军和疯狂的物理学家密谋对新的敌对国家苏联发动核突袭,不过并没有人认真地考量过这个建议,人们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五角大楼首席战争规划师林肯将军在给杜鲁门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先发制人或许没错。但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不管是使用核武器还是做出类似声明,都是不可取的。”最重要的是,美国还没有足够的原子弹,一旦用完了,接下去要怎么办?美国国防部长詹姆斯·福莱斯特是美国政府中最狂热的反共人士之一,但他也说:“征服苏联是一码事,征服之后该如何收场又是另一码事。”而艾森豪威尔一直都不怎么赞成,甚至开始的时候是反对往日本扔原子弹的,他并没想过要用核武器先发制人,打击苏联。

对日作战刚刚取得胜利,杜鲁门的一些顾问马上就觉得美国可以好好利用一下原子弹的威慑力。1945年底,在伦敦举行的一次外交部长会议上,詹姆斯·伯恩斯自以为幽默地说:“我们可是手握‘皇家同花顺’。”但是他太不了解苏联人了。莫洛托夫问他:“你这是打算搞核外交吗?”“你会随身带着原子弹吗?”伯恩斯反问,随即又说,“如果还拖着不达成协议,我就赏给你一颗原子弹。”莫洛托夫面露不悦,说道:“你给我小心点。美国可不是唯一一个能造出原子弹的国家。”

自广岛被原子弹摧毁之后,斯大林始终没有表现出任何被吓倒的样子。在接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亚历山大·沃斯的采访时说:“原子弹只能吓唬吓唬那些神经衰弱的人,根本不能决定战争的成败……(它们)做不到这一点。当然,核垄断的威胁是存在的。不过应付它的方法至少有两种:第一,垄断不可能长期存在;第二,禁止使用核武器。”

杜鲁门发现原子弹不仅没让苏联变得顺从,反而变得越发难搞。在与好朋友美国预算局局长哈罗德·史密斯的一次会面中他表示,苏联在一系列问题上表现得很固执,这让他感到失望。“但是总统先生,你的袖子里藏着一颗原子弹……这很了不得。”他的朋友说。杜鲁门回答:“是的,但我拿不准要不要用它。”

* * *

在核研究方面,罗斯福和丘吉尔签订过一系列战时协议,他们不仅没让苏联参与,并且还做足了保密功夫。讨论内容最具体的一次是在1944年9月,两人在纽约哈德逊河畔的海德公园会面。会后的一份备忘录中明确提到:“不能向全世界通报‘合金管’(核项目的代号)的控制和使用情况,这件事应该继续被视为最高机密。”

如今,美国人开始考虑与苏联方面接触,提出要与他们分享核技术。迪安·艾奇逊是杜鲁门最信任的顾问之一,他十分赞同这个想法。“在苏联看来,我们与英国共同开发这个项目,绝对就是联合起来对抗他们的有力证据。”1945年10月,他对总统说:“像苏联政府这样强大又很有权力意识的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做出有力的回击。”

6个月后,也就是1946年春天,艾奇逊依旧主张与苏联进行合作:“即便在这样一场(军备)竞赛中占据领先优势又能如何,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不存在这种竞赛。”虽然与苏联的“远程合作”未必行得通,但如果把他们排除在原子弹研发合作之外,那双方关系就彻底没有缓和的余地了。他说:“苏联人总有一天会知道这个秘密。”他暗示,现在是安抚他们的最好时机。

“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带领曼哈顿项目团队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开展研究。他曾在战争期间写了一份很有分量的报告,建议成立一个国际组织,以便对核研究的相关材料、技术进行统一管理,特别是对钚和钍这些用于制造核武器的原料进行严格管控。他说:“核能只有脱离单一国家的管控才是安全的。反对用核能作为武器的想法才有可能实现。”

