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汤南下的路线
夏桀在斟鄩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沉湎于声乐酒色之际,一支强大的力量正悄悄逼近。成汤率领商族从豫北冀南平原浩浩荡荡南下,准备将第一王朝摧毁。
夏朝的王畿在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洛阳盆地。成汤自漳河流域南下洛阳盆地,有两条路线。
第一条路线,西越太行山脉,进入晋南盆地,而后穿过王屋山与太行山之间的沁水河谷,夺取今晋豫交通的门户——沁阳,进入豫北平原,长驱南下,从北面直捣夏桀的老巢——洛阳盆地的斟鄩。从此进攻夏王朝,可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之奇效。
帝不降时期,商族首领上甲微就曾经西征皮氏,打通了漳河流域至晋南盆地的通道。但是从这条路线进攻夏王朝,最大的障碍就是要穿越险峻的太行山。太行山千峰耸立,万壑沟深,不利于大部队行军,后勤供应更是无法保障。商族畜牧业发达,拥有成群的牛马。商族先公擅长驯服牲畜,制造交通工具,如“相土作乘马”“胲作服牛”等。所以商族的最大优势在于流动性极强的野战、运动战。如果成汤贸然穿越太行山,抄捷径南击斟鄩,势必要弃其牛马车乘,那就是舍其长而取其短。
与二里头遗址相对的黄河以北、太行山脉南端以南的狭长地带,因位于山南、水北,在先秦时期被称为“南阳走廊”。“南阳走廊”是豫东平原通往豫西山地、晋南盆地的交通要道。
夏王朝长期在此进行统治,沁阳与孟州之间的禹寺遗址就是“南阳走廊”上的一个重要据点。禹寺遗址有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聚落,发现有夯土墙基槽,被认为是虞夏时期并列的两座城堡。东城堡面积6万平方米,西城堡面积2万平方米,深达12米的东西环壕已经超过了正常防御的需要,这里很可能是夏王朝为拱卫洛阳盆地而设置的一个军事重镇。
禹寺遗址南面是黄河天险,夏朝据险固守,已经设下多重防御体系。一旦商族来犯,势必遭到夏朝守兵的迎头痛击。所以西越太行山、南取斟鄩,虽为捷径,却是危险而且胜算不大的进攻路线。
富有战略眼光的成汤当然不会走这条路。
第二条路线,自冀南豫北平原一路南下至今开封、杞县一带的豫东地区,而后经郑洛区,向西直取斟鄩。这条路线阻力也不小。韦、顾、昆吾是洛阳盆地以东三个效忠于夏王朝的方国,实力较强,构筑了夏朝东疆的“铁三角”,是拱卫斟鄩的第一道防线。在环嵩山外围以东,由北往南又有郑州大师姑、新郑望京楼和平顶山蒲城店三座城址,呈弧形分布态势,是拱卫斟鄩的第二道防线。
洛阳盆地东北缘的巩义花地嘴遗址、荥阳成皋扼豫东平原进入洛阳盆地的咽喉,是拱卫斟鄩的第三道防线。商族要想突破这三道防线,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是这条路线地势平坦开阔,便利牛马及运输工具行进,商族可以将其优势发挥到极致。
成汤选择了第二条进攻路线。
成汤的布局
成汤第一步就是迁居亳。商族自始祖契开始,已经多次迁徙,但都是为了商族的生存与发展。到了成汤之时,商族已经拥有足以改变历史的巨大力量,灭夏桀而取天下是成汤矢志不渝的终极目标。
商族所居的商丘(今河南濮阳),位于黄河北岸,不但偏远,地形较为复杂,而且该地区也是夏王杼以后推行“东方战略”的重心所在,拥夏势力雄厚。濮阳的东西两侧受到韦、顾钳制,北边是帝廑的旧都西河,不利于伐桀大业。于是成汤从商丘迁都至亳。
亳,就是南亳。《尚书》中有“三亳阪尹”之称。三亳,是指南亳、北亳、西亳。南亳,今河南商丘虞城谷熟集;北亳,又称景亳或蒙亳,今河南商丘蒙县故城遗址;西亳,今河南偃师商城遗址。
南亳位于今豫东地区,被誉为殷商“先王之居”,商族势力在此根深蒂固。夏朝的影响力比较薄弱,东边的有缗氏、有施氏等东夷部落,多次受到夏桀的讨伐,反夏情绪高涨,却与商族如同一家,南面的淮夷部落也对夏朝叛服无常。从地利、人和来看,南亳比濮阳优越得多,是进军洛阳盆地之路的绝佳支点。
迁徙南亳之后,成汤委曲求全,向夏桀称臣,尊奉他为天下共主。《今本竹书纪年》载:“帝癸十七年,商使伊尹来朝。”成汤都南亳之时,伊尹尚未辅佐成汤,朝觐夏桀的商使应另有他人。夏桀对这个貌似恭顺的异族领袖大为放心,赐予成汤商侯的称号,并授予他封地,把他视为夏王朝的一个方伯。
《商君书·赏刑》载:“昔汤封于赞茅。”赞茅,又作攒茅,今河南修武县、辉县市占城一带,在豕韦氏之西,靠近夏王朝的统治中心——洛阳盆地。成汤的封地有多大呢?《墨子·非命》说成汤“方地百里”,《孟子》则说成汤“七十里为政于天下”“汤以七十里”。不管是百里,还是七十里说,都是虚指,表明成汤作为一个方国诸侯,受到了夏王朝的认可,拥有自己的专属领地。
更重要的是,成汤取得了夏桀的信任。夏桀授权成汤建立一支军队,可以擅自征伐。成汤由此挟天子之令以征四方,在中原地区立威树名,不断地壮大起来。
成汤为了巩固其统治,恩威并施,明等级,行仁义,制刑罚。汤制定刑罚,包括《汤刑》《官刑》,惩治不法之徒。汤在自己的方国之内,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建立了严格的等级秩序。他对乘车进行了规范,百姓未被任命为官员时,禁止车驾涂抹红漆、底座安装长条横木,也不得坐豪华的四驾大马车、穿华丽的文绣服饰。
