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 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559—1626年)
№★横空出世战辽东,猎猎八旗唱大风。
宁远城郊神鬼哭,英雄折戟恨无穷。
【满洲的来历】至今是史学界研究的问题。满族名称的含义,现有两种说法。一为地名 “曼遮”的转音,二为满族英雄 “满柱”的转音。二者尚无定论。依我之见,以地名 “曼遮”命名毫无意义,以 “满柱”命名,则是对英雄的纪念,符合满族崇拜英雄的风尚。中国的历史典籍在追溯满族起源时说:肃慎国民是满族最早的祖先。肃慎国地处长白山下,建国时间与黄帝同时,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部落。肃慎民族擅制强弓,弦弧强硬,箭镞锋利,射程极远,称为天下名弓之最,常与莫邪剑并称。相传虞舜时期,肃慎国便向中国进贡 “肃慎弓”,时在帝舜二十五年。后来在漫长的时间内,历史书上再无满族的踪影。大约过了3000多年,长白山下又兴起一个强大的部落,其酋长是完颜阿骨打,自称是肃慎国之裔,名为女真族。阿骨打雄才大略,又有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孙,横刀跃马,扫平关外各部,长驱入关,先灭辽,后灭北宋,又把徽、钦二宗掳回关外,在黄河流域建起享国130年的金王朝。女真族内除阿骨打外,还出了几个叱咤风云的杰出人物,完颜晟、粘罕、兀朮、完颜亮等。因而女真族完颜氏也算是满族值得炫耀的先祖。后来元宋联军灭掉金朝,一部分遗民惶惶逃回关外,蛰伏长白山下,再无消息。大约又过了200年,当时为元朝中期。长白山下又出了一位英雄人物,名叫布库里雍顺,后来满族入关定鼎,将他追封为 “清始祖”,可算做满族的嫡祖。《清史稿》记述他的出生最为神奇,这个神话也产生于长白山。上文说过,无论肃慎与金朝女真族的兴起都在长白山,而满族也说此山是他们的发祥地,真可谓有点神秘色彩。金朝帝王、清朝帝王都将长白山视为发祥圣地,每年都要祭山。康熙、乾隆曾多次祭山,并作辞藻华丽的 《祭告长白山文》。长白山是东北第一高峰,现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与五岳齐名。山顶终年积雪,历暑不化;排峦列嶂,延绵千里;老树森森,山泉滚滚;白云缭绕,紫雾蒸腾;莺啭鹰翔,鹿鸣虎啸,四时景色,各有不同。山中有一大湖,名曰天池,万丈瀑布自山顶泻下,在湖中扬起碧波,各路山泉汇入此湖,景色比那昆仑山的天池还要美丽十分。又有水道向下泻流,奔向绿野阡陌,形成三条大河:一曰图们江,二曰鸭绿江,三曰松花江。真是一座雄伟壮丽神奇的大山。忽一日有天女三人自天空降下,落步于长白山上,头戴鲜花,发髻高悬,各着彩色连衣长裙,紧身裹臀,两侧开叉,更显出一躯婀娜之姿(这便是旗袍的来历),容颜俏丽绝俗,风姿绰约,妖媚至极。三女,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幼名佛库伦。三人踏着绿茵款款而行,尽赏山中景色,不知不觉行至天池之畔。当时春风骀荡,湖平如镜,一湖碧水映出三个绝色美女,佛库伦年纪最小,姿容最艳,天真烂漫,见天池美景,竟解衣跃入水中。两个姐姐见状也相继入水沐浴。顿时池中雪躯曼游,碧波荡漾,宛如池中绽开三朵白莲,煞是好看。忽然间天上鸟声鸣啭,三只灵鹊,不知从何处飞来,黄嘴玄羽,在三女头上盘旋。内中一只口衔红果,瞅准佛库伦抛下红果。佛库伦听见鸟鸣喳喳,抬头望去,那红果不偏不倚掉入她小口之中。红果甘甜馨香,正欲尝嚼,不料那红果竟用力一滚进入佛库伦腹中。三只灵鹊见状,叫一声振翅飞去。三人洗浴尽兴上岸,两个姐姐问及所吞何物,佛库伦说是一枚红果,接着憨憨一笑。两个姐姐骂一声 “贪吃”,也咯咯地笑了。谁知佛库伦归后,便厌食喜酸,娇口欲呕。又过两月,渐渐乳高腹大,不免惊惶起来,问及两个姐姐,她们笑得直跳,都说:“小妹有喜了。”佛库伦羞得满面通红,骂一声:“好姐姐快别胡说!”果然妊娠十月,一朝分娩,竟产出一个硕大的男孩,朗声一啼,山谷响应。这小子一出世便欢蹦乱跳,开口叫娘,语极清晰。且长得浓眉大眼,虎体熊躯,极为雄健魁奇。佛库伦无夫而孕,本羞愧万分,见儿子十分可爱,便不忍抛弃,决心扶养成人。因长白山满语称为布库里山,因取名 “布库里雍顺”。“雍顺”满语意为 “儿子”,意为 “长白山之子”,真是恰当极了。有了名,若无姓更显无夫而孕之嫌,于是佛库伦又以 “爱新觉罗”为姓。“爱新”满语发音与 “金”同音,“觉罗”一说为皇室后裔。这样一解,爱新觉罗四字可释为 “金朝皇室后裔”。当然也恰如其分。佛库伦吞朱果而孕,产下圣人的故事,真是美妙动人,具有魅力。但仅是一则荒诞的神话,虽见于正史,并不可信。历代帝王往往为炫耀他们出身尊贵,制造各种神话,授意史臣写入正史,这个神话当然也不例外。民国初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为炫耀出身,翻遍史书竟将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拉出来作为先祖,向国人宣传袁氏祖孙都是反清的,标榜自己,蛊惑民众,成为笑柄,也和这则神话如出一辙。
布库里雍顺长大成人,果然不同凡响。凭着智谋勇力,啸聚了一帮女真族流民,打猎、捕鱼、放牧,男女配合,繁衍生息,渐渐成了一个拥有几千人的大部落,自为 “酋长”,满语中则称为 “贝勒”,意即尊贵的酋长。后来贝勒成为清朝的一种高贵的爵位。于是在勒福善河西畔,背山面水,建起一座城堡,名叫鄂多哩城,成为满族最初的根据地。建城之后,率众平定了 “三姓之乱”,更受部众拥戴,之后布氏又将其部落命名为“满洲”。这便是 “满洲”与 “满族”的起源。
布库里雍顺死后,满洲九代继任者,均碌碌无为,清代史籍对此讳莫如深,记载含糊。清室对卓越的先祖大加颂扬不厌其烦,对庸碌的先祖却语焉不详,这是人之常情,不能苛责。又过了数世,满洲部落才出了个像样的人物,名叫孟特穆,有志气、有谋略,为图恢复,他率部迁徙至长白山北麓烟囱山下、苏子河畔,又筑起一座城堡,名为赫图阿拉。赫图阿拉城也是满族的发祥地,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满族自治县境内。这里森林遍山,河流纵横,物产丰饶,森林中盛产一种青蛙,捉来食用,味极鲜美,名为 “林蛙”,是此处特产,驰誉中外。另外还产人参、鹿茸、香菇。尤其苏子河景色最美。一河碧水游动着无数鱼类,有时鱼浮水面,聚集银光灿灿的一片,一网下去捕个千百尾,亦是常事。平时悠闲时,渔民撑一叶扁舟,船头养几只鹈鹕或鸬鹚等鱼鹰,捕几条鱼下酒,真是惬意极了。孟特穆真是个风水先生,一眼瞅准此地筑城下寨,为满洲发迹选择了一方风水宝地,确实功不可没。后来清廷追谥孟特穆为 “肇祖”。孟氏有子二人,长子充善,充善有子三,第三子为齐篇古,齐篇古有子一,是为福满,清室追谥为 “兴祖”(充善、齐篇古同为先祖而未加谥号,清室当有不可告人的苦衷),福满有子六,第四子为觉昌安,清室追谥为 “景祖”。还有五子各筑城堡,围赫图阿拉而居,连同觉昌安通称宁古塔贝勒。觉昌安有子五,第四子名塔克世,清室追谥为 “显祖”,塔克世有子五,长子名叫努尔哈赤,这便是后来的满洲太祖,本章的主人公。
公元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努尔哈赤出生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赫图阿拉城。父亲是清显祖塔克世,母亲喜塔腊氏。爷爷是景祖觉昌安。《清史稿》记载他的出生情况,并没故弄玄虚,没什么祥云、红光、金龙之类的征兆出现。只说喜塔腊氏怀孕13月而生,这已经是人间奇事,不同凡响。又说他仪表雄伟,声如洪钟 (母腹多孕育三个月的效果)。并说他的性格沉静,度量很大。这确是当领袖必备的特性。努尔哈赤虽然一表人才,但身世较苦,母亲早逝,继母凶悍,父亲塔克世最惧内,一声河东狮子吼便惊得发抖。于是听了继室的谗言,只分给他些许家产,生活很是窘迫。小努尔哈赤从小就上山挖人参、采野果、拾榛子,并将这些山货拿到抚顺马市卖掉,借此维生。幼年的困苦磨砺了他坚强、不畏艰险的个性。有些野史说他曾溜出山寨,到明朝军营当兵,从军打仗,还说他喜读《三国》、《水浒》,从中学习军事知识,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纵横辽东打下了基础。除了这些,史书上再无他青少年时有什么大作为的记载。
