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美国的经济大萧条
天堂的这一边
20世纪20年代,被称为美国的“新时代”,财富和机会向刚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了自己吝啬的大门,美国在战争大发横财。现在,美国人又可以舒舒服服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了,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
可以说,战后10年是美国经济繁荣发展的10年,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浪潮,诸如火车、汽车、电话、无线电的大量应用,刺激了民众需求与消费的欲望,以及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总统柯立芝上任时说:“现在,美国人的头等大事就是做生意。”继任总统赫伯特·克拉克·胡佛也认为:“我们正处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的前夜,贫民窟从此将从美国消失。”
由于美国的军火商在一战中大发横财,大批的美国士兵口袋里揣着满满的现金也在战后回国,这些都拉动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都市化进程和娱乐业的蓬勃兴起创造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富足、安逸的生活在混乱和喧嚣中让人头晕目眩,传统的清教徒道德体系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人们对金钱、烈酒、性的诉求不再讳莫如深。用这个时代著名作家斯科特·菲兹杰拉德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嘲讽的时代,一个放纵的时代。”
海明威曾用“迷惘”两个字概括20年代的情绪,塞林格则用《麦田里的守望者》表达了他对“垮掉的一代”出路的担忧和思考,而菲茨杰拉德则抓住了那个时代的反叛、变化、大胆的社会特征,将之命名为“爵士时代”,他自己也因此被称为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立志成为“当今最伟大作家”的菲茨杰拉德辍学入伍,他曾敏感地幻想自己会死在法国的战场上,而实际上,在整个战争期间,他都在美国的蒙哥马利市的军营中受训,还未来得及听到战场上的枪炮声,一战就结束了。对那个时代大多数美国青年来说,一战从头至尾都是一场多愁而无害的梦。就在这个时期,22岁的菲茨杰拉德结识了年轻女孩泽尔达·塞尔。
2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充满运动、变革、反叛的时代,年轻一代最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与传统决裂的不归路。爵士时代的摩登女性是第一批不安于室的“现代女性”,她们不受家庭和社会的监控,反对克己,赞美享乐。在高调宣称自己有权去约会、抽烟、喝酒、跳舞、穿衣打扮的同时,也成了时尚消费文化制造的首批类型人物。菲茨杰拉德形容她们是“自私而不负责任”,却“无可救药的迷人”。
在一战以前,除了为自己招揽生意的女人,女性极少出没于在酒吧或俱乐部,抽烟也是一桩罪行,就在1904年,还有一名女性因为当众吸烟而受到拘捕。现在的“摩登女郎”,在众目睽睽之下自行其是,她们抽烟、喝酒,成日穿着短裙招摇过市,在爵士酒吧里与男人打情骂俏,频繁地更换舞伴,以“极端下流”的方式跳舞,并时常彻夜不归,泽尔达就是其中的一位。
18岁的泽尔达,金发、白衣,这个野性少女是舞会上最耀眼的明星,如果泽尔达来,其他女孩子就直接回家了。作为亚拉巴马最高法院法官的小女儿,宠溺滋生了她格外的骄傲与叛逆。当其他女性仍然穿着紧身衣,循规蹈矩地出现在艺术家沙龙的时候,年轻的泽尔达就毫无顾忌地穿着透明的裙子纵身跃入纽约著名的喷泉中游泳。据她自己所言:“我在曼哈顿所有俱乐部的每张桌子上都跳过舞,裙子掀到了腰部。高高地架着双腿,当众抽烟,嚼口香糖,喝酒醉得滑到了阴沟里。”她就像一阵旋风,席卷过身边的每一个人。
她半开玩笑地说:“曾吻过几千人,还准备再吻几千人。”不过在菲茨杰拉德看来:“我喜欢她的勇敢、诚实与火一般的自尊。”坠入情网的菲茨杰拉德对她展开疾风骤雨般的追求,泽尔达答应了他的求婚,不过开出了条件:“如果他能挣到钱让我过上习惯的优渥生活。”
离开军营后的菲茨杰拉德开始埋头创作,他渴望通过写作获得成功,以此来“赢回”泽尔达。1920年,具有半自传色彩的长篇处女作《天堂的这一边》出版之后一鸣惊人,让菲茨杰拉德一跃而成美国文坛的闪亮新星,也给他带来了爱情的资本。他立刻去找泽尔达,4月初,两人便如愿以偿地“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但是,当时的菲茨杰拉德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在这欣喜若狂的幸福之中,隐藏着什么样的阴影和苦涩。
失而复得的婚姻使得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个一年之后口袋里金钱叮当响才娶到那个姑娘的男人,将永远珍视他对有钱阶级的终身的不信任和敌意——不是出于革命者的信念,而是出于农民郁积满怀的愤懑。”
泽尔达·塞尔曾是美国社交界大名鼎鼎的先锋女性,她是作家、画家、舞者。作为作家,她没有多大的知名度,终其一生只有一部自传体《留给我这曲华尔兹》,而让人们记住并津津乐道的是她的另一面:“迷惘的一代”著名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的生活无比奢靡,她的出格、她的疯狂、她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传奇。
婚后的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在社交场上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对情侣,他们年轻漂亮,拥有金钱和名望,他们活跃于纽约的社交界,纵情地享受爱情、年轻的生命以及成功的欢乐,过着夜夜笙歌、觥筹交错的生活。为了维持巨大的开销,菲茨杰拉德接连写出了第二部长篇《美与丑》和短篇集《爵士时代的故事》,菲茨杰拉德在他的中创造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女性形象:她们新潮、独立,有魅力,有勇气,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这些作品相当畅销,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爵士时代是菲茨杰拉德最为春风得意的10年,他的名气水涨船高,鼎盛时期一个短篇能卖得上千美元,出卖的电影改编权更是毫不费力就收益颇丰。靠给杂志写稿子,他的年收入平均有25000美元,当时教师的平均年收入是1299美元。夫妇俩纵情享乐,挥金如土,是所有派对的座上宾、高级商店和酒吧的常客。他们的足迹遍布了欧洲,他们放浪形骸,挥金如土。
爵士时代是一个艺术空前繁荣、人们挥霍无度的疯狂时代,“所有的神明都已经统统死光,所有的仗都已经统统打完,所有的信念都已经统统完蛋”。泽尔达与菲茨杰拉德戏剧一样的人生,恰恰正是这个浮华时代的最佳例证。他们的人生如同,菲茨杰拉德曾回忆说,他不知道他和泽尔达究竟是生活在现实之中活生生的人,还是他笔下某篇里虚构的人物。
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首都巴黎,是艺术家云集的胜地,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移居到那里,一方面是要寻求新的灵感,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现实考虑。虽然收入不菲,但两人还是常常入不敷出,而在巴黎的生活则要实惠很多。1925年,酝酿了几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正式出版,这部奠定了菲茨杰拉德“20世纪美国文学最伟大的家之一”的地位,《了不起的盖茨比》也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书的质量虽高,但销量却不大,没有带给菲茨杰拉德足够的金钱回报。这一时期,菲茨杰拉德生活中不和谐的危机已经浮出水面。就在他写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期间,向来豪放随便的泽尔达爱上了一个法国海军飞行员,似乎还曾试图离开菲茨杰拉德,后者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此后,他开始意志消沉,写作也走了下坡路,因为断断续续的写作不足以维持生计,菲茨杰拉德只好转到好莱坞去编写剧本。
由于讲究排场、挥霍无度,他们的生活渐渐捉襟见肘,从30年代开始,经济上的窘迫,奢侈的生活无以维系,没完没了的争斗使两人精疲力竭,泽尔达挣扎在精神分裂的边缘,菲茨杰拉德则陷入了灵感枯竭、灵魂透支、理想幻灭的魔咒之中,菲茨杰拉德的黄金时代也悄然逝去。
泽尔达的怪脾气日渐升级,她有时候会突然想要练习芭蕾,就日夜都不休息地跳,直到1930年,她发生大崩溃,不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尽管如此,她仍然于1932年出版了自传体《留给我这首华尔兹》。1934年,泽尔达患了严重的精神病,菲茨杰拉德只好把她送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医院里接受治疗,但即使是在精神病院虚弱而濒于疯狂的日子里,两人还交换着炙热的情书,一种在钢丝上跳舞般的奇异爱情。
泽尔达(左)和菲茨杰拉德(右)
泽尔达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主角黛西的原型:美丽、高傲、富有才华却又拜金,她引导菲茨杰拉德挥金如土,最终使他荣光不再。1936年,菲茨杰拉德不幸染上肺病,加上泽尔达的折磨,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酗酒成为作家逃避生活的唯一方式,也挥霍着仅存的天才。菲茨杰拉德虽一度试图振作,精心创作了《夜色温柔》,但显然已经不能再续辉煌,持续的酗酒也严重地损害了他的身体。在最后的日子里,他落魄潦倒,无人问津。海明威伤感地写道:“他再也不会飞了,因为对飞翔的爱好已经消失,他只能回忆往昔毫不费力飞翔的日子。”
泽尔达·塞尔是一个被宠坏的女孩,她的疯狂与自私毁灭了她的丈夫——天才的作家菲茨杰拉德,这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泽尔达的恶劣评价。可是又有谁知道呢,如果没有泽尔达,就不会有一个叫菲茨杰拉德的作家以及那部伟大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事实上,泽尔达也成就了菲茨杰拉德,赋予他无穷的灵感,一次次化身出现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菲茨杰拉德的很多女主人公都是以泽尔达为原型创作的,每个女主角都带有泽尔达的影子:独立、美丽、个性十足、追求无穷无尽的享乐,连声音里都充满了金钱的意味。菲茨杰拉德总是忍不住要写这位美丽又有个性的南方姑娘,她已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永存。
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脏病突发,年仅44岁,遗留一部未竟之作《最后的大亨》。他死前已经破产,遗嘱中要求举办“最便宜的葬礼”。困在精神病院的泽尔达、最后相伴左右鼓励他写作的情人,均未能参加葬礼。仅有很少的亲友出席了葬礼,好友女诗人多罗茜·帕克失声痛哭:“这家伙真他妈的可怜!”这是在他的中,盖茨比寂寞的葬礼上,有人讲过一模一样的话。
7年之后,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意外失火,她被困在顶楼,活活烧死,独自离开这个让她热爱又令她疯狂的欲望世界。爱恨情仇都已谢幕,两人最后葬在了一起。
迪士尼的童话王国
沃尔特·迪士尼是历史上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之一,是能够把构想变成一个价值10亿美元公司、所创造的财富在他去世数十年后仍然为大家所享用的人。沃尔特·迪士尼不仅是动画领域的先驱,也改变了娱乐世界。在20世纪,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他更能触动成千上万美国人的心灵、思想和情感。
沃尔特·迪士尼,于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市,在他5岁的时候,全家搬到密苏里州的一个农庄。在那里,迪士尼最好的伙伴便是一些小动物。其中一只名为“波克”的小猪是他最好的朋友,迪士尼后来回忆这段童年生活时这样说:“它特爱恶作剧,在它想闹的时候,它可以跟一只小狗一样调皮,跟芭蕾舞演员一样灵活。它喜欢悄悄从我背后顶我一下,然后高兴地哼哼着大摇大摆地走开了,如果我被顶倒了,它就更得意了。它就是《三只小猪》里‘波克’的原型,我拍它的时候实际上是流着泪怀旧的。”
上学以后,迪士尼表现出了自己的漫画天才,经常为校报画漫画,空闲时就去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在他16岁那年,美国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迪士尼辍学参军,结果由于年龄太小而被拒绝。但他伪造了出生证明,才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救护队,但是等他在法国训练完毕的时候,一战已经结束了。
战后,迪士尼回到芝加哥,18岁的他不顾父亲的反对,离家出走,到了堪萨斯市,去实现他当漫画家的梦想。但是,当他到《堪萨斯城明星报》求职时,遭到了拒绝,于是转而替比卢广告公司作画,就在此时,他对动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一个叫菲力猫的动画广受欢迎,看到菲力猫的成功,迪士尼想在娱乐事业上谋求发展。
