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②,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③,攘④无臂,扔⑤无敌,执无兵⑥。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⑦。故抗兵相加⑧,哀⑨者胜矣。
为主:主动进击,攻打敌人。②为客:被动退守,不得已而应敌。③行:行列,阵势。④攘:奋臂。⑤扔:面临,面对。⑥兵:兵器,武器。⑦宝:指三宝,即慈爱、俭约、不敢为天下先。⑧抗兵相加:敌对双方实力相当。⑨哀:悲愤,哀痛。
兵法家曾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宁愿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没有任何祸患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将会丧失我的法宝。所以,当敌对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悲愤的一方可以获胜。
河上公:彼遂不止,为天下贼,虽行诛之,不成行列也。虽欲仍引之,心若无敌可仍也。虽欲执持之,若无兵刃可持用也。何者?伤彼之民,罹罪于天,遭不道之君,悯忍丧之痛也。
王弼:言吾哀慈谦退,非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于无敌,斯乃吾之所以为大祸也。宝,三宝也,故曰,几亡吾宝。
朱元璋:非慈而不战,于心慈于众士之命,不得已而战,故守城必坚,纵被困围,天必加护,何知加护?以其心有所不忍战伤人命。奉天讨伪,将不妄为,存仁厚德,君将无忧,而祸平矣。
本章是从军事学的角度,谈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意在阐明哀、慈、柔的道理,以明不争之德。老子认为,战争应以守为主,以守而取胜,表现了其反对战争的思想,同时也表明了其处世哲学中的退守、居下原则。
这一章讲到“哀兵必胜,骄兵必败”的道理,成为千古兵家的军事名言。著名学者张松如认为,“今人或谓老子以退为进的方针,在军事方面,则表现为以守为主,以守取胜的主张。这条总的作战原则是不对的,但老子提出的不可轻敌和双方兵力差不多相等的条件下,悲愤的一方将获胜等见解,还有它合理的地方。”
不过,本章所谈论的用兵之道,并不是对军事指挥官而言的统兵打仗之道,而是一个当政者如何对待兵、如何动用兵的政治准则。综观全书,老子一直是在政治层面上,谈论执政者应如何对待、如何护养、如何持藏、如何动用他的“手臂”的问题,而不是在教导这只“手臂”该怎样挥舞。
可以说,从本书的每一章中,都可以读出为政之道、经营之道、处世之道、管理之道、用兵之道……这是老子的思想具有普遍的概括性、关涉性的原因,并不能因此就认定老子是在专门谈兵或专论哪门具体的学问。
从本章内容看,老子是反战的。他认为,如果是被迫卷入战争,就应该采取完全的守势,这是他把谦退忍让、无为静柔的哲学思想,通过军事再次表述出来,而老子并不是兵家,并不是就军事论军事。
最大的灾祸就是轻敌
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意思是,没有任何祸患比轻敌更大的了。简单来说,就是“骄兵必败”。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老子是不赞成动用武力的。但到了必须战斗的时候又不得不战。在战斗中,轻敌是可怕的,一旦轻敌,那么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
汉朝初年,韩信进攻齐国。楚王派猛将龙且率领20万大军援助齐国。于是齐王和龙且两支队伍合在一起对付韩信。
有人向龙且提建议说:“汉军远征,历经数战,大获全胜,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意在速战速胜。齐、楚是在自己家门口作战,军心容易涣散而被打败。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战,以避其锋。让齐王派他的得力能臣去招抚已经降汉的城邑。这些城邑知道齐王还健在,而且又有楚国大军相救,必定会再度反汉归齐。汉军远离后方几千里,客地作战,一旦齐王所有城邑倒戈,他们必然势孤,军粮也无处筹措。这样齐、楚就可以不战而胜。”
龙且对这个建议不屑一顾,反而傲慢地说:“我知道韩信的为人和本领,容易对付。况且,救齐国而未经战斗,即使韩信投降,我又有什么功劳可言?如果通过战斗胜了韩信,就可以得到齐国的一半土地,为什么要停止战斗?”
