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救世宰相
  4. 第373章 夫妻犯险
设置

第373章 夫妻犯险(1 / 1)


夜,北京德胜门外李自成中军大帐内。

大帐内四个角落里,竖立着几个大烛台,点燃着几支粗大的白蜡烛,将帐内照得通亮。

李自成坐在中间帅椅上,对坐在台阶下两侧的刘宗敏、牛金星、田见秀、宋献策、李岩等人说:“天很晚了,又把大家请来,是有几个消息要通传一下,再商议对策。”

见众人都凝神静听,李自成便继续说:“第一,起义军包围北京之后,朱家朝廷迅速调整了城防。孙承宗挂帅,张维迎、朱纯臣等勋臣宿将,分别把守各个城门,大大增加了咱们攻城难度。第二,李公子早前安排的细作混入城里,张贴标语告示,散布歌谣,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搅得城内人心惶惶。”

刘宗敏笑着说:“成哥早就说过吗嘛,李公子一个人胜过十万雄兵。”

李岩赶紧摇头说:“那是大顺王鼓励李岩的话,刘将军千万不要当真。”

李自成却说:“李公子的攻心策略,确实给咱们大顺军增添了不可估量的力量。”

李岩:“大顺王谬奖。”

李自成问大家:“这个孙承宗到底是什么人?关键时刻,崇祯为什么如此信任他?”

牛金星见大家都不说话,便开口说道:“孙承宗是朱明光宗、熹宗的师傅,曾任东阁大学士、蓟辽督师,从满清手中收复过辽东大片土地,皇太极率兵围困北京之时,五天之内便把他们打得丢盔卸甲。”

李自成警惕起来:“看来此人还真不可小觑。”

李岩接着说:“可以说,孙承宗和明光宗、明熹宗关系深厚,但和崇祯有些若即若离。”

李岩这一句话,便引起了李自成的极大兴趣:“怎么个若即若离?”

李岩:“北京被围之时,崇祯是不得不用他,但并不信任、依靠他。孙承宗的爱将袁崇焕遭诬陷下狱之后,孙承宗多次力保却无效,直至被凌迟处死。后来孙承宗在辽东有大功不重赏,犯小过却被免职,回到北京只能干点儿杂事。这一次咱们兵临城下,崇祯用他也是不得已。”

李自成开心地问:“孙承宗会不会对崇祯心存怨恨呢?”

李岩摇摇头:“不好断言。”

李自成微笑着说:“我有个大胆设想,咱们商议一下。”

刘宗敏等人都盯着李自成看。

李自成:“若是派人进城招降孙承宗,北京城不就唾手可得了?”

牛金星立即恭维道:“大顺王真是英明神武,想法超绝。”

宋献策说:“恐怕没那么简单,孙承宗不是洪承畴。”

刘宗敏却说:“为什么不试试呢?”

田见秀:“这是深入虎穴,只身犯险,随时可能掉脑袋。派谁去合适呢?”

李自成扫视众人,没有说话。

稍停了一会儿,宋献策站起来说:“宋某不才,愿意前往。”

李自成却摇摇头:“宋先生另有差遣。”

李岩略一思索,便自告奋勇:“末将愿意前往。”

李自成面露喜色,却有些疑惑地问:“李公子不怕掉脑袋?”

李岩坦然说道:“家父同孙承宗有过交往。他是至诚君子,我主动去找他,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出卖故人之子。况且咱们几十万大军在城外虎视眈眈,他也不会轻举妄动。”

李自成笑道:“既然李公子觉得有把握,不妨冒险一试。另外以我的名义,给孙承宗写一封劝降信,显示大顺朝的诚意;再选几个武功高强的亲兵保护你,以防万一。”

李岩:“北京城中,末将已布置了许多暗探。此番我们夫妻二人设法混入北京,让他们暗中相助即可。”

北京永定门城楼东面城墙。

张缙彦、兵部李侍郎和一位守城将军陪着孙承宗和红霞,在城墙上缓缓走着。

这伙人在一尊大炮旁边停下脚步,孙承宗上前摸了摸炮身,又看了看炮口,扭头问身边的将军:“这一面城墙上,共配置了多少尊大炮?每尊大炮配备了多少发炮弹?”

将军:“三十尊大炮,每炮配五十发炮弹。”

孙承宗微微皱眉:“远远不够。这面城墙上至少要配置五十尊大炮,每尊大炮至少要配置一百发炮弹。”

孙承宗见张缙彦有些不解,便说道:“闯贼这次攻北京,是志在必得,每次攻击必定强烈,只有强大的炮火,才能令他们知难而退。”

张缙彦扭头吩咐李侍郎:“立即按孙阁老的吩咐落实。”

孙承宗见李侍郎有些为难,便问:“是不是你们兵部仓库里,没有这么多?”

李侍郎点点头。

孙承宗:“那就赶快去工部催要,一刻也不能耽搁。”

李侍郎赶紧拱手:“遵命。”

红霞走到旁边,拿过一个年轻士兵背的一张弓,拉了拉弓弦,问道:“你这张弓,只有四石力吧?”

那士兵点点头。

红霞摇摇头:“这不行。关宁铁骑的弓都在六石之上,有的甚至可以达到八石。小兄弟,只有强弓,才能有效射杀贼寇。”

年轻士兵腼腆地低下头。

张缙彦立即吩咐将军:“传令下去,城上所有弓箭手,都要换成六石、八石的硬弓。”

孙承宗又对张缙彦说:“我看城头上配备的火枪数量也不够,至少要增加一倍。”

张缙彦赶紧吩咐李侍郎:“就按孙阁老吩咐的去办。”

孙承宗又问将军:“守城的弟兄还有什么困难?”

