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上贤人,可能有些平庸的人或没有什么追求的人并没有这个想法,但我想,但凡有些志向的人都会怀揣这份理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有志之士却并没能成为逐业者或逐仁者。是什么影响了他们成为上贤人?这其中一定存在一些影响因素。然而,不同的人所遇到的情况不相同,其影响因素当然也不相同,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不过,我想这里面无外乎内因和外因。内因如:能力、心态、性格、修养等等;外因如: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教育、传统、世俗等等。但在当下,有些因素却是阻碍不少人成为上贤人的常见因素,对于这些常见因素,我想集中来谈谈。希望能对那些想成为上贤人的人们有所帮助!
做喜欢且擅长的事
曾经接触过一位医生,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一直想要转行,然而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因为他大学本科到硕士一直学的是医学,他也已经做了五年医生。如果换一份工作,觉得这十多年的付出和积累很可惜,同时他也不知道在其他行业是否能成功。更重要的是,已有家室,上有老下有小,这关系到全家的生计问题,他不能拿一家人的生活去冒险。这位医生就在这种心境中无奈的坚持着。几年来,他在医生岗位上并没有取得什么太多成绩,科室里后来的医生都比他发展快,这让他更感到失意。时常借酒消愁回忆往昔,懊悔地发出“如果……就好了……”的感慨。可无论怎样,出于各种考虑他始终无法跨出那一步,内心只有在惆怅中挣扎。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着同这位医生一样的心境,他们不喜欢甚至憎恶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但又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不得不做。这份工作并不能带给他们任何成就感,对于他们而言,这只不过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而已。时光就在他们的厌倦、犹豫和焦虑中不知不觉的流逝,他们每次麻木地拿着劳动报酬的时候,心中还有几许失落。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状态可想而知,只能是被动机械的,只是强迫自己拿一份薪水尽一份责任而已。这种状态决定了他不可能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相反,如果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那个精神头就完全不一样,充满激情,乐此不疲,成功就自然沉浸在其中。
所以,选你喜欢的工作,你会离成功很近。但是,仅此一点还不够。这个喜欢也一定是你所擅长一点的,否则你没有能力驾驭你的喜欢,也不能产生价值和成绩,只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唯有你自己真正能做到的才能给你带来回报。比如,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唱歌,卡拉ok厅里时常能听到那些要命的嚎叫,显然,这并不是你很擅长的,你虽有极大歌唱热情,却没有这个天赋。你自我陶醉的歌声却成了扰民的噪音。所以,这种喜好也只能用来消遣娱乐,却不能作为职业追求。
曾国藩曾说:世上没有庸才,只有放错了岗位的人才。很多人不成功,正因如此,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优秀用对地方。其实,但凡成功的人几乎都是在经营自己的长处。这里的“优秀”和“长处”集中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腔热情之地”和“突出能力之所”。所以,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的最先决的条件便是:这件事是你非常感兴趣并且能做好的。
我想,对于成为上贤人来说,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逐业者更具重要意义。如果一个逐业者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他还能成为真正的逐业者吗?
为什么人从事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才容易成功呢?
曾经有个实验,安排一群大学生参加一系列的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他们十分不感兴趣的。结果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头疼、眼睛疼,而且总打瞌睡、想发脾气。甚至有几个人胃不舒服。但当后来改成他们感兴趣的工作时,这些症状就迅速消失了,即使做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感到疲倦。通过先后对他们的血液进行化验得知,当人从事不感兴趣的工作时,人的新陈代谢会下降,身体容易出现状况,但从事感兴趣的工作时,其新陈代谢作用就会加速,身体状态就会进入一种佳境。
所以,兴趣影响工作是有生理学基础的。当你厌烦你的工作时,即使你强打精神,身体也难听使唤。所以,有心理学家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有了兴趣,人们就会自觉地从事或追求它。兴趣、爱好是一种动力,它使人勤奋并坚持不懈地干下去。
如果你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即使工作时间很长,你也会觉得像是在游戏,而丝毫不会觉得是在工作。就像爱迪生每天在他的实验室里工作18个小时,但他一点也不觉得辛苦,而是乐在其中。这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当你做你感兴趣的工作时,你就会感到快乐,这种快乐就在你做这件事的时候悄然来临,此时你已经忘了自我。因此,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从而,工作效率就大大提高。同时你会长期不计回报、乐此不疲的投入其中,这自然会大大增加成功率。
而从事我们不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没感到快乐反而极易疲劳,时间一长,痛苦也就迎来了。其实,单纯使用脑力不会使人疲劳。感到疲劳,多是因为精神和情感因素引起。当从事不喜欢的工作时,抵触、烦躁等情绪就会出现,而其他精神和情感等分心的因素也会趁虚而入牵扯你的精力,此时,人不仅难以专心还会极易疲倦。相反,如果你干有兴趣的工作,你就会很专心,就不会受到其他心理因素的干扰,从而呈现一个单纯的脑力活动,就不会疲劳。这正如一个学生向一位禅师询问永远快乐的秘密所说的那样,禅师说是:专心。如果不专心,快乐就失去了栖身之处,有了专心,快乐就会立刻降临。这就是兴趣与专心的关系,互为因果,不能割舍。没有兴趣,专心就难以顿足,快乐就悄然离去,疲倦就会不请自来,成功也就难觅踪影。
当然,喜欢的工作做起来有兴趣、很快乐,是否能成功还要看你的能力。如果你这方面有能力,这是你的擅长,那自然比在这方面能力差的人容易捷足先成,这不言而喻。别林斯基,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年轻时很想做演员,却缺少天赋,不能成功,后来他充分发挥在文学方面的天赋,从事文艺评论工作。他科学地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和美学见解,成为俄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可见,喜好与擅长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剧烈的化学效应。
