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成长的岁月
  4. 第7章 萍萍上学了
设置

第7章 萍萍上学了(1 / 1)


过了春节不久,萍萍于1973年春季入学宜城市江南桥小学,正式成了一名该校的小学生。

萍萍所上的小学与大姐、大哥同是一个学校,萍萍上小学一年级时,大姐已经从江南桥小学毕业,并且升学到宜城市第五中学念初中了,大哥则升入五年级,继续在江南桥小学念书。

从萍萍家到江南桥小学,须经过北段光复路,中间过一条中华路,再来到南段光复路,之间大约有六百米左右的距离。江南桥小学就位于江南桥与光复路交界处西侧的一座山上。说是山,确切一点的话,可以说是一个大土堆,江南桥小学就建立在这个大土堆上。

学校的大门面对着运河边上的南段光复路,进入学校的大门,只需走七、八步远的距离就来到校内第一段台阶面前,这是一段十五、六级高、宽约四米的台阶。上了第一段台阶后,即来到这所学校的半山腰上,学校里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室、老师与校长的办公室、还有一个大操场都在这座山的半山腰上。

顺着半山腰的西侧再往上走,需要再上大约二十多层高的台阶,上面就是学校的最高点,也就是山上了。学校高年级学生的教室以及高年级老师的办公室都在学校的山顶上,山顶上也有一个大操场。因此,高年级的学生们平时做广播体操、上体育课、课外活动就都可以在山上完成了。

这座山上还有一个防空洞,防空洞的洞口就在这座山的半山腰上,侧面对着学校操场的位置。

那时,凡是有山的地方都会有个防空洞,据说是党和人民政府统一要求地方上建设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美帝国主义的空袭、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而建设的。这与毛主席倡导的“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但是,那个防空洞的洞口始终都是用一个铸铁的镂空大门给锁上的,洞口里面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见,一般的小女孩看到洞口里都非常害怕,每次从洞口边路过时,眼睛都不敢往里面看。萍萍在那儿上学期间,从来都没有进过那个防空洞,而且也只是见到了这个洞口,不知道是否还有其它的出口。

萍萍所在的一年级教室就在这所学校的半山腰上。

刚入学那会儿,萍萍左脚上的石膏还没有拆除,因此还不能下地行走。刚开学那会儿,萍萍是妈妈背着到学校去报到的,后来,由于妈妈上班的地方比较远,妈妈就将接送萍萍上下学的任务交给了大姐,让大姐每天背着萍萍到学校去上学。

上学初期,其他同学下课了都能到教室外面去玩,而萍萍只能坐在教室内,哪儿都去不了,只能远远地看着其他的孩子们玩耍。

萍萍小学的班主任姓符,大家都称她为符老师。符老师当时大约四十多岁的样子,是教学生们语文课的,对待同学们也很有耐心,同学们因此都很喜欢她。上学的时候,同学们除了日常上课以外,班级里也免不了需要参加一些其他活动,比如参加学校统一组织召开的全校教职工与学生大会、观看学校组织的各项文娱汇演等等。

因为学校不大,从教室到学校会场或是到大操场没有太多的距离,所以如果遇到学校年级开会或是小型的文娱汇演等相关活动,符老师都会将萍萍背到现场去参加活动,等活动结束,符老师再将萍萍背回到教室。

如果偶尔碰到萍萍的大姐放学晚了而耽误了接萍萍的时间,由于那时又没有电话,所以,有好几回都是符老师背上萍萍,将萍萍送回了家。对此,萍萍的父母都非常感激符老师。

但是有一次,背萍萍的人却不是符老师,而是换了另一个人。那日,学校要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因为学校没有大礼堂能够容纳得下全校的师生,学校就向附近的一个单位借大礼堂开全校师生大会。

快要到开会的时间了,同学们都到教室门口列好队,准备在班主任符老师的带领下排队走到大礼堂去开会。

眼看着教室里的人都走完了,空荡荡的教室就只留下了萍萍一个人,学校里也都开始静了下来,萍萍心里不免有些害怕呢。

“难道要将我一个人给留下来吗?”萍萍心里这样想着。

就在那时,教室门口出现了一位带着红袖章、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宣队”师傅。只见他来到萍萍的面前,二话不说,将萍萍从座位上抱起来放到课桌上,然后自己蹲下身去一下子背起了萍萍,随后便大踏步向开会的大礼堂走去。

所谓“工宣队”,是文革时期特有的一种身份和代名词,就是将一些思想品德以及政治觉悟都比较高的工人师傅组成工人阶级宣传队,派驻到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宣传毛泽东思想,组织并参加学校的斗、批、改,并且领导学校的各项工作。所谓“工人老大哥”、“工人阶级领导一切”都是那个时期对工人阶级最高的称呼和最高的定义。

不过,当时萍萍趴在这位工宣队师傅坚实的背上,却一点都没觉得有什么不适或者是胆怯,反而倒是感觉到非常的温暖呢。萍萍想,要是趴在爸爸的背上是否也会有同样的这种感觉啊。那种感觉真的是太美妙了,他给萍萍的感觉不仅是温暖,还有踏实、安全。

