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1038~1227年),强悍的西北党项政权。
西夏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赐李姓,据有今陕北一带五州之地,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宋朝时,由姓李改为被赐赵姓)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党项人原本是以畜牧业和狩猎为生,经济落后。西夏建国初期,人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侵占宋的土地生活。西夏在太祖(李继迁)时期占领了宋的灵州(宁夏灵武市)和兴庆(宁夏银川)等地,又向西占领了凉州(甘肃武威)和瓜州(甘肃安西)等地。这些地区盛产的蔬果和粮食成为西夏的最主要粮食和经济来源。西夏王朝国土虽狭小,却因北靠蒙古、西连辽国、东邻金国、南界大漠,居于各大国强权之间,是蒙、金必争的中间地带,战略位置可想而知。因为有这个特殊的地理意义,就注定了难得太平。西夏最终被蒙古所灭。
宋朝没有能够统一整个中国,在它的北面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在它的西北面还有一个国家,这就是西夏国。
西夏国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直到现在还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党项族原来居住在青海东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唐朝以后党项族人逐步向东北迁移,他们和汉族人民一同生活。党项族也分成很多部落,有东山部落、平夏部落等。平夏部居住在夏州(在今陕西)一带,属于拓跋氏。黄巢大起义的时候,平夏部曾经派兵帮助唐政府镇压起义,因此算是立了功。唐僖宗就任命平夏部的首领为难军节度使,册封为夏国公。从此,拓跋氏就改姓李氏。五代的时候,夏州党项李氏占领西北,发展自己的力量。
宋朝一建立,就想剥夺党项族的力量。宋太宗的时候,平夏部首领李继筠死了,部落内部有了矛盾,李继筠的弟弟李继捧看到自己解决不了矛盾,就想投靠宋朝,他交出了4州8县的地方,想要把全家迁到宋的都城去。但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说:“我们祖辈300年都住在这里,如果要搬入京城,等于自投罗网呀!”李继冲也说:“我们说什么也不能离开家乡。”于是,李继迁率领着部众逃往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在今内蒙古),开始不断地向宋边境侵扰。
当宋和辽战乱不休的时候,李继迁投靠了辽,向辽称臣。宋朝一看这种情况,也想办法拉笼李继迁,赐他一个名叫赵保吉。
1004年,李继迁攻打吐蕃人的时候,中箭死亡,他的儿子李德明继位,李德明投降了宋朝。宋朝封李德明为平西王,赐姓赵,每年赐给他不少金帛和茶叶。李德明统治了30多年,党项族的经济发展很快。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看到父亲对宋朝唯唯诺诺,很不高兴。李德明死后,李元昊做了首领。李元昊精通汉文和佛学,非常希望自己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
1038年,李元昊正式宣布自己为皇帝,国号为大夏。因为大夏国在宋朝的西北方向,历史上就被称为西夏。李元昊就是夏景宗,都城在兴庆(在今宁夏)。西夏控制着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和陕西、内蒙古的一部分。李元昊仿照宋朝的制度建立了西夏的官制,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西夏文字。
西夏国建立的时候,宋朝的皇帝是宋仁宗赵祯。李元昊上书要求赵祯承认西夏国,赵祯听罢勃然大怒,下令撤了李元昊的官职,还命令边关贴下告示捉拿他。李元昊就在1040年领兵攻打延州。这时候宋在西北有军队三四十万,但这些军队很分散,驻扎在5路24州的几百个寨堡之中,他们互相都不联系,打起仗来根本不合作。守卫延州的是宋将范雍,范雍不敢出战,李元昊用诈骗的办法使范雍放松了警惕,并派兵猛攻延州,宋军被杀死1万多人。
延州的失败使赵祯很生气,他把范雍撤了职,命韩琦和范仲淹到西北指挥抗辽。范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到了延州以后,日夜操练兵马,宋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在西夏营中有这样的说法:“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几万军兵,可不像老范老子(范雍)那么好欺负了。”李元昊看到延州防守严密,知道不好攻打,他就不碰这个硬钉子了。
1041年,李元昊亲自领兵攻打渭州(在今甘肃)。宋朝大臣韩琦在那里指挥,范仲淹劝韩琦以守为主,但韩琦却主张主动出击。结果导致了好水川战役的失利。宋朝既和辽作战,又不得不和西夏作战,并且都打了败仗,赵祯就派人到西夏求和。由于连年不断地打仗,党项族的生活也很困难,再加上闹灾荒,西夏人民不愿打仗了。李元昊看到自己的力量灭不了北宋,也就同意议和了。
1044年年底,宋和西夏立下盟约,西夏对宋称臣,但宋每年要赐给西夏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李元昊名义上是宋朝封的王,而实际上就是西夏的皇帝。两国议和以后,在边境上开设了许多市场,西夏人通过市场和内地人做买卖,西夏的政权不断稳固。1227年,西夏被蒙古军队所灭,前后共统治了90余年。
