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190~280年),魏、蜀、吴三分天下。
东汉末年,国势衰微,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三国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如魏国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随着军阀混战的愈演愈烈,汉献帝的政治作用似乎越来越大了。建安元年(196年),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识。191年,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年),治中从事毛珓向他建议:“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此言深得曹操之意。
曹操的很多幕僚们也认为,应该迎接困居在洛阳的皇帝,拯救形势危如累卵的朝廷。当然,也有人反对说,为什么要搭理那个只能算是洛阳县令的倒霉小皇帝?曹操明智地决定,迎接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挟”字,决定了刘协后半生的命运。
这时,在洛阳的董承因韩暹自恃有功,专横跋扈,内心十分不满,但又无力对付,于是暗中召曹操进京。曹操得到这样的机会,自然十分高兴,于是立即亲率部队赶到洛阳,朝见献帝。曹操上表请治韩暹、张杨的罪,韩暹自料敌不过曹操,急忙单骑逃出洛阳,到梁县投奔杨奉。献帝因韩暹、张杨在东迁途中“护驾”有功,下令不再追究。
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一种青黑色的枣)2箱。献帝到许都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曹操于是担负起了保卫京都和献帝的重任。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节”即符节,是古代帝王派遣将相委以重任时,用为凭证的一种信物,有了它就有了斩杀违犯军令者的权力。“钺”是古代一种像斧的兵器,这里指帝王所专有的、代表征伐之权的一种斧钺,多以金银为饰,有了它就有了总统内外诸军的大权。“录”即总领诸事之意,“录尚书事”实即总揽朝政。东汉以来,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实际权力在尚书台,皇帝总是挑选亲信大臣“录尚书事”。献帝授予曹操节钺,录尚书事,则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曹操一人身上。这说明曹操在事业上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他亲近献帝的策略及为此所作的努力结出了硕果。在与其他割据势力的角逐中,曹操已占有了比较明显的优势。
曹操总揽朝政后,即以献帝名义,杀掉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人,而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等13人为列侯。但曹操深知,要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真正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曹操到洛阳后,部下董昭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196年,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迁都许昌后,献帝又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虽然后来曹操又辞去了大将军一职,而改任司空,但有献帝在许昌,他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曹操遂以许昌为中心,不断扩大势力范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自恃实力雄厚,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图谋早日消灭曹操。
200年,袁绍集中了10万精兵,派沮授为监军,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攻打曹操。
这时候,曹操早已率领兵马回到官渡,听到白马被围,准备亲自去救。他的谋士荀攸劝他说:“敌人兵多,我们人少,不能硬拼。不如分一部分人马往西在延津一带假装渡河,把袁军主力引到西边。我们就派一支轻骑兵到白马,打他个措手不及。”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意见,来个声东击西。袁绍听说曹操要在延津渡河,果然派大军来堵截。哪儿知道曹操已经亲自带领一支轻骑兵袭击白马。包围白马的袁军大将颜良没防备,被曹军杀得大败。颜良被杀,白马之围也解除了。
监军沮授劝袁绍把主力留在延津南面,分一部分兵力出击。但是袁绍心急火燎,不听沮授劝告,下令全军渡河追击曹军,并且派大将文丑率领五六千骑兵打先锋。这时候,曹操从白马向官渡撤退。听说袁军来追,就把600名骑兵埋伏在延津南坡,叫兵士解下马鞍,让马在山坡下,把武器盔甲丢得满地都是。
文丑的骑兵赶到南坡,看见这样子,认为曹军已经逃远了,叫兵士收拾丢在地上的武器。曹操一声令下,600名伏兵一齐冲杀出来。袁军来不及抵抗,被杀得七零八落。文丑也糊里糊涂地丢了脑袋。
两场仗打下来,袁绍一连损失了他手下的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军将士被打得垂头丧气。但是袁绍不肯罢休,一定要追击曹操。监军沮授说:“我们尽管人多,可没曹军那么勇猛;曹军虽然勇猛,但是粮食没有我们多。所以我们还是坚守在这里,等曹军粮草完了,他们自然会退兵。”
袁绍又不听沮授劝告,命令将士继续进军,一直赶到官渡,才扎下营寨。曹操的人马也早已回到官渡,布置好阵势,坚守营垒。
袁绍命令兵士在深夜里偷偷地挖地道,打算从地道里钻到曹营去偷袭。但是他们的行动早被曹军发现。曹操吩咐兵士在兵营前挖了一条又长又深的壕沟,切断地道的出口。袁绍的偷袭计划又失败了。
就这样,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一个多月。日子一久,曹军粮食越来越少,兵士疲劳不堪。曹操也有点支持不住,写信到许都告诉荀攸,准备退兵。荀攸回信,劝曹操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
这时候,袁绍方面的军粮却从邺城源源不断地运来。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领1万人马运送军粮,并把大批军粮囤积在离官渡40余里的乌巢。
袁绍的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劝袁绍派出一小支人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绍很冷淡地拒绝了。许攸对此非常失望,就连夜逃出袁营,投奔曹操。
曹操在大营里听说许攸来投奔他,高兴极了,亲自跑出来迎接许攸,说:“好啊!您来了,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
许攸坐下来后说:“袁绍来势很猛,您打算怎么对付他?现在你们的粮食还有多少?”
