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265~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
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晋军成功灭吴统一了天下。之后,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国家陷入混乱局面。名门望族和士绅豪强地主把持政治,官员也大多出自这些名门望族推举和荫恩的子孙、学生、亲朋,西晋的政治愈发腐败。316年,五胡(匈奴、鲜卑、羌、羯、氐)趁西晋发生内部混乱之际,进入中原,相继建立政权并攻打西晋,西晋就在这样的乱世中灭亡了。317年,晋皇室中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为了区分这两个朝代,史学界将之称为西晋、东晋,合称“两晋”。东晋建立后,已经沦为少数民族天下的北方相继出现了很多政权,东晋只保留半壁江山苟延残喘直至灭亡。
魏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曹芳当了皇帝。之后,经“高平陵之变”,曹爽被判斩刑,魏的政权落入司马懿手中。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昭当了丞相执政。
司马昭掌握朝政大权,但他自己不做皇帝,想效仿曹操让自己的儿子曹丕称帝那样,将帝位留给儿子司马炎去做。后来,司马炎接替父亲掌管魏国朝政。265年,司马炎在洛阳逼魏帝曹奂让出帝位,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
司马炎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并没有开始过高高在上的奢靡生活,而是审时度势地巩固自己的帝位。他知道父亲司马昭和祖父司马懿对曹氏所进行的残酷杀戮使人们对他也存有戒心,南边的东吴也还没有统一,这都是他的心病。为了灭东吴统一天下,司马炎采取了以仁义治国的方针:赏赐安乐公刘禅的一个子弟做驸马都尉,安抚人心。又专门下诏书,准许原是皇帝现为陈留王的曹奂继续用皇帝的仪仗出入,向他上书时也可以不用称臣。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包括自己统治区、西南的原蜀国领地。
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司马炎专门颁布诏书,将无为而治作为治国方针。当年,他又向地方的郡国颁布了五个诏书:一是正身;二是勤百姓;三是抚孤寡;四是敦本息末,即鼓励农业这个国家之本,压制商业这种末业;五是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唯一留下来的东吴早已衰落了。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非常残暴,他大修宫殿,尽情享乐不算,还用剥脸皮、挖眼睛等惨无人道的刑罚镇压百姓,上上下下都把他恨入骨髓。
279年,晋朝一些大臣认为时机成熟,劝说晋武帝消灭东吴。晋武帝决定发兵20万,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晋军攻入吴境后节节胜利,兵威大振。吴主孙皓闻报慌乱不已,他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1万人去抵抗。而当张象的将士看到满江都是晋军的战船,无数旌旗迎风飘扬,遮天蔽日,吓得早早竖起了降旗。
吴主孙皓知道吴军不能力战,他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水军将领陶浚对孙皓说:“我所率的水军船只都小,陛下若给我2万水军和大船,我自有计攻破晋军。”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御林军也都用上,叫他指挥水军迎敌。第二天,陶浚率水军行在江面上,忽然北风乍起,昏天黑地,战船上的旗帜都被吹落到江里。陶浚的水军一时军心散乱,四处逃散,晋军即直扑建业。
王浚率领的晋国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到了建业。建业附近的百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浚率领水军将士8万人上岸,由张象叫开城门,以摄魂夺魄般的气势进了建业城。
孙皓听说晋兵进城,吓得六神无主,经中书令胡冲的提醒,也学起了蜀汉后主刘禅,脱下上衣,让人反绑了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到王浚的军营前投降。这样,从曹丕称帝(220年)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宣告结束,中国又进入了大一统的时代。
