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杨官璘已有三岁,这时的时局每下愈况,神州大地,民不聊生。既便是在这样的境况里,也没有影响凤岗的棋风盛行。那时在村边的大树下、祠堂边,总有三五成群的人在那里下棋,在楚河汉界上杀得难解难分。
受乡间棋风的影响,杨官璘的父亲杨茂祯和哥哥杨官寿也下得一手好象棋,尤其是杨茂祯,可以算得上痴迷。稍有空闲,就与人弈上几盘。他棋艺甚高,村里人没有几个是他的对手。而杨官寿的棋艺要比父亲稍逊一筹。后来杨官璘成名后,曾有人问他:“你的象棋是家传的吗?”杨官璘回忆道:“那时我父亲的象棋水平相当于现在广州市业余象棋比赛的乙组水平,我哥哥的棋也下得相当不错。但他们没有教我下过棋。我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的。”
杨官璘的房子后面有一棵老榕树,高四余丈,枝叶青葱,亭亭如盖,浓阴森森,是个纳凉的好去处。村里人每天忙完农活后,都会聚在此处厮杀下棋,什么“将军”、“打炮”、“拱兵”、“踏象”、“吃卒”……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杀得不亦乐乎。那些大人下完棋后,并不把棋子拿回去,而是丢在棋盘上,也没有人去偷。这给小官璘提供了绝好的玩象棋的机会,于是常常自懂非懂地在棋盘上摆起棋来。他不认识象棋的“将”和“帅”,只记得大人把这两个棋子叫“阿公”,他也跟着把“将”和“帅”叫“阿公”。
由于每天耳闻目染,杨官璘三岁半就识得象棋了,而且还学会了一些基本走法。杨官璘五岁(1930年)时,就开始与村里的一些大孩子下棋,刚开始时他输的多赢的少,但半年过后,村里的大小伙伴全不是他的对手了。杨官璘于是找大人叫板。众人无不感到惊奇,说:“这孩子,还没上学,一个字都不认识,棋就下得有板有眼,真是稀奇!”后来杨官璘也回忆道:“我认识‘车马炮’,比认识‘人之初’要早!”
就这样,杨官璘彻底地迷上了象棋。杨茂祯同时让他学习古诗词,每天都要抄几个生字进行练习,要求甚严。这为杨官璘以后写棋书、作诗词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基础。
有一次逢圩期,临散圩前,年已七岁的杨官璘带着同村的小伙伴何官麟到大榕树下“大王伯公”(神坛)处玩耍,看见一个约六十来岁的外地人在那里摆棋摊。走近一看,原来摆的是一局残棋。便说道:阿伯,我和你下两盘好不好?我输一盘给你三毛钱,输两盘给你六毛钱。如果我赢你一盘,你给我买一碗烧鹅饭。赢两盘,你就给我买两碗(当时一碗烧鹅饭不到三毛钱)。那老者瞟眼看了一下杨官璘,见他只是一个六、七来的毛孩子,心想哪是自己的对手?于是不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同意对弈两盘。
二人开始你攻我守,只不过十几招,那老者就已无还手之力,又力撑几个回合后,大帅被杨官璘围于垓下,只好弃子认输,无可奈何地去买了两碗烧鹅饭,捧到杨官璘面前,说:“细仔,想不到你人小艺高,我输得心服口服,今天算是认栽啦!”说完收拾棋摊就走了。
杨官璘与何官麟各人端着一碗烧鹅饭,甚是开心,二人就地吃了个饱,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大王伯公”处。
转眼又到了下个圩期,杨官璘和何官麟再次来到“大王伯公”处,果然又看见了那位老伯。那位老伯也看见了杨官璘二人,脸上不禁露出苦笑来,说:“后生哥,今天我不和你对弈了。你俩想吃烧鹅饭,我去买两碗给你们吃。”杨官璘一听,忙说道:“多谢你的好意,你不愿意和我下棋就算了,我们也不吃你的烧鹅饭。”说完就带着何官麟离开了。
此事很快传到杨茂祯的耳朵里。这天杨官璘放学后回到家里,杨茂祯怒气冲冲,拿起一根竹条要打杨官璘。杨官璘站在父亲面前,不知道自己做错什么了事。杨茂祯见儿子一脸茫然无辜,也不忍心将竹条打下去,但脸上依然乌云翻滚,责问道:“你前几天是不是跟一个老伯下棋,还赢了人家两碗烧鹅饭?”