在成汤的治理之下,商族社会政治清明,民众安居乐业,具有良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汤的圣君形象也初步树立起来,王权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此时的商族王权神圣,社会等级分明,出现了刑罚与军队,使用甲骨文,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成汤解网的故事
成汤虽得夏桀许可,拥有征伐大权,但他并不像夏桀那样穷兵黩武,用武力逼迫诸侯臣服。他为了争取民心,宽以待人,以德服人。史传文献中有个“成汤解网”的著名典故,说的就是成汤为收服人心而刻意制造的一桩矫情事件。
这个典故有几个不同的版本。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说,成汤出游,见一人四面张网捕捉鸟兽。那人向上天祈祷:“让四面八方来的鸟兽都跑进我的罗网吧!”成汤感叹说:“这也太过分了。”于是他将罗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并祝祷说:“想往左的就往左飞,想往右的就往右飞,不想活命的就入我网吧!”诸侯感动万分,纷纷赞道,成汤的仁慈善举简直到了极致,甚至施用到飞禽走兽身上。
《吕氏春秋·异用》中的记载比《史记》更加详尽,增加了两个内容。其一,成汤说,四面撒网,捕捉鸟雀,只有暴君夏桀才会这么做,于是他网开三面,只留一面。其二,成汤的德行感化了汉南地区四十个方国。汉南之国指的就是汉水南部地区的荆楚部落。这说明成汤迁亳之后,商族的影响力已渗透到长江中游的汉中平原,对夏王朝形成了东、南夹击的战略态势。这就是《诗经·商颂·殷武》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马王堆帛书《缪和》记载的是“成汤解网”典故的又一个版本。
帛书年代较早,大致在战国中晚期,所以跟史传文献差异较大。《缪和》将“成汤解网”发生的场景设在夜间捕鱼之时。说有一回成汤去巡狩,看到东北方一片火光。随行官员告诉他,这是有人在捕鱼。成汤听捕鱼的人祈祷:“古时候人们学着蜘蛛结网捕鱼,今天我也这么做,让上下左右的鱼都来我的网吧!”成汤说:“你这样就不对了。应该这么祈祝,鱼儿想往左游就往左,想往右游就往右,想往上游就往上,往下游就往下,我只捕捉撞入渔网的鱼。”诸侯听到后,大为感动,有四十余国向成汤进献皮币。但是《缪和》并没有提到这些小国来自汉南地区。
帛书《缪和》用这个故事来解释《周易》中的卦辞“王用三驱”。“王用三驱”,就是说仁是天赋的,不仅要以德感化百姓,而且还要像成汤那样网开三面,德及禽兽鱼鳖,甚至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
成汤放生的是鱼鳖、飞禽走兽,收回来的却是无比宝贵的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成汤解网”由此成了上古时期圣人美德的典范。
夏桀囚成汤
“成汤解网”或许只是个传说。但无论怎样,成汤广布仁德,颇得民心,归附的方国、诸侯日渐增多,威胁到夏桀“共主”的地位。夏桀终于发现这个貌似恭顺的商侯,其实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一个十分可怕的对手。于是夏商关系迅速恶化。夏桀召来成汤,收回了他的封地赞茅,剥夺了他的方伯爵位和征伐大权,并将他囚禁在夏台重泉。
夏台就是阳翟钧台,今河南禹州一带。阳翟是夏朝初年大禹、启父子二人的都城,后少康也定都于此。夏启因杀伯益而夺取王位,担心诸侯不服,所以在钧台举行诸侯会盟,宣布自己继承王位的合法性。自此以后,从夏朝初年至末年,钧台一直是政治活动中心之一。
这个钧台在哪里?《穆天子传》卷五中有句话:“天子南游于黄台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钧台或许就是“黄台室之丘”。
今河南禹州东北约50千米、新密东南约23千米处,有一岗地称台子岗或黄台岗。该岗地为黄土丘,地面上存有夯土台,为周代建筑遗址,地面以下尚未发掘。黄台岗东南3千米处就是新砦期遗址和新砦古城。新砦古城就是夏启之居,黄台岗高出新砦城址约50米,应该是周穆王所登的黄台室之丘,站在上面可以眺望不远处的夏启之居。
夏桀时定都于斟鄩,钧台被改造为监狱,用于拘押夏桀的政敌或者叛逆的方国诸侯。屈原《天问》中有句话:“汤出重泉,夫何罪尤?”可见夏桀把成汤囚禁在钧台重泉,确有此事。
当年成汤就被拘押在高耸的黄台岗之上。但是夏桀囚禁成汤之后,很快又释放了他。释放的原因不明,可能是夏桀对自身的实力过于自信,而且成汤叛逆的证据不足,商族又进献珠宝、美女,赎买成汤的自由。最终,成汤被释放了。
然而这一次纵虎归山对夏王朝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彼专以暴,我专以德,终将不战而胜夏桀,因为时间和人心都站在成汤这一边。所以成汤被释放之后,并未立即起兵复仇,反而更加注意施行仁义,以服远人,诸侯纷纷前来归附。《尚书大传》中称“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帝王世纪》也说“同日贡职者五百国,三年而天下悉服”,这些记载都有点儿夸张。但是夏桀自此失去了“共主”的地位,少康时期重塑的中原秩序正在坍塌,一个新的秩序即将诞生。
仁义立身、宽以待人的成汤,深孚众望,注定将是中原新秩序的塑造者。
商族的两件神迹
夏桀囚汤,是夏商关系的转折点。夏桀与成汤的蜜月期旋即告终,进入了水火不相容的冷战敌对期。
