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精解】内仁外智,成己成物
中庸思想告诉我们:人无诚不立,事无诚不行。“诚”可以说是我们的心灵洁净的一种试剂,是人生成功的一种必备品行。只要我们心灵诚实,做事情自然符合社会法则,也就会按照中庸思想所要求的去为人处世。
然而,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因为《中庸》中还说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履行至诚之道的人,绝不会只顾成就自己,通过踩踏别人而攀上人生的高峰,通过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相反,他会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能成就别人,成就众生。这种思想就如同佛教里面说的那样:“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一个人如果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感受与利益,他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使偶有小成,也会成为众人唾骂的对象,以后也不会有人帮他获取更大的成功。
其实,佛教中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即真正的自度就是度人,真正的自利就是利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是一体的两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两者之间不是一种相侵相害的状态,而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状态。所以佛教里面才有“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的说法,由此可见佛教思想的高深,也可见无论哪派的思想,在真正的智慧层面上,都是有共通之处的。
《中庸》里面说:“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如果要作出简单的解释,那么所谓“成己”,就是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精神思想达到最高的境界。在儒家看来,这个最高的思想境界就是“仁”。“仁”也是孔子最为推崇的一种道德精神。他给予“仁”的定义为“仁者爱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仁者,必须要有一颗博爱之心,要胸怀无私的大爱,心怀天下苍生,同情世间那些生活不幸的人。在这里,儒家思想又与佛家思想相通了。按照佛家的说法,成仁就是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提大道,这就是“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知,“仁”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深处的大爱,这种爱不是自私的爱,不是局限于自己亲朋好友之间的爱,而是面向人世间所有值得去救赎的人的爱。这样的爱是无比伟大的,因为它既是发自己内心毫无功利目的的,又是无所不包的。也因此,这种“仁”的思想,唯有那些真正的圣贤君子才可以做到。
孔子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在告诫我们,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学会与人为善,学会帮助你身边的人获得成功。只有这样为人处世,才符合中庸之道,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的成功。通过实现别人的人生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所为。“成物”其实就是说要帮助他人成就他的愿望,成就他人的事业。只有我们尽心尽力地去帮助别人圆梦,别人才会乐意帮助我们,我们自己的梦才能够“圆”。人生之梦要想画“圆”,仅仅依靠自己是不行的,人生之路要想走得顺畅,也需要有各种人的帮助才能够实现。因此,我们要想在社会中有所成就,有所作为,就必须先要学会成就他人,然后才能够成就自己。
想要完成一番伟大的事业,没有一定的智慧是不行的。“成物”即是圣贤给予我们后世人留下的一种伟大的智慧。我们只有悟到了其深意所在,并把付诸实践,才算不负先辈圣贤的一番苦心。
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在成就一己之仁的同时,也就成功获得了圆满的人生智慧,天下间也就有了多一份的仁爱。《中庸》中说:“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其实是在说,我们生命本性中所固有的东西,虽然表现形式似乎是仁在内而智在外,而它们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根植于我们本性之中的德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是“性之德也”。而“时措之宜”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心怀仁爱,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运用智慧,其结果都是适宜的,都是恰到好处的,都是符合中庸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