灭吴后,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司马炎颁布了占田制,废除了原来曹操所实行的屯田制。每名男子可以占田70亩,女子占田30亩。占田制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西晋经济的发展,这从户口数量上可以看出来,灭吴国那一年的户数是240万户,两年后猛增到了371万户。
中国再次大一统后,原来节俭的晋武帝司马炎也过起了奢靡的生活,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晚年的司马炎因为荒淫过度,身体状况逐渐下降,最终不得不考虑选择继承人。
司马炎和他的祖父辈都善于玩弄权术,将国家大小事务握在掌中,可他的儿子司马衷却是一个弱智。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司马炎居然将这个白痴儿子立成了太子。朝廷里的大臣都很担心,晋武帝死后,如果真将皇位传给这个低能儿,朝政不知道会被他搅成什么样子。一些大臣想劝武帝另立太子,却又苦于不敢开口明讲。
晋武帝也有些犹豫,想试试他的儿子到底糊涂到什么程度。有一次,他派人给太子送去一卷文书,里面提到几件公事,要太子处理一下。
太子的妻子贾妃是个脑瓜灵活的女人,见到这卷文书,赶忙请来宫里的老师,替太子代做答卷。那个老师很有学问,写出的卷子,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
贾妃看了非常满意,旁边有个太监却提醒她:“这份卷子好是好,只是皇上知道太子平常不太懂事,看了这样一份卷子,难免生疑。万一追究起来,事情就不好办了。”
贾妃经他一提醒,明白过味来,便让略懂文墨的太监另外起草了一份粗浅的答卷,让太子抄写一遍,给晋武帝送去。
晋武帝一看,卷子虽然写得不高明,但是总算有问必答,可以看出太子的脑子还是清楚的,也就不再想废掉太子的事了。
290年,晋武帝病重。这时,太子司马衷已经30多岁了。按理说,30多岁的人可以处理政事了。但是晋武帝还是不放心,临死前立了遗诏,要皇后的父亲杨骏和他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杨骏想独揽大权,便和杨皇后串通起来,伪造了一份遗诏,指定由杨骏一人辅政。
晋武帝司马衷死后,太子司马衷继承皇位,就是晋惠帝。
晋惠帝即位以后,根本管不了国家政事,还闹出一些笑话来。
司马衷天生愚钝,呆傻而不明事理。有一天,他在皇宫的御花园游玩,见池塘中青蛙正呱呱呜叫,他扯住一位侍从的衣襟问:“青蛙是在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侍从早已熟知如何糊弄这位傻皇帝,便应道:“青蛙在官家地里时便为官家叫,在百姓的自家地里时,便是为私家叫。”司马衷听后,认为侍从言之有理,还赏了银子给侍从。
有一年,各地庄稼歉收。地方官员把灾情上报朝廷,说灾区饿死很多人。晋惠帝知道这件事,就问大臣说:“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饿死呢?”
大臣回奏说:“当地灾情严重,没有粮食吃。”
惠帝沉思了一下,说:“为什么不叫他们多吃点肉粥呢?”
大臣们听了,目瞪口呆。
有这样一个白痴当皇帝,西晋王朝难免要闹出乱子来了。
晋武帝统一全国以后,为了保住司马氏的天下,吸取了曹魏皇权太弱的教训,大封自己的子侄兄弟做王,让他们像众星拱月一样来护卫皇室。然而,晋武帝没有想到,握有兵权的诸王野心越来越大,最终酿成了大祸。
司马衷即位后,军政大权落到杨太后的父亲杨骏手中。杨骏用阴谋权术排除异己,引起皇后贾南凤与晋宗室的强烈不满。
贾皇后不甘心让杨骏掌权,就暗中联系宗室诸王,让他们进京除掉杨骏。诸王早已心怀鬼胎,楚王司马玮一接到诏书,马上进了京城。贾皇后即以惠帝名义下诏,宣布杨骏谋反,在皇宫卫队的配合下,司马玮杀死了杨骏,并灭了他的三族,其他凡是依附杨家的官员也都掉了脑袋。
贾皇后除掉杨家势力后,为稳定大局,召汝南王司马亮入朝辅政。司马亮也是喜欢抓权的人,暗中谋划着夺取楚王玮的兵权。贾皇后感到诸王难以控制,便生出了除掉诸王的想法。她先让惠帝下诏,派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全家。接着,贾皇后以司马玮擅杀朝廷重臣的罪名,将司马玮处死。这样,贾后夺得了西晋的全部大权。
可是,贾后没有生儿子,太子是别的妃子所生,她怕大权将来会落到别人手里,就假装怀孕,暗地里把妹夫韩寿的儿子抱来,说是自己生的。有了这个儿子,贾后就决定废掉太子,并且派人把他毒死,立抱来的孩子做太子。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宗室群情激愤,以贾后篡夺司马氏天下为名义,起兵讨伐贾后。赵王司马伦当即领兵入宫,废掉贾皇后,接着又将她毒死,之后司马伦废掉晋惠帝,自己称了帝。