【古勒城之战】意外地把努尔哈赤推上历史的舞台,拉开了他传奇人生的第一幕。论及古勒城之战,还必须从王杲这个人物说起,他是建州女真各部最强大的古勒部落酋长,曾受明朝封职,论辈分他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此人桀骜不驯,不服明朝管辖,竟发兵偷袭辽阳。明廷十分震怒,命辽东总兵李成梁征剿,王杲兵马不堪一击,本人亦被擒拿,押至京城献俘磔死。王杲之子阿太继任古勒城主,阿太本事不大,远逊乃父,却发誓为父报仇,居然也发兵袭明,当然是以卵击石,大败而逃。辽东总兵李成梁大怒,决计扫除这个隐患,率大军直捣巢穴古勒城,将城围住日夜攻打,古勒城旦夕且下,情势十分危急。阿太慌忙抵抗,另派使者向满洲部求救。觉昌安接报,左右为难,他与明朝本无夙怨,大骂阿太惹祸。但不顾孙婿,亦得顾孙女。权衡之下,爱孙女心切,不得已出兵,于是带领儿子塔克世、孙子努尔哈赤、舒尔哈齐、穆尔哈齐及寨兵驰援。满洲兵进城,阿太辄觉心安,两军联合守城。李成梁久攻不下另生计谋。提起李成梁,我要特别介绍一下。此人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守边大将,原籍朝鲜,先世移居铁岭。他投入军伍,骁勇善战,受到明朝三朝皇帝及一代名相张居正的特别器重,委以封疆大任,他前后镇守辽东30年之久,防卫蒙古侵扰,维持辽东各部秩序,立下了赫赫战功,使蒙古及建州各部闻风丧胆,不敢越山海关一步。当时明朝东北边疆固若金汤,纯是李成梁镇辽之功。他爵封宁远伯,太子太保,几任辽东总兵官 (明代总兵相当于现在大军区司令),活了93岁,是个旷世老寿星,并生了九个儿子: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如梓、如梧、如桂、如楠,都官至总兵、参将。但是虎父生犬子,除李如梅、李如松二子曾有平宁夏哱拜、援朝鲜打日本之功,是两个将才,其余七子都是庸才。李家在明朝真是煊赫一时、名震朝野的大家族。李成梁确实是一代奇人。李成梁镇辽有他独到的战略,一方面防备蒙古的侵扰;另一方面对辽东各部实行以夷制夷的策略,即挑动各部纷争,制造矛盾,拉一方,打一方,使其互相钳制,以维持辽东平衡秩序。例如他打击海西女真各部,却笼络建州女真,其中,觉昌安的满洲部亦是李成梁笼络的对象。这一策略十分有效,辽东几十年确无较大动乱。但笼络纵容满洲,却为后来努尔哈赤的发展及满洲的崛起无形中制造了机遇。这是自负胸有韬略的李成梁始料不及的 (李成梁泉下有灵,非羞死不可)。言归正传,李成梁攻古勒城不下,又施出以夷攻夷的诡计,授意女真族图伦城主尼堪外兰诱降古勒城兵民。尼氏此人,在建州颇有势力。他早就投入明朝的羽翼之下,是个见利忘义、为虎作伥的小人。此次明军攻打古勒城,便是他的引导。得到李成梁的授计,尼氏飞马驰至城下,大声向城上高呼:“天兵即将踏平城池,何不速降!李太师有令,杀阿太归顺者,当为古勒之主。”当时城中粮尽箭绝,军心涣散。听到尼氏威逼利诱的喊话,又见本族人尼堪外兰已投降明军,立刻人心崩溃,形势逆转,有几个头目欲为城主,竟将阿太杀死,开城门迎入明军,李成梁痛恨王杲父子久矣,竟下令屠城,可怜几千古勒军民及满洲援兵尽成刀下鬼。古勒城尸横遍地,血流成河。觉昌安、塔克世亦死于明军刀下,成为阿太的殉葬品。努尔哈赤兄弟几人凭着年轻腿快逃出城外,半路又被明军擒获,押至明营成为阶下囚。努尔哈赤被绑在树上等待斩首,刽子手开斩前百般辱骂踢打。努尔哈赤大喊道:“壮士可杀不可辱,快快杀我!”这一喊声如洪钟,势若奔马,明营上下好似炸响霹雳。立刻惊动李成梁夫人,轻移莲步走出帐外(杜甫诗云:“妇女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李成梁带夫人宿于军营,真是怪事)。见树上绑一大汉形体魁梧雄奇,英气凛凛逼人,犹自大喊大叫,顿时起了怜悯之心,心中暗想此等英雄人物杀了真是罪过。于是喝令放人,努尔哈赤松了绑,拱手向李夫人道一声谢,扬长而去。写到此,笔者万分感慨:这李夫人真是多事,虽是慧眼识英雄,但无异于纵虎归山,放龙入海。假如恪守妇道,听任刽子手斩努氏于帐下,历史必将重写,以后满洲何能兴起?清军何能入关定鼎抢了大明朝的天下?妇人之仁坏了大事。李夫人为李成梁生了九个儿子,可谓英雄之妻、英雄之母,却干了这种傻事,害了大明朝,真令人嗟叹不已。
古勒城之战把年轻的努尔哈赤第一次推进斗争的旋涡,使其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他亲眼看到祖父、父亲被明军杀死,心里埋下伐明复仇的种子,性格磨砺得更加坚强,心中更萌发了兴兵起事的雄心壮志。看来坏事变好事,时势造英雄确是至理。假若没有古勒城之役的机遇,努尔哈赤怎能脱颖而出,叱咤辽东?
【十三副遗甲起兵】是清室及爱新觉罗子孙几百年来津津乐道的努尔哈赤伟大壮举。再说努尔哈赤自古勒逃回赫图阿拉后,怀着杀祖、杀父的深仇大恨,积极准备起兵复仇。当时他年方25岁,正是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年龄,他被诸叔诸弟推为新的满洲部大贝勒。觉昌安父子在支援古勒城时倾巢而出全军覆没,逃回的尽是些残兵败将。努尔哈赤翻检武器库时只找出13副遗甲 (盔甲与兵器),勉强配备起一支很不整齐的队伍 (13副遗甲还不够头目们使用,其余大概只能拿棍棒、叉、猎刀之类的武器)。接着便招兵买马,凭着努尔哈赤的威名和人格,四方豪杰陆续投奔其麾下,先后有钮祜禄氏额亦都、觉尔察氏安费扬古、苏完瓜尔佳氏费英东、佟佳氏扈尔汉。最可喜的是董鄂部酋长何和理在努氏感召下,率1万人归顺,使满洲兵员猛增几倍,军势为之大振。此五人皆虎狼熊罴之士,不仅勇猛而且多智,努氏对其十分信任器重,为了笼络他们,将堂妹和女儿嫁给额亦都作妻妾,将掌上明珠长女东果格格嫁与何和理为妻,将扈尔汉收为养子,将安费扬古任为贴身侍卫,赋费英东以军事指挥大权。以后五人都感恩图报为主子立下大功,成为开国功臣 (天命登基后又被封为议政五大臣)。有了像样的军队,努尔哈赤腰杆子硬起来,竟派使者向明廷质问:“我祖我父何罪被杀,此仇不报,不共戴天!”当时明神宗正派大军抗日援朝,无力东顾,决计笼络之,回答说:“非有意也,是误杀耳。”将觉昌安、塔克世的遗体送还满洲,又颁敕30道,马30匹,封努氏为指挥使,作为道歉。不久又封其为建州卫都督、龙虎将军。努尔哈赤不仅勇敢善战,而且极有智慧,灵活机变,认为以自己的实力还不能与强大的明朝硬碰,于是强忍恶气,表面对明廷恭顺,暂时虚与周旋。此时建州内部又发生一起刺杀努氏的大事。同族叔父龙敦见努氏欲与明廷对抗,恐惹下大祸,竟派刺客深夜刺杀努尔哈赤。幸亏额亦都、安费扬古两个贴身侍卫奋力相救,杀一人,擒一人。努尔哈赤喟然长叹:“放了刺客,何必树敌结怨。”此事,使他极为震动,欲成大事必先安内。确实 “攘外安内”是抗敌安国的最佳策略,古今君主皆将此奉为 “金科玉律”。基于此种认识,他决计先歼灭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尼氏引狼入室,导引明军杀祖杀父,对其真是恨之入骨,食肉寝皮,方解大恨!于是率军进攻图伦城。尼堪外兰是个庸才,只会通风报信,拿明朝的补贴维生。此时见满洲兵围城,仓皇迎战。满洲兵是努尔哈赤整顿训练的生力军,个个如狼似虎,奋力攻杀。勇士额亦都冒着箭矢率先登城得手,挥刀砍杀,如同斩瓜切菜,头颅滚满城头,守军顿时溃散。努尔哈赤挥军急攻,图伦城顿时攻破。努氏下令降者免死,抵抗者格杀勿论。图伦兵民大多怕死,都匍匐在努氏脚下。唯有尼堪外兰自幼练成一双快腿,落荒而逃,几经辗转逃入明朝境内。努尔哈赤率军追到明边,叩关索人。此时辽东总兵李成梁因老迈已罢职,明廷因尼堪外兰已是无用之物,亦不愿与满洲开衅,竟交出尼堪外兰。尼氏被押回满洲,努尔哈赤在堂子设了祭桌,将尼堪外兰剖心挖肺,祭奠觉昌安、塔克世,方才报了仇。