许多科学家,尤其是诺贝尔奖得主、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长期以来一直希望美苏双方都能拥有制造原子弹的技术。他认为,如果对双方都有威胁,那么他们反倒比较容易放弃使用核武器。但一直到1946年仲夏,这似乎都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白日梦。

杜鲁门拒绝了艾奇逊的建议。斯大林也不奢望英美两国会跟他分享核技术—在共同对抗纳粹的紧要关头,他们都没这么做,又怎么会在这时候改变主意呢?换作是他,肯定也不会与西方分享任何军事机密。

最终,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致力于以和平目的使用核能的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成立了。整个春季和夏季,美国和苏联一直都在围绕后来被称作“核不扩散”的议题进行辩论。但事实上这些都不过是一些表面文章,因为双方都没有要放弃核武器的想法。在那个时候,苏联人要自己制造原子弹的意图已是板上钉钉,而且美国人也不可能放弃已经取得的成果。在会谈中,美国建议苏联放弃制造核武器的想法,而自己则继续保留原子弹,并表示会将其“交付给人类”。这个建议在苏联看来,没有任何吸引力。与此同时,苏联提议美国销毁现有的原子弹,并承诺未来也不会制造这些武器。不出所料,美国也拒绝了。

比基尼环礁上进行的核试验中止了谈判。许多人—包括那些目睹核爆炸的人都觉得奇怪:如果美国人真的有放弃核武器的想法,为什么又要进行威力更大的核武器试验呢?

* * *

英美两国之间关于核能的争端渐渐打破了他们的“特殊关系”。美国人不再和英国人分享原子机密。广岛和长崎被炸之后,联合研究工作就停止了,随后,在洛斯阿拉莫斯和美国其他城市的核实验室工作的英国科学家也纷纷回国。尽管当时研究经费和技术资源大多来自美国,但英国人一直以为合作还将继续,研究成果也会共享。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美国方面明确表示,他们正在重新考虑战时协议。对此,英国人非常愤怒,但政府不想因此影响到跟美国的借贷谈判。所以抗议都是在外交层面以很低调的方式进行的。艾德礼给华盛顿方面写了一封信,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失望”,但在私下里,一向好脾气的他都忍不住拿手下的公务员出气。

艾德礼认为战时协议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那是丘吉尔和罗斯福在海德公园共同决定的:“日本战败后,美英两国政府将继续在发展军用和民用核能方面进行全面合作,除非经过双方协商同意,才能终止这项合作。”但是美国人的态度变了—尤其是科学家,他们认为核能是自己作为爱国人士对祖国的奉献,没有理由让战后的英国企业从中获利。

哈佛大学前校长、战时国防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詹姆斯·科南特教授亲眼见证了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进行的第一次原子弹试验。他表示,比起军事用途,英国人对核能在“战后工业上的应用”更感兴趣。对于这种合作,他是坚决反对的。而且,他相信自己的态度代表了大多数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的美国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前战争部长史汀生写信给杜鲁门,质问:“英国人有什么资格享用美国的研究成果?核能研究中90%的工作都是美国做的。”总统只好致信伦敦方面,对战时协议的内容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他说:“战时协议不适用于商业交流和工业发展……只适用于科学领域。”而且在比基尼环礁核试验的前1个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麦克马洪法案》,禁止美国与任何外国政府或机构就核能问题进行交流。杜鲁门以此为借口,声称自己受到该法案的约束,实在无能为力。

在伦敦,许多官员和部长都感到困惑。贝文对内阁成员说:“我们必须尽快摆脱对美国的经济依赖。只能依靠自己,不然永远都要受制于人。”最终,英国研制出了自己的原子弹。

在这方面,英国政府内部难得没有出现太多争议。尽管当时这个国家几近破产,但为了保住大国地位,他们甘愿付出代价。只有内阁大臣休·道尔顿和斯塔福·克里普斯爵士提出了反对意见,当然他们都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内阁委员会在1946年被告知,研究原子弹的成本高达三四千万英镑,这比原来的预算高出15%。不过他们作为少数派,并不能阻碍这项研究的进展。而且这件事是在十分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就连许多部长都不知道。最终,政府于1947年1月批准了这项计划。内阁委员会指出:“英国不能落后。”贝文对此进行了生动的阐述:“我们必须拥有核能。我们要让英国国旗在它的上面高高飘扬。”

