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只缘心在最高层
  4. 第2章 识别上贤人
设置

第2章 识别上贤人(1 / 1)


不管是识人总则还是具体的识人手段,其原理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人的言语和行为是千奇百怪的,但折射出来的本质却是有限的。将上面介绍的识人法与我的人分六种结合起来,其识人的原理就是透过现象识别人是“逐欲者、逐利者、逐权者、逐名者、逐业者、逐仁者”中的何者?准确识别后,其层次也就自然呈现。

识别上贤人就是通过上面的识人法来甄别对方是否是逐业者或逐仁者?这主要针对那些疑似上贤人的识别。

郭明义,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曾说:“一个共产党员,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他20年无偿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并积极投入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等活动。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是他这么些年的一半工资还多。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80年代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30多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当汽车司机,他创造了单车年产最高纪录;任车间团支部书记,他所在的支部是红旗团支部;当宣传干事,他写的党课教案荣获一等奖;在车间当统计,他第一个获得资质证书;做英文翻译,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并赢得了老外的赞扬。调任公路管理员后,他每天提前两小时到现场,节假日从不休息。16年来,累计加班15000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

听其言再观其行。郭明义说要学习雷锋,为人民和国家奉献自己。他确实做到了,他除了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外,还学习雷锋的爱业敬岗,在各种平凡的岗位上作出非凡的成绩,并且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这表明郭明义说到做到,言行合一。

当记者在他家采访时,看着没有任何装修的“陋室”,记者劝他也要善待自己和家庭。郭明义略加沉思地说:“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思考。我经常接触孤儿院的孤儿、上不起学的孩子、生活困难的职工,和他们相比,我就感觉自己非常富足,我就非常想去帮助他们。”这里记者的好言相劝就相当于“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而郭明义的回答即表明了其志,也反应了他“富视其所与”,实际上是“贫视其所与”。

做一件好事不难,但做一辈子的好事却很难,但郭明义做到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他的行为的优势动机明显是为仁;他的所作所为也指向为仁;他安于奉献自己也体现出他以逐仁为价值观。所以,他是逐仁者,一名当代的雷锋。

通过分析郭明义的言行,发现通过识人法识人很简单,其实不然。只是因为郭明义是非常单纯明了的人,所有识人法的结果都指向一个方向——逐仁,所以,识别起来轻而易举。但很多人没这么单纯,通过识人法识别往往会产生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形,并非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这时识别起来就要费些功夫了。

在利用识人法识人的过程中,如果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就出现了“拐点”。“拐点”就是在事情的发展中出现了不按常规进行的转折点,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矛盾处。拐点是识人过程中的很重要的信息点。善于捕捉拐点,一个细小的变化就能“一落叶而知天下秋”。冲突时最易出现拐点,也是出现最多的时候。有些人平时和颜悦色,却在冲突中原形毕露,与平时大相径庭。古人曾提出“怒之以观其节”,就是故意制造矛盾冲突来激怒对方,然后拭目以观。此法又快速又准确,即使是再不露辞色的人,也会藏形露影。生活中常见的冲突是利益冲突,人也最易在利益冲突中凸显出真实的自我。《呻吟语》有曰:“观操守在利害时”。如果出现大的拐点,此人以前就有伪。

我们上面讲的识人总则“听其言观其行、察言观色、观眸、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等”是一个检验拐点的好工具。观行是否与所言相符,不符就出现了拐点。一个满口仁义道德,却行龌龊之事的人就是言行不一的下庸人,色仁而行违,虚伪之至。一些官员在作工作报告时大谈百姓疾苦、社会问题,然而脸上却看不到一片沉重,反而呈现轻松自在,这些官员多是一些尸位素餐之人。一个行善的人,眼神里看不到仁慈,却掠过一丝不懈的眼光,多是一些装腔作势之徒。他们的言、行、色、眸不相符合,前后矛盾,出现拐点。

出现了拐点后,就要对前后的现象进行真伪分析,通过去伪存真来提炼本质。那如何完成这些过程?这就要利用“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来推敲定论了。为了表述方便,我在下面将其简称为“所以、所由、所安”。

任何的拐点都可以反映在“所以、所由、所安”上的不一致,因此可以综合“所以、所由、所安”对拐点进行逻辑分析,从而对人进行盖棺定论。

当“所以、所由、所安”存在不一致的时候,此时,判断价值最高的属所安。因为所安决定了所以和所由。所安相对所以和所由来说更稳定更持久,更能反映一个人。因此,在三者相持不下时,最后还是以所安为重点参考。

通过对三者的分析,可以发现拐点处多有假象。有时识人颠倒发生错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假象。所以,区分现象的真假十分重要。如果实在是真假难辨,不妨用上面的识人法结合人分六种来捋一捋,这样有助于辨别现象的真伪。