曹操只好实说:“军营里的粮食,只能维持一个月,您看怎么办?”
许攸说:“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放在乌巢。淳于琼的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部烧光,不出三天,你就不战自胜。”
曹操得到这个重要情报,立刻把荀攸、曹洪找来,吩咐他们守好官渡大营,自己带领五千骑兵,连夜向乌巢进发。他们打着袁军的旗号,没有引起袁军哨兵的怀疑,顺利到达乌巢,将乌巢的粮屯烧得一干二净。乌巢的守将淳于琼匆忙应战,也被曹军杀了。
正在官渡的袁军将士听说乌巢起火,军心大乱。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仓皇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经过这场决战,袁绍的主力已经被消灭。过了两年,袁绍病死。曹操又花了七年工夫,扫平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刘备,字玄德,是今河北涿县人,西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因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刘备和母亲一起“贩履织席”。《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描述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国的大商人张世平与苏双见刘备相貌不凡,出重资支持刘备“用合徒众”。
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备率部参与镇压。当时的军阀各霸一方、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力量薄弱的刘备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始终未能在中军阀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在军阀的混战之中颠沛流离、寄人篱下,麾下地盘多次得而复失,他率领的众人也是多次聚而复散。直到刘备请到诸葛亮(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才得以扭转境遇。
诸葛亮,字孔明,是今山东沂水人。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从小与叔叔诸葛玄一起生活。诸葛玄在豫章做太守,被曹操赶走,不就后便病死了。之后,诸葛亮兄弟二人定居于距今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卧龙岗,人们将之称为“卧龙先生”。
刘备将兵屯驻在南阳郡新野县,遇到徐庶,对徐庶十分器重,徐庶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刘备说:“那你就带他来见我吧。”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只能是您去见他,而不能是将他带来见您,您应该屈尊去拜访他。”于是刘备便去拜访诸葛亮,前后拜访了三次,才得以相见。这个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的说法,根据其他的史料记载,将诸葛亮推荐给刘备的,并不是徐庶,而是司马徽。究竟是谁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似乎并不重要,总而言之,刘备的命运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改变了。
至于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过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的记录十分简单,仅“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么一句话而已。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将这句话演绎成了“三顾茅庐”的著名故事,说是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刘备遇到了崔州平;第二次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冒雪前往,诸葛亮又不在家,在途中遇到了石广元与孟公威,到了诸葛家,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离开诸葛家,遇到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第三次诸葛亮倒是在家,只是在午睡,刘备便在堂下静候,等到诸葛亮醒了以后,二人才得以相见,纵论天下大势。作为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自然是描写得引人入胜、精彩至极,但历史事实是否如此,却又不得而知。也有学者猜测说刘备拜访诸葛亮三次,可能三次都见了,至于为什么要连去三次,大概是前两次谈得不够尽兴的缘故。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凡三往,乃见”,“乃”者“才”也,即三次前往,才得见诸葛亮。因此,这种说法似乎不妥。顺便提一句,《三国演义》于三国历史,篡改谬录者甚多,而许多读者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又以《三国演义》为据,真是叫人慨叹。