在许昌镇守的齐王司马冏听说赵王司马伦当了皇帝,非常不满,他向各处发出讨伐司马伦的檄文,号召大家共同起兵。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也有夺取政权的野心,他们和齐王司马冏联合起来,攻杀了司马伦。齐王司马冏进入洛阳后,独揽大权,沉湎酒色。长沙王司马乂乘机起兵发难,司马颖、司马颙互相声援。司马冏与司马乂打了几年,兵败被杀。司马乂乘机入朝辅政,控制了朝政大权。司马颙见司马乂又独揽了朝政大权,恼羞成怒,随即发大兵讨伐司马乂,与司马颖联合,大举进攻洛阳。正当他们打得昏天暗地的时候,在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乘机偷袭了司马乂,并用火把他烧死了。司马颖也就乘机进入洛阳,做了丞相,控制了政权。
东海王司马越认为自己杀司马乂有功,却没捞到半点好处,很不甘心,就假借惠帝的名义,起兵讨伐司马颖。司马颖挟持着惠帝到了长安。长安是在河间王司马颙的掌握之中,他看到司马颖兵败势穷,就乘机排挤司马颖,把惠帝控制在自己手里,独揽了朝政大权。
被司马颖打败逃走的东海王司马越,见王浚的势力大,就和王浚联合起来,攻打关中。他打败了司马颙,进人长安。后来,司马越又把惠帝和司马颖、司马颙全都带回到洛阳,把他们全都杀死,然后立司马炽做皇帝,这就是晋怀帝。至此,八个王围绕皇权的血腥争夺告一段落。
“八王之乱”时间长达16年,八个王中死了七个,西晋的力量大大削弱厂。此后,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乘乱进攻中原,西晋王朝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永嘉元年(307年)七月,朝廷命镇守下邳的琅琊王司马睿移镇建邺,又任命大臣王衍之弟王澄为荆州都督,族弟王敦为扬州刺史。建兴四年(316年)十一月,晋愍帝向匈奴刘聪投降,西晋灭亡。
建兴五年(317年)三月,晋愍帝被杀的消息传到建邺,琅琊王的僚属全都上表劝司马睿即皇帝位。司马睿,字景文,司马懿的长孙。十日,司马睿于建康即位称帝,是为晋元帝。东晋王朝正式建立。建邺为了避愍帝司马邺的讳,改称建康。司马睿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大兴,文武百官都官升二级。
东晋政权是西晋门阀士族统治的继续和发展。司马睿能在江南重建和中兴晋室,北方士族王导、王敦等琅琊王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导(276—339)更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当时被称为“江左管夷吾”。据传,司马睿刚到建邺,南方世家豪族骂他是北方“伧夫”,没有人看得起他。永嘉元年(307年)禊节(三月初三)这一天,当地有名望的世族大豪王导、王敦等人故意抬举他,前拥后呼,震惊了江南世族大豪,司马睿由此取得他们的支持。
永嘉之乱后,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在江左建立的东晋政权不仅是世族大豪专政的工具,同时也反映了汉民族利益的某些特征,所以“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他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是书香人家。顾恺之很小就博览群书,显露才华。他能诗善赋,擅长书法,尤其精于绘画,是少年成名的天才艺术家。后人称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才绝”是说顾恺之聪颖,多才多艺;“画绝”是说顾恺之擅长绘画;“痴绝”就是顾恺之对艺术研究专心致志的精神。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他所提出的“六法”,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顾恺之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生动传神,形神兼备。他的画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打破了以前那种以宗教题材为主的风气,成为中国艺术宝库里最宝贵的遗产之一。顾恺之的作品大都遗失,现如今保存下来的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摹本,一直被视为人物画作的珍品。
有书圣之称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从小酷爱书法,他7岁时就非常喜爱写字。传说他在走路、休息的时候,也不放过练习写字的机会。仔细揣摹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心里想着,手指也就不知不觉地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一笔一划地比划着。日子久了,衣服都被他划破了。他每天写完了字,总是要到自己门前的池塘里去洗刷毛笔和砚台。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墨色的了。
