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五霸中,晋、楚、秦三国最强,为护大势力范围,彼此明争暗斗。
楚穆王死,庄王即位。庄王沉溺女色,为郑送来之美女所迷,荒废国政,竟日过着淫乱的生活。
庄王本是豪气于云,颇有作为之君王,然而英雄难过美人关,从此为女色所惑,不知何时方能清醒。
新王如此,国家朝政自然大乱。
楚国老忠臣斗克忧虑国家前途,向庄王进谏:
“自古以来,国君沉溺女色, 国必亡。 请主君远离女色,专心治理国政。晋秦二国,国势日强,已造成我国之威胁。”
庄王怒道:
“寡人所作所为,何敢批评!来人,把他拖下去斩了”
庄王下令斩首。
庄王处斩忠臣,朝中自此无人敢上谏。
晋成公听说庄王无道, 想借机伐楚,立刻召集各同盟国。
楚上大夫伍参与下大夫苏从得到密报,知晋国意图攻楚,非常忧虑。
王八十岁老臣苏从对上大夫伍参言:
“听说晋国联合其他各国欲谋取我国,我俩受先生恩遇,享高官厚禄,怎能眼睁睁见国家败亡,我们应向主君再进谏言。”
伍参点点头表示同意。不仅他本身就任上大夫,伍子奢,孙伍子胥也都食朝廷俸禄。所以楚若灭亡。伍氏一族也将没落。
“是啊,我们立刻去觐见主君吧。”
两人当即前往官殿。
此时庄王如同往日,正与郑姬、越姬饮酒作乐,对两老臣进官,瞧也不瞧-眼,自顾和美人调笑着。
伍参、苏从沉痛地跪在席前。
下大夫苏从首先发言:
“古有桀纣沉演女色而亡国,王应知悉。而王自即位,为色所迷,三年不治朝政,国家前途堪忧。现晋联盟各诸侯,欲谋伐楚,主君不应再沉迷下去了。”
庄王一听怒不可遏,拔出长剑,瞪着苏从:
“难道你不知道对寡人胡言乱语,会被处斩吗?”
满头白发的老忠臣苏从痛心地流下眼泪,叩头伏拜:
“倘若老臣之死,能挽救国家,臣愿死一百次,毫不埋怨,只要主君能醒悟。”
“真是不畏死的糟老头,寡人不想再看到你,快滚!”
庄王念在老臣有功于国,不忍杀他。
上大夫伍参极富谋略,他深知正面进谏无效,便急忙斟酒:
“使大王烦心,真是罪该万死。微臣想说个故事,为王解闷。”
“好极了,什么故事,快说。”
“是。”
伍参鞠躬礼拜,接着说:
“从前,微臣曾奉先王之命,出使曹国。”
“不错,那时我还是太子。怎么,曹国有何趣事吗?”
庄王似乎很感兴趣地询问伍参。
伍参笑道:
“要说有趣,不如说是可悲。”
“快说吧。”
“微臣出使曹国时,曾听说曹国有一只大鸟总是停在-棵腐朽之老树,老树早已枯朽,且有葛蔓缠绕,摇摇欲坠。但大鸟既不离开也不鸣叫,如此待了三年,所以时人称之为痴鸟。”
“喔,三年来,大鸟既不飞也不叫,不如称为笨鸟。”
“是的,正是如此。”
“那只大鸟若能展翅飞翔,也许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然而三年来不鸣不飞,其中必有问题。”
庄王似乎这才明白伍参之意,突然认真地说:
“等等,你说这故事来讽刺寡人?伍大夫,你也不畏死吗?”
“微臣不敢。只是晋国现欲谋楚国,主君应有所警觉,加以防备才是。国亡,又焉能享乐?”
庄王似乎醒悟了。
“国亡,焉能享乐,寡人还能这样下去吗?”