* * *

美国工程师兼发明家万尼瓦尔·布什是最早预见到万维网的人之一。20世纪40年代早期,尽管他不知道这种网络具体是什么样的,又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但他在文章中提到那将是一种“全新形式的百科全书”,它将以某种方式将人们连接在一起,以便于他们相互联系。不过除去这个“科学预言家”的角色,他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监督员,一个经验丰富的科学管理者。战后布什被任命为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的负责人。他心中有个疑问,那就是美国的核垄断能维持多久。他对政客和决策者们的思维能力感到十分失望,并认为后者在欺骗公众。他没指望那些人能理解原子弹背后的科学原理,结果发现他们似乎连政治也不懂:“国会议员和公众都天真地以为,核研究不过就是写在纸上的某种神奇公式。只要我们保护好了这张纸,那么我们就可以永远垄断原子弹技术。”

布什知道苏联人迟早会造出原子弹。洛斯阿拉莫斯和其他核实验室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也认为,美国的“垄断”只能持续3~5年。他们明白苏联人在原子弹项目上并没有落后太多,他们已经独立研发出制造原子弹的重要成分。

布什指出,原子弹最大的“秘密”在于这种威力巨大的东西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过去人们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它才神秘。现在,科学家们只用投入精力分步推导它的制造过程就行了。他对杜鲁门说:“如果苏联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他们肯定能在5年内就造出原子弹。”杜邦、联碳公司和伊士曼化工这几家企业都参与过曼哈顿计划,依他们的负责人来看,苏联造出原子弹确实用不了5年时间。

但这些话并不是白宫里面的人想要听的。毕竟当时还有些美国人提议要跟苏联分享原子弹研发成果,这样的话无异于是给这些人提供论据,提升他们的信服力。

美国军方坚持认为,苏联方面想要造出原子弹,必然需要更长的时间—也许要20年。莱斯利·格罗夫斯将军在战争期间是原子弹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当时正在管理洛斯阿拉莫斯的核实验室。他信誓旦旦地告诉总统和参议院调查委员会—苏联无法得到足够的铀。因为美国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产地比属刚果买断了全部稀土,还在战争结束时,利用某次突袭行动之机从德国偷偷运出了一批稀土。格罗夫斯表示,苏联或中欧绝对没有这种东西。不过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采矿工程师给政府提供了另一些情报,证明格罗夫斯所说的并非事实。

不过由于战争策划者们见证了第一枚原子弹的诞生,所以他们的话更容易被政客们所接受。正如总统的一位顾问所说,格罗夫斯把科学家形容成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这种人怎么会有做出重大决策的能力呢?在比基尼环礁核试验进行前不久,格罗夫斯还在参议院调查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发表了一番言论,以此来稳定国会议员们的情绪:“拥有原子弹意味着掌握了必胜的法宝,除非另一个国家也拥有这种武器……不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拥有这种力量。”

杜鲁门暂时相信了军事顾问们的话。但到了年底,他意识到美国在核能领域的垄断地位即将结束。那是1946年圣诞节之后,距离斯大林把库尔恰托夫召到克里姆林宫,要求他加速推进“一号任务”,已过去了一年的时间。彼时苏联科学家们已经实现了一个可裂变物质的连锁反应—这是制造原子弹的关键步骤。虽然苏联在两年之后才拥有了货真价实的核武器,但冷战中在军事、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最著名的核军备竞赛,即将在1946年底拉开序幕。

[ 1 英里约等于 1.6 公里。—编者注]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