殄灭尼堪外兰,拉开了努氏统一女真各部战争的序幕。不先攻强大的明朝,而选择图伦部开刀,专拣软柿子捏,充分显示其灵动机变、不意气用事的高度智略。另外,不屠城,不杀降者,又显示他有广阔的胸怀,这是杰出领袖所具有的特殊素质。军事战略家、政治家的风度已初露端倪。
【击退九部联军】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战争最精彩的一笔。当时建州最大部落是叶赫国,地处满洲北方,与哈达、辉发、乌拉三部互为联络,合称扈伦四部。明朝曾在此建海西卫。叶赫居四部之北,亦名北关。叶赫大贝勒纳林布禄,见努尔哈赤兴兵,其志不小,既震怒又恐惧。此人是个老狐狸,对满洲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先将贝勒布扬古之妹叶赫格格许给努尔哈赤为妃。这位叶赫格格,史佚其名,年方十三,生得美艳绝伦,堪称海西之花。各部落酋长都对这个尤物垂涎三尺,欲得之为妻,努氏独交桃花运,惊喜交加,忙于下礼定聘。谁知纳林布禄不是真心,而想用美人计羁绊努氏。定聘20年就是不嫁此女。其间又许给哈达、辉发、乌拉各贝勒,用的是同样手法。但叶赫格格情有独钟,只爱努尔哈赤,别人一概不嫁。这样几个大贝勒欲火焚烧,但就是得不到这个梦中情人。最后这位格格已是33岁了,但华颜如初。在父兄的逼迫下,嫁给蒙古喀尔喀部莽古尔岱。努尔哈赤得知此事,口中说:“打天下何惜一女。”心中却恨死了叶赫。这就是清史上著名的 “叶赫北关老女”。原始部落间的战争目的往往是争夺美女、财物,这个浪漫的故事很符合当时情况。叶赫大贝勒纳林布禄及贝勒布寨心中亦痛恨满洲,又多次下书索要土地,对这种挑衅,努尔哈赤严词驳回,积极准备讨伐叶赫。叶赫得知消息,先发制人,纠集扈伦其他三部哈达、辉发、乌拉,长白山二部纳殷、朱舍里,蒙古三部科尔沁、锡伯、卦尔察加同叶赫共九部计3万余人,向满洲发动攻击。时在万历二十一年九月 (1593年)。九部联军铁骑奔驰,摇山撼岳,向满洲扑来。军至浑河,沿岸扎寨,凿灶炊饭,夜间望去,犹如满天星光。满洲国见此声势,个个变色咋舌。但努尔哈赤在交战前夜却安睡如故,鼾声大作。妻子富察氏摇醒丈夫说:“尔惧乎?九国来攻岂是安寝之时?”努氏答道:“吾惧岂能安睡?叶赫不来,吾心悬之。既来吾无忧矣。”好个努尔哈赤,大军压境,高枕无忧!比之东晋谢安弈棋,有过之而无不及。其镇静风度令人叹绝。翌日,努尔哈赤召集将士发表阵前演讲:“九部乃乌合之众,何惧之有?但杀其头目,彼兵自散。我兵虽少,并力一战,可获全胜。”这大气豪壮的演讲予将士以极大鼓舞,士气顿时大振。其实努尔哈赤早已从容布置停当,专等敌人厮杀。叶赫军漫山遍野攻来,两军在古勒山下开战。满洲兵先是据险固守,敌军猛攻,礌石俱下,联军砸伤无数,寸步难进。忽然红旗招展,满洲勇士额亦都率百骑自山上驰下,犹如恶虎扑食。专挑衣着华贵、骑高头大马者厮杀。联军久攻不下,早已懈怠。铁骑突来,惊慌失措,叶赫贝勒布寨被额亦都当头一刀,劈成两半。纳林布禄见其兄被杀,吓得不省人事翻于马下,左右急忙救起横于马上逃之夭夭。科尔沁贝勒明安见前方打得热闹,不明就里,拍马上前急欲争功,却被败兵浪潮挤入淖中,马陷泥中,弃鞍解衣,赤条条加入败兵行列逃跑,幸免一死。乌拉贝勒布占泰没练过赛跑,腿功欠佳,被当场活捉,努尔哈赤说:“生人之名,胜于杀人。”亲解其缚,又赐猞猁狲裘。布占泰不但不死,反得到一袭名贵皮草,真好福气。这一仗杀得昏天黑地,血流漂鞍,尸骨遍野。满洲兵大获全胜。
古勒山之役是努尔哈赤兴兵的第二次大捷,充分展示了他 “并力一战”以少胜多的战略艺术,这与后来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战略原则如出一辙。九部虽多,不堪一击。有一位哲人说:“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也打不过石头。”这确是至理名言,实在值得后世借鉴。
击退九部,努尔哈赤威名大震,辽东各部闻其名如雷贯耳,心惊胆战,他真正成为纵横驰骋、战无不胜的英雄。此后他又用了10余年时间,先后灭掉哈达、辉发、乌拉及长白山二部,剪除了叶赫部的羽翼。对叶赫又拉又打,使其不仅彻底孤立,而且势力日益衰落,处于苟延残喘的境地。努尔哈赤灭掉它只是时间问题。蒙古三部参加了九部联军,在战场上亲眼看到满洲兵的威力,也瞻仰了努尔哈赤指挥战争的风采,权衡利弊,唯有归顺,方能生存。因而科尔沁等三部是最早归顺满洲的部落。对于蒙古问题,努尔哈赤有极清醒的认识,中原汉族从秦始皇开始与漠北民族进行了2000年的战争,为此修建了秦长城、明长城,即使如此也挡不住漠北铁骑无休止的进攻。成吉思汗与其子孙踏平中原建立元朝的历史,以及明朝饱受北元瓦剌、鞑靼侵扰的情景,使努尔哈赤感到心惊。于是他对蒙古主要采取了绥靖怀柔政策,用结盟、联姻、封爵等手段拉拢蒙古贵族,尤其联姻最为精彩成功。从努尔哈赤开始,满洲不断将 “格格”输入蒙古作贵族的妻妾,蒙古也将贵族美女源源不断地嫁给满洲新贵为后为妃,仅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就产生了十几位清朝皇后、贵妃,至于妃嫔、福晋等则不计其数。有清一代,汉人封爵,除清初吴三桂等几位封王外,汉人得到 “公”以上爵位的几乎没有,即使功勋显赫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亦不例外。但对于蒙古,从努氏开始,包括整个清代对其封爵则慷慨得令人吃惊,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的帽子都大宗廉价地批发给蒙古草原,甚至一个小小的 “旗” (县),就会出几个王爷。这种怀柔政策使外蒙古、内蒙古各部都温顺地投入满清的怀抱,兵不血刃,大漠廓清,胜过万里长城百倍。唯有桀骜不驯、妄自尊大的察哈尔部林丹汗是个例外,努尔哈赤与他的儿子皇太极只能用铁拳对付他。用大棒打击女真各部,用胡萝卜喂养蒙古,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努尔哈赤无愧是胸怀韬略的大英雄。
【建立八旗制度】则是努尔哈赤的一大发明,是对满洲军事建制、社会建制的大创造。在长期的统一战争中,他意外地发现满洲原有以10余人为单位的牛录组织在战场上发挥了灵活机动的战斗效果,但也有不能统一协调的缺点。在智多星何和理的启发下,他突发奇想何不将牛录组织扩大一级、二级,再分级管理,统一指挥。万历四十年 (1612年),他重组军事社会编制,设定每300人为一牛录,首领为额真。五个牛录为一甲喇,首领亦叫额真,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首领为固山额真,总人数为7500人,固山为满洲军事和社会的最大编制单位。每个固山都有不同颜色的旗帜,原有黄、白、红、蓝四旗,后因势力扩大,另增四旗,在原四色旗帜上镶边,成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计八旗,就是满洲八旗的来历。满人称为旗人亦源于此。后来他将归顺的蒙古各部编成蒙古八旗,将加入旗籍的汉人编成汉军八旗。八旗制度以旗统军统民,战时披挂上阵,平时屯田渔猎。最大特点是亦民亦兵,全民皆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潜力价值,克服了本民族人数少的缺点。八旗这个严密的组织,给满洲兵团注入了活力,增强了战斗力,是满洲兴起、清军一统华夏的法宝。后来旗人贪图享乐,腐化堕落,民族强悍精神逐渐消失。因此史家评说 “满清兴于八旗,亦亡于八旗”,真是深刻精辟极了。
另外,努尔哈赤创制满文,也是对满洲社会文明的一大贡献。满族本无文字。满洲兴起后,公文书信均用汉文或蒙古文,交际、交流很是不便。从万历四十三年开始,努尔哈赤命满洲秀才巴什克额尔德尼 (后来被努氏杀死,惜哉)、扎尔固齐噶盖两人先后制定满文,历十余年方成 (模仿蒙古文而制),满文的创制,说明满族向文明跃进了一大步。努氏功莫大焉!