庄王自语着,看看陪侍在侧的郑姬、美姬说:
“幸有忠诚伍大夫,寡人才知自已是只不鸣不飞的笨鸟。寡人要重新开始,专心治理国事。从今天起,我不希望再看到你们。”
伍参和苏从不禁流下欣慰之泪。庄王感慨地对二忠臣道:
“寡人决定封卿两人为正卿,希望卿继续辅佐寡人治理国事。”
苏从忙叩拜:
“微臣年岁已大,怕担负不起重任,欲向王推荐一位贤人。”
庄王非常高兴。
“贤卿想为寡人推荐哪位贤人呢?”
苏从回答:
“海宁有一位贤人名孙叔敖,此人德望经纶兼备,若能任用他,必能助王治国。”
“极是,寡人就命你驾驷马马车亲自到海宁请孙先生来。”
人之转变如此大。庄王从此认真治理国政。
苏从终于带七十岁的孙叔敖上朝。
庄王封孙叔敖为令尹,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如何治理国家呢?”
“治理第一要件,先要巩固王权。王权不固,对内老百姓不信服,对外则受列国轻蔑。”
庄王想起过去荒唐的生活,说道;
“先生说的是。然而如何巩固王权呢?”
“过去三年大王荒废国政,使王威信尽失,而今晋王计划兴兵攻打吾国,若要提高主君威信,首先必须挫挫晋国锐气。”
庄王深表同意地点点头。
“寡人明白了。那么寡人先下手为强,是吧?”
“是的,不过晋国国势强盛,若正面出击,我军牺牲太大,现在臣有一策既可以大败晋军,又可减少我军牺牲。”
“有何良策?”
“夹在晋楚之间的郑国,已和晋结为同盟,所以伐郑与讨晋具有一样的效果。”
庄王感到佩服。
“好计。可是晋会坐视不顾吗?”
庄王忧虑的也有道理。郑国受击,晋当然会派兵教援。
何况对方是楚国。
孙叔敖笑答:
“郑必请求救援,而晋当然也会派出援军,这正是微臣所乐见者。”
“寡人不懂。”
“主君想想看,晋不可能派全国精兵援郑,换言之,我军必能轻易击败晋援军,大王即可威名远播。”
庄王听了心动。
“好,明天伐郑,让各国瞧瞧楚国的厉害。”
于是任命孙叔敖为元帅,伍参、苏从、范山、关越为四大将军,庄王统军二十万大军出征。
当时伍子胥尚未满二十岁,但天资过人,伍参特地带他一起出征,体会实际的作战经验。
郑国是小国,不到三天即被楚军层层包围。
晋王得知郑国情势危急,忙召重臣商讨。重臣表示:
“我国拯军救郑,若不成可能威名扫地。”
“假使任楚军横行,不仅威名扫地,更我失天下霸权,不如大军趁机一举侧灭楚军。”
众臣皆一致赞同。晋成公遂派苟林父为元师,亲师十五万大军援郑击楚。
不幸的是,出发之第二天,晋成公突死于阵中。
元帅苟林父认为此时出征不吉,打算全军撤回晋国。
大将韩厥极力反对:
“本为援郑而出征,今反倒空手而回,岂不更增楚国气焰,只要将先王送回国,军队继续前进,彻底败楚才能返国。”
韩厥将军的话不无道理。
荀林父本就缺乏主见,听了韩厥之言,当即决定再度踏上征途。
晋十五万大军,经过十几天后,来到黄河边。此时哨兵来报:
“郑国等待不及,已向楚军投降。楚王受降后,现正准备撒军回楚。”
消息传出,晋军将领个个垂头丧气。
荀林父徽询众将意见:
“据报,楚已受降,现正打算撒兵回楚。今后该如何,众将有何建议?”
士会将军说:
“郑既已投降,楚军也打算回楚,现在前往有何意义?”