在堪萨斯市,当迪士尼辛苦伏案画画的时候,经常有一只小老鼠在他的画板周围玩耍,那只小老鼠成了迪士尼的朋友。它虽然淘气,却很温驯,有时甚至蜷伏在迪士尼的手掌心里睡大觉,这只小老鼠给迪士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2年,21岁的迪士尼筹资组建了自己的“欢笑卡通公司”,开始拍摄自己的动画故事短片。但他的事业并不顺利,有时穷得都没有钱去取修好的鞋。1923年,身上只有40美元的迪士尼提了一只皮箱,带着尚未完成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离开堪萨斯市,只身前往好莱坞。当一位旅客问他此行的目的时,迪士尼回答:“我将导演好莱坞的大制作。”
1925年7月,迪士尼和他的哥哥罗伊在叔叔家的车库成立了“迪士尼兄弟制片厂”,他们首先拍的是《爱丽丝喜剧》系列片。此片上映后深受好评,至此,迪士尼兄弟制片厂终于站住了脚。1926年,他们把制片厂改名为“沃尔特·迪士尼公司”。第二年5月,迪士尼制作的《幸运兔子奥斯华》大受欢迎。
“幸运兔子奥斯瓦”是他创造的第一个成功的动画角色,但迪士尼本人因这只兔子所享有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缺乏经验的迪士尼因为与纽约经销商签下不明智的合约,而丧失了“幸运兔子奥斯瓦”的所有权。由于这次惨痛经验,迪士尼发誓:“绝不再同任何人合伙工作。”
迪士尼神情专注地绘画《蒸汽船威利》中的米奇。
也许是人类尔虞我诈的事情太多,迪士尼倒更喜欢小动物的那种坦诚和无欺。就在他计划要制作一部新的动画片、要塑造一个新的角色时,那只令他念念不忘的小老鼠突然从他的脑海里蹦了出来。他先画了几张小老鼠的草图,拿给伙伴奥比看,奥比一看就乐了,这只老鼠太像迪士尼了:它的鼻子、面孔、胡须、走路的姿势和表情,都好像有迪士尼的影子,现在就缺迪士尼的声音啦!迪士尼本来打算给小老鼠取名叫莫蒂默,但迪士尼的妻子莉莲说叫米奇更好。这样,小老鼠就有了米奇这个名字,后来成为广为人知的“米老鼠”。
当时,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驾驶飞机,首次从美国飞越大西洋,直达法国的巴黎,成为新一代美国人心目中最了不起的冒险家。迪士尼根据林德伯格的事迹,构思了一个让“米老鼠”开飞机的简单而有趣的故事——《疯狂的飞机》。1928年5月10日,该片在好莱坞试映,观众的反映还不错,令沃尔特信心倍增。
在开始制作《米老鼠》系列的时候,电影正从无声向有声过渡,当时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刚刚轰动纽约。沃尔特·迪士尼认为,米老鼠影片也该如此,应该让观众不仅可以看见“米老鼠”,还可以听到“米老鼠”说话的声音。由于沃尔特·迪士尼要求声音和动作必须配合完美,使得《蒸汽船威利》的制作过程十分艰辛。公司的资金用光了,迪士尼决心放手一搏。“我认为这次幸运之神是在敲我们的门”,他写信给哥哥罗伊:“抵押所有的资产,让我们把它做得尽善尽美。”
《蒸汽船威利》的制作费高达1.5万美元,但事实证明,这项投资是值得的。1928年11月18日,该片在纽约首次放映,观众听到的米老鼠的声音,其实是迪士尼本人的假音。《蒸汽船威利》的首映成功,使“米老鼠”一夜成名。这次创作使迪士尼获得了“米老鼠之父”的头衔,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财富。
在迪士尼的《米老鼠》系列中,米老鼠被设计成为一个温柔可亲、善解人意,但也有些急躁粗心的小家伙;它很有正义感,喜欢打抱不平,常常不自量力,使自己身陷险境;它颇机智,也很勇敢,所以最后总能化险为夷;他还有淘气的一面,常常喜欢恶作剧,开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从《疯狂的飞机》开始,米老鼠从美国走向全球,成为最受欢迎的动画形象。迪士尼在1948年说:“米老鼠对我而言,是独立自主的象征。这小东西在困难时刻诞生,立刻为我们解围。他使我们公司得以扩大到今日的规模,该动画片成为老少皆宜的娱乐。”
迪士尼说:“有时我试着去分析,为什么米老鼠会受世人喜爱,许多人也想知道为什么,但没有真的明白。米老鼠是个好家伙,从不蓄意伤害别人,常遭无妄之灾,每次却又能平安度过。”米老鼠创作成功后,迪士尼又陆续创造出一群动画“人物”,包括唐老鸭、高飞狗,还有布鲁托,其中唐老鸭的形象极为出色。
唐老鸭是个热心肠,并且总是充满好意,但它脾气火爆,好与人争执,喜欢夸大事实,经常抱怨生活中的小事和不如意的地方,而且,它的运气也总是不佳。它是个失败者,却不是个懦夫,因为它总是在努力抗争。唐老鸭是迪士尼最著名的动画角色之一,自其首次登上银屏,唐老鸭与众不同的声音便让他成了年度传奇人物,并为他赢取了包括1943年奥斯卡多项奖项。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惹人喜爱的动画明星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形象风靡世界,经久不衰,深受成人和儿童的喜爱。
1964年,迪士尼摄制了最成功的影片——《欢乐满人间》,第一轮发行就赚得了4400万美元,获得了奥斯卡奖十三项提名。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授予迪士尼自由勋章,这是平民所得到的最高勋章。1966年12月15日,沃尔特·迪士尼病逝。各国报纸纷纷报道这一消息,称之为“人类的损失”,许多国家元首致电哀悼。约翰逊总统在致迪士尼妻子的唁电中说:“在您丈夫的才华照耀之下,千千万万的人们享受到了一种更光明、更快乐的生活。他所创造的欢乐是永世不朽的。”
《欢乐满人间》剧照
电影胜地好莱坞
1886年,房地产商哈维·威尔考克斯在洛杉矶郊区买下了一块0.6平方千米的地。威尔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时听到她旁边的一个人说,她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叫作好莱坞的地方,在英语中这个词是冬青树林的意思。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到加州后,她将苏格兰运来的大批冬青树栽在这里,将她丈夫的农庄改称为“好莱坞”,于是有了好莱坞这个名字。
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带领他的摄制组来到洛杉矶,拍摄《基督山伯爵》。他们发现,这里有明媚的自然风光、充足的光线和适宜的气候,是拍摄电影的天然场所。从1909年开始,著名的制片人格里菲斯在好莱坞以天然背景拍摄了好几部影片。当时,美国电影的中心在东部,纽约是大本营。从此以后,许多电影公司纷纷来这里拍片,开始了美国电影业移师好莱坞的大转移。
1911年10月,一批从新泽西来的电影工作者在当地一位摄影师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栈,他们将租到的这家小客栈改装成一家电影公司。这样,他们创建了好莱坞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内斯特影片公司,同年已有15个其他的制片厂在这里定居,成千上万的梦幻制造者紧随而至。他们为好莱坞优越的自然外景和发达的交通条件所吸引,纷纷来到好莱坞开创基业。
早期的电影全是无声电影,这一时期的电影都是喜剧,最著名的喜剧演员有查理·卓别林。他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已经成为著名的优秀影片。格里菲斯和卓别林等一些电影大师们为美国电影赢得了世界名誉,也使好莱坞电影城由此迅速形成并兴起,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电影城市。
1923年,有声电影问世,好莱坞空前繁荣起来。1927年,在米高梅影业公司老板路易·梅耶的指导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式成立。不久,梅耶建议设立学院奖来鼓励并表彰那些对电影事业做出突出成就的电影人。于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大酒店举行了第一届学院奖。学院奖的奖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锡铜合金的镀金裸体人像。1931年,当学院的图书管理员看到这尊金像时吃惊地说:“它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从此,奥斯卡这个名字就传开了。在当今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种电影大奖中,奥斯卡奖无疑是最具权威、最有影响、设奖范围最广的电影奖。
好莱坞作为电影人的天堂也吸引了外国大批明星和导演。好莱坞电影场面的大气、火爆,特技的逼真、绚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莱坞生产的影片不仅满足了美国电影市场的需要,还出口到世界各地,不仅输出了美国的文化,更为好莱坞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而好莱坞也成了美国影视业的“旅游地”。
从空中鸟瞰好莱坞,它就像一个倒扣着的陶罐。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好莱坞的电影业也曾一度不景气。1939年,彩色电影《乱世佳人》上映,赢得4亿美元票房,宣告“好莱坞”回到了黄金时代。当时,美国全年的电影产量约占世界的65%,有十几万从业者,其中有几百个人年薪超过75000美元,米高梅的路易·梅耶的年收入达到120万美元,是全美“第一打工皇帝。”
但从50年代开始,好莱坞逐渐走向衰落,从一个风景如画的住宅、创作和旅游胜地蜕变为熙攘喧嚣、淫乱低级、充满罪恶的闹市,到处充斥着低俗的旅游纪念品商店、毒品贩子、乞丐、游民和妓女,好莱坞已经风光不再。尽管还有一些后期制作工厂、电影技术支持公司和几个大唱片公司仍然位于好莱坞,但昔日奠定好莱坞辉煌的各大电影公司却只有派拉蒙一家还留在那里。电影业绝大多数富有和成功的创作人员都已离开了好莱坞。
1970年,以当时七大制片公司为成员组成的美国电影协会经过不断游说,促使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对电视网的自制节目进行了限制,夺回了电视网的内容供应主导权,除了新闻节目之外,其他时段均被大制片公司瓜分。此时的好莱坞已经是涵盖影视制作、发行,甚至电视台营运的综合体。如今,经纪公司已经成为整个好莱坞的策划部门。与它们签约的有作家、音乐家、编剧、演员、导演、制片,一家公司仅在内部的签约客户中就可以完成将创意转化为脚本的过程。
再创好莱坞辉煌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洛杉矶市长办公室的头等政治大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92年的暴乱和1994年的地震使洛杉矶得到了联邦政府的大量拨款,使好莱坞的重整成为可能。自1993年以来,肮脏破败的街道焕然一新,许多地标建筑被重修。如今,好莱坞每年仍吸引着上千万游人在此消费约10亿美元。看来,好莱坞的辉煌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喜剧大师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生前最讨厌圣诞节,当全家人兴致勃勃地装扮圣诞树、为孩子们准备礼物的时候,坐在沙发上的卓别林总是郁郁寡欢地说:“我小时候,过圣诞节要是能有一只橘子就很幸运了。”1977年12月25日,在他生前最不喜欢的圣诞节,卓别林与世长辞。在他身后,留下了80部电影作品,这些是卓别林留给观众的永远的圣诞礼物。
1889年4月16日,卓别林生于英国伦敦,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游艺场的歌唱演员。在卓别林12岁时,37岁的父亲因酗酒去世,母亲则患上精神病,被送入一家精神病院。卓别林与同母异父的哥哥流浪街头卖艺、乞讨,一度被送进孤儿院。后来,两兄弟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里演唱、跳舞和干各种杂活。1903年,14岁的卓别林获得了他的第一个正式角色,在舞台剧《侦探福尔摩斯》中扮演了一个童仆毕利,成功地展露了他的戏剧天赋。《侦探福尔摩斯》在英国各地巡回演出,各地报刊的评论中都赞赏地提到童仆毕利的形象。
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哑剧团,随团到处表演,凭借他的表演技巧和喜剧创作天赋,已经开始在表演的喜剧中出演主要角色了。
19岁那一年,卓别林爱上了比自己小4岁的舞蹈演员海蒂·凯利,她是卓别林的初恋女友。当时,凯利在卓别林之前登台演出,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卓别林对她一见钟情,不久便向她求婚,但被拒绝了。卓别林认为,既然不能够结婚,两个人就不应该再见面,不管这是威胁也好,决心也罢。凯利后来同意嫁给卓别林,但卓别林又反悔了。多年之后,卓别林还深深怀念凯利。1921年,当卓别林听到凯利死于1918年的流感大暴发时,几乎崩溃。
1912年10月,查理·卓别林随同卡尔诺哑剧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被美国基石电影制片公司年轻的导演麦克·塞纳特看中,签订了为期1年、周薪150美元的合同,从此,卓别林开始了他漫长的电影生涯。
1914年1月,卓别林拍摄了第1部影片《谋生》,同年2月18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拿细手杖,身穿歪歪扭扭的晚礼服、大号裤子,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就是这部无声喜剧片让卓别林在好莱坞一举成名。从此,流浪汉的形象一直作为他的符号,尽管后来成名致富,但他仍然不改形象。
《寻子遇仙记》剧照