将军看了看张缙彦,犹豫着说道:“弟兄们……,三个月……,三个月没领饷银了。”

孙承宗盯着张缙彦问:“怎么回事儿?”

张缙彦为难地回答:“下官已经到户部催了多次,他们总是找出各种理由来搪塞。”

孙承宗虎着脸说道:“我找机会向皇上禀报。”

北京孙承宗宅邸大门口。

夕阳西下。

孙承宗和红霞骑在马上,走到大门口。

忽然有一对男女,从对面小胡同里快步走过来问:“尊驾可是孙阁老?”

孙承宗打量了一下问话的男人,问道:“先生是哪位??找孙某何事?”

李岩回答:“在下从河南杞县李家寨李精白府上来,有事向孙阁老请教。”

孙承宗略想了想,便问:“你是李精白尚书的什么人?”

李岩警惕地看了看四周,便诚恳地小声说道:“在下是李尚书非常亲近的人。孙阁老能否容在下进到屋里说话?”

孙承宗又仔细打量了一下李岩和红娘子,见他们神色从容,便点点头下马把缰绳交给红霞,领着他们走进大院。

红霞牵着两匹马,也跟进大院。

北京孙承宗宅邸小客厅内。

孙承宗把李岩和红娘子让到小茶桌两旁坐下,自己也在对面的小茶桌旁坐下。

红霞佩剑侍立一旁。

孙承宗问李岩:“尊驾到底是精白尚书的什么人?”

李岩答道:“实不相瞒,在下是尚书的儿子李岩。”

孙承宗猛然一惊:“你就是那个投靠闯贼李自成的李岩?”

李岩坦荡地回答:“正是。”

孙承宗立即站起来,指着李岩问:“你到底想干什么?”

红霞立即把手按在剑上,随时准备厮杀。

红娘子也警惕地打量一下四周,看有没有顺手的东西,可以拿来做武器。

李岩却从容笑道:“孙阁老请看,我们夫妻二人手无寸铁前来,能干什么?”

孙承宗也从容地说:“老夫久经战阵,谅你们也不敢造次。”

随后,孙承宗坐下缓缓说道:“如今你们大兵压城,你冒险前来,恐怕不是找老夫叙旧吧?有什么话直说。”

李岩:“孙阁老文韬武略当世无双,对眼下形势,应该看得清清楚楚。孙阁老虽然为了保卫北京尽心竭力,能不能守住,容在下说一句不中听的话,恐怕孙阁老心里也没底吧。”

孙承宗却胸有成竹地说:“大明立国二百多年来,骚扰北京的贼寇也有过几次,但哪一次成功过?”

李岩轻松一笑:“那都是塞外蛮族带几万、十几万人来骚扰一下。如今大顺王带甲百万,将北京城包围得水泄不通,打开城池只在早晚之间。但我大顺王体上天好生之德,不愿全城军民呼号于炮火之下,特派在下前来,奉劝孙阁老救民于水火。”

孙承宗问:“怎么救法?”

李岩:“很简单。孙阁老现在总领京城防务,只要下令大开城门,大顺王已经庄严承诺,城内不抵抗,大军进入北京将秋毫无犯,保证不伤害官民百姓,朱家皇室的生命财产也给予保全。”

孙承宗轻蔑一笑:“你们这些话,只能骗骗无知愚民。

李岩:“孙阁老若不信,可以派人到大同、宣府实地考察,看看大顺军是怎么对待真心投诚的军民。”

孙承宗:“李公子不要再说,孙某也不想再听。”

李岩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双手呈给孙承宗:“这是大顺王亲手写给孙阁老的信,里面有郑重承诺,为了全城近百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请孙阁老细看细想。”

孙承宗并不接信,李岩便展开信朗声念道:“大顺王李自成晓谕朱明大学士孙承宗阁下——本王顺天应人,起义兵于陕西,纵横荆襄、吞并中原、荡涤西北、鲸吞河北、俯拾山西。所到之处,人民无不箪食壶浆相迎,官军无不丢盔弃甲而降。今百万天兵降临北京,视高墙深池为平地,看枪炮弓箭为木枝。我大顺将士一奋神威,必将城毁人亡。而本王体上天好生之德,不忍生灵涂炭、玉石俱焚,故派帐下制将军李岩,拜谒孙阁老。本王素闻孙阁老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道德才华冠绝当世,更兼爱民如子、清正廉明。当此千钧一发之际,孙阁老定能抛弃成见,倾心为城内百万军民着想。若能命令麾下将士,开城投降,功德无量矣。本王必虚首辅之位以待,亦不吝王侯之爵以封。大顺王李自成即日亲笔。”

孙承宗冷笑一声,正色道:“李公子,孙某若不看你是故人之子,必定将你立即拿下,送交官府明正典刑。”

李岩却笑着把信放在茶桌上,说道:“在下对孙阁老的人品见识,也算了解颇深,断定孙阁老不会出此下策。咱们后会有期,告辞。”

孙承宗却伸手拦住李岩:“请李公子告诉李自成,城池的暂时得失不足为凭,真正体恤百姓才是人间正道。老夫回复李自成几个字,聊表情怀。”

孙承宗说着站起身来,走到书案前铺开大纸,拿笔蘸墨,洋洋洒洒写下几行大字。

李岩向前一看,孙承宗写的是于谦的《石灰吟》——千凿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