张锋大将先谷反驳道:
“郑国归附我国,乃因我国能在他们危急之时,给予救援保护,今日郑乃我晋国的从国,若郑亡而晋无法挽救,日后还会有谁信从我国。所以我认为与楚之战非打不可。 我愿为第一前锋,为国效命。”
荀林父觉得先谷之言颇有道理,便命先谷为先锋,魏锜、赵旗、赵婴、赵括为大将,重新编制大军,渡过黄河。
先谷性格粗暴,一过黄河,便立即紧追在楚军之后。
此时楚已行军至邲。忽然快马来报,知晋军紧追于后。
众将心慌。伍参遂报告庄王。
“吾国长久以来为晋所轻,今日正可趁机一雪前耻。”
年轻之伍子胥听到祖父这话,在一旁露出会心的微笑。
然而庄王十分不安。
“还是等下次再反击吧。”
伍参再劝,说道:
“眼看敌军在后而撤退,与败走何异,所以非战不可。”
庄王看看孙叔敖,问道
“元帅之意如何?”
“............”
孙叔敖默默沉思。
庄王焦急地催问孙叔敖:
“令尹为何沉默不语,当初不是你要寡人伐郑的吗?”
孙叔敖这才开口:
“我们原就预知晋将援郑,而攻打郑国也是为了和晋军决成,此时还在讨论应战与否,臣认为根本无此必要。”
庄王听了,羞旅地说:
“元帅说的即是。假使两军交战,元帅可有把握战胜?”
孙叔敖满怀自信地说:
“当然。”
“为什么?”
“主君请仔细听。”
于是孙叔敖列举敌军弱点,叙述如下:
第一、高昂的士气乃决胜的第一要件,而晋军出征之始,即失主君,所以士气必定低落。
第二、敌军主帅荀林父缺乏统率力,且不谙兵法。
第三、晋军先锋先谷功利心强,性情粗暴,为人傲慢,与其他将领不合。
第四、行军中途,改变大军编制,传令系统必定尚未确立。
第五、我军刚击败郑军,士气高昂,敌军则士气低落,所以我军在各方面均占优势。
庄王听了孙叔敖之说明,欣然说道。
“那么我军立即转头迎击。”
庄王下令总攻击。
孙叔敖转身与伍参商量:
“除了伍将军之外,无人能担当先锋重任,希望将军率领先锋军,给予晋军迎头痛击。”
晋伍参答道:
“敌方先锋军,由我负责歼灭。至于我方援军可先绕至黄河。”
孙叔敖点点头:
“我明白,我亦打算如此。”
两人在无言中,心意相通,所思一致。
一旁的伍子胥听了两位名将之对话,禁不住讶异地默默微笑着。
先锋伍参率兵出发后,对同行之伍子胥说道:
“方才我和孙元帅商量作战计划时,看到你在一旁笑着,那有什么意思吗?”
年轻的伍子胥笑着回答:
“我见到两位名将间心灵相通,因而感动地微笑。”
“嗯......你不懂我为什么建议援军先绕至黄河吧?”
“我大概能推测到祖父的想法。”
“好,那么说来听听。”
“也许我猜错了也不一定,不过祖父请听听看我说的对不对。”
伍子胥接着说:
“祖父将敌方先锋军歼灭后,敌军必溃逃黄河,所以我军先至黄河埋伏,必可将其全部歼灭。”
伍参想到年纪轻轻的孙子竟能了解自己的作战计划,不禁高兴地流下眼泪。。
“子胥!”
“是的,祖父。”
“我竟不知你如此通晓兵法,此次带你来真是不虚此行。子胥,这次战役,你可增加丰富的实战经验,日后必可为将帅之才。”
“祖父之言,子胥谨记在心。”
武子胥说到这里,忽然义说:
“祖父,时候不早,我们快赶路吧。”
伍参将军早已料到时候紧迫,事先已督促军队赶路。
为了想考考自己的孙子,伍参又故意装作不懂的问伍子胥:
“离敌军之出现尚有一段时间,何以这么仓促?”