1915年,卓别林的《流浪汉》等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他所扮演的流浪汉形象风靡一时,卓别林也身价倍增。一年合约期满后,当他转投其他电影公司时,年薪已高达67万美元。经过短短三年的奋斗,28岁的卓别林在好莱坞这个名利场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和最出名的人之一。
1916?1917年,卓别林共拍摄了12部电影,在这些电影中,他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喜剧风格,而且也显示出深刻的思想性。1917年,卓别林和第一国家电影公司签约,片酬达到了100万美元的天价。拿到百万身价后,卓别林马上开始在拉布里亚大道兴建自己的摄影棚。第一国家电影公司给了他充分的自主权,让他掌控自己的作品和命运,在自己的电影中包揽了从编剧、导演、主演到作曲等各个工作。1918年1月21日,卓别林自己的制片厂正式落成。这天,他兴高采烈地穿上那双举世闻名的夏尔洛大皮鞋,在好莱坞未干的水泥地上踏下一个脚印。
这时的卓别林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幽默讽刺对社会生活的特殊意义,随着艺术能力的逐级深入,他开始从早期的滑稽电影中摆脱出来,逐渐把严肃的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卓别林现实讽刺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摄的《狗的生涯》。在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忧虑代替了嘲弄。从这部影片开始,卓别林逐渐放弃了滥用的低级趣味,用发人深省的会心一笑代替了纯生理的笑,用同情的苦笑代替了放纵的欢笑。
·奥斯卡电影金像奖·
奥斯卡金像奖是世界上最早,影响力也最大的电影奖。1927年5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为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决定对其有成就者颁发奖励。这个奖项由米高梅公司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本斯设计,青年艺术家乔治·斯坦利按设计图样塑成铜像。这尊铜像造型为一健壮男子手握长剑,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由于其表面镀金,所以叫金像奖。当时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院的年度奖,简称“学院奖”。
1916年,比卓别林小6岁的埃德娜·普文斯成了卓别林的情人。她最初是在旧金山做速记员,后来卓别林邀请她到他的电影里面做女主角,她也就幸运地成了卓别林的第一个女主角。埃德娜·普文斯主演了卓别林的很多影片,但她与卓别林的情人关系到1918年宣告终结,因为1918年底,卓别林与米尔德丽·哈里斯结婚了。普文斯终身都与卓别林保持着很好的关系,直到1923年,普文斯还一直都是卓别林电影的女主角,包括名片《寻子遇仙记》。很多人都认为,卓别林的短品《没有》就是描述普文斯从他的生活中淡出之后的故事。而普文斯一直都受雇于卓别林,直到1958年逝世都给她发工资。
在情感问题上,卓别林是放纵的,几乎与每个和他合作拍片的女郎都会发展出一段感情,而那些女郎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她们都极为年轻。卓别林的女儿曾经说过:“他喜欢年轻女孩,越年轻的越喜爱,他只看到她们的纯真、无邪、年轻、美貌,他非常浪漫。”可他的朋友说得就没这么委婉了:“他一看到女人就奋不顾身,身边女人来来去去,总有一天会惹上麻烦。”
1918年,在拍摄《夏尔洛从军记》时,卓别林结识了年仅16岁的女演员米尔德丽·哈里斯,影片拍完后,她对卓别林说她怀孕了,于是,他在影片发行三天后娶了她。两人能够结婚,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哈里斯怀上了卓别林的孩子,因为哈里斯还未成年,如果不结婚的话,这将成为一件相当严重的丑闻,实际上,当时哈里斯并没有怀孕。后来,卓别林和哈里斯有一个孩子,名字叫诺曼·卓别林,不过,小诺曼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
1920年,由于卓别林在拍摄《孤儿流浪记》的时候和剧中女演员又发展出一段感情,哈里斯起诉离婚,这桩婚姻才维持了不到两年。离婚时,卓别林称哈里斯与以勾引年轻女演员著称的埃拉·内吉姆瓦有女同性恋关系,而哈里斯则称卓别林嗜性成瘾。而哈里斯的律师则威胁要扣押卓别林的电影底片,卓别林只能带着底片逃到盐湖城,在那里完成《孤儿流浪记》的后期剪辑。
一年半后,卓别林将《孤儿流浪记》交给发行商,这部电影于1921年上映。长久的等待是值得的,这部电影不仅成为一部经典,也标志着卓别林在艺术上的一次飞跃。从1919年开始独立制片,卓别林一生共拍摄了80多部喜剧影片,如《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不仅在美国,而且也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观众浓厚的兴趣。卓别林电影成了从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戏剧电影的最成功的代表,也成了那个时代电影的一种标志。
1921年,卓别林拍摄《寻子遇仙记》时第一次遇到丽塔·格雷。三年后,35岁的卓别林在筹备拍摄影片时再次遇到丽塔·格雷,并与她发生了关系,这时她才16岁。格雷怀孕后,两人于1924年11月26日结婚,这是卓别林的第二次结婚。随后,他拍了《淘金记》。《淘金记》是以美国西部淘金热潮为背景的故事,它在滑稽的笑料之下包含了淘金者在饥寒交迫下面临濒死状态的悲剧,是一部真正“笑中带泪”的杰作。
丽塔·格雷为卓别林生了两个小孩,但这场婚姻无论对于卓别林还是格雷都是个灾难,到了1928年,两人终于离婚,而卓别林为此支付了82.5万美元的赡养费。这在当时可是创了纪录的。除此之外,卓别林还为离婚花了100万美元的律师费。这桩轰动一时的离婚案,加上他可能欠付的大笔联邦税,让不到40岁的他头发都变白了。
离婚案的法庭记录后来也公开了,愤怒的公众还发起了抵制卓别林的活动。有传记作家认为,两人的这段故事给了俄裔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以灵感,帮助他写出《洛丽塔》这部名著。这个推断相当可信,除了里人物的经历,就连女主角洛丽塔的名字都与丽塔·格雷极为相似。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卓别林在此时拍摄了《城市之光》,在影片中,夏尔洛爱上一个卖花的盲女,盲女误以为他是百万富翁,陷入了幸福的想象中。为了给卖花女攒钱治病,夏尔洛吃尽苦头弄来一笔钱,被治好眼睛后的卖花女才知道,自己的恩人原来是个善良的穷人。影片中流浪汉救助失明女孩的故事给萧条市井中的人们带去了温暖。这部电影被列为卓别林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美国影评家詹姆斯·艾吉曾称,影片最后的场景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表演和最高潮时刻”。
卓别林对社会问题反映最为尖锐深刻的片子是这个时期拍摄的《摩登时代》。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顾工人死活,无限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异想天开地发明“吃饭机”,连工人短短的午饭时间也不放过。在这部电影中,人已经被变成盲目为机器工作的奴隶,由于整天在传送带旁操作,机械重复拧螺丝的单调工作,夏尔洛不久便精神失常被送进了医院。等他的病治好了,他却永远地失业了。
这部影片是卓别林导演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因为他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因此,他只在片中加入配乐和少许音响。
在《摩登时代》中,卓别林通过塑造流浪汉形象,演绎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讽刺了资本家和统治者,这很快就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在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的眼中,虽然那些电影很滑稽,但太危险了,有激进的共产主义的嫌疑,为后来卓别林被驱逐出境埋下了祸根。
从1932年到1940年,卓别林与女演员保利特·戈达德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在生活上,两人是伴侣;在工作上,两人是搭档。在这八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保利特·戈达德都住在卓别林在好莱坞贝弗利山的家里。由于卓别林的信任,戈达德成为《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的女主角。到了1940年,两人关系结束时,才出来共同发表声明,说两人在1936年已经秘密结婚。两人的事实婚姻1942年在友善中结束,卓别林付给她一笔赡养费,戈达德与卓别林一样,在瑞士安度晚年。
摩登时代》电影海报
1940年,正当希特勒气焰万丈,欧洲那些执政者都仓皇失措、但求自保的时候,卓别林竟毅然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再不能一心去迎合妇女的兴趣,写浪漫故事或爱情问题”。在影片公司的警告下,在美国当局的恫吓下,他拍摄了轰动全世界的《大独裁者》。
《大独裁者》是卓别林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由他自导自演,卓别林在片中一人分饰两角,其中之一是犹太理发师;另一个就是影射希特勒的独裁者。在人物造型上非常明显地模仿希特勒。影片假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刻画了一个残酷迫害犹太人、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大独裁者。卓别林在人物造型上非常明显地仿照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并通过表演对这个人物进行辛辣的讽刺。
这部影片在拍摄之前就被施压,但卓别林毫不让步,并在巴黎的报纸上注销该片的主要剧情,公开向纳粹挑战,并称,当希特勒在煽起疯狂的时候,他必须受到嘲笑。这部电影让希特勒十分愤怒,为了看到《大独裁者》,纳粹特务专门从葡萄牙买了整部胶片运进德国,特供希特勒观看。
自希特勒开始崛起后,记者和漫画家开始对卓别林和希特勒两人惊人的巧合感到惊叹。他们的出生日期只隔数天,他们的相貌相似,都留类似的胡子(希特勒的胡子是真的,卓别林的胡子是贴上去的)。卓别林在《大独裁者》中对希特勒进行了嘲讽,他随后称,如果他当时知道纳粹主义的实质和犹太人遭迫害的情况,那么他不会把此作为喜剧的题材。不过,喜剧被证实是一件很有效的武器,正遭到德国闪电战打击的英国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但是,在孤立主义和同情德国情绪仍然盛行的美国,许多人对这部电影并不抱好感。
《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电影,这是他首次完成的由无声影片向有声影片的转变,在1942年,很显然,卓别林开始对有声电影重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重新制作了他的经典影片之一《淘金热》,在片中加入了自己的旁白。卓别林更喜欢这种版本的有声电影,因而并不费心去重申无声电影的版权,而让它变成公众所有。《大独裁者》之后的所有影片,都有着丰富的对白和详尽的故事情节。
这部《大独裁者》终于让他在银幕上张口,这一次张口他滔滔不绝地发表了属于自己的演讲,在所谓独裁者的“祝捷大会”上发表的长篇演讲,大有决堤般喷涌而出的气势,是电影史上最为杰出、精彩的演讲。
1943年,卓别林有了新欢,即女演员琼·柏莉。卓别林选定她在自己即将拍摄的一部电影里担任主演。后来,琼·柏莉严重的心理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让卓别林难以忍受,之后两人分手了。1943年5月,琼·柏莉在生下了一个孩子之后,向法庭起诉了卓别林。虽然血检证实那不是卓别林的孩子,但在当时,法庭不把血检结果当作有效力的证据,最终,法庭判卓别林对这个孩子负有抚养的义务,被判支付巨额抚养费。
第二年,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一项法律,承认血检可以作为证据,联邦检察官也据此撤销了对卓别林的指控,但卓别林在美国公众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事后证明,这一切都是胡佛在幕后操纵的,连琼·柏莉周游全国的费用都是联邦调查局支付的,目的只有一个,把卓别林搞臭。1953年,人们发现,琼·柏莉光着脚走在街上,手上拿着一双童鞋,还在自言自语“这就是神奇”,就把她送进了疗养院。
电影《凡尔杜先生》海报
不久,卓别林又拍摄了谴责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凡尔杜先生》。影片描写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忠心耿耿地干了20年,受尽剥削,在一次经济危机中被踢出银行,为了养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最终,凡尔杜因杀人而被捕。在被判处死刑的法庭上,凡尔杜说:“杀了一个人被判有罪,杀了几百万人却被奉为英雄,看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权势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啊!”