杨官璘这才明白事件的原委,于是直白坦诚地告诉父亲道:下棋前我们是先讲好了条件的,要是他赢了,我给他六毛钱;要是他输了,就给我买两碗烧鹅饭。
杨茂祯听得心酸又心痛,放缓了口气教训道:“人家来这里设局摆棋,是为了找口饭吃养家糊口。现在你拆了人家棋局,就是砸了人家的饭碗,他一家大小怎么办??父亲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说得杨官璘惭愧地低下了头。此后,他再也不去地摊上拆那些江湖人士的棋局了。
但杨官璘对象棋的痴迷有增无减,他不能与来凤岗谋生的外地人对弈,于是就找周围的人切磋,不论是同龄人,还是比他年龄大两三倍的长者,不管输赢,只要过足棋瘾,他就感到心满意足。
那时塘沥圩比较有名的象棋高手,是一家名叫“杨发记”的小老板杨丁财,以及同一条街卖杂货的“新同春”老板张水。在平时或圩期收市之后的空闲时间,他们都喜欢和杨官璘对弈几盘,开始双方都满子对弈,结果他们均败在杨官璘的手下。后来,杨官璘除炮、除马和他们对弈,俩人还是无法弈赢杨官璘。这样一来,塘沥一带再没有人在对弈中赢过杨官璘。
在凤岗一带已找不到对手,杨官璘就跑到周边地区的几个圩市去,如惠阳县的龙岗圩,宝安县的观兰圩,以及邻近的清溪圩寻找弈林高人。结果,杨官璘所到之处,那些民间高手全部败下阵来,真是横扫乡间弈林无敌手。
一天早上,在塘沥圩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位眉清目秀的男子守在圩上的一个地摊前,有一声没一声地叫卖着,在那无可奈何的拖长的尾音里,渗透着读书人落魄后的悲凉与酸楚。然而在这嘈杂如沸的人群中,那无力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下去,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书生的存在。
此人正是杨官璘的父亲杨茂祯。
就在这时,一个40多岁的彪形大汉挤开人群,一屁股坐在杨茂祯的地摊前,那门板一样的身躯将杨茂祯遮了个严严实实,接着又旁若无人地拿出一副象棋,“啪”“啪”地布好棋局,然后扯起铜锣似的嗓子吆喝起来:
“下棋嘞——!下象棋嘞——!来者不拒,拒者不来!一盘三角,愿赌服输!”
杨茂祯见状不愠不恼,然而旁边的人却打起了抱不平:
“你这人,哪里不好摆棋?怎么又挡人家的道?这样别人怎么做生意?”
这大汉微微一笑,也不回答,只操着一口外乡口音大声叫阵:“听说凤岗棋风昌盛,怎么,今天就没有一个人敢跟我比划比划吗?”
杨茂祯知道,此人叫王大海,人称“海师傅”,在塘沥已有半年时间,凭着一手精湛的棋艺,跑江湖以棋谋生。他为人豪爽梗直,更难得的是人品端正,哪怕身无分文,也从不干那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若是手头略有盈蓄,还常常施贫济困,颇具几分燕赵慷慨侠士的古风。杨茂祯见他正直,同情之下更生了三分敬意,于是对这位不速之客的“不请自到”倒也默认了。
塘沥圩乃三教九流汇聚之地,每到赶集之日人如过江之鲫,海师傅吆喝没多大一会,便有人上前迎战,但都不是海师傅的对手,一一败下阵来。海师傅一时逸兴大发,大声说:“一对一没意思,我们来个三对一。你们输了三个人给一份的钱,我输了给三份的钱,好不好?”众人轰声叫好,于是推出三个棋艺高手,与海师傅摆兵布阵厮杀起来。双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时间只杀得天昏地暗,难分高下。赶集的人听到圩上有一对三的比赛,大感新奇,于是像群蜂一样涌过去,把半条塘沥圩挤得水泄不通。
海师傅果然是弈林好手,以一对三全然不惧。他见招拆招,一有机会便凌厉出击,招招致命,只一柱香的时辰,联袂的三人就招架不住,弃棋认输,败下阵来。
海师傅长声而起,傲视群雄,纵情大笑,宏声说道:
“都说凤岗人棋下得好,我看也没什么大不了嘛!我一个跑江湖的,就把你们打得落花流水,真叫人扫兴啊!”数声过处,竟无人敢应。
海师傅见状,豪情之下又掩不住有几分阑珊,于是席地箕踞而坐,再摆一残局,环顾仰望众人道:
“谁再和我厮杀一盘?!”