“虽然仍有一段时间,然而最好先至战地,然后产阵以待。”
子胥之想法和伍参之计划完全一致,伍参不得不惊叹道:
“喔!你到底从何处学来的兵法呢?”
“并未正式学过,只不过曾从人们口中听到有位孙武者说过:先至战地者,能取得制敌机先。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伍参驱马向前,问道:
“孙武?有这个兵法家吗? ”
“我也没见过。但根据人们所说,孙武似乎是个对兵法造诣很深的齐国人。”
“嗯,你一定要去拜访他,子胥。若要做个大人物,就要多多结交贤人智士。......对了,假若你是指挥官,你认为在何处迎击较为有利?”
事实上,伍参早已拟定作战计划,现在无非试试孙子的能耐,所以故意问他。
子胥道:
“离此约七十里(周朝一里约四百零五公尺)之处,有个又深又窄的溪谷叫瓶底。我军可埋伏于此,待敌进入,即可予以痛击。”
老将军吃了一惊。
“若敌军先埋伏,如何? ”
伍参故意以不可能发生的状况询问子胥。
子胥胸有成竹地说:
“不必担心此事木可能。”
“喔,你如此有把握?”
“当然,因为敌军的先锋是先谷呀。”
“你以为先谷不会埋伏在瓶底?”
“祖父口中的先谷,似乎是个好大喜功,凡事性急之人。那种人哪会放松追击,而躲在溪谷里等待尚不知动向的我军呢?”
"“嗯!”
“等着瞧吧!先谷一定只顾追赶,对狭谷毫无警戒心,等敌军一进入山谷,便是我军攻击的最好时机。”
“子胥,你已经经能根据敌军将领的性格来拟定作战计划,我很惊讶。”
“我认为要正确把握住敌军将领的性格,才能拟定完美的作战计划。”
“很好,我们就按照你的计划来进行。”
伍参为了鼓励子胥故意这么说。
不多时,到了瓶底溪谷,待大军埋伏之后。伍子胥又说道:
“祖父,我想到一个伪逃战术。”
“伪逃战术??
伍参一时无法意会。
子胥接着说:
“派奸细渗入敌军,扰乱军心。”
“怎么做呢?”
“派奸细到处说:楚军惧怕先谷将军,早已落荒而逃。那么先谷必定更加心急,就会毫不迟疑地通过溪谷,此举对我军更为有利。”
此一战术,伍参想都没想过。
“嗯,真是个有趣的战术。好,我们就付诸实行吧。”
子胥立刻派人渗入敌阵。
子胥派出的人不久就遇到了晋军,于是按照原定计划谣传:
“楚军闻知先谷将军勇猛无敌,正迅速撤回楚国。”
这句话使得先谷所率的晋军更加士气高昂。
“大家全力追击,在敌人离境之前将其击灭。”
先谷更是快马加鞭的赶路。
不多久,晋军就抵达了溪谷前。副将黄领提醒先谷:
“谷内可能有敌兵埋伏,将军最好先派人到前面侦察侦察。”
急着追赶敌人的先谷哪听得进去,怒气冲冲地说:
“敌军逃都来不及,哪会有伏兵。此时分秒必争,非得在敌军越境之前赶到不可。大家跟着我走吧。”
俗语说得好,逐鹿者不见山,愚蠢之先谷果真中了伍子胥之计。
于是先谷所率领之先锋部队,急急的想穿过山谷。
楚军窝戴在林中静静地窥伺,等到晋军部队约三分之一进了山谷后,忽地大声击鼓呐喊,冲出树林,奋勇杀敌,一时刀剑声、惨叫声不绝入耳。
先谷这才发现谷中有埋伏。
“上当了。”
然而太迟了。
伍子胥有如急风迅雷般策马出林,忽然剑光一闪,先谷的头随之落地。
