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步步惊心之江山为重
  4. 第1031章 改土归流的成果
设置

第1031章 改土归流的成果(1 / 1)


清朝建立后,随着社会安定、战乱平息,统治者开始在全国推行垦荒政策。此时的中原地区和江南等地,可供大规模开发的耕地已经不多,人们把目光瞄向了西南的滇黔地区。

为了鼓励移民云贵一带,朝廷提出减税和贷款种子、耕牛的政策。移民与垦荒相辅相成,极大地推动了清初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然而,土司制度却成为在西南云贵地区,进行遗民垦荒的最大的绊脚石。

鄂尔泰就曾上疏直言

鄂尔泰说:" 没有人敢进入土司所在之地,他们互相勾结,对抗朝廷,甚至里通外国,挟洋自重。"

这种情况下,就连身为上司的省官们,都是互相推诿。

针对土司制度的弊端,鄂尔泰提出,

鄂尔泰说:" 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

其实,早在雍正之前的明清时期,就曾有过小规模的改土归流。明朝永乐年间,在平定了贵州叛乱的思州、思南两个宣慰司后,朝廷在此成立贵州布政使司,派遣可以随时撤换的流官来代替当地的土司。当然,这次仅限于叛乱的两地,西南其他地方仍是土司制度。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万历三大征之播州战役,以及康熙年间的湘西儒化等。

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到了雍正时期已经有了成熟的条件。在云贵总督鄂尔泰的主持下,雍正开始对滇、黔之地的土司实行变革。改固定的土司为朝廷任命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

后来改土归流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滇、黔、桂、川、湘、鄂6省,所涉及的民族有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等。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

雍正帝的改土归流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解放,使大量汉人移民西南地区,例如:云南省明末清初时,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滇池、洱海一线的腹里地带及其附近少数坝区,而在周围面积广大的边远地区只有“向未编丁”的数量甚少的“夷户”而已。

清代康熙、雍正以来,内地人口的自然增长愈益超出当地生产力的容纳和需要状况,而广西、云南除腹里以外的广大边远地区,却因为人口稀少而处于开发水平极其低下状态,甚至多有保持原始洪荒状态之处。

随着改土归流的大规模推行。再加上官方组织下的遗民垦荒相辅相成,大批内地移民的涌入,乾、嘉、道三朝期间,广西、云南的人口数量空前增加,其中,主要是腹里地区以外的边远山区的人口增长十分显著。

广西、云南的人口数量,据清朝官方的统计数字,在康熙五十二年分别为:桂省206104丁,约合人口总数100余万;滇省185865丁,约合人口总数90余万。

康熙末年的西南地区人口数量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后,经过乾隆、嘉庆近百年间不断有大批移民涌入,在嘉庆二十五年,广西、云南的人口总数又有显著增加,是年广西人口742万余、云南人口449万余。

从康熙末年到嘉庆末年的百年间,广西人口总数由100余万增加到700余万,云南由90余万人口增至400余万,即分别增长为原来的7倍和5倍。

由于劳动力的增多,昔日的荒山野岭得到开垦,诸多矿藏相继被采掘利用,一簇簇新兴居民点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和散布在丛山密箐中,从而呈现出一幅幅开发边疆的壮丽图景。

以后的清朝历代皇帝,继续沿着雍正走出来的道路,将“改土归流”的改革进行到底。

川边藏区改土归流到晚清基本实现,青海改土归流从光绪二十二年到民国十九年基本实现。

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评价改土归流:“改土归流一事,非君臣俱有大本领,而又深相知合者,不能办到。”

晚晴晚清诗人震钧则说:盖“改土归流”至今尚有流弊,西域无流弊也。

民国历史学家吕思勉则评价说:“清朝用兵域外,虽不得利,然其在湘西、云、贵、四川各省,则颇能竟前代所未竟之功。”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