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乡道往事,小河旁边是故乡
  4. 第65章,上圩卖菜
设置

第65章,上圩卖菜(1 / 1)


有人说,公牛打斗是因为犁完了田,没事干了,一闲下来就犯傻。困久了,见不到母牛就瞎猜忌,疑心别的公牛,见不得别的公牛好,一见面就像前世有仇,不斗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

世上万物有灵,皆因动物植物的基因不同,动物有血性,为了私欲才好斗。植物因四季轮流而更迭,开花结果离不开土壤,比如瓜果青菜,跟随季节而生长。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之后,为什么不是大满呢?庄稼人都知道,小满季节是瓜菜上市时期,远未到硕果累累的程度,即使金秋十月,也不可称之为大满,中国人有“满招损,谦受益”文化传统,其中蕴涵着四季万物的生长规律。

小满季节是苦瓜、豆角、茄子、大蒜……大量蔬菜成熟的旺季,一年当中,只能说是小部分的收获,五谷杂粮还在生长,还不算丰收,大满的程度,况且,满会招损,谦才受益,小满才有期盼。

那天公牛打斗,踩踏了一些禾苗,不知道菜园里的菜糟蹋了没有?乾乾的娘担心自留地里她种的菜,收了工就匆匆忙忙的赶去查看,看到菜地完好无损,也就放心了。

大娘能干,养鸡种菜,操持家务。过几天是逢圩日,她打算摘一些茄子和苦瓜去赶集,连同几只母鸡下的蛋一起拿去卖,顺便带乾乾去见识一下世面,锻炼锻炼。

别小看这几分自留地,一家人一年的吃菜,日常家用都靠它。那个年代,口粮靠集体,生活要靠自己。

大娘每年都种不少的菜,吃不完就拿到圩上去卖,一部分腌咸菜,一部分烧开水焯过后,挂起晒干,慢慢享用。

农家人的一日三餐,餐餐要吃菜,要想生活过得好,自留地里做文章,就看你是勤还是懒。村里的女人种菜有一套,在播种好的土壤上面铺一层干草,既能保湿保温,还避免了雨水把土面打硬了,泥团松软根系才长得开。

自留地就是菜园子,每家都有一小块,分布在靠水比较近的地方,谁家种的归谁家。平时挤出一点时间,埋下几粒种子,早晚顺便浇上几勺水,这么简单就解决了餐桌上的菜肴。

那年头乡情淳朴,民风纯粹,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不为过。因为集体的东西家庭用不着,家用的东西互相可借用,没必要损人利己。

大家长期在一起干活,抬头不见低头见,横眼不见竖眼见,每天都要打照面,谁做事过分了,必招来左邻右居的说长道短。

女人心细,自己种的菜,哪棵藤上长了瓜,长了果,心里有数,个别人不洁身自爱,顺手牵羊就是偷菜,让人背后说三道四不值得。

她们认为,有手有脚,不缺胳膊,不缺腿,自己动手才丰衣足食,光明正大才吃得香睡得安,何必要去贪小便宜,被人嗤之以鼻。

立夏之前栽完了秧,农忙之后十多天就是小满,给旱作物松完工,给早稻施肥耘了田,差不多到了芒种,所有农活基本忙完了,过了端午节,好晚稻秧田,就等着割早稻。

按下来的一段空闲期,就自由自在了,有人把精力放在各自的自留地,有人走亲戚家,有人上圩卖菜,也有人出去走村串门做手艺,完全可以自行安排。

大娘家有两处菜地,一个地方种青菜瓜豆,另一个地方种姜葱蒜,可能是怕地上长的太高,挡住了地下生长的光线吧。

农村人事忙,很多时候来不及摘菜回来,煮饭时才发现,大娘就常常忘记摘辣椒葱头之类的小菜,就吩咐乾乾去菜地里采摘,小孩子跑得快,可又怕他经过池塘时去玩水,吓唬他说池塘里有水鬼。

有一次,乾乾问她水鬼长啥样?大娘指着在水上面的水蜘蛛说,“就那样,一眨眼的功夫就把你拐走了。”

乾乾每次从池塘边经过,看到水面上的水蜘蛛就害怕,赶紧跑开,心想,这么小个东西那么厉害。

后来,看到有人抓起来玩耍,知道是娘吓唬他,不再害怕了,就是不明白那东西怎么只在水上飞来飞去,不敢上岸。

逢圩日那天,大娘一大早摘来许多豆角和茄子,清洗整理后,装满了两个竹篮子,当天摘的菜新鲜,有重量。

吃过早饭,用角箩子装好鸡蛋,领着乾乾赶场子去了。

出了村就上了那条马路,这可是一条生活之路,通向农副产品交易,供应生活日用品的圩场,周围村子人人必走的路。

农闲淡季,上圩的人比平时多了许多。

簸箕奶奶也领着她孙子,走在大娘母子的前面,“咦,你们祖孙俩,提的啥东西上圩去卖呀?”

大娘挑着菜篮子,乾乾提着一篮子鸡蛋,赶上去问道。

“没什么东西,就一些鸡蛋,还有他爹抓的鱼,一些烘焙干了的小鱼小虾。”簸箕奶奶笑了笑,瞄了一眼大娘篮子里的菜,“不如你,又养鸡又种那么多的菜。”

“嗯,也不多,以前没去卖过,就这一阵长得多一些,说不完就拿去卖一部分。”大娘说,“很久没走这条路了,走在这路上,心里感到格外舒畅。”

“有菜拿去卖,又能去圩上逛一逛,当然舒畅。”簸箕奶奶跟大娘边走边聊。

乾乾和嘉嘉鸡走在后面,俩小家伙经常走到一起,玩各种游戏,捉迷藏,打石子,抓小鸡。嘉嘉鸡摸一下鸡屁股,就知道当天有没有蛋下,他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你们两个别在后面磨磨蹭蹭,走快点,去占个好位置,早点卖完回家呀。”

上了陡坡,路旁一棵粗大的老樟树,大得超过家里的水缸,这里就是“茶亭墩”,有一间亭子,却没有人卖茶。

这里是岔路口,路上去圩场的人多了起来,再走一里多路程,就到了小河圩场。

圩上最雄伟的建筑,是那八栋大型粮仓,还有前面并排的大礼堂,卫生院和公社机关大楼。

当时买卖土产农货是在“圩肚里”,也就是供销社前面的十字街。

供销社大楼分成五个门市部,副食杂货店,百货店,布匹店,新华书店,农资农具店,一条街似的排着。

卖买青菜和鱼干鸡蛋不在一块,大娘和簸箕奶奶就此分开来了。

为图方便,大娘把豆角、茄子与鸡蛋摆一个地方卖,就在新华书店侧边,这一片都是蔬菜区,放在地上等待顾客挑选。

大娘开价不高,也不抬价,有人问价,只要有意买,低几分钱也卖。她说,卖掉就是钱,钱是额头上的汗,舍得出汗,地里还会长出来。

卖了鸡蛋,卖了青菜,到附近的小吃摊,品尝了地道的乡土小吃。大娘一碗薯粉条,乾乾一碗甜凉粉,虽不算高档,但新鲜美味,很有满足感。美味尽在小吃摊,赶集时才吃得到。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