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金宝屯胜利农场浙江知青 周鸿奋
中央电视台第七套有个栏目叫“致富经”,我经常收看。有一天看到一则关于“黏豆包”的报道,说是小小黏豆包,做成大生意。
“黏豆包”使我想起在金宝屯胜利农场农场下乡的那段生活。
东北人有句俗话“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意思是说不要小瞧这小小的黏豆包。可是我真的曾不把豆包当干粮,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好心。
那是我们刚到农场过的第一个春节,浙江知青都纷纷采购农场土特产,打点行李,准备返乡回家过春节。对于远离故乡的游子来说,回家过年,是多大的诱惑,就像现在的农民工一样,不管挣没挣到钱,不管路途有多么辛苦,想法设法都要挤上回家这趟列车。我们那时每月只有二十三元的工资,许多男知青平时都不够花,只有少数女知青也许能省下几个钱,可那也不够回家的车票钱。于是有的人伸手向老家的父母要钱,有的向朋友借钱,有的干脆两手空空,乗白车回家,路上历尽艰辛,提心吊胆,被人白眼相待。平时两三天能到的路程,要花七八天的时间才能到家。好友桂华、忠耀他们都走了,我因为手头没有钱,又不想向父母伸手,又没有搭乘白车的胆量,所以放弃了回家的念头。多送走一个回家的朋友,就多一份孤独感,多一份惆怅,多一份思念之情。越是临近春节,越是感到寂寞。就在这个时候,连长、贫下中农王国义给我送来一筐黏豆包,少说也有三四十个,这一个个像鸡蛋大小的黏豆包,金黄金黄的,一面用苏子叶(南方人叫紫苏)包着,它的药用价值很高,常吃紫苏叶,能防感冒,而且还有抗癌的作用。我接过装着黏豆包的小筐,用手摸了摸,感到硬梆梆的,跟石头一样,心想这怎么吃?王国义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要吃的时候在锅里蒸一下,它很黏,很香,很好吃。如果粘点糖就更好吃了。这是东北人过年必备的食品,不吃的时候放在屋外,让它冻着,一个冬天都不会坏的。过年的时候,在举目无亲的农场,能有人送来这么好的东西,心里是感动得不得了,我连连说谢谢。接着他又问我有什么困难?有的话尽管去找他。他摸了摸我的炕感到很惊讶,惊奇地说这炕怎么冰凉的?为什么不烧炕呢?我不经意地回答:“没关系,只要我多盖几床被子,冻不着的。”王连长既严肃又认真地对我说:“你是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但是睡凉炕是要落下腰腿病的,年轻时觉不出来,岁数大了后悔都来不及!”我点头称是,送走了王国义,就迫不及待地照他的说法蒸上了几个黏豆包。等到锅里冒出热气,飘出香味时,感到这香味有点怪怪的,不是那种诱人的香味,而是一种闻不惯的香味。心里就产生了疑问,这黏豆包真的好吃吗?掀开锅盖,随着一股热气冲上来,那股怪香味直往鼻子里钻,原先的食欲减了一大半,尝试着咬了一小口,粘倒是很粘,把牙都粘住了,那味道真是不咋的!第一口勉强咽下,再咬第二口,心想慢慢品味吧,又用糖粘着吃,也找不出很香、很好吃的感觉。只吃了半个就不想吃了。
直到过了元宵节,有一天王国义见面问我:“那黏豆包味道怎么样?”这才想起来已被我遗忘的那些黏豆包,我只得附和着说味道很好,赶紧走开了。回到宿舍我拨弄着那些黏豆包,没有再吃的欲望,怎么处理它?我看着屋外到处乱跑的小猪,我想给它们吃吧,随手抓起一个扔到小猪的跟前。那小猪倒是很有兴趣,先用鼻子一闻,然后张嘴就咬,它哪里知道这豆包跟石头一样,差点没把它的牙崩掉,它围着豆包拱着,咬着,我一支烟抽完了,它也没有把这小小的豆包吃掉,最后不情愿地舍它而去。这时我想到了李营长家的那头大肥猪,拿去喂它试试如何?我看旁边无人,拿了两三个豆包走到猪舍前,先扔进一个,只见那头大肥猪一口叼在嘴里,没动几下嘴,那豆包就没了。然后抬头看我,那模样似乎在说:还有吗?我把另外两个也丢给了它,又转身拿了五六个豆包扔在它的槽子里面,不一会功夫,全被它消灭掉了。以后我又如法炮制,把这一小筐黏豆包全部喂了它,让它大饱口福。它大概也搞不明白,怎么一下会有这么好的口福?
黏豆包是我生活中的小插曲,但正是这个小插曲,折射出了那时候的年轻无知,辜负了贫下中农的一片真情。这件事我一直感到很内疚,借此机会,向曾经关爱我们知青的贫下中农表达深深的歉意。
2013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