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八,宜出行。
一处距离永宁城约莫二十余里的密林当中,东平伯黄得功及靖北伯卢象升席地而坐,身旁还立着几名神色冷凝的将校。
饶是他们在过去几天的时间中星夜兼程,但仍比想象中推迟了一日抵达永宁州。
"岗哨都派出去了吗.."
虽然视线中尽是一望无际的崇山峻岭,但神色有些疲惫的卢象升仍是皱着眉头,死死盯着永宁所在的方向,声音坚毅的朝着左右两侧的将校们问道。
永宁城被水西狼兵围困多日,通讯早已断绝。
"将主放心.."闻声,几名将校便是不约而同的点头应是,如若不是担心水西狼兵会围点打援,在沿途设下埋伏,大军早就兵临永宁城下了,何至于这般小心翼翼。
并且周遭这蜿蜒险峻的山路,也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周遭士卒的战斗力。
"好。"
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卢象升将冷凝的目光自眼前将校身上收回,重新投向远处峰峦叠嶂的山峰,仿佛能够一眼千里,直接看到二十里外的永宁城。
"建斗兄,你觉得永宁...?"
半晌,犹豫多时的东平伯黄得功终是缓缓出声,眉眼之间也是涌现了一抹忧色。
天启元年,永宁宣抚使奢崇明自称为"梁王",起兵反明,并以摧枯拉朽的速度拿下了泸州,宜宾等城池,直接兵临成都。
虽然其中有着奢崇明出其不意,川中官兵松弛等因素,但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些夷兵的战斗力。
如若不是刚刚继位的天子未卜先知,提前令威名赫赫的"白杆军"回援川中,并令自己统率焕然一新的神机营共同平乱,蓄谋已久的奢崇明断然不会短短数月的功夫便是落了一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更重要的是,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及其家族可不比在西南这片土地上盘踞了千年之久的水西安氏,他不过是因为在万历年间的"播州之役"中出力甚多,这才得到了朝廷的赏赐,继而一步步壮大,可以说毫无"底蕴",所能够拉拢的"盟友"也极为有限。
但水西安氏却是大为不同,千余年的传承下来,他们早已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无冕之王",与大大小小的土司均是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光是这川中,便有不少土司与其遥相呼应。
虽然朝廷从未在明面上有所表示,但不少人私底下都将永宁城视为川中的门户,也是汉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以永宁为界限,一边是富饶的土地及安居乐业的汉人百姓;另一边则是贫瘠的土地及凶横野蛮的夷人。
"不好说..."
尽管黄得功没有将话说完,但二人搭档多年,卢象升如何不清楚其心中想法,但眉眼之间的愁色却是愈发浓郁。
依着此前收到的消息来看,那水西大长老安邦彦可是兵分两路,一路由其亲自领衔,越过织金关而出。
另一路则是由其长子安武功亲自率领,于鸭池河畔集结,并绕过了易守难攻的贵阳府城。
据贵阳总兵所奏,光是自贵阳城外"扬长而去"的水西狼兵便有数万之巨,声势及其浩荡。
而后安邦彦父子于遵义城外合兵一处,并且势如破竹的拿下了遵义城,平越城。
凡是稍微懂些军事的都清楚,只要一支军队接连取胜,便会有源源不断的"兵源"。
也就是说,安邦彦父子麾下的狼兵只会越来越多,并且士气愈发高昂。
如此之多的兵力,对上一座仅能够容纳万余名官兵的边陲小城,孰优孰劣,几乎呼之欲出。
但四川巡抚朱燮元也非常人可比,其坐镇川中多年,令得境内所有心怀不轨的土司们皆是不敢有所异动,只能将不可告人的野望死死压在心底。
甚至眼下这场祸乱,也是因为贵州巡抚王三善为了镇压广西浔州的叛乱,将麾下兵力抽调一空,这才给了水西大长老一个喘息之机。
有四川巡抚朱燮元亲自坐镇永宁,也许能够化险为夷吧?
想到这里,两位见多识广的搭档便是幽幽一叹,只觉得心中好似有一块巨石,竟是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
"报!"
不知过了多久,伴随着一阵凌乱的脚步声,略有些急促的呼喊声也是在卢象升及黄得功二人的耳畔旁炸响。
没有丝毫的犹豫,二人赶忙微微侧身,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得几名风尘仆仆的骑士正由亲兵领着,一脸急切的朝着自己所在的方向而来。
呼。
只一瞬间,卢象升和黄得功便是心有灵犀的对视了一眼,不由自主的眯起了眼睛,心情很是紧张。
"禀告将主!"
"水西狼兵于前日强攻永宁无果之后,退守至毕节城。"
"永宁城,仍未失守!"
迎着周遭众人忐忑不安的眼神,为首的骑士便是迫不及待的开口,声音中满是惊喜。
哗!
此话一出,各式各样的惊呼声便在密林中次第响起,引得在空中盘旋的几只飞鸟都是哀鸣一声,快速离去。
"做得好!"
众人当中,最淡定的莫过于靖北伯卢象升,但他仍是不由自主的将双拳握紧,一道兴奋的低吼声也是从喉咙深处涌出,清瘦面庞也是因为用力而显得有些狰狞。
永宁城仍未失守!安邦彦的如意算盘终是落空,其麾下狼兵并未能够如愿踏平永宁,从而与川南那些虎视眈眈的土司们合兵一处。
这场自贵州而起的战火,尚未蔓延到川中!
"传我军令,即刻行军!"闻声,一旁的黄得功也是反应了过来,一脸兴奋的挥了挥手。
既然老贼安邦彦未能拿下永宁城,那战场的主动性便是落到了他们的手中。
"遵令!"
不多时,冲天的呐喊声便是在密林中响起,并且悠悠回荡,久久不息,一股令人心悸的肃杀之气也是弥漫在空气之中。
...
七年五月,水西安邦彦强攻永宁无果,退守毕节。
<<酌中志>>