因此,龙且不愿意坚守不战,而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战略。结果韩信派兵用沙袋堵住潍水上游,又假装失败诱使龙且追击,等龙且的大军还未渡过潍水河时,韩信叫人放水,并进行反击。最后龙且被杀、齐王被俘、楚兵全部投降。
轻视敌人的灾祸是很大的,“几丧我宝”。什么是法宝?就是不争而善战的法宝,胜不骄、败不馁之宝。龙且骄傲轻敌,不仅丧失了不战而胜的战机,而且招来了杀身之祸。
曹操煮酒论英雄,对天下豪杰之士评头论足,认为袁绍、刘表、孙策都不算什么,唯独对刘备另眼相看,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是如此英雄的刘备,却因为犯了轻敌的错误,而使蜀国大伤元气。
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刘备感念兄弟之情,为了给关羽报仇,便率领精兵进攻东吴。刚开始的时候,刘备指挥得当,将士用命,吴军节节败退。
面临这个重大危机,孙权大胆起用书生陆逊统帅大军。刘备听说孙权用一个书生为帅,差点笑掉大牙,根本不把陆逊放在眼里,天天让人前去骂阵挑战。这陆逊却并非一般的书生,他的才能堪比已故东吴统帅周瑜,腹有良谋,精通韬略。他任由刘备叫骂,只是坚守不战。
蜀军自开战以来,节节胜利,见吴军不敢出战,便产生了轻敌思想。天气渐热,刘备便将军营移到山上,连营七百余里。陆逊见蜀军移营山上,又见山上树木丛生,于是当机立断,决定用火攻。战斗打响,吴军放火烧营,蜀军被烧死无数。幸亏有赵云领军前来接应,刘备才得以脱身,逃到白帝城,不久便郁郁而终。
两军对抗,力量大致相当,骄傲的一方常常会失败。东吴实力本就相当强大,战争之初,东吴之所以起初节节败退,是因为孙权没有想到刘备会起倾国之兵投入战斗,在军事上准备不足。如果刘备此时见好就收,那么他就是最大的赢家,但他被一系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灭掉吴国,拒绝议和,最后遭致重大失败。
其实,不仅用兵是这样,为人处世也是这样,骄傲自大的人往往会大意失荆州,招致失败。而处处以弱者自居,忍辱负重的人,往往能绝地反弹,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21世纪的今天,各种竞争都加激烈,这就要求我们永远保持清醒,洞察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在竞争中取胜,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切忌以为自己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骄傲自满,这样只会招来大的失败,甚至是自取灭亡。
不自满才能不断进步
老子说,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意思是说,两军相对,兵力相当时,哀痛的一方可以获胜。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低调、不自满,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大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有着永不自满、不断进取的精神。马克思曾说:“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深刻地感到不满足,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在这方面,无数成功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当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已踢进1000个球,在足坛上大红大紫,成为世界著名的足球明星后,记者又问他同样的问题时,他仍然答道:“下一个!”
世界上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大成就,就是因为他们太容易自满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终其一生总是拿那么一点点薪水,每天都做着同样的工作。这就是容易自满的人的人生。
诺思克利夫号称新闻界的“拿破仑”,他在自己最初每月只能拿到80元的时候,对自己的处境很不满意。他的不自满使他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后来,《伦敦晚报》、《每日邮报》、《泰晤士报》皆为他所有。
如果你对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你便不会想到要去改进你当下的状况,便也不会有引导自己向前发展的动力。但是,如果你不自满且有着远大的理想,那么你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施瓦伯是一个农家子弟,他是完全靠自己的奋斗走上成功之路的。他认为,无止境的活动,乃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终结。他曾经做过多位总统的顾问,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的好朋友。有一次,有人问他:“如果一个大商人赚了很多钱,这个人是否就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他回答说:“如果一个人有达到目的的时候,他便成不了一个大商人了。有成就的人永远是前进的,一直到生命结束的时候为止。”
理想是由不自满而来的。有了这种不自满,就会有一种不同的梦想,就能产生动力和勇气,从而可以把现实和梦想之间的鸿沟填平。
弗里兰在铁路上工作了两年之后,还只是一列三等火车上一个看管制动机的工人,月薪才40元。一个老铁路工人对他说:“你现在成了管制动机的工人,已经很不错了。按照我的经验,如果你在现在这个位置再干上几年,就会有机会升为司机,每月大约能拿100元左右。只要你勤勤恳恳地工作,不犯什么大错,就可以一辈子安安稳稳地当司机了。”
听了这话,弗里兰很是不以为然。他说:“我的目标是要做铁路公司总经理。”虽然当时弗里兰连司机都还不是,但这句话足以证明他的雄心。正因为志向高远,在经过多年努力后,他真的成了美国大都会电车公司的总经理。
正因为弗里兰不自满于有一份安稳、平静的工作,他才会不断进取,始终激励自己向前发展。最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取得巨大的成功,到达了他所向往的地位。
美国五大湖上的运输大王考尔比曾说过:“我从楼梯的最低一阶尽力往上看,想看看最高的到底有多高。”
考尔比刚刚步入社会时非常穷困,在一个铁路公司做书记员。虽然他这时一无所有,幸好他有高远的人生目标。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当他再“朝上望”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所待的梯子太矮了,难有什么远大的前途。
于是,他辞了书记员的工作,在海·约翰上校的手下谋得了一个位置。海·约翰后来担任国务卿和美国驻英大使,考尔比也随之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了。
通过以上几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凡是能够不断进步、有大成就的人,都是以“永不自满”为基础的。可以说:自满是前进的障碍,不自满是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