“先谷死了,将晋军完全歼灭。”
晋军大意,受到伏击,终于阵势大乱,落荒而逃。
已入瓶底的一千余名士兵都死于楚军的伏击之下,无-幸免。其余仍在谷外的四千多名晋军,立即转身四处窜逃。楚军乘胜追击,有如狂风扫落叶般,毫不容情,晋军早已溃不成军。
楚军一直追击了二里多路。在教镐布阵的元帅荀林父欲率兵迎战,不料残败的先锋部队有如怒涛般拥入,士兵无法前进。荀林父不得不饮泪下令全军退至黄河。
后援部队的士会将军,得知战事不利,早已在黄河边准备了八百余艘军船。
不久,十五万大军蜂拥至黄河边。
兵士争先恐后想登上船,结果五十多艘船因而翻覆,数百人落水。
正当此时,事先埋伏在黄河由沈尹、关越所率领的楚军部队左右大声呐喊突袭。晋军中有被一刀刺死的、有被长剑斩死的、有被斩脚落河溺死的,还有因害怕而跳入河中溺死的,黄河成了一条血河。
战斗持续了三、四个小时。
晋军从原先出发的十五万大军,到现在平安渡河的,只剩下八百余名骑兵,以及不足二万的步兵。
此次战役,使久为晋所轻之楚,国威远播,庄王威名晨天下。
庄王回国后,大大封赏元帅孙叔敖和大将伍参。伍参领了奖赏回家后,笑着对子胥说:
“今天应是你受赏才对。”
“祖父,别这么说。有一天我也能象祖父那样为国建功领赏。”
“哈!哈!哈!当然。你一定会成为名将,为国立大功。”
这天,庄王正和凯旋归来的将领一起喝酒庆祝,庄王对孙叔敖和伍参说:
“因为有了孙令尹和伍大夫,我国才能赢得这场空前未有的大胜利。你们看,寡人的王权是否完全确立了呢?”
孙叔敖拜服,说:
“以前我国攻打宋国时,曾被晋援军所败。若能趁此机会攻下宋国,孤立晋国,必可掌握中原霸权。”
“令尹说得有理。”
庄王立刻下令决定出征。
宋是小国根本无力抵抗,不久就被楚军包围了。
宋文公准备出城投降,左司寇乐昌极力反对:
“我国也曾被楚所围,因得晋援,得以免受辱投降。今日降楚,恐会激怒晋王。”
“倘若不降,楚军将攻下城池,届时,必使无辜百姓受到茶害。哎,到底该如何是好? ”
文公进退两难,此乃弱小国家之悲哀。
乐吕接着说:
“可先紧闭城门,再向晋王求援。”
“那么派何人前去呢?”。
右大夫乐婴奇说:
“主君请派微臣出使晋国。”
“好极了。快去吧!”
乐婴奇立即出城,幸运地通过楚军的重重包围,平安抵达晋国。
晋景公原对楚怀恨在心,当下立即决定援兵救宋。
但下大夫伯宗提出反对的意见:
“我国在上次对楚之战中损失于五万大军,如今再兴兵,能击败楚军吗?大王千万不可意气用事。”
晋王默然。
“倘若我国坐视不管以如何维持我国威信?”
伯宗无言,默默沉思着。
晋景公越想越焦。
“众卿有何良策?”
伯宗这才拾起头。
“大王可先派善辩之士使宋,劝宋暂别投降,告诉宋王援军近日就到,先瞒骗着宋国,让对方安心,也许楚会撤兵也不一定。若是楚继续围攻,到时再作打算也不迟。”
不用说,瞒骗宋国只能算是下下策。
然而事情到此地步,也不得不如此了。
“如果没有其他办法,也只得如此了。问题是该派谁去呢?”老忠臣解杨自动挺身而出。
“老臣愿到宋国,即使牺牲也要完成大王使命。”
老臣解杨身负重任向宋国出发。不幸的是,在中途即被楚国斥侯所俘。
“你是什么人?”
