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②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③而身先④,外⑤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⑥?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相对于万物一直在生灭变化而言,天地可谓长存;然就天地自身而论,也不是永恒存在的。②以:因为。③身:自身、自己。④先:居先,占据了前位。这里是站在众人之前的意思。⑤外:此处是置之度外、不过分在乎的意思。⑥邪:同“耶”,表示疑问。
天延续着,地长存着。天地之所以能延续而长存的缘故,是因为它们不求自己的生存,所以能持续生存下去。因此,圣人退居在大家的后面,结果反而站到大家之前;不过分在意自己的生命,反而得以保全生命。能够说这不是因为他不求一己之私的缘故吗?正因为这样,反而使其得以实现自己的私心。
河上公:天地所以独长且久者,以其安静,施不求报,不如人居处汲汲求自饶之利,夺人以自与也。以其不求生,故能长生不终也。先人而后己也。天下敬之,先以为长。薄己而厚人也。百姓爱之如父母,神明佑之若赤子,故身常存。
王弼: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无私者,无为于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朱元璋:后其身者,俭素绝奢。身失者,劳心身而用治道也。有志于济人利物。外其身者,以其不丰美其身,使不自安而身存,乃先苦而后乐也。
老子在这一章里,再一次歌颂了天地。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的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的,从而真正地体现“道”。
老子歌颂天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看来,所谓人道,既以天道为依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这也是老子屡次发挥过的观点。
随后,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世者,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
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对圣人来说,“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说明对立着的双方在互相转化。
一般说来,老子所赞美的圣人能谦居人后,能置身于度外,他不是对什么事都插手,而是从旁边把事情看清了再帮一把,反而能够站得住脚。这种思想,有人认为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以无争争,以无私私,以无为为;也有人指责老子学说中多讲诈术,尤其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们引用为论据,认为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权位,却用了狡诈的方式,耍了一种滑头主义的手腕,等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老子的许多观点来讲都是如此。对各种解释可以姑且存之,经比较研究,终究可以找到切合实际的观点。
为自己照亮别人的路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圣人了然于心,把自己摆在众人的后面,反而身居前列。
你知道瞎子晚上走路为什么要打灯吗?那是为别人照路的,别人看清了路,就不会撞着他了。
陈安之有“华人成功学第一人”之称,他曾说过:“你想成功吗?那么先帮别人成功。”人因互助而共同取得非凡的成就。
在朝鲜战争期间,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一架敌机正飞速向阵地俯冲过来,正当排长准备卧倒时,突然发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战士还在那儿直愣愣地站着。排长顾不得多想,一下子扑了过去,将小战士紧紧压在身下。一声巨响过后,排长站起来拍拍落在身上的泥土,正准备教育这位小战士,回头一看,惊呆了——原来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已被炸成一个大坑。
正如老子所说“外其身,而身存”,排长舍身救战士,结果也救了自己;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反而使生命得以延续。
相反,如果一个只顾自己,从来没有帮助过别人的人,当他遇到危难时也就很难有人会帮他渡过难关。在美国波士顿,一座犹太人被屠杀的纪念碑上,刻着一个名叫马西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的一首忏悔诗: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马克思对人的定义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个体都是人的一分子,所以帮别人其实就是帮自己。
成就下属就是帮自己
在职场上,对领导者来说,下属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延伸自己能力的载体。成就下属,就是成就领导者自己。
每个下属都有自身的优缺点,领导者的职责就在于挖掘出每个下属的潜力,善加利用,这样就能使下属的工作效率得到迅速提高。那么,怎样挖掘下属的潜力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赞扬下属,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凯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认可与赞美。”给予下属足够的信心,这样才能让下属真正感觉到他们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日本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以擅长栽培人才而出名。
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对他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说:“我每天要做很多决定,并要批准他人的很多决定。实际上只有40%的决策是我真正认同的,余下的60%是我有所保留的或者是我觉得过得去的。”
部门经理觉得很惊讶——假使松下不同意的事,大可一口否决就行了啊!
