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金宝屯胜利农场科左后旗知青 龙锦潭
龙锦潭 男,1952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1969年5月赴金宝屯胜利农场,先后在四营二连和学校工作。1974年12月招工到科左后旗冷库,后调通辽市科尔沁区农业发展银行,曾任办公室主任。1991年12月经金融专业自学考试获得内蒙古银行学校中专学历。1997年12月获得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历。
1969年5月10日上午,天空晴朗,阳光明媚。甘旗卡火车站站台上人头攒动,几百名后旗知青依依不舍地与亲人告别,奔赴金宝屯胜利农场四分场。列车徐徐开动,汽笛声夹杂着喊声和哭声响彻站台,震撼人心。随着飞奔的列车,我的思绪像潮水一样涌动,还未满十七周岁就离开学校,离开家乡,离开亲人,跨入社会,开始人生新的征程,对社会感到陌生,对干农活感到担忧,对未来充满憧憬。列车驶进金宝屯镇,站前是起伏的沙路,路边散落着几间低矮的土房,显得僻静荒凉。金宝屯镇距离四分场三十余公里,我们乘坐四分场的拖拉机,行驶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一路起伏颠簸,车轮卷起的尘土扑在脸上。行驶到西辽河边,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思索自己今后路在何方?车从河水中穿过,冲上河岸,眼前是广袤的沃土。一行行绿色的林带,把辽阔的土地间隔成一块块农田。路旁整齐挺拔的白杨,飞快地掠过身后。车缓缓驶进四分场,一座高高的语录塔映入眼帘,它矗立在场区中心的十字路口,迎接陌生的主人来到新的家园。场区错落有致的红砖瓦房和平房,是今后赖以栖息的住所。从这一天开始,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黑土背朝天,与这片黑土地结下不解之缘。伴随着农场的年轮,度过了漫长的时光。
一、铲地
最先接触的农活是铲地。到农场经两天休整编入连队后,连长就带领我们扛着锄头,沿着向西去的土路,一会儿走到一条南北走向的河堤下。我们冲上河堤,向四周眺望,是一望无垠的绿色农田,蓝天、白云、河堤、林带、农田交相辉映,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冲下河堤,来到一块玉米地,玉米苗长势喜人。连长给我们讲铲玉米的要领,又做了示范动作,安排每人一垄,要求保证质量。我头一次铲地,心中揣摩要领,边干边学,铲了一会儿,感觉腰酸背疼,手掌火辣辣的。我环顾四周,看到同伴们都在坚持铲地,暗暗鼓励自己,咬牙坚持到底。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手掌上的血泡磨成了茧子,腰酸背疼的感觉也减轻了许多,铲地质量提高了,铲地速度加快了,看到自己在进步,由衷地感到高兴。
二、脱砖坯
1971年夏季的某一天,我们的班长张立华接受一项新的劳动任务,带领二班人员去四分场砖厂脱砖坯。我们沿着一条土路向东行走不远,来到砖窑,砖窑南面是平整的场地,搭着几间简易棚,棚下整齐地堆放着晾干的砖坯。场地西面有一个很深的大坑,是长年累月挖土脱砖坯形成的。我们初次脱砖坯,心中都没底气。班长把我们分成三个小组,一组和泥,二组运泥,三组脱砖坯。
我脱掉球鞋,挽起裤脚,带领和泥小组,跳进土坑,有的挖土,有的挑水,有的和泥,配合默契。泥水溅在身上,全然不顾。头顶烈日,酷热难熬。和泥是力气活,累得汗流浃背,直喘粗气。和泥是脱砖坯中第一道关键的程序,“要想脱砖坯,关键看和泥”。泥太稀了,砖坯容易走形,泥太干了,砖坯容易散架。我们一丝不苟,边干边学,达到了要求。
脱砖坯与泥土打交道,又脏又累,大家咬紧牙关,坚持保质保量完成脱砖坯任务。我们拖着疲倦的身躯,望着平地上一排排新脱成的砖坯,脸上流露出成功的喜悦。
三、吃饺子