“我是晋国使者,奉命晋见宋王。”
解杨毫不犹豫地回答。
楚军一惊,立刻将其捆绑送到庄王面前。
庄王和伍参一见到头戴峨冠、腰系博带、神情庄严的解杨,就知道他不是普通人物。
庄王立刻下令松绑。
“先生哪里来的呢?部下无知,无礼捆绑,但求见谅。”
解杨明白这只是庄王的怀柔政策,因此特别谨慎地回答:
“我乃晋国使者,奉王命至宋国,希望宋国能继续抵抗贵国的围攻。”
庄王笑着说:
“先生似乎是个贤明之人。到了宋国是否能代寡人劝劝宋君,尽快投降,以免宋国百姓无辜受累。”
解杨毅然地回答道:
“大王应立即撤兵离去,以免殃及百姓。否则在晋援军到达之前,解杨将亲自指挥宋军,奋力一搏。”
不耐烦的伍参终于忍不住了,他大声地对庄王说:
“主君为何不干脆斩了那家伙?”
解杨以不屑的眼光瞪视伍参。
“我乃晋国使臣,而为臣者当然必须忠于自己的主君。倘若你我易地而处,若你是忠臣,必也只能如此做。”
伍参哑口无言。
庄王朗声笑道:
“先生说得有理。但是我一百万大军,随时可攻入城内,那时受害最多的必是宋国子民。倘若先生贤明,便应立劝宋君降楚,将战祸减至最低。”
解杨不为所动。
然而他知道,若想脱离困境,顺利达成晋王所交付的使命,只有暂时答应楚王的要求,因此假装经过慎重考虑后,说道:
“我明白,但不知可否达成大王厚望,我试试看。”
解杨虚伪的承诺着。
“你能了解,寡人很高兴。请先生立刻去见宋王,劝他投降吧。”
庄王特派驷马马车,送解杨到宋国城门前。
不过庄王也派了几名壮士秘密监视解杨。
解杨通过楚军的重重包围后,来到城下,高声喊道:
“我乃晋王派来的特使。特来传达王命,请宋王上城。”
解杨看到宋主上了城楼之后,便郑重地喊道:
“晋王即将派谴援军救宋,请宋王务必支持到最后,万万不可降楚。”
解杨无视和庄王的约定,忠实的传达王命。
尾随于后面的壮士一惊,立刻冲出,捆绑解杨欲押回楚营。
宋王下令射击。楚国壮士中的神射手养由基回身反射,城楼上的宋王应声而倒。
壮士将解杨押解回营,送至楚庄王面前。
庄王得知详情,怒道:
“大胆解杨,竟敢违背承诺。来人,把他拖下去斩。”
解杨毫不畏惧地答道:
“忠臣不达王命。岂能听命于敌国王君。”
“可恶......。马上拖下去斩了。”
庄王愤怒已极。
孙叔敖劝道:
“大王暂且息怒。解杨不违王命,必为忠臣。大王,忠臣者万万不可杀啊!”
“好吧,就交给你处理。”
庄王不快地转身回内殿。孙叔敖立即派车送解杨回晋。
接着,孙叔敖立刻下令:
“晋军不知何时来援助,因此今日发为总攻备,二目内须攻占宋国”
楚军开始全力攻城。宋国了姓有饿死者、有被敌军箭伤者,悲鸣声不绝子耳,老百姓普不堪言。
终于下大火华阳奉宋王之命,登城叫阵:
“宋王即将开城门遂交降书,请停战。”
攻城停止,宋王负伤身着白衣出城,跪垦降书。
庄王兴起怜悯之心,素自扶起宋王。
楚下火夫潘鼎在一旁建言:
“宋既降,何不彻底亡宋,将宋君流配边境。”
庄王摇播头。
“不可太过。宋降即可,不应毁人社稷。”
接着对宋王说:
“从今之后,归服楚国。”
此役之后,楚王威名更加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