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金宝屯胜利农场浙江知青 邵桂华 齐爱贞
1969年6月5日,我们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毅然从江南鱼米之乡来到了内蒙古金宝屯胜利农场,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活。我们忘不了在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青纱帐”里劳动的艰辛;忘不了那昏天黑地的沙尘暴,使我们睁不开眼喘不上气;忘不了那滴水成冰的酷寒天气,冻坏了我们的手和脚;忘不了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与风沙抗争、与严寒搏斗的日日夜夜;更忘不了那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农场领导、工友和家属对我们的关爱和照顾。我们经受住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承受住了恶劣气候的考验;我们吃粗粮、睡土炕、喝井水,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适应到适应,尝到了生活中那么多的甜酸苦辣。我们在农场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学到了本领,长了见识,得到了锻炼。在这片黑土地里我们战天斗地,在耕耘和收获中洒下了我们的汗水,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农场岁月,青春时光,它让我们回味,让我们心醉。它是我们共同追溯记忆的理由和资本,农场是我们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多少次梦回黑土地,梦深处、情系处,常回“家”看看自然就成了我们的一个心愿。
1997年7月,我收到长春白求恩医大老同学举行“毕业二十周年同学会”的邀请函,终于有机会去农场了,加上我女儿读初中放暑假,也可叫下一代去看看并感受父母曾经生活、劳动和工作过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商量好提前几天出发,先去农场,然后再去长春。记得火车刚过济南站,上来几位旅客坐在我们旁边,在闲谈中,他们知道我们要去内蒙金宝屯胜利农场感到很不理解,说去这种地方有什么好玩的,花钱也应该到有点名气和风景好一点的地方去。我说,那里是我们曾经支边的地方,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我们有感情,而且也留下了很多回忆。听了我的话他们仿佛有了一些理解。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四平市工作,我们先在四平站下车。他把我们接到家小住了一天,第二天派车直接送我们去胜利农场。当车开过金宝屯镇后,我接到了胜利农场农机公司(原机修队)张再和师傅打来的电话,说他们正在金宝屯车站等着接我们。原来当听说我们已经过了金宝屯,他们就过来迎接我们。汽车开到辽河渡口时我们和四平的老同学告别,转而坐上张师傅的车。我努力寻找这里发生的变化,发现渡口还是老样子,河水多的时候有一艘船摆渡,河水少的时候用一条旧船横在那里当作简易的便桥,仍然不太方便。张师傅驱车过了便桥直驰场部,老知青徐如平早已等在那里,他是一直坚持留在农场的浙江慈溪知青。阿平安排好了午餐,叫来了陈妙仁、陈启宁、施银康等几位还留在农场的老知青一起用餐,午餐后为我们安排了住宿的地方。
下午,在几位老知青陪同下我们先在场部范围内走了走,并一起在场部广场和门口留了影。应张师傅邀请我们去了他的单位参观,农机公司办公楼布局井然有条,院内池塘荷花盛开,上面有九曲桥和亭子,装点得很别致、颇有些像江南的景色。晚上张师傅为我们接风洗尘,因他是回民,故专门安排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全羊宴,场领导王峰、祝成等也来出席。还请来了三营杜冷等几位我比较熟悉的复员军人和贫下中农来陪我们聚餐。
第二天场部派车送我们到了曾经生活、劳动五六年的三营。原来的营部已搬到东边新盖的平房,营里几位年轻干部我们都不熟悉。但他们很热情,叫来了杜冷、德力根昌、乌力吉等几位原来的复员军人及贫下中农连、排长和我们见面,使我们感到特别温暖、亲切,有一种到家的感觉。中午在三营粮库用了便宴,虽然酒菜简单朴实,但气氛很好,我们边吃边唠,唠我们曾经一起工作时的情景,也唠我们之间的磕磕碰碰。我就曾经打死德力根昌家的一头猪这件事向他作了说明并表示歉意。当时我任三营的保卫干事,秋收护粮时营部曾多次出通告禁止各家的猪散放,老德家的猪不知什么原因跑出来在大田里吃玉米祸害庄稼被我碰到了而误伤的。老德说他一直没有怪我,说我也是为了工作,没有错,叫我不要往心里去。就餐的人都笑着说这件事要怪也只能怪老徳自己,谁叫他没有看管好自己家的猪呢。但我还是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下午,我们去看望贫下中农姜文慧。齐爱贞曾与姜大姐一起在三八队共事,受到过姜大姐淳朴、善良、热情、坚强、为人正直的人品感染,两人关系不错。姜大姐的爱人因病去世很早,全家的担子都落在她的肩上。她家里有四个孩子,大女儿和二女儿先后出嫁生活还可以;大儿子智力低下,但基本能自理;二儿子成家后在营区内开了一个小店,生意清淡,能维持生活。另外二儿子还要完成几十亩承包地(内含他哥哥的部分承包地)的农活,一年到头很辛苦。姜大姐身体也不太好,时常生病,虽然有农保但自己也花费了不少的钱,生活过得很拮据。为表示心意,齐爱贞送给姜大姐一个红包请她买营养品补补身子。
从姜大姐家出来,在阿平的安排和陪同下我们直接去了金宝屯,在镇上用了晚餐,晚上就住在冷库的小招待所里。
此行很感谢农场及阿平的精心安排和热情招待,第二天我们就去了长春,愉快地结束了首次圆梦之旅。
