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大清十二帝
  4. 武功文治创皇清
设置

武功文治创皇清(1 / 1)


——清太宗 皇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592—1643年)

№★东伐朝鲜西定蒙,兵锋屡屡逼明京。

胸中另有笼人术,善用汉官为客卿。

天命十一年八月,清太祖努尔哈赤崩世。死后没有留下立储遗嘱。大贝勒代善及其子岳托、萨哈廉以 “才德冠世”拥立努尔哈赤第八子、四贝勒皇太极登位。

努氏生前曾发谕旨:百年后由四大贝勒共议朝政 (他不是不想立皇储,而是犹豫不定而突然弃世)。在四大贝勒中,代善年龄最长、军功最多、势力最大,按理由他继统登位最为恰当。二贝勒阿敏,虽有大功,但仅是侄辈,其资格不及其他三位。三贝勒莽古尔泰,军功虽著,勇而无谋,且性情暴亢,曾弑其母富察氏,在皇室中声名狼藉。四贝勒皇太极屡立大功,才德兼备,但年龄最小、位序最低,与代善相比确实略输一筹。而当时多尔衮资历、声望更不能望大贝勒项背,不在话下。然而大贝勒代善胸怀宽广,谦恭仁厚,头脑极为清醒。出于对王朝的忠心,以及对皇太极的深刻了解,从大局出发与儿子们一起拥立皇太极。他说:“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得先帝之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于是皇太极顺利登基。代善此举,恢弘大度,当立不立,上下千年无一人可与其比。此举也打破了立嫡立长的旧制,开创了有清一代择贤而立的先河 (清朝近300年从未有嫡长子继位之例)。代善无愧清室贤王、绝代奇人,于大清社稷,功莫大焉,善莫大焉。代善后被封为礼亲王,大清近300年自始至终对其推崇备至,礼亲王爵位亦始终列诸王之首。有些书籍说皇太极讦告代善私通父皇宠妃,又说皇太极逼多尔衮生母殉葬,用尽谋略,排挤兄弟,以夺皇位,真是无稽之谈。

《清史稿》说皇太极生下来仪表奇伟,发长,面色红润,形体更为魁奇。擅长骑射,读书不倦,允文允武,深得太祖眷顾。相传太祖取名 “皇太极”,并非刻意为之。后来方知 “皇太子”是中原皇帝储君的名称,“黄台吉”是蒙古储君的名称,都与 “皇太极”谐音,真是天意。这样看来皇太极以才德当立,论天意亦当立。

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极在沈阳 (盛京)笃恭殿举行登基大典,成为满洲国第二个皇帝。次年改元为天聪元年,天聪的含义,是上天赋予的智慧。当时蒙古各部贝勒、辽东各部贝勒,都云集盛京,既吊太祖之丧,又祝新皇登基。新任辽东巡抚袁崇焕也派李喇嘛代表明朝来吊丧、祝贺。接着仿明朝重设官制,设立三院: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六部:吏、户、礼、兵、工、刑,各设承政。又设都察院作为监督弹劾机关。又颁布一系列政令,其中包括满汉不分畛域,平等对待。并废除满洲贵族以汉族为奴隶的制度,真是一大善政。于是新朝新政,满洲国呈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然而在登基大典之际,毗邻朝鲜王国置若罔闻,未派使道贺,这使皇太极恼恨不已。

【进攻朝鲜】是皇太极登基后第一次宣扬国威的战争。朝鲜古名高丽,相传是商朝皇室子弟、围棋的发明者箕子的封地,其人种与中原汉族无异,几千年来对中国基本上还算恭顺。明太祖开国后,封朝鲜李成桂为国王,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成为明朝正式藩国。当时的朝鲜国王李倧唯天朝之命是从,曾派军助明朝参加萨尔浒之役。这也是皇太极痛恨朝鲜并发兵征讨的原因。天聪元年正月,皇太极命阿敏、济尔哈朗率八旗大军征讨朝鲜不臣之罪。为了防止明军援朝,皇太极亲自率军屯于辽河东岸,佯称进攻东江 (皮岛)毛文龙,以此麻痹宁远袁崇焕。阿敏大军渡过鸭绿江,在朝奸韩润、郑梅的引导下,势如破竹攻入朝鲜。先陷义州,斩杀府尹李莞。随即又破定州,纵兵大掠。又攻破安州,直向国都汉城挺进。朝鲜国王李倧本是庸主,将怯臣懦,满朝文武无一人敢言“抗战”二字,既无可派之将,又无可调之兵。李倧恐慌万分,携带妃嫔逃到江华岛上避难,又遣人向满军乞和。济尔哈朗主张乘胜议和,阿敏气盛坚决不允,仗着主帅地位将汉城围得铁桶一般。眼看就要攻城,李倧却派族弟李觉为使再次乞和。带来大批财物,计有骏马100匹,虎豹皮100张,棉轴、苎布各400匹,布15000匹。阿敏见了许多财物,顿时心动。刚巧皇太极颁下 “乘胜议和”的圣旨,于是阿敏做个人情答应议和。双方在江华岛杀白马、黑牛祭天地结为 “兄弟之盟”。并议定李觉作为人质,押回满洲国。阿敏撤兵时又纵兵大掠,满载而归。大军凯旋,皇太极亲到郊外迎接,与阿敏行抱见礼,就是两人拥抱,以示亲热。此举可见其用人风度。

皇太极进攻朝鲜大获全胜。自此朝鲜脱离明朝中央,成为满洲国的藩属国,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宁锦之战】是皇太极登基后对明朝的第一次战争。攻破朝鲜与之结盟后,皇太极的宝剑又指向明朝。在此之前,满洲国与明朝开展了频繁的“议和”外交。双方使者不绝于途。先是袁崇焕派李喇嘛祝贺满洲新皇登基,并有文书致皇太极,有释怨修和之意 (实则窥探满洲虚实)。皇太极以书回报,但文书中书写格式将满洲与明朝并列。袁崇焕大怒叱回来使。其时皇太极正欲用兵朝鲜,无暇顾明,再派使者向宁远致书。内中有国书书写格式,满洲国主让明朝皇帝一格,但明朝诸臣应让满洲国主一格。并重申七大恨,又提出更苛刻的条件:明朝以黄金10万两,白银100万两,缎100万匹,布10万匹,先作议和之礼。议和之后,要求明朝每年向满洲赠黄金10万两,白银10万两,缎10万匹,布30万匹。满洲则以东珠10颗,貂皮1000张,人参1000斤回赠。袁崇焕大怒,便不回书。积极修筑大小凌河、锦州、宁远防线。于是双方和谈破裂。天命元年五月皇太极御驾亲征,以德格类济、济尔哈朗、岳托、豪格为前队,自领大军继进,兵锋直指锦州。大军攻破凌河防线,皇太极将大凌河俘获的400明军释放,其中混入由满军装扮的明军几百人共计千人,驱赶到锦州城下,大声呼唤开城,声言是大凌河败兵。锦州总兵赵率教勇而有谋,识破这是清军惯用的混入间谍内应外合的诡计,拒绝开城接纳败兵。皇太极见此计不成,下令连夜攻城。满洲勇士架起云梯,轮番发动猛攻。云梯是由牛皮包裹形成圆筒,包住梯子,兵士钻入牛皮筒往上攀登,箭石无伤。又用楯车撞城,楯车极像木制坦克,车前有铁制尖锋,车后竖有厚木板,上钉牛皮以当箭矢,木板后便是推车的大力士。几下便能将城墙撞出个大洞,然后由墙洞攻入。云梯、楯车是满洲人发明的武器。上攻下撞,十分厉害。但明军方面早已壁垒森严,士气高涨,用巨石砸、火把烧,云梯、楯车多被砸倒、烧坏。满洲兵死伤无数。皇太极恐明军再使用西洋大炮,急令大军后撤五里下寨,为等待沈阳援兵,暂停攻城。他致书赵率教、监军纪用,目的是招降或激赵率教出城野战。其书曰:

若尔果勇猛,何不出城决战,乃如野獾入穴,藏匿首尾,狂嗥自得,以为莫能谁何!不知猎人锹镢一加,如探囊中物耳。想尔闻有援兵之信,故出此矜夸之言。夫援兵之来,岂惟尔等知之,我亦闻之矣。我今驻军于此,岂仅为围一城?正欲俟尔国救援兵齐集,我可聚而歼之,不烦再举耳。今与尔约,尔出千人,我以十人敌之,我与尔凭轼而观,孰胜孰负,须臾可决。尔若自审力不能支,则当弃城而去,城内人民,我悉纵还,不戮一人。不然,则悉出所有金币、牧畜,饷我军士,我即敛兵以退。

这真是绝妙奇文,语言幽默尖利,句句刺激明军,读之捧腹。满洲军营中有此文案,真是难得。(莫非范文程捉刀操觚?)这种书信,想必赵率教读之,当哭笑不得,但再傻也不会出城投降。

不久,沈阳援军赶到。皇太极命三成部队留驻锦州城外,对锦州围而不攻。自率大军深夜开拔,马卸铃,兵含枚,急速行军,向宁远发起突袭。拂晓大军驰至宁远城下,但宁远城早已森严壁垒。满桂、尤世威、祖大寿之军屯于城下,严阵以待。满洲诸大贝勒谏劝皇太极说,敌有备,且缓攻。皇太极怒曰:“昔皇考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亦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何以扬我国威耶!”遂下令乘势急攻,八旗骑兵呼啸而上。明军营亦万骑突出,奋勇迎战。战斗十分激烈,两军各有杀伤。明军突然回撤。宁远城上红夷大炮齐发,将满军炸个血肉横飞,满军闻炮丧胆,急忙缩退。袁崇焕站在城头,大呼杀贼。明军又回身追击,乘势掩杀。满军大溃,兵败如山倒。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受重伤。其时锦州明军出城突袭后金大营。皇太极见腹背受敌,下令撤军。

