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昭明太子称陶渊明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王无功②称薛收③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词中惜少此二种气象,前者唯东坡,后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
注解
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南朝梁文学家。武帝天监元年(502)萧统两岁时被立为太子,未及即帝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信佛能文,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编集成《文选》三十卷。
《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②王无功:王绩(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宁静淡泊、朴厚疏野。
③薛收:薛道衡之子,字伯褒,初唐诗人。
译文
昭明太子萧统认为陶渊明的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王绩认为薛收的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
嵯峨萧瑟,真不可言。”可惜词中缺少这两种气象。前者只有苏轼足以当之,后者只有姜夔略得一二。
赏析
王国维认为苏词的气象也可以用“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来概括,强调了苏轼词作狂放旷达的方面。
这是很恰如其分的评价。但他认为姜夔的词作只得“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的一二,这个评价就有些低了。姜夔是南宋重要词人,他精通音律,注重词法。他的词音调谐婉,辞句精美,其清幽峭拔的风格完全当得起以上的评价。
此外,王国维引用萧统的序来描述陶渊明的诗,似有不妥。
萧统《陶渊明集序》中的原文是:“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这是说陶渊明的文章用词精炼,气势不拘,文意显明。把这个形容他的诗,不甚妥当。文选中另外一句“论怀抱则旷而且真”,才于诗文皆宜。苏轼的评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应当是比较符合陶诗风格的。
陶渊明之诗率真质朴、平淡致远,而南朝人却认为过于古朴,不甚赏识,其实应当是“此中有真意,时人未识之”。陶诗的境界和气度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有着菊花与酒的隐居生活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归宿。陶苏二人艺术风格的某些相似,不如说是人格上的某些相似。二人同是淡泊名利,追求恬淡静远的精神境界。不同的是,苏轼更主张积极入世,而陶渊明则对世间黑暗的一面坚决拒绝妥协。
至于“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这种境界其实白石词义不是完全相合。“韵趣高奇”之说,白石词格调高远,可当之;“词义晦远”,则于白石词不算特别贴切;“嵯峨萧瑟”,白石词多有萧索之境,勉强当之。不过词比赋显然更富于感情色彩,白石词虽不比薛收赋之庄重,但更多了一种婀娜之态。老王其实大可不必为词中少这两种气象而可惜,这是文学体裁的特点所决定的。把词写成如陶潜诗那样古拙,或者如薛收赋那样庄重,那样也就失去了词的真味,反而不好了。体裁的差异会导致表达侧重点的不同。王国维自己也说过:“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以长短句的形式长于表达幽婉细腻的情思,比起陶渊明古拙的五言诗和薛收庄重典雅的赋,气象自是不同,此点亦不可勉强。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王氏美学的要点所在:即对自然浑融、高远疏朗的境界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