十二年后的2009年8月12日,胜利农场通过积极筹备和认真组织,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建场五十五周年暨知青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农场党委向曾经下乡来胜利农场的全体知青发出了热情洋溢的邀请函,场领导还分别来浙江、天津等地邀请老知青回场参加庆祝活动。我俩积极参与并组织了八十多位慈溪、余姚老知青参加农场庆典的各项活动(详见本书第五章的《胜利农场建场55周年暨知青下乡40周年庆典大事记》),再次感受了第二故乡领导和农场职工对我们老知青的深情厚谊。
我一直有个梦想,计划在退休后自己驾车去农场好好看一看。时隔一年,2010年8月是我退休后的第八个月,经过充分的策划和准备,我于8月16日上午驾车驶上北去的高速公路,终于开始了又一次回场的寻梦之旅。
一路上我们没有心思游览沿途的城市和景点,心里真是归心如箭。第一天在山东临沂住下,第二天在天津住下。说来也巧,汽车快开到天津的时候,接到了农场王光伟场长打来的电话。他说是在办公桌上看到了我的名片,想给我打个电话试一试,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当得知我们正在驾车驶往农场的路上时,王场长高兴得几乎不敢相信,一连说了两遍在农场恭候我们。第三天傍晚6点钟左右,我们到了辽宁康平,因为下高速公路后对当地路况不熟悉,为安全起见决定不急于赶路,在康平服务区住下。8月19日一早我们又继续前行奔向胜利农场。上午9点多钟我们到达了西辽河渡口,惊奇地发现一座五六十米长的大桥已经架成,过辽河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犯愁了。我们的汽车缓缓驶过西辽河大桥直奔第二故乡——胜利农场,上午10点左右终于平安抵达目的地。老知青阿平早在那里迎候,我们一起到办公室见了王场长并详细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农场领导对我们的恋场诚意深表赞赏和感动,对我们不辞辛苦,驾车行驶三千多公里来场表示十分钦佩。我们在一起唠了2009年参加农场大庆后离别一年多来的许多挂念,中午品尝了农场为我们安排的当地特色菜肴。午餐后我们被安排到宾馆休息。本来想去三营看看,但天公不作美,下午下起了大雨,一直到晚上才停。因为农场内的道路已经多年失修,一下雨坑坑洼洼,路面很滑,我的轿车底盘低没法开出去,只好干等着,那一夜过得很揪心,有点失望。
第二天,气象预报多云有时有雨,路面仍有较多的积水。大约上午9点,王场长派了一辆底盘较高的越野车叫阿平陪我们一起去金宝屯镇转了转。交谈中,我们流露出想去辽宁省昌图县古榆树镇看看的想法,因为我们在农场三营的那些年,休息天经常会结伴去逛古榆树镇。王场长闻讯后,马上安排车子下午送我们去重游古榆树。古榆树镇今非昔比,早已经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面貌了。现在镇里道路宽阔,原来那条商业小街显得热闹、漂亮了许多,店铺多了不少,也相对集中了,物资比较丰富,完全不是当年那个稀稀落落、冷冷清清的样子。现在东辽河的古榆树渡口已经开通,那天我们从渡口摆渡直接往三营方向走,那样走会近一点。因为快到傍晚,我们没有在三营多停留,草草转了一下就返回场部。
到了第三天,天气多云,路面还有一些小的积水。我们不要场方陪同,驾车去三营作了个“自由行”。我们特别想看看当年一起共事的那些复员军人、贫下中农和原场老职工的生活现状。到三营后,我们先后去了蒙古族复员军人杜冷、常黄毛、德力根昌家,听说蒙古族复员军人老敖(特古斯)患中风卧床在家,他的爱人是通辽知青康美芹,我们就赶紧前去探望。闲谈中得知他家近期遭遇的一系列不幸,我们望着当年曾经力大如牛,现在却无奈地卧病在床的这位蒙古族好兄弟深表同情,齐爱贞拿出了一些慰问金。尽管主人一再推辞,我们一定要求他们收下,钱不算很多,但代表了我们老知青的一份心意。
中午在姜文慧大姐家里吃的饭,她们专门为我们烀了热腾腾的鲜玉米。已经有三十多年没吃到胜利农场的鲜玉米了,感觉特别可口香甜!
下午,我特地去看营区内当年我和周鸿奋、茅忠耀住过的那间红砖房,可惜那间房子现在已成危房没有人住了。就在我们观看房子的时候围拢来了不少人,有的还是老相识,我们就唠了起来。有几位年轻人站在一旁,家长问她们认不认识我,你猜她们怎么说?“怎么不认识,这不是大名鼎鼎的邵桂华嘛!以前他当保卫干事的时候,我们在地里捡了几穗玉米就被他拦下了,好不讲情面噢!”一个中年女子说。虽然她是在开玩笑,但我却被她说得怪不好意思的。我笑着解释:“对不起,当时自己年轻,又有职责在身,可能太严了一些,请你谅解。有机会欢迎你们到浙江来,我设宴招待向你们赔礼道歉。”我的一番话让大家都哈哈笑了起来。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唠东唠西的,回忆了过去不少有趣的事情,了解了三营很多的变化经历。直到下午四点左右,我们才告别三营返回场部招待所。
1997年7月,作者夫妇回访胜利农场时与留守农场的老知青在场部大门口合影。左起:徐如平、陈妙仁、邵桂华、齐爱贞、陈启宁、施银康。
据气象消息报告,明后天开始将有新一轮的强降雨过程。胜利农场地势较低,为了避免汽车陷入泥坑趴窝,我们向王场长和阿平说明情况,决定提前离开农场。第二天一早,我们依依不舍地驾车离开农场前往长春,圆了我们自驾车回第二故乡的梦。
2014年是我们下乡去内蒙古金宝屯胜利农场四十五周年,我俩还将再次回农场看看,因为回“家”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去多少次都不嫌够!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我们衷心地祝愿我们的第二故乡——胜利农场更加繁荣昌盛!祝福农场的父老乡亲生活更加美满幸福!也祝愿我们曾经一起并肩战斗、同甘共苦的老知青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夕阳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