松下幸之助接着说:“你不可以对任何事都说不,对于那些你认为算是过得去的计划,你大可在实行过程中指导他们,使他们重新回到你所预期的轨迹。我想一个领导人有时需要接受他不喜欢的事,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否定。”
信心对人的成功极为重要,领导者必须懂得增强下属的信心,切不可打击下属的积极性。应极力避免用“你不行、你不会、你不知道、也许”这些字眼,而要经常对下属说“你行、你一定会、你一定要、你会知道”。
懂得加强下属信心的管理者,既是在帮助下属成长,更是在帮助自己获取成功。
吃点小亏占得大便宜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是说,因其不求一己之私,反而使其得以实现自己的私心。在这里,老子提醒人们:无私才能成就私心,肯吃亏者多回报。
吃亏并非坏事,能吃亏就是会做人。主动而尽力地帮别人,就是在为自己友谊、情感的天平加砝码。吃亏,会让你在他人眼里变得豁达、宽厚,会让你获得更深的友情,也会使他人心甘情愿地回报你。而且常常是吃的亏越大,将来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甚至会一本万利。
胡雪岩本是浙江杭州的小商人,他不但善经营,也会做人,颇通晓人情,懂得“惠出实及”的道理,常给周围的人一些小恩惠,但小打小闹不能使他满意,他一直想成就大事业。
王有龄是杭州一介小官,想往上爬,又苦于没有钱作敲门砖。
他与胡雪岩关系不错,便开口相求道:“雪岩兄,我并非没有门路,只是手头无钱,十谒朱门九不开。”胡雪岩爽快地说:“我愿倾家荡产,助你一臂之力。”王有龄感激地说:“有朝一日我富贵了,绝不会忘记胡兄的恩义。”
胡雪岩竭尽所能筹积了几千两银子,全部送给王有龄。王携银两进京师求官果然如愿。几年后,王有龄升任巡抚。他从未忘记胡雪岩的恩情,常常在生意上帮胡雪岩的忙。
正是凭着这种肯吃亏的精神,胡雪岩在生意场上无往不利、财源滚滚。后来,他还被左宗棠举荐为二品官员,成为大清朝唯一的“红顶商人”。
“吃亏”是一种明智、积极的处世方式。人们常说“投入才有回报”。先学会吃小亏,将来才有机会收获大便宜。所以,郑板桥才说“吃亏是福”。天下没有白吃的亏,我们给予对方的,终将会以各种方式回报给我们,甚至有可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赵女士是一名下岗工人,其丈夫所在的工厂也很不景气,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为解决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政府在郊区建了一个菜市场,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赵女士就在那里租了一个菜摊,跑前跑后地忙活开了。一天下来也能赚个几十元钱,赵女士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这个市场位置太偏,新鲜了一阵的人们就都不来买菜了。生意冷清,赚不到什么钱,赵女士决定卖掉现有的菜后就收摊不干了。一天,快下班的时候,有一个中年人跑来让她准备10斤西红柿,第二天来取。谁知别的菜全卖光了,一连三天那预订西红柿的人都没有来。
就在赵女士准备撤摊的那天傍晚,买西红柿的人出现了。赵女士拿出早就包装好的西红柿,可打开一看,全坏了!于是,赵女士拿出口袋里仅有的10元钱,去别家买了10斤西红柿,交给了中年人。
中年人怔怔地看着赵女士和空空的菜摊,突然明白了:“这两天你一直在等我吧?”赵女士点了点头。中年人被她的诚实忠厚感动了,他迅速地掏出笔,唰唰地在纸片上写了些什么,就递给赵女士说:“我是附近一家毛巾厂的厨师,每天都到这里来买菜,以后你就照这个单子每天给我送菜吧!”
真是“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赵女士接过纸片,别提多高兴了。从此,她每天给工厂送菜,摆脱了家中的困境,生活也渐渐有了好转。
肯吃亏的人,才是真正能够占到便宜的人。吃亏是福,吃点小亏占得大便宜。但是吃亏也是有技巧的,会吃亏的人,亏吃在明处,便宜占在暗处,让你占了便宜人家还感激不尽,这也是经商的智慧!
任用比自己强的员工
管理者要切记:不可处心积虑地去压制下属,任用比自己强的人不仅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同时也是向他人学习的捷径,是成就自己的一个极有效的途径。
在马瑟公司的一次会议上,总裁奥格尔维一反常态,没有直接切入会议的主题,而是出人意料地在每位参加会议的下属面前放了一个玩具木偶。他对面带困惑的下属微微一笑,然后说:“请把你们面前的木偶打开看一下。”
每位下属都把木偶打开了,发现里面还有一个小木偶,再打开小木偶又出现了一个更小的,最后,在一个最小的木偶里面发现了一张纸条,有人抱怨道:“这是在开什么玩笑?”再看这张纸条上面写着:“如果你永远都只选用比你水平低的员工,那么我们的公司将有成为侏儒公司的危险。反之,如果你录用水平比你还要高的员工,那么我们的公司将会成为巨人公司。”每位下属都恍然大悟。
的确,管理者不可能是全才,公司要想发展壮大,走得更远,就必须依靠一些能力和才华过人的下属。任用比自己强的下属,事业成功的概率就更大了。
通过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尽心尽力,真诚地与他人团结协作。现代社会是一个协作共赢的社会,单枪匹马即使能取得阶段胜利,但想要顺利实现目标,还是少不了协作。
生在音乐之乡维也纳的彼得·德鲁克,经常把交响乐队比喻成管理的最佳形式:整个乐队只有一个指挥,所有在座的几百人,无论是小提琴演奏家,还是长管演奏家,看到的是一个总谱,大家奏出的是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对一个企业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必然是团队的成功。脱离团队,即使得到了个人的成功,往往也是变味和苦涩的。
管理者无法保证其员工都是最优秀的,但只要能够保证他们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协作,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一个团队仅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还要依靠明确的规则和沟通来分工协作,才能形成合力。有合力,才会有战斗力。拥有了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管理者也就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