王羲之小时候并不显得特别聪明,反而说话迟钝,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才能,只有当时吏部尚书周颉对他另眼看待。王羲之13岁时,去拜见周颉,适逢他大宴宾客。当时宴席上有一种十分珍贵的菜叫牛心炙,按照习惯,这种菜应该给最尊贵的客人吃。周颉因为非常喜欢王羲之,竞不顾所有在座的贵客,先割了一块牛心炙给他吃,众人大为惊奇。周颉独具慧眼,认为王羲之有奇才。此后王羲之才被人们所认识。
王羲之长大后,变得能言善辩,素性坦率,不拘礼节。当时太尉郄鉴想与王氏大族联姻,派人到王家挑选女婿。王羲之的伯父、东晋宰相王导把王氏家族中少年子弟都集中到东厢房里,让来人任意挑选。王氏所有少年子弟听说要来相女婿,个个都装出端庄严肃的样子。只有一人在东床上坦腹吃东西,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听到。这人就是王羲之。于是郄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王氏家族,王氏家族为士家大族,当时人传说:“王与马,共天下。”王羲之却不愿做官,因而在仕途上断断续续,好多次推辞不受。后来,扬州刺史殷浩与他关系很好,写信劝他任职会稽内史。因为会稽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可以娱人性情,他就答应了。王羲之曾经与谢安、孙绰等著名文人40多人,会集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游宴。这些文人在兰亭会上乘兴作诗,共得诗40首,编成《兰亭集》。王羲之挥笔疾书,为诗集作序,写成《兰亭集序》。这篇作品,共有28行324字,笔飞墨舞,气象万千,达到了高妙的艺术境界。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都推崇《兰亭集序》,认为是行书的绝代佳作。
据说,山阴地方有个道士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想请王羲之给写一本《道德经》,王羲之不答应。他听说王羲之最喜欢白鹅,常常摹仿鹅掌划水的动作,来锻炼自己的手腕,使手腕运起笔来更加强劲而灵活。道士有两只白鹅是鹅中精品,王羲之见之十分喜爱。道士见他喜欢此鹅,就提出以鹅换书。王羲之欣然同意,当场写好了一本《道德经》,交给了道士,带走了鹅。这就是后人传颂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还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见一老妇人,拿六角竹扇出卖,好长时间没有人买。王羲之提笔在扇子上书写了几个字。老妇人很不高兴,埋怨说:“你怎么在我的扇子上随便写字呢?这样谁还再买呢?”王羲之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王右军写的,一把可以卖百钱。”老妇人不信,就照王羲之的话说了,果然有很多人都争着来买,竹扇很快卖光了。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吸取了汉魏以来许多书法家的特点和精华,又摆脱了汉魏笔风,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他写的字体都有独到的功夫,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又十分严谨,自成一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东晋初年,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相对比较落后,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经济制度。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焘建立了北魏,同时任用了一大批汉族士人当他的谋士,其中最有名望和谋略的就是崔浩。柔然也是一支游牧部族,经常南下进犯北魏,烧杀掳掠,威胁北魏边境的安全,严重干扰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计划。