成汤迁亳之后,以亳为中心的今豫东地区成了夏、商、东夷三方势力竞逐的焦点。反映在考古学上,各种文化在豫东地区呈现出犬牙交错之势。代表夏王朝的二里头文化与代表东夷族的岳石文化,在这片地区对峙,分界线在商丘、虞城、柘城、周口一线,形成一个巨大的乳头状突出部。突出部之内的商丘地区,是二里头文化分布的最东缘,自此以东属于岳石文化的势力范围。
乳头状突出部的北缘,沿开封—杞县—商丘一线,则是夏、商的界线。杞县鹿台岗遗址是目前所知下七垣文化的最南点,出现于二里头文化三期,当在夏桀之时。下七垣文化属于先商文化,显然是成汤统率商族南下的结果。濮阳—滑县东部—杞县—鹿邑一线都发现有下七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这一狭长区域有可能是成汤统率商族一路南下的通道。
从这来看,豫东地区的形势错综复杂。商族的势力仅限于商丘、杞县一线,商丘以西是夏朝的势力范围,商丘以东是东夷的势力范围。
要灭夏,就必须拉拢商丘以东的东夷族。成汤从钧台出来之后,就回到南亳,着手准备征夏大业。成汤返回亳都后不久,史书上记载商族出现了两件神迹。第一件是梼杌(táo wù)之神降临邳山;第二件是神人牵口衔铜钩的白狼,走进汤庭。
梼杌,本来是远古颛顼时期的恶人,不可教训,好话坏话都不听,教训他就更加顽劣,放任他就更加嚣张,傲慢凶狠,简直无法无天。这个大恶人死后变成一只凶兽,形象恐怖。外形大如老虎,毛长两尺,人脸虎脚,嘴巴里长出一对獠牙,尾巴长一丈八尺。
梼杌最初的意思与神、兽无关。梼杌,就是砍伐树木后的断木残桩,可以做成小矮凳。古人伐树时,树干曲偻,横截面有各种怪异的纹路,宛如狰狞的凶煞,令人憎恶甚至敬畏。因此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头可憎者”。
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书被称为《乘》,楚国的史书被称为《梼杌》,鲁国的史书被称为《春秋》。楚国的史书专门记录了一些恶事,用以训诫后人,所以叫《梼杌》。如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中所说的:“梼杌,恶木也,主于记恶以为戒也。”到了后来,梼杌渐渐凶煞化,引申为恶兽。古时,面目丑恶之物往往被赋予神秘的力量,成为世人敬畏的灵物。如饕餮,其原形可能是狰狞的猛虎,也可能是丑陋的猪首。龙,则是由鳄鱼、蛇蜥衍变而来的。这是古人以恶镇恶、辟邪驱鬼的心理。
邳山,即丕山,又作伾山,今河南浚县城东的黎阳东山,在安阳与濮阳之间,位于商族的发迹地——漳河流域内。梼杌之神降临在商族的发迹之地,意味着商族获得了神灵的佑护,天命所归,夺得天下,属于商族的时代来临了,所以《国语·周语上》中说“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
神人牵白狼衔钩,也具有相同的内涵蕴意,预示着成汤即将取代夏桀,成为天下共主。《尚书璇玑钤》中说:“汤受金符帝箓,白狼衔钩入殷朝。”这句话信息量非常丰富。金符,据称是上天赐予大禹的符瑞,是受天命的凭证。白狼,是一种神兽。钩,束缚腰带的关键物件。汤得金符、钩,这是明示成汤受天命,将取得天下的预兆。
殷商民族有尚白的传统,《史记·殷本纪》中引用孔子的话说:“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五行大义·论律吕》中认为,殷商尚白的传统,就起源于白狼衔钩的神话。梼杌降临邳山见于《国语·周语上》,神人牵白狼衔钩见于《帝王世纪》。尽管两件神迹的真伪性尚待考证,但是契合夏商之际的时代特征。当时是崇信巫术、神灵的时代。尤其是东夷族,巫觋(xí)横行天下。一个部落的酋长,就是这个部落中最大的巫。梼杌降临邳山、神人牵白狼衔钩,或许是成汤巧借神灵之名,给自己头顶戴上耀眼的光环,为即将征讨夏桀大造舆论。
何为景亳之命
东夷部落重巫术,商亦如此,成汤威望由此骤增,诸侯相继归附,人心向背很明显。成汤趁着这股东风,在景亳举行诸侯会盟,建立反夏阵线,这就是著名的景亳之命。
上古至先秦时期有八次著名的称霸会盟,分别是夏启钧台之享、成汤景亳之命、周武王孟津会盟、周成王岐阳之蒐(sōu)、周康王酆(fēng)宫之朝、周穆王涂山之会、齐桓公昭陵会盟、晋文公践土之盟。景亳之命说明,夏朝的共主政体已经处在失控状态,无力维护和保持与各方国之间的关系,让成汤得以用会盟形式确立在中原地区公认的霸主地位,形成了以成汤为核心的军事政治集团。
景亳在哪里?有两种说法。一说今山东曹县西北的梁堌堆遗址,就是成汤会盟诸侯的景山。一说在商丘以北的大蒙城,也就是今河南商丘梁园区李庄乡蒙墙寺村一带,这里曾经发现殷商遗址。
商丘大蒙城与曹县相距不过30千米,两地都有可能是景亳的所在地。但是曹县地区在早商文化(二里岗下层)时期仍属于岳石文化,直至二里岗上层晚期商文化才取代岳石文化。而商丘比蒙城更加接近南亳,成汤在此举行诸侯会盟,尽得地主之利,对东方诸方国更具有号召力。景亳会盟后,成汤第一个拿葛伯开刀祭旗。葛,在今河南宁陵北。自商丘大蒙城至宁陵不过30千米,成汤出师便捷,这么看来景亳应是商丘大蒙城。
根据《尚书大传》的记载,诸侯“来朝者六国”。参加景亳会盟的方国、部落大致有六个,主要来自东夷族。
有施氏,又称有喜氏,在今山东蒙阴县地区。夏桀曾经攻伐有施氏,有施氏被迫进献美女妺喜求和。
有缗氏,即蒙山国,在今山东金乡县一带。有缗氏也受到夏桀的攻伐,效仿有施氏,进贡美女讲和。有缗氏为报夏桀攻伐之仇,必与有施氏一道,投入成汤的怀抱。
有仍氏,在今山东济水地区。有仍氏一度是夏朝的亲族,夏王帝相的妃子就是有仍氏之女。穷寒之乱时,帝相之后逃亡有仍氏,在那儿生下少康。少康在有仍氏等其他部落的帮助下,成功复国。但是夏桀之时,有仍氏会盟东夷,有缗氏率先叛离,受到夏桀的征伐。其他东夷部落因此相继离去,有仍氏无法独善其身,只好倒戈反夏。所以《左传》说“桀克有缗,以丧其国”。