在影片结尾,卓别林借凡尔杜之口说了一段话:“说我屠杀生命,这个世界不是鼓励如此的行为吗?这个世界不是制造了大量杀人机器,并把妇女和儿童送进死亡地狱吗?要说杀人,我只是个业余的。”为此,美国政府对卓别林的长期迫害开始了,《凡尔杜先生》在美国许多大城市被禁映。
从1946年开始,卓别林就被怀疑为有共产主义倾向的激进分子,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秘密调查,联邦调查局恳请英国军情五处帮忙寻找卓别林支持共产主义的证据,倘若找不到证据就找个理由将其驱逐出境。尽管军情五处和联邦调查局都没有找到证据,证明卓别林从事间谍活动或是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利益,但在1952年,他们还是剥夺了卓别林重返美国的权利。
1952年9月17日清晨,63岁的卓别林与他年轻的妻子乌娜·奥尼尔和4个孩子乘坐“伊丽莎白女王”号,前往伦敦参加《舞台生涯》在伦敦的首映式。轮船在海上航行两天后,卓别林从收音机中听到了美国司法部的宣布,他在美国的入境签证已被取消。从实际情况来看,卓别林并不是美国人,尽管他居住在这个国度近40年之久,但他毕竟保留了自己的英国国籍,这成了美国对他关闭大门的借口。
1953年,卓别林的第四任太太乌娜·奥尼尔代表丈夫回到美国出席联美公司董事会,并卖掉了卓别林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将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贵资料全部运往瑞士,此后,卓别林一家就远离美国,在日内瓦湖北岸风景优美的维薇镇定居下来。定居瑞士的生活与好莱坞截然不同:远离了镁光灯,却品味到了人世间的真情;远离了众多崇拜者,却收获了真挚的爱情。卓别林后来自己回忆说,离开好莱坞的这20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此时,陪伴在卓别林身边的是乌娜·奥尼尔,她18岁时冲破家庭阻力和54岁的卓别林结婚时,卓别林与琼·柏莉的法律纠纷还在进行中。对此,她的父亲极为恼火,在两人结婚后断绝了与女儿的来往,到死都没有改变这一决定。
乌娜·奥尼尔和卓别林的婚姻生活非常长,也非常幸福,两人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奥尼尔找到了一个爱自己的父亲角色,而卓别林则找到了一个忠实于自己,并在逆境中安慰自己的人。
从定居瑞士起,卓别林就着手撰写回忆录,50年代末,卓别林完成了40万字的《我的自传》,在自传的扉页上,卓别林写道:“献给乌娜。”卓别林在回忆自己以往生活中的女人时,没有一句褒奖,或者不置可否,只有在乌娜这里,卓别林才神采飞扬,“我们开始了天作之合的最幸福的生活”、“我一心只想将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她”。
60年代,卓别林在美国的命运再度改变。1963年,他在纽约组织了自己的电影节。1972年,他再度造访美国,在奥斯卡有史以来最热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起立鼓掌声中,接受了美国电影学院向他颁发的奥斯卡特殊成就奖。83岁高龄的卓别林微笑着说,自己早已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
197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已经86岁的卓别林爵士封号,1977年平安夜,卓别林家里子孙满堂。家里人将他安顿在他自己的房间里,让门敞开着,以便他能聆听到回荡在别墅内的快乐祥和、热闹非凡的喜庆之声。第二天早晨,该唤醒他并祝他圣诞快乐的时候,他被发现已在睡眠中安然辞世,享年88岁。对一位曾给世界人民带来如此之多的欢笑和鼓舞的人而言,这一天无疑是悄然谢世的好日子。
查理·卓别林的一生是这个世界上“贫儿变王子”的最真实写照,不过这当然不是不劳而获,而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从伦敦贫民窟的小剧场的龙套演员到美国好莱坞的顶级电影演员,他无疑创造了一个平民神话。他的长子迈克尔·卓别林说:“他身上有这样一股力量,不论他的出身、经历如何,世界永远会记住他。”
卓别林和乌娜·奥尼尔一起生了8个孩子,其中有5个女儿、3个儿子。乌娜·奥尼尔比卓别林多活了14年。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很不快乐,因为卓别林不在她身边,她借酒消愁,患上了酒精中毒症,1991年,乌娜·奥尼尔死于胰腺癌。
忧郁的默片女皇
20世纪30年代,葛丽泰·嘉宝在好莱坞被誉为“银幕第一女星”和“默片女皇”,曾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5名。这个被纪录大全推举为“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一直是好莱坞的神秘话题,她离群索居,终生独身。除了在银幕上见到她之外,人们很少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嘉宝。1925年,嘉宝进入好莱坞,并辉煌一时。1941年,她突然引退,从而成为好莱坞的“斯芬克斯”之谜。
1909年9月19日,葛丽泰·洛维萨·格斯塔夫森,也就是后来的嘉宝,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自小她便沉浸在孑然独处的情趣中,在斯德哥尔摩皇家戏剧学校同学的合影上,她常常站在最边上,神情孤寂。嘉宝曾说:“我不记得自己有过少年时代,就像别的孩子那样真正地年幼无知,我总是有我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从不把它说出来。”
葛丽泰·嘉宝
幼年时候的嘉宝充满幻想,酷爱戏剧。14岁时,父亲去世后,她先进入一家理发店当学徒,后来在一家百货公司做售货员。在试销女帽的季节,嘉宝得到了一次做广告模特的机会,她在一个广告短片中的形象被一名戏剧导演看中,并邀请她在自己的一部电影中担任一个小角色,从此开始了她的银幕生涯。
1923年初,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被瑞典电影公司著名俄籍犹太导演莫里茨·斯蒂勒选中,在影片《古斯塔·柏林传奇》中扮演了贵族小姐伊丽莎白,影片上映后,在瑞典、德国都受到了欢迎,就在这个时候,她将原来的名字改为了“嘉宝”。
随后在《没有欢乐的大街》中,嘉宝扮演忍饥挨饿的年轻姑娘格列特·罗姆福特,这位姑娘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肉体。事实证明,嘉宝把这个角色演得也同样完美。嘉宝以她精湛的演技和光彩夺目的外貌轰动了全欧洲,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影星。
导演斯蒂勒发现了她,带着她从斯德哥尔摩走向柏林,又从柏林来到纽约,从纽约到好莱坞。但是斯蒂勒自己的命运却越来越凄凉,他无法融入好莱坞,在嘉宝起步的时候返回了瑞典,次年即过世,临终时手中握的是他和嘉宝初抵美国时所拍的一张照片。而在嘉宝息影后,当被问及在她的电影生涯中,谁是她碰到的最好的导演时,嘉宝非常认真地想了想,说:“斯蒂勒。”
后来,嘉宝回忆起一手教她演技的斯蒂勒时充满了感激:“斯蒂勒是世界上最宽宏大度的人,他从来不生气,不管他骂我骂得多么厉害,但从来不悲观丧气。他按照自己的愿望造就人。说到我本人,我属于那种安分守己的普通人,如果别人粗暴地对待我,我就感到很害怕。当今时代,妇女应当大胆泼辣一些,虽然这不是女性的特点。可惜我自己不具备这种值得效仿的精神。”
1925年,莫里茨·斯蒂勒邀嘉宝主演的影片被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看中,斯蒂勒带嘉宝到好莱坞签约,嘉宝在好莱坞的第一部影片是《激流》,她扮演一个最终变成了歌唱家的农村姑娘。这是一部默片,尽管当时嘉宝不懂英文,却仍然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影片一上映就创造高票房纪录。嘉宝给美国电影带来了异国情调,用罗兰·巴特的话说:“嘉宝的脸带有优雅情爱的规则,她脸上的血肉给人一种毁灭性的感觉。”
真正让嘉宝在银幕上大放异彩的影片,是她赴美后拍的第三部电影《肉欲与恶魔》。嘉宝在片中扮演一个专门诱惑人的美女。她跟片中男主角、当时好莱坞最受崇拜的风流倜傥小生约翰·古尔伯特在台前幕后发展了一段微妙的男女关系,成为好莱坞有史以来宣传最大的罗曼史,也使她一跃而成为好莱坞最红的影星,成为影迷崇拜的偶像和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在继续又拍了几部默片之后,1930年她出演了第一部自己的有声电影《安娜·克里斯蒂》,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并给她带来了一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同年的《罗曼史》一片让她再次被提名。接下来她又和克拉克·盖博合作了《残花复艳》,又一次的票房大卖巩固了她一线影星的地位。
一开始,嘉宝被当作一个荡妇的化身出现在银幕上,但飞黄腾达的事业使她对一切更漠然处之。无论在她以前或以后,没有任何一个影星像她那样,对失去影坛宝座会那么不在乎。
影片公司若不满足她的要求,她就拒绝拍片。后来公司又安排嘉宝扮演一个邪恶的妖妇,嘉宝拒绝了,并回到瑞典。最后,公司只好以加薪和同意不再让嘉宝扮演坏女人为条件请回了嘉宝。
重回好莱坞以后,嘉宝拍摄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如《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克里斯蒂》《大饭店》《瑞典女王》《茶花女》等,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悲剧到喜剧片,都获得了成功,而她也因此迅速成了好莱坞的悲剧女神。人们评价嘉宝说,她有一种绝妙的希腊古典美的侧影,蓝色的眼睛洋溢着一种浪漫的情调。
米高梅公司一直不敢尝试让嘉宝开口,它怕她的瑞典口音加上浓重的沙哑会让观众失望,而嘉宝的很多欧洲同行在默片时代的尾声也纷纷回国,因为美国观众无法忍受他们的异国腔调。一直到1929年,米高梅还在让嘉宝拍无声片。1930年,嘉宝的第一部有声片《安娜·克里斯蒂》问世,编剧特意为嘉宝设计了一个异国风尘女子的角色,同时,米高梅在全世界做了广告:“嘉宝开口了!”