一个人不止一个喜欢的工作,也应该不止一个擅长的方面,两者求交集,交叉的事情就应该是你所要追求的事业。耕耘这片绿洲,你将收获更多风景。你的成功也将犹如不息的潺潺流水,水到渠成。
天生我材必有用,生一人当有一人之业。是哪方面的才,有定数。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工作都能做得人,别人行你未必行,你行别人未必可。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大脑的更多秘密被揭开,不同的大脑适合从事不同的工作,有时非人力所能抗拒。比如对爱因斯坦大脑研究表明,爱因斯坦大脑左右半球的顶下叶区域,比常人大15%,非常发达。顶下叶区发达,对一个人的数学思维、想象力以及视觉空间认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解释了为何爱因斯坦有独特的思维,才智过人。如果让这种科研之才去从政,世上就很有可能少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多了一位平庸的政客。果真这种机会就降临到爱因斯坦的头上,1952年以色列政府邀请他担任第二任总统,但爱因斯坦拒绝了,他深知自己不适合做总统。随着人类对大脑构造的更深的研究,可能会研究出更多相关理论来帮助我们选择适合的工作。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冰鉴》等一类摸骨观相之术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有待于现代科学去加以验证真伪。
有人评价狙击手说:后天的狙击手与先天的狙击手相比,缺少的是灵性。这种灵性就是先天大脑存在的优势。当然,我们不是说,后天的努力不重要,只是说你如果能从事你大脑有优势的方面的工作会更容易成功,也会更成功。所谓大脑优势,就是你天生能做一件事,不费劲,却比其他人做得好。其实每个人都有某种过人之处,将精力集中在此,肯定能获得比其他领域更多的成就。
选择正确的工作,不仅对你的人生很重要,对你的健康也十分重要。有一个旨在研究使人长寿的因素的调查,他们把“合适的工作”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不仅不易成功还会折寿。这个也可以想象,不合适的工作总是让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快甚至压抑,这自然不利于健康。
我一直对“干一行,爱一行”这个口号表示质疑。这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提法,完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那种“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说法和做法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却不合实际。如果那个地方需要一块长砖,而你却是一块方砖,你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还会将自己埋没其中,同时也误了真正适合这个岗位的人。所以,我一直认为这个口号应该是“爱一行,干一行”。如果以前是由于计划经济不允许的话,那现在人才市场放开,可供选择的面很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有这样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有报道显示,现在90后跳槽频繁,其中,恣情任性、心浮气躁、不负责任是被诟病的常见因素。后来深入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愿意委屈自己去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所以跳槽,而并非前面的三种因素所述。其实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只有每个人放对了地方,他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社会车轮才能加速前进,否则,更多的内耗会导致驱动乏力。所以,很多90后为了寻找喜欢的工作而跳槽是值得肯定的,这种尝试也是很有必要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埋怨甚至憎恨自己的工作,他们之所以还在继续工作,只是为了赚取生活费而已。当他们在选择自己的职业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将过着一种充满怨气的生活。也有很多人,为了赚更多钱过得更富有,强忍着烦躁和不快,每天忙忙碌碌,而无暇顾及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我奉劝那些有理想的年轻人,不要为了一时能多赚几个钱而去勉强从事一份你并不喜欢的工作,你可以暂时少赚一点而为了更长远。也不要因为家人的愿望。你可以认真考虑家人的建议,毕竟他们年长有阅历。但你的人生之路,你自己要做出决定。因为在将来的工作中,是你自己在感受欢乐或悲哀,而不是别人,同时,你真正快乐才是家人最大的心愿。
当年,达尔文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医生,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便把他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然而达尔文无意学医,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又把他送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牧师,这样,他可以继续他的爱好而又不至于使家族蒙羞,然而达尔文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变得越加浓厚,完全放弃了对神学的学习。在剑桥期间,他结识了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并跟随他们学习和研究。随着不断地积累,后来达尔文在这个领域成为了享誉全球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写的《物种起源》,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可见,历史见证了达尔文的正确选择,否则一个平庸的医生将淹没于人海,而伟大的理论却会迟迟来到,从而延缓了人类前行的进程。其实,达尔文的祖父曾预示过进化论,但碍于声誉,始终未能公开其信念。这是他祖父的遗憾,也是一个人错失才智的典型例子。所以,要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要让外界的聒噪影响了你。
时代已经改变。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从根本上讲,别人无法把你束缚在错误的岗位上,能这样做的,只有你自己。
这样说并不是要大家立刻辞职去贸然做出新的改变,而是说起码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愿望,给它一个生长的空间。唯有如此你才能活得更快乐,收获得更多。如果迫于生存压力,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可以暂时委曲求全,但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去做,不要放弃,随着积累逐步转行。这也不失一种稳妥的策略。
如果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那每个人都将更容易成为上贤人!
