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庸大全集
  4. 【中庸商道】自定管理制度的王永庆
设置

【中庸商道】自定管理制度的王永庆(1 / 1)


【中庸商道】自定管理制度的王永庆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国家、组织或是企业,都需要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稳步地发展。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组织都适用于同样的制度。这个道理对企业也同样适用。如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的创办人,有着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就没有照搬别的公司的制度,而是根据自己公司的现状,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公司特色的管理制度。

王永庆,1917年1月出生于台北市,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他在15岁时便辍学到茶园当杂工,后来又辗转到一家米店做学徒。

经过一年的学习,16岁时,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在台北市开了一家小米店。由于王永庆店中的服务要比其他竞争对手周到,所以他店中的生意就慢慢火了起来,而这也让他顺利地掘到第一桶金。

之后,他还经营过碾米厂、砖瓦厂、木材行、生产PVC塑料粉等,让他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就包括在美国的援助下兴建聚氯乙烯的工厂。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一项目,但王永庆却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并于1954年筹资创办了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即台塑公司),并于1957年建成投产。

果然,不久之后,他就在塑料领域内大获成功。之后,他又先后成立了南亚塑料工厂、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等一大批企业。

到了现今,台塑集团早已发展成了台湾企业中的巨无霸,下辖30多家子公司和事业部,经营领域更是横跨塑胶、化纤、纺织、电子材料、机械、医疗、教育、货运等多个行业,在海外及香港等地设有多家分公司,成为了台湾地区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

截至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台塑集团的员工总数已超过7万人,其资产总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10多亿美元。

若想管理好如此庞大的一家企业,这对于任何一个管理者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王永庆却做到了,而且还做得非常出色。自从台塑公司成立后,作为董事长的王永庆,每天都晚睡早起,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着。

不过,超常的勤奋虽是他获得成功的一大秘诀,但若想管理好一个数万人的庞大组织,仅靠勤奋是不行的。所以,台塑公司在经过快速的扩张与发展之后,由于没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很快就陷入到了管理危机之中。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台塑公司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了,再加上公司产品种类日益增多,公司管理制度则还和之前一样,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情形了。因此,台塑公司内部的管理很快陷入困境,并给台塑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面对如此情形,王永庆通过仔细地分析发现,台塑公司从原料到成品,中间有十多道工序,而每道工序则由一个工厂负责,从表面上看这种生产方式,非常符合台塑公司大批生产的要求。但是,各个工厂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全都没有独立核算成本的机构,无论上一道工序的产品成本的高低或是质量的好坏,全都按照同一标准加工。如此一来,成本经过层层浪费,公司亏损也就在所难免了。此时,王永庆才意识到自己组织结构上的不完善,即便他想找人负责也找不到,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具体该找谁负责,只能吃哑巴亏了。

既然知道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那就好办了。他先是制定了一套“责任中心”制度,即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让他们分别为每个工厂核算成本,并用黑、红两种颜色的字填写各厂的报表。凡是赢利的工厂就用黑字写,而亏损的工厂便用红字写。在这套制度执行的第一个季度,并没有多少人注意,结果自然是黑少红多,为此有不少工厂的负责人都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此后,各工厂的负责人才对本厂的成本重视起来,力求不让红字出现在自己工厂的报表上。半年之后,整个台塑公司的业绩就扭亏为盈,重新步入发展的正轨。

经过这件事后,王永庆也意识到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已经不再适用于自己的公司了,必须马上构建一个全新的机构协调整个公司的工作。

经过苦思冥想后,王永庆从我国古代的幕僚制中得到了灵感。随后,他便于1973年1月正式设立了幕僚机构,并规定这一机构中的人员,只负责产品的设计、规划。不仅如此,他还将这一机构与公司的行政机构分开。

可以说,这套管理制度是王永庆为台塑公司量身打造的一套制度,同时也是台塑公司不断壮大的关键所在。

自从推行之后,基层管理者的管理任务大为减轻,这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业务中去;而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压力也大为减轻,并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企业战略决策中去,保证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王永庆的成功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创业者仅有激情和创新精神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为此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公司的体系、制度、团队以及良好的经营模式,那样才能让公司持续地发展壮大。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