1930年3月14日影片首映,整个好莱坞都心情紧张地等待观众的反应。她在银幕上的第一句话是:“给我一杯威士忌。”低俗的腔调加上男人似的沙哑居然奇迹般地征服了更多观众的心,当时的媒介用“大提琴”“中提琴”“红酒”等从来没用来形容声音的词来描述嘉宝的声音。但无疑,她的声音跟她的脸一样独一无二。米高梅公司欣喜若狂,其无法想象失去嘉宝的代价。
从默片进入有声片不但没有使嘉宝遭到淘汰,反而使她的表演艺术更上一层楼,嘉宝主演的《大饭店》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瑞典女王》是嘉宝电影生涯的高峰,嘉宝将人物的尊严、魅力和洒脱都传达得出神入化,嘉宝本人也最喜欢自己所饰演的这一角色;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嘉宝坚毅的双唇和高傲的颧骨,刻画出安娜·卡列尼娜对婚外情的执着和委屈。最后,当嘉宝伫立在铁道旁,任凭风雪摧袭她绝望的身心时,当真是只有嘉宝能使痴情的安娜在银幕上不朽;她在《茶花女》中扮演玛格丽特,她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将一个垂死的名妓塑造得血肉丰满,尤其是嘉宝在《茶花女》中临死的台词:“或许我活在你的心中,是最好的地方,在那里别人看不到我,没有人能鄙视我们的爱情。”让整个世界的心停顿了几秒,从而奠定了自己一代影后的地位。
嘉宝气质孤傲,无可比拟。好莱坞最受尊崇的演员、奥斯卡奖得主劳伦斯·奥利弗曾开玩笑说自己之于嘉宝,就像老鼠之于狮后,连银屏巨星查尔斯·鲍育和她合演《征服》时,鲍育扮演的拿破仑被影评界指责说:“拿破仑在嘉宝面前,显得像个小男孩。”
早在1932年,嘉宝就有一句经典的独白:“让我一个人静一会儿。”嘉宝那神秘的气质、独特的性格和非凡的演技象征着美、忧伤与孤独,使整个好莱坞对她着了迷。
她避世的风格令媒体对她的追踪变本加厉,而好莱坞则模拟她的形象和嗓音来制作动画片和漫画,并评选“嘉宝、卓别林和米老鼠”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三个演员。
嘉宝生性内向,离群索居,很少接电话,且外出都常常用化名,不喜欢与人相处,在给朋友写信谈到好莱坞时说:“他们这里没有我这种类型的人。”大概嘉宝在《瑞典女王》中那句著名台词总结了她的这种宿命:“我将一个人终了此生。”当记者问到她的婚姻问题时,她回答说:“爱情,当然,我曾想爱过,谁没有恋爱过?结婚,我说过好几次了,我不知道,我喜欢孤独,我不喜欢总和人待在一块儿。”
嘉宝曾于1927年当过一次逃跑新娘,那位倒霉的新郎就是好莱坞影星约翰·古尔伯特,他和嘉宝因合作《肉欲与恶魔》而陷入热恋,但直到约翰·古尔伯特向她第三次求婚时,她才答应嫁给他,并计划婚后就息影,可是最后她却没有出现在婚礼上。1929年,约翰·古尔伯特和英娜·克莱尔结了婚,当这一头条新闻被带给正在卡塔林那岛拍摄外景的嘉宝时,她不置可否地回答说:“但愿他无比幸福。”从那之后,他们还合作出演了五次银幕情侣。1936年,约翰·古尔伯特因事业不顺郁郁而终,但嘉宝没有出现在葬礼上。
《双面女人》电影海报
20世纪30年代后期,观众不再喜欢“高艺术水准”的电影了,葛丽泰·嘉宝和凯瑟琳·赫本以及黛德丽等人同时成为“票房毒药”,在1941年拍完《双面女人》后,她再也没有接受片约,从此告别了电影界。
尽管她拥有美貌、名望和才华,世人渴慕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唾手可得,她却没有表示一点留恋。
1925年7月6日,当嘉宝和导演斯蒂勒第一次抵达美国的时候,她20岁,像个受惊的女孩,而16年后,她告别好莱坞息影人间时,早已经是那个时代或任何时代无可争议的女神,因为她的美是无法被超越的。
和她合作过的所有导演和摄影师都认为她是他们梦想中的文艺复兴女神,说她有过去和未来最美的眼睛。一个英国记者说:“她的脸是人类可以演进的终极。”
嘉宝离开好莱坞后,在纽约市区买了一套有七间房的公寓,此后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她从不提及自己的演艺生涯,仿佛从没有过这段经历。隐居后的嘉宝结识了电影制片人雷蒙德·多姆,在他们一起散步的18年里,嘉宝甚至没有告诉多姆她的电话号码。嘉宝曾向他郑重声明:“不要问我电影的事,尤其是我为什么息影。”
在15年的电影生涯中,嘉宝多次得到奥斯卡奖的提名,但终于没能获得此奖,1954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在奥斯卡颁奖仪式上专门授予嘉宝特别荣誉奖,称赞她的银幕演技令人难以忘怀,但是,她并未去领奖。不过,正如著名导演克莱伦斯·布朗所说:“她虽然一次都没得奖,可她永远是银幕上最不朽的女人。”
嘉宝一生没有结过婚,没有儿女,不管是什么时候,她都只愿意跟那些孤独的、对她没有威胁的人在一起,如她所爱过的瑞典导演斯蒂勒据说是个同性恋的男人,而与嘉宝相交过两年的古董行收藏家梅赛德斯则是个同性恋的女人,传说嘉宝与梅赛德斯的关系就是同性恋,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当时性欲弥漫的美国电影界中,嘉宝为什么独能出淤泥而不染。
嘉宝晚年时总结一生,“我荒废了一生,现在要改变它已经晚了。我散步的目的是逃避现实。当独自一人时,我常想到自己过去的一切,有好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总之,我对这辈子是不满意的。”1990年4月15日,这位自哈姆雷特以后最忧郁的斯堪的那维亚人静静离世,留在记忆里的嘉宝永远定格在《瑞典女皇》结尾的那一刻:她站在风中望着远方,目光似乎空洞却又好像拥有一切,只留给世人一个惊艳却无法理解的传奇。
“过度”的飞行大亨
在美利坚合众国,霍华德·休斯的名字就像华盛顿、亚伯拉罕·林肯一样无人不知。这不仅因为他是美利坚合众国少有的几个享有世界声望的富豪之一,更是因为他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他的一生可谓轰轰烈烈,充满了冒险和刺激。他拥有25亿美元的资产,到了晚年,却隐居世外,行踪莫测,不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
“节制”和“适量”永远和霍华德·休斯无缘,“过度”才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前半生,这个男人顽固地追求激情与速度;后半生,他被顽固性疼痛困挠,受尽折磨。就像古埃及人在举行重大宴会时,客人正喝得尽兴时,上来一具骷髅。对于霍华德·休斯来说,骷髅的数量和尽兴成正比。
1905年12月24日,霍华德·休斯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他的父亲是钻探石油使用的双锥旋转钻头的发明者和“休斯工具公司”的创办者。休斯16岁时,他的母亲在一次小手术中因麻醉失败而死在手术台上。两年后,他的父亲也死于心脏停搏,享年54岁。年仅18岁的霍华德·休斯继承了父亲约合75万美元的遗产。
霍华德·休斯
在20岁以前,霍华德·休斯与埃拉·莱斯结了婚。新婚燕尔,休斯夫妇来到洛杉矶。年轻的休斯对电影很有兴趣,他花8万美元投资了一部叫《花花公子荷根》的电影,然后他把作品拿给他叔叔——著名编剧鲁珀特·休斯看。鲁珀特看完后就说了一句话:“这玩意要是上映,整个好莱坞都会嘲笑你的。”
鲁珀特介绍他去找电影行家萨缪尔·哥德温,这位先生告诉休斯,拍电影首先要选到优秀的剧本,这是成功的基础。休斯接受了哥德温的指教,回去后就开始悉心研究和选择剧本。他选中了一个叫《阿拉伯之夜》的剧本,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一位严厉的中士和糊涂的士兵的滑稽喜剧。这次,他找了一位优秀导演,叫麦尔斯顿,并起用了几位没有名气但很有潜力的演员来演。这一次,他大获全胜,试演后,全美第一的里波利剧院就提出长期放映的要求,这是史无前例的。之后,《阿拉伯之夜》获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喜剧片奖。
1926年,他买了125家剧院的经营权,开始制片和导演。霍华德·休斯酷爱驾驶飞机,过完21岁生日,他决定拍一部以战斗机飞行员为主角的战争片——《地狱天使》,这是世界第一部空战片,而且片中的危险镜头都是导演霍华德·休斯亲自驾驶飞机完成的。为了拍这部电影,光是租用87架飞机,就花了210万美元。为求真实,他要将真的飞艇在空中击落,当时的一艘飞艇最少也不低于50万美元,但休斯毫不在乎,让它轰轰烈烈地爆炸燃烧。他认为这样才能使观众感到刺激。
休斯对拍摄的要求非常高,要求飞行员做出各种危险的机动动作,结果摔死了3个飞行员,他自己也亲自上阵,在一次意外中摔得命悬一线。这部电影整整拍了3年,他前后花了近400万美元,把《地狱天使》拍成了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电影,但也是最成功的电影。观众被影片中的空战场面所震撼,票房收入达到了800万美元,休斯再次取得成功,本部影片也把好莱坞的新人、年仅18岁的珍·哈露捧成了风靡一时的性感明星。
在拍《地狱天使》的过程中,埃拉与休斯离了婚,原因是丈夫只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对她的关心太少了。与此同时,他还投资监制了经典黑帮片《疤面煞星》《法外之徒》等,成为最令海斯审片工作室头疼的人。但媒体却喜欢他,尤其是他的风流韵事。
休斯的名字也常与好莱坞女星联系在一起。霍华德·休斯的叔叔鲁伯特·休斯,这个好莱坞的剧作家兼导演,不仅帮助休斯完成了电影启蒙,也让他得以近距离接触好莱坞女星——那些充满曲线美的尤物。休斯后来疯狂迷恋丰满半裸的美丽女人,并让她们的曲线美展现在银幕上。由他捧红的女星,更是不计其数。
凯瑟琳·赫本,30岁结识休斯,两人谈了3年恋爱,闹得满城风雨,以至于他经常开着侦察机去约会,“完全是天上的生活”,赫本回忆道。但两个都颇为自负的人最终还是分开了;尽管艾娃·加德纳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动物”的好莱坞性感女神表示自己从未爱过霍华德·休斯,但在她的自传中也承认他确确实实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将近20年。她还表示,霍华德·休斯是一个比任何人都害羞、神秘、古怪的人,但对她信赖有加。
在简·拉塞尔和琼·方登各自的自传里,我们看到一个风流成性、带点孩子气的霍华德·休斯:“他经常向我求婚”“派对结束后,休斯央求和我上床,被我拒绝了。他并没恼羞成怒,相反,他有点脸红,并当场表示,这种事以后再也不会发生”。