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二人纵论天下大势,诸葛亮更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计策。在刘备的真诚请求下,诸葛亮答应了刘备,于是出山辅佐,使得一部三国历史,更是平添了几分热闹气象。
208年,曹操平定北方以后,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刘表。他的人马还没有到荆州,刘表已经病死。刘表的儿子刘琮听到曹军声势浩大,吓破了胆,先派人求降了。
这时候,刘备在樊城驻守。他听到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把人马撤退到江陵。曹操闻讯,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在当阳长坂坡,刘备的人马被曹操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乱。
曹操占领了江陵,继续沿江向东进军,很快就要到夏口了。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紧急,我们只有向孙权求救一条路了。”
正好孙权怕荆州被曹操占领,便派鲁肃来找刘备,劝说他联合抵抗曹军。诸葛亮就跟鲁肃一起到柴桑去见孙权。
诸葛亮见了孙权,说:“现在曹操攻下了荆州,马上就要进攻东吴了。将军如果决心抵抗,就早日同曹操断绝关系;要不然,干脆向他们投降。如果再犹豫不决,祸到临头就来不及了。”同时又为孙权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孙权听过之后,心里挺满意,就立刻召集部下将领,讨论抵抗曹操的办法。
正在这时候,曹操派人下战书来了。那信上说:“我奉大汉皇帝的命令,领兵南征。现在准备了水军80万,愿意和将军较量一番。”
孙权把这封信递给部下看,大伙儿看了都变了脸色,说不出话来。
张昭是东吴官员中资格最老的。他说:“曹操用天子的名义来征讨,我们要抵抗他,从道义上说不通。而且,我们本来想靠长江天险,现在也靠不住了。曹军占领了荆州,又有上千艘战船,他们水陆并进,我们怎么也抵挡不了,我看只好投降。”
张昭这一说,马上有不少人附和。
孙权听着听着,觉得不是滋味,就走出屋子,鲁肃也跟着出来。孙权问鲁肃:“你有什么高见?”
鲁肃说:“要说投降,我可以投降,将军就不可以。我投降了还可以当个州郡官员。将军如果投降,那么江东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里,您上哪儿去?”
孙权叹了口气说:“刚刚大家说的,真叫我失望。只有你说的正合我意啊!”
于是孙权任命周瑜为都督,拨给他3万水军,叫他同刘备协力抵抗曹操。
周瑜领兵进军,在赤壁和曹军前哨碰上了。曹军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经得了疫病。双方一交锋,曹军就打了败仗,被迫撤退到长江的北岸。周瑜率领水军进驻南岸,和曹军隔江遥遥相对。曹操的北方来的兵士不会水战,他们在战船上,遇到风浪颠簸就受不了。后来,他们把战船用铁索拴在一起,船果然平稳不少。
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个情况,向周瑜献个计策,说:“敌人兵多,我们兵少,拖下去对我们不利。现在曹军把战船都连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办法来打败他们。”两人商量好,让黄盖送了一封信给曹操,表示要脱离东吴,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将领害怕他,对黄盖的假投降一点也没怀疑。
黄盖叫兵士偷偷地准备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装着枯枝,浇足了油,外面裹着布幕,插着旗帜;另外又准备一批轻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备在大船起火时转移。
隆冬的十一月,天气突然回暖,刮起了东南风。当天晚上,黄盖带领一批兵士分乘10条大船,驶在前面,后面跟随着一批船只。船队到了江心,扯满了风帆,像箭一样驶向江北。
曹军水寨的将士听说东吴的大将来投降,正纷纷挤到船头看热闹。没想到东吴船队离开北岸约摸2里光景,前面10条大船突然同时起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10条火船,一起闯进曹军水寨。那里的船舰,都挤在一起,又躲不开,很快地都延烧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水寨烧了不算,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曹军一大批兵士被烧死了;还有不少人被挤在江里,不会泅水,马上淹死了。
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马上带领精兵渡江进攻。他们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北岸的曹军不知道后面有多少人马进攻,吓得全线崩溃。曹操拖着残兵败将向华容的小路上逃跑。刘备和周瑜一起,分水陆两路紧紧追赶,一直追到南郡,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战死的加上得病死的,损失了一大半。曹操只好派部将曹仁、徐晃、乐进留守江陵和襄阳,自己带兵回到北方去了。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做了徐州牧,把治所设在秣陵,后又改为建业。