有莘氏,又称有侁(shēn)氏,在今河南开封陈留一带。成汤与有莘氏联姻,商朝开国大功臣伊尹就是有莘氏媵(yìng)臣。
薛氏,任姓,东夷太昊氏之后,在今山东滕州东南一带。成汤的佐臣仲虺(huǐ)就来自薛氏部落。
卞氏,在今山东泗水卞桥镇一带。《庄子·让王》中记载:“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是卞氏的一位名士,成汤与卞氏结盟,曾经向卞随问过伐桀的事。
商丘的景亳是成汤会盟东夷诸侯的最好地点。如果当时举行会盟之后,在景亳设立了反夏联盟总部,其东南不远处就是成汤的都城南亳,大大有利于成汤掌控反夏联盟的领导大权。
景亳之命,是成汤一次精明的政治算计,奠定了成汤灭夏的坚实政治基础。景亳会盟后,成汤首战伐葛,迈出了武力进攻夏王朝的第一步。
何为葛伯仇饷
葛,今河南宁陵北,位于成汤之都南亳西北约50千米处,所以孟子说:“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爵,嬴姓,是东夷少昊氏之后。商族与东夷有极深的渊源关系,所以葛与商号称同宗。
成汤伐夏,理应团结周邻各部落,为什么偏偏选择同宗的葛首开杀戒?
《孟子·梁惠王下》说“汤事葛”。可见这个同宗之国势力强大,成汤不得不向它屈服。一山不容二虎。成汤伐葛,意在吞并今豫东地区最强大的部落,以扫清灭夏的障碍。
成汤伐葛,借口是葛伯放荡不羁,经常不举行祭祀礼仪。葛既然与商族有同宗之名,葛伯不祭祀先祖,就是不敬重商族的先祖。成汤让人责问葛伯,为什么不祭祀先祖?葛伯说,没有供品。那好吧,成汤送了一大批牛羊给葛伯。没想到葛伯把牛羊杀了,吃了,还是不祭祀。汤又派人去催促葛伯祭祀。葛伯说,粮食歉收,缺乏用来祭祀的谷物。
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反夏联盟,汤也只好忍一忍。于是成汤派遣“亳众”——商族百姓到葛国去,帮助葛伯耕种,并让老弱之人给耕种者送畜力,送饭吃。
成汤对葛伯极尽人道主义援助,也只有同祖共族者才会如此挂念、关心。没想到,成汤三番五次的屈尊将就惯坏了葛伯。葛伯竟然带人公开劫掠助耕商民的饮食、酒肉,更令人发指的是,有一个送饭的小童子,也被残忍地杀害了。这就是《尚书》中说的“葛伯仇饷”。
灭葛,就差一个借口。送饭小童子的惨死,无疑是最好的战争借口。
成汤忍无可忍,喊出替无辜童子复仇的口号,商族众志成城,一举灭了葛。
成汤灭葛,诸侯不但没有谴责,反而大加赞赏,人们都说成汤伐葛是仁义之举,不是因为贪图天下的财富,而是为了替一个普通人讨回公道。
葛伯可能是夏朝的诸侯,忠诚于桀,因为葛国就位于二里头文化区内。所以成汤征讨葛,是打狗给主人看,等于向夏桀宣战。孟子说:“汤始征,自葛载。”成汤夺取天下的征途,就是从讨伐葛开始的。
成汤伐葛,不但检验了商军的战斗力,而且也再次检验了人心向背。因为葛是同宗邦国,伐同宗历来就被视为不仁不义。而这一次,人心都向着汤。
成汤通过景亳之命与伐葛,震服东方诸国,控制了今豫东北、豫东大片地区。殷(今河南安阳)、帝丘或商丘(今河南濮阳)、南亳(今河南商丘)三个重要据点连成一线,是商族势力活动的主轴。成汤伐夏初期的军事行动,都是围绕这条主轴展开的,目的在于肃清商族控制区域内的亲夏势力,以确保日后西攻夏桀时没有后顾之忧。
拱卫夏朝的“铁三角”
在“殷—帝丘—亳”形成的主轴线周围,成汤面临的对手主要有顾、韦、温、昆吾四个亲夏的方国。其中韦、顾、昆吾三个方国被称为夏桀的“三蘖(niè)”。
“三蘖”的称呼出现在《诗经·商颂·长发》中:“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南宋朱熹解释说,《诗经》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一本生三蘖,本指夏桀;蘖,树木近根处长出来的枝杈。这里指韦、顾、昆吾,它们都是夏桀的死党,是拱卫夏王朝的“东方铁三角”。
成汤欲灭夏,必须先击破韦、顾、昆吾形成的“铁三角”。
韦,在今河南滑县一带,原是豕韦氏的封地。豕韦氏,彭姓,颛顼高阳氏之后。孔甲之时,刘累扰龙有功,被封于此,取代豕韦氏。后刘累南迁鲁山,豕韦氏复国。
韦国扼守自安阳、濮阳西进洛阳盆地的通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滑县一带在二里头时期分布着辉卫文化,从其内涵来看,是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其创造者应该就是以豕韦氏为主的族群。
昆吾,在今河南新密、新郑附近。传说昆吾氏是吴回的后裔,吴回就是祝融,高阳颛顼氏之后,老童之子。可见昆吾也是颛顼之后,与豕韦同宗。昆吾是中原地区最早掌握青铜冶铸技术的部落。夏启铸九鼎之时,命蜚廉采铜于中条山,而后让昆吾铸造九鼎。象征王权至尊的圣物——九鼎,就出自昆吾氏之手。由于昆吾毗近洛阳盆地,与夏王朝的渊源深厚,所以被世人视为夏桀最坚定的拥趸。
顾,在今山东-城北、河南范县东南之间,距离濮阳不过数十里。顾与昆吾同姓,都是己姓。韦、顾、昆吾三国都是上古时期颛顼高阳氏的苗裔,又跟夏王朝是唇齿之邦,有长达数百年根深蒂固的渊源关系。而商族与东夷同源于上古时期少昊氏或太昊氏,自然被韦、顾、昆吾视为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面临着异族的威胁与入侵,韦、顾、昆吾必定同仇敌忾,抱成一团,誓死捍卫宗主国——夏王朝的安危。恐怕这就是韦、顾、昆吾三国誓死抵抗成汤进犯的原因吧。