工宣队师傅将萍萍背到会场,将萍萍放到靠近走道的一个座位上,然后留了一个位子自己坐下。那期间,工宣队师傅还会时常站起来维持会场秩序。会议结束以后,那位工宣队师傅又将萍萍原路背回了教室。

萍萍刚上学的那会,会时常看到有工宣队师傅在学校里走动,有时还会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当然,由于萍萍年纪太小,并不知道工宣队的师傅们在学校里到底是起什么作用的。但是因为有了那次开大会的经历,萍萍觉得有工宣队的叔叔在学校里还是挺好的。

开学约一个多月以后,萍萍脚上的石膏终于拆除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与训练,萍萍终于可以独立且自由地行走了。而那只受伤的脚也终于穿上了过年期间妈妈给买的另一只鞋子。只不过这只鞋子还是新的,而另一只鞋子都已经洗过数次,并且都已经褪了色了。

萍萍康复后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学校放暑假了。

一个炎热的中午,午饭以后是父母休息的时间。由于父母的房间没有窗户,又没有风扇,因此十分的闷热。爸爸就将床上的几块木板卸了下来,然后将木板搬到外屋,再将木板放到靠近门口的地上,爸爸妈妈就睡在木板上,两人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午休睡觉了。

大哥突然走过来对二哥和萍萍说:“走,跟我到大众电影院去摆小人书摊。”听到一向严厉的大哥要带上二哥和萍萍一起出去摆小人书摊,二哥和萍萍两人当即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两人连忙对大哥应道:“好的好的,我们这就跟大哥一起去。”

萍萍听二哥说,大哥将自己平时攒下的零花钱买了很多的小人书,以前萍萍还没有回宜城时,每年夏天到了暑假的时候,大哥都会带上自己到大众电影院门口去摆小人书摊,而他自己也很喜欢大哥带他一起去摆这个小人书摊子。

出门时,大哥用一个大包装上所有的小人书,再拿上几块塑料布,拉上萍萍和二哥一起向离家大约八九百米远的大众电影院走去。大哥说,电影院对面有块电影宣传画廊,画廊前面有块空地,还有几棵可以乘凉的大树,在那儿摆小人书摊准没错。

当时看一场彩色电影的费用要一毛八分钱,黑白电影的费用也需要一毛五分钱,这在当时,对于很多人来说却不是随便就能看得起的。而对于看不起电影的人来说,如果能花上一到二分钱看一本“电影小人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谓“电影小人书”就是将电影中的画面剪辑下来并配上文字,再印成小人书出售。看完一本这样的小人书,除了没有声音外,也等于是看了场电影了。

午后的夏日时光,在树荫下面,花上几分钱看上一个下午的书,条件再好一点的还可以花上三分钱买上一根冰棍,还是有不少人乐于其中的。

因此每次出摊,如果生意好的话,大哥可以收入好几毛钱呢,但是大哥却从来不舍得给兄妹俩一分钱,更不用说舍得花三分钱给二哥和萍萍每人买一根冰棍吃了。尽管这样,萍萍和二哥也很乐意做这件事,因为这时,大哥的心情都会非常好,也没有平日里对他俩那么严厉了。

摆小人书摊子时,萍萍和二哥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帮大哥看好小人书摊,防止小人书丢失。还有就是帮大哥做好警戒工作,看周围是否有宜城市纠察队的人前来维护治安,如果给纠察队的人发现了,他们是会没收小人书的。因为那个时期,国家不允许私人做买卖,哪怕是摆小人书摊。一旦被抓住,那么所有的东西都将会被没收。

萍萍问大哥道:“大哥,‘纠察队’到底是做什么的啊?我怎么才能看出他是‘纠察队’啊?”

大哥回答:“‘纠察队’就是负责社会治安稳定,专门抓做投机倒把生意的人。他们也没有统一的服装,都是穿着自己的便装,唯一看出他们身份的就是戴着印有‘纠察队’字样的红袖章。”

经大哥这么一解释,萍萍似乎有点明白了。然后,二哥与萍萍按照大哥的指令,一边看着看书人,一边四下里巡视着,唯恐有“纠察队”过来抓人、收书。不知什么时候,很多看书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埋头看书时,不知谁叫了一声:“纠察队”的人来了,还不快跑啊。

大哥听到声音,吓得立马让众人放下手中的图书,萍萍和二哥则一起连忙帮大哥收摊子。三人慌乱之中匆忙收了摊子夺路而逃,就好像是逃犯一样。事后发现,由于当时摊子收得匆忙丢失了好几本书,大哥心疼极了。

大哥自言自语地说:“真倒霉,可能是被人乱中拿走了,也可能是跑的时候弄丢了。”

大哥又训斥二哥和萍萍道:“让你们看好了,还是没看住,不都跟你们说了“纠察队”到底长什么样子了吗?真是两个笨蛋,笨死了。”

此后一连好几天,大哥都没敢再出摊子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