宁锦之战失利,皇太极初尝失败苦果,懊恼不已。袁崇焕凭坚城大炮又一次击败满军。山海关、锦州、宁远防线固若金汤,逼得皇太极不得不另寻进攻良策。皇太极非不英武,不幸的是他遇到了袁崇焕。

【孔有德、耿仲明投降满洲】是改变满、明战争格局的重大事件。说起这起叛逃事件,还须从袁崇焕斩毛文龙开始。宁锦大捷后,袁崇焕被魏忠贤劾以 “不救锦州”之罪,胜而不奖,反遭诬陷,袁氏愤而辞职。幸好不久天启帝病死,崇祯帝登基。崇祯皇帝是个踔厉风发之君,一即位便将魏忠贤及阉党诛杀殆尽。他亟欲恢复辽东,重新起用袁崇焕,委以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大任。崇祯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询以辽事。袁崇焕受宠之下,心情激动,慷慨陈词:“若假臣便宜,臣五年可复全辽。”崇祯帝大喜,当面嘉奖。其间,崇祯帝入内殿小憩。兵科给事中许誉卿正言厉色质问袁崇焕:“五年之内,君能复辽吗?”袁说:“我见皇上以辽事焦虑,特作慰语。”许说:“皇上英明,岂可轻出大言以对,假若五年之后,皇上以君之诺责求军功,君且奈何?!”袁气色已沮,垂首不答。崇祯帝又出殿问事,袁崇焕跪奏:“辽事本不易奏功,皇上既将大任予臣,臣不敢推辞,但五年之内,户部输饷,工部给器械,吏部派人,兵部调兵,须各方面协调配合,平辽大事方能成功。”崇祯帝说:“朕知道了。”袁又说:“臣平辽克敌不是难事,但臣无力抵挡谗言,臣一出国门,相去万里,假如有嫉贤妒能者,无端诋毁臣,平辽大事必为败坏。”崇祯帝曰:“卿可放心,朕当为卿做主。”并赐上方宝剑,允其便宜行事。袁崇焕驰至辽东,积极进行军事部署,修固城池,屯田增粮,并改编军队,以求提高战斗力。东江(皮岛)总兵毛文龙是一员镇辽宿将,经营东江10余年,屡屡发兵袭击满洲国,虽败多胜少,但屡败屡战。满洲国无论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对其都极为头痛。东江成为深入敌后的抗满堡垒,也为明朝立了大功。但文龙此人恃功自傲,自征税赋,冒功讨赏,东江成为朝廷节制不了的独立王国。袁崇焕到任,肩负复辽大任,手持上方宝剑,军纪何等严明,但毛文龙偏不买账,依然桀骜不驯。于是袁崇焕先命改编东江军队,毛文龙执意不从。接着袁氏又以阅兵为名,将毛文龙诱入帐内,历数毛文龙12大罪,请出上方宝剑,斩毛文龙于帐下。袁崇焕斩杀文龙,至今成为学术界争论热点,该杀不该杀始终未有定论。依我之见,袁崇焕虽有上方宝剑,但不请圣旨,擅杀战功显赫的镇边大将,真犯了一个天大错误 (其实毛文龙亦有御赐上方宝剑,毛俯首就死,未作反抗,真是幸事。否则激成内乱,后果不堪设想)。毛文龙为骄帅悍将,小惩可也,但罪不当诛,奈何大敌当前,自毁长城,令满人大快于心!同时擅杀行为,已触犯崇祯帝之怒,为自己埋下杀身祸根。

东江为毛文龙苦心经营10余年。岛上将士,毛文龙以恩义相结,予以重金大惠,结成私党,唯毛文龙之命是从。毛文龙已死,帐下几个大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心中不服,急欲为主帅报仇。孔有德、耿仲明竟暗通满洲,示意投降。皇太极喜出望外,但指示孔、耿二人暂勿妄动,先潜伏东江,待良机立功。但后来孔、耿二人被东江参将刘兴治驱赶出岛,二人便投到莱登巡抚孙元化帐下,被授为游击将军。适此时满军急攻大凌河城,孙元化命孔、耿二人率军支援。孔、耿二人大兵在手,认为为满洲国立功的时机已到,遂扯起反明大旗,发动叛乱,接连攻陷山东数城,声势大涨。后明廷派名将朱大典率兵攻剿,孔、耿二人大败,率2万败兵及大批辎重,北窜渡海,投降满洲国 (后来尚可喜亦率兵献岛投降满洲)。皇太极大喜,使孔、耿二人仍统原军,封为总兵,并给予厚遇。孔、耿二人投降,为满洲国增添2万兵力,更重要的是带来几门红夷大炮,饱尝大炮威力的皇太极,立即下令仿造,将造炮大任赋予汉军八旗都统佟养性。不几月,红夷大炮在沈阳制造成功,并大批生产。炮被授予 “天佑助威大将军”称号。“夷”字刺耳,改称 “红衣大炮”。佟氏因输资助满,而受太祖、太宗倚重。制炮成功,声望大增,佟氏遂成为满清名门望族,并出了几个皇后,煊赫一时,世称 “佟半朝”,这是后话。红衣大炮的制成,意义重大。说明明军的火炮优势已与满洲共有。大炮成了满洲进攻明朝的利器。佟养性也成为满清第一任 “炮兵司令”。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投降满洲,后来都成为进攻明朝的急先锋,为满清立下大功。这是袁崇焕杀毛文龙带来的负面效应。然而,三人投降同时也给大清王朝埋下了 “三藩之乱”的祸种,真是天道轮回,神奇莫测。

【突袭北京】是皇太极军事生涯最为传奇的一笔。宁锦之战失利后,皇太极陷入苦闷之中,袁崇焕镇守辽东,从正面突破他的防线,从山海关攻明,在当时真是无能为力,宁锦之败便是前车之鉴。他太想入关统一华夏了,这种大志,又使他时时躁动不安。此时投降的孔有德、耿仲明为他献上奇计,建议绕道蒙古,突袭北京,打击明朝中枢,这当然是最狠的一招,他怦然心动。皇太极将其策交付众贝勒讨论,却遭到一致反对:此计虽狠,风险极大。若突袭不成,被袁崇焕率关宁军截住归路,前后受敌,必死大漠之中。皇太极极为振奋:“不冒大险,安能成就大事。岂有安坐盛京,明军自来送死之理。”众贝勒闻此豪语,尽羞愧不已,又振作起来,请缨杀敌,愿效死力。先是绕道伐明之策。皇太极早已和高级参谋范文程研究布置停当 (一说,绕道伐明是出于范文程的建议)。据说,他宣范文程入宫,谋划定策之后,龙心大悦,设宴款待范文程,满桌佳肴,范踌躇不敢下箸。问及原因,垂首不语。皇太极知他心思,对他孝顺早有所闻,便派快马将酒菜送到府第让其父范老太爷食用。范文程感激涕零,愿随军伐明。

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出师伐明,发檄召蒙古科尔沁部、喀喇沁部发兵参战。大军至科尔沁草原,蒙古二部早已屯兵候驾。皇太极召开誓师大会,宣布军纪:“朕承天命,兴师伐明,拒者戮,降者无扰。俘获之人,父母妻子勿使离散。勿淫人妇女,勿褫人衣服,勿毁庐舍器皿,勿伐果木,勿酗酒。违者罪无赦,固山额真等不禁,罪如之!”这简直类似现代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俨然仁义之师。并作出军事部署:命济尔哈朗、岳托率右翼军攻大安口;命阿巴泰、阿济格率左翼军攻龙井关。自率代善、莽古尔泰、多尔衮、豪格等统大军继后,约定会师遵化城下。八旗大军在蒙古骑兵的引导下,越过草原、沙漠。千里急行军,扑至长城之下。左右两翼几乎同时得手,分别攻破大安口与龙井关。原来明军在两处关隘兵力极为薄弱,不值一扫。满洲大军长驱向遵化驰进。

满军攻克两关,向京城挺进,使明廷恐慌万分,崇祯帝下诏 “勤王”,命全国军队救援京师。袁崇焕接到 “勤王”诏令,十分恐慌。身为蓟辽总督、兵部尚书,蓟州防线大安口、龙井关竟被满洲突破,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说如果他冷静一点,用围魏救赵之计,率关宁大兵直捣 “黄龙府”(沈阳),攻破满洲巢穴绝非难事,如此京师可救,恢复辽东亦有可能。皇太极率主力远袭北京,实际上是苍天给袁崇焕及大明朝复辽的一次绝好的机遇。然而袁崇焕没有勇气作出这个决定。因为他知道崇祯帝残酷好猜的个性,再者,京师也是他的防区,保护皇上更是他的责任。此时此境,谁也不敢违背 “勤王之诏”,而发奇兵袭击沈阳。于是无可奈何地选择了进京 “勤王”。现在史学界有些学者妄议兵事,叹惜当年袁崇焕没有乘机奇袭沈阳,根本不理解袁氏此时的处境与心情。于是袁崇焕留重兵屯驻山海关、宁远。一面急命总兵赵率教率4000轻骑,日夜兼程驰向遵化。一面自率大军随后向北京进发。赵率教拼死命日夜行军三昼夜,赶到遵化时,满洲大军早会师于遵化城下。赵军在三屯营遇到阿济格大军的埋伏,两国骑兵接仗开战,战斗极为激烈惨酷。满兵以逸待劳,赵军人困马乏,结果可想而知,赵军覆没,赵率教力竭自杀殉国。这位在宁锦之役中立过大功的抗满英雄,身殉沙场,也算死得其所。满洲大军歼灭援军,又攻破三屯营,接着猛攻遵化城。巡抚王元雅拼死抵抗,但势力不支。满洲间谍混入城内纵火,里应外合,遵化城很快陷落。王元雅见大势已去自缢而死。攻破遵化,皇太极设宴大事庆贺。正白旗小卒萨木哈图攻城勇敢善战,最先攻上遵化城头。皇太极举着金杯向他敬酒,将其破格提拔为御前侍卫,世袭罔替,有过赦免。又知他家贫,命快马持金回辽东救济其家。皇上如此厚待一个无名小卒,使满营将士惊诧不已。

