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难忘的知青岁月
  4. 我记忆中的胜利农场工副业
设置

我记忆中的胜利农场工副业(1 / 1)


原金宝屯胜利农场浙江知青 谢泓君

1969年我们知青来到胜利农场时,农场已初具规模,林成网,田成方,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除了交通不方便外,可算得上是一个新型的农业企业。

除了农业外,当时胜利农场有冷库、渔库、粮油加工厂、基建队、砖窑厂、农机修造厂和商店。还有医院、中小学校、邮局、银行、法庭和派出所等,是一个齐全的小社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拓宽了胜利农场场办工业的思路,农场大力发展场办工业,开始走上农、工、商综合经营的路子。

从1980年到1985年胜利农场相继建立起丝绸厂、乳品厂、啤酒厂、羽绒厂等企业,加上原有的工副业单位,当时由场部直属管理的工副业有十六七家之多。

一、冷库

冷库是农场对外贸易的窗口,出口的主要产品是北京填鸭,当时是远近闻名。据“胜利农场志”记载,胜利农场对外贸易31年间除了出口过玉米、大豆、红小豆等农产品外,大宗出口产品就算畜禽了,共出口冷冻北京填鸭2770吨、冻鸡肉138吨、冻兔肉16吨、冻羊肉170吨。农场的填鸭还作为烤鸭原料销到了北京等多个国内大城市,颇受欢迎。

二、啤酒厂

胜利农场啤酒厂是在1984年筹建,1986年正式投产的。当时啤酒厂的建筑面积大约在1000平米左右,年生产能力约3000吨。投产后的啤酒,注册商标为“三界仙泉”啤酒,经检测质量达部颁标准。曾在全盟八家啤酒厂评选中获奖,还获得过东北轻工名牌产品群评奖的优胜杯奖。产品畅销通辽市、科左后旗,还远销到辽宁、吉林等地。

三、羽绒厂

改革开放使农场拓宽了经营思路,农场冷库每年都要宰杀大量的填鸭,尚好的鸭毛白白扔掉实在可惜。农场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于1985年在冷库的旁边建起了一座2000平米的羽绒厂。该厂拥有80多台羽绒服加工设备,年产羽绒二十吨,羽绒服两万件。农场生产的羽绒服货真价实,很受老百姓欢迎,还远销到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天瑰牌”羽绒服不但为农场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胜利农场的知名度。

四、食品加工厂

食品加工厂建立于建场初期,主要加工全场生活需用的粮食和油料。后来开始多种经营,增加了挂面车间、扩大更新了压榨油设备,不仅生产豆油,还生产玉米油。除了粮油加工外,加工厂还有几个重要的产品:白酒、酱菜、果酒、服装加工和小食品生产。在我的记忆里加工厂众多的产品中,数白酒和酱菜的名气大。

先说白酒,据农场志介绍,早在1958年农场的第三作业站就开始生产白酒了。当时是利用农闲时间酿造的,年均产白酒一万余公斤,质量一般。1964年加工厂正式成立了制酒车间,从1964年到1977年每年产酒量约为3.5万公斤,白酒质量提高很快,可以和哲里木盟的名牌白酒——“开鲁大曲”媲美。当时农场产的“胜利白酒”远近闻名,供不应求。浙江知青陈建业等技术人员为提高“胜利白酒”的质量和产量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

1978年以后,白酒以原来的一班生产改为三班生产,日产1000公斤。1982年进一步改造了白酒车间,增设了白酒瓶装生产线项目,从此瓶装胜利牌白酒畅销到科左后旗的整个东部地区,还远销到吉林、辽宁等地,成为胜利农场的一个骄傲!

