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商道】“商圣”白圭的经商之道
一说到商人,很多人都会想到金钱与利益。然而,许多商人绝非只是为了逐利而生。有不少商人之所以会被后人铭记,并非是他们赚取了可观的金钱财富,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和智慧所带给人们的启迪,他们的精神给人们所带来的震撼,以及他们那高洁的品质和其所作所为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如被后人视为“商圣”的白圭便是一个有着极高的道德修养的商人。
自古以来,洛阳就是个商业发达的地方,因此洛阳人多以商业和手工业为生。尤其是在战国初期,当各诸侯国的经济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各国百姓的生产力迅速提高,市场上的商品供需量急剧增加。洛阳作为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更是因此而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越,并随之涌现出了一大批巨商大贾。而自幼便生活在洛阳的白圭,就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商界奇人。不过,刚开始的时候,白圭并未从事商业活动,而是从政,并一直做到了魏惠王时的国相,且在治水方面颇具才能,使得屡受水患困扰的魏国国都免除了水患之忧。但是,白圭虽然可以保证魏国不受水患侵扰,却无法阻止魏国的政治一天天腐败。看到这一情形后,白圭便毅然辞去了相国之位,并离开魏国到齐国和中山国游历去了。这两个国家的国君都想将白圭留下辅助自己治理国家,但都被白圭谢绝了。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白圭则回答道:“这两个国家都没有什么必行之事,朝廷的信用已经完了,而不注重声誉的朝廷,也就没有仁爱可言了,像这样的国家既不能使人奋发图强,又不能保证百姓的安居乐业,肯定会灭亡的。”之后,他又辗转于其他国家,在看透了各诸侯国内的政治局势后,他便对政治失去了兴趣,产生了放弃从政的念头,转而走上经商之路。
白圭自幼就生活在洛阳,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下,他对经商有着极为敏锐的判断,再加上其本人又有着极高的商业天分,所以很快就成为了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大商人。
刚开始从商的时候,白圭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选择从事最赚钱的珠宝生意,而是另辟蹊径,做起了农副产品的贸易。其实,他这么选择是有原因的,当时各诸侯国大多提倡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各诸侯国的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敏感的白圭便由此意识到,农副产品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是其消费弹性小,只要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扩大销售的规模同样可以赚到不少利润。于是,他便毅然选择了以农产品、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等为主的贸易经营方向。在确定了方向以后,白圭就按着独到的经营原则,即“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做法,在农民丰收的季节,并大量出售农副产品时,他就适时购进,然后再将一些丝绸、器皿等生活必需品以较为适当的价格卖给这些农民;在年景不好或是闹灾荒的季节,他则会适时出售囤积的粮食,并以较低的价格购进一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白圭是个奸商,他是个“良商”。因为,他在经商时所奉行的“与”是予人实惠。如在丰收之年,百姓们的粮食积压滞销时,有不少奸商都会坐待价格贬得更低时才会大量购进,而白圭则不然,他会用比其他人高的价格收购;等到年景不好,百姓们缺乏粮食时,奸商们则又囤积居奇,以高价出售,而白圭则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出售,解决了不少人在生活上的问题。他这种经营原则,不仅能够保证获取不小的利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商品的供求与价格变动,保护了不少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及一般消费者的利益。
白圭在经商之余,还很注重扶植农民的生产,经常以较低的价格向农民供应优良的谷物种子。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增加产量,使自己掌握更充足的货源,同时也能让自己获取更多的利润。在这种良性循环下,他没用几年时间,就积聚起了大量的财富。
白圭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便想将自己总结出来的经商经验传给后人。于是,他便经过严格的挑选,收了一些徒弟,而这一举动也让他成为了第一个收授门徒的商人。不过,白圭招徒的标准很高。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商人身上得有“智、勇、仁、强”这四种素质,即要有善于分析形势,及时采取正确的经营策略的智慧;行动勇敢果断,当机立断;要有仁爱之心,能够真正明白取和与的道理;最后则是要有耐心,有毅力,不可轻举妄动。若是对方具备这四项标准,他就会授予对方经商致富之术,否则,他是不会教给对方任何经商之法的。其实,这四种素质都是当时社会上的最高道德标准,但他却将此视为一个商人的基本素质要求。由此可见其对商人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之高,以及对后世商人的影响之大。
也正因如此,在白圭之前虽然也出现过不少取得巨大成功的商人,如子贡、范蠡等,但他们都没能像白圭这般深入地研究如何以做生意谋生、立业等问题。所以,司马迁才会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称其为“天下言治生者祖”,将其视为中华商人的鼻祖,受到历代商人的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