42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算讨伐柔然,但是却遭到朝廷上下一致反对,他们认为现在征伐柔然的时机还不成熟,而且会得不偿失,如果南朝借此偷袭北魏,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唯独谋士崔浩赞成出兵征伐柔然,并一一驳斥了上述观点。于是在拓跋焘面前,崔浩同尚书令刘洁、左仆射安原、黄门侍郎赫连昌等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其他几人都认为柔然是没有用的地方,那里的土地不够肥沃,人民没有什么教化,即使征服了柔然也没有什么用途,而是白费工夫。针对这样的观点,崔浩驳斥道:“这些观点是以前汉朝的老生常谈了,完全和现在的形势不符合,柔然以前就从属于我们国家,所以去征伐它使它重新臣服于我们是天经地义的。况且柔然所在的漠北草原水草丰茂,很适合放牧和种植,怎能说是不毛之地呢?应该是很有价值的土地。柔然是游牧民族,以前南方的汉人去攻打柔然,的确有很大的困难,当时确实遭到很大的损失,但是我们也是游牧民族,我们有针对他们的特有的战争策略,如果我们去攻打柔然应该没有问题的。况且,柔然多次来犯,骚扰边境,只要它一日存在,我们就一日不得安宁,而且还严重干扰了我们统一北方的计划,因此我们应该尽力征讨柔然。”
又有人反驳崔浩说:“征讨柔然是很大的军事行动,如果想保守这个军事秘密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保守秘密让柔然知道而向北逃跑,我们岂不是白费工夫?况且,如果南朝乘机出兵来攻打我们,我们留下的军队可能无法抵挡,这样做会不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所以还是不要去征伐柔然!”崔浩微微一笑说:“恰恰相反,如果不彻底摧毁柔然就无法抵御南朝。以前刘裕曾经攻占关中,留下爱子和几万精兵镇守,却全军覆没。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现在我国国力强盛,南朝绝对不敢主动北上来犯我边境,依我看,即使我们主动把河南给他们,他们也难以守住,何况我们攻打柔然所需要的时间,他们还不足以赶到这里来攻打我们。所以南朝来犯的问题根本不需要过多地考虑。而柔然则不然,他们自恃边远,以为我们没有力量去讨伐他们,因此他们的防卫并不严密,只要我们乘其不备,将他们一举消灭,就能一劳永逸。”
拓跋焘听完了他们之间的辩论,下定了讨伐柔然的决心。以后事态的发展全部都在崔浩的预料之中,在征伐柔然的过程中南朝的军队并没有来进攻北魏。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在攻占东晋梁、益二州后,相继占领了襄阳、彭城等地,急欲灭亡东晋,统一天下。
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七月,秦王苻坚自恃国强兵众,不听群臣劝阻,调集大军攻晋。八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计90万大军,在东西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水陆并进南下。但是,到了九月,后续部队凉州兵才到达咸阳,西路的蜀汉兵刚刚顺江而下,东路的幽冀兵才到达彭城,兵力极其分散。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致主张抵抗。他们一方面缓解内部矛盾,另一方面积极部署兵力,制定战略战术方针,以抗击前秦军队的进犯。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命谢石、谢玄、谢琰等率水陆军8万赴淮水一线抗秦;命胡彬率5000水军增援寿阳。
十月十八日,符坚之弟符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000骑兵疾趋寿阳。并派晋降将朱序到晋营劝降。不想朱序一心向晋,反将秦军情况密告谢石,并建议趁秦军尚未集中,迅速发起反攻,击败其前锋。谢石采纳其意见,命谢玄派猛将刘牢之率5000精骑,夜渡洛涧,袭击梁成大营,一举歼敌1.5万余人,斩梁成等10员大将。晋军士气大振,乘胜直逼淝水东岸。
苻坚在寿阳城楼望见对岸晋军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误认为那都是士兵,开始担心害怕起来。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士兵厌战和苻坚急于决战的情况,派人来到秦营,要求秦军随后从淝水后撤,以保证晋军渡河决战。秦将都不同意后撤,但符坚想等待晋军渡河的时候袭击取胜,于是便答应了晋军的要求。符坚下令向后稍作撤退,本来内部不稳的秦军,一退而不可止,阵势大乱。朱序乘机在前秦军阵后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听了信以为真,于是纷纷狂跑,争相逃命。东晋军队在谢玄等人指挥下,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的攻击。苻融眼见大势不妙,骑马飞驰巡视阵地,想整顿稳定退却的士兵,结果马倒在地,被追上的晋军手起刀落,一命呜呼。前秦军全线崩溃,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青冈。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