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庸大全集
  4. 【中庸精解】和而不流
设置

【中庸精解】和而不流(1 / 1)


【中庸精解】和而不流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评判别人,说某些人品行高洁,为人善良,是位真君子,而另一些人道德败坏,丧尽天良,是一个卑鄙小人。那么,在君子和小人之间,有没有明确的界线呢?在这里,也许我们可以追溯一下先贤的思想与智慧。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君子和小人进行区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世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中庸思想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的两种处世态度,并且把它看做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即君子处世应该做到“和而不流”。“和而不流”,指的就是和而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流,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敢于对上级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流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所谓“和而不流”,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

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交情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更有甚者,这种“同而不和”的行为方式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其根源与立足点,就在一个“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和而不流思想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求同存异的目的,是要在不同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组成一定的联合体。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力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合作的基础。存异,就是保留不同意见、不同主张、不同利益,不求同一、不求齐一,这是不同力量达到和谐的条件。求同存异既建立起不同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保证了不同方面的不同利益、不同要求,从而也就保证了各方面合理的关系,达到了和谐。所以,求同存异是和而不流的运用和发展。

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可见,和而不流作为中庸思想的内涵所在,是真正的君子必须做到和秉持的,因为这是君子之为君子的本性所在,也是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所在。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