1972年12月,我和张奎礼、安奎武、汪军等知友,在后旗知青吴双喜家,准备了丰盛的酒宴欢送闫福生应征入伍。吴双喜的爱人很热情,忙碌着炒菜,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我负责烧火的差事,饺子放进锅里急需火候,玉米秸杆没有干透,柴火烧不旺,心急如焚,急忙用嘴对着灶口用力吹,想借气力助燃,却被炊烟呛得流下眼泪。看着锅里漂浮的饺子,就像一个个泄气的瘪皮球。我心中顿生歉意。闫福生带头夹起一个破皮的饺子,深情地对大家说:“谢谢朋友们的一片盛情。”大家瞧着福生吃得津津有味,也抢着品尝。望着朋友们开心地吃饺子,闻着盘中破碎的饺子依然散发出香味,深深感受到这是一次情深意长、别具特色的饺子宴,它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四、挚友
后旗知青张奎礼是我的挚友。我俩一起分到四分场二连,住在四分场北面一栋砖房的西屋,南北大炕,能睡三十余人。我俩同睡一铺炕,同吃一锅饭,同干一样农活,朝夕相处,互相帮助,共同经受着艰苦劳动的磨练,一起度过漫长的艰难岁月,结成深厚的友情。
张奎礼身材不高,经常穿一身灰色的衣裤,给人一种非常朴实、热情的印象。他头脑聪明,勤奋好学,求知欲望强烈,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自学中学文化课,遇到不懂的课题,主动向别人求教,直到学会为止。他干活不怕吃苦,无论是铲地、割地、掰玉米、刨茬子,都干在前头,有顽强的毅力。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颗火热的心,干活到地头后,经常接应落在后面的知友。由于他能干,不怕吃苦,经常帮助别人,赢得大家的赞美,也得到连领导的赏识和重用,被推选为二连一排排长。他当排长后,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领全排同志出色完成连领导交给的各项劳动任务。人生留不住青春的脚步,岁月催老了知友的脸庞,如今,他退休后在大连市安度晚年,很难相见,但挚友的身影常萦绕在梦中。
五、自强不息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最难的是持之以恒,在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知青胡世根。他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使我受益匪浅。
胡世根中等身材,稍瘦,性格内向,为人朴实,随和。他干活很卖力气,有股顽强的韧劲。我俩干活基本都在第二梯队,这也是通过努力拼搏争取的结果。由于他干活不怕苦,不怕累,曾担任二连一排一班班长。他是老高一毕业生,在四分场知青中算文化程度较高的,但他仍不满足已有的文化知识。每天干活很累,大家吃完饭后,有的躺在行李上休息,有的到营区散步,有的到朋友家串门。他却哪也不去,身体靠着铺盖卷看书学习。每到逢十休息时,有的知青到古榆树去玩,有的知青去串点,胡世根却利用这难得的休息时间学习文化课。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胡世根被推荐到吉林农业大学,1979年又考入吉林工业大学研究生,后又取得博士学位,曾任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技术部主任,现已退休,被单位返聘。
在他坚持不懈学习精神的影响下,我也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复习文化课,1973年我报名参加了场部组织的高考,由于张铁生的一张“白卷”,考试作废了。我决心自学。经过自学考试,我获得中专学历,又经过函授教育获得大学学历。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工作能力,结识了新朋友。我深深体会到:学习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持之以恒是获取知识的源泉。
龙锦潭、滕延强、张奎礼摄于胜利农场四站(1974.3)。
回忆难忘的知青往事,心中感慨万千:知青生活增长了我的社会阅历,艰苦劳动历练了顽强毅力,那一望无垠的黑土地,洒下我们无数的汗水,留下永恒的青春足迹。这是一片神奇的黑土地,是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