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难忘的知青岁月
  4. 我的浙江知青战友
设置

我的浙江知青战友(1 / 1)


原金宝屯胜利农场科左后旗知青 崔振青

2013年3月21日,我与朝夕相处五年的浙江知青分别整整四十年了!当年他们的音容笑貌,一件件往事,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呈现在我的脑海里,既遥远又仿佛就在眼前。

难忘的1969啊!令人刻骨铭心。当年6月7日晚上,一群来自吴越大地、江南鱼米之乡浙江余姚的知青风尘仆仆地来到了金宝屯胜利农场四营。他们是继科左后旗知青来场后第二批下乡来到这里的知青。四营是我们共同的第二故乡,在秀丽的西辽河畔,在高耸的“语录塔”下,在富饶的黑土地上,在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同饮一井水,共欢喜同忧愁,我们挥汗洒泪朝夕相处,共同的下乡经历和生活于同一方水土,培育出共同的知青情结。回忆我们共同经历的蹉跎岁月,缅怀患难与共结下的深情厚谊,五年的风雨历程和互助守望之情至今历历在目。“奔腾不息的西辽河,有我们的青春在流淌”。

光阴如箭,岁月流逝,从1969年至今已经四十五年了。精明的浙江知青为四营带来了文明和审美意识,给知青群体带来了围棋博弈技艺、公平意识和开放思维,为四营留下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精髓。

他们的到来使我们惊奇万分,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近那些来自南国异乡的知识青年。他们平均年龄大于后旗知青,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更高于我们。他们都是“老三届”知青,其中有许多是“老三届”中的高中生,而其他群体的知青中“老三届”的高中生是比较少的。

他们的到来给我们四营知青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最初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到南北知青人文差异是那么大,他们的家乡话我一句也不懂,就像当地的蒙古语一样。他们的生活习惯也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异,一开始我们相互之间只是相互观望并不能近距离接触,以至产生误解,发生了6月19日那令人心痛的“武斗”事件。然而仅仅过去了几个月,我们对他们就有了全新的理性认识。我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们有患难与共的深情。他们是一个朴实热情,豪爽侠义的知青群体,大家都很愿意接近他们。

我最先熟悉的是蒋国根,曾写过回忆文章《忆蒋国根》。我与他接触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一个多月,但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70年春天我与他同住在营部家属区南侧的一间瓦房里,我们俩性格相同,家庭历史出身有相同点,有共同的语言和理念。那一个多月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形影不离,总是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可是那年的四月间他转到孟根达坝牧场,从此我们俩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没有那场变故我相信我们一定是十分友好的朋友。

对胡曾范我的印象很深,有回忆文章《朝花夕拾胡曾范》。魏形岳有渊博的知识,讲起话来抑扬顿挫,有事没事他总是来我们宿舍讲故事,他讲的“梅花党”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身体较弱劳动很吃力。孙德芳是我们二连的副连长,一个生长在江南的姑娘那么能吃苦耐劳,令我吃惊。褚抗援是我们二连三排的,她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姑娘,在政工组工作,写出来的文章文采飞扬,她的字也写得很漂亮,我常去看她写的黑板报。她为人热情朴实,看不出来是江南女孩。她的名字很特殊,原来我并没理解,仔细想应该是她出生在“抗美援朝”的年月,她的家长就给她起了这么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吧。王伟君热情随和,深邃的眼睛炯炯有神,与人说话脸上总是绽出笑容。1971年夏天孙志成兄曾和我说浙江女知青真大方,王伟君在古榆树竟敢和我们男知青在一张桌上吃饭。那时我们实在是太封建了!2010年冬天孙兄在余姚与她又在一张桌吃饭了,不知我的孙老兄又有什么感慨?

也有几名浙江知青战友在甘旗卡工作生活过,刘鹏海在旗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调回余姚。张志怀在旗党校当老师,1985年我在党校中专班学习时他曾是我的老师。他喜欢下象棋,有次在街头碰见我还找来象棋对弈了两盘。他于几年前办理退休回天津去了,但每年夏天还要回来住些日子。翁长浩在水泥杆厂上班,距我的单位不远,他常来我的办公室聊天。他上世纪末下岗后曾回老家谋生,后来又回来了,几年前我曾见到他一面,他很苍老,牙齿都掉了。想到1969年冬天在四号场院打场休息时,他瘦小的身体竟敢与高大魁梧的崔营长摔跤,他摔不过人家就趴在地下抱住崔营长的“毡疙瘩”鞋,硬是把他拽倒在地。

我的浙江知青战友啊,胜利农场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们无限地眷恋和想往她,深深地怀念着这片神奇的黑土地——“这是个痛苦的美丽”。我们在秀丽的西辽河畔,在高高耸立的语录塔下,在神奇的黑土地上放逐青春,播种理想,收获苦乐年华。时间的常青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虽然很苦涩,但极富营养。在这里我们有苦有乐,有爱有恨;在这里我们度过了蹉跎岁月;在这里我们结下了知青情结。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千万知青的陆续回城,知青完成了历史使命,“知青”的身份也在茫茫人海里消失。在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中,知青们苦苦挣扎,各自为战,寻找生存之路。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千万大军分头突围,彻底分化。精英群体也好,平民阶层也罢,但“知青情结”始终没有消亡。“知青”价值观也曾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世态炎凉,人生百态。激情依旧,青春无悔;痛定思痛,苦难磨砺;深刻反思,大有作为;不堪回首,蹉跎岁月。无论你坚持哪一种观点,“知青”都是我们共同的生命烙印;“知青情结”是我们心灵深处永不磨灭的原生态。

我的浙江知青战友啊,风雨过后,曾经被时代湮灭的知青,正从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角落走来,带着辉煌,带着伤痛,带着苦难,带着迷惑,带着无奈……是友谊的集结号又把我们汇集在一起,相互关爱,共同守望我们心灵的家园。

在喧嚣中追忆往事,在时尚中品味岁月,在清贫中升华自我,在良知中寻找友善,让我们共同珍惜胜利农场的知青情谊吧!

写于2013年9月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