半条塘沥圩竟鸦雀无声!
空气仿佛凝固。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之时,一个清亮的童声越众而出:
“我来和你下!”
海师傅定睛一看,见是个眉清目秀的十岁孩童。不禁大摇其头,笑着说道:“细仔,难道你也会下象棋么?”
旁边一个观众接口说道:“他是我们凤岗的乡下棋王,叫杨官璘,只要你下得过他,就算你打遍凤岗无敌手。”
海师傅吃了一惊,定睛再看杨官璘,只见他年纪虽小,却英气逼人,目光炯炯地罩着棋盘,隐隐有大将之风,不由敛了几分轻敌之心,说道:“小兄弟,请你先走。”
“不用了。”杨官璘不慌不忙地说道,“你这是学的《桔中秘》的一局残棋,但还没学到家。我只用四招就可破解:炮二平五,马八进七、车四平六,最后兵六进一。”
杨官璘话音刚落,海师傅立刻神色大变,将赢来的一把零钱一古脑塞进杨官璘的兜里,棋盘也没来得及收,便拨开人群匆匆而去。
众人一阵欢呼。纷纷称赞道:还是我们的小棋王厉害,动动嘴巴就把海师傅打得丢盔卸甲,真了不起!
原来杨官璘从端风小学放早学回来吃饭,看见圩上围着一大群人,便使尽力气挤进去,一看原来又是那个海师傅在与人对弈厮杀,不禁技痒难耐,轻轻几句便将一盘江湖残局化解。
杨茂祯见儿子击败海师傅,并无半点喜色。等儿子吃完饭后,便教育道:
“海师傅以棋谋生,浪迹江湖,生活非常困难。你今天把他打败了,就等于打破了人家的饭碗,海师傅以后就在凤岗无法立足了。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做得太绝。知道吗?”
杨官璘听完父亲的训导,不觉羞愧地低下了头,低声说道:“爸,我知道错了,放学了我就去找海师傅,把钱全部还给他。”
“嗯!”杨茂祯听完儿子的话,不禁欣慰地点头微笑。
这天放学吃过晚饭后,杨官璘便揣着赢来的钱,到处寻找海师傅,直寻到红日西坠,月上东山,也没见到海师傅的人影,只好怏怏而回,依然将钱交给了父亲。
这一夜杨官璘无法入睡。他脑里不时浮起海师傅饥餐露宿的画面,在床上辗转翻侧犹如煎烙饼一般。
次日约午时时分,杨茂祯刚从外面购货回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忽听一个声音说道:
“杨老板,我给您陪礼来了!”
杨茂祯抬头一看,见是海师傅,不禁喜出望外,连忙上前拉住他的手,说:“海师傅,您可来了!昨天晚上我儿子找您找得好苦哇!”
“怎么,您儿子还要跟我下棋吗?”海师傅连连摆手,笑着说,“我可不是他的对手,令郎以后在棋艺上必定前途无量!今天我来,一是跟您赔礼道歉,这一个多月尽在您前面摆棋摊,影响了您不少的生意;二是跟您道个别,我明天就准备回山东老家了。”说完把一刀猪肉和一坛酒放在桌子上,还没等杨茂祯回过神,就转身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
杨官璘经此一役,声名更为远播,凤岗周边,竟无人敢轻撄其锋,成为名副其实的“乡下棋王”。其中有一个民间评书艺人,将这段故事编为“小官璘圣手棋坛露峥嵘,妙舌如剑惊退江湖老棋王”的段子,到处传唱,从而传为一段佳话。
这年,杨官璘年仅十岁!
杨官璘的高超棋艺从此名扬四乡,人们都赞叹说:“塘沥圩出了一个客家仔棋王。棋艺高超,横扫乡里无敌手,将来肯定大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