成汤伐夏,注定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
击破韦、顾、昆吾这个铁三角,成汤首先从顾国入手。顾国在古商丘(河南濮阳)以东,孤悬今豫东北一隅,夹在商族与东夷之间。
《吕氏春秋·具备》载:“汤尝约于郼(yī)薄矣。”郼薄就是韦亳。韦亳在哪里?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慎势》时说,郼是汤的本国,是汤夺取天下之前的根据地——今河南商丘的南亳。
成汤自南亳北上三百里,首先袭取顾。韦、昆吾的援兵驰救不及,顾被成汤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其后成汤挥兵西南,翦灭韦国,基本上肃清了今豫北地区的夏朝势力。
韦、顾两国的残部向西逃窜,与夏桀的援军会合于莘之墟(今河南开封陈留),也就是有莘氏附近,在这里展开阻击战,结果还是被成汤击溃。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拒汤于莘之墟”。
攻取东方要塞
紧接着成汤开始率商众大举西进。成汤的西进运动在考古学上表现为,郑洛一带出现了被称为二里岗文化(约公元前1620年至公元前1300年)的早商文化。
二里岗文化可分为二里岗下层一期、二期(约公元前1620年至公元前1595年),二里岗上层一期、二期(又称白家庄期)。二里岗文化来源于下七垣文化,主要陶器如炊器——鬲,以及平底深腹罐、浅腹盆等,均是下七垣文化的典型器物。
此外,二里岗文化还吸收了二里头文化的某些因素,但是代表东夷族的岳石文化在二里岗文化中所占比重偏少,表明成汤大军的构成以商族为主,东夷族仅有一小部分。二里岗文化的核心因素来自商丘西部惠济河流域的杞县下七垣文化鹿台岗类型。而商丘一带正是成汤灭夏之前的活跃中心,与史传文献相吻合,表明成汤西征夏桀的出发地正是在商丘,也支持了南亳在商丘的观点。
在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的交界地带,发现了修筑于二里头中晚期的两座古城遗址——荥阳大师姑城址与新郑望京楼城址。这两座古城是夏王朝抵抗成汤大军的两座军事要塞。
大师姑城址位于郑州市西北的荥阳,坐落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70千米处,北靠邙山、紧贴黄河,扼豫东平原进入洛阳盆地的咽喉,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城址东西长900米,南北宽600米,总面积近51万平方米。其外形如同一个倒置的酒瓶,西城墙约300米,短直似瓶盖;东城墙约600米,长似瓶底;南城墙约950米;北城墙约980米。因为城址西部建筑在高地上,因而城墙逐段内缩,形似细长的瓶颈。城外有壕沟环绕,长约2900米,深2~3米,具备防御功能。
大师姑城址位于夏文化分布区的东北边陲地带,城内仅发现一座大型房址,其余皆为灰沟或灰坑,城外有防御性质的城壕,大师姑城应当是夏王朝东部一座坚固的堡垒。
大师姑城的使用年代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兴建、废弃与重建。古城兴建之前,曾经是一个村寨。挖掘出来的鼎、深腹罐、圆腹罐等器物与二里头二期偏晚阶段的器物面貌相近,说明大师姑城始建年代与之相近或略晚,大致相当于帝皋或帝发时期,可能是为防备东夷而筑。二里头三期早晚阶段之间续建,在这个时期的大型灰沟中,发现了成片坍塌的夯土墙堆积,应是夏桀即位之后增修的大型地面建筑物。
大师姑城址出土的玉琮
大师姑城大约废弃于二里头第四期偏早时期,这个时候城址面貌发生骤变,具体表现为陶器遗物的种类和数量突然变少。陶器的纹饰出现了少量的篦纹,深腹罐的腹部变瘦,圆腹罐的腹部变浅。
到了二里头第四期偏晚时期,大师姑城址仅发现灰坑,鬲的种类增多。在其堆积物中,发现大量的草木灰和大型建筑的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包括坍塌的、厚度超过0.6米的原始夯土墙体,以及地下陶水管残片。大量的草木灰则与大规模的用火行为相关,表明大师姑城在二里头第四期偏晚时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极有可能是战争破坏导致的。
这个时期,相当于史传中的夏桀政权倾覆之际,夏朝守军与进攻的成汤大军在此爆发激烈的攻防战。攻防战持续的时间可能长达数个月,最后大师姑城沦陷,城墙被摧毁,熊熊的战火吞噬了一切。这座夏王朝的东方要塞也变成了废墟。
成汤夺取大师姑城之后,进行了重建,大师姑城址的二里头文化完全被二里岗文化取代。二里岗时期的城壕位于原城墙与原城壕之间,成汤时期的城壕外侧打破了二里头文化护城壕沟,或者利用该壕沟的外侧壕壁,新挖内侧壕壁,并打破了叠压在城墙外侧的二里头文化层。可见,大师姑城易手之后,成为商汤大军西入洛阳盆地,直捣斟鄩的重要据点。
大师姑城址以南60千米的望京楼城址是夏王朝又一座重要的东方城池。
望京楼城址位于河南新郑市望京楼水库以东,北距郑州35千米,保存着夏(二里头文化)、早商(二里岗文化)时期的两座大型城址,城外发现外郭城和外护城河,总面积超过168万平方米。夏朝时期的望京楼城址面积仅次于偃师二里头遗址。望京楼早商城址近方形,东城墙约590米,西城墙约560米,南城墙约630米,北城墙约600米,面积约37万平方米。二里头时期(即夏朝)城址位于早商城址外侧,外形也是方形的,城墙走向与早商城址城墙走向一致。
