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上书房读书的时候,弘历是绝不会这样评价管仲的,毕竟上书房的师父们,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弘历最早的老师是富察·福敏,康熙三十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经过翰林院六年教习两次考试,俱不合格。康熙四十二年,因“满汉文俱不精通“,革退庶吉士 [1] ,以知县待铨。世宗在藩邸,弘历开始读书,以为侍读。
福敏一直教弘历到十二岁被康熙接到宫中的时候,及世宗即位,旋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弘历六岁开始学习汉字,九岁开始读书,十四岁开始写文章,饱读四书五经以及《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古文渊鉴》等书。
可见弘历所学习的,还是传统儒家经典。
雍正帝即位并决定弘历为储君之后,才加强了对他的教育。除原来教师福敏之外,还选派了朱轼、徐元梦、张廷玉、嵇曾筠、蔡世远等著名文臣辅导弘历学习文化知识和儒家经典,又以宗室重臣允禄、允禧等教其火器使用和弓马骑射。
在雍正帝的精心培养下,短短几年的时间,弘历便兼通满、汉文,遍习文武。
在这么多老师之中,对弘历影响最大的要数蔡世远了、
因为其他几位都是雍正朝的重臣,各个身兼重任,实在抽不出多少时间教弘历读书。
而蔡世远不一样,蔡世远生于世代书香之家,是宋代理学家蔡元鼎的后裔,从小接受家训,努力学习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遗著,还广泛学习各种经书,讲求经世之学。他以古代名人为学习榜样,认为学问起码要近似南宋的真希文(德秀),事业要近似北宋的范希文(仲淹),因而以"二希"作为自己的堂号。
雍正元年,朝廷选拔经术德行兼优的学者任诸皇子侍读,蔡世远奉诏入京,授为翰林编修,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不久,迁为侍讲。
这一时期,他专心致志辅导诸皇子学习,很少参加廷议。世远给诸皇子讲授四书五经及宋"五子"(即周、张、二程及朱)的理学,"必近而引之身心",说明为人处事必须"设诫而致行"的道理;在辅导皇子学习诸史及历代文学作品时,"则于兴亡治乱,君子小人消长,心迹异同,反复陈列,三致意焉."
当时兼任保傅的都是一些执政的大臣,他们无暇兼顾讲习,只有世远一人每日卯时入宫,酉时出宫,10余年风雨无间,深受世宗的赞许和诸执政大臣的好评。
从雍正元年到雍正十一年,蔡世远一直担任弘历的授课老师,对弘历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执政初期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用宽缓代替父皇雍正的严苛,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大臣官员宽容开明的执政理念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可想而知有这样一位当世大儒作为老师,青年登基的乾隆,在执政初期,就是一个纯粹的儒家代言人的存在。
再加上雍正年间,他并没有参与朝廷政务处理,以至于没有多少从政经验,再加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废除了雍正时期对士绅的一系列限制政策,追讨亏空也暂缓了,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尖锐的矛盾,为保持统治阶级各阶层人员的一致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士绅势力的反弹,雍正限制士绅缓和阶级矛盾的一些努力,就此化为乌有,
可以说执政初期的乾隆,是非常幼稚的。
当然他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地方士绅带头抗税霸侵吞朝廷赈灾粮款。
在中央他所信任的儒家文官集团,借助乾隆登基对人才的渴求,公开串联结党,迫使乾隆不得不再次拿起了父亲留给他的刀,磨刀霍霍向士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