遵化为京东重镇,距北京200余里。此城一陷,京师门户大开。崇祯帝惊恐万状,仓促间起用前辽东经略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命他往通州布防。而皇太极极为睿智,从遵化西进,攻克蓟州,绕过通州,又破三河、顺义,直驱北京城下。京师大震,人心慌乱。好在大同总兵满桂率5000精兵到达德胜门,满桂是员猛将,杀敌舍生忘死,奋力抵抗,阻住满军攻势。京城人心稍安。此时袁崇焕也率大军自蓟州赶来,驻于广渠门。崇祯帝闻袁入卫,立即在平台召见,温言慰勉,亲解貂衣,披于其身。袁崇焕奏请入城休息,崇祯帝断然拒绝,袁怏怏辞退,只好屯军城外。袁崇焕认为满兵远来,意在速战,不能持久,待锐气消尽,再予打击。于是坚壁固守,不予出击。满军几次夜袭,都被袁军击退。皇太极对其素来忌惮,见袁固守不战,真是无可奈何。此时北京城内谣言四起,或说袁有意放满军入关;或说其正与皇太极议和;或说其按兵不动,听任满军烧掠,这些谣言传入内廷。崇祯帝很是惊疑,他对袁崇焕曾口出豪言 “五年平辽”,而不到一年,辽东寸土未复,满军竟杀入关内,兵逼京师,早已痛恨不已。加上对擅杀毛文龙的不满,再加上袁屡与满洲议和等交织一起,对袁产生极度怀疑,不准袁军入城休息便是基于这种思想。新任兵部尚书孙承宗也埋怨袁军未能在蓟州堵截满军,而是追蹑其后,造成敌军深入京城城下的局面。其时皇太极正进退无奈,打探到明朝上下不信任袁崇焕的消息,心中大喜。由范文程献上奇计,立即实施反间计,离间崇祯帝与袁崇焕的君臣关系。首先派间谍混入京城内,大肆散播袁有约在先放满军入关。其后又在被擒太监身上打主意,让部将高鸣中、鲍承先二人在杨太监住处,故意低声密语:“皇上 (皇太极)和袁总督有密约,不日袁总督便要起事,北京不攻自破。”话音虽小,杨太监却听得一清二楚。第二天皇太极下令释放杨太监。杨太监入城后声称从敌营逃出,立即将窃听内容奏明崇祯帝。其实,皇太极的反间计并不高明,与 “周瑜施计,蒋干盗书”几乎雷同。明眼人一眼便能看穿:杨太监被俘怎能轻易逃脱,一个俘虏怎能听到敌人高度机密。但是在人人怀疑袁崇焕通敌的气氛中,崇祯帝深信不疑,他内心极度害怕袁勾结满洲,颠覆皇权。于是皇太极之计顺利奏效。崇祯帝再次宣召袁崇焕平台见驾,声言商议军饷之事。袁崇焕毫无顾忌,谁知进入平台后,崇祯帝大喝一声命锦衣卫拿下袁崇焕,斥他擅杀毛文龙,疏于防卫导致满军犯阙。袁崇焕一时发愣,仓促间不能答对。袁被逮捕,袁部将士异常悲愤,祖大寿带着部队返回辽东。京城危急万分。然而皇太极十分明智,见援军云集,北京短时间难以攻克,而除袁崇焕的目的已经达到,便纵兵在京郊骚扰几日,又驱兵攻占永平、滦州四城,然后返回辽东。

满兵退去,孙承宗又率兵攻打永平四城,二贝勒阿敏弃四城而逃。京师平静,但明廷内部又起波澜,阉党余孽乘机攻击前内阁首辅钱龙锡,诬他是袁崇焕的后台老板,又弹劾袁崇焕叛国通敌,罪不容诛。袁崇焕下于大狱,身负奇冤,百口难辩。崇祯三年,明廷下令磔死袁崇焕,临刑他口占一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磔刑是将犯人千刀万剐的一种酷刑。史载,行刑时,京城百姓争吃袁崇焕之肉,死状悲惨至极,令人毛骨悚然。百姓为何争食其肉?原来朝廷将袁崇焕宣传成 “引敌入关,叛国通敌”的大奸臣。他到死没有得到百姓的理解,袁崇焕九泉之魂真是难以安宁。袁氏之死是明朝最大的冤案,千里救驾,反遭残杀,几百年之后,提起袁狱,令人浩叹,但细究其因,他擅杀文龙,急于事功,好为大言,疏于防卫,其责难以推卸。这确是性格悲剧。而崇祯帝临阵杀帅,自毁长城,真是昏聩至极。名帅已死,守边无人,辽东大事遂不可收拾。

写到袁崇焕之死,笔者感慨万分,赋七律一首:

№★投笔从戎气若虹,不图封爵镇辽东。

红夷大炮炸宁远,快马飞兵保帝宫。

本为君王呈赤胆,原非意气斩文龙。

崇祯欲死煤山上,方晓将军是大忠。

奇袭北京是皇太极雄才大略的最高展现,绕道蒙古,长驱直入,直接打击明朝中枢,又施计除掉心腹大患袁崇焕。纵横捭阖,任意驰骋,用兵之妙令人叹服。另外,此战使皇太极窥破明廷虚实,君臣将士腐败,不堪一击。入关扰明,便成往后的家常便饭。

【征讨察哈尔】是皇太极统一华夏进程中的另一个步骤,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拥精兵数十万,占据漠南蒙古,称雄内外蒙古。他接受明朝赐赏,与后金作对,并阻止蒙古各部归附后金。当年努尔哈赤对他下书辱骂满洲痛恨不已。皇太极有廓清宇内之志,认为欲平中原,须先剪除羽翼,歼灭察哈尔部,一统蒙古。基于此种认识,天聪三年九月,皇太极亲征察哈尔,大军行至都尔鼻,敖汉、奈曼及蒙古科尔沁、喀尔喀、札鲁特、喀喇沁各部率军参战。大军绕过大兴安岭,从背后向察哈尔挺进。林丹汗只防前面,不防满洲大军背后捣入。他的兵马也因他的暴政而腐朽不堪,一见满军不战自溃,林丹汗也少了往日的傲气,惊惶间率部西迁,真是不堪一击。过了几年 (天聪七年)皇太极率八旗军与蒙古各部再征察哈尔。这次征讨真像游山玩水一般,没见察哈尔一兵一卒。原来林丹汗已吓破胆,弃了本土而奔,到了归化城,驱赶全城富户与大批牲畜渡过黄河,到达鄂尔多斯及河套一带。皇太极闻敌遁逃,告众贝勒说:“追之愈急,遁之愈远,马疲粮竭,得不偿失,不如归去。”大军回师时,经宣府、张家口又抢掠一番,顺手牵羊大捞一把。回到沈阳,得到奏报,林丹汗率少数部队,狂奔至青海欲投西藏,在打草滩出天花而死。又报察哈尔马济农,挟制林丹汗窦士门福晋来归。

两征察哈尔,逼林丹汗入绝境,皇太极几乎控制了整个蒙古。剪除明朝羽翼、树威蒙古的目的完全达到。

【大凌河之战】是皇太极打击明朝辽东守军的又一次大捷。奇袭北京后,明军反攻,攻占永平、滦州四城。明廷命祖大寿修筑大凌河城,以加固关锦宁防线。皇太极先将丢弃永平四城的二贝勒阿敏逮捕治罪 (阿敏后被幽禁至死),然后亲率大军进攻大凌河。一路由德格类济、岳托率兵经义州趋大凌河,主力由其亲率顺广宁大道趋大凌河。明军大凌河守将祖大寿以3万兵役守城。祖大寿为明朝名将,智勇兼备,所部皆精锐之兵。皇太极对这个敌军将领十分爱慕,此次来攻便有逼降祖大寿之意。满洲大军将大凌河城团团围住,环城掘开深壕以困明军。又于路口设伏打援。果然辽东巡抚邱禾嘉闻大凌河警报,率吴襄、宋伟二总兵以4万兵来援,兵至长山口与满洲阿济格军遭遇,两军杀到天黑,双方伤亡惨重。明军略占上风,步步紧逼满军。阿济格拼死抵住。时值天黑,两军鸣金回营,次日,皇太极率大军赶到,亲自督战。满洲兵见主子临阵,人人争先冲杀。满兵分两翼,先向宋伟大营猛攻。宋伟箭炮齐发,满军死伤无数,几次冲锋,宋营岿然不动。皇太极又命转攻吴襄营。明军以火器猛射,满军亦以炮铳相攻。霎时间,炮声隆隆,烈焰熊熊。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色漆黑,吴襄见风向有利,火器齐发,烈焰像一条火龙直扑满军。满军大乱正欲后撤,忽然大雨倾盆,风随雨转,火焰返扑明军。满军放起红衣大炮,声如雷震,炮弹落处血肉飞溅。满军乘势掩杀,吴襄大营顿时土崩瓦解。吴襄仓皇逃遁。满军乘胜又攻宋伟大营。宋伟早已胆裂,抵不住满军潮水般的进攻,全军立刻溃散。宋伟驾快马逃逸。监军张春腿功欠佳却遭生擒。吴襄、宋伟两军4万人马,不消两日被满军打得七零八落。满军将明朝宦官监军张春押入帐内,皇太极喝令张春投降,张春直立不跪,骂声不绝。皇太极怜其忠心,下令释放。张春竟撞石而死。张春之死,壮烈已极。呜呼壮哉!莫谓太监无人!

