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庸大全集
  4. 【中庸做人】为人师表的胡瑗
设置

【中庸做人】为人师表的胡瑗(1 / 1)


【中庸做人】为人师表的胡瑗

北宋大儒胡瑗毕生从事教育,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并先后在泰州、苏州、湖州以及京师太学执教三十余年,受其教化者达数千人,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他还与历代儒师一样,很重视道德的教育,并将其放在教育的首位。

胡瑗自幼聪颖过人,7岁时便能写一手好文章,到了13岁的时候已然通读了“五经”。虽然家中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差,但其求学之志却不减分毫,且常按圣人、贤人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当时,就有不少人对他的父亲说:“你们家的这个孩子不同寻常,将来肯定能成大器啊!”

后来,胡瑗的家境每况愈下,甚至无力供他读书。但是,这并没有动摇他立志成才的决心,而且他还邀请好友孙复、石介一道隐居泰山,专心读书。即便是有家书捎来时,他只要看到上面有“平安”二字,拆都不拆便直接将家书抛入山涧中,唯恐家事干扰了他的学习。

就这样,胡瑗在泰山度过了10年,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学问上,对儒家经典及百家之言都有自己的体会,与孙复、石介二人并称为“宋初三先生”。

在结束了10年的苦读之后,石介如愿高中进士,孙复无奈落第。胡瑗则像是参透了人生一般,看淡了世俗的功名,已然年近不惑的胡瑗并没有走上仕途,而是回到家乡当起了私塾的教师,被学生们尊称为“安定先生”。

景祐元年(1034年),胡瑗到苏州一带设立学堂,向人讲授儒家经典,这可以说是他走出家门之后,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开端。然而凑巧的是,在明道二年(1033年)年底,范仲淹因事被贬谪到苏州任知事一职,并于次年在苏州南园设立郡学。也许是满腹经纶的胡瑗在传道授业方面的成绩特别突出的缘故,他刚到苏州没多久,就得到了范仲淹的注意和敬重,当郡学建成之时,胡瑗就被范仲淹聘为了首任郡学教师。

在此期间,胡瑗就像是鱼儿游到了大海一样,终于能在苏州郡学内一展自己的才学了。为了办好学校,除了日常的讲经授课以外,胡瑗还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学规。如学校作息规定:一般上午讲解经义,课后复读100遍;下午讲解历史,复读50遍。当然,他不仅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很注意言传身教。如按照学院有关师生之间礼节的规定,作为师长应当“以身先之”,因此,即便是在盛夏之季,他也会穿戴得非常整齐地端坐于课堂之上,从不懈怠。

有一次,他的学生徐积见到胡瑗时,看到他的帽子稍稍有些歪了,经徐积提醒后,他便赶紧说道:“等我将帽子戴正了再给你解答问题。”不仅如此,他对学生们的生活也很关心,如学生安涛患了痼疾,他则像一位慈父般关照安涛,直至病愈。

宝元三年(1040年),胡瑗应湖州知事滕子京所邀,前往湖州州学任教,而他这一教则是12年。在此期间,他提出了“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随后,为了贯彻这一教育思想,他更是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创了分斋教学的制度,即在州学内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的教学制度。如经义主要学习的是“六经”的内容,而治事则又细分为治民、讲武、水利等科,凡是选择治事斋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主科和一个副科。另外,他还在郡学内附设小学。这一系列大胆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同时还有效地遏制了士大夫们片面崇尚辞赋的浮华风气。

此外,他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前提下,也很注重音乐的教育,非常注意用音乐来陶冶学生们的精神情趣。如在考试之后,他都会与学生们在“肯善堂”内作诗奏乐一番。

皇祐四年(1052年),胡瑗因升任光禄寿丞、太学直讲而离开湖州州学,开始在太学执教。由于他善于用平等友善的态度教学,经常与学生们切磋。如胡瑗与程颐的关系就很密切,而且胡瑗还不止一次地向别人表明,自己应当向程颐学习,而程颐则对胡瑗敬重有加,师生间的感情历久弥深。

不仅是程颐,胡瑗的众多学生也都对他这位恩师极为尊敬和爱戴。嘉祐四年(1059年),年迈的胡瑗以太常博士归老杭州,在其临行时,前来送行的学生竟绵延百里不绝,场景极为感人。

纵观胡瑗的教育生涯,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其自强不息、以苦为乐,且终生投身教育的敬业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其勤勉好学、求真务实、锐意改革的创新勇气,还让我们看到了其淡泊名利,凡事均身体力行、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