【建立后金,誓师伐明】是努尔哈赤传奇人生的最大亮点,满清所以兴,明朝所以亡,关键在此。努氏平定女真各部,抚顺蒙古,羽翼丰满,踌躇满志,帝王思想逐渐萌生膨胀,在群臣的劝进下,在赫图阿拉城建宫殿、修宗庙、筑祭坛、宰三牲祭天地,登上皇帝 (大汗)宝座,号后金,建元天命,意为奉天命而立,后来清室谥其为太祖。赫图阿拉改为兴京。时在万历四十四年 (1616年)。这是爱新觉罗王朝的发端。接着设立官制,管理国家。后金政权简洁有效,大臣文武军政不分家,出则为将,入则执政。以费英东、额亦都、安费扬古、扈尔汉、何和理为议政五大臣。额亦都、安费扬古管军事,费英东主刑政,扈尔汉领扈从,何和理揆内政。又以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为四大贝勒。上朝议政,努尔哈赤居中,四大贝勒各侍左右一字排列,五大臣居下。凡军国大事由五大臣议定,再由四大贝勒审核,最后由努尔哈赤裁决施行。重大国事由大汗、贝勒、五大臣共议共决。政令简洁,很具民主风度。现代史学家将其称为 “贵族共和制”。可惜这个美好的制度,没有传下去。提到四大贝勒,不妨顺便介绍一下努尔哈赤的家族与儿孙们。他的家族非常庞大,集聚了满洲精英,这可能是血统与遗传基因所致。他有几个弟弟如舒尔哈齐、穆尔哈齐等,又有很多侄儿,如济尔哈朗、阿敏等。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英雄好色,娶了16个后妃,为他生出16个儿子和8个女儿。这16子依次是:褚英、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巴布泰、德格类、巴布海、阿济格、赖慕布、多尔衮、多铎、费扬果。女儿略。另外,还有岳托、杜度、豪格、硕塞、勒克德浑等一大堆孙子。努尔哈赤就是靠这些父子兵及满洲精英,如五大臣、扬古利等人打天下的。然而有一事令后人大惑不解,在登上皇位的前一年竟将长子褚英杀死。褚英其人,勇猛善战,屡立战功,曾被封为广略大贝勒,努氏曾有意将皇位传于他。但褚英恃功、恃位,傲慢跋扈,心胸亦褊狭,将五大臣、诸弟不放在眼里,于是树敌甚多。何和理等大臣联名向太祖揭发他种种悖逆之状。努氏权衡利弊,将褚英削爵幽禁。不久又有人揭发褚英 “心怀怨望,焚表告天”之事,也就是用迷信活动诅咒诸弟及五大臣。努尔哈赤异常震怒,下令缢死褚英。有些史料说褚英坚决反对伐明,使努氏憎恶而遭杀身之祸,因而褚英之死是清史一谜。但褚英屡立战功,却被杀戮,是清史不讳的事实。努尔哈赤为国杀子,可谓大义灭亲,大公无私。但不顾父子深情,反映了他人性残酷的一面,然而有趣的是与他性格残忍相映衬的是,努尔哈赤登基后,不仅大赦天下,而且做了一件善事,将战争中俘获的女奴赏赐给国内2000余名鳏夫为妻,一时满洲国全体光棍欢声雷动,高呼天命大汗万岁!这大约是他自己娶了一大堆老婆,深刻理解光棍之苦,内心不安所致。或者是为了增加兵源,繁殖人口亦未可知,可发一笑。闲话休提,言归正传。天命元年,满洲新朝发榜招贤,有一名老夫子揭榜应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范文程。此人是沈阳人氏,自称是范文正公仲淹之后,先祖曾做过明朝尚书,后移居关外,说是慕陛下雄才大略愿效犬马之劳。努尔哈赤见他仪表非凡,谈吐不俗,龙颜大悦。立即接纳入幕参赞军机。范文程高谈阔论,论及天下大势滔滔不绝:“明主欲取天下,须以德服人,不可滥杀。欲统一华夏,必立志伐明,不可屈居一隅。明朝上下君昏臣贪,百姓涂炭,正是天赐伐明良机……”一席话说得努尔哈赤心花怒放,范说一句,点一下头,说两句,点两下头,大有相见恨晚之憾。这个范文程以后运筹帷幄,为满清出谋划策,立了开国大功。有人说他对满清的作用,仿佛周之姜尚、汉之张良、蜀之诸葛。但对明朝来说却是第一号大叛徒,为害之烈不亚于吴三桂、洪承畴。这个观点,笔者不置可否,请读者公断。
努尔哈赤与明朝原有杀祖、杀父之仇。早有伐明争天下的野心,此时在范文程的鼓动下,决计伐明。天命三年四月,他告庙祭祖,筑坛祭天,其祭文曰 (笔者将此简译为白话,以便读者理解):
满洲国主臣努尔哈赤谨昭告皇天后土,明无端杀我祖、父,这是第一大恨。明多次赴境寻衅,支持我敌国叶赫,这是第二大恨。明赴境夺我财物,杀我广宁使臣及平民10人,这是第三大恨。明以兵助叶赫,使我已受聘的叶赫格格,改嫁与蒙古,这是第四大恨。柴河、三岔、抚安三池,我耕田种五谷,明派兵驱逐我民,不准收割已熟庄稼,这是第五大恨。叶赫是我仇敌,明支持他派使者递文书侮辱我国,这是第六大恨。过去哈达两次助叶赫侵犯我国,我要攻哈达报仇,但明又保护哈达,逼迫我退兵。扈伦各国合兵侵我,老天爷也讨厌他们。明却一贯支持叶赫,违抗天意,颠倒是非,这是第七大恨。明对我国的欺辱,我们确实忍无可忍。因为这七大恨,所以要征伐明朝。谨告。
说实话,这七大恨告天,不免强词夺理,但于出师伐明,则有名正言顺之效。这恐是范文程的手笔。
接着努尔哈赤杀七牛祭旗,率领2万兵马,浩浩荡荡杀向明边,兵锋直指距离最近的抚顺城。这是伐明的第一战,努氏本想攻克城池,以扬兵威,方才过瘾。但范文程道:“以德服人为上,以力服人次之。兵法曰 ‘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血气上攻的努尔哈赤一听此书生之言,大为拂意,但沉吟片刻,竟然同意招降,于是由范夫子执笔写了招降书,一箭将文书射入抚顺城内。大明抚顺守将是游击将军李永芳,是个最无用的庸将,明廷派其镇守抚顺是个历史性的大错误。此人统兵无能,却极多智圆滑,平日早知努氏厉害,曾向满洲暗送秋波,允许满人到抚顺马市交易。李永芳接到文书顿时魂飞天外,立即召集诸将商议,诸将皆面如土色,颤声答道:“唯将军之命是从 (大明朝尽养了些无用的软骨头,可见气数将尽)!”于是李永芳大开城门,带领诸将齐刷刷匍匐在努尔哈赤马下,高呼万岁。满洲兵团兵不血刃轻松拿下抚顺,努氏将孙女赐之为妾。李永芳年过40,本有妻妾多室,但皆年老色衰,得到一个如花似玉的娇嫩格格受用,真是快活无比,发誓为努氏效忠。这就是清初著名的 “抚顺额驸”。李永芳是明朝第一个投降满清的明朝官员,可为汉奸之祖 (范文程虽早,却原是平民出身,不可混淆)。努尔哈赤招降并优遇李永芳是其大智慧、大战略最为成功的发挥,以后明朝的达官名将一个个像狗似地投到满洲国门下,这便是 “李永芳效应”。这一招真胜过百万强兵千攻万杀,当然范老夫子亦功不可没。前代史家说,清朝的天下原是汉人打下的。此言不爽!而范文程、李永芳是最早的先例。然而李永芳虽是大明朝的罪人,但其本身却得到无比的荣华富贵,他生前得到太祖、太宗的厚遇,死后他的子孙们在大清百余年中继续享受先祖的福荫,继续享受清廷的恩泽,个个官至督抚、尚书之职。如儿子李率泰曾为福建总督,最著名的是乾隆朝两广总督六世孙李侍尧,是乾隆帝常顾不倦的宠臣,号称 “扳不倒”,堪与和珅并驾齐驱。李氏可谓有清一代煊赫不败的家庭。一个是新兴的充满朝气的满清王朝,一个是趋于没落的腐朽无比的明王朝,李既是明朝罪人,更是满清功臣。是弃暗投明?还是叛国投敌?明朝亦不乏忠勇之将奋战疆场,但结局不是身首异处,便是自杀殉国,下场何其悲惨。而叛徒李永芳却独得尊荣,流芳百世。这种独特的历史现象,笔者大惑不解,是也非也?真是无言以对。