皇太极击溃宁远援军,大凌河成为孤立无援之城。明守将祖大寿知援军无望,满兵掘壕树栅,作长围之计,军中粮草不敷一月,颇为惊惶,几次突围,都被满军杀退。祖大寿之弟祖大弼,性情粗莽,善战不惧死,号称 “万人敌”,又称 “祖二疯子”。夜间背着兄长,率死士200人,扮作满军模样,缒城而出,直扑满营,满军梦中惊醒,猝不及防,竟被祖大弼抡着大刀冲入中军。皇太极正秉烛阅军书,忽见一大汉冲入帐中,砍倒几个侍卫,向他冲来。皇太极拔剑迎击,却非对手。祖大弼抡起大刀向皇太极劈下来。危急时刻,阿济格闻警率大批满军赶到。祖大弼见事不可为,招呼部下一声呼啸,冲出敌营返回城中。200壮士悉数返回,不少一人。这次劫营堪与三国演义中 “甘宁百骑劫魏营”相媲美,祖二疯子真是千古称奇的勇士。皇太极逃过一劫,惊魂甫定,召集诸贝勒,怒问今夜何人值班巡夜。众曰:“三贝勒莽古尔泰。”皇太极责他失职,莽古尔泰不服,拔刀出鞘,怒目相视。(母敢杀,弟何惧!)众贝勒一拥而上扭住莽古尔泰,齐言如此 “大不敬”之罪应立诛不赦。皇太极长叹一声,下令释放 (回国后莽古尔泰被幽禁至死)。满清王朝家法最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虽贵至皇亲亦不稍贷。对被贬之人,如有悔改,便即重新任用,不一棍子打死,这是清朝维持统治的法宝。阿敏弃四城而逃,又违令屠城,其罪何等重大。莽古尔泰犯悖逆之罪,更是严重,不诛二人,确是皇太极格外开恩。

大凌城内,祖大寿孤军困守已有两月之久。城中粮草已尽,吃树皮维生,树皮已尽,杀马吃肉,煮肉以马鞍作柴。处境极为困苦。皇太极几次下书招降,祖大寿均不回答。祖大寿越不投降,皇太极越是敬重爱慕,为逼祖大寿投降,满军对大凌河发动前所未有的攻击,架起红衣大炮向城头猛轰,多次城堞、炮台都被大炮轰塌。此时大凌河已被围困百日之久,城中粮食早尽,马被吃光。饥饿的兵士杀修城役夫及城中商贾平民为食,煮人肉以人骨为柴,兵士头昏眼花,不时仆倒于城头。皇太极见时机已到,派汉族将领姜新、石廷柱与祖大寿接洽议降。祖大寿见军队即将饿死,军心早已崩溃,孤城沦陷为早晚之事,便召集将士商议投降之事。谁知一说投降,全军欢呼。唯有副总兵何可纲誓死不降,大骂祖大寿。祖大寿降志已决,开城出降,并命兵士缚住何可纲,押至满洲军营前,祖大寿上前一刀,何可纲人头滚地。祖大寿杀掉生死与共的战友,却取得皇太极的高度信任。皇太极张灯列炬,亲自出营迎接,祖大寿欲跪,皇太极极力扶起,又设宴款待,尽欢而散。次日,祖大寿伏地向皇太极请求:“妻小均在锦州,日夜不安。我已降,明营尚未知,愿回锦州,赚得城池,以报陛下不杀之恩。”言毕泪如雨下。皇太极略一思索,便予应允。祖大寿留义子祖可法为人质,拜谢而去。众贝勒都怨皇太极放虎归山。皇太极笑曰:“昔日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以服其心。我只一纵,差之远矣。”众贝勒都嗟叹不已。

大凌河之战艰苦惨烈,明军3万兵役,只剩1万半死之兵。满城尸骨,死气沉沉,困守百日可谓艰苦卓绝,堪与唐朝张巡守睢阳相比,不同的是张巡不降安禄山,不屈身死,祖大寿投降满洲保住了性命。在满洲方面,大凌河之捷,皇太极消灭了明军精锐,毁除了新建的大凌河城堡,为以后入关灭明扫除了障碍。尤其是不杀祖大寿,为瓦解明军产生巨大影响。因为祖大寿是降清的第一位总兵级以上的官员。

【三征察哈尔】是皇太极彻底征服蒙古的又一次扬威之战。两征察哈尔,林丹汗窜死,但其子额哲仍盘踞河套一带。天聪九年三月,皇太极命多尔衮、岳托、豪格为帅,率骑兵万人,三征察哈尔。这次征讨更是轻松,大军过处,察哈尔残部望风降顺。美艳无比的林丹汗妃子囊囊福晋也跪倒在多尔衮马下。囊囊告知,额哲及其母苏泰太后 (林丹汗正妃)正在托里图。

多尔衮率大军驰行千里,到达托里图已是薄暮时分。大军将额哲之营团团围住。多尔衮命南楮入内招降。原来南楮是苏泰太后之弟,而苏泰太后是皇太极舅舅叶赫金台石的孙女。苏泰太后见了几十年未见的弟弟相拥而哭。南楮晓以利害。苏泰太后召来额哲立即出降。苏泰太后为多尔衮献上大批驼马财宝,出人意料地又献出一颗稀世珍宝——传国玉玺。史载元顺帝北逃时将此宝携至漠北,后不闻踪影。过了200年,有牧人见一羊三日不食青草,在一个地方前蹄狂刨不已。牧人惊疑,挖开地皮又掘地三尺,发现一颗玉印光气灿烂。牧人不敢擅有,献给林丹汗,林丹汗以为天命所归,骄狂一时,妄图恢复祖业,称雄蒙古。后林丹汗出痘死于青海,而玉玺在苏泰太后处珍藏。这玉玺上刻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一说为 “制诰之宝”)。多尔衮见了玉玺大喜曰:“皇上洪福齐天,天赐至宝,此一统万年之瑞也。”

多尔衮收额哲归降,表明蒙古各部已被征服,后金版图更加广大。稍后,皇太极又大封蒙古各部酋长,将其部属编成蒙古八旗。蒙古人的脑后也拖上了长长的辫子。现在蒙古八旗早已灰飞烟灭。但 “盟”、“旗”作为蒙古自治地区级和县级的标志依然存在,睹 “词”怀旧,蒙古人偶尔想起当年的蒙古八旗,抚今追昔感叹不已。

多尔衮凯旋回国,献出美艳的囊囊福晋和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苏泰太后。皇太极毫不客气地将前次俘获的同样美艳的窦士门福晋和本次俘获的囊囊福晋纳入后宫为妃。又将半老的苏泰太后赏给贝勒济尔哈朗为妻。作为回报,皇太极将额哲封为贝勒,又将女儿马喀塔格格赏给额哲为妻 (皇太极乱点鸳鸯谱,真是乱了大套)。最后,多尔衮郑重献上传国玉玺。皇太极手捧玉玺狂喜不已,心中升起 “荡平九域,一统华夏”的美妙联想。

【建立大清】是满族划时代的盛事。皇太极继承父业,东征西讨10年,扫平黑龙江各部,征服朝鲜,扬威蒙古,震慑明朝,使满洲国的版图扩大到500余万平方公里。满洲大汗的名号,已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定鼎中原,统一华夏”成为他梦寐以求的理想。现在 “传国玉玺”已获,天意天命全归。于是大贝勒代善代表满洲国军民及蒙古各部49贝勒上书向皇太极劝进:“早登大宝,称帝为尊。”皇太极自称 “凉德”,推辞再三,在 “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同意称帝称尊。

天聪十年 (1636年)四月十一,皇太极手捧玉玺先向福陵祭告。然后在百官的拥护下,登盛京天坛举行祭天大典,祝文曰:“维丙子年四月十一,满洲国皇帝臣皇太极敢昭告于皇天后土之神曰:勉循群情,践天子位,建国号曰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崇德”有崇尚道德、施行仁政之义。大清十二帝中唯有皇太极有两个年号。

