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王枉把平陈业,换得雷塘数亩田。”政治家之言也。“长陵亦是闲丘陇,异日谁知与仲多?”②诗人之言也。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故感事、怀古等作,当与寿词同为词家所禁也。
注解
出自唐末著名诗人罗隐的《炀帝陵》,全诗如下:
入郭登桥出登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②出自唐代诗人唐彦谦的《仲山·高祖兄仲山隐居之所》,全诗如下:
千载遗踪寄薜萝,沛中乡里汉山河。
长陵亦是闲丘陇,异日谁知与仲多?
译文
“君王枉把平陈业,换得雷塘数亩田。”这是政治家的语言。“长陵亦是闲丘陇,异日谁知与仲多?”这是诗人的语言。
政治家的眼界,范围在于一人一事。诗人的眼界,则是贯通古今来观察。词人观物,应该用诗人的眼界,而不可用政治家的眼界。所以感事、怀古等作品,应当与寿词同为词家所不应该涉猎的题材。
赏析
罗隐(833—910),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五十五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两个有才的被合称“三罗”。
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极盛,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成为经典名言。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又如讽刺小诗《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他的咏史诗《西施》一首也写得比较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论的意味,但他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的确是对传统成见的有力翻案。许多人喜欢他的《赠妓云英》一诗。《唐才子传》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才高,云英色艺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吧?每次读此诗都会感动,可能是遭遇与他们也相似吧。明代屠中孚说:“若《答云英见诮》及《题新榜》二绝,真堪为之涕落。”(《刻罗江东集序》)唐彦谦,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才高负气,以博学多艺闻名乡里。能作诗,《旧唐书·唐彦谦传》说他“尤能七言诗,少时师温庭筠,故文格类之”,杨亿称其“为诗纂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唐彦谦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登第。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光启末造,因事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汉中市东)时,担任判官。著有《鹿门集》三卷,附拾遗一卷,续补遗一卷,并由吏部侍郎薛庭圭作序。
此条中所引用的两首诗同为凭吊帝王业绩,为什么会有“政治家之眼”和“诗人之眼”的区别呢?这是因为“君王枉把平陈业,换得雷塘数亩田”是感慨隋炀帝虽有平陈之功,然而他做了皇帝之后,却于短时间内将隋王朝带向覆亡的深渊,仅是凭吊隋炀帝之作;“长陵亦是闲丘陇,异日谁知与仲多”则认为刘邦虽有丰功伟业,但死后却与凡人无异,换来的也只是一抔黄土而已,却是感慨世事沧桑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