夏朝城址的城墙被早商城址的护城河打破,城内遗迹均叠压在早商遗迹之下,说明早商城址是在夏朝城址基础之上修建的。两座城址的外部壕沟长约1100米,系人工开凿而成,东接黄沟水,西连古溱水(即黄水河)。壕沟、外城墙与古溱水、黄沟水构成一个封闭的保护圈,夏与早商的两座城址均坐落于圈内。
望京楼夏朝城址由内、外城组成。外城破坏严重,详情不明。内城的东西城墙约635米,南北城墙约640米,面积近40万平方米。城内布局大致为:西南角发现大型夯土基址,占据整座城池的制高点,或为防御类的建筑物,或为府库类的建筑物;东部及中南部密集分布着灰坑和窖穴,另有水井和灰沟等生活遗迹。
城内遗物大都为二里头二、三期的文化遗存,据此推测夏朝城营建及使用年代也在二里头二、三期,相当于孔甲至夏桀之际,大致百余年时间。出土的遗物大都是二里头文化常见的器物,诸如深腹罐、圆腹罐、鼎、甑(zèng)、盆、刻槽盆等。
在望京楼城址周围还散布着二十余个小村落,面积10万~50万平方米不等。当时望京楼城应是该地区的中心城邑,担负着各村落之间的沟通、管理与资源配置等重责。
望京楼城址曾经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铜器,包括爵、鬲、觚、斝、鼎、铜柄玉戈等,绝大多数属于二里岗早商文化时期,但形制、花纹与二里头文化的器物相近。其中有一件青铜爵,高14厘米,通长19.5厘米,造型为长流(倾酒的流槽较长),三角形矮柱,尖尾、扁平鋬(pàn,把手)、束腰、平底、三棱足,素面无纹饰,明显属于二里头文化晚期青铜器的风格。爵,承载着酒器与礼器的价值,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还有两件铜斝也可能是二里头文化的器物。斝,被用于温酒,也是礼器。由此可见,望京楼城的居住者绝非泛泛之辈,应是夏王朝的贵族阶层。他们不但贪婪于物质享受,而且也追求精神世界的垄断。
从望京楼夏朝城址的年代、地望、规模来看,应该就是史传文献中的昆吾氏旧地。史称,夏后启曾铸九鼎于昆吾,说明昆吾善于铸铜。周武王灭商之后,昆吾氏族人在西周王朝担任负责冶铸的官员,曾经奉武王之命,将周公旦拟定的治国之策铸刻在铜版之上,以供武王每日省视。望京楼城址发掘的精美铜器正说明了该地区拥有发达的青铜冶铸业,合乎文献的记载。
成汤伐昆吾
成汤伐夏,先伐韦、顾二国,然后再讨伐昆吾和夏桀。
昆吾在嵩山之东,夏朝初年的都城,诸如大禹时代的阳城、阳翟以及夏后启所居之“黄台之丘”等,都跟昆吾相去不远。如望京楼城址西边55千米处就是王城岗遗址——大禹的阳城,望京楼城址西南40千米处的阳翟瓦店遗址则是大禹的都邑阳翟。从这些城址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自大禹时代开始,昆吾就跟夏王朝的关系极为密切,唇齿相依,同生息,共命运。
夏王朝是昆吾的宗主国,甚至是精神支柱,捍卫夏桀就是捍卫大禹姒姓世家的血脉,这是昆吾最神圣的使命。《尚书正义·汤誓》中说:“明昆吾亦来安邑,欲以卫桀,故同日亡。”昆吾并不因夏桀被世人视为暴君而抛弃他,为了夏王朝,甘愿拿起武器慨然赴难,与之同生共死。
昆吾与夏朝这种特殊的关系源远流长。《吕氏春秋·君守篇》载:“昆吾作陶,夏鲧作城。”说明早在夏朝之前,昆吾就存在,除了善于冶铸青铜,也善于制作陶器,因此夏朝建立之后,昆吾成了夏王朝最倚重的部落。启让昆吾铸九鼎;仲康时期,后羿擅权,昆吾坚定地站在仲康一边,所以被册命为方伯;帝槐又将昆吾的一支封在有苏氏。
昆吾是夏朝时期势力最强大的诸侯,《白虎通义》将夏朝时期的昆吾,商朝时期的大彭、豕韦,周朝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并称为上古五霸。
昆吾与夏王朝相伴相随,共同走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四百年的情谊,甚至比血还浓。昆吾誓死保卫夏王朝,与夏桀同日而亡,是对四百年情谊的一种承诺。这种承诺,生死不渝,比金子更加珍贵,还有那种以坚定信念去捍卫初心使命的精神,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令人动容。
昆吾无疑是成汤翦灭夏桀,夺取天下的最大拦路虎。
由于望京楼城址规模较大,仅次于二里头遗址,城外有壕沟、城墙、河水环绕,易守难攻,成汤要将其拿下,恐是大费周章。望京楼城陷落之后,昆吾之君逃往斟鄩去,与夏桀会合。随后他们一同度过了夏王朝最后的艰难时光,流亡到山西去。今山西安邑有昆吾前坊和昆吾后坊,应当与此有关。
望京楼早商城址出土了青铜钺、玉戈、玉钺等军权的象征物。其中青铜钺通长33厘米、刃宽38厘米,两侧斜直、刃部平直,器体饰有宽线条饕餮纹。玉戈中有一复合型戈,称为玉援铜内戈,通长32厘米、刃宽6.3厘米,铜质曲柄,上饰浮雕兽纹。尖刃部分以白玉通体制成,玉如羊脂,坚洁细腻,精致华丽。
望京楼早商城址的东城门占地面积逾2000平方米,呈凹字形,极具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是后来瓮城的雏形。这说明望京楼城沦陷之后,又成了商王朝的军事要地。成汤委派军政大员镇守,也从侧面反映出望京楼城在夏商之际举足轻重的地位。
成汤得天命
成汤相继攻陷大师姑城、望京楼城南北两座要塞之后,通往夏都斟的大门豁然洞开。下一步就是直捣夏桀的老巢——夏都斟鄩。
讨伐夏桀,势在必行,但是仍然需要一个富有号召力的口号。夏朝时期,人们崇信独一无二的至高上帝,所以成汤就从天命入手,为讨伐夏桀寻找一个正当的理由。