即位大典在天坛之东另筑之坛举行。皇太极登上金座,满洲国贝勒大臣,蒙古四十九贝勒,汉军八旗都统,以及孔有德等,三拜九叩,山呼万岁,然后献上用满汉蒙真字书写的皇帝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接着,追封先祖,从始祖布库里雍顺开始,至太祖努尔哈赤,将所有的先祖都封为各种庙号的皇帝。继而对已死功臣都追封爵号,费英东、额亦都等都得到相应的爵位。最后大封功臣,代善为礼亲王,济尔哈朗为郑亲王,多尔衮为睿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岳托为成亲王,阿济格为英亲王。前六位亲王加上后来的裕亲王硕塞,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就是清初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又封以额哲、吴克善为首的一大批蒙古贵族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不等。又特别表彰加封三个汉奸为王: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其他功臣也得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侯、伯、子、男、将军、都尉、骑尉等爵位 (读者注意:以上是完整的满清王朝特有的爵位。另外还有军功 “号”,如巴图鲁、墨尔根戴青之类),最后又新任满、汉、蒙八旗都统及三院六部、都察院官长。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满朝全是自家人。

大清创立,意义极为重大,开辟了满族争霸天下的新纪元。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帝国在辽东崛起,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开始展现辉煌的第一页。

【再伐朝鲜】是皇太极彻底征服朝鲜的战争。皇太极举行登基大典时,朝鲜国王李倧也派专使祝贺。然而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二人异常倔犟,拒绝行三叩九拜大礼,声言两国既为 “兄弟之盟,弟拜兄非礼”。纠仪官上前强迫执行,二人昂首不屈,于是互相拉扯。皇太极十分震怒,认为朝鲜国王有明朝撑腰,方敢如此。崇德元年十二月,皇太极御驾亲征朝鲜以惩不臣之罪。先遣多尔衮、豪格率军自宽甸入长山口,又遣马福塔率300兵化装成商贾,潜入朝鲜国都,又命多铎、岳托为前锋,孔有德、杜度护辎重居后。自率大军居中。进入朝鲜,大军势如破竹,义州、安州、定州相继攻陷。多铎大军兵锋直指汉城,朝鲜各道援军均被击败。朝鲜国王李倧惊惶万分,又见城中四处起火,放弃国都逃往南汉山城。此时皇太极已率大军渡过临津江,与多铎兵将南汉山城围个水泄不通。李倧发旨招全罗、忠清两道之兵来援,这两道援军是朝鲜最精锐的部队。两军激战于南汉山城下,战斗极为激烈。朝鲜援兵虽被击退,但大将扬古利竟战死沙场,皇太极因爱将之死十分悲愤。命孔有德、杜度用红衣大炮向南汉山城轰击。又命多尔衮奇袭江华岛,将李倧妃嫔、子女尽予俘获。李倧见大势已去,决定出降。这个李倧虽是庸主,但性情狡黠,他确实在两个强邻明朝、清朝之间犹豫不定,不知投明好,还是投清好。现在南汉山城旦夕可陷,性命不保,于是率百官穿着朝服,战战兢兢地匍匐在皇太极脚下,并将明朝颁发朝鲜的历代册封印玺全部献出。皇太极赐座,他惊恐不敢入座,跪伏于地,愿奉大清正朔,永为藩属,年年进贡,岁岁来朝。皇太极大笑,命将其送回汉城,仍为朝鲜国王。于是双方订立君臣之盟,以其子李滉为人质押回沈阳。

再征朝鲜是皇太极及大清新朝对外扬威之战,此战使朝鲜彻底臣服,其后200余年朝鲜对大清王朝十分恭顺,清朝也对它尽到保护责任。直到清末 《马关条约》签订,朝鲜被日本占领为止。

【屡扰明境】是皇太极打击明军势力、掠夺人口财物的战略。天聪三年,皇太极第一次绕道蒙古伐明,奇袭北京。那一战皇太极已窥破中原虚实,认为明朝不堪一击。此后皇太极屡次侵扰明境,简直像关东人游关内一样,想来就来,想去就去。崇德元年七月,皇太极命武英亲王阿济格再次讨伐明朝。阿济格突入长城自西北入,从东北出,围绕京畿一个大圈,所过之处,尽行蹂躏,扫荡明军简直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明总兵巢丕昌、监军高起潜投降,兵部尚书张凤翼见清兵纵横京畿,徒唤奈何,整天忧郁不堪,日日服用过量大黄,最后拉稀而死。此战,历时四月,掠取大量人口、财物后,阿济格从冷口从容凯旋。阿济格向皇太极奏报:“凡56战皆捷,共克16城,俘获人畜17万。”

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托 (因罪由成亲王降为贝勒)率大军再次伐明。八旗铁骑突破长城青山口,兵分两路,长驱疾进会师于蓟州城下。蓟州总督吴阿衡以善饮闻名,闻清兵大至,在醉乡惊醒,仓皇迎敌,被豪格斩于马下。总兵吴国俊也逃得不知去向。清兵狂飙式推进,横扫京畿。从卢沟桥直趋良乡,连破48城。高阳县被攻陷,前兵部尚书、辽东经略孙承宗在籍居住。清兵入城包围其宅。孙承宗率子弟数十人持械抗击,寡不敌众,承宗服毒自杀殉国。一代名将未死于辽东疆场,却死于私第,真是含恨九泉。清军又从德州渡河,南下山东,攻城陷地,势如破竹。济南府亦被攻破。德王朱由枢在济南就封,被清兵掳去。巡按宋学朱、布政司张秉文等奋勇抗战壮烈殉国。清军扫过山东,忽然又转而北上,直扑京畿。崇祯帝惊惶万端,急命兵部尚书杨嗣昌调兵布防。杨嗣昌飞檄招宣大总督卢象昇入京勤王。卢象昇时值父丧,强令夺情,舍亲赴难,率兵入卫京师。当时明廷大臣畏敌如虎,朝中一片议和之声。崇祯帝在平台召见卢象昇。卢慷慨陈词,力主开战,羞结城下之盟。他决心以死赴国难,于是率兵2万入守保定。此时清兵三路入侵,势如潮涌,卢象昇奋起抵抗,亲冒矢石,冲锋战斗。两军大战嵩水桥,杀到黄昏方才休战。当夜,清军又来袭营,鼓声震天,喊声四起。卢象昇又奋勇拼杀,战至拂晓,明军渐渐不支。清军像潮水一般涌入大营。左右劝卢象昇突围,卢象昇大呼:“我自从军,大小百余战,只知向前,不知后退,以身殉国当在今日,尚有何言!”说完手持宝剑冲入敌阵,身中三箭四刃,尚杀敌10余人。最后倒在血泊之中壮烈殉国。卢象昇,明末名将,忠勇刚烈,人品正直,血溅沙场,也算死得其所,名扬千古。多尔衮攻克保定后,未再攻北京,竟卷旗入关。这次伐明,清军转战2000里,席卷京畿、冀、鲁三省,57战全胜,掠取了大量人口财物。但清军副帅岳托却病死济南。

崇德七年十月,皇太极命贝勒阿巴泰为主帅又一次伐明。八旗骑兵毫不费力地越过长城,入蓟州,下河间,又转战山东,连破80座城池,据守兖州的鲁王朱以派,见大势不妙,饮药自尽。清军一路纵横,明军闻风败退,无一人敢当其锋。辽东总督范志完奉命入关援战,胆小如鼠,只驻远处观望,不敢参战。清军又北上直逼京师。明廷惊恐万分,大学士周延儒自请督师抗战,崇祯帝急不择人,命他通州布防。谁知周延儒驻军通州,悠闲得很,日与幕客饮酒娱乐,将假捷报一个个传回朝廷。阿巴泰抢掠已饱,将财物装车,车队长30里,从容出关。明朝唐通、白广恩等八镇总兵奉命于螺山堵截。阿巴泰反戈杀回。明军张登科、和应荐败死,其余明军皆一溃二散。阿巴泰无愧努尔哈赤之子,勇猛不亚于多尔衮,此次伐明,攻克城池最多,擒斩敌将最多,劫掠财物最多。凯旋后,皇太极重奖阿巴泰,封其为郡王。

皇太极几次侵扰中原,打击了明军势力,掠夺了大量财富、人口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满洲经济全靠战争掠夺维持)。残破的明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大清国兵源猛增,财力猛增,攻取中原已是早晚之事。

【松锦大捷】是皇太极生平指挥取胜的最得意的一次战争。皇太极即位后,发动多次战争,臣服朝鲜、绥靖蒙古、底定黑龙江。又几次侵入明境,使明朝元气大伤。此时定鼎中原、统一华夏的欲望,像烈火一样在他心头燃烧。然而明朝在关、宁、锦布置重兵,成为入关的巨大障碍。虽然可绕道蒙古伐明,但劳师远袭,费时费力并非长久之策,且有被辽西明军截断归路之虞。而如今东部、西部、北部已无后顾之忧,该是摧毁明朝宁锦防线、拔除入关障碍的时候了。

此时在明朝方面,明廷已暂时扑灭西北与湖北的农民起义,高迎祥被擒斩,张献忠投降,李自成逃到商洛山中。明廷又能集中力量专顾辽东,对付满洲鞑子了。崇祯十一年,明廷任命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屡战屡捷的洪承畴为兵部尚书 (虚衔)、辽东经略。这样即将爆发的松锦大战,实际是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与胸怀韬略的明军统帅洪承畴的角斗。