没人知道霍华德·休斯一生爱过多少女人,众多好莱坞女神都进过他的房间,有一家杂志曾统计说,休斯在洛杉矶藏有164个女朋友。结果杂志出版当天就被休斯全部买下,而贝蒂·戴维斯老公偷拍她和休斯约会的录像带,也被后者毫不犹豫地重金买下。
《地狱天使》电影海报
曾与休斯有过瓜葛的贝蒂·戴维斯,这位奥斯卡影后坚信只有休斯能让她尝到爱情滋味,为此毅然与相恋的情人分手,可惜最终遭休斯抛弃;丽塔·海华斯,在嫁给大明星奥逊·威尔斯后,还经常和休斯在女演员马里恩·戴维斯的海滨别墅中偷情;琴逑·罗杰斯,因与银幕舞王弗雷德·阿斯坦搭档成名,1938年当休斯向她求婚时,她以对其信心不足为由拒绝,成为报纸头条;默声片女星比利·多芙,出演了《齐格菲歌舞团》后被誉为“全球最美丽的女孩”,休斯年轻时和她同居,两年后多芙不辞而别,令休斯心碎不已。
尽管休斯拥有“全世界最伟大的好色之徒”的绰号,但比起女人,他更爱飞行,他热衷于制造飞机并亲自驾驶,他喜欢每小时322英里的感觉。在创办了电影公司两年后,他就创办了休斯飞机公司,并亲自刷新了多项飞行记录。霍华德·休斯有多爱飞机?吉恩·蒂尔尼看得最清楚:“我认为,霍华德没有爱过任何女人,因为他只爱有发动机的东西。”
休斯对飞机非常着迷,在拍《地狱天使》之后,他买了一架美军的主力战机P-12,和手下的工程师一起对它进行了全面改造,随后他驾驶着这架飞机去参加国内的飞行比赛,以302千米的时速一举夺冠。但这满足不了休斯的胃口,他的目标是要打破世界纪录。
1927年,美利坚合众国飞行员林白驾机用33小时30分飞越大西洋,轰动了世界,被美利坚合众国人称为“世纪英雄”。为了打破林白创下的纪录,休斯和工程师花了一年时间,自行研发了休斯1号(H-1)。为了确保能打破纪录,他们不断改进飞机的外形,选用性能最好的1000匹马力的普拉特·惠特尼引擎,还采用了大量突破性的新技术来降低空气阻力,比如可收放的起落架和扁平铆钉。用了15个月的时间,他终于制造出机身长度为8.2米、机翼长7.6米的H-1。因为H-1机身特别短,谁也不知道它能在空中飞多久,休斯的公司里没有人敢驾机试飞,休斯决定亲自试飞。
在1935年9月的首飞中,休斯驾驶的H-1飞出了每小时567千米的惊人速度,轻松打破了世界纪录。但他因为太过兴奋忘了看油表,结果飞到一半飞机就没油了,最后只好迫降在一片甜菜地里。当航空协会的人赶到那里时,他正得意地从机舱里爬出来,并满面笑容地说:“我创下了世界纪录,难道不是吗?”
直到现在,那架飞机还被保存在华盛顿的斯密生航空博物馆里。由于外形优美,H-1被称为“银色子弹”和“最美丽的飞机”。在接下来的3年里,休斯驾驶着H-1的改进机型“带翅的子弹”又接连打破了横跨美国东西海岸和环球飞行的速度记录,这一壮举让休斯成了美国的英雄。
U-2 型侦察机
后来,休斯将一架改为战斗机的H-1机卖给右野基地军方订货当局,遗憾的是,军方并没有采用他的飞机,却与洛克希德公司签订了大批生产XP38战斗机的合同。后来很多人都认为,军方之所以没有采用休斯的飞机,主要是因为洛克希德公司的巴庞克飞机制造厂对右野基地的军方订货者进行了贿赂。
1938年,他驾驶着全面改装后的新型飞机,只用3天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环球飞行,将世界纪录缩短了整整一半。当他降落后,整个纽约都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游行。为此,美国政府还特地给他颁发了最高荣誉——国会金质奖章,但这家伙都懒得去领。过了几年,下一任总统杜鲁门偶然知道了这事,才把奖章给邮寄到他家去了。
1939年,休斯入主环球航空公司,在他的经营下,环球航空公司迅速扭亏为盈,风光数十年,也使休斯成了美国第一个亿万富翁。在此期间,休斯还造出了XF11型侦察机,这是后来的U-2型侦察机原型,在那次试飞中,休斯险些丧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多岛屿的南太平洋上,运送兵员、武器、物资的大型运输机起飞和着陆需要有超长跑道的飞机场,而水上飞机则不需要机场。休斯为此设计了H-4,当休斯掏出飞机设计图纸的时候,在场的将军们都倒吸一口冷气,这架巨型水上飞机全长98米,高16米,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飞机。H-4最终没有被军方采用,因为当它的样机被制作出来时,战争已经结束了,它只试飞一次之后就进了展览馆。
50年代,一场空难让休斯的健康状况岌岌可危,听力几乎全部丧失,神经官能强迫症时常发作,需要长期使用吗啡来减轻头痛与背痛,他选择了离群索居,1967年,他买下拉斯维加斯的沙漠酒店,从此长年累月住在那里。有10年时间,他只能赤身裸体坐在酒店的椅子里。他用粉红色的餐巾作衣,纸巾盒做鞋,没日没夜地看电视、看电影,靠巧克力棒、牛奶和鸡肉为生。这个曾经是美国最引人瞩目的人之一的霍华德·休斯彻底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
由于失眠,休斯买下了几家拉斯维加斯地方电视台,这样他就可以在凌晨的时候看他想看的节目;他还收购了拉斯维加斯几家主要饭店和赌场,希望把这座城市在人们印象中黑帮加妓女的形象改变为“一个穿着正装的男人和一个戴着珠宝、穿着皮草的美丽女人正在从一辆豪华车里面出来的样子”。
晚年的休斯有许多怪癖,不与任何人有身体接触,即使开门,也要垫至少8层纸巾;喜欢看约翰·斯特奇斯的《大北极》,看过150遍;他让助手把汽车的窗户全部密封,并且安装了空气净化器;偶尔嘱咐属下,通常捂着嘴说话,以避免被别人观唇读意;担心核辐射,一度想给尼克松行贿,等等。他本人也间接承认了自己的精神有问题:“我不是你们说的那个精神错乱的百万富翁。该死的,我是个亿万富翁。”
1976年4月5日,70岁的霍华德·休斯在从墨西哥的住处去休斯敦的卫理公会医院的飞机上去世。由于多年不见天日,严重营养不良,这个身高180的男人只有82斤,当时已经无人能识,最后,还是联邦调查局通过其指纹鉴定,才确认他就是曾风靡美国的霍华德·休斯。经尸体解剖,确认他死于肾衰竭,但是在其血液中还有致命剂量的可卡因和大量的地西泮,在其胳膊上还发现了一个折断的针头。霍华德·休斯死后被葬于休斯敦的格伦伍德公墓,一代传奇就此落幕。
霍华德·休斯没有子女,他病逝的消息传出后不久,在美国一下子出现了许多休斯的遗嘱,经过审查,那些所谓遗嘱全是伪造的。虽然至今并没有发现霍华德·休斯的真正遗嘱,但是,这位事业心很强的航空工程技术专家,在世时总是把自己的大量资金投入所热爱的事业中,因而把他遗留下来的巨额资产用于美国的航空科学研究,当是他的最大遗愿。
好莱坞的性感鼻祖
珍·哈露是30年代美国好莱坞最性感的女神,她的头发比黄金还要夺目,她的红唇比熊熊烈焰还要耀眼,迷离的眼神、喑哑的嗓音、曼妙的腰身,作为20世纪2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最为炙手可热的超级女星,她令无数的影迷为之倾倒。珍·哈露应该算是好莱坞的性感女星的开山鼻祖。后来的性感明星玛丽莲·梦露就说过,珍·哈露是她的偶像。
珍·哈露出生于美国堪萨斯的一个牙医家庭,她是家中独女,9岁时双亲离异,随母亲住在外公家,在她15岁时被送去一家贵族寄宿学校就读。在学校里,珍·哈露是最受欢迎的美少女,直到多年后,朋友们回忆起她时还说:“她让人一见难忘。即使穿校服,她也比我们风姿绰约。”
珍·哈露从小就胆大而任性,她16岁那年,在和继父吵了一架后,便跟一个名叫查尔斯·麦克劳的21岁的年轻小商人离家私奔了。然而,离家出走的生活并不如想象的那般自由,仅仅一年,这段浪漫史便结束了。返回家中的她不久就随同母亲到了洛杉矶。珍·哈露的母亲在少女时就有演员梦,而洛杉矶的好莱坞又是美国的电影圣地,她希望自己的梦想能由女儿实现。初到洛杉矶,19岁的珍·哈露在好莱坞找了个临时演员的工作,与电影的邂逅,让年轻的珍哈露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珍·哈露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在片场当临时演员的珍·哈露遇到了影业巨子霍华德·休斯。这次机会,让她得以在影坛崭露头角。
1930年,雷德华影业公司董事长兼导演霍华德·休斯投资拍摄《地狱天使》,为了拍这部电影,他仅飞机使用费就花了210万美元,租用了87架飞机,还有飞行员135名,临时演员2000名,摄影师人数之多几乎占好莱坞摄影师总数的一半,美国电影界都为之震动。
拍摄中途,由于有声电影《爵士歌手》成功上映,休斯辞掉了主演格丽塔·尼森,因为她操一口挪威腔,与主角英国贵族的身份不符,因为拍摄耗时过长,到了后期出现资金困难,既然没有多余的钱再请大明星,休斯把目标投向新人。在旁人的劝说下,休斯同意让印象平平的珍·哈露试试。经过试镜,珍·哈露出演了影片中流氓头子情妇的角色,当时珍·哈露只有18岁,表演经验不足,但霍华德·休斯还是跟她签下了三年的合同。
在《地狱天使》中,休斯对片中女角的要求就是要尽可能地性感,珍·哈露的戏服在他的亲自过问和设计下,不是暴露得惊人,就是薄得可怕。有一场戏里珍·哈露穿着薄睡衣,看上去已经非常性感,休斯却还是不断命令她把拉链拉下,再拉下,后来在场的人回忆说:“等到影片通过的时候,那件睡衣事实上已经开到她的肚脐,整个胸都露了出来。”
《国民公敌》电影海报
《地狱天使》公映后轰动了美国影坛,片中空前的大场面让每个观众都为之疯狂。当时美国刚好遇上了大萧条,电影业也一样不景气,专业人士估计,这部电影的票房能有200万就不错了,但当时《地狱天使》的总票房达到了800万美元,而珍·哈露也从一个无名小卒一举成名。在影片上映期间盛大宣传的配合下,珍·哈露迅速登上了“美国第一性感女神”的宝座。随后,珍·哈露主演的《国民公敌》也打破了票房纪录,珍·哈露在这部描写黑帮与警方对抗的影片中扮演一个夜总会小姐。
珍·哈露最显著的标志是她那一头光彩照人的金发,在她之前,好莱坞的“性感荡妇”几乎都是黑发,如在电影《潘多拉的盒子》中扮演舞女“露露”的路易丝·布鲁克斯,她那富有挑逗性的黑发造型,曾成为她的标签。在无声电影时期,黑发的女人是性感、妖冶,还带有一丝异域情调的,但是到了珍·哈露,一切都被改变了。从此以后,好莱坞女人们的头发颜色开始越来越浅,可以说,珍·哈露确立了美国“金发性感尤物”的标准。她那一头金色的秀发,以及她不戴胸罩的风骚形象,在当年曾造成了女士们争相仿效的风潮,使许多内衣公司濒临倒闭。
正当珍·哈露前途似锦之际,她嫁给了年龄比她大一倍的米高梅电影公司高管兼导演保罗·伯尔尼。这段婚姻对珍·哈露来说是极为不幸的,也害了保罗·伯尔尼,因为他婚后不久,保罗·伯尔尼就自杀了。据说保罗·伯尔尼患有阳痿症,他希望借着娶了这位性感女神而能治好自己的病,结果证实不行。保罗·伯尔尼的自杀给了珍·哈露相当大的打击,虽然有无数影迷为她倾倒,但不幸的婚姻却让她从此纵欲酗酒。私生活的不检点导致她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