抚顺失守后,明朝广宁总兵张承荫带领3万人马杀来,欲收复失地。张承荫忠勇兼备,非李永芳可比,他的火器营更是厉害。两军大战抚顺城外,张先得手,满军一度溃退。但是天助满洲,神佑努氏。忽然间狂风倒刮,天昏地暗,明军火器营喷射的火焰反扑向明军。满洲兵乘势掩杀,张承荫奋力抵抗,拼死冲杀。突然背后烟尘大起,满洲贝勒多铎率军杀出。张承荫腹背受敌,瞬间,满军万弩齐发,张承荫身如刺猬般倒于血泊之中,壮烈殉国。败报传至北京,明廷君臣震恐失色,几十年不理朝政的神宗皇帝从深宫钻出来与大臣商议对策。满洲国称帝伐明,对他是个天大的刺激,其恐慌可想而知。素以模棱两可著称的内阁首辅方从哲推荐杨镐为辽东经略,率师讨伐辽东。神宗饥不择食,慌不择人,竟然准奏。授他兵部尚书,赐他上方宝剑,杨镐当仁不让、意气风发地统大军向满洲国杀来。清史著名的萨尔浒大战由此发生。
【萨尔浒之役】对明朝、满洲国两方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战役。万历四十七年 (天命四年)三月,杨镐率大军12万人到达辽东前线,叶赫国主金台石派军2万参战,朝鲜国亦派姜弘历为帅率2万人助战,杨镐诡称47万大军以壮声势。说起杨镐的履历,真是可叹。此人是河南商丘人氏,做过御史。日本丰臣秀吉侵犯朝鲜,他被授为经略抗倭援朝,打了败仗,诡传捷报,遭御史参劾罢免官职后闲居在家。败军之将重膺大任,又是明廷犯的历史性大错误。杨镐初至辽东却也慷慨雄壮,闻清河堡又落敌手,请出上方宝剑,愤怒之下斩了清河败将陈大道,枭首示众。又将上方宝剑高悬辕门之上,以严军纪。诸将见状莫不胆战心惊。于是杨镐运筹帷幄,兵分四路,出师征伐。一路由山海关总兵杜松统率,从浑河出抚顺关,二路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统领,从清河出鸦鹘关。左翼北路由开原总兵马林率军汇合叶赫兵,从开原出三岔口。右翼南路由辽阳总兵刘 统带,会合朝鲜兵,从辽阳出宽甸,定于二道关会师,直捣巢穴赫图阿拉。四路军马不谓不强,四位总兵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但是杨镐在辽阳演武厅召集诸将出师,杀牛祭旗,牛三割其喉而不死,杨镐顿时变色。当夜又有彗星划空而过。这对于明朝来说都是不祥之兆。
努尔哈赤知明军四路来犯,哈哈大笑对诸将说:“明军虽多顾此失彼,难以驾驭,自取灭亡。我兵虽少并力而击,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忽探马报来,明军由南而来。努氏说:“明军南来,诱我南也,其北必有重兵,应先破之。”皇太极言:“界藩有役夫15000,兵薄,恐被所乘,宜趋界藩。”努氏点头称是,遂领举国6万精兵直奔界藩。
皇太极的判断极为准确,其睿智更超乃父。果然明军主力杜松率大军5万自浑河向抚顺前进。行军速度极快,杜松其人臂力过人,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出征时随身带铁索一具,声称必生擒努尔哈赤,否则死不还家。气势不谓不壮。辽东三月天气仍天寒地冻,忽下大雪,将士衣薄,冻得发抖。杜松为贪首功,驱大军冒雪突进,至浑河见河面被冰封实,大喜,命大军踏冰渡河。军至半渡,浑河忽然破解,淹死者不计其数,又是天助满洲。强渡过浑河,对岸有少数满军,被杜松一鼓歼灭。大军至萨尔浒山扎营,兵分两路,大队留营坚守。杜松自率精兵2万直奔界藩城。此时努尔哈赤派大贝勒代善率军增援界藩,自率满洲主力5万人直扑萨尔浒明军大营。时至正午,满洲兵奋力急攻,明军亦倾营而出奋勇迎战,战斗十分激烈。两军互不退让,难分胜负。忽然间天昏地暗,红日无光。明军燃起火炬,以壮声势,列炬大战。双方万弩齐发。但明军在明处,万箭落于柳林,满军在暗处,箭箭射中明军。薄暮,明军渐渐不支,士气已衰。努氏亲自督战,驱大军直踹明营,如海翻潮,个个生龙活虎,将明军杀个七零八落。明大营立刻崩溃,军士如鸟兽散。这一仗杀得血染高岗,尸满深谷。杜松主力消灭殆尽。
而此时杜松恃着勇气,正攻界藩吉林崖。代善援兵与役夫万余奋勇迎战,两军杀得难分难解,拼得你死我活。忽有大军从深林杀出,万马奔腾,万箭齐发,直扑明军。原来努尔哈赤踏平萨尔浒大营后,稍作休整又马不停蹄直奔界藩。杜松腹背受敌,大呼大叫仍在冲杀,但军心早已惊溃。忽然一箭射来,正中其喉,落马而死。主帅一死,全军瓦解。急欲生擒努尔哈赤的杜松却落了个 “横尸沙场,死不还家”的下场,悲夫!
开原总兵马林方率师出三岔河,忽报杜松兵败,立即停止前进,在尚林崖倚山结营,以持观望。马林乃名将马芳之子,马芳一生百战,屡战屡捷,名震天下。马林自幼雅好文学,吟诗填词,多有佳作,但从未临阵,明廷认为将门必出虎子,让其镇守开原。是夜,月明星稀,万籁无声,明军安睡如故。忽然胡笳一响,羯鼓四起,满洲军从山顶上冲下。原来努尔哈赤率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自界藩赶来,先据山巅,然后冲下。明军自睡梦中醒来,仓皇迎战,向天乱放枪铳。监军潘宗颜,整军督战,却被乱军砍下脑壳。马林反应灵敏,见势不妙,一溜烟逃回开原。想必当夜必有一首 《痛哭尚林崖之战》的悲壮诗篇问世。
辽东总兵李如柏率军自清河出发,徐徐前进,仿佛是观光游览,一路阅尽辽东山川美景。这个李如柏,乃辽东大将李成梁之子,曾带兵抗倭援朝,但智勇远逊乃父。大军至虎拦关,忽闻山顶螺号吹起,山谷响应,又见山顶红旗乱舞,如柏顿时惊惶,以为遇到满洲伏兵,率先奔逃,士兵见状亦夺路而逃,互相践踏,死了1000余人。逃到无人处,方侦知山上只有满洲20人假摆疑兵之阵,只是鼓噪,不来相攻。李如柏闻报羞得满脸通红。忽有驿马奔来,手持杨镐檄令,命他立即回师。于是李如柏这一路军未遇强敌,自伤千人,怏怏返回,败兴至极。
辽阳总兵刘 有万夫不当之勇,手持大刀重120斤,上下飞舞,敌军头颅如落叶飘地,号称 “刘大刀”。又嗜酒如命,临阵必先饮,醉后上阵,万夫莫当。他联合朝鲜兵从辽阳出宽甸,直奔赫图阿拉。行至阿布达里岗,突遇满洲伏兵从岗上冲下,山顶龙旗飘舞,原是努尔哈赤督军冲杀。刘 见了龙旗,勇气倍增,挟大刀拍马上岗,欲斩努尔哈赤。满兵拼死挡住,一场恶战渐至天黑。忽然一军杀到,万炬齐燃,火光中飘扬着 “杜”字帅旗。刘
大喜,高呼:“杜总兵援兵到了。”话声未落,一 “明将”金盔铁甲驰马奔来,手起刀落将刘 斩于马下,刘 做了个糊涂死鬼,一命归阴去了。明军大乱,满军乘势追杀,顿时明军全军覆灭。朝鲜兵更是无用,见刘 兵败,举旗投降。后来方知那金盔铁甲的明将,乃是大贝勒代善装扮,麾下士兵都穿着明兵军服,这些明朝兵服都是从萨尔浒战场上缴获的。于是杨镐的四路大军败得一塌糊涂。20万大军灰飞烟灭。杨镐惊惶中被明廷逮回京师问罪。天命四年六月,努尔哈赤率军乘胜进攻开原。开原守将马林此次表现极佳,拼死抵抗,城陷后犹奋勇巷战,最后殉国 (不知有否 《绝命诗》传世)。攻占开原后,努尔哈赤又奇袭铁岭,铁岭游击将军率军殊死抵抗,全城皆忠烈之士,无一人投降。满洲军攻破城池,下令屠城。明军死事惨烈,惊心动魄,可歌可泣。而身为铁岭守将的总兵李如桢却在沈阳喝花酒,闻铁岭吃紧,慌忙披挂上马援战,兵未到,铁岭已破。李成梁一世英名,却被李如柏、李如桢两个儿子败坏,真是晦气!
萨尔浒之役 (包括开铁之战),努尔哈赤凭着天时、地利、人和,合力并击,以少胜多,创造了一个战争奇迹。此一战,明军精锐尽失,从此处于挨打境地,再无反攻之力。这是明与后金强弱对抗格局互换的转折点。满洲由此而兴,明朝由此而衰,此为一大关键。后来清人谈起萨尔浒之役,莫不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为先祖的风采喝彩!