野利仁荣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李元昊封他为谟宁令(天大王)。他还是党项族中的著名学者,学识渊博,对汉文化典籍非常精通,是西夏王朝建立初期各种典章制度的参与者和谋划者。
在李元昊继位之初,就准备废除父辈传下来的沿袭宋朝的繁琐的典章礼仪制度,而尽量突出党项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特色,遭到了诸多大臣及前朝元老的激烈反对。大臣们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两派截然不同的阵营。一派主张完全照搬唐宋制度;另一派主张根据党项的实际情况稳步进行改革,反对全盘唐宋化。
就国家文化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两派臣子争论不休。李元昊神色凝重,一筹莫展。这时候,野利仁荣站了出来,并大声讲道:“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整套持之以恒的建国方略。刚才诸位大臣认为要想使夏国富强,主张照搬中原宋朝的那套制度,这种说法太没道理了。秦时商鞅变法,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变革,秦国才成为一代霸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重视兵备,因而国家才强大起来。我们夏国的实际情况是党项族人与汉族人混居,民性强悍,喜欢打猎,经常与兵马打交道,没有礼乐诗书之气。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顺着民族的习性,根据我们党项族人的风俗习惯进行奖罚。我们党项族人的风俗习惯是人民喜欢征战,崇尚强悍,视战死沙场为荣,老死家中为耻。只有这样,才可以与宋朝抗衡,征服其他少数民族政权,难道照搬宋朝的区区礼仪就能打败敌人吗?”大臣们听了野利仁荣说的话后,都无言以对,他们深深折服于野利任荣纵横捭阖的话语。野利任荣这种强调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确定立国方针,进而进行改革的务实意见,深得元昊的心意和赞同,这场事关西夏何去何从、兴亡盛衰的立国方略的大辩论就这样以野利任荣的胜利而结束。此后,元昊更加倚重野利任荣,视其为知己与心腹,无话不谈,放心地把建国的方略大计、典章制度等,都交给野利任荣指定与谋划。
大庆元年(1036年),李元昊下令由大臣野利仁荣效仿汉字,创制并推广西夏文字。在野利仁荣的主持下,共创制了6000多个字,并编纂“国书”12卷,上至佛经、诏令,下到民间百姓书信,都用西夏文字书写,为方便人民学些西夏文,李元昊还下令编印了字典。
西夏文字的创制受汉字的影响很深,文字的形体结构虽与汉字相似,却不失鲜明的西夏民族特色和创新。遗憾的是,西夏文字创立后,虽一直与汉字并用,即使西夏国灭亡后,西夏后裔到元明时期都还在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却没有流传到现在。
宋开禧元年(12055年)三月,成吉思汗于蒙古建国后第一次率军攻入西夏,掠走许多牲畜财物。从此,西夏开始走向衰落,以至灭亡。
蒙古成吉思汗二年(1207年)秋,西夏人不向蒙古纳贡,引起成吉思汗的不满,率士军攻到斡罗孩城(兀刺海城),由于西夏军民的奋力反抗。使成吉思汗不敢深入腹地,乃于次年春退回。
蒙古成吉思汗四年(1209年)秋,成吉思汗再征西夏。西夏太子承桢、大都督府今公高逸率军5万抗击而失败,高逸被俘处死。蒙古军进攻西夏首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外要塞克夷门,夏王朝派五万西夏兵与之相持两个月。后蒙古设伏擒西夏军主帅,先攻克夷门,进而引河水灌城,却因外堤决口而淹了自己。只好撤回议和。西夏承诺纳贡,送公主和亲,以后还屡次助蒙攻金。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复以西夏拒绝发兵随蒙军西征为借口,遣军攻入西夏,包围中兴府,西夏国主帅宗李遵顼逃命西凉(今甘肃武威),并派使者告之蒙古西夏愿称臣,奉蒙古为主。
1223年,西夏神宗赵遵顼让位给李德旺。李德旺想联合漠北未被蒙古征服的部落共同抗击蒙古,不料被蒙古知悉,成吉思汗决定调集大军灭西夏。1224年,蒙古军攻陷银州,西夏数万人战死,夏将令塔海被俘后遇害。李德旺表示愿意投降并派遣人质,蒙古退兵。
1226年,成吉思汗借口西夏迟迟不纳人质,又亲自率兵10万,攻入西夏,西夏的河西地区几乎全部丧失。七月,李德旺死,他的侄儿李被拥立继位。八月,蒙古西路军抢占了黄河九渡。十月,蒙古东路军攻陷夏州。接着,蒙古军东、西两路夹击西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灵、兴地区。冬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围攻灵州,李德任率领固守灵州的夏兵同蒙古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其激烈程度为蒙古军作战以来所少见,终因夏兵伤亡惨重而失败。灵州失陷,李德任不屈被杀。
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成吉思汗从西域返蒙古,次年又以西夏纳其仇人桑昆和不遣质子为由而亲率大军侵西夏。自此攻城掠地,连战皆捷。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正月,蒙古军兵临中兴府城下。西夏末主李走投无路,派遣使节请求成吉思汉宽限一个月便献城投降。七月,成吉思汉病死军中,死前遗嘱:秘不发丧,等李来降时,杀了他再班师回蒙古。李往降,被杀。蒙古军攻陷中兴府,西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