加工厂另一个令人称道的产品是酱菜。加工厂不仅以场内自产的蔬菜为原料生产了各种酱菜,还用自产的粮豆加工生产成酱油、米醋、豆瓣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场的豆瓣酱,以味美、醇香名扬全盟各地。记得当时在加工厂大院内立滿了一排排扣着大铁锅的酱缸,自然发酵用太阳晒,这样的酱做出来是原汁原味,鲜美、醇香。加工厂生产的调料和酱菜,不仅满足了场内职工的需求,也为毗邻人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经常有人特意从通辽等地专程来农场买大酱,人们一提起胜利农场的豆瓣酱都会竖起大姆指。

五、乳品厂

乳品厂是农场多种经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一个产物。1983年5月建厂,从上海购进小型设备一套,厂房面积约有900平方米。经过技术培训,于1984年8月正式投产。能日处理鲜奶4吨,年产“金杯牌”全脂奶粉约40吨,产品畅销自治区内外。乳品厂还就地取材,经营面包、糕点、棒冰等副产品。

六、农机修造厂(机修队)

农场机修队是农场实现机械化的顶梁柱,不但负责全场农机具的维修,还承担了农机的开发制造任务。修造厂内有机修、电工、钳工、翻沙、烘炉、汽车修理等车间,工人们在设备陈旧,条件简陋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刻苦钻研,改装和制造了许多农、牧、工、副的机械设备。例如:他们成功地改制了玉米扬场机、加宽条播机,设计制造了粮食上囤机,还制作出了禽类孵化器等许多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在当时为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丝绸厂

在浙江绍兴知青孙瑜明的推介下,胜利农场1980年筹建丝绸厂。场部领导非常关心这个项目,特别是已故王金江副场长,为丝绸厂的建立花费了不少心血。农场党委任命我担任丝绸厂厂长,并派我带队去绍兴培训学习。该厂厂房面积1400平米,拥有各种设备42台,其中纺织机30台、其他辅助设备10余台,有工人140余人,采用三班倒作业。

第一条闪闪发光、色彩艳丽的软缎面料在胜利农场面世时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真不敢相信科尔沁草原的农场生产出了江南水乡的丝绸。它的问世填补了当时哲盟丝绸工业的空白!1984年丝绸厂开始生产涤纶华达呢、涤纶绸、涤纶西服呢等涤纶织物,产品不仅销在哲盟各地,还在辽宁西柳批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八、建筑工程队

建筑工程队是胜利农场基本建设的主力军。早在1955年农场就有了它的前身——基建队,用苇草搭建临时的宿舍、办公室、食堂等建筑,解决农场干部、职工的生活问题。到了1959年开始有了砖木结构和砖坯结构的建筑,但都是一般性的建筑。1964年基建队转向重点工程建设,第一个项目就是100吨位的冷库建筑,用了半年时间建成,而且所有工程都达到了设计要求。1971年农场处在军事管制期间,工程队奉命前往通辽市为农建师建造住宅楼两幢,其质量也达到设计要求,有不少知青参加了这个项目的施工。从1976年到1985年工程队完成场内建筑达三万余平米。1982年建成奶牛舍一栋,1983年建成乳品厂,1984年建成啤酒厂,1985年建成羽绒厂,1987年建造了胜利商场营业大楼。建筑工程队为农场迅速发展场办工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还盖了不少家属宿舍,大大改善了农场职工的居住条件。1978年我们在农场结婚时,还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呢!

九、商店

胜利农场的场办商店,原名叫供应站。总店在场部,每个分场都设有分销店。1981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场商店的变化也非常大,多种经营的路子越走越宽。在任国锋、杨淑芝等几任领导的努力下销售额不断翻番,经营品种也从原有的针织、百货和副食品发展到五金交电、土产日杂、医药及农用物资等等。农场商店不仅给本场职工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附近的老百姓带来了实惠,1988年农场商业大楼落成,商店改名胜利商场,成为胜利农场的一个地标性建筑。

我如数家珍地述说着这些企业,是因为它们曾经给农场带来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记得那时农场因农、工、商综合经营,积极发展场办工业,成为农垦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受到内蒙古自治区和哲里木盟的表彰,还受到了中央农垦部的肯定。原农垦部赵凡副部长曾莅临农场参观指导,自治区及盟里的领导更是多次来农场指导工作,农垦系统的兄弟单位也纷纷前来农场考察、学习和取经。

转眼间,我离开胜利农场快三十年了。我一直铭记着那些难忘的知青岁月,铭记着胜利农场的那些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工副业企业。

2013年8月,写于杭州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