杨镐战败被逮,代之而起的辽东经略是抗满名将熊廷弼。此人是江夏人氏,时任兵部侍郎,素有韬略,历来留心辽事,对辽东强弱格局有极清醒的认识,主张固守,反对强攻。他到辽东便坚壁清野,安抚流亡,修缮工事。将重兵18万屯于各个要塞,一时边疆固若金汤,烽火渐息。努尔哈赤无计可施,不甘寂寞的他又想到另一个仇敌——叶赫。
【灭掉叶赫】完成了努尔哈赤生前最大的心愿。叶赫地处满洲北部,又称北关,在明朝的支持下,它与满洲国分庭抗礼几十年。强大的叶赫如卧虎在榻,芒刺在背,使努氏日夜不安,但又无可奈何,一直对它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包括与叶赫联姻,满清200余年,除太祖太宗娶叶赫女之外,产生过十几个叶赫氏皇后妃嫔,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末的慈禧太后与隆裕太后。相传努尔哈赤在修赫图阿拉堂子时 (祭祀之所),从地下挖出一块石碑,上面赫然写着 “灭建州者叶赫”六个大字,使他胆战心惊,又恨之入骨 (这个石碑恐怕是叶赫国主遣人所埋,后人称为天意实为荒诞)。现在明朝已被降服,正好收拾叶赫,于是努尔哈赤披挂亲征,率领大军杀往叶赫。此时纳林布禄已死,其弟金台石继任叶赫国主。满洲军大军压境,兵临城下。金台石奋勇抗战,死不屈服,前仆后继,十分悲壮惨烈。然而这是一场以石击卵的战争,其结果可想而知。东城、西城相继陷落,被屠洗一空,金台石被擒。努尔哈赤升帐审讯金台石。金台石怒气冲天,大义凛然,厉声道:“我死而无憾,但叶赫永不能亡!纵使叶赫男儿全部战死,只剩一女,也要报仇!”这悲壮激烈的语言使努尔哈赤及诸贝勒倒吸一口凉气。愤怒的努尔哈赤将金台石枭首示众。叶赫国遂亡。我之所以专章写叶赫国的灭亡,是因叶赫这个幽灵一直伴随着满清的兴亡,这真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历史谜案。笔者为诗叹曰:
№★冤冤相报有原因,天道轮回不失真。
今日杀他北关主,来年叶赫篡皇宸。
【辽沈之役】是努尔哈赤称雄辽东继续打击虚弱明朝的另一大捷。再说,熊廷弼镇辽数年,坚决固守,满人未越雷池一步。谁知天不佑明,神宗、光宗相继而亡,天启皇帝继位,他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以做木匠活为乐,朝政遂为太监魏忠贤把持。魏忠贤派吏科给事中姚宗文到辽东阅兵。姚纯是书生不谙军事,亢傲的熊廷弼对他嗤之以鼻,对魏忠贤也无孝敬馈礼让姚宗文带回。姚很是恼恨,回朝密告熊廷弼无礼。魏忠贤听后同样恼恨,指示科道一班御史参劾熊廷弼拥兵自重,不图恢复,发下矫旨将其革职问罪。辽东经略继任者是袁应泰,袁氏此人进士出身,诗文俱佳,为人宽厚,干事精明,清誉满天下。又以修水利惠民生而闻名于世,但无临阵经验,明廷用他又铸成大错。他一到辽东,便坐镇辽阳积极备战,杀白马祭天地,企图恢复清河、抚顺。谁知努尔哈赤得知明朝边帅易人的消息,大喜过望,竟先发制人,抓住天赐良机率大军向沈阳进攻。沈阳守将是贺世贤,倒是个英雄好汉,但意气用事,急功近利,更有嗜酒的恶癖。沈阳军马有8万人,远超满洲军,固守沈阳,本是易事。努尔哈赤兵围沈阳,亲自督战。贺世贤站在城头见黄龙旗飘舞,竟率领家兵1000余人,杀出城门欲擒努氏,并吼道:“不杀尽满虏誓不返城!”满洲以弱兵接仗,诱他深入,贺世贤轻敌疾进,竟中了满洲兵的埋伏,万箭齐发,贺世贤身中50余箭而死,壮烈殉国。接着满洲大军急攻沈阳,挖土填壕,云梯、楯车俱上,发动了极为猛烈的进攻。沈阳军民报以同样猛烈的抵抗,满军伤亡极为惨重。相持10余日,忽然城内火光冲天,噪声四起,东北城墙亦被满兵凿破,满军潮水般地涌入沈阳城,明军继续巷战,努尔哈赤下令屠城,沈阳军民7万人殉国,死事极为惨烈。沈阳遂陷。原来城内潜伏着大批满军间谍,乘势放火鼓噪,满军内应外合才将沈阳攻破。
沈阳之战是努尔哈赤又一佳作。他极成功地运用了间谍战术,内应外合攻陷沈阳。潜伏间谍作侦探,搞破坏是清太祖、清太宗最拿手的战略,充分展示了满族的高度军事智慧,但努尔哈赤此时忘掉了范文程不可滥杀的忠告,竟下令屠城,是其残暴本性所致,这一点与后来的清太宗皇太极相比差之远矣!
接着努尔哈赤乘胜向辽阳进军。辽阳是辽东政治军事中心,辽东经略的驻节地,关系极为重大。袁应泰闻沈阳失守,捶胸顿足,见满兵攻城,未免焦躁。但尚有大将风度,下令深挖城壕注入辽河之水,沿壕遍列火器,率领几位总兵出城迎战。然而八旗铁骑,万马奔腾,狂风突进,冲入明阵,势不可当。明军阵脚动摇,向后缩退。袁应泰手刃数逃兵,亦不济事,狂退的败兵潮将袁应泰裹入辽阳城。进入城中,袁经略励志固守,誓与辽阳共存亡。明军火器向满军猛射,夜间明军在城头燃起火炬,不时向城外突袭,满洲兵伤亡极惨重。然而努尔哈赤无愧天之骄子,百折不挠,明军反抗愈烈,攻之愈猛。他命士兵掘开城西大闸,护城壕的深水一泻无余,然后填壕急攻。经过数日急攻,东西南北各城均被攻破。明军大乱,袁应泰见势不妙,避入镇远楼中,召来巡按御史张铨。袁说:“我为经略,应与城同亡。君为文官无守城之责,应急去,返保西河,以图后举。”张铨说:“公知忠国,铨岂不知?”袁应泰无语,挂了剑印,悬梁自缢。张铨亦悬梁自缢。满兵将两具尸体抬至宝帐前,努尔哈赤英雄惜英雄,慨然而叹:“真忠臣也!”不料张铨竟未缢死,渐渐苏醒过来。努氏命人救治,温言劝降,张铨厉声道:“快快杀我,生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鬼。”努氏叹曰:“忠臣杀之可惜,放他去吧。”张铨被释归衙署,南向辞阙,并遥拜父母,又自缢身亡。努尔哈赤下令厚葬袁、张二人。
攻陷辽阳对满洲意义巨大。辽阳是明朝辽东首府,辽阳一失,标志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基本结束,亦标志满洲国已基本控制辽东。明朝关外只剩广宁、宁远、锦州等几个孤城,辽事遂不可收拾。此战充分展示了八旗军的威力,努尔哈赤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气魄尤令人叹服。而明朝方面,亦大可圈点,袁应泰虽为书生,不娴兵机,但拼死抗战,死得壮烈慷慨!我为袁氏及张铨喝彩!
沈阳失陷,辽河以东大小70余城皆降满洲。明廷又记起熊廷弼来,将其召回北京,任为辽东经略。熊领旨驰至山海关,与辽东巡抚王化贞商议军事,熊廷弼主张积极防御,王化贞主张主动出击。守攻各持一端,于是报朝廷裁决,明廷内阁开始倾向积极防守。然而此时传来王化贞的捷报,说东江守将毛文龙击败满洲军占领镇江,并说李永芳愿为内应,请求出兵进攻。这个捷报使朝议逆转,首辅叶向高、兵部尚书张鹤鸣立即主张出战,不可错过复辽良机,天启皇帝下旨授王化贞征伐大权,不受熊廷弼节制,并命熊廷弼出关支援。王化贞奉旨,意气飞扬,声称如统兵6万,可一举扫平满洲。于是屯军广宁准备大举讨伐满洲。这边努尔哈赤听说消息,知明军督抚不和,正是天赐良机,又先发制人,率大军直驱广宁。
【广宁之战】于天命七年正月爆发。努尔哈赤率八旗兵5万,踏着坚冰强渡辽河,将防河明军扫荡殆尽,然后兵锋直指西平堡。西平堡守将罗一贯率军3000奋勇抵抗,战斗异常激烈,八旗兵伤亡亦是惨重。罗一贯被满兵射瞎一目,仍浴血奋战,西平城破,仍坚持巷战,3000健儿均战死殉国,无一降者。罗一贯知大势已去,朝阙而拜:“臣力竭矣。”遂自刎而死。努尔哈赤围攻西平的另一目的就是歼灭从广宁增援的明军主力。果然王化贞闻西平吃紧,急命爱将孙得功、总兵祁秉忠、总兵刘渠率兵增援。明军驰至平阳桥,正遇围城打援的满洲大军。祁秉忠、刘渠奋勇冲杀,满兵稍退。而中路游击将军孙得功不但勒兵不进,反而鼓噪大喊:“兵败了,兵败了!”接着率军自退。中路一退,左右两翼皆退,八旗军乘势掩杀,至沙岭满军四面围合,将3万明军歼灭。刘渠、祁秉忠尽战死。唯孙得功率军退回广宁。原来孙得功与李永芳勾结,早已暗通满洲,约定杀王化贞作为见面礼。其时王化贞不知前方溃败,孙得功叛乱,仍安坐广宁巡抚衙门批阅军书,但等捷报传来。忽闻城外炮响,犹茫然不知何故。突然总兵江朝栋排闼而入呼曰:“事急矣,公速行。”王化贞张口欲问,早被江朝栋拖出城外。王化贞逃出广宁,孙得功已大开城门,跪迎努尔哈赤入城。广宁城囤积明军大批饷银、粮草、军械,尽落满洲之手。努尔哈赤杀八牛祭龙旗,大庆广宁之捷。
其时熊廷弼驻军右屯,距广宁仅40里,未去救援广宁,却掩护10万难民入关。熊氏此举为他后来埋下了杀身的祸根。熊廷弼返至大凌河,恰与奔逃的王化贞会合。王化贞下马大哭不止。熊廷弼调侃道:“6万军荡平满洲,今却如何?”王化贞又哭曰:“还请经略大人发兵收复广宁。”熊说:“哭有何益?我只有5000兵,交付于君,抵挡追兵罢了!”这番对话颇为滑稽,但可反映明军败后的狼狈状况。此后,明廷逮捕熊廷弼、王化贞以治失陷广宁之罪,不久魏忠贤又以 “不救广宁,贪污军饷”的罪名,矫诏将熊廷弼磔于西市,传首九边。可怜一代名将落了个极为悲惨的下场。当时朝野闻之痛哭,可谓千古奇冤。王化贞也在崇祯元年被处死。