崇德五年四月,皇太极率大军进攻锦州。在此之前,他早派济尔哈朗率数万兵役屯田义州,屯田就是一边守卫,一边耕种,这样义州便成为练兵和生产粮食的基地。义州屯田是松锦大战的前奏,也是皇太极战略部署极高明的一招。这次清兵包围了锦州,却围而不打。皇太极致书祖大寿曰:“别将军数载,甚思一见。至于去留,终不相强。将军与我角胜,为将之道应尔。朕不以此介意,亦愿将军勿疑。”这封书信短短几十字,却委婉得体,宽宏大度,以情动人,真是奇文。真情假意,兼而有之。但皇太极敬重祖大寿忠勇,急欲招降之意确是实实在在。这个祖大寿确是明朝传奇人物。当年他因袁崇焕被崇祯帝在平台逮捕,悲愤中从京师撤出,率部返回山海关,明朝上下惊骇,表现已极为不俗;后在大凌河以孤军守孤城坚持百日之久,悲壮惨烈,创造奇迹。矢尽粮绝不得已投降。即使如此皇太极也对他表示极大的敬意。他告诫诸贝勒说:“你们看明朝将士坚守孤城历时三月,矢尽粮绝,犹杀马食人坚守。这是他们读书明理的效果。你们及你们的子弟一定要读书呀!”后来祖大寿以 “寻妻小,赚锦州”为名,骗得皇太极信任逃回锦州,明廷仍让他镇守锦州。大凌河之降,是真降或是假降,至今史学者争论不休。但笔者认为,真假皆有之。孤城逼入绝境,为保全军民性命,是迫不得已的真降;他杀死战友何可纲献城,更可见他降志已决;皇太极对其予以极度优遇,他确实感激涕零,其降志更加坚决。他想回锦州寻妻小,是人之常情。给皇太极作内应赚取锦州也是真情实意。但是回到锦州事过境迁,巡抚邱禾嘉对他防范甚严,作内应为满洲取锦州已不可能实现。同时杀友投敌的卑劣行为时时折磨着他那愧疚的心灵,对大明王朝的忠心又再次萌发,所以他从大凌河逃回两年内坚守锦州,抗击清军屡屡得胜,也是真心实意地为大明朝效忠。现在结束这段必要的插叙,言归正传。再说,皇太极接连发书招降祖大寿。而祖大寿对自己的奇怪行为也真的无法解释。最好的办法是不置可否,缄口不言。因而皇太极苦待几日也得不到回答,时值六月,锦州城外几万亩小麦已经黄熟,皇太极欣喜不已,下令士兵收割,不消10日,清军唱着歌儿将几万亩小麦收割殆尽,大车小车连绵不断地运回沈阳。祖大寿眼睁睁看着自家粮食被敌人抢割,叫苦不迭,但又不敢出城抢夺。接着皇太极又下令沿锦州四围挖开十几里的长壕。壕深八尺阔一丈有余,明军翻越这道长壕突围简直比登天还难。这又是皇太极当年大凌河战术的重新使用。祖大寿见状,更加叫苦不迭,因为当年守大凌河他吃够了长壕的苦头。果然一月过后,城中粮食吃紧,从宁远或关内调粮,已属不可实现的奢望。祖大寿惊恐万状,不断向宁远和关内明廷发书告急。(笔者实在不明白,祖大寿所派携书向朝廷和宁远告急的使者,如何能翻越深壕,突破重围,一般情况下这种奇迹在当时不可能发生。后来我恍然大悟,必定是皇太极故意放出,以诱援军前来。)文书中无非是 “孤城粮尽,杀人相食,锦州旦夕不保”等危言耸听的言辞。锦州安危,确实关系大明社稷的安危。崇祯帝十分惊惶,急令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调兵支援锦州。陈新甲此人确有才干,但性格倔犟恰似一头公牛,而脾气更是急躁犹如一只猴子。他不断地向辽东经略洪承畴发出羽檄,逼他出师解锦州之围,又以 “坐视不救,必获大罪”相威胁。洪承畴历经沙场,娴熟兵机,绝非等闲之辈,锦州关系重大的道理岂能不知。他迟迟不救,是害怕中了皇太极 “围城打援”之计。现在兵部副署的皇帝圣旨,联翩飞来,简直像当年宋高宗催岳飞的12道金牌。三思之下,决定出兵相救。他既是辽东经略,又是辽蓟总督,于是调来八镇总兵,计: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密云总兵唐通、玉田总兵曹变蛟、蓟州总兵白广恩、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各路军马总计13万 (其中骑兵4万)。明朝的军队除一部分驻守南方,一部分由孙传庭带领对付暂处低潮的农民军外,已将北方的全部精锐调往辽东前线。明朝可谓孤注一掷,13万大军从各路向宁远集结。洪承畴不敢冒进。建立饷道,步步为营,徐徐前进。八镇大军紧密连接,环环相扣,像一条首尾可顾的巨龙。大军从奉旨调集,又从宁远出发,经过一年方才到达离锦州18里的松山。行军可谓缓慢至极。这不是洪承畴胆怯,而是怕遇到打援的伏击。这松山地势险要,西为杏山,再西南为塔山。杏山与塔山均有明朝重兵把守。洪承畴将13万大军布置在塔山北岗至乳峰山之间,又将大批粮草囤于塔山储备,然后扎下营盘,将其作为援助锦州的临时基地。在到达塔山之前,洪承畴曾遇到小股清军的多次袭击,但都被明军击败,洪承畴十分得意,但仍十分谨慎,不敢冒进。而清军接到洪承畴兵到松山的警报,迅速在松山与杏山之间布防,军营连绵数十里,截断大道,据险扎营。并在锦州至海滨,掘开三道大壕,长约百里,借以围困松山,切断松山与宁远、杏山之间的联系。而洪承畴扎稳大营后,即向锦州挺进。明军前锋甚锐,在乳峰山一带与清兵大战,几乎突破清军防线。清军死伤甚多。清军燃放红衣大炮,明军亦以红夷大炮还击,战斗极为激烈。但清军拼死抵抗,使明军虽有小胜却无法向锦州前进一步。两军一来一往,处于对峙胶着状态。

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盛京,皇太极十分焦虑,他本有鼻衄的宿疾,现在急火攻心,鼻血长流不止。他用木碗拴在脖颈上盛接流下的鼻血,骑上快马,日夜兼程,赶到前线。血透战袍,征尘来洗。又与范文程及诸亲王登上高地观察形势。观察良久,皇太极道:“敌军环山驻营,首尾相连,我军硬攻急且难下,我以长壕,大军围之,敌人已成瓮中之鳖。然后另寻良策图之,决不能旷日对峙,虚耗时力。”范文程点头称是,范说:“敌军人多,粮食难以补济,若劫他粮草,彼军心必乱。”接着范老夫子翻出地图,向皇太极指示道:“陛下,臣料明军粮草必囤于塔山。”皇太极大喜,当夜命多尔衮、阿济格率精兵2万前去塔山劫粮。2万兵马,马卸铃,人含枚,从杏山左首,沿间道向塔山疾进。到了塔山,正是半夜时分,月明星稀,塔山附近并无发现粮草踪迹。阿济格又派出侦骑打探,少顷回报说塔山后面有一小山,山形如笔架,周围有大队明军立营驻扎。多尔衮大喜道:“粮草囤此无疑,急攻无缓。”原来笔架山果是明军粮草囤聚地,洪承畴以2万精兵环山而营,也算万无一失的严密部署。然而他没想到清军会深夜劫粮,也没想到率军劫粮的是战无不胜的阿济格、多尔衮二兄弟。清军杀上笔架山,杀声震天。守山明军从梦中惊醒,以为是神兵天降,早已魂飞魄散。仓皇迎战,哪里是清军的对手。不消几个时辰丢盔卸甲,四散溃逃。笔架山囤聚12大囤粮草,洪承畴宣称足食一年,全被清军大车小车拉运殆尽。

洪承畴闻粮草被劫,关系何等重大,吓得面如土色。洪承畴原想 “步步为营,徐徐前进,且战且守,待敌自困,一鼓解围”。现在粮草已失,军中存粮不多,只能速战,不能久持。于是对清军不断发动大规模突袭。皇太极知他必舍命相拼,早已森严壁垒,严阵以待。某夜,洪承畴将八镇大军分为前、中、后三队,倾巢而出,偷袭清营。不料中了清军埋伏,死伤6000余人,大败而归。这次夜袭使明军锐气尽失,解锦州之围已成难以实现的梦想。洪承畴下令将10余万明军收缩于松山城内外,以免被清军分割包围,一一吃掉。

就在两军在松山紧张对峙的时候,盛京传来关雎宫宸妃病危的消息。皇太极闻报大惊失色,泪水夺眶而出,心中默念 “爱卿等我”。当时前线军情何等紧急!诸王、大臣都婉劝皇太极冷静,以国事为重。皇太极哪里听得进去,早已寝食俱废,归心似箭。仓皇中命多铎为帅,指挥围攻松山。然后跨上快马,扬鞭催马,不分昼夜,疾行600里,风驰电掣般地奔返沈阳。松山前线诸王、大臣见主子为一美人这般惶急,都惊得目瞪口呆,缩颈咋舌。回到关雎宫,见宸妃骨瘦如柴,玉容憔悴,爱悲交加,两人相拥欷歔,哭作一团。这关雎宫宸妃,姓博尔济吉特,原系蒙古科尔沁部的格格。生得小巧玲珑,娇媚动人,善解人意,如依人小鸟,美艳为六宫之冠。皇太极夜夜专房,爱之如命。于是皇太极日夜陪奉在旁,温言劝慰,百般爱抚。又速召太医疗治。不消几日,宸妃脸色红润,娇喘渐息,莺声又啭。皇太极见爱妃病情已减,放下悬心,稳住宸妃,又骑快马,飞驰600里赶回前线继续指挥战斗。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半月沈阳又传来“宸妃已薨”的讣告。皇太极又骑快马,哭着喊着,又飞驰600里,赶回沈阳。一进关雎宫,见宸妃红颜凋萎,玉体横陈,禁不住抚尸大哭,三日不食不饮。接着下旨辍朝三日,以示哀悼。将宸妃追封为 “元妃”,并给予冠吉祥语十几字的谥号。说到 “关雎宫”三字不禁令人联想到 《诗经》开篇之辞:“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皇太极是君子又是皇帝,爱惜美人如此,痴情如此,真令人感慨万千。又有诗为证:

№★自古英雄爱美人,沙场犹有蝶迷春。

宸妃一死情难已,千里奔波为紫裙。

办完宸妃丧事,皇太极又返回松山前线。此时清军将松山包围得如铁桶加箍一般,全军士气高涨,“踏平松山,活捉洪承畴”的豪言壮语响彻云霄。相反,松山城中士气低落至极,粮食已尽,人马饿死无数。欲战则力不支,欲守粮已竭。洪承畴派快马羽书突围向明廷连连告急。此时的崇祯帝真是无可奈何,国内兵源已竭,勉强派顺天巡抚杨绳武率兵救援,兵至山海关,见清军势大,逡巡不前。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松山城人心慌乱,甚至出现杀马杀人充饥的现象。洪承畴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他豪情不减,慷慨陈词:“诚望八位将军同心戮力,拼死一战,余执桴鼓以从。解围制胜,在此一举。”然而八镇总兵都认为解锦州之围仅是高谈阔论,主张 “突围趋宁远就食”方是上策。洪承畴长叹一声,下令全军突围撤回宁远。

当夜,大同总兵王朴不听统一指挥,率先遁逃,顿时军心大乱。唐通、马科、吴三桂、白广恩等各自率部突围。马步争驰,自相践踏,马甲弃地,横尸满山。下山后又遭清军痛击,损失极为惨重。吴三桂、王朴逃入杏山。马科、李辅明逃入塔山。数万名明军沿海奔逃,落入大海而死者,不可胜数。只有白广恩、曹变蛟、王廷臣退入松山,松山城中此时只有经略洪承畴、巡抚邱民仰,连同1万残兵败将困守孤山。

逃进杏山的吴三桂、王朴知杏山不可久恃,又率军向宁远逃遁。行至高桥,遭到豫亲王多铎大军的伏击,全军覆没,吴三桂、王朴仅以身免,逃至宁远。这次突围,明军精锐全失,松山明军已成瓮中之鳖,釜中之鱼。困兽犹斗,洪承畴组织多次突围均告失败。骁将曹变蛟曾屠杀农民军名震天下,他率千名死士夜袭清营,竟冲进皇太极的大营,被清军截击,大败而归,使皇太极虚惊一场。松山副将夏承德见松山危急旦夕沦陷,良心尽丧,竟暗中与清军联系,以其子为质投降清军,并愿为内应,共破松山。皇太极喜出望外,与夏承德约定时间,发大兵一举攻破松山。夏承德率部生擒洪承畴、邱民仰、曹变蛟、祖大乐等人作为见面礼献给清军。清军进入松山,皇太极下令处死邱民仰、曹变蛟等人,将洪承畴、祖大乐押回沈阳。松山城堡被清军夷为平地,松锦大战历时两年,以清军大获全胜、明军全军覆灭为结局。

松山援兵覆灭,锦州更是孤危,清军返军杀回,急攻锦州,用红衣大炮不断轰击,外城攻破。祖大寿退入内城。皇太极命其弟祖大乐发书招降。祖大寿终于支撑不住,率残兵7000余人开城出降,再次匍匐在皇太极的脚下连称 “死罪”。皇太极真是宽宏大度到极点,优礼待之,并封为总兵。祖大寿投降后第一件事是给外甥吴三桂写信劝降,但吴三桂还没有到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时候,不予理睬。后来他老运不错,清朝把他豢养了十几年,直到顺治十三年才寿终正寝。现在清朝赏给祖大寿的北京府宅仍完好保存着。

锦州失陷,明朝山海关之外只剩宁远孤城一座。崇祯帝万分惊惶,命兵部尚书陈新甲暗箱操作与清朝议和。皇太极竟满口答应。然而陈新甲操作不慎,竟无意中将议和之事泄露出去,朝野大哗,认为城下之盟,春秋所耻。崇祯帝碍于面子,一怒之下将陈新甲斩首。性格倔犟的陈新甲死得不明不白,后来史学界议论,认为就是这倔犟而急躁的陈新甲,不断发檄催促洪承畴出兵解锦州之围,才坏了稳健的洪承畴的大事,导致松锦惨败。笔者认为,谁也不怨,因为明军遇上了用兵如神的皇太极。

松锦之役把皇太极的英雄人生推向极巅。清朝战胜明军成就帝业,明朝失辽东而亡江山。明亡清兴尽在此一役。皇太极高度军事指挥才能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运筹帷幄,神鬼莫测,令人惊叹!他成功运用 “围城打援”之计,对锦州围而不打。将重兵置于松山、塔山一带,歼灭明朝名帅洪承畴的13万援救大军,并生俘洪承畴。然后杀回再攻锦州,使明朝名将祖大寿投降。这真是震古烁今的著名战例。

【洪承畴降清】是明末清初传奇而极富戏剧性的一幕。洪承畴在松山城时本想自杀殉国,但被夏承德生擒,未能尽志。他在明朝很有声望,不仅知兵,而且饱读诗书,对忠君爱国、忠孝节义之事明白得很,而且浸入肌骨。他的人品、军事才能以及在明朝的影响,皇太极早有耳闻,已降清的孔有德、祖大寿也对洪承畴推崇备至,在皇太极前也经常提说。更重要的是,他是清朝迄今为止俘获的明朝级别最高的官员,类似现在的国防部长和沈阳军区兼北京军区的司令员。这样具有大影响的人,睿智的皇太极当然不会轻易杀掉。皇太极下定决心要招降洪承畴,为大清服务。多次命范文程劝降,但此时洪承畴表现极佳,决意殉节,毫无杂念。无论范文程巧舌如簧,天花乱坠,他就是不降而且要速速求死,有时脱下鞋子赤足乱蹬,开口大骂,范文程逼得急了,他便像个泥菩萨闭口一言不发。但精细的范文程发现,有一次他和洪承畴论及古今事时,房梁上偶而落下一撮尘土,落在洪的破旧衣袍上,洪却下意识地不断弹拂那撮尘土。范文程暗喜,立即汇报皇太极说:“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意思是说洪承畴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一件衣服他都如此爱惜,何况他的生命。

然而洪承畴依然绝食,不饮不食,整日躺在幽所的床上昏睡。某日,洪承畴像往常一样躺在床上,恍惚间听到门环震响,门扉已开,接着是笃笃踩响地板的脚步声,清脆而有节奏,仿佛是敲着小鼓,煞是好听。既而鼻子里扑入一阵奇妙的香味,似麝似兰似梅,刺得鼻子发痒,轻轻一个喷嚏,真是舒服极了。洪承畴禁不住睁开双眼一看,竟是一位女子提着玉壶,袅袅婷婷地向他走来。他早已心动,但转瞬一想,必是清朝施用美人计劝降。于是他合上双眼,安卧如初,一脸庄严肃穆的神色。然而脚步声越来越近,香气越来越浓,那香味刺得他心慌意乱。迷乱中又似乎感到那女人已走到床边,突然一只手抓住他的手,手异常光滑,细腻柔软,似玉似锦似绸。这种奇妙的感觉使他难以自持,心儿狂跳不已。接着一声娇啭,像是珍珠在玉盘滚动,又似黄莺啼鸣,银铃摇响。至于说的什么词汇,他也听不清楚。他再也忍不住了,睁开双眼,看见一个极为艳丽的女子,一袭旗袍裹住一身的妖娆,旗袍两侧开叉处露出雪白的大腿。又看她面容,更是美艳俏丽,叉子头发髻高拥,如乌云一般。一双凤眼聚集着无限柔情,左右盼顾又如春波涌动。那樱口微张,露出两排碎玉,呼出一句极为娇柔的声音,仿佛是 “洪大人”。洪承畴呼吸紧促,血液沸腾,口中焦渴干燥,他极力忍耐,想再装出庄严的样子,但已不能。只是死死盯住那个艳丽的面容不放。那女子也不劝降,只问他家在哪里?妻在何方?这一问,洪承畴顿感一阵酸楚,老母在堂,娇妻守闺,他无时不在思念。那女子见状,又凤眼眨动,愁波顿涌,扑簌簌掉下一串热泪。接着又提玉壶,将壶嘴塞入洪承畴口中,徐徐一灌,洪感觉口中似充满琼浆玉液,滋润着干燥的口舌,认真辨别,知是人参汤,于是又咕噜噜连喝几口,真是滋润舒畅至极。洪承畴终于询问:“你是何人?”那女人说:“我是清朝皇帝的贵妃,特怜大人而来,大人万勿自苦,今日若死,于国于家何益?明朝皇帝正和吾国议和,大人还固执如此!大人暂时归顺清朝,帮助两家促成和议,你国也报了,家也保了。和议已成,大人去留敬听尊便。”这一席话早将洪承畴感动。此时人参汤的作用已经发散,他欲火燃烧,不可遏制,伸出手来抓住那女人的手,那女人将手挣脱,对他嫣然一笑,然后转过身躯,踩着笃笃的脚步节奏,飘然走出门外。洪承畴看着她婀娜的背影,已经如醉如痴。

