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做人】黄宗羲入清拒仕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黄宗羲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黄尊素曾经官至监察御史,后由于加入东林党,得罪了魏忠贤而被阉党弹劾,剥职下狱,受尽酷刑而死。
几年后,崇祯帝即位,铲除了阉党,为东林党人昭雪。年仅18岁的黄宗羲怀揣铁锥,北上京城,在庭审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人时用铁锥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一时名噪京师。崇祯皇帝闻讯,称赞其为“忠臣孤子”。
父亲冤案昭雪后,黄宗羲离京归乡,一路上目睹了各地政事腐败、民不聊生的悲惨情景,令他顿生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为了经世济国,回乡后,他发奋读书,潜心学史。后来,更拜当时有名的学者刘宗周为师。经过几年勤奋学习,年纪轻轻的黄宗羲已经是经纶满腹、誉满东南了。
黄宗羲以报国救民为己任,当时大明江山内忧外困,风雨飘摇。黄宗羲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加入了亦政亦文的团体组织——复社。加入复社后,他经常评议朝政,抨击时弊,声讨奄党余孽阮大铖等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宗羲来到京城,耳听目睹下,深切地感到大明朝廷的腐朽黑暗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所以有人举荐他做官时,他坚决拒绝了,并返回故乡。两年后,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王朝覆灭。不久,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了农民军。满清统治者定都北京,并强行推行剃发、圈占土地等一系列政策。清兵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各地人民纷纷掀起了抗清的怒潮。
黄宗羲也投入到了反清复明的浪潮之中。当时,明王朝的遗老大臣们除了一部分投降清朝、一部分遁迹山林外,还有一部分人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建立起南明的弘光政权。
黄宗羲满怀欣喜地投奔南京,希望能够为南明出力。然而,弘光政权的权臣人物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搞得南明小朝廷乌烟瘴气。黄宗羲一到南京,就被阮大铖公报私仇,羁押在狱。幸而还没等阮大铖将黄宗羲判罪处刑,满清统治者就扫灭了弘光政权,黄宗羲趁乱逃走。
清军一路南下,残余明军先后溃败。浙东各地纷纷组织义军,抗击清军。黄宗羲也召集了几百人,组成“世忠营”,投奔绍兴的又一个南明小朝廷——鲁王政权。可惜这个政权的实际掌权者大都是一些腐朽的官僚,胸无大志,未能使明朝起死回生。黄宗羲虽然有心复明,却无力回天,几次出兵收复失地,都因为朝廷当权派的掣肘而功败垂成。顺治八年(1651年),清军打败鲁王各部,攻入舟山。鲁王政权从此瓦解。黄宗羲只得回到家乡一带隐蔽起来。
在这颠沛流离的十几年里,黄宗羲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笔,写出了大量的著作,如《海外痛哭纪》《四明山寨记》《舟山兴废》《绍武争立纪》等,详细记述了南明朝廷抗击清军的事实,也深刻地揭露了南明朝廷的腐朽和黑暗。除此之外,他还写出了《授时历故》《新推交食法授时历》《勾股图说》《割圆八线解》《测圆要义》等著作,为我国天文、数学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开始亲政,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矛盾、发展社会生产的重大措施,清初社会开始走向安定。黄宗羲此时已经年过花甲,声名显赫,他不愿意接受朝廷的诏令,入仕做官,每天致力于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努力讲学,培养后进人才。万斯同、万斯大、阎若璩等人皆出自其门下,成为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以及考据学家。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的明君,深知取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为了缓和阶级、民族矛盾,他以“诏征博学鸿儒”的名义,命令中央和地方三品以上的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并由他亲自选取录用。当时,朝廷大臣叶方蔼当面向康熙举荐了黄宗羲。康熙本准备下旨请黄宗羲出山,但黄宗羲在京的学生陈锡嘏深知老师根本不愿做清朝的官,替老师推辞,此事这才作罢。
两年后,康熙命人修订前朝历史,主持编修《明史》的大臣徐元文再次向康熙举荐了名满天下的史学家黄宗羲。康熙立即命两江总督和浙江巡抚以礼相聘。黄宗羲不愿出山,表示要给老母守丧,而自己又年老多病,实在不堪重任。康熙也知道对于黄宗羲这样的人不能够勉强,就下了一道圣旨,命令将黄宗羲所有著作及其搜集的史料,由地方官员抄录送京,交给史官。
黄宗羲虽不愿入仕,但对于清王朝编著《明史》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他将自己多年搜集的史料交给自己的得意门生万斯同,令他呈交给徐元文,还让自己的儿子黄百家进京参与修史。在清廷编著明史期间,每当遇到重大疑难问题时,史官们总是通过书信请黄宗羲指教;有时派人千里送稿,求他审正修改,才算定论。黄宗羲对此极为热心,每次都详细地解答、回复。
黄宗羲活到八十多岁寿终,一直到死他都没有入仕清廷。虽然康熙皇帝多次下诏,聘请他做官,但都被他以各种借口推辞了。然而对于中国历史文献的保存等事情上,黄宗羲仍然尽心协力地辅助清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不仕清廷,这是私,编著《明史》,这是公,黄宗羲公私分明,受到后世人们的敬仰。
然而,在当时,很多人对黄宗羲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他既然自诩忠于明朝,不仕清廷,又何必帮助清廷编著《明史》,也有人认为,康熙治国,顺天应人,黄宗羲不仕新朝,实在是拘泥不化。
多年后,我们再看黄宗羲,不由得感叹黄宗羲的高义节操。他走的是正道,坚定信念,虽然不被人理解,却也无怨无悔。也正是他的坚持,成就了其大贤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