天是由帝演变过来的,所谓的天命,就是指天帝的旨意、天帝的教诲、天帝的安排。《墨子·非攻下》说大禹南征三苗之时,“天命殛之”,这是天帝让大禹讨伐的。
至于天帝怎么向大禹下达命令,根据《墨子》的记载,禹征三苗之前,到玄宫去祭祀、占卜。玄宫是供奉颛顼高阳氏的地方,高阳氏神明给了大禹“天之瑞令”,让他去征讨三苗。这个“天之瑞令”就是天命,可见大禹之时天帝是指颛顼。
颛顼本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为什么被华夏族尊奉为天帝?
因为颛顼“绝地天通”,进行了一次影响深远的祭祀与巫术变革。通过变革,颛顼垄断了神权,获得了最高的地位,颛顼也逐渐由神鬼的代理人,华丽转身为绝无仅有的华夏共神,最后一跃成为至高的天帝。
禹征三苗,借助天命。成汤伐桀,照样可以借助天命。
夏桀之时,各种天象异兆频频发生,诸如出现日食、月食,寒暑季节杂乱,五谷焦死,斟鄩城中夜有鬼哭声,连续十来个晚上都可以听到鹤的鸣叫,等等。这些都是夏朝即将灭亡的预兆。
于是成汤也像大禹那样,在镳(biāo)宫祭祀、占卜。镳宫,北宋王楙(mào)《野客丛书》中说是天子之居或天子之堂,就是成汤的宫殿,跟玄宫一样都是祭祀上帝、鬼神之处。成汤在镳宫也得到一个“天之瑞令”。
天帝向成汤下令:“夏德大乱,现在命你去诛杀夏桀!”
天帝的命令,谁敢不遵?成汤只好谨奉天命而为之。
成汤在镳宫得天命,与梼杌之神降临邳山、神人牵白狼入汤庭等神迹,都是成汤假借天命树立自身威望的手段。因为成汤是商族之长,也是地位最高的巫,专制神权,可以将天命观玩弄于股掌之间。
成汤宣称,讨伐夏桀,是“天有诰命”,是天帝下的命令。成汤受天命于镳宫,不得不伐之。这是成汤大造舆论,将灭夏的动机归于“上帝之心”,借“天命观”以彰显伐夏的正义性,建立新政权的合法性。
成汤灭夏之后,天命观融入殷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思想意识。《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商族始祖契衔天命而降临于世,天命观由一种图腾崇拜性质的原始宗教,逐渐演变为至高无上的宗教神学,并与国家上层建筑紧密结合,进而垄断了思想领域中的一切。
插在夏桀身旁的尖刀
在“天命”旗帜的掩护下,成汤踏上了讨伐夏桀的征程。这就是《尚书·多士》中周公旦对殷商后人说的“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所以史书上将成汤伐桀灭夏称为成汤革命,意思是革去夏桀的天命。
成汤革命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难险阻。毕竟夏王朝是泱泱大国,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击破韦、顾、昆吾“铁三角”,也就是突破夏桀的第一道防线。攻陷了大师姑城、望京楼城等夏王朝东疆的军事要塞,夏桀的第二道防线又崩溃了,但这些只是伐夏的前哨战。
商军斗志昂扬,兵锋直指夏王朝的核心区域——洛阳盆地。
洛阳盆地又称伊洛盆地,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处于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其东面是嵩山,南面是万安山,西面是崤山及熊耳山,北面是邙山与黄河,“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自古称“天下之中”。洛阳盆地四塞险固,易守难攻。河南荥阳西北的汜水虎牢关(又称成皋关)一带地形复杂,是豫东地区进入洛阳盆地的必经要隘。
成汤的大军擅长野战,攻坚力却不足,受阻于汜水,不得西入洛阳盆地。由于连续作战,劳师费时,商军自身也损失很多,士气低迷。成汤不得不回到今郑州一带进行休整,申明军令,以激励士众。
成汤在今郑州地区休整期间,建立城邑,融合各种力量。这些力量有来自今豫北冀南、太行山东麓、创造下七垣文化的商族,属于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区的东夷部落,还有卫辉文化的创造者。这些文化在郑州一带汇聚,出现了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的过渡期。
过渡期文化是成汤的伐夏大军长期停留于郑州一带在考古学上的反映,主要是郑州商城及其周围分布的三类遗存,包括洛达庙三期、南关外期和二里岗下层一期。
郑州商城遗址在今河南郑州旧城及北关一带,洛达庙遗址位于郑州商城以西7千米处,南关外遗址位于郑州商城内城之南的外郭城中,具体位置在郑州旧城门南城墙以南,东侧隔着一条沟河就是二里岗遗址。其中洛达庙一、二、三期相当于偃师二里头二、三、四期,应属于夏文化的范畴。南关外期约当二里头三期之末或三、四期之际,是先商文化在黄河以南的唯一据点。郑州商城内城及外郭城始建于二里岗下层一期或洛达庙三期,不会晚到二里岗下层二期之时。
这几种文化的年代关系大体如下表:
二里头文化年代关系表
成汤的大军在今郑州地区休整了数个月,甚至长达一两年,所以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可见,伐夏战争并非一蹴而就的,实际上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简单一句话,成汤革命就是一场持久战。
打持久战必须选择好进攻与撤退的据点,成汤的据点在哪里?