如何找到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呢?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相关的心理测试、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从性格、思维等角度与职业挂钩,是有科学依据的,可以以供参考,也有利于了解自己。但相当部分书是从国外引进的,有些未必完全适合中国人及国情。所以,绝知此事要躬行,对感兴趣的行业最好抽时间去了解,向这一行的人打听情况,能有机会去尝试一下更好。有时候,你想象的喜欢和真实的喜欢会有差异。想象的喜欢犹如只看到冰山在水面上的壮观,然而,真实的喜欢是冰山在水面下的阴暗也不妨碍你的航行。所以,在读书期间就要多从事社会实践,这样有助于你寻找真正的喜欢的职业,为将来的职业规划定位打基础。
著名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有个“如果明天死去,今天你会做啥”的方法,是个很好的方法。我很推崇!
在我17岁的时候,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开始,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很多次被给予“不是”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箴言。它帮我作出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事情,包括所有荣誉、所有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避免这些想法最好的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的心一起跳动。
以上就是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介绍的这个方法。人在死亡面前,利益得失和荣辱成败都已变得无足轻重,剩下的就是你最紧要的事情。如果明天将离开人世,那么今天你的选择将是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样去思考,你就会剔除那些看似重要却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干扰因素,从而找出你最喜欢做的事。
总之,越早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越有利于成为逐业者,越有利于成功,否则中途转行,往往耗时费力,有时还船大难调头。
目前中国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生就业成问题。其实并不是他们就不了业,而是选择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困难。好一点的岗位竞争都十分激烈。一部分人迫于生计找份薪水高点的工作,暂时顾不上什么喜欢和追求。一部分就继续读研究生、博士。现在有报道,一些研究生都不那么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些研究生找到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却收入太低,没办法维持,而婚育年龄又到了,为了钱,他们不得不选择那些收入高的行业却置自己的专业、兴趣、理想于不顾。先搞到钱才是王道,至少要先买个房安个家,成了房奴后,就更不敢轻举妄动,喜不喜欢都得做。如此也就成了一匹不能停下来的驽马。就这样,可能在某方面的一个人才就在另外一个行业成了庸才,只是凭着经验在工作上混日子,却难有作为。人力资源往往就这样被耗掉了。
因此,对于现在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能否归位到自己的内心呼唤上来是成为上贤人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看了很多杰出人士的成功史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有十分明确的人生目标,真的没必要上大学。那只会延缓你成功。很多成功人士并没有上过大学,比如郑渊洁小学没毕业,自学成才,一生进行童话创作,省去了很多没必要的分心,成为了著名作家。李想高三退学进入IT界成为IT新贵。还有的大学没读完就辍学的,比如郭敬明,还有上面提到的乔布斯和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等。这些人一旦找准自己的追求后,就义无反顾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事业中,再继续上学反而成了浪费时间。可以想象,如果这些人继续完成学业,等他们毕业时,可能“黄花菜都凉了”。即使黄花菜不凉,又要面临买房、结婚等事情,一分心,事业也就若即若离,遥遥无期。如今高效的社会,什么都要趁早,晚了就没你什么事了。趁着年轻,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去一气呵成,即使失败也还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重启。但年龄大了就折腾不起了,顾虑一多,手脚就捆住了,剩下的就只是遗憾了。我想有不少人有这个想法,但与上面所举的成功者相比,缺少的就是强大的勇气。
因此,我奉劝那些在高中阶段就有着明确的职业目标或特长的学生,就不要上大学了,除了非要在大学学习的特殊专业外。否则,耗的只是时间。不过,前提是你有明确的追求或有突出的特长,这个追求或特长是你的发自肺腑的热爱,否则你上社会无所依恃,那还是有必要去考大学。其实,中国的高中课程的内容有一些相当于欧美国家的大学课程,所以,你高中毕业所学的知识完全够用了,也完全拥有了自学的能力。如果在你奋斗的过程中,感到知识不够,完全可以自学,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大学去学习,这种带着问题去大学学习的效果比直接考上大学学习要好得多。
尤其对于现在失业率高就业困难的情况,就要鼓励有追求有特长的年轻人提早上社会进行创业,而不是鼓励他们不停读书。大学扩招,研究生扩招,虽然延缓了就业却增加了新的社会矛盾。同时,国家还需要有相关政策来帮助年轻人去寻找自己的工作天堂。比如:开发适合中国人的职业规划辅导书籍和课程,并进入到中学课堂,让每个人能早点找准自己的位置等等。
如何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以便让其更好的成为一名上贤人?不仅仅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也是整个社会和国家要考虑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