广宁之战继续演绎努尔哈赤战无不胜的神话。他抓住明军经略、巡抚不和的良机毅然出击,又成功策反孙得功,里应外合攻破广宁,歼敌10余万,使明朝在辽阳失陷后又失去一个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并攫取了明军几十年储备的粮草、军械。努尔哈赤的雄才大略得到最大展现,使他的政治军事生涯达到了巅峰状态。
【迁都沈阳】是努尔哈赤的重大政治决策。广宁大捷后,明廷逮熊廷弼问罪,辽东经略二易其人,先为王在晋,继为孙承宗。孙亦为明朝名将。他也主张防御,一到任便筑堡修城,练兵选甲,开野屯田,遣名将把住要塞,可谓壁垒森严。努尔哈赤见无懈可击,也不去犯明。闲来生事,便做出迁都沈阳的决策,追溯起来,满族最早的都城是鄂多哩城,其次便是赫图阿拉,攻破辽阳又据辽东经略署作为宫阙,后因城墙倒塌,又建新都于太子河畔,当时正在修建宫殿。凡五迁方至沈阳。当时迁都沈阳,遭到众贝勒大臣的反对,理由是太子河畔的新都快要建成,迁都沈阳又要劳民伤财。努氏说:“沈阳形胜之地,西征明,由都尔鼻渡辽河,路直而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原来努氏以政治家、军事家的大眼光择都,睿智非凡,诸大臣岂可及也。于是招集天下良匠役夫大造沈阳城。并建起巍峨壮丽的宫殿。禁城内,前有崇政殿,中是笃恭殿,后为清宁宫;东有翔凤楼,西有飞龙阁。虽为塞外都城,不亚大明宫阙。天命十年吉日,努尔哈赤率文武百官,三宫六院,齐至沈阳,举国大庆三日,将沈阳改为 “盛京”。努尔哈赤坐在笃恭殿的宝座上,踌躇满志,神采飞扬。四大贝勒、八旗都统、两班大臣、内外蒙古各部贝勒、朝鲜王国专使,跪拜陛下高呼万岁,真个是 “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旈”,比起赫图阿拉、辽阳更是风光10倍。没有朝贺的明朝倒也不去计较,唯有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不来朝贺,他却恨之入骨。这个林丹汗当年下书满洲,自称40万蒙古大汗致4万满洲小邦,想起来就火冒三丈。接受朝贺方毕,便下诏命皇太极率兵5000前去征讨。不几日捷报传来,林丹汗不经打,早已遁逃。紧接着又大赦天下,颁布了一系利 “利国利民”的政令。其中一项诏令最为奇怪。严令满洲国民不分满汉蒙各族,男子一律薙发,即剃光前额,脑后只留一条长长的辫子,作为满洲国民的标志,违者严惩。这个政令后来被他的儿子多尔衮入关定鼎后又强行推而广之,使中国的汉人后脑壳后硬拖了270多年的辫子,被外国人笑为猪尾巴,着实令汉人丧气。后来民国建立,汉人们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剪掉辫子以示与满清决裂。由国家名义下令干涉民众的发型自由,这是空前绝后的一大发明,也是无可争议的弊政。笔者为诗咏道:
№★留头薙发不留情,留个时髦怪发型。
百万男儿同一式,梳条大辫作长缨。
但他对满族妇女却是大开恩典,下令禁止缠足,这又使汉族小金莲们艳羡不已。不过满洲传过来的旗袍,真是漂亮极了,尽显妇女妖娆,直至今天仍是最时髦的女装,也算是满人对中华衣饰文化的杰出贡献。
努尔哈赤在沈阳高踞宝座的时候,已是67岁的老头,心气虽高,精力渐衰。忽一日讣闻传来,大臣何和理病亡,努氏仰天大哭:“朕所与并肩友好诸大臣尽弃朕而去,苍天何不遗一人以送朕老矣!”何和理是他的“智多星”,现代话说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据说创建八旗制度、“并力合击”等战略,便是他的主张。努氏一生对他久宠不衰,也是难得。先是号称 “万人敌”的费英东撒手人间,贴身侍卫安费扬古也一病而亡,养子扈尔汉被努氏逼死,凶猛无敌、“杀子媚君”的额亦都亦于几年前亡故。著名的清初议政五大臣一个一个离他而去,哭别人,想自己,努尔哈赤突然感到死亡的恐惧,一种不祥的感觉从心底升起。
【兵败宁远】是努尔哈赤最不愿看到的一幕悲剧。再说,明辽东孙承宗镇辽四年,边境烽火渐熄。明廷魏忠贤把持朝政,气焰冲天,素以忠烈耿直著称的孙承宗痛恨阉党为非作歹,竟上奏朝廷,要上朝面君,有要事相呈。魏忠贤知他来意,跪在天启帝前哭作一团,妄言孙承宗害他。天启帝听信谗言,下旨阻止孙承宗入京。当时孙已达通州,接到圣旨,怏怏返回。魏忠贤又指示言官交章弹劾,说孙承宗擅离职守,居心叵测,是晋朝王敦、唐朝李怀光一类的人物。孙承宗闻讯伤心至极,便上疏乞休。天启帝立即准奏。孙承宗既罢,高第被明廷任为兵部尚书、辽东经略。高第素不知兵,性本怯懦,以谄媚忠贤得势,接旨后 “叩头求免”,被魏忠贤骂个狗血喷头,不得已走马上任。一到辽东,认为辽东几个孤城,无险可守,便采取退守山海关、放弃辽东的策略。将关外粮草军械运回关内,撤掉孙承宗筑起的防御工事,又驱人民入关,将明军主力设在山海关、锦州一线。当时镇守宁远的宁前道 (守卫宁远、前屯的官名)袁崇焕坚决不执行高第之命,他上高第书说:“宁前若撤,关内震动失去保障,若撤宁前之兵,吾独卧孤城,以当虏耳。”高第根本不听一个小官之言。当时,辽东前线一片混乱,兵民塞路,哭声震野。
这消息传到沈阳,努尔哈赤大喜过望,真像注射了一针兴奋剂,老迈的他竟爆发青春的活力,抓住 “良机”,率军出征宁远。天命十一年 (明天启六年)正月,68岁的努尔哈赤御驾亲征,率6万八旗兵,浩浩荡荡扑向宁远孤城。强渡辽河后,直入无人之境。驰至宁远城外五里许大道口扎寨,努氏先礼后兵,下书招降曰:“宁远小城,安能固守,大军一至,立成齑粉。不如献了城池,不失高官厚禄。”袁崇焕回书曰:“满洲鞑子侵我国土,无理已甚,我奉天子命誓死守城,岂肯投降!”
官小职卑的袁崇焕如何如此强硬?此何人也?请读者耐住性子,容笔者插叙一段介绍此人。袁崇焕,广东东莞人,先祖移居广西藤县,有些史书说他是广西籍亦有道理 (现今东莞与藤县都打出袁崇焕这个牌子,大做旅游的文章),他生于万历十二年,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少时有大志,喜读书。及长好吟咏,并留心边事,尤对辽事败坏,痛心疾首。中第后,任为福建邵武知县,关心民瘼,政声远播。后被御史侯恂举荐为兵部主事。当时广宁失守不久,朝野惊惶,谈虏变色。他痛感辽东军事一蹶不振,便产生戍边之志。于是潜行 “单骑阅关”,即单人独马到辽东边塞,认真考察了辽东军事、地理等情况。回京后他发表豪言壮语:“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袁崇焕一介书生,从未临阵,个子矮小,面貌丑陋,形体精瘦,能出此言,实令人刮目相看,因为当时连敢说大话的人都没有。他受到朝野的关注后,不久便被派到辽东前线历练,官职仅是小小的参政。临行他慷慨吟诗: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国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其中 “只图雪耻,不为封侯”之语,令人震撼,充分显示他赤胆忠心、保家卫国的精神。到辽东后他先后受到王在晋、孙承宗的知遇,孙更是对他十分倚重,与之畅论军事,通宵达旦。“固守宁远,保障关门”是两人的共识。于是孙承宗派他守卫宁远。袁崇焕到宁远便积极备战,修城筑堡,秣马厉兵,并特别配置了11门西洋大炮置于城头。这西洋大炮有特别的来历,一说是明廷派徐光启 (科学家)到澳门向葡萄牙人采购的;一说是徐光启奉命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另说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研制的。这种大炮比之明朝旧有的火炮优越10倍,炮身长,重量大,口径大,装药多,射程远。葡人被称为红夷,此炮便叫做 “红夷大炮”。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但在中国从未临战,谁也不知它的具体威力。当时采购 (或制造)了22门红夷大炮,11门配置京师,另11门调置宁远。可见孙承宗对宁远战略要塞的高度重视。为振作士气,他激励将士为国抗战,与宁远共存亡,甚至对将士跪拜。又与满桂、祖大寿等副将互相鼓励誓死保卫宁远,将士感动异常,个个愿效死力。宁远驻军仅1万余人,数量远逊满兵,但士气特别高涨。插叙到此,言归正传。