《墨子·非攻下》中有句话:“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乡”不是通假“向”,是“国”“所”“居”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应当理解为“成汤乃敢奉率其众,是以居有夏境内”,也就是说成汤直接在夏桀身边插上一把尖刀,而后准备捣其五脏六腑。
这把插在桀身旁的尖刀,就是成汤在“有夏之境”郑州地区设立的持久战据点——汤丘。
如今汤丘已经不见踪影,被压在郑州商城遗址下面,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在郑州商城遗址的夯土墙下发现了陶窑和不少灰坑,年代属于二里头四期的某个阶段。说明夯土墙建造以前,这里已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村落遗址。据公布的数据,村落面积可达80万平方米。
这个村落遗址出土的器物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最多,占八成五以上,特征接近二里头四期晚段的文化内涵,这类器物的使用者是夏族;第二类次之,占比约一成,同豫北冀南的下七垣文化器物较为接近,这类器物的使用者是商族;第三类最少,和豫东、鲁西南的岳石文化相同,这类器物的使用者是东夷族。可见,郑州商城建造之前的村落居民中,以夏族以及从豫北冀南远道而来的商族为主,此外还有少量东夷族。
而这个郑州商城兴建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村落,据推测应该就是汤丘。汤丘在史传文献中鲜有记载,似乎只在《尸子》中出现。除此之外,还见于出土文献清华简《汤处于汤丘》,竹简中有这样一句话:“汤处于汤丘,娶妻于有莘,有莘媵以小臣。”这是说成汤聘用小臣伊尹的事。
伊尹是夏商之际威名赫赫的政治人物,因辅佐成汤灭夏,功勋盖世,受到殷商后人崇敬,被荀子尊称为“圣臣”。但是相传伊尹发迹之前,只是有莘氏的一个贱民,其凭借高超的烹饪之术游说于成汤,由此受到了成汤的重用。
汤娶妻于有莘氏,聘用伊尹,发生在成汤居于汤丘期间。屈原《天问》中说:“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说的也是成汤聘用伊尹。可见汤丘的地理方位在有莘氏以西。有莘氏,在今河南开封东南一带。所以汤丘必定在河南开封以西。而开封以西、黄河以南的先商文化,只有一个南关外期,汤丘极有可能就是郑州商城尚未兴建之前的村落,或者南关外遗址,位于郑州商城内城南部的外郭城中。
不堪回首的屈辱
汤丘得名于成汤在此堆土为丘,后成汤在上面修筑堡垒,驻扎军队,跟夏朝的军队对峙。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夏桀绝不容许成汤在他的眼皮下建立军事据点,所以试图夺取汤丘。在长达数个月的对峙期间,双方多次交锋,战事胶着,一度让成汤进退不得。
《尸子》中有三王之辱、五伯之困的记载。三王之辱是指商汤复于汤丘、周文王幽于羑(yǒu)里、周武王羁于王门。五伯之困是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秦穆公败于崤塞、齐桓公遇贼(指曾被管仲所射)、晋文公出走(在位前流亡十九年)等。三王受辱而取得天下,五伯受困而称霸中原。
将商汤复于汤丘、周文王幽于羑里、周武王羁于王门,并列为三王之辱,意味着“汤复于汤丘”是不堪回首的屈辱之事。
“汤复于汤丘”到底是怎样的屈辱?
“复于汤丘”的意思与“复于左毂(gǔ)”相近。“复于左毂”一词出自《礼记·杂记上》,指的是诸侯死于道路上,或者遭难于旅途中。但“复于汤丘”并不是说成汤死于汤丘,而是像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围困于会稽、秦穆公败于殽之战那样,一败涂地。
成汤在今郑州一带的“汤丘”很可能与夏朝军队交锋时屡屡受挫,几度陷入重围,岌岌可危,甚至濒临灭亡的绝境。但成汤与汤丘的民众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牢牢守住了这个至关重要的据点。
因为今郑州地区本来是夏王朝的领地,所以当时汤丘的民众主要是属于二里头文化范畴的夏民。所以《墨子·非攻下》中说:“汤奉桀众以克有夏。”“桀众”就是指汤丘一带的夏民,他们受够了夏桀的黑暗统治,于是投入成汤的怀抱,助他进攻夏桀。
成汤以汤丘为据点,役使夏民打夯筑城,使汤丘由一个普通村落晋级为有夯土墙的城池,作为成汤灭夏前夕的政治、军事中心。筑城时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南关外期,虽然规模并不大,刚刚筑起外郭及内城,不到3万平方米,但是这个城邑雏形已初步具备,当时的名字叫亳。
到了二里岗下层二期,郑州商城进入繁荣阶段,出现大量宫殿建筑基址,以及制骨、制陶、铸铜等手工作坊,初步具备了大都邑的形态。
那时夏朝已经灭亡,成汤取得天下,被中原各大部落尊奉为“天下共主”,成汤定都于郑州商城。汤丘也因此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演变为新王朝的第一个都城,史称郑亳。然后,“汤复于汤丘”这段惨淡的经历,随着汤丘湮埋在郑州商城之下,逐渐被历史遗忘了。
成汤在进退维谷之际,能够顺利地走出“汤丘困境”,终于灭夏取得了天下,离不开有莘氏媵臣伊尹的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