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金宝屯胜利农场天津知青 赵京
赵京 女,1952年12月生于北京。1969年6月下乡到内蒙古哲里木盟金宝屯胜利农场,先后在二营(五站)和加工连工作。1972年转回祖籍江苏东海县,1975年调入连云港商业局工作。1979年调回天津,在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院工作至退休。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难忘的日子,对我来说1969年6月15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们响应党的号召,告别了父母亲人,离开家乡——天津,奔赴遥远的内蒙边疆,来到科尔沁大草原,来到金宝屯胜利农场。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们经历了劳筋骨、苦心志的锻炼。我们把青春留在那里,无怨无悔,金宝屯胜利农场是哺育我们成长的第二故乡。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回顾在农场的知青岁月,很多往事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特别是与洪学智将军一起做豆腐的经历更是使我终生难忘。
1970年底,我从五站调到场部加工连。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有天津知青王月明、霍金玉,浙江知青莫云迟,通辽知青冯丽华、荣宝琴等。我们十几个女生同住一间大屋,非常热闹。生活虽然艰苦,但其乐融融。
在加工连的日子,我学会了许多新技能,像喂鸡、做饼干、做豆腐等等。洪将军受到政治运动的牵连和迫害此时正下放在胜利农场劳动,他的劳动和吃住就在我们加工连。
那年加工连接到了做豆腐的任务,连里安排我们几个知青跟着贫下中农穆大爷一起学做豆腐。我们这些在城里长大的知青,虽吃过豆腐,但从没有见过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所以一听说要做豆腐都很兴奋。
我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干活,先把头一天泡好的黄豆放在电磨中磨成浆渣,再放到大铁锅中烧开;然后过包滤渣,待稍降温后再点卤水;压实成型后上板切块儿;这样,热气腾腾、白白嫩嫩的豆腐就做好了。整个过程在穆大爷的指挥下紧张有序,一气呵成。虽然很累,但看到新鲜的豆腐一板板送到供应站卖给食堂和群众,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就这样早起晚睡连续干了十几天,衣服里面是汗水,外面是豆浆水。头发、鞋子都是湿湿的,每天又不能洗澡,刚开始的新鲜感、兴奋劲没有了。大家干活时少了说说笑笑,气氛有些沉闷。看到知青的变化,与我们一起劳动的老红军洪学智将军就主动给我们讲故事、说笑话,激励我们坚持下去。
洪将军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笔挺的腰板,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慈祥的面孔总是笑眯眯的。洪将军说着一口安徽腔的普通话,平易近人,一点大人物的架子都没有。我们在一起时,他总叫我们“小朋友”,我们则亲切地称他为“老洪头”。我们之间犹如忘年之交,无话不谈。记得有一次我幼稚地问他:“您怎么长得这么高,我怎么长不高呢?”他听了笑哈哈地说:“因为长个子的那天你出去玩了,没长上。”我们大家都被老洪头幽默风趣的回答逗乐了。洪将军还教我从豆浆中提豆腐皮儿的做法,让我回家时给父母露一手,还说你爸爸妈妈一定高兴。洪将军非常律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次做完豆腐,他都以身作则,默默地帮助收拾家什,整理布包等,好方便第二天继续工作。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许多优秀品质,他值得我永远学习。浓缩的是精华,短暂的是铭记,直到今天我都深深地怀念这段经历。2006年,得知洪将军逝世的消息时,我心中很是悲痛。洪将军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我在胜利农场的生活虽然短暂,但许多经历难以忘怀。在我六十多年的人生中,知青生活是最刻骨铭心的。我不悔农场生活的艰辛,庆幸广阔天地锻炼了我的意志。我深深地怀念第二故乡——金宝屯胜利农场;我永远怀念难忘的蹉跎岁月——知青年代。
2013年5月,写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