现在这个素有 “扭转辽东战局”大志的袁崇焕就站在宁远城头怒视来犯的满洲鞑子。努尔哈赤见招降不成,下令猛攻宁远。八旗军驱楯车,搭云梯奋勇而上。城上万箭齐发,礌石如雨,满军死伤无数,败退而归。努氏又命士兵凿城挖洞,城北墙竟被挖塌二丈有余。城上又泼下沸油,扔下火把,满军被烧得焦头烂额,被迫退去。城缺口又被明军筑实补住。翌日,满军发动更强烈的进攻。袁崇焕终于下令燃放红夷大炮,放炮由彭簪古、罗立二人指挥。此二人曾受过葡萄牙人的专门训练。一声巨响,笨重的铁铸炮筒口发出刺眼的红光,炮弹呼啸而出,在长空中形成一道弧线,落入满兵后队,然后爆炸,立时血肉横飞,满兵倒下一片。第一炮射程极远,有三四里之遥。再放一炮,满兵又倒下一片。彭簪古、罗立又调整角度,压低炮口向满军前队开炮,效果仍然是 “又倒下一片”。这是明军第一次使用红夷大炮,满洲兵第一次尝到新式武器的厉害。大炮威力如此巨大,袁崇焕喜出望外,全体将士跳跃欢呼,热泪盈眶。越日,满洲兵又四面围攻,攻势更厉。努尔哈赤亲自督战,满军中路宝盖移动,龙旗飘扬。袁崇焕下令,11门大炮齐放,其效果是 “倒下一片又一片”。这一排炮,炸得满洲军心崩溃,心寒胆裂,像退潮之水向后逃奔,努尔哈赤被败兵浪裹挟着亦向后奔跑,直跑到离城20里之外才立住阵脚。68岁的努尔哈赤望着宁远城泪水潸然而下。
兵败宁远是努尔哈赤生平第一次败仗,予他以极大的羞辱,战无不胜的神话到此结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换了对手而继续傲慢轻敌,对对方战斗力、士气估计不足。再则遭到先进武器红夷大炮的袭击。古人云:骄兵必败。宁远之败已足以证明。
对明朝来说,宁远大捷是几十年来抗满战争的第一次胜利,真是来之不易,在四面无援、独守孤城的情况下,袁崇焕展示卓越的指挥才能,凭着坚城大炮,凭着将士同心奋勇杀敌的高昂士气,彻底摧毁了努尔哈赤战无不胜的神话,创造了一个以弱胜强的新的神话,大扬国威,使长期郁结的被凌辱的怨恨为之一吐,真是痛快至极。嗟乎壮哉,莫谓明朝无人!笔者慷慨赋诗:
№★血雨腥风斗古城,红夷大炮炸雷霆。
明朝幸有袁崇焕,不让八旗铁马腾。
然而,努尔哈赤无愧是天之骄子、绝代英豪。兵虽败,气未馁。失败后不可遏制的怒气瞬间转化成强烈的报复心理,在撤军途中,突然下达突袭觉华岛的命令。
【觉华岛之战】是努尔哈赤宁远兵败后顺手牵羊的一次战役。觉华岛,距宁远30里,悬于渤海辽东湾内,去岸18里与宁远相望。觉华岛经过历代的开发,成为海上贸易中心。岛上有商民7000余人,商肆林立,且有佛寺,很繁华。金代有僧人觉华于此建寺,遂名为 “觉华”。当时明朝有水师7000余人、战船2000余艘驻泊于此。由于岛孤悬海上,有大海之险。满洲军又无水师,因此明军对此岛的安全性深信不疑。遂将大批粮草囤积于此,数量之多,远甚宁远。明军作战用粮,大部分依赖此岛。觉华岛成为明军的水师军港与粮草囤积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满军进攻宁远之时,恰值天寒地冻,海水结成坚冰。守岛明军突感惊惶,这意味着大海之险失去作用。于是觉华岛守将姚与贤令军士沿岛在冰面上挖壕,以阻满兵履冰进攻。壕长十五里,宽数丈。士兵冒寒日夜挖壕,手指皆堕。然而大壕挖成,明军顿感心安,但同时高度戒备的警惕之心也抛入海壕内。
天命十一年正月末,努尔哈赤从宁远撤退中,派参将武讷格率2万兵向觉华发动突袭。武讷格官职微小,但作战骁勇,努氏将大任委以他,而不委以四大贝勒。有人指责努氏轻率冒险,实践证明这正是不拘一格的用人风度。武讷格拂晓前冒着大雪率军驰到海边 (军队中十有九成为蒙古科尔沁骑兵),见海中冻得严严实实,心中窃喜。命给战马四蹄绑上草垫,又拉来冰橇。于是2万大军在大海冰面上急驰疾进。战马蹄声得得,冰橇滑动,徒步兵士飞步滑行,简直像一场盛大的冰上运动会,途经海壕时满兵连感觉都没有,原来漫天大雪与极度的严寒,早将海壕冻得复合。2万大军顺利登岸。在梦中惊醒的明军以为是神兵天降,仓皇应战。这些水师兵士哪能挡得住海潮般涌来的满洲铁骑,几个时辰的激战,7000明军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其中伤残兵也被满兵屠戮殆尽。游击将军姚与贤以下将领全部殉国。武讷格下令屠岛,7000余商民尽成刀下之魂。满洲兵奇袭成功,大获全胜。撤退时,纵起大火,将2000余艘战船、20万石粮草、商肆、佛寺尽予烧毁。
觉华岛之战是宁远之役的附属战役,努尔哈赤兵败后又重获胜利,本身便是一个奇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踔厉风发、永不服输的性格特征,这将是空前绝后、难以再现的战例,纵观古今,唯有他才敢指挥这样的战役。笔者有诗为证:
№★退兵宁远气犹宏,顺手牵羊建大功。
血洗觉华翻赤浪,谁言太祖不英雄。
当时武讷格也对这场胜利难以置信,认为突降大雪、海壕复合完全是天助神佑!在明军方面,海壕与大雪麻痹了他们而丧失警惕性,这是败亡之由,而粮草尽毁更是可惜。但明军全部战死、无一投降的表现,真是可歌可泣。
袁崇焕在事后作 《祭觉华岛阵亡将士文》痛哭致祭,其文曰:
凛寒之月,冰结舟胶,窘尔之所长,安得不及于难。说者谓谋之不周,不周固不周矣,然排山倒海之势,以十八万而临数千之水卒,即谋之周全,亦可奈何?尔等计无复之,愤然以死,略无芥蒂,视当年弃曳倒者加一等也。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今略尔罪而嘉乃忠,请命于天子,谅为之恤,所以不没汝等者良有以也。吁嗟,巨浪茫茫,空山寂寂,皆尔等忠灵之洒荡也。望故乡以何日,即转劫而无期。苒苒游魂,何不相结为厉,歼仇泄愤,在生之志,借此以伸,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尔其勉之!不腆之奠,涕与俱之。尚飨。
这篇祭文写得悲愤满怀,血泪满纸。鼓励已死将士之魂,变为厉鬼,杀敌报仇,尤令人感奋。其中将敌军2万写成18万,显然是夸大敌势,为将士开脱,崇焕之心,大可谅也!
【努尔哈赤之死】是笔者写给一代雄主最后的挽词。努尔哈赤宁远兵败返回沈阳后,心情十分哀伤,他悲愤地向贝勒大臣们说:“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对宁远兵败与袁崇焕耿耿于怀。失败给他带来的羞辱,使他难以自拔,从此陷入郁郁寡欢的苦闷之中。不久,他召集皇室未嫁与已嫁的全体格格,下达训令:“今后尔等不可妄自尊大,慢待夫婿,违者重处!”这个细节最能反映他笼络大臣、勇将的高度智慧。因为他的所有女儿包括皇族中的格格都被赏赐给功臣为妻为妾。
天命十一年七日,外蒙古喀尔喀五部降服后又发动叛乱。他命济尔哈朗、莽古尔泰率军征战,不久凯旋而归。这是努尔哈赤最后指挥的一次战役,但他再无力量御驾亲征。
随后,他心情苦闷不减,身体更加不适,后背疽痈突发,红肿溃烂,疼痛难忍。广招名医诊治,药石齐下,统是无效。有大臣建议说,清河汤泉可疗此疾,于是他驾临清河温泉洗沐一月,亦是无效。他的儿孙、大臣们又筑坛祈祷,杀牛祭神,用以禳解,亦无一点效应。努尔哈赤自感不祥,下令起驾回沈阳。御驾乘龙舟顺太子河缓缓而行,行至沈阳城东四十里的叆鸡堡,病势危重,遂驻跸叆鸡堡。当夜,这柄燃烧一生的火炬终于熄灭,带着没有讨平中原的遗憾极不情愿地合上了双眼,时在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 (1626年)。崩世后,他没有留下遗嘱,也没有立谁为皇储的遗命,这使后人大惑不解。一代英主,睿智非凡,如何如此糊涂!笔者经过研究认为,在他的16个儿子中,表现最杰出的是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 (当时多尔衮尚幼)。在两个同样优秀的儿子之间,他陷于两难之中,终于犹豫万分不能定夺。这便是没有留下储君遗嘱的原因。
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即位,在位11年,享年68岁。初被谥为武皇帝,又改谥为高皇帝,庙号太祖。天聪三年葬于沈阳城外石嘴头山福陵。多尔衮生母、宠妃阿巴亥等三人殉葬。他的两个爱将费英东、额亦都也陪葬在两侧。
《清史稿·太祖本纪》评价努尔哈赤说:“天赐智勇,神武绝伦。”这八个大字准确地概括了他的特征。他25岁兴兵于危难之际,摧九部之兵以扩疆域,败杨镐之兵既定胜局。安抚蒙古,继而屡败明军。号天命,建后金,都沈阳。驰骋疆场43年,率领生气勃勃的八旗铁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虽有宁远小败,难掩其英雄光辉,为290余年的大清江山打下坚固的基石。他的丰功伟绩在辽东大地矗起一块丰碑,其高度堪与伟大的成吉思汗相埒并峙,他无愧是满族的民族英雄、开国雄主、一代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