那女人是谁?原来她是清朝皇帝永福宫的庄妃,娘家是蒙古科尔沁部,姓博尔济吉特,名布木布泰,她与关雎宫宸妃是一对姐妹花,宸妃死后,皇太极把全部感情转移到她身上,因为她出奇美丽聪慧,还生了一个聪明俊伟的孩子,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皇太极有15个后妃,而现在只爱庄妃,可谓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对于洪承畴,她已打听清楚,知道他全身铁硬,坚强不摧,但有一根软肋,那就是好色成癖 (庄妃的分析极为正确,洪承畴,人品正直,清誉满天下,但就是好色,好女色,也好男色,平日身边常有几个俊美的娈童,供他淫乐,他既是异性恋,又是同性恋)。于是庄妃向皇太极自荐,愿亲自劝降洪承畴,为主子分忧。皇太极招降心切,也就答应了。果然庄妃现身说降,比范文程强胜10倍,以柔克刚,洪承畴崇高气节丧失殆尽。笔者有诗叹道:

№★英雄难过美人关,此语至今方信然。

红袖翩翩洪氏醉,明天不拜拜清天。

翌日,皇太极见火候已到,亲自出马劝降。沈阳五月天气尚是寒冷,洪承畴见了皇太极,不知是发怵,或是发冷,身子瑟瑟发抖。皇太极亲解貂裘披于其身,问:“先生得无寒乎?”洪承畴瞠视良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于是匍匐于地叩头请降。崇德九年五月初五,洪承畴剃掉头发,留条大辫子跪在盛京清宫大清门外,高呼皇太极万岁,正式向大清投降称臣。关于洪承畴投降后在清朝内部的反应,《清史稿·洪承畴传》写道:“诸将或不悦,曰:‘皇上何待承畴之厚也?’上于诸将曰:‘吾曹栉风沐雨数十年,将欲何为?’诸将曰:‘欲得中原耳’,上笑曰:‘譬如行道,吾等皆瞽,今获一向导,朕安得不乐。”原来皇太极急需要一个了解中原情况的向导,带领清军入关取天下。后来洪承畴果然在清军入关、扫荡明军时起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然而洪承畴降清也自食其果,明朝将他视为不可饶恕的叛徒,其母洪老夫人、其弟洪承畹也与他划清界限,大骂他叛国辱家,不忠不孝。爱憎分明的清朝乾隆皇帝,在他死后近百年后,毫不客气地将他编入 《贰臣传》,贰臣说得通俗些就是对君王不忠的叛徒。

庄妃劝降洪承畴确实为大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不朽功劳。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传说,受汉族观念影响的清朝官修史书时当然不可能载入这个史料。但野史上则不绝于书,在清朝本朝也流传了几百年,所以绝不会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现在有些学者举出许多理由,断定为无稽之谈。其理一是皇太极身为皇帝不会甘愿戴绿帽子,让爱妃以色相诱降,大失皇家面子。二是庄妃也不会丧失廉耻贞洁去做下贱的勾当。她是皇家贵妃呀。三是庄妃是蒙古人,洪承畴是汉人,语言不通,如何沟通,如何劝降?笔者认为,一是皇太极虽贵为皇帝,但没有熟读四书五经,脑子中汉族那种礼教观念并不多,满族对男女关系的看法也简单得多,父占子妻、子占父妾、兄占弟妻、弟占兄妻等现象经常发生,以后的 “太后下嫁”、“多尔衮纳豪格妻”,便是明证。退一步讲,以爱妃劝降是为国办事,也丢不了多大的人,他心理不会失去平衡。再者,皇太极是实用主义者,只求结果,不择手段。二是庄妃也没有熟读列女传,脑子里也没有乱七八糟的贞节观念,她只想到为主子分忧,为国家办事。蒙族对男女相处也看得很随便。她与洪承畴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她不会以此为羞。三是关于语言问题,蒙古入主中原百年,科尔沁又紧邻内地,汉蒙两民族交融已久,蒙古贵族妇女学习汉语该是普遍现象。洪承畴不会蒙语是极为可能的,庄妃不会汉语却不大可能。据史料确载,清朝一代满族与蒙族交流语言便是汉语。别说蒙古和满洲,就是越南、日本、朝鲜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他们的上层使用的也是汉语。所以说庄妃用汉语劝降洪承畴也是可能的。退百步讲,即使庄妃不懂汉语,如行此事,仅眉目传情,肢体接触,就足够了。语言反是多余,堪博一笑。总之这个庄妃劝降的故事,后虽经渲染,但基本事实是可信的。

洪承畴降清后,明廷接到的奏报是他壮烈殉国。崇祯帝哀悼不已,亲制祭文,并建坛致祭又建专祠纪念,以表彰悼念洪承畴与邱民仰,洪承畴赐祭16坛,邱民仰6坛。16坛是明朝祭奠功臣的最高规格。大明270余年,得到如此厚遇的,只有张居正和洪承畴。然而还没有祭完,崇祯帝接到从辽东传回的洪承畴的密报,内有 “暂时降清,以图后报”之语。崇祯帝长叹一声,下令停止祭祀,停止建祠,只祭邱民仰一人。由于洪承畴享受了部分祭祀,后来他的明朝同僚都骂他是 “活死人”。洪承畴降清的故事到此结束。由于这个故事含有 “庄妃劝降”、“崇祯活祭”的内容,故事显得传奇生动,真是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一代英主之死】令笔者最为叹惜,令人难以下笔。假如苍天再续皇太极一二年之寿,那么入主中原,定鼎燕京是他顺理成章的业绩,而不会是他儿子福临,因此后世无不叹惜,说他英年早逝,“大勋未集”。

在松锦大捷之后,皇太极的文治武功可谓如日中天。接着他又派阿巴泰伐明,结果又大获全胜。他兴高采烈,踌躇满志,下令到叶赫出猎,目的是消除鞍马劳顿,放松心情。在广阔的叶赫草原,他与诸王贝勒骑马奔驰,好不惬意。他一箭射中一只狍子,众大臣齐呼万岁。忽然草丛中跃出一只梅花鹿,皇太极又跃马追去,追了一箭之地,皇太极竟然从马背翻下,跃出一丈余远,诸王贝勒迅即赶来,见他手捂胸口,面色煞白,气喘不已,众臣大惊,急来相扶,谁知他又一跃而起,面色渐渐红润,连说不妨不妨,诸王贝勒一齐叩请罢猎。皇太极执意不许,又见他翻身上马,疾驰而去。然而直至薄暮,他再无猎获,那只梅花鹿也不见踪影。

崇德八年三月某日,辽东上空出现日食,天色如晦。五月某日,沈阳发生地震,地发雷声自西北隅向东南传来。皇太极心情十分忧虑,当夜感到胸口闷痛,气喘不已。但是过了一夜,他又面色红润地出现在大政殿,召来诸王贝勒训话,他以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事告诫:“费英东见人不善,必先自斥责而后劾之;见人之善,必先自奖劝而后举之。劾者无怨言,被举者无骄色。”笔者不知道皇太极此时召集王公贝勒训诫的真正用意。表面上是让大家学习费英东胸怀大度,弹劾奸邪,举荐贤良,但细细分析恐怕是对诸王贝勒的表现不满。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面如渥丹、精神抖擞地上完早朝,下午又在恭笃殿不知疲倦地批阅奏章。然而当夜清宁宫传出哀诏,皇太极驾崩宾天。白天还是好好的,晚上便突然死亡,真令人惊异。《清史稿·太宗本纪》说他 “无疾而终”。“无疾”为何又 “终”?真是奇怪!于是后来野史上写他暴死,是由于阿敏或莽古尔泰子孙的谋害。现代史学家分析,皇太极死前出现几次 “不豫”症候:胸口沉闷,气喘吁吁,面如渥丹,正是冠心病初发表现。他真正的死因是心肌梗塞而猝死。这个判断极为科学准确。野史上的传闻,纯是无稽之谈。

一代英主皇太极于天聪元年即位为满洲国主,历九年又改元崇德,登基为帝,又历八年而崩,享国祚17年。享寿52岁,顺治元年谥为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沈阳昭陵。

《清史稿》评价他:“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征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真是精辟到家。他继承先父余烈,而发扬光大之。两征朝鲜,三伐蒙古,五袭明境,其中以奇袭北京与松锦大捷最为传奇,创建大清,帝位由此而定。武功盖世且休不论,文治方面,他开科取士,废除奴隶制,自己读书也鼓励贝勒大臣读书,这是乃父努尔哈赤不及之处。但笔者最佩服的是他的以德服人、以仁服人的风范。宽仁大度可为大清12帝之冠。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是睿智非凡的体现。满族人口少,人才少,以区区几十万人征服天下,谈何容易!于是他借外力以壮己,真是聪明极了。他两征朝鲜而不灭其国,三伐蒙古,亦不灭其族,全是结盟绥靖、以德服其心。以后朝鲜、蒙古几百年都甘愿为其效力。尤其是对汉人的笼络,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他对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优礼有加,封以王爵,大胆使用,曾使满族贵胄大为嫉恨;对祖大寿真正做到了仁至义尽;对洪承畴更是屈尊忍辱 (以庄妃劝降)予以招降。这五个汉奸以后都甘为前驱,死心塌地地为满洲主子效力。由此产生的效应是后来的吴三桂降清。后世史官感慨地说:“满清的天下是汉人打下的。”这个论断真是对极了。这个皇太极真是聪明至极,睿智非凡。满族中出现这样一个文武兼备的杰出人物,是满族的荣耀,也是中华民族的荣耀。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