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金宝屯胜利农场天津知青 刘金和
刘金和 男,1951年11月出生于天津市。1969年6月起下乡内蒙哲盟金宝屯胜利农场,1974年9月起就读于南京航务工程学院,1977年7月起在交通部一航局一处(天津新港)任工程师,1993年2月起在广东番禺房地产开发公司(香港)任工程师、经理。2007年2月起在河南平顶山香江房地产开发公司(香港)任副经理。2011年11月退休。
1969年6月15日,我们天津35中一行七十多名知青,告别家乡和亲人,登上了北去的列车。火车经过一天一夜的开行第二天上午到达金宝屯。我们走下火车,早有汽车、轮式拖拉机和马车等着我们。我们上了拖拉机,经过近两个小时的一路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我们在胜利农场三营安顿下来,这里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作为知青,我们并不孤独。第一故乡远的,有浙江知青;近的,有科左后旗知青和通辽知青。我们一开始不会干农活,以前干过农活的复员军人和以贫下中农身份进场的农民,都是我们的老师。有老师教我们,我们又肯学,还有什么活儿学不会呢?
1970年春天,营领导把配合机耕队播种小麦的任务交给了我们三连一班。“东方红”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作业,我们一班战士站在播种机上操作。那时,我好羡慕“东方红”拖拉机的拖拉机手,心想如果我能开上“东方红”拖拉机,那该有多好啊!
事随人愿。1970年麦收过后,营领导调我到三营机耕队工作,我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当时三营机耕队有两台外国造的轮式UT拖拉机,两台国产的履带式“东方红”拖拉机,还有一台国产的手扶拖拉机。配套农机具有拖挂车、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抽水机、犁、耙、锄等等。机耕队队长姓邢,四台机车每台一名车长,一名驾驶员。轮式拖拉机的车长分别是刘鹏良、赵景玉,“东方红”拖拉机的车长,18号车是曹振强,24号车是侯如东。
我调到机耕队之后,在24号当学徒,侯如东是我的师傅。侯师傅认真地给我讲解机车工作原理,手把手地教我机车操作。我很快就学会了“东方红”拖拉机的驾驶技术,并学会了机车保养和简单维修技术。侯师傅在生活上对我也十分关心,在我身体不适的时候,还把我叫到家里煮面条给我吃。
在连队大田劳动时,看到机耕队的师傅开着车很威风,我很羡慕。到了机耕队我才知道,机耕队的工作也很辛苦。春天播种,如果赶上漫天风沙,把握方向、保质保量是很困难的事。秋天翻地,需要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有一年,我一连上了四十五个夜班。冬天烤车(那时没有防冻液,需要点燃玉米核将车烤热,机车才能启动),每天要比连队战士早起一两个小时。
1972年,三营机耕队,天津知青刘金和(右),奈曼旗贫下中农、蒙古族青年拴柱(左)在“东方红”拖拉机上的合影。
说起春天的风沙,最难忘的是1972年。那一年,胜利农场党委提出了“高举红旗学大寨,两个革命担在肩,拼死拼活抓根本,誓夺七二年粮食一千五百万”的战斗口号,我们抓紧农时进行春播。眼看播种工作就要结束,不料突来一场特大沙尘暴,28号、29号等沙土地块更是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刚刚播下的种子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为了落实农场党委的号召,确保粮食丰收,机耕队全力以赴,早出晚归,马不停蹄,重新播种。
三营靠近西辽河边的65号地是黑土地,庄稼年年高产。很少有人知道,65号地没有机井,这块地的高产与抽取西辽河水进行灌溉是分不开的。1973年夏天,我已经是“东方红”24号机车的驾驶员了,以贫下中农身份进场的奈曼旗蒙古族青年拴柱是我的助手。记得有一天,我们在西辽河抽水灌溉,发生了一件至今记忆犹新的事情。65号地头的西辽河岸十分陡峭,直上直下距离水面达四五米。我们把抽水机安在岸边,把吸水管顺到河里,把扬水管顺到灌溉渠里,把拖拉机和抽水机之间的传动皮带安装好,准备抽水灌溉。突然,河岸出现塌方,抽水机有掉进河里的危险。我们迅速采取措施,避免了事故发生。这件事每次想起都有些后怕,当时如果稍有疏忽,就会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
1974年我到南京上学,至今离开金宝屯胜利农场已经三十九年了。三十九年来,金宝屯胜利农场的五年生活,特别是三营机耕队的四年生活,一直是我最深刻、最难忘的记忆。我的青春,有一部分是在“东方红”拖拉机上度过的,那时的艰苦和快乐激励了我三十九年,也必将激励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