1932年,珍·哈露与著名男演员克拉克·盖博合作电影《红尘》,故事发生在越南,由克拉克·盖博扮演一个橡胶园种植商,而珍·哈露则扮演一名从西贡逃难来的妓女。妓女一角最初选定的是被誉为“默片女皇”的葛丽泰·嘉宝,但由于剧本对角色的性感程度要求过高,而葛丽泰·嘉宝对演出角色是很挑剔的,所以,这个角色最终落到了珍·哈露头上。这部充满异乡情调的电影带来了很强烈的票房反应,克拉克·盖博凭借电影《红尘》当选“好莱坞十大最卖座的电影演员”之一,此后,两人成了亲密无间的情侣搭档。
1935年,在拍摄《放荡进行曲》时,珍·哈露认识了男主角威廉·鲍威尔,她这才首次有“坠入爱河”的感觉,但两人最终无缘结合,珍·哈露没等到鲍威尔的求婚,1937年,在跟克拉克·盖博合作主演《风尘双侠》时,她由于尿毒症和肾功能衰竭而昏倒在片场。当她的朋友兰多把她送到医院时,已经太迟了,她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26岁这个风华正茂的青春音符上。
珍·哈露离世的当日,好莱坞为她举行盛大的丧礼,她所属的米高梅电影公司停工一天,其他电影公司的员工也全体默哀一分钟,而威廉·鲍威尔为她支付了所有葬礼费用和墓地费用。
令总统惧怕的埃德加·胡佛
埃德加·胡佛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传奇人物,也是最富争议的人物。他创造了美国历史和联邦调查局的神话,在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宝座上一坐就近半个世纪;他把司法部下属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小小情报机构,变成了全美最令人胆寒、连总统也要忌惮三分的神秘组织。
1908年7月26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任期间,美国司法部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主要工作是用于刑侦方面的调查取证,这个调查小组就是联邦调查局的前身。它当时的规模很小,不过区区数百人,直到埃德加·胡佛接掌了局长的权力后,这个不受重视的机构才真正走上正轨,并不断发展壮大。胡佛一手把这个默默无闻的小部门打造成拥有2万多职员的全球第一执法机构。
埃德加·胡佛
1924年5月10日,不到30岁的胡佛被任命为调查局的第六任局长,此时的调查局拥有650名雇员,其中包括441名特工。在胡佛的领导下,联邦调查局成为一个严密而有序的机构。胡佛要求这支队伍中所有人都只效忠他一人,他频频解雇那些在他看来“像个白痴卡车司机”或者是“榆木脑袋”的人,还常常把惹恼自己的特工派去执行那些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的任务,或借调遣把他们赶出联邦调查局,联邦调查局成了胡佛的天下。
图为1935年拍摄的照片,这些人都是联邦调查局的专业分析师,他们会迅速甄别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当时,美国的大萧条强化了总统的权力,对黑社会的整治被提上了日程,消灭各地有组织犯罪,就是胡佛上任后的重大举措之一。不仅仅是消灭犯罪分子,连同性恋、各种非清教徒生活方式都在他的铁拳打击范围之内。胡佛要通过行动向美国人民表明,凡是不能遵守白人清教徒主义的生活方式,都必须被消灭。加上媒体的配合,美国政府向人民提出了一种生活模式:不要犯罪,最重要的是,要听从政府的命令。凡是违背了这种生活方式的人,都遭到了残酷的迫害与杀戮。
胡佛的神话还来自于他对公共关系的掌握,他不仅掌管着联邦调查局,还在任何地方控制着它的形象,他甚至要求好莱坞听从自己的命令,摄影棚里拍摄犯罪片时都必须遵循胡佛的意志。理查德说:“每个细节都在他的监视之下,他对每部电影、每个场景、每个脚本、每名演员都进行审阅,每件事情都要经过他的批准。”在电影《国民公敌》拍摄时,胡佛给演员詹姆斯·卡格尼的唯一建议就是:“在结尾,你必须要死掉,因为我不想看到任何骗子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胡佛跻身于联邦调查局的最高职位时,他也正在进入一个公众寄予强烈期望的角色。由于大众对侦破故事的喜好,人们心目中的胡佛当能与侦探中的人物一比高低。在对付遍及全国的犯罪狂潮的战斗中,调查局既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战功,也有“败走麦城”的尴尬。但胡佛会想办法隐瞒有关档案材料,使外界无法了解真实情况。为了稳妥起见,他选择的往往是便于追捕、知名度又大的亡命之徒,而不是组织严密的犯罪集团。这样,调查局就可以取得可观的破案率,形成巨大的轰动效应。
因为成功地抓获了如“机关枪凯利”“娃娃脸纳尔逊”“好孩子弗罗伊德”,还有美国犯罪史上最凶恶、最危险的犯罪分子“贝克妈妈”等臭名昭著的匪徒,胡佛的名字传遍了美国各地,他被冠以“美国英雄”“罪恶斗士”的称号,被美国人视作国家安全的化身。
对千百万美国人来说,胡佛不仅仅是美国的高级执法者,也是同美国最阴险的敌人做斗争的勇士,他不断抛头露面,成为人们心目中活的偶像,生前就获得许多殊荣。杜鲁门总统授予他“对美国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章,艾森豪威尔总统把他选为联邦杰出文职人员奖章的第一个获得者。胡佛的名字成为国家安全的同义词,当然也成为畏惧的同义词,不过,后者很少有人敢于公开说出来。
胡佛的权力来自他所掌握的秘密文件,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生活在他的非法监视之中。通过收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尤其是政客的不光彩且可能造成伤害的信息,胡佛积累了巨大的力量。所有人都相信,胡佛知道很多别人绝不可能知道的事情,这些机密文件对那些人来说是一种无声的恐吓,总统和议员们都惴惴不安,生怕胡佛掌握他们见不得人的材料。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定期详细汇报政界人士的性活动,既包括异性恋,也包括同性恋。据目睹者说,一位参议员读了联邦调查局关于他的档案,吓得魂不附体。
作为这个机构的秘密守护者和最高掌权人,胡佛不仅知道这些秘密,而且知道怎样保守秘密,这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没有人知道他究竟知道哪些秘密,因此,没有一位总统敢解雇他。实际上,总统们都渴望干掉他,但又惧怕他的秘密档案库。总统杜鲁门、约翰·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均曾考虑过要将胡佛撤职,可是,他们都认为此举的政治成本或许会难以承担。在48年里,美国先后更换了8位总统、16位司法部长,经历了大萧条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冷战及越南战争,而胡佛始终稳如泰山。
像胡佛曾经为之服务过的八任总统一样,尼克松也领会过这种畏惧;像了解其他许多人的私生活一样,胡佛对尼克松的许多秘密和劣迹也了如指掌。尼克松说:“我们应当避免他在闹得满城风雨的情况下离开,他会搞得天都塌下来,连我也遭殃。”1971年,尼克松多次向胡佛暗示,希望他能主动辞职,不过,事情并没有按照尼克松的计划进行,这位老人竟避开了临头的大难,他最有效的武器就是他了解的内幕。不知所措的尼克松无可奈何地说:“看来他想在这个职位上待到100岁。”
1972年5月2日,尼克松总统的“烦恼”终于自动解除了: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因病死在他的寓所,看样子好像是夜里又犯了心脏病。胡佛把秘密带进入坟墓,这使尼克松长长出了一口气,他在自己的私人日记上写道:“他在一个适当的时候死了,幸运的是,他是在位的时候死的,如果他在之前被迫下台或主动辞职,他都很可能被人杀死。”
胡佛死后,尼克松总统把他当作美国英雄来纪念。他下令把胡佛的尸体停放在国会大厦,供人瞻仰,政府官员得享此殊荣,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在对全国发表的官方讲话上,尼克松赞美胡佛是“巨人之一,是美国勇气、爱国主义、诚实和正直的象征”。
像对待华盛顿和其他大人物一样,人们对胡佛充满敬畏,司法部长沃伦·伯格在胡佛死后称赞他“体现了美国梦”,但也有不少人持不同看法。一位医生听到胡佛死亡的消息时说:“此人不再说话了,这使大家松了一口气,他做了许多事情,迫使千百万美国人放弃自己判断政治是非的权利。”而诗人西奥多·罗特克则把胡佛称为“思想警察的头头,一个对别人要求严格的人、一个乖戾反常的人、一个毫无趣味的人”。
“黑色星期四”
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天赐良机,美国从战前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变成最大的债权国,欧洲各国欠美国政府的债,达到了100亿美元之巨,这相当于1916年美国财政收入的13倍。美国人充满信心地奔忙着,没人意识到危机的到来。
繁荣和富足使充足的私人存款开始流入投机资金,大量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后,股票价格出现暴涨,以几倍于实际价格的价格买入抛出,从而导致泡沫现象严重起来。股票价格的上涨,导致投到股票上的钱更多,证券市场出现过热现象,每天都在刷新纪录。在1929年10月以前,华尔街股市出现了持续7年左右的繁荣,所有股票价格都节节上升,伴随着日趋疯狂的投机行为,牛市似乎将会永无休止。
1929年美国全国的广告费达34亿美元之巨,其中许多是劝说投资购买股票,早买早赚,不买就只能眼睁睁地看别人发财。一位富豪向一心发家致富的人们说出了他的发财秘密:一个人一天贮存15美元,用来购买好的股票,在20年内就会拥有8万美元,这样,他每个月的平均收入是400美元。报纸上也尽是这种突发奇财的报道:一个理发匠购买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赚了5万美元,美国钢铁公司股票的升值使一位出租汽车司机赚了10万美元,等等。没有人追究这成千上万的美元是现钞还是股票,股票价格如此飙升,哪个傻瓜会中途从股市中撤出资金?