为了防备曹操军队的侵占,孙权在濡须河口修筑成一座军港,因地处濡须城,就叫濡须坞。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果然派兵大举进攻濡须坞。孙权的水兵擅长水上作战,而曹操的北方步兵军队却很不适应水战。两军水上激战,曹军死伤惨重,被俘3000多人,落水丧命的兵士也多达几千人。曹军只好马上退回营地,坚守不出。孙权指挥着手下将士包围了曹军营地。但曹操军营防守严密,曹操军队在陆上战斗力又比孙权的水军强,不过曹军也不敢轻易出营攻击孙权的水军,两军谁也不能奈何对方,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月。
两军相持期间,孙权企图逼迫曹军离城撤退,几次进行挑战。但曹操坚守不动,毫无动摇撤退之意。孙权深知曹操不会甘心弃城而退,自己也不能立即取胜。于是有一天,孙权亲自乘坐轻便的指挥艇,舰上都配备最精良的武器,率领一队最精锐的水兵,从濡须港口徐徐开进曹军阵地。
曹军将领发现孙权的兵船,以为孙权带兵又来进攻,就立即报告曹操,并请求出击擒杀孙权。曹操忙出帐观看。只见孙权的船队行了五六里地,就来往回旋。
曹操对手下将领说:“我看,孙权一定是来察看我们的军队情况来了。我们做好准备,不要随便放箭,严阵以待就行了。”其实,孙权只是佯装看曹营,实则是让曹操看自己,让曹操明白自己的水军阵容多么强大,实力多么雄厚!以便让曹操死心,带领部队退走。
孙权来回察看曹操的阵地。曹操也在仔细地观察孙权的船队。曹操见那些队列整齐威严的水军士兵和船上配备的精良武器,不由得钦佩万分。
孙权察看曹军后,第二天就派人给曹操送去一封书信。信上说:“春汛很快就要到了,发大水之前,你还是早点回去的好!”信中另外还附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读了孙权的信,觉得孙权对自己很有点畏惧,心中十分得意。曹操对身旁的将领说:“我看孙权说的倒是老实话啊?春汛一到真的要发大水,这可不是骗人的。”
本来曹操也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希望,借孙权的来信,就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于是便命令部队撤退了。
220年,曹操去世。魏王太子曹丕当时正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北)。噩耗传到邺城,曹丕放声痛哭,不能自已。中庶子司马孚劝他说:“先王驾崩,天下大事都依赖殿下做主。您应当上为宗庙祭祀的延续着想,下为天下百姓的生计考虑,怎么能像普通人行孝一样,只知道哭呢?”曹丕又哭了很久,才勉强止住,说:“你说得对。”这时群臣刚刚听到曹操的死讯,聚在一起痛哭,连上朝的行列也无法保持了。司马孚在朝中大喊:“现在君王去世,天下震动,应当尽早拜立新君,以稳定全国局势。你们难道就只知道哭吗?”于是,曹丕下令让群臣退朝,设置宫廷的警卫,料理丧事。
群臣认为太子即位应该等待皇帝的诏令,尚书陈矫却说:“先王在外地去世,全国上下惶恐不安,太子应当节哀,继承王位,以维持天下人的期待。况且还有先王宠爱的其他儿子在一边等待拥立的机会,万一来去之间发生变故,那么国家就会有危机了。”于是,曹丕立即安排官员备办礼仪,一天之内全部准备齐全。第二天早晨,曹丕借用王后的名义传命令:太子即位为魏王。汉献帝还授予曹丕丞相官印和魏王玺绶,并让他兼任冀州牧。
当年十月,曹丕又制造了群臣上书请他称帝的事件。汉献帝做了30多年的挂名皇帝,接到大臣上书后,被迫将帝位“禅让”给了曹丕。曹丕假意推辞再三后,接受了玉玺,正式称帝,建国号为魏,即魏文帝,定都洛阳,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将汉献帝贬为山阳公。东汉灭亡了。
蜀后主刘禅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蜀汉灭亡后,刘禅还留在蜀地。司马昭觉得让他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随同刘禅一起到洛阳去的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郤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郤正指点。
到了洛阳后,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50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但是在刘禅看来,却是很大的恩典了。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说:“安乐公,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富有蜀国地方特色的舞蹈,让您回味回味啊!”这场舞蹈让刘禅身旁的部属们非常难过,只有刘禅看得挺起劲,依然谈笑自若,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宴会后,司马昭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又过了几天,司马昭问刘禅:“你还想不想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喝,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呢!”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司马昭觉得刘禅留在身边也没有什么大危险,所以并没有杀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