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庸大全集
  4. 【中庸政道】富弼的为官之道
设置

【中庸政道】富弼的为官之道(1 / 1)


【中庸政道】富弼的为官之道

富弼(1004?1083年),字彦国,北宋洛阳人。他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是洛阳有名的才子。他二十多岁时,考中了秀才,活跃于文坛。当时,文坛新秀范仲淹已经颇有名气,认识富弼后,对富弼大为赞赏,说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宰相晏殊。晏殊才高八斗,识人眼光也相当不错,见过富弼后,认为他的前途不可限量,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富弼从此成为了当朝宰相晏殊的东床快婿。虽然有了晏殊这个岳父靠山,但富弼的科举之路却并不顺利,直到天圣八年(1030年)才考中进士,而这时他已经27岁了。步入仕途后,富弼先到河阳(今孟州)任节度判官厅公事,接着到绛州(今山西新绛)、郓州(今山东东平)为官。在任职期间,富弼克己奉公,尽职尽责,颇得人们的爱戴。几年后,山东一带发生兵变,乱兵横行,有些州县长官软弱无能,见到乱匪势力强大,不但不去镇压,反而馈送礼品以保平安。官匪勾结,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宋仁宗派遣范仲淹为钦差大臣,亲自赴山东调查此事。

范仲淹和富弼素来交情极好,到了山东后,两人同心协力处理这件事。富弼对范仲淹说:“这些州县长官拿着朝廷俸禄,竟然姑息养奸,形同通匪,都应定死罪,不然今后就没人再去剿匪了。”

范仲淹却道:“眼下局势,乱匪人多势众,势力强大,又遁迹山林,难以围剿,各州县兵丁不足,贸然围剿,只能是劳师伤财而已。现在各州县按兵不动,这可能是保护百姓的权宜之计吧。”

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看法,大声和范仲淹争辩了起来,几度僵持。有人劝富弼:“你这样也太过分了,当初若不是范大人,哪里能有今天呢?”原来,当初富弼考中了进士以后,正好皇帝下诏,要考察各位新科状元对于朝政的看法。范仲淹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派人把富弼叫来,给他备了书房和书籍,让他集中精力写出对政事的看法,富弼因此得以被皇帝赏识。

富弼对于这个诘问,回答说:“我和范大人交往,是君子之交。他举荐我,并不是因为我追随他,观点始终和他一致,而是因为我遇到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怎么能为了报答他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呢?”

范仲淹事后说:“富弼不同俗流,这正是我欣赏他的地方啊。”富弼遇事有主见,不盲从,不随便附和别人,坚持真理毫不动摇。但如果自己有了错误的地方,他就会实事求是,勇于改正。

宋仁宗当政期间,大宋政策出现了很多弊端,国家积贫积弱,宋仁宗认为有必要进行一些改革,于是就命令大臣具表参奏,提交改革的方案。在诸位大臣递交的方案中,宋仁宗看中了范仲淹和富弼的方案,于是在全国推行他俩提出的十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

为了保证新政的顺利进行,范仲淹、富弼等大臣前赴各地,筛选可以任用的人才。有一次,范仲淹在审查一份监司名单时,发现当中有些官员贪赃枉法,就将这些人的名字划去,准备重新选择其他人。富弼有些不忍,对范仲淹说:“范公,可知你这轻轻一笔,会让多少人痛哭。”

范仲淹严肃地说:“我如果不让这些贪赃枉法的官员痛哭,就会害一个州县的百姓痛哭了。”富弼默然不语,这一次没有和范仲淹发生争执,他觉得范仲淹说得对,此后办事更加谨慎。

庆历二年(1042年),富弼升为知制诰,执掌京城刑狱诉讼大权。也就是在这一年,契丹大军压境,逼迫宋王朝割地赔款。富弼奉命出使契丹,不卑不亢地驳斥了契丹王的种种无理要求,使得契丹退兵。后来,富弼又出使契丹,也大获成功,展示了其超人的胆识和外交能力。两次出使契丹,一次女儿病逝,一次爱妻产子,富弼并没有因私废公,耽误行程。

富弼两次出使契丹,立下大功,受到了宋仁宗的嘉奖,准备提拔他为枢密副使。富弼力辞不受,回答说:“现在虽然大宋和契丹结盟,边境平安无事。万一契丹毁约,再次来犯,岂不是我的罪过?恳请陛下勤于国事,不忘边患,至于我的官职就不用考虑了。”后来,宋仁宗又让宰相来劝他,告诉他并不是因为出使契丹立了大功而提拔他,富弼这才接受了枢密副使的职位。

官位越高,富弼越是处事谨慎,为官清廉,奉公守法,赢得朝野上下一致的赞誉。几年后,富弼出任枢密使,这时宋英宗赵曙刚登上天子的宝座。英宗上台后,为了笼络群臣,将先皇遗留下来的珍宝玉器,全部拿来赏赐给朝廷重臣。众臣叩头谢赏之后,一起告退。英宗却单独请富弼留下,特别赏赐了他几件器物。富弼先叩头谢恩,然后就坚决推辞不接受这份额外的赏赐。

英宗有些不高兴,说:“这些东西又不值什么钱,你没有必要推辞呀!”

富弼回答说,“这些东西虽然很微薄,但关键是额外所赐。大臣接受额外的赏赐而不谢绝,万一将来皇上作出什么例外的事来,凭什么劝谏呢?”最终富弼还是推辞掉了这份额外的赏赐。

宋英宗感叹富弼的举动,大为叹服,也更加重用于他。后来,王安石等新贵崛起,富弼逐渐淡出了朝廷。但他对于朝政仍然十分关心,他反对王安石任用小人秉政,给朝廷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后来,富弼在洛阳病逝,临死前还不忘给英宗上疏,建议英宗罢黜投机钻营的小人。

《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用比喻来说明君子之道的理解和施行必然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富弼为政时,秉公无私,从身边小事做起。虽然只是小事,但是从富弼的言行中,反映了他坚持正道,坚守原则,对朝廷、百姓尽职尽责的信念。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