在媒体的花言巧语之下,人人都感到购买股票是发财致富的捷径,不但大资本家进行投资,一般中等收入者和工人阶层也疯狂购买股票。到1929年的股票高峰期间,一些股票甚至以几十倍的高价出售。纽约证券交易所全部证券的市场价格,从1925年的270亿美元激增至1929年10月的870亿美元。
股票市场的投机愈演愈烈,经济中的泡沫聚积成了一个繁荣的大气泡,随时都有破灭的可能。没有人想到这是在悬崖边上的舞蹈,随时会跌入深渊。
1929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3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1929年9月3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行情达到了顶点,亿万股民乐极生悲的日子也就来到了。9月初,一位统计学家曾预言,美国将出现空前规模的大萧条。
萧条的导火索是英格兰银行为停止英国黄金外流和保护英镑地位,从纽约证券交易撤出数亿美元,导致美国股票市场一度跳水。在短暂的稳定之后,10月15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出现抛售现象,初期大投机商还比较谨慎,持仓观望。
20世纪20年代,由于受经济平稳复苏的假象所骗,很多美国人都投身股票市场,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0月24日股票下跌后,恐慌的人群涌向华尔街。
10月23日,星期三,华尔街被骤然一阵抛售浪潮弄得晕头转向,谁来吃进进入市场的大批股票?纽约股票交易所中的人们像大地震之前的小动物一样惊恐躁动,股市价格瞬间下滑。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峰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
在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但美国股票市场崩溃不过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
一位新闻记者记录了当时的情景:灾难笼罩着股票市场,每个人都想在价格进一步下跌前立即抛售出去,但没有买主出现,遂令价格更往下跌。人们急奔、乱叫、狂吼、猛搡,只为了卖出他们的股票。越来越多的警察拥进交易所里维持秩序。三个小时里,股票市值损失了110亿美元。这时一批银行家开始斥资收购,跌风才告一段落。
一些人觉得灾难已经过去了,但事后的情况表明,这一天仅仅是一次“热身”罢了。24日晚,股票市场上的一些巨头们在摩根银行董事托马斯·雷蒙特的办公室里开会商讨对策,决定建立一项2.4亿美元的稳定基金,但这一努力只不过把崩溃的日期推迟了三天而已。
10月25日,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发表讲话,称美国的经济是建立在健全与繁荣基础之上的,是不必担心的,然而,就在胡佛讲话之后几天,股市一泻千里。
大量股票开始被不计价格地疯狂抛售,由此开始了美国持续多年的经济萧条。此后整整三年之内,美国股票虽有间歇性的微幅回涨,但总体保持下跌趋势。到1933年7月,美国股票跌到最低点时,有740亿美元被蒸发掉,这大约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战争费用的3倍。
股市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一叶落而知秋,现在是秋风扫落叶的时候了。纽约股市打的这个喷嚏,让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都患上了“重感冒”,全世界都陷入混乱之中,当然,受害最深的还是美国。1929年,美国的深秋比严冬还冷。
股价暴跌,高价的股票一夜之间成为废纸,抢着购入证券的企业和个人一夜之间沦为穷光蛋。人们非常恐慌,纷纷到银行提取自己所有的积蓄,挤兑摧毁了7000多家银行。联邦储备银行束手无策,千百万人民的生活依托瞬间化为乌有。
1929年10月的股市崩盘,把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创立的“黄金时代”扔进了一个天塌地陷的结局中,至此,大萧条这个怪兽再也无法被关入笼中。接下来是金融系统的危机,在随后的3年中,9000多家银行不是彻底破产,就是关门停业,存款额损失达250亿美元。银行倒闭,货币供应不足,导致通货紧缩,投资、生产和消费都急剧减少。
股市崩盘之后的那个月,胡佛把企业界的重要领袖召到白宫,恳求他们不要削减工资,说高工资是解决大萧条的一条出路,因为他们给了个人购买货物的手段。
要求高工资,特别是在价格迅速走低的时候,它让企业更难以雇人。然而,总统有要求,大企业给了面子。悲惨的结果是可以预言的:大规模失业。到1932年,美国有1700万个劳动力失去工作。
在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里,饥民们排成长队,等候领取免费面包和一点汤。千百万人日复一日找不到工作,眼看孩子日渐消瘦,只有彻夜同绝望交战的份儿。
当时,就是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对许多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差事了。在街头上那些被迫以经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许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
穷人家为了省钱度日想出的种种妙法,说来真了不起。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动手卷纸烟;为了省电,改用25瓦灯泡;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换钱;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旧被单剪开,再把两边缝接起来,这样就把中间磨损的地方分移到两边去了。
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一句苦涩的俏皮话风行全美国:“每一个美国公民都享有在桥下睡觉的权利,只不过只有穷人才享受这一权利罢了。”
远离城市的农民也在劫难逃,大萧条使农产品难以出售,到处是产品过剩和价格暴跌,农民因此负债累累。一位牧场主把一群牲口全部杀了,扔进山沟,由它们烂去,原因是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的成本钱。他对一个记者说:“唉,这也算是对付萧条的一种办法吧!”
经济危机造成无数儿童被迫打工维持生计,图为1930年一个小孩儿在面粉场扛着要去干燥的面条的场面。
在此后3年的时间里,胡佛政府采取了一些应付危机的举措,但仍无法扭转经济的颓势,于是大危机过后接着出现了“大萧条”。美国192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就只剩580亿美元了,美国生产财富的能力打了对折。面对国内经济这个烂摊子,赫伯特·胡佛一筹莫展,整天盼望的就是下一任总统赶快接替他的位置。
罗斯福新政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赫伯特·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这一天华盛顿天色阴沉,狂劲的阴风似乎已经冷透了这个国家。罗斯福宣誓就职正值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美国的时候,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到处可见美国的痛苦、恐惧和绝望。人们看着这位多年在轮椅上行动的人举手宣誓,这幅场景似乎是美国现状的一个象征。人们不知道,美国的辉煌能否重现,美国依靠什么才能重新站起来。人们在向上帝祈祷,希望这个难以站立的人不是美国最后一任总统。
不过,富兰克林·罗斯福可不像大众那样六神无主,他坚毅的神情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的自信,他在宣誓就职时发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说,告诉人们: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在1933年3月4日那个阴冷的下午,新总统的决心和轻松愉快的乐观态度,点燃了举国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
为了力挽狂澜,罗斯福首先要求国会赋予他前所未有的权力,在得到国会的同意后,罗斯福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施了“百日新政”。
其实“新政”一词并非罗斯福发明的,而是出自一幅漫画。在罗斯福发表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的次日,一家报纸发表了一幅漫画:一个疲惫的农民倚锄仰望天空掠过的一架罗斯福座机,机翼上标有“新政”字样,那迷惘的表情中透着些许希望,自此,“新政”一词就作为罗斯福的施政纲领不胫而走。
全面的经济大危机是从金融危机开始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当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在罗斯福的要求下,重组了银行系统,并向民众宣布:对5000美元以下的存款,由政府保证安全,假如银行倒闭,政府负责偿付储户的存款。然后,罗斯福对储户说,现在,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
这项法令扩大了联邦政府管理货币和信贷的权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传统上是反对政府对金融进行干预的,罗斯福这种违反常规的做法,受到预算署长道格拉斯的警告,说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混乱,但罗斯福对此毫不理会。道格拉斯对同仁哀叹说:这是西方文明的终结。
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位朋友对罗斯福说,如果成功,他将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名垂千古;如果失败,他就是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罗斯福回答:“如果我失败,我就是美国的末代总统。”
美国从未允许政府如此强有力地调控过金融,但这的确有效。由于政府的担保,使银行的信用得到恢复,大量的美元又流回了银行,银行业得到了复苏,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纽约股票价格也出现了上涨,股民们感到,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
罗斯福会见佐治亚州农民
·《国家工业复兴法》·
《国家工业复兴法》,即《全国工业复兴法》,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罗斯福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方式调整工业生产之规模、结构和劳动条件的立法措施。该法于1933年6月16日通过并生效。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要求企业主共同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用以规定各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范围、工资及工时数。二是由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雇员有权派代表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雇主须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其他雇佣条件。三是国家兴建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购买力。此外,还成立了国家复兴管理局,用以监督和调节生产。《国家工业复兴法》对摆脱危机、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有一定作用,但有人斥责它具有“社会主义”倾向,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其违宪。
罗斯福以提供失业救济与改革银行体系,复苏了美国经济,从经济大萧条的深渊中挽救了美国。当他的第一个任期终了的时候,国民的收入得到了50%的增长。罗斯福娓娓动听地描述道:“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
“新政”的实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罗斯福通过国家的干涉来摆脱危机,并有效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美国提供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吸纳了大量闲置劳动力。
由于欧洲处在纳粹德国阴影之下,刺激黄金从欧洲向美国重新流入,成了美国走出萧条的最后推力,使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在美国参战后,罗斯福新政启动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现。
随着形势发展,罗斯福总统向国会做工作,提议向同盟国租借物资,《租借法》获得国会通过。罗斯福立即提请并得到国会批准拨款70亿美元,用于生产和输出租借物资,加紧战争贸易。基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很快就成了“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数百万失业大军迅速消失,出现了空前的战时繁荣。美国的机器又开始欢快地转动起来,生产出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运往欧洲,主要援助濒于经济崩溃的英国和其他同盟。
作为政治家,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美国历史上既最受人尊敬,也最被人憎恨。他的政敌认为他浅薄、无能、狡猾、独裁;而其拥护者则称他是美国经济的救星,认为他是全世界民主政治的保卫者。但不管怎么说,坚强的信心使他能够战胜小儿麻痹症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四届连任总统,并带领美国人民走出了经济危机。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发病去世前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今日的怀疑就是明日的障碍,让我们以坚强的信心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