识人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拐点、假象外,还要注意几点。一个是取大舍小。识人的过程多是以小窥大,见微知著,但评价人则要拾大放小,取重避轻。所以,识人之要,在于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全面识别一个人并不等于求全责备,吹毛求疵。人所共有的通病就是对别人要求高,甚至苛刻,容易将一个人的小缺点放大,对一个人的评价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上贤人也一样有不少毛病。而恰恰,有大德大仁或成就大业的人往往会有些小的过失,但不能以小眚而掩大德。古人云“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人有大誉,无疵其小过”,就是这个道理。不要抓住人的一点短处不放,从而全面否定人,这是一叶障目。所以,识别上贤人时要取大舍小。其中那些不触及根本的问题则为小。譬如成龙,著名的功夫电影明星,在功夫电影行业取得卓越成就,享誉全球,是这个领域的典型逐业者。但不能因为他的私生活有不检点处就全盘否定他。

再则,不盲听取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经过表述和转述后与事实又会有差异。别人的议论仅能作为参考,不可全盘接受,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评价很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别人的看法,尤其那些跟你关系好的人的评价,对你影响更大。也许等你深入了解后却发现并非如此。所以,在生活中不能偏听偏信。比如现在一些人或媒体在没有搞清事实真相前就捕风捉影,有的为了炒作,有的另有企图。这些似是而非的报道容易误导人,不可轻易的盲信而下结论。08年,宋祖德发表对已故著名导演谢晋的不敬言论引起哗然。其内容让人们瞠目结舌,难以置信,一时真伪莫辨。随后谢晋的遗孀以侵犯名誉为由将宋祖德告上法庭。最终以宋祖德败诉并道歉收场,才还死者以清白。所以,对一些人物或事件的传言或报道也不能轻易相信,要有自己的判断。

三则,不以好恶识人。人还有个通病就是:喜欢一个人,就看不到他的缺点,而讨厌一个人,就忽略了他的长处。这是主观感情因素影响了人的正确判断所导致的一种识人障碍。要想准确的识人就不能以自己好恶来判断。应该“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然后取大舍小进行综合评判。比如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各个领域打假,其中对象不乏一些名流,这些名人的粉丝都很讨厌方舟子,认为方舟子多管闲事的有之,认为他贪图名利的有之。然而,方舟子打假大都有真凭实据,除了个别质疑,并非毫无根据的诽谤。这跟恶搞,诽谤有着本质的区别。再则,谁让你造假,你敢搞假,为什么别人就不能揭穿呢?总之,造假就不对,没什么好说的。这与一个名人的优秀程度和受欢迎程度是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要混为一谈。你表现再优秀,再受人喜欢也没有造假的特权。但你造假的影响却是比普通人更大。粉丝偏袒自己的偶像,那是不是意味着其他人也同样有造假的特权呢?其实,假人和假烟假酒都一样,都是用来骗人的,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的同时也侵犯了真品的利益。所以,从假的本质来看没什么区别。如今我们的生活被假给包围了,衣食住行都有假,就应该要有像方舟子这样的专业打假英雄带领更多的各行各业的斗士来进行打假,使我们的生活纯净一点,使弄虚作假的人对这个社会增加一份敬畏之心。这几年层出不穷的毒食品、假商品、伪履历等被知情人举报从而使相关部门被作为,也应该有方舟子的榜样功劳。方舟子打假的意义就在于唤醒麻木的人们与假作斗争的意识,这对社会的净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国民意识要被唤醒,每个人都要承担起打假的社会责任,否则都不打假,最终受害的是每个人和每个行业。然而猪丝们却看不到这个层面。尽管方舟子打假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全盘否定其打假的诚意和功劳。他打假之专、深、准足以表明他是打假方面的逐业者。所以,那些粉丝以好恶来识人,只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同时,也不以对己好恶来识人。人们还有一个识人毛病就是,以对己好恶来判断。通常会认为对自己好的人就是不错的人,对自己不友好的人就不怎么样。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对老师说:“东格拉底这人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怎么呢?”柏拉图说:“他老是挑剔您的学说,并且不喜欢您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柏拉图问:“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他对小孩子很友善;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他对朋友很真诚,常常当面指出缺点并帮助改正;他对穷人富有同情和怜悯,我亲眼看见他有次搜出最后一个铜板给了乞丐……”“但是,他对您却不那么尊敬啊!”柏拉图说。苏格拉底慈爱地抚摸着柏拉图,说,“孩子,问题就在这里,一个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别人,常常会把人看错。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他对我如何,而看他对待别人如何。”

然而,像苏格拉底这样具有胸怀的人在生活中却非常罕见。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些名人打口水战。你说我的不是,我就攻击你的不是。说的对不对不管,但必须以牙还牙。他们看人就是逆我非善,岂不知自己就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一般普通人都是如此:谁对我好,我就说谁好;谁指责我,我就对这个人评价低。这样识人以私,就不可能客观准确。

在生活中,谁都愿意交最好的朋友,找最好的伴侣,与最好的人合作。所以,能否识别上贤人至关重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乎我们人生的质量。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识别上贤人的能力,每个人都将从中受益多多!只有在人群中识别出上贤人,我们才在茫茫的旅途中找到与之同行的人。同时,识上贤人的过程也是识别中俗人和下庸人的过程。识得上贤人,契若金兰,见贤思齐。识得下庸人,敬而远之,反躬自省。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