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做人】科希秋什科矢志不渝的救国之路
塔代乌士·科希秋什科是波兰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当祖国遭受侵略者蹂躏的时候,他毅然挺身而出,抛弃个人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不休,尽心竭力地寻求救国之路,争取民族独立。他的这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科希秋什科出生于一个乡村小贵族家庭,父亲是立陶宛地区的军官。在他的少年时代,波兰正面临着危急存亡的特殊时期。国内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众生活十分困苦,国际上正面临着沙俄、普鲁士、奥地利三国阴谋瓜分的严重威胁。少年的科希秋什科目睹着这一切,萌生了反对外国侵略、立志报国的愿望。他常手扶着父亲的宝剑宣誓,要为被外族奴役的祖国夺回自由。
1765年,年仅19岁的科希秋什科进入革新派创办的华沙骑士学校。在这所新式军官学校里,他学到了很多技能,这为他日后指挥军队反抗傀儡政权积累了宝贵的经营。没过多长时间,他就因为学业优良被留校任教官,旋即晋升为大尉。1769年,华沙骑士学校选拔优秀的学员前赴法国留学深造,科希秋什科作为这个学校最有才华的军官之一,也很荣幸地获得了这次机会。到了法国后,他曾一度进入法国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学习绘画。但这很显然并不是他的志向,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军事上。经过多方奔走,终于进入了巴黎一所兵工学校学习军事。
在这所兵工学校里,科希秋什科眼界大开,思想也更加成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启蒙思想对他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在课外了很多当时法国著名思想家的名作,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在巴黎的两年中,他除了学习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自修了一些新的军事著作,成绩斐然。
就在他游历外国之时,波兰遭到了瓜分。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并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沦为俄、普、奥的保护国。面对这种局面,科希秋什科心急如焚,四处寻求救国之路,却又屡屡碰壁。
不久,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轰轰烈烈拉开了帷幕,来克星顿的枪声震惊了世界。美国的独立战争极大地鼓舞了科希秋什科,于是他怀着“支持北美人民的正义斗争”和“取得祖国未来解放所需要的战争经验”的愿望,只身来到了美国,且投身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洪流中。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科希秋什科与华盛顿并肩作战,由于其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受到了美国人民的尊敬。他被授予美国公民资格及土地、资金等,晋升为将军。然而,异国的高官厚禄并不能削减其爱国热情的分毫。他的心里始终没有忘记自己饱受蹂躏的祖国。每每想到自己的国家,他就心痛如针锥。最后,他毅然辞去官职,返回祖国,希望救民于水火之中。
回国之后,科希秋什科立即投身到反侵略的斗争中去了。他应征入伍,因为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杰出的表现,旋即被授命为将军。科希秋什科出任将军后,提出了“为全民族的自由而献身”的革命口号,率领波兰军队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波兰国王是由沙俄扶植起来的。俄罗斯的军队眼见难以阻挡科希秋什科,就向波兰国王施压。波兰国王认贼作父,卑躬屈膝,下令波兰军队停止抵抗。这种卖国行径,让科希秋什科感到无比的悲愤,为表抗争,他辞职退出军界。
科希秋什科仇恨外国侵略者,也痛恨傀儡国王的卖国行径,波兰已经没有他的立身之所了,于是他继续流亡国外,寻求救国的办法。1793年,科希秋什科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来到了法国。
是年,俄罗斯、普鲁士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过第二次的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波兰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几乎濒临着亡国的危险。波兰各地的爱国志士积极奔走,密谋起义,他们一致推举德高望重的科希秋什科作为他们的领导者。
一年之后,科希秋什科秘密地回到了波兰,举起了民族起义的大旗,希望能够将波兰从侵略者的手中解救出来。经过几次战争,革命的浪潮很快席卷波兰大部分地区,这极大地鼓舞了科希秋什科等人,也让侵略者感到惊恐。傀儡国王联同侵略者加大了对革命队伍的围追堵截。
后来,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起义遭到了失败。科希秋什科也因为在战争中多处受伤而被俘。两年的牢狱生活并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获释后,科希秋什科仍然坚持着为民族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他听说波兰流亡者在欧洲成立了“波兰志愿兵团”后,立即到了巴黎,并且在法国筹建创办了“波兰军团”。科希秋什科积极奔走,希望能够联络法国军方,打回波兰解放祖国。可是,法国的当权派对此毫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如何获取利益。当科希秋什科认清这一点后,深感失望,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科希秋什科在他70岁的时候,再次回到了波兰。此时,波兰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拿破仑胜利进军欧洲,击败了俄罗斯、普鲁士的军队,从而使得波兰获得了解放,建立了华沙公国。拿破仑失败后,波兰又遭到了肢解,成立了数个国家。科希秋什科提出议案,希望能振兴波兰,却遭到了拒绝。报国愿望成空,科希秋什科再次离开波兰,两年后客死异乡。
孔子认为,君子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常常是“至死不变其塞”,意思是说到死都不会改变人生志向与人格操守。科希秋什科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矢志不渝。虽然报国无门,可是他仍然没有丧失信心,辗转各国,流亡各地,尽心竭力地寻求治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